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课程设置方案

2022-07-09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聋校课程设置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聋校课程设置方案

青岛市中心聋校关于聋校课程研发的规划方案

青岛市中心聋校

关于聋校课程研发的规划方案

一、背景

新世纪伊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需要教育作出迅速应对,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我国着力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目标比以往更明确、具体、全面、系统;第二,在课程结构方面,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得到了初步优化;第三,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在课程管理体制与课程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第五,在课程实施方面,课程实施的过程更加稳妥,参与的人员更加广泛;第六,在课程评价方面,改变了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七,在课程改革中体现出了对国情、历史经验和国际趋势的关照与尊重。在为其十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普通学校现已拥有一套符合学生发展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聋校课程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深化,聋校的课程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重视。目前,聋校教材大都是以普校教材为蓝本,自行改编而来。在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现行聋校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

1、现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特殊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现代性、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而目前聋校使用教材系1995年由全日制聋校教科书委员会编写,在内容选择方面缺乏时代感。学生对教材中的很多实例已很陌生,如:数学教材中还存在着大量含有供销社、黑白电视等过时词汇的应用题和例题;依然保留着较多篇幅的珠算等教学内容。这些词汇或内容已经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实用性。

2、教材中各单元的设置不够科学。目前聋校高年级语文教材很大一部分单元的分组比较杂乱,写人写物、写景写事混编。由于听障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力不足,接受能力差,这样的单元设置更不利于听障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结构与写法,影响听障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难度和效率。

3、普校教材不符合听障学生自身特点。普通学校的教材内容新颖,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是却不符合听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听障学生的语言发展迟缓,逻辑思维发展滞后,对语言材料、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普校教材对听障学生来说就显得较为复杂,内容过多。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详细说明了聋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原则以及教材内容,为聋校的课程安排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参照标准。但是,根据《方案》配套的教材至今仍未编写出版。

二、课程研发规划方案

针对聋校现行课程的种种问题,我校欲对聋校的教材编写工作进行新的探索。我校自成立以来,秉承“为听障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听障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最合适的教育,成功的为听障学生搭建起通往主流社会的桥梁。我校以“师爱无声”为教育服务品牌,拥有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近年来,我校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与实验,并于2011年申报了青岛市“十二五”规划课题《聋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我校计划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重点研究开发聋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教材,同时探讨研发聋校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学科的教材和聋校高中语文、数学教材,逐步形成完整的聋校教材体系。

(一) 课程研发的指导思想

根据《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实验方案》要求,新教材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特色和要求。要使听障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遵纪守法和公民道德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生活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自食其力能力;能够主动克服自卑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研发的方式

我校欲按照三级课程研发的方式进行聋校课程研发工作。一是借用、改编国家课程;二是借用地方课程;三是自主研发校级课程。

(三)教材编写的目标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指导,从聋校教材现状入手,以听障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依据,结合听障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学科教材标准,在实践中整合、优化各种丰富多元的教材资源,编制适合听障学生的语文、数学教材,有效推动聋教育深层次的创新、探索与研究。

教材编写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语文学科编写目标是旨在依据聋生的特点,以科学化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紧紧围绕语文素养,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沟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她们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并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

数学教材编写目标是旨在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并通过课程的设置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断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形成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材编写的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入手。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选择便于学生学习及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诗文,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数学教材内容依托《标准》中的数学内容,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并依据听障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编排方式、内容呈现顺序和形式。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五)制定各科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目标也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方面提出要求,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课程研发领导小组

(一)课程研发领导小组

组长:刘本部 成员:郑芳、韩钢

制订课程研发计划,对研发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咨询、指导、与支持。

(二)教材研发专家组

由心理专家与教育专家组成。聘请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特殊教育研究会及部分大学的科研专家参与。

成员:王雁(北师大)、黄绍明(华东师大)、江守福、吕海娥、牛锡亭、张兴堂、庄志刚、刘仍轩

从课程理论、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对研发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咨询、指导。

