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2024-04-22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通用8篇)

篇1: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科学化研究

摘要: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败,关系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本文简要讨论如何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搞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学,科学化

1、门槛效应——制定合理的目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和S.C.Fraser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渐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高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稍低的要求。当低要求与高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高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低要求。

门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依据反映人们认知心理的门槛效应来给学生制定目标,在确定了总目标的基础上,学生管理工的重要任务还在于要帮助他们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目标阶梯,即为达到最终目标形成有层次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生活上和学习上均尚未很好地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此无论是在教育管理上、德育管理上,还是纪律管理上,学生管理者都不可急于求成,要有意识地运用“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建立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例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以下几个阶段性的目标:搞好和宿舍同学关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调整好高考后放松心态和即将开始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料理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让大学学习生活步入正轨、规划第一学年的学习目标等等。同时,学生管管理工还要注意目标的合理性、目标的层次差异性以及制定目标的学生管理工的参与性。

2、心理暗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学生管理工应该学会在教育过程中适时地运用心理暗示,而且应该注意是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或者是去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着手:

2.1.语言暗示

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无论在任何场合,学生管理工都应尽量避免点名批评的方式,因为那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是不是老师看不起自己,与老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若采取说教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暂时的效果,但不会长久,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对抗,这时可采用暗示的方法,可以跟学生说“你在我心目中是一位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你这么做可不像我心目中的你哟。”这种暗示往往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2.行为暗示

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在学生品质教育方面,学生管理工是否以身作则,是否有自省和调控能力,是否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是否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讲,有时比语言暗示更加有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学楼的走廊地面有张废纸,学生管理工可以对学生批评一通“地上怎么这么脏啊,看见垃圾也不捡,还是大学生呢?”但是这样的效果未必比得上管理者亲自把它捡起来的效果好,因为学生虽然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了,可是心里会不服气,他们心里会想老师看到了不也没捡么,以后可能还会出现这种状况,如果你能亲自捡了,学生看了自然也会有意识地去保持学校的清洁,这就是榜样的作用,这就是行为暗示的效果。

3、Hunlock效应——及时合理评价学生

心理学家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测试者分成四个等级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忽视组,不予以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以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以任何评价的好。Hunlock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活动给予一定的评价,而且要多用表扬性的评价。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生活、思维、行为方式方面与以前的大学生有很多不同,很多时候会与做学生工作的教师存在“代沟”,很容易导致学生管理工对学生优点和成绩的忽视,而无意识地放大了他们的“小毛病”,因此学生管理工应注意以下三点:

3.1.全面评价学生

学生管理工应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丰富信息,看待学生应采取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对学生的德、智、体以及过去和现在都要全面了解。正面的评价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全面地评价学生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2.及时评价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是具有灵活性、充满生机活力的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呢?因此,学生管理工应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到同学中去及时诊断和发现学生具体的优点和弱点,及时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

3.3.合理奖励学生

在正确评价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合理的奖励,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奖励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这里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精神奖励可以满足学生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除此之外,还要正确使用奖和惩这两种工具,要做到赏罚分明,慎用惩罚,赏要合理,罚要合情。

4、需要层次理论——使学生自身得到提高

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主要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管理中根据人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而达到满足人的需要以及管理的目的。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大学生需要的紧密结合,对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高管理的效率以及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和学校利益的双赢都有重要的意义。

4.1.以学生为本

目前,大学生仍然处在一个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且各种压力过大的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自我期望值过高,社会以及家庭压力过大,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在面临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及偏差行为。面对问题的存在,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宗旨,贯彻“—切为了学生”工作目的,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其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4.2.调查分析学生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家庭背景、经历等很多方面的不同造成其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学生管理部门应首先了解大学生们的共同需要和不同需要。学生管理工可以通过与大学生直接交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获知学生的需要。

4.3.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当地引导需要

由于对学生需要的不重视,许多学校虽有了解学生的必要,但没有建立合理的制度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分析他们的需要之后,学生管理部门对于合理的以及在学生管理部门能力范围内的需要应及时给予满足,对于其他合理但不在学生管理工作范围内的需要给予合理解释,在以后的工作中创造条件去满足大学生们的需要。

4.4.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就现代大学生而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已经不属于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层面的满足。而目前大学生的一种普遍心态是如果自我价值得不到提升,其余需求即使已经拥有也可能淡然无味。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树立需要的前提是付出的观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条件来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的。

5、心理契约——推动柔性管理

管理心理学家E.H.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高校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制定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校规校纪。但是,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大学生特点的变化,使高校的刚性制度不能跟上和不适应现今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也不能覆盖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各方面。高校只有通过不断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要,满足学生合理期望,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上与学校形成共识,构建出有效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才能促进学校柔性管理的发展。

学生管理工往往是学校的代言者,而且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与学生有很多接触,在学校与学生构建有效心理契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培养心理契约基础

在招生宣传过程中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学校创建心理契约的基础。学校应把大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的流向和表现等信息公布给考生,对学校的目前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实事求是地推介。同时,在了解生源的成绩、简历和原就读学校评价之外,还应了解其潜在的专业期望和学习兴趣,以实现个人和专业、个人和组织的有效匹配,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有些高校为了招到更多优秀的生源,往往不切实际地夸大学校条件,学生考被录取进校后,发现现实与期望以及招生宣传有很大的出入,产生挫折感与被欺骗感,这将破坏心理契约,导致对学校的不满。甚至发生有的学生因发现学校不如宣传的好而退学重新参加高考的现象。

5.2.达成心理契约的共识

开学伊始,学校会开展入学教育,召开学生家长会、师生见面会、开展校规校纪宣传、走访新生寝室、开展新生思想动态调查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新生对学校有了直观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学校也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有了具体的了解。这时,学校也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存有的疑惑和忧虑给予充分解释,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说明原因或提出解决措施,并把学校的目标和规划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在经过充分的有效的沟通后,学校和学生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消除了不必要的误解,形成了相互融合、共

同发力的共识。

5.3.构建心理契约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和规划。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平台,提供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提供校际学习交流、保送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机会,提供专业实习和职场学习的舞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满意度及对学校的忠诚度。这种以满足双方心理上的期望为基础的心理契约的构建,必将推动个人职业涯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已经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之一,心理学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多学科的重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借鉴心理学的有益部分,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学生管理工作还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赖志群,邱辉.三种心理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2003,.2.胡文斌.论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恽伟杰.心理暗示在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管理,2007,.4.张婵.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科教文汇.

