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培训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技术培训论文范文

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发展浅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临洮县农机化学校近年来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情况的调查分析, 提出了发展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农机技术 培训发展

农机技术培训是农机化事业的一项基础工程, 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农民提高素质、练就致富本领的主要途径。本文根据临洮县农机技术培训的现状, 就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 临洮县农机技术培训的现状

临洮县农机化学校, 是临洮县农机技术培训基地, 隶属于县农机局。承担着全县的农机人员培训和农机实用技术的普及工作。临洮县农机化学校成立于1986年9月, 现有教室、教研室、实验室、学员宿舍、车库农具库30多间, 总建筑面积402m2, 有各类图书资料6891册, 各类教具100多件, 有教练车6台( 拖拉机和推土机) , 有手扶拖拉机解剖教具1台, S195 柴油机润滑系光电显示示教板1块, 小型拖拉机电器设备示教台1台, 耕、耙、播、收、运输等配套农机具10台(件) 。现有教职工9人, 2005 年10月通过省农机局的评估验收, 取得了拖拉机驾驶培训资格, 年培训能力1000人。2000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8期, 培训各类农机人员8956人( 次) , 多次受到省、市、县农机局的表彰奖励,2006年培训的10名农机修理工, 一次性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核, 取得了农业部统一核发的农机修理工等级证。通过教育培训, 提高了农机队伍的素质, 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农机技术人才, 加速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2006 年农业机械经营收入在人均收入中的贡献率达20%左右。学校以提高农机人员素质为目标, 广泛开展各项农机培训工作。通过培训, 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普遍提高, 农机安全生产意识不断增强, 他们靠学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 走向了致富路。据调查, 有一半左右的农机户,从经营农机起步, 滚雪球式发展积累资金, 现从事汽车运输、农机配件经营、机电维修和大宗农产品的购销等, 当上了老板; 有50 多户成为农机大户, 户均农机资产总值在10万元以上。同时, 为学校增加了收入, 改善了办学条件,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县级农机化学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县级农机校培训的对象主要是辖区内的大、中、小型拖拉机驾驶员, 但生源不足目前, 拖拉机驾驶员处于饱和状态, 农机培训失去往日的市场, 培训人数骤减。生源短缺。主要原因是: ①通过10 多年的培训, 加之拖拉机拥有量下降, 拖拉机驾驶员处于饱和状态。②农用运输车异军突起,冲击了拖拉机作业的市场, 拖拉机的作业范围减小, 经营效益下降, 挫伤了农民经营拖拉机的积极性, 致使拖拉机拥有量逐年下降。③2004 年5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实施, 农用运输车被确定为低速载货汽车, 由交通部门管理, 使农机培训生源减少, 临洮县农机校2005 年仅培训拖拉机驾驶员2 名, 2006 年将洮河牌多功能拖拉机注户挂牌纳入管理后, 全年培训拖拉机驾驶员也只有30名。④由于拖拉机噪声大、行驶速度慢、空气污染严重等缺陷, 致使一些国道、省道、城市对拖拉机实行禁行, 限制了拖拉机活动区域范围, 从事运输经济效益低下。

2.2 县级农机化学校培训项目单一, 培训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县级农机化学校一般都挂靠在同级农机管理部门,办学思路始终得不到开放, 观念得不到转变, 自主权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机校的发展。县级农机校仅局限于培训拖拉机驾驶员, 不能主动去社会寻找生源, 利用自身的教育设施发展自己, 后劲不足, 临洮县农机化学校虽然进行了横向联合, 扩大了培训范围。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还仅仅是一种尝试和开端, 没有形成规模。也不能突破行业界限, 更不能主动寻找生源, 学校发展活力不足。

2.3 师资力量薄弱县级农机校的教师大多是兼职的农机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缺少教学经验, 存在教学质量问题。另外, 由于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教师待遇下降, 人心不稳, 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教师知识老化, 更新知识困难。

2.4 教学设备陈旧县级农机校教学设备, 如教学模型、挂图和教练车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添置的, 机型老化严重。有的已被淘汰, 设备陈旧, 零件不全, 适应不了当今时代需要。

