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医学院校的非医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知识结构和专业认同度存在差异,对中医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是有区别的,合理安排中医学课程的讲授时间、设计重点的教学内容,注重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不同方面加以调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一篇: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实验教学研究

摘 要:目的 探索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方法 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了2个实验教学项目。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结果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欢迎。但在实验教学项目、学时、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还需进行进一步完善。结论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符合课程性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需要在《社区康复》课程中开设实验教学。

关键词:社区康复 实验教学 全科医学 小组合作学习

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全球慢性疾病增多,全球残疾人比例不断增高[1]。据推算至2010年,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 502万人[2]。2004年,卫生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 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3]。社区康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4]。近年来,已把康复列为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六大任务之一,使社区康复融入了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中[2]。

立足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部分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5],需要大量的具备基本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基层医疗技术人员[6]。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设置了社区康复专业进行专门人才培养,但是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7]。

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医疗的重要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康复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服务于残疾人[8]。因此,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中开设《社区康复》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1 《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基于社区康复知识在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自2008年始,山东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本科全科医学方向开设了《社区康复》课程。课程开设时间为第四学年第一学期。通过几年的《社区康复》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1.1 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分配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全部为理论学时,无实验学时。这种学时分配与《社区康复》的课程性质不符。《社区康复》课程作为全科医学方向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唯一接触的一门与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9]。比如:在《社区康复》课程中的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疾病的康复、常见问题的康复处理等内容均涉及到实验内容。

1.2 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为态度、知识2个主要目标,这种教学目标与《社区康复》课程性质、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及社区康复服务实践是不相符的。《社区康复》是一门临床课程,开设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今后的社区服务中能够给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具备基本的康复理论知识和掌握必要的康复治疗技术。因此该课程应当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支撑[5]。

过去《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0]。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已经不适合目前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高年级学生教育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急需对《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3 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对《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在《社区康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势在必行。该实验教学应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康复技能操作为主,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应当分为态度、知识、技能3个主要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10]。

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201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12级本科生中首次开展了《社区康复》实验教学。

2.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内容

在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设《社区康复》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在社区层面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社区康复服务的需要。社区康复的对象是残疾人,所以社区康复服务需要与残疾人的需求相匹配。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残疾人对社区康复服务的需求更多的集中在医学康复方面[4]。因此在实施社区医学康复服务时,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障碍[3],然后再提供相应的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评定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成为学生在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中最重要、最直接和最急需掌握的技术。再结合《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条件以及学时等情况,最终在本课程的康复评定部分和康复治疗技术——运动疗法部分中,各选取了一个实验教学项目。它们分别是实验一、人体主要关节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实验二、人体主要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的训练。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为2学时,合计4学时。这两个实验在开设的顺序上有先后,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学以评定指导治疗的原则;在内容上有交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

2.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

该次《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环节包括: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前两周确定小组数量、人数问题是及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分工合作;小组成员课堂演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总结并给予小组等级评价;全体学生操作5个环节。

此实验教学根据实验内容,共分为12个学习小组。其中11个小组每组5人,1个小组4人,每组推选1名组长。等级评价以现场实验展示效果和现场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实行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的评价,现场评价、统计、公布。

2.3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反馈

(1)制定《<社区康复>实验(训)课程问卷调查表》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在课程授课结束之后、考试之前,进行问卷调查工作。该调查问卷共有6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是“是与否”的单向选择题,1个问题是征求学生建议的开放式问题。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12级共有59位学生,发放问卷59份,收回59份,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100%。具体结果见表1。

(2)开展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在《社区康复》课程全部结束后的一周内,开展由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参加的课程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充分收集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评价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

3 讨论

3.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设的成效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98.3%的学生认为在该课程中需要开设实验课,这与对该课程的课程性质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时,96.6%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开设对课程学习有所帮助,达到了开设此实验教学的目的。

