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

2022-08-12

第一篇: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

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与实践(2011.10)

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科学化的

探索与实践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题组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深刻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了我们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论断;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精辟阐述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深刻内涵:“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实效。” 深刻理解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将党的建设提升到科学的、规律的高度来研究和把握,更加自觉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来应对和解决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高校是传承文明、塑造民族情操和民族性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担当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的重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党在高校联系群众、引导群众、团结群众共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因此,切实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服务高校改革发展中心工作,维护高校发展稳定大局,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是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自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校党的工作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高校基层党的工作如何适应这一变化,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高校基层党的工作,是所有高校基层党组织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观念逐步转变,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东北大学信息学院是伴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理念的提出于1996年10月诞生的。建院初期,学院外部面临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改革开始起步的发展机遇,内部则面对着各种矛盾交织,各方面竞争更加激烈的严峻挑战。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学院党政班子经过认真分析,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然而,如何摆脱困境?怎样实现发展??大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抓住机遇,推动改革,用“发展的观点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改革”作为第一个突破口。

但是,高校以系、教研室为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是我们国家高校已经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过去高校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形势下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改革涉及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当时在国内又没有先例,推进起来必须要克服各种阻力、敢于承担风险。

按照传统的理论,学校二级单位党组织的任务是“保证、监督”,学院党委完全可以采取稳妥、保守的做法,退至“二线”,不去冒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但是,为了学院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探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学院党委与时俱进,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主动迎着矛盾和困难站在改革的第一线,和行政班子坚定地站在一起,共同决策、共同负责、共同奋斗,共同走过了艰难、坎坷的改革历程。从改革方案的讨论、确定,到做好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再到改革中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凝聚了我们共同的心血与汗水。

基层组织改革,是学院党委第一次按照科学的理论调整、确定自己的工作重心,紧密联系学院改革发展实际有的放矢开展高校基层党的工作大胆尝试。同 2 时,通过亲身参与改革工作也开创了学院党政班子共同奋斗、共同负责的工作模式,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为学院党委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也建立起党委在学院改革发展工作中的影响力和威信。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坚定了我们围绕学院改革发展做好党的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院党委又和学院行政班子一起完成了“资源配置改革”、“现代大学体制下学院管理运行机制的探索”两件决定和影响学院后来改革发展的大事,奠定了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共同决策、共同负责”的工作模式的基本框架。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在每年学院“党的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计划”中都加上了这样一段话“衡量一个单位党组织工作是否卓有成效,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看其是否能够保证和促进本单位的科学发展,推动改革和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逐步形成和坚持倡导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在以后的工作中,学院党委除了完成上级党组织安排的各项党建工作任务外,还配合学院行政班子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事关学院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这些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基层党支部尤其是教职工党支部都逐步形成了紧密围绕本部门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中心任务有的放矢的开展新形势下高校党支部工作的新格局。

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在新时期里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团结和带领大家同心同德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高校基层党的组织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改变过去党的工作游离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之外的现象,紧密结合本单位改革发展实际和时代特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坚持用科学的制度保障学校党的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 3 性和长期性”。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就要使党的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逐步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体系。

在十几年来学院党委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党内建设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

学院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教职工、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每周一次例会、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两周一次例会);2000年开始至今

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学习每周三下午一次);2000年开始至今

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工作交流、研讨制度(一般每年一次);2000年开始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年一次);1998年开始 学院党政班子工作研讨会制度(每学期一次);1998年开始

党内总结表彰制度(每逢单年“七.一”前评选表彰一次,2007年以后和学院优秀班导师表彰同时进行);2000年开始至今

新党员集体宣誓制度(每年“七.一”前学院组织一次新党员集体宣誓,同时组织开展一些相应的教育活动);2000年开始至今

学生党员春季培训制度(每年寒假开学前后组织全体学生党员开展一次统一培训,总结经验,宣传党内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2000年开始至今

学生业余党校制度(学院每年举办一期学生业余党校,组织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系统的学习党的基本知识);1998年开始至今

党员班导师制度(为落实中央“16号文件”,学院党委为每个本科学生班级配备2名党员教师担任班导师,后来逐步扩展到全体教师参与)2005年开始至今

这些学院党建工作的规章制度,是我们多年来在自己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和形成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执行以来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才能够长期坚持下来,有许多制度我们已经实行了十几年,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出现的新情况。比如,2000年建立 4 的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例会原来只是检查、布置本周的工作,后来增加了学校、学院一周发生的大事、要事的情况通报,使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随时了解学校、学院的主要工作情况和近期发生的大事,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联系学校、学院的全局做好自己本部门的工作;2000年以来我们坚持的每周三下午的教职工政治学习,从开始原封不动照搬照传,到根据学院改革发展的实际有选择性的组织学习、落实,再到现在紧密联系学院改革发展需要主动、灵活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2000年开始坚持的学生党员春季培训制度,从最初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到后来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从2007年开始,又采用了学生党员“五佳四杰”表彰、互动采访、优秀学生党员交流经验体会、支部内部自己直接、交流等形式和内容,受到学生党员的普遍欢迎。