2.5 培训经费不足2004 年所收的10 万元培训费全部被县财政纳入计划管理, 分文未划拨, 致使培训经费不足, 无钱购置和维修教学设备, 影响了培训质量。

2.6 缺乏教学经验大多数从事农机培训工作的教师, 都是农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他们都具有一定农机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 导致其教学形式单一, 不能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3 对发展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认识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和中心环节, 农机化又靠先进的农机设备作保障, 而农机设备的先进性必须通过人的操作使用来实现。因此, 搞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农机使用者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加强对县级农机校的领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把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领导和支持。加强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与管理, 逐步使农机技术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3 增加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2004年新修订的《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精神, 把县级农机校的事业经费、基建投资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计划,在农机化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 增加投入, 完善农机校办学体系, 为开展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要积极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的扶持, 加大对农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是通过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收社会资金对学校入股, 添置新型的教练车, 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四是加强农机培训经费的管理,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大力加强县级农机校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机技术培训条件, 提高培训质量。

3.4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①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应把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具有改革意识和开拓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推到领导岗位上, 充分给予他们自主权, 调动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 针对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弱项, 聘请社会上富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校担任某些学科的教学工作; ③加强对教学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培训, 提高教职工的素质。

3.5 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立足农机、面向市场, 为社会化大农业服务县级农机学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办学思路上, 打破培训项目单一的办学模式,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思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走自主办学、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路子, 扩大招生, 提高效益。

3.6 广泛宣传, 依法治教各级农机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张贴广告等形式, 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机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条件, 提高农机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对于未取得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资格的单位和个人, 不得从事相关活动, 加大处罚力度, 确保农机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主体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3.7 兴办实体, 增强功能, 走产教结合的路子开展农机开发、生产、加工、维修和销售等科技经营活动, 增强服务功能, 走教学、生产和服务一体化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作者:赵晨阳 魏宏德

第二篇:我县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心、对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农业机械在我县已从原来简单的替代工具发展成为今天农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的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建国初期只是单一的服务于粮食生产,到今天从耕、耙、播、收到加工、运输、灌溉,从谷物生产到各类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等,农业机械的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农民由于没有参加农机技术培训,不懂农业机械的基本操作知识,盲目地操作农业机械,造成了脚断、手缺,甚至家破人亡的悲惨事故,给家庭、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也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农机技术培训推动农村科技进步

作为生产力范畴的农机技术,其应用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是面向广大农村,面大、量广,是普及科学和知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通过富源县农机化技术学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农村,他们已成了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分子,成为技能型农民的典型,已经成为一支庞大的农民科技骨干队伍,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认识和积极选择应用农机化新技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活跃了农村科技,在祖祖辈辈传统耕作的土地上点燃了科技之光。同时,在人们的心中积聚了实现向现代化农业跨越的希望,也就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热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他们手中得到了现实体现,树立了科技意识和适应市场经济的理念。农机技术已经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相连,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并成为农村发展的推动力量,日益显现出其巨大的科技威力。

2 农机技术培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在农村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还体现在直接和间接、近期和长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农机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改善了劳动条件,为增加农民收入、抗御自然灾害、节约化肥良种、提高作业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人民人命及财产安全等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安全的保障手段。同时,通过开展农机技术培训,使农机替代出大批劳力,转移到其他产业,甚至有的农民通过运输机械的驾驶操作培训,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道路运输行业,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和新亮点。农民掌握农机技术,伴随着先进工具的使用,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大大减少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消耗,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

3 我县农机技术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负责全县农机技术培训的机构是富源县农业局下属事业单位农机化技术学校,编制6人,现有教职工6人,其中专技人员4人,工勤人员2人,是开展全县农机技术培训的主力军,从事我县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绿证”培训、农机操作手培训、农机修理工培训、农机管理干部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自学习成立以来,共培训农机教学人员220人次,拖拉机驾驶员5146名,农机操作人员8560名,农机维修人员477名。劳动力转移培训51034人。

经过深入的调查,总结了我县农机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参加农机技术培训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得不到在我县农村全面推广,大多数农民不懂技术就操作农业机械,时常会发生不安全事故,造成农村经济损失。