篇2: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现阶段,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实现科学化管理年龄着一定的挑战。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指企业内部行政部门,为了企业更好的在经济市场中生存与发展,根据相应的制度、方法、法律及规范,对企业及员工实行统一的、科学的管理,企业行政管理具备管理、服务与协调特点,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企业实际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行政管理相关概念

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企业在参加经济市场竞争与社会化生产的主要要求。具体而言,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确定目标。行政管理工作要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详细的工作计划,进而对目标进行确定,确定怎样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现代社会中,要求企业行政管理一定要具备计划性,将企业工作预测工作做好,才能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化行政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其管理的基本前提【1】。

有效组织工作。企业运行的基本结构是其组织结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使其能够有效分配到每个人的身上,最大程度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开展工作,指挥员工工作,采取一定的措施,明确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全面明确职责、权力与职层方面的结构体系,从而有效调动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好相关的关系。

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进而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现状

(一)没有充分落实行政管理工作

当下,企业在实际行政管理工作职工,存在依据主观意愿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现象严重。企业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分工不明确。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通常凭借相关领导的想法,没有进行科学的.决策。在此管理模式下,使各部门、机构以及各等级负责人如同虚设,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士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 从而对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造成严重浪费【2】。

(二)行政管理缺少实际性

很多企业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受传统经济思维习惯的影响,行政管理相关领导依然存在机关作风,这便导致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不注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常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形式为纸上谈兵、按部就班、做表面工作。并且,这样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行政管理效率较低,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另外,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都对企业内部缺少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不能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发布相关规定过程中,极易受其他部门反感。

(三)行政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篇3: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一、门槛效应——制定合理的目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和S.C.Fraser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 适当引导, 往往会逐渐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R.B.Cialdini还发现, 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高的要求后, 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 因而容易接受一个稍低的要求。当低要求与高要求有明显联系, 且紧跟在高要求之后提出时, 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低要求。

门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该依据反映人们认知心理的门槛效应来给学生制定目标, 在确定了总目标的基础上, 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还在于要帮助他们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目标阶梯, 即为达到最终目标形成有层次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生活上和学习上均尚未很好地完成角色的转换, 因此无论是在教育管理上、德育管理上, 还是纪律管理上, 学生管理者都不可急于求成, 要有意识地运用“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建立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例如,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以下几个阶段性的目标:搞好和宿舍同学关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调整好高考后放松心态和即将开始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料理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让大学学习生活步入正轨、规划第一学年的学习目标等等。同时, 学生管管理工作者还要注意目标的合理性、目标的层次差异性以及制定目标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参与性。

二、心理暗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心理暗示,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机制上讲,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 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 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学会在教育过程中适时地运用心理暗示, 而且应该注意是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 或者是去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着手:

1.语言暗示

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 无论在任何场合, 学生管理工作者都应尽量避免点名批评的方式, 因为那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是不是老师看不起自己, 与老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 若采取说教的方式, 可能会取得暂时的效果, 但不会长久, 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对抗, 这时可采用暗示的方法, 可以跟学生说“你在我心目中是一位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 你这么做可不像我心目中的你哟。”这种暗示往往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行为暗示

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 在学生品质教育方面, 学生管理工作者是否以身作则, 是否有自省和调控能力, 是否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 是否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对学生来讲, 有时比语言暗示更加有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 教学楼的走廊地面有张废纸, 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对学生批评一通“地上怎么这么脏啊, 看见垃圾也不捡, 还是大学生呢?”但是这样的效果未必比得上管理者亲自把它捡起来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虽然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了, 可是心里会不服气, 他们心里会想老师看到了不也没捡么, 以后可能还会出现这种状况, 如果你能亲自捡了, 学生看了自然也会有意识地去保持学校的清洁, 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这就是行为暗示的效果。

三、Hunlock效应——及时合理评价学生

心理学家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被测试者分成四个等级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 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 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忽视组, 不予以评价, 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 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 不予以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 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 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 能强化工作动机, 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 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以任何评价的好。Hunlock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活动给予一定的评价, 而且要多用表扬性的评价。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生活、思维、行为方式方面与以前的大学生有很多不同, 很多时候会与做学生工作的教师存在“代沟”, 很容易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优点和成绩的忽视, 而无意识地放大了他们的“小毛病”, 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注意以下三点:

1.全面评价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丰富信息, 看待学生应采取辩证的、全面的观点, 对学生的德、智、体以及过去和现在都要全面了解。正面的评价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全面地评价学生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及时评价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何况是具有灵活性、充满生机活力的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呢?因此, 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多到同学中去及时诊断和发现学生具体的优点和弱点, 及时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

3.合理奖励学生

在正确评价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合理的奖励, 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奖励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 这里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精神奖励可以满足学生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除此之外, 还要正确使用奖和惩这两种工具, 要做到赏罚分明, 慎用惩罚, 赏要合理, 罚要合情。

四、需要层次理论——使学生自身得到提高

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宗旨主要是从人的需要出发, 在管理中根据人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 进而达到满足人的需要以及管理的目的。运用需要层次理论,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大学生需要的紧密结合, 对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高管理的效率以及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和学校利益的双赢都有重要的意义。

