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语义理解

2023-01-23

近年来, 语境的研究成了社会语言学, 语用学, 语义学和修辞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人们对语境的深入了解和探讨, 人们对语境也有了更加详尽的论述和认识。语境作为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话语交际中对言语意义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文拟结合当代语境的现状, 概念, 范畴及语境在理解话语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1 语境的基本范畴及其内涵

所谓语境就是人们交际活动中的各种语言环境。所有的话语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因此, 语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来说, 语言学家把语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语境。狭义的语境是指“上下文”, 包括“词组, 句子语境, 段落语境和篇章语境”。也就是说狭义语境包括语言表达形式及其前后语所表达的内容, 或者是书面语中上文与下句, 前段与后段的语言形式构成的语境。广义语境包括的范围要广得多, 除了以语言表达形式及上下文外, 还包括言语行为所发生的情境, 这其中有交际目的, 交际参与者, 交际发生的时间, 地点, 话题, 媒介和交际双方的熟悉程度, 还有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和相互关系及交际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当然, 也有语言学家对语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比如说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这里的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跟我们上面所说的广义语境与狭义语境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人们对语境的认识还是有些模糊, 它的范围很难确定。莱文森对语境是这么认识的:因为我们对语境的认识还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 所以包含在语境中的内容可能就是语义学中语义关系排除在外的内容。正是由于对语境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们对语境的研究似乎碰到了瓶颈, 很难取得深入的发展。人们开始慢慢认识到传统的语境研究方法阻碍了语境理论的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转换角度, 开始从动态的角度对语境进行研究。在动态语境的研究中, J.Verschueren (2000) 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他的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著名的顺应理论, 认为语义是在语境关联的顺应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个顺应过程在交际中是动态的过程, 因为交际过程中的言语活动, 言语事件等为意义提供了“框架”。也就是说, 语义的生成是动态的, 语境关联的顺应过程也是动态的。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 语境就是言语交际的环境, 它是由一系列与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主观因素构成的;其中, 部分是显性的, 部分是隐形的, 部分是语言的, 部分是非语言的。这些因素依附于言语表达行为之中, 对于正确理解言语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语境及其对意义的作用

2.1 语境与歧义

关于语境与歧义的关系, 许多专家和学者已经做过非常多的研究和探讨。他们认为:语境对于语义有缩小, 限制的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歧义的产生。对于有歧义的句子, 利用语境可以帮助消除歧义。因此, 要消除言语歧义, 必须借助语境这一因素。

任何一句话, 一旦脱离具体的语境, 它的意思将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 它只能表达抽象的含义。在很多语言中,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 (polysemy) 。如果没有明确具体语境的情况下, 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句;如果这些多义词放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 那么就不大可能产生歧义句, 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已经把与此不相关的他义部分已经排除掉了。下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实例论述具体语境在理解话语含义中的重要作用。

A:Where are you going?

B:To the bank

我们都知道, 英语中bank是个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环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因而, 在不同的情景下, 对上面B的回答有着不同的理解。假如在这样的语境下, 我们将很容易理解“To the bank”的真正含义。对于一个乡间村妇, 若她手挽一篮脏衣服, 另一手提着洗衣粉, A会立刻想到她是要到河边 (洗衣服) ;若此对话发生在繁华的都市地带, 衣着光鲜的B手里拿着公文包, 那A就会知道B有可能要去银行 (取钱或办理业务) 。

2.2 语境与会话含义

根据英国哲学家Grice (1975) 的分类, 含义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常规含义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和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常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 主要是指由话语中特定词语的意义所决定的含义。而会话含义的理解比较复杂。按照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 交际双方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但实际生活中人们不总是遵守合作原则, 于是就产生了会话含义。这使得我们又不能直接从字面意思获取句子的真正含义。要想真正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 挖掘深藏在字面意义下的深层含义, 我们就必须借助于语境。会话含义的产生必须依赖一定的语境。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句:

A:Mrs Johnson is an old bag.

