科研对大学生的心理激励分析及其策略思考

2022-09-11

一、引言

当前,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突出, 各个高校中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大学生是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主体, 在科研活动中发挥着最核心的作用。对大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心理激励, 能够对科研活动的有效实施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科研的效率。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 将心理学有关的理论与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相结合, 是当前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激励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分析科研对大学生心理的激励作用, 然后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激励的具体策略, 对于高校激励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科研的心理激励分析

(一) 心理激励的含义

心理学专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激励问题进行探究, 从而产生了很多激励理论, 最为原始的是需要理论, 相关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而来的。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即过程型、行为改造型、内容型和综合激励模式等。一般地, 我们认为, 心理激励就是人们因内在需求激发潜在的动力, 形成有目的性发展方向努力的心理暗示轨迹运行的内在活动。此外, 部分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也值得重视, 如人们达到需要的可能性越高时, 积极性才越高;人们对于社会外在的言行奖励的认可源于社会地位和预期行为的比值, 具有很强的相对性, 即关于公正公平与否的满意度是个人与同条件的人相对比而言, 若贡献值和奖励值相等或者类似, 表现满意认为基本公平合理;否则, 会产生负面影响等等[1]。

在科学管理中, 大学生的任何科研追求都源于心里的某些需求, 因此, 适当的激励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存在顽强意志, 愿意主动投入其中, 因此, 采取合理地激励措施, 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新的能动性, 从而使科研活动成果可能超预期。

(二) 心理激励的不同表现

大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 我们能够运用有效地激励理论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根据大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 选择不同的激励措施。

具体地讲, 具有很强科研实力的大学生对个人的希望很高, 他们追求个人在学术上的创新力, 重视社会名誉和地位, 希望获得社会认可, 他们在表现上希望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 获得一定的理论成果, 从而实现自我和尊重需要;一些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生为整个科研项目的核心力量, 发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他们忠于科研项目, 虽然社会地位较为普通, 工作条件与生活水平一般, 希望借助职称评聘获取改善, 因此, 在科研上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源于他们的社交、安全需要;具有一般科研实力的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表现积极, 求知欲高, 渴望得到提升, 这些来源于他们对安全、生理需要。

根据各个层次大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科研活动中应当在激励方式上对其有所区分。如果大学生们有很强科研实力, 应当为他们提供良好科研环境, 促进他们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在科研项目上充分尊重他们, 对他们的建议给予高度重视。如果大学生们有较强科研实力应当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待遇, 给予他们尊重, 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学习深造的机会, 提升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果大学生们只有一般科研能力, 这些人在科研活动中占的比例很大, 也从事一些基础性地科研任务, 因此, 要从生活上关心, 改善其生活条件,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在科研管理上不是如此简单分类, 上述方法也不是一概而论, 应当充分兼顾大学生不同阶段复杂的个人需求, 尽可能给予满足, 使他们既有物质上的保障, 又有精神上的动力。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 做好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激励, 从面全面调动大学生的创新力, 当一大批大学生自主投入到科研活动时, 那么, 高校的科研能力就会增强[2]。

三、科研的心理激励策略

从心理激励的角度出发, 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行为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个人内部动力, 另一部分来自于外部的激励, 其中外部的激励机制采取某种激励模式, 就科研创新行为方面在学校和大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与忠诚的关系, 表现出一种自愿、互惠、双赢特征, 学校与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责任与义务比较明确, 突出的重点是大学生创新行为的自觉引入。为此, 科研发挥心理激励的策略表现情况为:

(一) 建立学生的创新激励机制, 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

由于要大学阶段, 大学生出于求学的目的, 他们更加注重于学业成就方面, 因此, 他们重视精神成就和学业上的发展的心理追求, 淡化了物质上的追求。在科研活动中应当了解这一点,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激励要从他们的精神和情感角度, 设计激励机制。学校作为教学管理基地, 对于大学生的激励措施要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 兼顾学生的个体特征, 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比如, 对于初进校门的大学生们, 要根据他们实际掌握的知识能力出发, 调动他们的专业兴趣, 学校要尽可能提供合适的条件, 满足他们的求知心理,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们, 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部分业务知识, 理论水平较为丰富, 因此, 大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 增强他们的手动能力, 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强, 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通过科研实践获得技能与业务上的提升。