(2)从事农机技术培训的工作人员太少,结构比例不合理,培训工作难于开展。我县是拥有7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几乎每家农户都拥有农机具,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3)各级政府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机技术培训部门培训项目单一,如农机修理、农机实用技术、农机管理干部等多项培训项目无法得到开展。

(4)教学用具破旧、缺泛,教学设施设备得不到更新,嚴重影响教学质量。

(5)从事农机技术培训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得不到更新。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到来,国内各种新机具、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产生,农业产业化调整,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等等的技术要求。如果我们从事农机技术培训的工作人员得不到新的技术知识,很难适应当前农村对农机技术的需要。

4 对我县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化意识,农业要现代化必需实现农业机械化,只有掌握农机实用技术,规范地操作农机具,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替代传统的耕作方式,才是农民增产、增收、增效的根本出路。

(2)壮大农机技术培训教师队伍。使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不仅能向农民传授农机操作技术,农机修理维护技术等,而且还能使农民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商品理论,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劳动者智力,为我具培养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素质优良、讲职业道德的劳动大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3)政府重视、加大投入。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只有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让他们掌握增收致富的本领,使农民生产、生活实现机械化,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才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才是真正建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张进

第三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策略

摘要: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面临的关键问题。立足于校本培训,在培训中明确培训目的,强化培训主体,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监管培训质量,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培训过程,是实现培训目的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必须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修养,才能培养出能自如驾驭信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高校作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如何面对信息技术带给高等教育的挑战,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面临的关键问题。立足于校本培训,在培训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是实现培训目的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培训目的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修养,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管理的能力,使其成为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信息化教学理论,并能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师。也就是说高校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能够自觉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或开展教育活动,并启发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二、强化培训主体

在我国目前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应主要立足于本校,即进行校本培训。因为这种培训便于学校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根据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的放矢地安排培训内容,灵活掌握培训形式,有效监管培训过程,进而保障了培训质量。培训应由高校主管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亲自主抓,组建一支业务能力强、敬业精神高的培训教师队伍。培训教师一方面可安排校内对培训内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另一方面可聘请校外对培训内容有较深研究,实践和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专家和专业人士主讲。因为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应有更高的层次,培训不能仅停留在以技术为主的层面上,更要在提升教育观念和提高能力上多下工夫。

三、优化培训内容

高校教师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培训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教学工具,教师要掌握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获取和创造教学资源的技能,并要给学生灌输一种信息技术理念,使学生能应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因此,培训的重心应放在基于教学法的原则,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目的上面。在强调教师要具备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的同时,也强调要把思维技能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要让教师能够运用新兴的学习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和教学实验[1]。

1.精选内容

信息技术培训要紧密围绕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但要符合高校教师的学习特点,充分考虑受训教师的现有知识、能力和经验。因此,培训前,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师所期望的培训内容,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使培训内容尽可能地贴近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符合受训教师的兴趣、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所教学科、专业的需要,并能与教师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只有把教师熟知的、正在实践的和将要实践的东西融入到培训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师的学习热情,使教师主动反思教学,以积极的情感、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培训学习中,把意识理念从简单识记提升到内化应用,不断提高自身工作实效上来[2]。

2.重组内容[HTSS]

在精心选择了培训内容后,要根据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把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出各种教学模块,也就是说要把培训设计成模块式教学,使培训内容按照相关程度重组为几大教学模块,如把主要涵盖信息技术资源使用的各项要素归纳为课件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开放工具和网络资源的使用、项目研究的信息技术运用、学校信息化管理等几个模块。模块式教学能够使教师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更好地梳理培训内容,有效地提高培训效率。

3.提炼内容[HTSS]

在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要针对受训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把每个教学模块涉及的知识、技术进行归纳、提炼和细化,使培训内容更加明确、清晰。教学中讲授的应是教师未掌握的理念和技术精华,并要用具体的例子作为补充,以加深学员的理解。每个模块的教学都应分为理论讲述和技术使用两个环节,目的是让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在理论讲述上,培训要重点讲解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概念、原理,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简单介绍即可,以点带面,节省教学时间。