通过课程座谈会,同学们认为在《社区康复》课程中设置实验课是非常有必要。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康复医学的内容,对于一些康复医学的概念、原则和名词术语感到非常陌生。通过实验课,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课程学习大有裨益。

3.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由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查阅相资料—小组演示—教师点评—组间评价—学生操作—讨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74.6%的学生能够适应此种教学模式,25.4%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8位(13.6%)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授课方式。他们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对于实验课程的学习更有帮助。再结合课程座谈会上学生的反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未尝试过此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进行的《社区康复》课程座谈会,了解到他们在中小学的教育和之前的中医学教育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这种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的方式,从未尝试该实验课的主动学习的授课模式。另外,该课程理论课的授课模式也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可能也是造成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授课模式的原因。

通过课程座谈会,学生反映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体会。该教学模式应用于《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其与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教学模式更能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加小组成员间交流和合作能力;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互动结构进行的系统学习方法[11]。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时期,而且经过3年的医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同时《社区康复》课程和中医专业都是具有临床性质和实践性质的课程和专业,因此此时的学生更愿意接受能动性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以往被动性的教学模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12]。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13]获取解决问题的线索。然后通过小组集体交流、辩论、归纳等过程,最后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现和提高学生个体的综合学习能力,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该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某些小组仅仅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对于整个实验的掌握略差。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因为每一小组有各自的任务,而对于其他小组的问题不能深入理解,整体把握有欠缺[14]。通过课程座谈会了解到,虽然在小组演示后有全体学生操作的环节,但是每个小组在课程结束后还是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印象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还需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改进。

3.3 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此次实验教学选择了2个实验教学项目。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61.0%的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合理,39.0%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实验项目偏少,仅有2个实验项目是不够的。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项目。对于实验教学的课时数来说,81.4%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

3.4 其他

在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除了上述8位(13.6%)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授课方式、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外,11位(18.6%)学生建议将实验课开设在学校的康复实验室或医院的康复医学科。笔者学校的康复实验室设在新校区,学生在老校区,老校区距离新校区约40 km,需要联系专车进行学生的接送。康复治疗学专业在市区内的实习点有4个,每个实习点都不可能一次性增加59个学生进行见习。分次见习在时间和学时方面条件不足。因此下一步组织学生前往新校区康复实验室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是比较可行的。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中开设《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是符合课程性质和学生学习需要的。通过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康复医学》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的能力。目前在《社区康复》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实验项目偏少、实验学时不足、实验教学场地不合理等问题。今后,将在遴选和增加实验项目、增加实验学时和总学时、改善实验教学场地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使《社区康复》课程能够适应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不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世界残疾报告[M].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11.

[2] 卓大宏,贝维斯,李建军,等.中国社区康复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635-640.

[3] 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

[4] 邱卓英,韩纪斌,李沁燚,等.学习应用ICF和《社区康复指南》促进中国社区康复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9):802.

[5] 郭英杰,程杨.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社区康复学》课程内容构建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5,2(9):43.

[6] 胡精超,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51-854.

[7] 梁子浪.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5(4):13.

[8] 励建安.社区康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

[9] 孙小斐,沈维青,陈世龙,等.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5,14(11):71.

[10] 王黎芳.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生课堂上的应用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3):132-133.

[11] 郑修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8-59.

[12] 林梅.小组合作学习在社区健康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555-1556.

[13] 罗治安,王丹,李福胜,等.基于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的空间资源课程建设与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2):196-198.

[14] 田丽俊.自主 合作 探究——浅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J].科技资讯,2015(30):140-141.