1.以学生为本

目前, 大学生仍然处在一个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且各种压力过大的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 由于自我期望值过高, 社会以及家庭压力过大, 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 许多大学生在面临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及偏差行为。面对问题的存在, 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宗旨, 贯彻“—切为了学生”工作目的, 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其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调查分析学生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他们的家庭背景、经历等很多方面的不同造成其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学生管理部门应首先了解大学生们的共同需要和不同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与大学生直接交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获知学生的需要。

3.满足学生的需要, 适当地引导需要

由于对学生需要的不重视, 许多学校虽有了解学生的必要, 但没有建立合理的制度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分析他们的需要之后, 学生管理部门对于合理的以及在学生管理部门能力范围内的需要应及时给予满足, 对于其他合理但不在学生管理工作范围内的需要给予合理解释, 在以后的工作中创造条件去满足大学生们的需要。

4.提供条件, 创造环境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就现代大学生而言,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已经不属于多数人追求的目标, 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层面的满足。而目前大学生的一种普遍心态是如果自我价值得不到提升, 其余需求即使已经拥有也可能淡然无味。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 帮助他们树立需要的前提是付出的观念,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条件来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的。

五、心理契约——推动柔性管理

管理心理学家E.H.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 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 以及其他人之间, 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高校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学校教育的实际, 制定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校规校纪。但是, 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大学生特点的变化, 使高校的刚性制度不能跟上和不适应现今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 也不能覆盖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各方面。高校只有通过不断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要, 满足学生合理期望, 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上与学校形成共识, 构建出有效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 才能促进学校柔性管理的发展。

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是学校的代言者, 而且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与学生有很多接触, 在学校与学生构建有效心理契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 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心理契约基础

在招生宣传过程中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学校创建心理契约的基础。学校应把大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的流向和表现等信息公布给考生, 对学校的目前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实事求是地推介。同时, 在了解生源的成绩、简历和原就读学校评价之外, 还应了解其潜在的专业期望和学习兴趣, 以实现个人和专业、个人和组织的有效匹配, 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有些高校为了招到更多优秀的生源, 往往不切实际地夸大学校条件, 学生报考被录取进校后, 发现现实与期望以及招生宣传有很大的出入, 产生挫折感与被欺骗感, 这将破坏心理契约, 导致对学校的不满。甚至发生有的学生因发现学校不如宣传的好而退学重新参加高考的现象。

2.达成心理契约的共识

开学伊始, 学校会开展入学教育, 召开学生家长会、师生见面会、开展校规校纪宣传、走访新生寝室、开展新生思想动态调查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 新生对学校有了直观的逐步深入的认识, 学校也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有了具体的了解。这时, 学校也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想法, 对学生存有的疑惑和忧虑给予充分解释, 对学校存在的问题, 说明原因或提出解决措施, 并把学校的目标和规划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在经过充分的有效的沟通后, 学校和学生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 消除了不必要的误解, 形成了相互融合、共同发力的共识。

3.构建心理契约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和规划。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平台, 提供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提供校际学习交流、保送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机会, 提供专业实习和职场学习的舞台,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满意度及对学校的忠诚度。这种以满足双方心理上的期望为基础的心理契约的构建, 必将推动个人职业涯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已经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之一, 心理学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多学科的重视,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借鉴心理学的有益部分, 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当然, 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赖志群, 邱辉.三种心理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 2003, (10) .

[2]胡文斌.论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4) .

[3]恽伟杰.心理暗示在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管理, 2007, (9) .

篇4: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学生管理;心理学

教育部于2005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这一规定对新时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本文主要是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搞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一、“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主要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特别强调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成长和发展。当前,在教育领域中也普遍运用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在培养学生时要以学生为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首创性。这就要求: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次,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人的需要,把人当作人,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第三,要肯定人的价值,相信人可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并且,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想方设法实现人的更大价值。

“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以让学生成才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现行高校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单一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僵化,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高校职能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体制、方法和手段,彻底走出管住学生不出事的传统误区,变管理学生为教育学生、服务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作为根本任务抓好。

(2)要把学生由被动的被管理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3)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转变。

这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体制。

(二)信息化技术带来新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首先,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诈骗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使高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地,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辨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有的甚至沉溺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对学生管理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当前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在这个时期面临人生理想、求职就业、爱情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可能引发心理失衡,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不仅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为学校管理工作带来难度。因此,要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使其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培养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在挫折面前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丰富自身的人生经验。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管理中的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建立起集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咨询、维权、关爱七位一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实现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

(一)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全过程

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此作为高校管理工作创新的突破口,进而变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为引导、激励式的管理。具体表现在:

(1)辅导员及其他管理部门的教职人员应充分尊重学生,改变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的、无条件服从式的管理模式。按照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观点,管理应以正面强化的激励方式为主,尽可能少用惩处措施,惩罚和处分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人性化一些。

(2)根据心理学中的登门槛效应,院系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无论是在教育管理、德育管理上,还是纪律管理上,学生管理者都不可急于求成,要有意识地运用“登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更多地从人文关怀和心理学理论的角度、从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

(二)加快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一方面,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改变过去致力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人文类、通识类和基础类课程的比例,改善传统的专业教育过专过精的模式,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毕业生对当今社会的适应性,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

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和对工作的敬业程度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劣。因此,高校应花大力气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对学生来讲,行动比语言暗示更加有效。这就是心理学中榜样的感染力。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更重要的是育人,对待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更要持有爱心、热心和责任心,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三)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实现学生自治。学生管理宜推行在学生处和系部统一指导和部署下的,以辅导员管理和学生自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期望老师把他们看作成人。所以,辅导员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管理。从本质上讲,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不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搞好人际关系等。在大学生活中,能够自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广泛,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学校要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另一方面,要把权力下移,发挥辅导员的基层作用。既要赋予系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力,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提高实效性。同时,实行辅导员制,把学习成绩与奖惩挂钩,比如,升留级制度,强化以系为单位的班级管理,进一步加大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总而言之,高校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又要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高校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需要层次理论,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大学生需要的紧密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和学校利益的双赢,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长龙.高校学生管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J].理论月刊,2002,(5).