正是由于党内建立起了这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才使学院党的工作逐步克服了随意性、盲目性,开始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保证了学院党建设的良性、和谐、健康发展。

三、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学校党的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在学院党委十几年的工作中,我们不断探索和采取科学的方法改进、加强学院党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改变过去固有的传统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职工和党员的政治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而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这些做法常常使我们党的基层工作者处于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局面。

在实践中,学院党委首先理解、领会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紧密联系学院改革发展的实际安排学习内容,并且采取广大教职工、党员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学习、教育形式,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通过组织师生、党员观看纪录片《复兴之路》、《国情备忘录》等内容,使大家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国家采取的方针政策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 5 解;我们通过组织教职工、党员学习讨论学院《三年发展规划》、学院《教职工考核办法》等内容,使大家结合学院改革发展的远景和改革措施更进一步认识、理解我们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我们通过组织师生、党员浏览城市发展变化、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厂矿企业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坚定大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我们通过坚持党支部书记工作研讨会、工作例会、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党政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内总结表彰会、学生党员培训制度、红色基地建设、党员班导师制度等形式,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党员教育长效性的工作机制﹒﹒﹒﹒﹒

确立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针。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工作割裂、对立起来,经常充当“事后诸葛亮”和“保留批评权”。而在现实情况下,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在涉及到教职工、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发挥党组织政治领导和核心作用,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在实践中,学院党委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自觉投身到学院改革发展的实际工作中,与学院行政班子共进退,带领学院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在完成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改革之后,又大刀阔斧地推动完成了资源配置改革和现代大学体制下学院管理运行机制的探索。尤其是在资源配置改革工作中,从改革方案的制定到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从资源的重新整合分配到内部环境的装修改造,学院党委都始终坚定地和行政班子站在一起。通过这项改革的推进,让大家看到了学院党政班子百折不挠的勇气、雷厉风行的作风、大刀阔斧的魄力和秉公办事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成为后来学院发展的希望与和党建工作的思想基础。

在工作实践当中,我们逐步建立、健全了学院党政班子“共同决策、共同负责”的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模式,探索、形成了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党的基层组织“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改进和加强了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在工作实践当中,也使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不贴在学校改革发展这张“皮”上,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本之源。因此,“党的建设必须融入到学校改革和发展实践进程中去加强,思 6 想教育一定要放大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才能使党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工作内容更加充实,工作方式更有活力,高校党建和思想教育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着眼于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战略资源,是大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实现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的最好形式。

结合学院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学院党委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开展了学院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开展文化建设的九年中,学院逐步确立了“以全民健身活动为载体,以视觉识别系统为依托,以宣传沟通渠道为传播网络,以学院行为规范为支撑,倡导共同的价值观,力争使“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学院精神成为每一名东信人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的工作思路。

我们以全民健身活动作为切入点,本着“组织与自愿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组建了篮、排、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长跑、健美操等12支体育运动队。全民健身活动活跃了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学院的文化氛围,加强了领导、教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教职工的归属感,教职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竞技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我们从建立、拓宽宣传和沟通渠道入手,先后建立了学院办公自动化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手机短信群发系统、教职工统一电子邮箱、学院网站、《东信视窗》简报、大屏幕和各种层面的例会、情况通报制度等交互性、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网络,及时、准确地将学院改革、发展的各种信息对外宣传并同时传达给每一位师生,随时倾听、沟通和反馈师生们关心的各种意见建议,实现了学院内外部舆论宣传和信息沟通的及时、畅通;

我们牵头总结、凝练出“以人为本,育人为先,追求集体与个人和谐发展”的学院理念和“行胜于言 敢为人先 和而不同 居安思危”的学院精神,经过大力宣传和领导班子的带头实践,已经和正在唤起学院师生的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逐步得到大家的广泛赞同和形成了共识,成为激励斗志,激发潜能,凝聚人心, 7 促进和谐强大的精神动力。

学院党委十几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我们努力打破束缚人们头脑和思想的旧的传统观念,自觉、不自觉地坚持和探索了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走出了一条符合高校党建工作实际的“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实践探索之路,促进和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信息学院”的学院发展目标,倡导了共同价值观;

巩固了优势学科国内的领先地位,学科、专业合理布局基本形成; 稳定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推动了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改革、内部资源配置改革和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推进了体制、机制创新;

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 开拓了国内外合作交流渠道,学术氛围逐步形成,学院影响力不断扩大; 开展了学院文化建设,凝练出“16字”学院精神,提高了学院核心竞争力; 坚持了围绕中心抓党建,党政班子密切配合,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

学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新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9个;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辽宁省工程中心3个;在2002年、2006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控制学科分别名列第

一、第二;计算机学科两次排名第九。

新增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10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2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

教学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基 8 地各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1项、二等3项;获得国家级精品课8门、精品教材2部;获得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学名师7人、省级教学成果