四、丰富培训形式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因为接受培训的教师人数众多,年龄层次不一,专业跨度大,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培训难度较大,所以高校首先要制订针对性较强、易于操作的分流培训方案。如可在培训前通过一定的调查,把水平相当的受训教师安排在同一个班学习;也可制定不同学习班的准入制度,或通过考核确定受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级别[3]。学校如有条件,也可把学分制引入到培训体系中,列出不同级别的课程菜单让学员自选,累计拿到一定学分,就可完成培训,以便于教师针对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学习。在确定了受训教师分流培训方案后,高校要有效组合多种培训形式,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1.大小班培训相结合[HTSS]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以小班教学为主,专题讲座式的大规模培训为辅。高校凭借其在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和培训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可实行分班教学,对教师进行小班培训,以提供上机操作、实践的便利机会,从而使受训教师能更好地与培训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同时高校也要安排专题讲座式的大规模培训,利用这种培训方式高效、普及面广的特点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有关理论方面的培训。

2.长短期培训相补充[HTSS]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性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短期在职培训,所以应采取集中统一培训的方式,明确规定培训时间,时间不宜过长。但是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所以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又是一种长期培训。由于很多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好安排,可在一段时期内开设几个培训班,以平行授课的形式培训,让教师有选择的余地,保证教师尽可能不缺课。同时学校可采取网上授课的办法,把培训内容放在网上,使受训教师可随时到网上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与主讲教师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网上授课将增加培训的灵活性和方便性,并相对延长培训时间。

3.分阶段分层次培训相衔接[HTSS]

高校要根据信息技术本身发展程度和受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程度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知识具有复杂性和迁移性,把同一知识点安排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且难度和范围在不断加大,这种教学设计本身有利于受训教师对问题的全面理解,激发其不断探索的意识[2]。分层次培训是指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基本技术的掌握到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操作层次、应用层次、内化层次。“操作层次”主要培训教师提高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水平,目标重在对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定向探究;“应用层次”主要是培养受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并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员主动探究如何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用于教学实践,它强调学员之间的合作,介于定向探究和自由探究之间;“内化层次”的培训是个体信息素养的形成阶段,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批判评价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属于自由探究[3]。学校应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定不同的培训阶段,并细化培训层次,每隔2~3年对全校教师进行一次轮训。

4.多种培训模式相融合[HTSS]

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应将多种培训模式结合起来进行,即要把参与式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穿插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的意识,留给教师参与探索、自主学习、内化建构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训要坚持任务导向原则,反对让教师单纯地去背概念和操作程序,而要通过给教师布置设计性的任务,让教师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边学边做,完成包含培训内容的作品,从而真正掌握培训内容,把知识融会贯通。培训还要强调受训教师间的协作学习,可以先把受训教师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接受和完成培训任务,让教师通过彼此交流,形成互助协作的学习氛围,加强培训效果。

五、监管培训质量

高校要建立或指定管理部门负责培训工作,制订培训计划,指导日常工作,检查开展情况,管理工作过程,并要对培训质量进行考核,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质量保证机制。这种考核要把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上机实践情况)和培训结束时的阶段性考试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同时要积极探索把培训考核成绩与教师资格认证、教师职务晋升和教师奖惩制度相挂钩的有效机制。要通过培训形成教师平时必须使用信息技术的有效制度。因此,考查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的关键是看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是否运用了培训内容,运用了多少,效果如何,也就是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把所学知识真正付诸实践,是否通过实践来探索和检验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方面的能力。高校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并将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紧密结合,以科研促发展。

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特殊领域,它促进教师普遍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应用,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不仅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与推广,而且关系到人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变,教育理念与文化观念的碰撞以及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系统研究,才能有效地开展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佑镁.新加坡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模式简述[J].教育信息化,2005(12).

[2]张琪,张美娟.运用“干线式”方法优化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J].现代教育技术,2008(4).

[3]姚玟琳.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绩效分析[DB/OL].http://

blog.fosu.edu.on:88/UploadFiles/2008-5/521244645.doc.

〔责任编辑:闫长生〕

作者:刘 军 赵 宇

上一篇:体育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