(二) 教材编写组

组长:郑芳

成员:刘美芸、王骞、韩钢、杜明霞、栾静、林瑛、郭琳、相龙娟、栾静、姜竹亭、李琳 聋校教材编写组,分三个学科小组,进行教材编写。

语文学科组长:刘美芸 副组长:林瑛 成员: 郭琳、相龙娟

分段负责人:1-3年级 :郭琳;4-6年级:林瑛: 7-9年级: 相龙娟。 数学学科组长:王骞 副组长:栾静 成员:姜竹亭、李琳

分段负责人:1-3年级 :姜竹亭;4-6年级:栾静; 7-9年级:李琳。 初中物理学科组长:韩钢 副组长:杜明霞 成员:丁秀荣 分段负责人:8-9年级: 杜明霞

四、课程研发时间安排

编写时间从2011年9月至2014年7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

阶段目标:编写聋校义务教育段1-9年级语文、数学、物理教材初稿。 (1) 教材编写组成员具体分工,分三个编写小组进行教材编写。 (2)邀请教材研究专家进行关于教材编写开发的专题培训(2011年10月); (3)调查、分析“聋校教材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4)2012年4月底形成教材上册初稿,进行论证修改;2012年10月形成教材下册初稿。

(二)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阶段目标:实验应用,调整完善形成第二稿教材。

(1)将教材初稿在本校和青岛地区聋校试用。要求试用教师随时观察、收集和记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语言、思维发展情况,保存相关的文字资料或录像资料;

(2)定期评估研究对象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情况:每月一次发展评估,学期初/末一次中期评估,分析学生语言发展情况。

(3)定期开展课题组研讨会,听取试用教师反馈意见,分析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并对第一稿教材效果进行评估。

(4)聘请教材研究专家进行论证,及时总结、反思、调整试用教材,形成教材第二稿。 (5)试编写聋校高中段语文、数学学科的教材;试编写聋校高中段物理教材,形成初稿。

(三)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

阶段目标:进一步完善形成第三稿语文数学教材;试编写聋校高中段语文、数学学科的教材;试编写聋校小学英语、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以形成科学规范的聋校教材体系。

(1) 通过省特研究会的交流完善,争取语文、数学第二稿在全省部分聋校试用。

(2) 要求试用教师随时观察、收集和记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语言、思维发展情况,保存相关的文字资料或录像资料;定期评估研究对象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情况:每月一次发展评估,学期初/末一次中期评估,分析学生语言发展情况。

(3) 召开研讨会,听取试用教师反馈意见,分析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及时总结、反思、调整试用教材,并对第二稿教材效果进行评估。

(4) 形成教材第三稿,力争通过教材评审,正式出版。

(5) 聋校高中段语文、数学学科的教材初稿和聋校高中段物理教材初稿在本校和青岛地区聋校试用,修改形成第二稿。

(6) 试编写聋校英语、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形成初稿。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第二篇:聋校应该开设手语课程

江苏省苏州市盲聋学校 方红 P41 现代特殊教育 2003.7-8

世界是多元的.更是迅猛发展的。该向前走的时候不走.历史就要辗过你迟疑的身躯。在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手语是用于教学和交际的第一语言;在挪威。聋人手语已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纳入教育法:在英国.“聋人手语是一种语言”已经形成了共识;在瑞士。聋儿在婴幼儿期其家庭成员就会得到手语帮助。就连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相继确立了手语的语言地位,聋童的手语都被纳为聋人学习的第一语言。聋校首先教聋人学习手语,以奠定学习基础。然后在手语的基础上再学本国语言。学生能很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在我国.由于各地手语的无政府状态.不光有方言.还有“校言”。就连一个地市的手语都会出现许多差异。甚至在一个学校内部也会产生许多自创的手语,杂乱无序的手语积累多了。聋人在日常交流中就会一知半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没有规范可言,即使有了规范也无进行规范手语教学的渠道。二是手语者已经习惯了自产自销的手语格局。对于聋生来讲.语言的发展应该包括:聋人手语、汉语言、英语。按照国内聋校的培养任务,聋教育应以前两种为主。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系语言,聋校课程改革的核心也应是语言发展问题。让我们的聋生将两种语言分开来.使之互为促进.共同发展。这就是开设手语课程的目的所在。建议手语课程在每个年级阶段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学前教育(三年):学习称谓手语、日常生活手语、数字手语、拼音字母手指语。并将手语学习落实到除口语之外的幼儿教育其他课程之中。学会用手语讲故事。

低年级(1—3年级):学习衣食住行和时间手语,开始认识一些手语在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时间的特性和简单句的语法.通过看一些手语视屏教材学习手语,积累手语词汇.学习聋人社交礼仪。

中年级(4-6年级):学习职业工作和方位手语,进一步学习聋人手语语法,提高聋人手语表现能力和规范聋人手语的表现方式。区剐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的不同特点.了解聋人文学艺术。