一、二等奖9项;获得省级精品课13门、省级精品教材2部。

与美国摩托罗拉、法国施耐德、贝加莱、日本三菱、澳大利亚ALtiu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11个高水平实验室,获赠仪器设备总值达2.3亿元人民币。

科研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64项;获得已授权专利54项;累计科研纯进款达到2.61亿元;发表学术论文8444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论文4427篇、出版专著47部,编写教材148部。

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培养出博士研究生757人,硕士研究生4507人,本科生8256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超过95%以上;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全国“三好学生”1人,4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鼓励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2000年以来学生在国内外科技比赛中共有971人次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项。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师队伍总数达到28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2.7%,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81%;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人才52人,其中国外15人,国内37人(包括教授19人,其中博导12人,副教授3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以来,学院和学院党委先后18次被辽宁省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政府、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和学校授予“先进集体”、“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

在学院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和学院行政班子、广大师生一起真正体会到了“当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时,快乐就会不期而至”境界。 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我们十几年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探索的实际,可以看到高校各级党的基层组织积极投身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努 9 力探索、实践的缩影。当然,我们的实践还是初步的、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是我们会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我们坚信,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课题组成员:林继常 裴战存 石昌远 徐长文 邱菊 籍亚玲 郭路佳)

第二篇:高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建设

天津大学 刘建平

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关键在于把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好,把高校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好。长期以来,天津大学始终注重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十七大以来,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规划纲要》根据十七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部署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注重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要求。学校党委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一、建立完善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制度和举措

抓好领导班子的建设,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也是新世纪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天津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探索了领导班子建设的制度和举措。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学校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抓住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根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按照《天津大学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的要求,在每个学期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形成了注重学习和善于学习的良好风气,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开展了对各种理论著作、重要文件和讲话的研习。领导班子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体现在凝练办学思路上,体现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上,落实在各项工作的决策和推动上;注重“分享学习”,班子成员及时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并通过为大学生、青年教师、管理干部讲课等方式,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加强组织建设。及时做好班子成员的补充调整、整体换届等工作。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在各自分管工作的基础上,每人再主抓一项重要工作,严格落实责任,一抓到底。班子每位成员能够主动负责,积极为学校事业发展解决难题、争取资源,保障各项工作协调落实。在教育部党组的指导下做好副校长公开选拔试点工作,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积极推动竞争性选拔学校干部。为干部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近十年,学校对外推荐输送正局级干部4人,副局级干部12人。

加强作风建设。着力提高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自觉性,努力打造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一是注重沟通。每周召开校领导班子碰头会,班子成员通报分管工作,及时掌握和沟通各方面的信息和情况。坚持经常性沟通和换位思考,对重要问题、重要决策事先相互征求意见,交换看法、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涉及职能交叉的工作时,分管领导之间也及时沟通,密切彼此之间的配合。二是注重营造氛围。强调充分尊重每一位成员在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地位,营造了班子成员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保证了集体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强化学校领导意识,在讨论决策时要站在学校全局的角度发表意见和建议,而不是首先强调某项分管工作。三是注重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会前精心准备,班子成员积极谈心交流,认真准备发言提纲。会上注重把握民主生活会的思想性和原则性,深挖思想根源。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班子内部形成了心情舒畅、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加强制度建设。近年来,学校构建和完善了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决策执行机制。制定天津大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修订完善了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院级党政联席会议实施细则,规范了决策程序,细化了决策事项,明确了决策执行责任。加强了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完善了学术咨询、审议和决策的制度,明确了他们的学术责任。二是工作研讨咨询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召开院级党组织书记联席会、院长联席会、机关部处长联席会,以及民主党派、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情况通报会等,围绕学校的有关中心工作进行研讨和咨询,提出决策建议。三是民主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加强校、院两级教代会的建设,拓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特别是对于涉及到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深入广泛调研听取意见,并提交教代会等民主渠道进行充分讨论后决策。通过建立党员邮件系统和定期编发校务公报,丰富了党务、校务公开的载体。四是全方位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建立领导联系基层单位制度、机关中层干部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校领导学生接待日制度,促进了全校上下的沟通交流,发挥了师生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学校还通过在网上专门设立“BBS校务专区”、“建言献策信箱”、“校长信箱”等方式,拓宽渠道听取师生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天津大学在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上就“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典型发言。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执行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廉洁自律建设。领导班子带头认真执行中央关于“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严格遵守教育部党组提出的关于直属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六不准”规定和中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在工作和生活上做好带头和表率,在全校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氛围,努力保持领导班子的清正廉洁。