[2]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

篇5:浅谈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革新提出了理论依据,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

作 者:肖瑾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科学化  

篇6: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论文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管理科学化”的内涵已有论述,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针对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的特点;二是往往只涉及其必要条件未揭示其充分条件。规范论为人们深入探讨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内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联系高校的特点,指出在规范论视角下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应该具有的内涵:管理规范是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管理规范的基础“;学术自由、办学自主、自律”是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集中表现,也是从管理规范到管理科学化的中介。

[关键词]规范论;高校内部管理;管理科学化;管理规范化

一、研究的缘起

“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是什么”,这是一个许多人都可以说上一两句,但往往又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因为,“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是什么”与奥古斯丁所感慨的“时间是什么”属同一类问题,奥古斯丁曾不无感慨地说:如果不问“时间是什么”,我大概还知道时间“是什么”;一旦问起“时间是什么”,倒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

〔1〕之所以如此,乃是这种设问已涉及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因此,需要对“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够真正把握它的本质所在。当然这个问题,并非三言两语或一本著作、一篇论文就能完全阐释清楚。从学术界早已讨论、收获颇丰但仍聚讼纷纭的状况来看,已经可窥一斑。

对于“管理科学化”,《教育管理辞典》如是说:“管理科学化是指:普遍遵循客观规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高效管理的统称。现代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涵义是:管理工作遵循管理对象的发展规律和管理自身的运行规律;管理方法是科学的;管理工作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具有普遍性和动态性,即普遍地实现科学管理、且是日益科学化的过程。”

〔2〕另外,教育界部分文章、专著对此也有所涉及,如:“管理科学化即管理工作科学化,不能理解为管理科学科学化……它要求管理工作按照管理规律办事,即按照管理科学的理论去管理,它要求管理工作从经验式管理转到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更好地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3〕;“所谓管理科学化,就是普遍遵循学方法、实现高效的管理”

〔4〕;高校管理科学化,“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手段,明确职责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完善负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5“〕一般地说,实现科学管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管理学校要按教育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办事,注意研究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的科学化,研究学校系统的功能与社会系统的功能的协调一致;二是把现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作为管理工具引入管理过程,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率。”

〔6〕综观上述各方观点,不论是“管理科学化”还是“高校管理科学化”,都有两个共同点(条件):一是这种管理必须是符合规律的;二是管理必须是高效的。

上述各方诠释,深化了人们关于“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认识,但对于全面把握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内涵和实质还是不够的,一是并没有结合高等学校作为学术性组织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探讨,二是往往只涉及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条件而未揭示其充分条件。同时,诚如著名学者克里斯托弗・霍金森所认为的:“管理乃行动之哲学”。一方面管理需要哲学思想的指导,另一方面它又是哲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大学是一个结构与功能均较为复杂的学术机构,其工作性质与组织成员的劳动又有较强的智力劳动特点,因此,就其管理本身而言,它是一个需要整体思维、宏观把握的管理哲学问题,而非只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

〔7〕。规范论是一种哲学理论,它为人们解决上述问题,重新审视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内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二、规范论的内涵

规范是调控人们行为的、由某种精神力量或物质力量来支持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适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规范引导人们“应该怎么做”,即通常所说的“应然”。国家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道德及风俗习惯等等都属于社会规范的内容。此外,根据对人的行为态度不同,还可将规范分为授权性规范(如“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命令性规范(如“儿女应孝敬父母”)和禁止性规范(如“切勿偷盗”)

〔8〕,上述各种规范都有其各自特殊的作用及作用方式与范围。

以上述所有规范或规范的总体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即为规范论。这一理论主要研究使规范从无到有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是什么,即“规范何以可能”,并揭示各类规范的特殊本质和特殊作用

〔9〕,其主要观点如下:其一,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及对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评价,是规范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是社会规范系统得以形成和完善的基础;其二,必然性(规律)是通过规范这一中介与自由发生联系,而自律又是规范到自由之中介;其三,在禁止性与命令性规范的情况下,主体的自由主要表现为自觉自愿地而非被迫地履行某种义务,即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要变他律为自律。而在授权性规范的情况下,主体的自由则是一种权利,唯有如此,规范才是通向自由的桥梁。

结合上述主要观点,规范论关于规范的形成和自由的实现模式见图1〔10〕所示。

图1规范的形成和自由的实现模式图三、规范论视角下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应有之义(一)管理规范是科学化的前提规范的未必是科学的,但科学的一定是规范的。因此,要实现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首先要实现高校内部管理规范化。高校内部管理规范化,是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有序化的必然要求。所谓管理规范化,在这里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高校内部约定俗成的或明文规定的各种标准、制度、条例、程序,使高校内部管理主体中的成员,在思想、组织和方法上形成某种共识,籍以规范自身的行为,使管理主体成为具有组织性能的有机整体。“社会控制本身就是社会通过自身力量,促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协调社会各部门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发展的过程。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群体,为了自身持续、稳定、协调、高效的发展,必须借自身的力量,促使全体成员遵从学校规范,协调内部组织间及个人和组织关系,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使学校得以正常运总第91期李斌琴论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应有之义:基于规范论的视角第10卷转,因此,努力实现学校规范化、制度化,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是高校管理者的社会责任。”

〔11〕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学校管理规范(最常表现为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良好的规范和制度,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明确该做和不该做什么,能做和不能做什么,坚持下去以后,约定俗成,蔚然成风,养成习惯,上下一致,团结协调,运行秩序正常、稳定,自然能提高工作效益。”

〔11〕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经过一定规范的控制,则高校内部人与人之间有序的关系难以形成,各成员的`行为就有可能脱离规定的方向,学校内部的各个要素就可能相互脱离,各行其是,系统的有序平衡结构被打破,从而使整个组织出现混乱状态,持续、稳定、高效运转的管理目标难以实现,更无从谈及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