高年级(7—9年级):学习事物特征手语,了解聋人手语的文化特征,比较手语方言,扩展聋人手语视野,解析和认识聋人心理特征,了解聋人历史及社会角色。

手语教材编写主角应由对手语研究有较高造诣的优秀聋人来主持.并联合课程专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一些对手语颇有研究的听人一起.在我国过去手语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核、筛选、矫正、添加和调整一些手语学习素材。对手语课程进行研讨整合.以保证手语课程编撰的科学性、理论性与实际运用性、规范性的有机结合。

关于手语课的师资问题。在聋校中会打手语的老师很多.但是能胜任手语课程教学的老师十分有限。我们应该针对手语课程的特性.进行统一的手语课程教学培训,发展一批聋人置身于聋人教育,聘请他们走进手语教学的课堂。这对聋人自身手语的发展和规范化的普及无不益处.也是提高整个聋人群体素质的一大举措。

“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这是我在与聋人交往中不绝于耳的话。而语言发展的滞后,一直让他们处在窘境之中。聋教育的主体是聋人。就必然不能脱离对聋人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方向。相信手语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将对提高聋人整体素质起到催化作用。聋校课程改革,聋教育的振兴.聋人事业的发展.起始于手语课程的起步

第三篇:《全日制聋校课程(教学)计划》编写说明

近几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国家对残疾人教育作了多次指示。要求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聋教育面临的任务和要求,使原《全日制八年制聋校教学计划》(下面简称《教学计划》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0年底,我们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处的领导下,本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在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我国聋教育实际出发,进一步办出聋教育的特色,修订了《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下面简称《课程计划》),经国家教委审定,于1993年10月12日下发各省、市、自治区教委、教育厅(局),现就《课程计划》的几个有关问题谈些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 修订《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

1、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对青少年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坚定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遵守行为规范。使学校成为建设精神文明的阵地。这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是修订《课程计划》的灵魂。

2、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打好基础。

全日制聋校是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对听力、语言残疾少年实施基础教育、坚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全面提高聋教育质量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这量修订《课程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

3、 从大多数聋校的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我国聋教育的基础和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为了适应地区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课程计划》以大多数聋校的可行性为基点,也给地方、学校留有机动的余地,不同层次地提高聋教育的办学效益。

4、 坚持基本素质教育,办出聋教育特点,提高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目前聋教育的主体,大多数毕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因此,补偿学生的生理、心理缺陷,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文化知识、健康的体质和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这是聋教育的特点所在,是修订《课程计划》的目标所在。

二、《课程计划》的几个突破口

《课程计划》在制定过程中,遵照国家义务教育和残疾人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文件精神,广泛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课程计划》在提高聋教育质量,体现中国聋教育特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1、 改变了八年制聋教育的学制,实现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的接轨。

遵照国务院转批的《中国残疾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关于“要切实把残疾人基础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的规定,把聋教育的学习年限从八年调整为九年,并“以娥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方案为基础”为制定本课程计划的依据,聋教育与义务教育体制接轨。

自从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聋教育仍沿用八年学制,且属初等教育范畴。近几年来,聋学前教育、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正在各地蓬勃开展,聋高级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已创办,聋基础教育的学制、性质显得很不合理,不能适应聋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理顺整个聋教育体制。因此,《课程计划》在规定学习年限为九年的同时,在七——九年级以初中课程方案为基础,开设了综合性的初中基本课程,使整个聋教育体制趋于完善,也为听力语言残疾学生在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取得同等学历创造了条件。

2、 突破了普通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系对聋教育的制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长期以来,聋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原《教学计划》中,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考核中,都反映了文化知识教育至上。对学

2 生毕业后参与生活,从事劳动必须具有的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的教育教学,都爱文化知识的制约而有所削弱。过重的文化知识学科的课业负担,又抑制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其结果是学生在受完聋校教育后并没有真正获得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多方位的能力和素质,实质上聋教育没有从本身的实际出发,办出自己的特点,不符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是办学效益不高的表现。

3、 突破原〈教学计划〉的划一性,采用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办学办法。

原〈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等方面都是划一的,没有给地方留有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补充的余地,影响了〈教学计划〉的适应度。这次的〈课程计划〉对此有明显的突破。如〈课程计划〉中规定了以“国家统一安排为主,部分课程由地方安排”,“可以开设文化科学或劳动技能的提高课、选修课或专题性的短期课”,“经必修课为主,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开设选修课”。对思想品德、语文、自然常识、理科等学科的教学内容,《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都要在本学科总课时中留出适量的课时、由各地安排乡土教材教学。”“农村聋校的语文科应加强应用文和农村常用字的教学。数学科在适当年级可根据需要设珠算课”这种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办学方式,为各地办出聋教育特色、提高聋教育办学效益,提供了操作依据。