二、提升领导班子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

作为高校的党委书记,不仅要为学校事业发展出思路、想办法,更要带领班子成员群策群力推动大事要事的决策部署和落实。

领导班子抓大事谋大事。学校领导班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工作,抓大事,谋大事,对学校发展战略进行系统地思考和谋划。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召开了两次党员代表大会,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先后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学校领导班子紧紧抓住这些难得的机遇,对学校发展进行战略谋划。2003年,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发展思路。2007年,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确立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围绕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两次党员代表大会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在全校上下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注重内涵、提高质量上,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在2009年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领导班子带领全校积极开展学习调研,明确了实现奋斗目标的具体路径和方案,即着力推进“三大战略,四项计划,一个工程”。在2010年以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学校领导班子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师生员工,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要求,以“改革创新办特色,科学发展上水平”为主题,突出“干”字当头,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新校区建设等,为学校事业发展明确了重点和突破点。2010年6月23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同志到校调研,对学校的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领导班子真抓实干推动落实。明确了奋斗目标,理清了发展思路,学校领导班子真抓实干,先后推出了四项举措,全力推进事业发展。一是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以人才强校战略为重点,构建和完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部署,2007年底召开了天津大学人才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天津大学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纲要》,围绕“三步走”发展战略,制定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二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学校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的部署,2010年召开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天津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大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三是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推动天津大学科技工作全面上水平,2010年底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研究出台了《天津大学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意见》。四是为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建立了工程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求是学部”,全面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狠抓“三个突破”,即工程教育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大项目好项目的突破。此外,为保证学校发展目标和工作要点的落实,对重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班子成员各自牵头几项重点工作,按月度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对涉及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多次听取专题汇报、组织专题研究,切实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执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动摇、不懈怠,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保证了学校战略落到实处。 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学校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一是人才队伍建设获得突破。五年来,学校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以正高级职称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50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3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43人,入选人数居天津市各单位之首。师德建设的相关做法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和肯定。二是学科整体实力得到巩固提升。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有7个一级学科和8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最新一轮(2007-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有6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3,排名第1的学科数和进入前3的学科数在工学领域均位居全国第2。三是推进了全面素质教育。大力实施工程教育改革,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具有天大底蕴的大学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四是科研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学校科技总经费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近五年来,学校科技总经费达到48亿元,有1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新增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有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数居全国第3;3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并获最高立项经费额度。五是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学校于2009年底正式启动新校区筹建工作,2010年4月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校区的决议》。此后相继成立了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新校区建设指挥部,设立了新校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2010年9月开展了由国内外多家著名设计机构参加的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工作。2011年2月,天津市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2011年12月举行了新校区建设开工仪式。学校正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规划布局,为学校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履职尽责,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

在多年来担任学校党委书记的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做好学校工作,党委书记个人必须要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履职尽责,做全校师生的表率。

要特别注重学习研究。对于党委书记来说,学习是个人修身立德、做师生表率的必然要求;是系统思考办学思路和学校发展战略,提升抓大局、把方向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认识、拓宽视野,科学办学治校,带领学校在改革过程中少走弯路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注重学习,坚持学习,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十七大精神的要义,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联系学校实际吃透精神。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在国内主要的理论期刊和报纸上发表文章。不但自己学,还通过中心组学习等机会,带领班子成员共同学习。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领导班子通过系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学校发展举措的8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在班子带头学习的基础上,制定下发学习指导性文件,组织全校基层单位学习,参加学校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与干部、教师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体会,并结合学校各项工作实际对师生提出具体要求。

要特别注重全身心投入工作。作为党委书记,为了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我近些年来不再牵头接课题、搞科研,不再带研究生。同时还要求班子成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上,使大家认识到校领导的首要任务是做好管理工作。对重点难点工作亲自过问、狠抓落实。多次参加学校科技工作推动会,亲自过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工作,推进具体工作落实。挤时间走访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水平大学,促进校企合作。积极向教育部、天津市汇报工作,解决学校具体问题。学校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共召开党委常委会106次,党委全委会15次,带领班子成员对关乎学校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和关键问题潜心研究、决策谋划,并充分发挥人才领导小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小组的作用,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工作研究和部署。在此基础上,强化领导班子成员的三种意识:一是强化办学治校的责任意识,二是强化为师生办实事的服务意识,三是强化身正为范的自律意识,保证了班子成员全身心投入工作。