当然,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学术环境,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

〔12〕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们不应刻板地遵循着管理规范,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如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即是如此,尤其是对于有潜力的人才,并不拘泥于形式,制度往往总是会向他们倾斜,如仅凭一篇文章却获得加州大学终身教职的迈克费登(McFad-den)教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学校领导明白,大学的价值目标规范并不是仅靠规定出一些明文条款就能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是这种规范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为“重要交往范围”的群体所接受,并将“外在我”(靠他律的力量)与“内在我”(靠自律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起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管理规范的建设却是前提和保障。

(二)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管理规范的基础要实现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有赖于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规范,但是管理规范是如何制定的?这些规范本身是否就是“科学”的“、规范”的?能否为高校内部群体所接受?即管理规范的基础是什么?结合高校的特点,笔者认为确立高校内部管理规范不仅要考虑规范的价值(利弊)如何,也要考虑其是否蕴含实现的必然性。高校内部管理规范既要合规律,也要合目的。

1.合规律性

社会是合应然和实然两种状态为一体的,其中应然状态是由规范系统支配着的,即“用规范来引导”,而实然则是由规律系统支配,即“让事实来说话”。这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然或规律是应然或规范形成的基础和客观依据,而当一种合规律的行为方式为大家普遍接受时,便形成了规范。

如前所述,规范是“应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之现状这一客观存在即为“实然”。因此,规范与高校内部管理现状之关系即为“应然”与“实然”之关系。与此同时,由于事实(“实然”)受到规律(“必然”)的支配,因此对规范与事实(“应然”与“实然”)的关系研究内在地包含着规范与规律的关系研究,即“应然”与“必然”的关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从必然中引出应然,从事实中引出规范,合乎必然性即合规律性乃高校内部管理规范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其中包括两个层次:首先,作为一种管理活动,高校内部管理规范要遵循管理的一般规律;其次,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高校内部管理规范又要遵循教育规律。

例如,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严重问题,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作出了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的规定。这条授权性规范实际上也反映了高校管理的某种必然性。在现代社会,在高等教育进入提高质量的阶段,学生考试作弊必然导致学风下降、考试秩序混乱,如果被普遍化了,必然影响高校内部管理秩序的建立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正是对这两个必然性的认识,在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心中形成了要遵守考试秩序和高校管理规定的意识,形成了“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的规定”的授权性规范。

如果把上述的发生学考察以逻辑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得出如下三个依次递进的判断:学生考试作弊蔚然成风必然导致学风下降,考试秩序和教学秩序混乱(事实判断)―――这种状况危及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实现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价值判断)―――情节严重者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规范判断)。同时,又由于高校组织的特点和管理的特殊性,作出了“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等命令性规范。可见,高校管理规范是对高校管理必然性的反映,在管理规范中内在地蕴含着人们对高校的特点和高校管理规律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相应的高校管理规范,对高校内部群体的管理行为、教育活动进行调控、约束和指导,以保证主体遵循而不是违背教育规律,达到预期的目的。

2.合目的性

规范与价值、手段与效果的关系是规范论所要研究的另一问题。规范的作用是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授权或鼓励人们去维护和追求某种物质或精神的价值(如“老吾人之老、幼吾人之幼”),禁止某些人对他人或公众利益的损害(如“切勿抢劫”)。因此,规范的产生、变化或消亡总与一定的利益和价值联系在一起,高校内部管理亦然。管理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科学、规范的效果,高校内部管理的各项活动和整个过程总是蕴含着人们一定的价值取向,如制定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理规范也需要权衡利弊,需要考虑其目的和效果。所以,高校内部管理规范既要合规律性又要合目的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在这里,所谓的主观能动性就包含着人的目的性,人们可以遵循与利用规律,导向高校内部管理所要实现之目标,最终导向管理科学化。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内部管理规范所要“合”的并非少数校级领导之目的,而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即“合”乎广大师生员工的基本目的,此乃由高校活动的知识性及其组织的松散性所决定的。

可见,在管理规范中也内在地包含着对管理活动行为方式的价值判断,即这种行为方式是否正确反映高等教育发展之客观规律、有利于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是否能为大多数人甚至整个群体所接受?这就需要有一个与高校管理目标相适应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这个指标体系包含了评价主体对“评价什么”的问题的初步思考及对“如何评”的问题更深的分析,能够对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管理、学风、校园环境建设等活动作出科学的评价。正是通过对不同层次人们的不同行为方式的利弊进行权衡、科学评价,对不利于管理目标与群体利益的行为方式实行限制,形成禁止性规范;将有利于管理目标和群体利益的行为方式上升为普遍模式,形成命令性规范;将取决于行为者个人、无损于群体利益和管理目标实现的行为方式,形成为授权性规范。

上述关于规范与规律、应然与必然、规范与价值、手段与效果的讨论为我们在高校内部管理规范的破、立、留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和标准:对于目前高校内部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必然性、不能满足多数师生员工发展的条条框框我们要及时废除;对于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必然性、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发展的给予保留;而新的管理规范的制定也要以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必然性、多数师生员工的发展为依据。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应是高校内部管理规范得以形成和完善的基础。

(三)“学术自由、办学自主、自律”是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集中表现,是从管理规范到管理科学化的中介正确的管理规范,是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条件,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从管理规范到管理科学化还有一段距离,这里面还有一个如何遵守的问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自觉的还是被迫的?而这些都集中反映了行为主体是否自由的问题。对于以知识为基本单位的学术性组织―――高校而言,这种自由的集中表现就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既是高校内部管理追求的目标,也是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最高体现。“学术自由一般理解为不受妨碍地追求真理的权利。这一权利既适用于高等教育机构,也适用于在这些机构里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员。”〔13〕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时刻以为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为要旨,以达到一种“学术研究本身就是自由”的自我意识和内心体验。当然,各种不同类型的规范对于引导行为主体走向学术自由的作用是不同的。