作者:徐宁

第二篇:基于专业需求的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中医学》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摘 要] 医学院校的非医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知识结构和专业认同度存在差异,对中医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是有区别的,合理安排中医学课程的讲授时间、设计重点的教学内容,注重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不同方面加以调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非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改革

作为西医院校,我校非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学基础》的主要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笔者在我校这两个专业的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医学基础》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近年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一定改善。

一、非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知识结构和专业认同度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不同

作为西医院校,我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非医学专业主要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体育保健基础知识,能胜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学,从事运动健身、体育休闲、健康咨询指导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学校、政府行政部门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运动康复专业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运动科学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掌握运动康复诊疗与运动防护技能,能在各级康复保健机构和体育健身机构从事运动康复治疗、运动防护、健康指导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康复机构、体育与医疗卫生行政部门、体育运动俱乐部、科研机构、学校、社区、企业、保险等领域,从事康复治疗、健康与健身教育指导、健康评估等工作。

(二)非医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结构差异及专业认同程度低

从我校历年来的生源质量上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录取平均分数明显低于临床医学类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而人文素养尤为缺乏。医学院校的许多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强,尤其是我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存在学习动机弱、就业前景迷茫等问题。有研究发现,医学院校非医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低于医学生,说明其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水平、情感连接水平低。原因之一可能是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多处于从属地位,得到学校的投入较少,从而影响非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评价,相对于医学专业,许多非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使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未来充满了迷惘[1]。而研究表明,专业认同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行为[2],专业认同度高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

二、非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深奥

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学理论体系不仅构建在古代哲学基础上,还大量汲取了古代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动植物、军事、农学、数学等内容,由于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辨,有时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中医学内容理论性、叙述性强,宏观描述多,概念过于抽象,如“神”“气”“精”“阴阳”“瘀血”“痰饮”等[3],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文字难于理解等特点。对很多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文化基础更为薄弱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古汉语知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极度贫乏,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中医学是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我院非医专业学生,没有中医科的临床见习和实习,与临床相脱节,而为了培养非医专业学生对中医学的系统认识,我们的教学更偏重于理论。但单纯的理论教学较为枯燥,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

《中医学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方剂学几门课程的内容,涵盖中医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哲学基础到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及部分中药方剂的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难度较大。这些内容中医本科生需要300多学时,而非医专业的学生要用不到54学时讲授完毕,对教师来说,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也是教学中的难题。

(三)教學理念偏差

非医专业的授课教师多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课教学,容易受到授课时间短、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认为中医学是非医专业的非主流课程,更多侧重于从临床医学生的角度来讲授,往往导致教学理念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非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改革思考与实践

(一)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

近年来传统文化和中医药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充分利用一切教育形式,如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兼修课,举办学术讲座、读书活动,实行通识教育,提供学生自学书目,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我校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

(二)编写适合的教材

为达到符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需选用合适的教材,如若选用中医院校或西医院校本科生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均不能达到因材施教。因此,根据学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本教研室编写了《中医学基础》,在理论介绍时,既重视教材中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又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参考各版教材的优势和缺点,同时结合我们的教学经验,精心编排教材内容,尤其是增加骨伤疾病的特殊治法这一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避免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靠引用古典经文来阐述问题的方法。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也能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

(三)修正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授课教师需要修正教学理念,从非医专业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调整,分清层次和详略。如,重点讲述中医基础理論尤其是生理部分、中药学内容,中药内服外用在运动创伤中应用较多的中药有几十种,包括活血祛瘀药、清热药、接骨贯筋药、补血药、祛风湿药等,这部分药作为讲授重点,而中医诊断学不作重点、方剂学内容中重点讲述的是理血剂和补益剂。在讲解中,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介绍中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治疗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的研究和中医药的独特疗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运用中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思考传统中医健身(气功、太极拳、武术等)与健康促进或疾病康复、中医药与运动疲劳、中医药联合运动与健康促进或疾病康复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四)丰富教学手段

对大学生群体来说,QQ、微信已成为广泛的社交工具。在教学中,注重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譬如拍摄患者在中医门诊就诊时,可以选择典型的真实病例,拍摄医生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疾病的过程。可以拍摄特征性的舌象和临床表现,制作视频、录像,并利用QQ群、微信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通过中医药微信公众号,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社会体育的学生相对比较活跃、好动,通过情景演练,病患扮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把常用的活血祛瘀、补益药饮片带到课堂教学生辨识,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总之,医学院校的非医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性质不一,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中医学教学必须有与其专业相一致的侧重点,因此对中医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也应该是有区别的,需要从不同方面加以调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东军,王丽娜,杨世昌,等.医学院校非医学生专业认同及其对学习心理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19-20.