要特别注重抓好学校安全稳定。作为党委书记,我深知学校的安全稳定是事业发展的保障和基石。我定期不定期召集安全稳定工作专题会议,强化责任要求,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安全稳定的情况细致排查,研究对策。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抓好《天津大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学校突发事件处理指挥体系的建设。在重要节点、重大事件发生期间,以身作则,坚守在一线。切实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集中解决好信访突出问题和师生反映的热点问题。如,加强校领导学生专题接待日工作,定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地方政府就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的沟通,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教职工提高待遇,为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发放工资性补助,为在职教职工发放住房货币补贴,为在职职工进行补充公积金比例调整,确保教职员工安心工作;加强食堂管理、建设教职工活动中心等,及时化解各种矛盾,营造和谐氛围,保证了学校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要特别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党委书记要特别注重学校“情商”的发展,抓好文化软实力建设。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抓好对天大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凝练,加强相关学科和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对学校办学历史、治学理念、校风学风等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使天大特色的大学精神内化为师生共同坚持的内在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师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使广大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关注度不断增强。抓好以学校发展共同愿景为内在驱动力的文化体系建设,在师生中强化“想大事做大事”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促进天大人整体气魄的升华。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倡导高雅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来加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文化的繁荣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表现在学校范畴里的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文化积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保证。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在高校的体现和延伸,是社会主义文化与校园精神相结合、在社会文化中层次较高的一种文化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承担着创造和传播,知识、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社会职能,保持校园文化的健康性和高品位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引领功能。校园文化培养师生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教师在其社会活动中都无形地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他人,使大学文化所代表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从而影响着国民性格的培养和生成,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反过来通过文化“反哺”的互动,又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同时,还要通过积极开展广大师生员工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技、文化、体育以及其他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广大师生员工的情操,抵制低俗和非理性文化的倾向,引导校园文化向高雅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创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般是在青年大学生耳濡目染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深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学校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现在和未来能不能始终朝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在年龄结构上整体趋于年轻化,庞大的学生群体更是使校园文化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但这一群体的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如何帮助大学生甄别“优劣”文化成分,走出心理和思想上的误区,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取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和影响,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是大学自身精神的体现,而大学精神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需要历史的积淀。需要不断继承和创新。纵观高等学校的发展历史,每所成功的大学都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赋予学校生命力、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和风格、职业理想、行为规范和标准模式等的综合反映,具有十分强烈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而大学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能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振奋精神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深刻影响,铸就出既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自身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主导,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凝聚力。

2、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即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化办学环境,优化办学条件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关键,健康优美的教学环境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

域内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如校园整体规划设计、学校大门、学校围墙、标志性的雕塑,都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等,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等,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3、坚持倡导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倡导高雅文化,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建设高雅文化,另一方面,面对大众文化也不能简单地抵制或急于批评,而应该思考如何积极适应。基于此,我们一方面应该看到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对立统一,正视大众文化流行的现实,善于学习大众文化的有益成分,做到高雅文化通俗化、通俗文化高雅化;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大众文化的弊端及其给大学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功利性对大学高雅文化的排挤,在提升大众文化人文价值和格调品位的同时,把直接发展高雅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造就能够懂得高雅文化、欣赏高雅文化、创造高雅文化的大学人,为高雅文化的生产繁荣、消费创造积极健康的环境。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提高广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同时要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中反动、黄色、暴力、腐朽等方面的内容予以坚决清理、打击,要常抓不懈,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4、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和学校各级组织对校园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以及使这种外在制度内化为师生个体意识的过程。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第一,要制定适应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各种校园文化制度。校园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体现国家的政策,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也要体现科学性、教育性、可行性。第二,要把制度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校园制度的建设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作用功能是体现在是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加强对学校制度的宣传,并用以指导师生的行动,加强检查,强化管理,通过奖惩手段促进外在文化尽快向内在文化的转变,从而真正发挥校园制度文化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8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

[3]龚刚,《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1期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甘肃兰州

第四篇:高校党建科学化背景(论文)1

高校党建科学化的背景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新思考以及高校党建工作自身不足新反思等方面对高校党建科学化提出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字:背景;高等教育;党建工作;大学制度

1十七届四中全会及《条例》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围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这个主题。根据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部署,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继续深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迫切要求高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而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把握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期,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使命。二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三是应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挑战,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因此,为了使高校党建工作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强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教学科研组织方式 ,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关于完善高校的领导体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校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但这一领导体制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认识模糊,理解片面,缺乏实施细则等,新修订的《条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补充、细化和完善:一是强调了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明确了高校党委的工作机制,提出高校党委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三是充实了高校党委的主要职责,详细列举了高校党委八个方面的主要职责,使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目标任务更加清晰、实现途径更加明确、落实措施更加具体。

二、关于高校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办学规模扩大,管理重心下移,院(系)一级教学科研单位不仅规模大幅增长而且功能也大大加强,如何进一步明晰院(系)级党组织的职责定位,完善工作机制,已经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修订的《条例》从两个方面完善了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一是正式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为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决策方式;二是明确列举了院(系)级单位党组织六个方面的主要职责,扩充了职责范围,也为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关于健全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按照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新修订的《条例》从三个层面对基层党组织的设臵做出了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学校层面,明确规定高校党委每届的任期为5年,从而统一了高校党委的任期,与行政班子的任期相一致;二是在院(系)层面,分别规定院(系)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设立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直属支部委员会,从而明确了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设立标准;三是在党支部层面,按照既符合实际、又详细具体的原则设臵党支部,从而实现基层党组织的全面覆盖。

四、关于加强高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为了加强高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条例》专门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独立成章,就高校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机构设臵、工作体制、主要职责等做出新的规定:一是要求高校党的纪律检察委员会设立专门机构,配备必要工作人员;二是明确了纪律检察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体制,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三是进一步充实了高校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责,增加了“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等内容。