前文已述,不同类型规范是通过对人们各种行为方式的评价、权衡利弊而形成的。在授权性规范中,主体的自由主要表现在自主行使权利,可见,授权性规范关注的是人们的自主性,它是要把一定的权利赋予主体,更强调的是下层权利的获得,即放权。为此,就高校内部管理而言,要实现管理科学化,就要做到办学自主或管理自主,应将权力重心下移,科学合理地授权,使院、系在财政分配、人事任用和专业设置等主要方面充分享有自主权和管理权,调动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和相关群体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对高校的自主管理,使得大学决策意图能够有效传达,高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而在禁止性与命令性规范中,主体的自由主要表现为自觉自愿地履行某种义务,以达到一种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自律状态。“自律”不仅体现了学术自由“是有限度的,或谓学术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包含着在大学与教会和国家的相互依存中的控制与反控制矛盾关系中,又体现了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同时也说明“既不能也无法绝对自主,自主是相对而言的”〔14〕,更重要的是高校作为具有知识性与松散性特点的学术组织,不论是管理过程还是教育过程,它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为使高校内部各群体,包括被管理者和管理者(即立“法”者)都能自觉自愿地按命令性和禁止性规范履行义务,并将其升华为内在的信念,使之形成自觉自主的行为,进而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这更要求高校内部管理要实现“自律”状态,即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当然,高校领导者也应讲求领导艺术,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如可设立校一级的参谋咨询机构和信息反馈制,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将命令性和禁止性规范渗透到下层,而不是采取简单的行政干预,直接对院、系或基层下达命令性或禁止性规范。总之,“自律”是高校实现科学管理的不可或缺的起保障作用的条件,也是高校内部管理所要达到的状态或追求的目标之一。

可见,不管是从规范论的视角还是从高校作为一个学术性组织的特点来看,都理应将“学术自由、办学自主、自律”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集体表现,作为其内涵的核心部分。事实上,大学作为一个以知识为主要劳动对象、充分体现智力劳动特点的学术性机构,“在国际高教界,自主、自由、自律已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的共识,高等学校管理应当遵循自主、自由、自律三原则。”〔14〕它们是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应然标准,是大学最高领导者指导大学管理和发展实践的基本思想和观念,由此形成大学的办学定位、管理力量及使大学有序运行的规程规范、原则方法。自由、自主、自律作为大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它们不是一时的措施,也不是出于任何权威的命令,而是在长时的文化演进中自发产生的,是在以渐进的方式向全世界各国的大学扩展中确立的。虽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如中世纪大学为了保护学者行会的特定利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今天,从世界范畴来看,它们也逐步成为大学办学的深层理念。因此,从这个层面上,可以也理应将“学术自由、办学自主、自律”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集中表现,而且是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精髓。因此,如果一个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遵循此“三自”,从被规范的状态变成主动约束自己,将这种外在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或自我信念,并最终导向此“三自”,我们就可以说这个高校的管理是科学的,实现了管理科学化。

篇7: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一、加强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每年出国学生中的党员数量在逐年增加。出国学生党员一般党龄短,对党的感情尚浅,党性修养有待提高。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复杂,学生党员出国后面临不同国家体制、民族风俗、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上的剧烈冲击,面临学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落差,面临远离国家、家人的情感孤寂,如何帮助学生党员渡过这个彷徨期,如何引导其正确甄别、自觉抵制各类错误、极端思想的腐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决拥护党和国家政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意义重大。

二、商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高校都依据党员管理规定,立足本校实际,制定出台了一些出国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受主客观多方因素影响,从总体上看仍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不到位、教育不深人、制度不落实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认为这些党员在整个学校党员队伍中占比例小,对学校党建工作大局影响不大,对此项工作持消极管理态度;有些高校党务工作者认为出国学生党员远在境外,人员分散情况复杂,教育管理工作实施难度大、成本高、成效小,产生畏难情绪、不想管;还有些基层党组织创新意识不足,将出国学生党员等同于一般毕业生流动党员,忽视此类特殊群体需求,常以传统党建工作方式来管理。

2.出国学生党员自身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在校期间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的时间不长,党龄较短。有些人党性意识较为淡薄,组织观念不强,存在“重专业提升,轻党性修养”的思想,认为出国就是为了专业进修,忽视自身党性修养的提升,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党员身份。

(二)组织配备不尽合理

1.党支部设置缺乏创新性。目前多数高校对出国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仍延用传统管理方式,将其归人原所在学生党支部,由所在支部分散管理。学生党支部工作主要是围绕在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开展,对出国学生党员在国外的具体情况不了解,难以针对境外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环境特点进行教育、管理,无法对他们在国外的各方面情况作出客观、准确评价,不能保证管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党务人员流动频繁,配备不足。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一般由辅导员或学生党员担任,多为兼职,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境外学生党员进行管理。学生党支部的党务人员流动性较大,负责境外学生党员联系交流、培养教育工作的党员联系人常处于轮换状态。党员联系人队伍频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对出国学生党员培养考察的延续性和准确性。

(三)制度规范有待完善

目前高等院校出台的出国党员管理细则多侧重于对出国党员的党籍进行规定,在提高出国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实效性方面尚未形成较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如何对出国学生中的预备党员进行预备期考察、预备期满转正,出国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党龄计算等问题,虽出台了若干管理办法,但这些规定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教育管理方式、方法针对性不强

高校对出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采用组织手段、纪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传统党建管理手段。而出国学生党员由于其活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组织、纪律等手段约束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出国学生党员的自愿配合,传统管理手段作用有限,难实现对其有效管理。其次,在管理内容方面,出国学生党员所在党支部基本上都是根据上级党组织的管理任务,结合本单位实际统一部署安排,未能根据出国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教育,在思想上未能捕捉到他们的关注点,无法使之产生共鸣。