(二) 重视心理激励的一致性, 保证科研承诺的诚信性

多方面研究表明, 科研活动中的感知和承诺对于心理激励所产生的效果很大。大学生们与所在学校就科研目标能否协调统一, 对于师生关系影响很大, 学生对老师的认可与否在科研态度上表现明显, 从而对学生的创新活动产生很大影响。当学生对学校的期望与学校对学生希望达成一致, 双方在心理感知和互动性保持统一,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就高, 发挥出创新能力就越强;反之, 则差距很大, 学生产生的失望和背离心理就表现明显。在科研活动中, 学生上科研的主体, 因此, 学校在开展心理激励时, 要及做好学生的疏导工作, 将学校目标与学生预期协调一致。同时, 要重视激励的兑现, 学校要做好科研承诺的兑现工作, 如果不能兑现承诺, 学校的信誉会受到很大损害, 在学生心中产生很坏的影响, 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 更妨碍科技创新。这样看来, 学校不仅要重视心理激励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激励影响, 更要信守承诺, 加强诚信能力建设, 做到既诺必践, 及时兑现。

(三) 心理激励过程中, 关注对物质报酬机制的优化

一般而言, 奖金奖励报酬对大学生创新的影响不是关键因素, 然而, 在实际上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有着很大影响。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 科研人员在认识上把它作为能力的补偿;大学生认为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评价, 以及企业对学生价值的物质参考, 因此, 对于科研活动的物质报酬的激励问题要全方位理解,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激励作用, 以此促进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将之转化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机。而在大学生心理激励方面, 设计奖金奖励制度也是学校调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 是做好激励机制的首要步骤。但是, 设计出符合大学生心理激励的物质条件不应当走能传统的工资奖金等老套路, 学校要想实现好的激励效果, 应当设计也健全的薪酬激励制度, 突出大学生的创新性特点和科研绩效。

(四) 心理激励过程中, 关注科研环境支持因素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的激励要从内、外着手予以落实, 通过给予丰厚的奖励报酬或许会发生很大偏差。学校要创新一个相对良好的科研环境, 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包括科研条件、设施等必须件;另一方面要有相对宽松的科研制度保障这个软环境, 同时, 更要有良好的创新的科研氛围, 为大学生提供富有特色的创新文化, 能够让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此外, 领导者要学会放权与授权, 让大学生可以根据科研活动的需要选择调整不同的方案, 从而明确对应的责任, 落实科研项目。自主学习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 也是学生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发展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在实际科研活动中, 能够借助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 将某项处理问题的权利赋予大学生, 更多采取引导式的而不是专断式的领导方式,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 心理激励过程中, 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因素

大学生更迫切要求自身的进步, 在学习上积极, 在科研活动中希望得到成长,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场所, 应当为他们作为个人规划, 大胆放手给予科研项目的挑战, 让他们在参与科研活动成长。单一的学习与科研活动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倦, 失去学习和工作的热情, 只有将学习与科研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 给予大学生们更多科研活动和学习实践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手动能力、实践能力, 促进他们全面成长。大学生只有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结合, 才能增强知识的领悟能力, 从而增强创新能力, 为学校产生价值增值。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都值得去注意。因此, 学校要做好学生引导工作, 引导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 学校要加强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 引导他们将个人前景与学校科研活动紧密结合, 并为他们提供充分地成长机会, 满足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对于大学生创新行为而言, 其价值不是通过奖金奖励报酬衡量的, 学校突出强调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管理, 以及为他们提供广阔发展的空间, 是对他们将来发展最好的心理激励, 对学生最好的承诺, 其成就感的更大, 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激情、建立激励机制的最有效的途径[3]。

四、结语

科研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于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需要在心理学角度找到某个突破的方向, 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本文重点探讨了心理激励对于大学生在科研能力提升上的作用, 给出对大学生实施理激励策略的几点思考, 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如何在科研活动中更加合理运用激励心理学的理论, 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投身科研的积极性。虽然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不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是多元化的, 还需要对此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探索, 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保障学生身心正常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 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 问题又有两类:

一类是经验问题, 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 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 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 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

另一类是概念问题, 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 洞察力, 精确度, 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 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 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 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 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摘要:大学生从事的科研活动对于高校科研事业的管理和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心理激励的基本含义、影响因素及不同表现形式, 对通过心理激励促进大学生从事科研事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激励的具体策略, 并指出实施心理激励所需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 对我国高校合理利用心理激励的方式提高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科研,大学生,心理激励,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 张晓妮, 王国辉.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 2O13 (1) :66-68.

[2] 米晓, 李瑞瑞, 杨芳.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8) :2l3-2l5.

[3] 王伟.科研管理中的复杂性分析[J].科研.管理, 2002 (2) :l3-17.

[4] 褚少尉, 李泓纲.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关于川师大杀人案的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 2O16 (16) :4.

上一篇:新生儿脐带结扎的方法探讨下一篇:渠道防渗工程管理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