五、关于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针对高校党员队伍情况发生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条例》对高校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的内容进行了拓展,从原来的强调教育管理到强调服务关心。一是提出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的新要求;二是完善了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的具体措施,突出强调了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主要任务,丰富完善了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的内容;三是增加了健全党员服务体系的内容,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明确了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具体内容;四是进一步突出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五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六、关于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条例》专门将原来的第五章“干部工作”拓展为“干部和人才工作”,并充实了相关规定:一是在高校党委主要职责的规定中,增加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二是明确了高校开展人才工作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三是明确了高校开展人才工作的方法。

七、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从四个方面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一是明确了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旗臶鲜明地提出了要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二是明确了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并增写了“认真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以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等内容;三是充实完善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提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明确提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措施,对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比例、措施体系、保障机制等,都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从以上《条例》对党建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可以看出,认真贯彻《条例》,对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党的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重要意义。要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全面把握《条例》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切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适应高校改革发展建立健全高校党的各级组织,进一步明确党组织职责任务,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健全党组织工作制度,实现高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是教育从集中的精英教育向普遍性的大众教育过渡的一个中间时期,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现代化的急速发展促使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的步伐,面临这种社会现状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便产生了更大的需求,也正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问题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话题,也是在此种背景下高校党建科学化提出。

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如:

一、缩小受社会文化水平差异.二、提升国家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许多需要注意问题:招生制度、大学生就业方面以及教学资金投入和教学资源开发方面。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动高校党建科学化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校的快速发展。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学术组织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学院制改革、科研机构重组,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术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的变革将有力地促进高校内部结构的优化、社会功能的强化,促进教学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这种学术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强化了高校的功能,促进了高校事业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仍将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学术组织变革与发展要与学校的发展定位相适应。每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科基础、优势与特色各不相同,学术组织功能定位也千差万别,在学术组织的建设上要防止盲目追赶潮流的做法。对同一所院校,由于各学科发展不平衡,有的学院按二级学科设臵,有的学院则按一级学科乃至学科门类设臵,有的学院以教学为主,有的学院教学科研并重或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在校内各级各类学术组织的建设上也不能搞“一刀切”。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学校的发展定位,促进学术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二、高校学术组织变革和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学术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推动了内部结构的重组和资源的重新配臵,结构的变革需要相应的运行机制的建立。

三、要重视组织理论的研究,促进学术组织变革与发展。当代高新科技的发展对高校的功能、地位产生深刻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要站在时代的潮头,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就必须重视组织结构的变革。加强组织理论研究,促进学术的变革与发展,提高学校功能的整合性和协同性,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另一种新形势即是流动党员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和规模在成倍地扩大,已经成为当前党员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党员人才队伍中的重要部分,然而。如何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保持他们的先进性,也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流动党员主要是指大学生已经毕业走向社会,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关系继续保留在原就读学校党组织,接受原学校党组织管理,却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大学生党员。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随机择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大学生流动党员也就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现在许多毕业生将档案委托人才交流中心管理,接受委托管理的人才交流中心对毕业生党员情况不熟悉,对其教育与管理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况。严格地说,这部分毕业生党员也应该纳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范围。毕业生党员已经离开学校,高校党组织对其控制和约束的力量与手段已经非常薄弱,加上地域的限制和隔离,由此而引发的教育管理问题比较突出,不容忽视。根据新的形势,找出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式,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也是高校党建科学化提出的背景之一。

3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新思考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大学制度的改革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社会的健康和高效快速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对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进行新的思考。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并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大学制度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大学的外部制度安排,包括大学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二是指大学自身层面的内部制度设计,主要表现为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权力体系和运行机制等。而现代大学制度是相对于我国现有的大学制度而言,它是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构建起与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法制化要求相适应的大学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的关系和义务,全面把握和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利和责任的系列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行发展模式改革的需要,是提升中国大学竞争力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要求,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要求。只有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大学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要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指向。应着重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一、“党委领导是核心”。正确认识、把握和实现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党委对高校,不仅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而且是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上的领导,突出表现为把握高校的思想政治领导权、对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对重大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权。理顺党委集体领导和校长个人负责之间的关系,把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根本要求。

二、“校长负责是关键”。校长负责是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和行政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是要发挥校长的行政领导作用,使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校长不只是党委决策的执行者,实际上也是党委决策的主要成员之一。党委的“职责”和校长的“职权”,体现了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内涵。因此,“校长负责是关键”,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对学校党委的负责上。对学校党委负责,才能维护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党委领导职责与校长职权之间关系的和谐协调,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学校和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这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

三、“教授治学是根本”。大学治理结构的架构就在于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校长负责的关键作用和教授治学的根本要求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党委的政治领导、校长的行政职权和教授的学术权力,构成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方面,构成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要素。能否达到高校资源的最优配臵是大学治理结构质量与效率的衡量标准。“教授治学”是提高大学治理结构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教授是教师中最重要的学术群体,在学校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优势,其中主要的就是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及其管理中的优势。教授熟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有着深刻的、深邃的理解,这是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突出优势和重要基础。在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只有发挥教授的优势,依靠教授治学,才能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形成管理合力,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规律办事,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治理结构的水平和质量。