B: (after a moment of appalled silence) The weather has been quite delightful this summer, hasn’t it?

B的回答跟A的话语没有一点关联, 显然违背了合作原则的相关原则。B的言语表面上听起来跟A的问题也豪不相干。实际上, B是间接地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我对有关Johnson的话题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或者出于对Johnson的尊重, 不希望谈论这个话题, 让我们换个别的话题吧。再看下面的这个例句:

A:Are you going John’s birthday party?

B:I’ve heard Mary is going.

B并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 而是说了Mary要去生日派对。B这样的回答的背景条件是:A知道B和Mary的关系。如果B跟Mary的关系很要好, 那A就可以从这个回答中得知B很可能要去参加生日派对;如果B跟Mary的关系很糟糕, 那A就可以判定B可能不会去那个派对。

因此, 语境对于理解句子的会话含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正确推断会话含义, 听话者必须依赖相应的语境因素。

2.3 语境与指示语

指示语 (Deixis) 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莱文森指出:在语言本身结构中反映语言和语境关系最为明显的方式就是指示语现象。指示语是指那些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在英语语言中, 基本的指示语包括人称指示语, 地点指示语, 时间指示语等,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指的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定冠词, 还有那些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副词。例如:

A:Meet me here a week from now with a stick like this.

B:Okay, I will do that.

在没有任何上下文的基础上,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例句。此句中的m e指的是谁呢?here指的又是哪儿呢?like this又指的是什么样的棍子呢?在没有具体的语境中, 这些信息是读者无法获知的, 更加谈不上理解此句的深层含义;但是, 假如把上面的那段话置于特定的语言情境中, 那么对于此句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因为读者有前后文或者具体的情景能提供参照。由此可以得知, 语境还能帮助确定所指, 为读者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参照物。

2.4 文化语境与语义

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国家的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下, 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往往会阻碍不同区域的人们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由此, 具备一定的不同文化语境知识对我们正确理解话语语义是相当重要的。例如: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对于很多不了解西方文化常识的人来说, 这句话有些不可思议, 简直是无法理解。天上怎么会下出猫和狗来呢?读者根本不可能领会句子的真正含义。其实, 这是一句西方谚语, 意思是“下着倾盆大雨”或者“大雨如注”。此谚语来自北欧神话, 猫被认为可以影响天气。驾着风暴而来的女巫就是化身为猫的;而狗是风神欧丁的随从, 其中狗是“风的象征”。因此, 人们认为狂风暴雨是猫和狗在作怪。再如:

“Did she swear she’d never again believe any thing in trousers?”

如果我们将这句话理解成:“她不是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相信任何穿裤子的家伙了吗?”大多数中国读者就可能感到迷惑不解, “穿裤子的”在现代中国文化中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因为大多数妇女也穿裤子。其实,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她发誓以后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了吗?”对于上句的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偏差呢?那是因为不同地域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 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一种表达方法在一种文化中有特殊意义,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理解时, 要了解两种文化, 在必要时将原文中特殊的文化因素转换成读者所熟悉的文化因素。

3 结语

语境是语用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对于它的研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语境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理解句子含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语用学的理论, 尝试从歧义的产生, 会话含义, 指示语及文化语境等四方面论述了语境与语义的关系。从而指出意义的产生是基于特定的语境之上的, 在理解言语行为时, 应该重视语境因素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正确理解语义, 避免产生歧义甚至错义。

摘要:语境在理解话语含义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话语的使用和理解都要依赖一定的前提, 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理解。利用语境能够消除歧义, 明晰话语含义;透过话语的表层结构理解到其中深层的含义。

关键词:语境,会话含义,歧义

参考文献

[1] Levinson, S.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Verschu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姜海清.语境与歧义[J].苏州大学学报, 2006 (6) .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 周丽娜.浅析语境与翻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8 (2) .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中桩基础施工技术措施得到应用下一篇:油田含聚污水的处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