三、提高高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一)积极教育引导,提供思想保障

实现高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最根本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主动服务,加强引导,全面谋划、部署和推进出国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1.思想重视,主动服务。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认识加强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为出国学生党员提供人性化服务。负责此项工作的党务工作者要根据党支部总体工作部署,及时向国外学生党员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会议精神,阶段性地通报党支部工作动态及活动情况,适时强调支部制度、要求和党员权利义务,并结合学生党员在国外的情况,做好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帮助解决一些他们关注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切实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增强出国学生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积极引导,强化教育。要以“把握重点,兼顾全局”为原则,抓紧学生党员人党前的启蒙引导、人党后的预备期考察、转正后的经常性教育,重点抓好出国前的专题性教育和出国后的跟踪教育。在校期间的教育要围绕领会党性宗旨、理解党员权利义务、熟悉党员组织规范要求、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等内容开展,使他们树立党员意识,增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常规教育同时,针对出国学生党员的特殊性,要抓好重点环节教育。在他们出国前集中开展专题教育,通过重温人党誓词、专题座谈、个别谈心等形式,引导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党和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联系党组织,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出国后,党组织要指派专人进行跟踪教育,了解他们在国外各方面情况,加强政治意识教育。

(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要以科学制度为保障。

1.规范出国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工作制度。传统的组织发展工作制度对出国预备党员并不完全适用。党组织应开拓创新,对学生党员出国期间的预备期考察、预备期满转正等制定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同时逐步健全学生党员谈话制度,做好学生党员出国前警示教育、回国后跟踪了解。通过谈话教育学生牢记人党誓词、严守国家纪律、保守国家秘密,对在国外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坚定政治立场,在国外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和集会、结社、罢工等带有政治色彩的`活动。回国后党组织要及时谈话,了解学生党员在国外的总体表现,了解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变化。

2.完善学生党员与党组织双向联系制度。出国学生党员应认真执行定期汇报制度,利用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先进技术,向党组织汇报在国外的各方面情况,遇到问题向组织寻求帮助。回国后应主动与党组织联系,接受组织考核。党组织也应建立、健全出国学生党员联系人制度。出国学生党员所在党组织可指定1-2名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党员担任出国学生党员联系人。联系人要负责定期向国外学生党员通报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情况和学校发展动态,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维护民族尊严和党员形象;联系人要负责做好出国学生预备党员的考察工作,通过定期联系掌握其思想动态,提出对其能否按期转正意见;联系人还应定期与学生党员在国外的工作、学习单位保持联系,全方位了解他们各项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监督管理。

3.实行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要建立健全党委负责、党总支协调配合、基层党支部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以增强工作实效,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原则,以教育好、引导好、发挥好出国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明确党委组织部门、院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在对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各自承担的责任,制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定期考评,分明奖罚,切实抓好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三)优化组织设里,创新管理方法,提供组织保障

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要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为推动力。

1.优化支部设置,提供组织保障。目前高校多数出国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仍留在原所在学生党支部,支部因人、财、物等因素制约,不能全面掌握此类学生党员的发展动态,教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可尝试将出国学生党员队伍进行整合,由负责境外教学、科研等事务的业务部门所在党组织统一管理。负责海外教育交流的业务部门与境外学生党员联系较多,了解情况也较为全面,可以在对出国学生党员关注、疑惑的问题开展业务指导的同时,进行党员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教育,将培养、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篇8: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所谓的设备管理的科学化: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和特点,在设备仪器从申购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内,实行合理的调配、使用和维修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所谓的设备管理的自动化:是指实验室的各种操作行为均实现自动化处理的过程。它可以通过所有的管理过程的自动处理而得以实现。它是由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做保障进而实现的自动管理。

科学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科研能否顺利和优质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教育管理者要增强管理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科学管理意识,以及加强仪器设备基础管理的体系建设,使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步入合理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此新旧设备共存,性能的优劣和参差不齐,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那么该如何管理好这些国有资产,怎样才能发挥仪器设备对教育教学以及教研活动产生巨大效能,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需求与挑战,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摆在每位教育管理者面前。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我们作为高等院校并处在科技与教育的前沿。必须站在未来教育发展的新高度,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敏锐的思维,更加长远的设想,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什么目标和培养什么人才的大问题。

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首先必须抓好人的管理,这是整个环节的关键、是根本。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人的干劲上去了,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所有管理目标,否则提再多管理、制定再多的制度都只能是完成基本达标任务而已,仪器设备的效能很难被充分的发挥和挖掘出来;其次是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设备管理的保障和前提;对实验设备的有效管理是目标;自动化管理是管好用好仪器设备的条件和手段;合理的管理体制是促进和监督各项管理和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以上各种关系协调好了,科学化和自动化管理的目标就会很好、很快地得以实现。

1 人员管理是整个环节的关键、是根本

再先进的设备,也要靠人去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高新技术人才管理队伍是当务之急和非常必要的。人是万物之源、之本。人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其力量是无穷的,我想当今社会提出的口号“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社会”就包含了这层含义吧。

提到管理,首先要提到管理员的工作。管理员的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的和记帐式的体力劳动,它是一项科学的、严谨的管理工作。管理要有前瞻性,要以人为本,合理调配使用,充分发挥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使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其次是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配,给他们创造再教育和深造学习的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选派人员进行培训,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在学习中不断使自己的知识扎实和丰富起来,以适应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充分激发管理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增强事业心,坚定全心全意为教育和科研服务这一个理念和宗旨。自觉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把自己和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的决心和信心,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第四,从院校的角度应重视实验员的工作,关心实验员在工作中所付出的辛苦,掌握和教师的待遇比情况,消除实验室管理员的悲观和消极情绪,使管理工作更扎实有效的开展。

如果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科学调配,我们的管理经验就会不断丰富,管理水平就会不断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实验设备才能更好的发挥效能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促进课堂教学的素质化进程。