四、“民主管理与党建之间的关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高校稳步的建设,同时以党建为基础和框架,进行高校民主管理制度,增强党建的生命力。为党建注入新的血液。使两者形成相辅相成的协调关系。

4高校党建工作自身不足的新反思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的跨世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吸收优秀青年大学生入党,不仅对加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必要,而且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培养党的后备力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 由于当前大学生的不断扩招, 在严把质量关上出现裂缝, 随着党员数量增加的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党员管理和教育制度方面的弊端。对党员的培养和教育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因此, 在高校内出现的这些问题给我们这些高校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问题。

4.1 内容陈旧

不少高校在对新党员的教育中,只是按照以前的选拔方式和教育模式对党员进行教育,学习内容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为党员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血液,造成了党员同志在党内学习的懒惰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教育与实际发展严重脱节,造成党员素质的降低。

4.2 高校党委对学生党支部工作研究指导不够

各高校基层党建中,关注的焦点是系(学院)党组织建设,而大多数党委对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缺乏指导。首先,实际工作中党支部工作负责人都埋头于教学,专心于学生教育管理、就业等方面的工作,把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党员等工作淡化了。其次,学校在干部使用上,往往把威望高、能力强的辅导员放在团委书记、学生工作部主任上,党支部书记大多是刚留校的辅导员,在干部提拔上,也很少是从学生党支部书记上提拔干部,这在政治上弱化了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在实践上影响了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再次,从管理激励的角度,基层党支部的责权利并没有很好地统一,学生基层党建工作要求高,奉献成份多,政治责任大,但缺少得力的政策措施对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进行激励和支持,思想上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学生基层党建缺乏活力。

4.3 队伍不稳

高校学生党支部缺少专业、精干的学生党支部书记。高校从事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大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绝大部分是学生辅导员,他们一方面要担负繁重的学生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忙于学生党员的监督服务管理工作。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都投放在学生日常管理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学生党支部书记大部分由学生辅导员兼任,由于学生辅导员的流动性大,造成学生党支部书记更换频率高,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连续性;大多数做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辅导员是刚毕业或毕业一两年的年轻教师,他们的党支部工作经验缺乏,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培训,再加上自身理论水平不高,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有的自己对党的理论知识都很难完全深刻领会,还不能结合党员的实际,从深层次给学生党员讲清楚,这势必影响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质量。另外,学生党支部流动性大、存在的时间短,导致对学生党员难以形成定期的、长期的学习与教育。这是指学生在大学生活四年,即使是最早一批发展的到毕业也只有短暂的一年时间留在校园,而且在毕业时,还会有一些是预备党员、一些是入党积极分子,一个党支部最多只能存在两年时间就开始更新换代。因此,这样频繁的变动导致党支部难以对学生党员进行定期的教育。

因此,面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高校党建工作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所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

[2] 唐振字、张艳娟. 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9(2),126-128. [3] 孟祥萍.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05. [4] 郑舒翔. 高校学生党建的现状与建议. 科技文化,2010,4,19-45. [5] 李奕萱.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 创新智慧,5-6. [6] 袁贵仁.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高教改革与发展. 2011,4-5.

第五篇: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科学化研究

摘要: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败,关系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本文简要讨论如何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搞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 心理学,科学化

1、门槛效应——制定合理的目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和S.C.Fraser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渐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高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稍低的要求。当低要求与高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高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低要求。

门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依据反映人们认知心理的门槛效应来给学生制定目标,在确定了总目标的基础上,学生管理工的重要任务还在于要帮助他们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目标阶梯,即为达到最终目标形成有层次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生活上和学习上均尚未很好地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此无论是在教育管理上、德育管理上,还是纪律管理上,学生管理者都不可急于求成,要有意识地运用“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建立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例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以下几个阶段性的目标:搞好和宿舍同学关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调整好高考后放松心态和即将开始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料理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让大学学习生活步入正轨、规划第一学年的学习目标等等。同时,学生管管理工还要注意目标的合理性、目标的层次差异性以及制定目标的学生管理工的参与性。

2、心理暗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学生管理工应该学会在教育过程中适时地运用心理暗示,而且应该注意是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或者是去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着手:

2.1.语言暗示

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无论在任何场合,学生管理工都应尽量避免点名批评的方式,因为那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是不是老师看不起自己,与老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若采取说教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暂时的效果,但不会长久,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对抗,这时可采用暗示的方法,可以跟学生说“你在我心目中是一位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你这么做可不像我心目中的你哟。”这种暗示往往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2.行为暗示