[2]楼尊.专业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J].高教探索,2010(5):83-87.

[3]刘亚梅,修宗昌,王斌,等.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中医学概论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5):456-457.

作者:李逊 余良杰

第三篇: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制约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摘 要: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效果不理想,以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存在着“三低”现象:第一志愿报考比例低,学习热情低,就业质量低。这不利于医药卫生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专业思想方面的特征及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工作,可使学生端正专业思想,有效促进学风建设。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专业思想;制约因素

一、学生专业思想的主要特征

专業思想是指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思想认识和态度。学生对所学专业是否热爱,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献身专业的精神,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专业学风好坏和教学工作的成效,而且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乃至将来的工作贡献。因此,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调查显示,我院学生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是通过第一志愿报考被录取的,所以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专业并不感兴趣,有的甚至明确表示以后要改行;在实行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结束时可以申请转专业的几年时间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进行了转专业。调查表明,我院学生的专业思想主要呈现出不稳定性、自悲性和实用性。

二、学生专业思想的制约因素

1.个人因素。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在我校学习非医专业,心理失落感较重,主观认为我校只重视医类专业学科建设,常常认为本专业不能得到学校认可,从而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热情。学生进入高校后会和自己高中同学联系比较,而学校与专业会成为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素材,高中成绩相当的同学进入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相互比较就会暂时分出所谓的高低,较低一方的学生就容易产生不平衡,进而产生消极的思想,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差的客观性是消极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2.学校因素。首先,专业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随着招生和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学新生中出现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相对造成专业思想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广大新生热爱专业的热情,对新生专业思想的树立成效不大。其次,缺少专业思想教育的氛围。由于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学生树立热爱专业的意识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校园内未形成良好的专业思想教育氛围,使得有限时间的热爱专业的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不同专业所获得的报酬差异更加明显,如医学类、法学类、建筑类及电子类等专业供不应求,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所获取的报酬和社会地位比其他专业相对高些。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一些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急功近利、贪图享受、追求实用的倾向。

三、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1.重视新生入学教育。(1)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要一改以往单纯以专业谈专业的模式,要拓宽教育思路,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谈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国际国内专业前沿和发展动态谈专业的学术研究,联系学科发展的特点谈专业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针对学习思想实际,谈现实与理想、索取与贡献。(2)把好入学教育关。要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管理教育,更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用于专业思想教育。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思想尚未稳定,要不失时机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力度,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确立远大理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1)举办系列讲座。根据学生中实际存在的一些专业思想问题,有计划地安排一系列教育讲座。如请一些在学生中既有威望又有专业成就的教师畅谈人生理想与追求、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环境与成才、艰苦奋斗和建功立业、专业前沿等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2)邀请校友。邀请前几届有所作为的优秀校友现身说法,畅谈工作后的体会,回答学生的疑问和其他关心的问题,为在校生起到释疑、示范、引路的作用。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认识不清是我院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是专业思想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更合理的定位。其次,应切实有效地抓好就业率,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果有本专业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起激励示范作用,学生就会对就业前景充满希望;反之,则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专业就业前景的疑惑,降低学习兴趣。新设专业的教师应积极与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就业的新动态,同时应发挥主动作用,通过多种途径与社会密切联系,强化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广泛征集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就业,不断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黄月圆,肖湘君,龙亮.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药学教育,2012,(01).

[2]黄康土.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学园,2013,(05).

作者:林觐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中医学论文范文05-08

中医学发展论文范文05-14

中医学教育论文范文05-14

中医医学论文范文05-10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05-09

医学专业论文范文05-10

中医论文范文05-08

专业医学论文范文05-10

医学论文范文05-08

医学生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工程监理制论文范文下一篇:新闻学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