2 制度管理是前提和保障

一切制度都是给参与的人制定的,具有针对性和泛指性。是经过认真总结,不断实践和补充才出台的具有约束力甚至具有行政和法律效率的条文。有关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外乎《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工作职责》、《学生实验规则》、《实验室赔偿制度》《学生上网规则》等等。

以上各项制度,都是按学院的教学和管理需要,规范和约束所有参与教与学的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宗旨是充分发挥实验室优势,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其目的是合理地调配设备仪器资源,积极的发挥实验教师和管理员的积极性,科学地管理实验设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有了制度就要严格执行,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上级部门要检查和指导下级部门的工作,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要起到信息反馈和监督作用。

实验室管理员不仅是实验室的管理者,更是制度的执行者。自己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按时到岗,不迟到不早退;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徇私情。

3 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是目标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它一方面来自于各高校的经济压力,紧缩开支,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低投入高产出,使资源配置更趋集中、合理;另一方面,来自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实验室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管理模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加快实验室的建设速度和步伐,以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随着高等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设备日益增多,诸多因素都极大地加重了实验员的管理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管理难度,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管理职能,就会使人力和物力资源严重浪费。因此,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设备管理的需要,必须探讨更新的管理模式和改善先进的管理设备,才能与高速的科技发展相匹配。

从目前的实验室实际管理工作情况看,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某些领导对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存在一定误区。首先是从骨子里轻视实验教学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性,认为实验课教育是第二位的,把实验课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就是只重视设备数量,却不重视质量,摆花架子;第三是只重视使用效率,却忽视后继维护和管理,使设备的使用率降低或浪费;第四是经费投入不足、人员投入不够;第五是只顾眼前利益,却忽视长远规划等诸多弊端。

那么,应该怎么样对设备进行管理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3.1 领导重视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众所周知,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否则很难完成预期的任务和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进行的进程和成败。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改变观念转变认识,把实验室的建设重视起来,为高校实验室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关怀,以加快高校的发展步伐和科研攻关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对未来接班人的需要。

3.2 所有设备采取院校统一管理,实行院校、设备管理部门、系中心三级管理体制

院校的所有仪器设备都是国家财产的一部分,要在院校统一领导下,根据仪器设备的价值、性能等因素确定院校、设备管理部门、各系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分级归口管理。做到从设备的申请采购、审批、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维修直至到报废处理等一系列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3.3 合理的管理体制是促进和监督各项管理和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

原则上院校领导要指定一位院长分管设备管理工作,院校以下应成立设备处,再下设各科具体分管全校的所有设备。各系或中心变成使用和保管单位。

设备处下设设备科、科技档案科、设备维护科三个基本职能部门,分管全院校所有设备、设备状况和设备账目、设备的原始出厂资料和检修维护,监管全院校的所有设备。

设备科负责设备的申购、审批、购置和分配,对分配的设备要建立设备账目,以便监管所有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去向。

科技档案科负责所有购进设备的原始资料的立卷存档,包括文字和其他所有材料,已便后继使用部门随时查找使用。有人事调动时,做好所有档案的交接工作。

设备维护科负责购进设备的验收,(必要时可以联合各系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一起对设备进行验收);对使用单位在使用中的设备要定期检修,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维修处理,并及时做好维修记录,以充分保障设备的利用率。

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便于监管全校的所有设备,做到了统一管理、分工明确、操作性强、责任分明的管理机制。对逐步实现自动化和科学化管理提供了较科学的管理模式。也为院校财务对帐提供了准确性、账物管理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保障。

3.4 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

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要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财产自然损耗折旧以及报废制度【参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通知(2000年3月21日)教高[2000]9号】。购进设备要在相关部门验收后,交设备处由设备科统一下帐,使用单位或部门到设备科签字领取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调整或调出一定要做到相关账目的调整与更改,使账目和设备仪器保持绝对的一致性。该报废的设备要及时销账,避免报废设备长期挂帐产生账目混乱、统计不清等现象发生。财务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设备处要定期对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允许任何部门或个人在未经办理报废手续之前私自处理学校的仪器设备。

3.5 设备的采购与分配

要遵照院校的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决定设备的采购与分配原则,也就是实行优化配置的原则,根据本校的实际和院校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科学有序的进行采购,既能解决眼前的急需矛盾,又要满足较长远的发展规划。并要力争做到质优价廉,防止伪劣产品进入院校。

4 实验室自动化管理模式

要实现实验室自动化管理,就要对实验室的工作流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总结出各个环节之间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管理措施。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实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改变旧的、落后的管理模式及工作手段,逐步实现实验室自动化的管理目标。

如今,所有的高校为实现实验室自动化管理这一目标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财力,加大了实验室的基本建设和改造。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各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但是,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急功近利产生缺乏预见性和盲目性的后果。实现实验室自动化要根据院校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量体裁衣,合理配置。避免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而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使效价比出现偏差。上述种种现象都给我们这些走在实验室自动化进程中的人们带来深刻反思。

为适应现代化和自动化管理的需要,我们应该走出去向其他兄弟院校学习先进和成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相互取长补短。在自动化管理设施的建设上要合理投入、舍得投入,并善于管理。只有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手段和先进的管理设备做保障,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室设备的科学化、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因此,希望高校领导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脉搏,不务虚,踏踏实实地抓好实验室的自动化管理工作。

总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科学、复杂的系统工程。究其怎样管理才能做得更科学更合理,还有待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的实验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克服弊端,总结和积累经验,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向现代化、成熟化、科学化、自动化迈进。

摘要:通过多年的实际管理经验,进一步研究高校实验室运行中仪器设备的科学化和自动化管理问题,对设备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管理模式、方法、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使高校能强有力地监管国有资产不受侵犯,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对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作用,为高校的教育事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上一篇:运输公司LNG项目协议模版doc下一篇:品管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