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在学生品质教育方面,学生管理工是否以身作则,是否有自省和调控能力,是否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是否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讲,有时比语言暗示更加有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学楼的走廊地面有张废纸,学生管理工可以对学生批评一通“地上怎么这么脏啊,看见垃圾也不捡,还是大学生呢?”但是这样的效果未必比得上管理者亲自把它捡起来的效果好,因为学生虽然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了,可是心里会不服气,他们心里会想老师看到了不也没捡么,以后可能还会出现这种状况,如果你能亲自捡了,学生看了自然也会有意识地去保持学校的清洁,这就是榜样的作用,这就是行为暗示的效果。

3、Hunlock效应——及时合理评价学生

心理学家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测试者分成四个等级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忽视组,不予以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以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以任何评价的好。Hunlock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活动给予一定的评价,而且要多用表扬性的评价。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生活、思维、行为方式方面与以前的大学生有很多不同,很多时候会与做学生工作的教师存在“代沟”,很容易导致学生管理工对学生优点和成绩的忽视,而无意识地放大了他们的“小毛病”,因此学生管理工应注意以下三点:

3.1.全面评价学生

学生管理工应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丰富信息,看待学生应采取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对学生的德、智、体以及过去和现在都要全面了解。正面的评价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全面地评价学生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2.及时评价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是具有灵活性、充满生机活力的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呢?因此,学生管理工应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到同学中去及时诊断和发现学生具体的优点和弱点,及时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

3.3.合理奖励学生

在正确评价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合理的奖励,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奖励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这里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精神奖励可以满足学生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除此之外,还要正确使用奖和惩这两种工具,要做到赏罚分明,慎用惩罚,赏要合理,罚要合情。

4、需要层次理论——使学生自身得到提高

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主要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管理中根据人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而达到满足人的需要以及管理的目的。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大学生需要的紧密结合,对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高管理的效率以及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和学校利益的双赢都有重要的意义。

4.1.以学生为本

目前,大学生仍然处在一个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且各种压力过大的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自我期望值过高,社会以及家庭压力过大,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在面临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及偏差行为。面对问题的存在,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宗旨,贯彻“—切为了学生”工作目的,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其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4.2.调查分析学生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家庭背景、经历等很多方面的不同造成其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学生管理部门应首先了解大学生们的共同需要和不同需要。学生管理工可以通过与大学生直接交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获知学生的需要。

4.3.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当地引导需要

由于对学生需要的不重视,许多学校虽有了解学生的必要,但没有建立合理的制度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分析他们的需要之后,学生管理部门对于合理的以及在学生管理部门能力范围内的需要应及时给予满足,对于其他合理但不在学生管理工作范围内的需要给予合理解释,在以后的工作中创造条件去满足大学生们的需要。

4.4.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就现代大学生而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已经不属于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层面的满足。而目前大学生的一种普遍心态是如果自我价值得不到提升,其余需求即使已经拥有也可能淡然无味。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树立需要的前提是付出的观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条件来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的。

5、心理契约——推动柔性管理

管理心理学家E.H.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高校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制定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校规校纪。但是,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大学生特点的变化,使高校的刚性制度不能跟上和不适应现今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也不能覆盖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各方面。高校只有通过不断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要,满足学生合理期望,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上与学校形成共识,构建出有效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才能促进学校柔性管理的发展。

学生管理工往往是学校的代言者,而且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与学生有很多接触,在学校与学生构建有效心理契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培养心理契约基础

在招生宣传过程中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学校创建心理契约的基础。学校应把大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的流向和表现等信息公布给考生,对学校的目前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实事求是地推介。同时,在了解生源的成绩、简历和原就读学校评价之外,还应了解其潜在的专业期望和学习兴趣,以实现个人和专业、个人和组织的有效匹配,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有些高校为了招到更多优秀的生源,往往不切实际地夸大学校条件,学生考被录取进校后,发现现实与期望以及招生宣传有很大的出入,产生挫折感与被欺骗感,这将破坏心理契约,导致对学校的不满。甚至发生有的学生因发现学校不如宣传的好而退学重新参加高考的现象。

5.2.达成心理契约的共识

开学伊始,学校会开展入学教育,召开学生家长会、师生见面会、开展校规校纪宣传、走访新生寝室、开展新生思想动态调查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新生对学校有了直观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学校也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有了具体的了解。这时,学校也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存有的疑惑和忧虑给予充分解释,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说明原因或提出解决措施,并把学校的目标和规划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在经过充分的有效的沟通后,学校和学生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消除了不必要的误解,形成了相互融合、共

同发力的共识。

5.3.构建心理契约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和规划。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平台,提供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提供校际学习交流、保送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机会,提供专业实习和职场学习的舞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满意度及对学校的忠诚度。这种以满足双方心理上的期望为基础的心理契约的构建,必将推动个人职业涯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已经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之一,心理学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多学科的重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借鉴心理学的有益部分,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学生管理工作还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 赖志群,邱辉.三种心理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2003,.

2. 胡文斌.论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

3. 恽伟杰.心理暗示在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管理,2007,.

4. 张婵.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科教文汇.

上一篇:公务员学法永法考试下一篇:公务员考试报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