三、课程结构和课时安排的改进

根据修订《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在课堂结构和课时的安排上也有较大的改进,以保证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减轻文化知识、学科课业过重的负担。

1、把“活动”作为“国家安排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学科”并列,相辅相成,都是落实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计划》安排的活动课时占总课时9。93%,内容有“晨会”“班队(团)活动”“体育锻炼”“兴趣活动”和“个别矫正”,并规定了各项活动的基本要求。这对改革聋教育课程结构,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物特长,促进身心健康,都有有积极意义。

2、加强思想品德、体育、劳技等学科,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身体素 3 质和劳动技能,更好地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如思想品德学科的课时数比原《教学计划》净增1。5%;体育课时净增2。09%;另加“活动”课程中“体育锻炼”的2。98%的课时量;劳动技能课时净增1。3%如七——九年级的“地方安排课程”用作劳技训练,则再增加3。97%的课时量。

3、调整了学科和各类学科的课时比例,提高课堂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课程计划》在七——九年级增设“思想政治”,进行基本的政治常识教育;增设“理科”。使学生了解物理、生物、化学等方面初步知识,培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四年级起开设“社会常识”。增设这些课程,体现了初中课程方案的有关要求。

对语文和数学学科的课量,《课程计划》中语文占总量的33。25%,数学为16。89%,比原《教学计划》分别减少15。09%和3。41%,但这两门学科的课时量仍占总课时量的51%,占绝对优势。保证基本教学需要,落实对学生装的听、说、读、写、算的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看起来一至三年级都减少了一课时,但九年的总课时数为1734课时,比原来龙去脉632课时还多102课时。语文学科的总课时数虽比的减少442课时,但只要在教学思想、教材和教法等方面有相应的认识和改进,也能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课时量的安排是根据整个课程结构、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全面地、合理地安排的,还要考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应该看到,聋校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装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受普通教育文化知识横向攀比和考试制度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语文、数学两课,难度大,要求高,课业负担和考试抒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都被它们牵制住。这种状态很不利于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从《课程计划》可以控制因素考虑,把语文、数学学科的课时量作了调整,并在“说明”中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提出“要严格控制”对考试和考查也作了相应规定。在今年一月下旬召开的聋校教材编写会议上,大家对新编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打好基础,适当降低学科知识难度,加强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教材要体现弹性,为乡土教材留有余地等取得共识,这些都是实施《课程计划》配套措施。

4、 增强了课程安排的灵活性。《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除了以国家统一 4 安排之外,还有部分地方安排。从一年级起,

每周一课时,七年级起每周有四课时。这些课时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作出安排,也可以授权学校根据需要确定;可以开设文化科学或劳动技能的提高课,选修课或专题性的短期课,以利因材施教,办出特色。

《课程计划》允许“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特长、志愿和本地情况,对九年级的课程计划作相应调整,实行分流教学,”给准备就业的学生安排较多的时间进行劳动技术培训,给准备升学的学生安排较多时间补习、复习功课。

对六年制聋校,《课程计划》规定按本计划前六年的要求执行,但对

五、六年级的课程可以做适当调整,加强劳动技术教育。

课程安排灵活性,可使各地区的聋教育更好地适应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和需要,把聋教育办活。

5、《课程计划》中适当增加了综合课,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适应与九年义务教育接轨的需要。《课程计划》不照搬初中课程单设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而设“社会常识”“理科”综合课,学些学科的最初步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受到爱国主义、国情和人口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运用这些初步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强调了对听力语言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缺陷的补偿。缺陷补偿是聋教育对象客观存在的需要所决定的,是聋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课程计划》在多处以对缺陷补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前言”部分提出“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和缺陷补偿的原则”要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缺陷及补偿办法“。在“培养目标”部分,提出“对听力语言残疾学。。。。。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 。在“课程设置”部分,提出“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补偿其听觉缺陷。”对各学科教学明确提出“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在“活动”课程中专设“个别矫正”,要求针对学生的听觉、语言、心理、行为缺陷,采取个别或小组形式,进行矫正和训练。在“说明”中提出“聋校必须积极实行分类教学,要根据学生听力损失状况及补偿程度,实行分班或分组教学”。

四、《课程计划》在体例上的变化

《课程计划》与原《教学计划》相比有较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计划?开头有个前言,阐述了聋校的性质和制订本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

聋校是对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方案为基础制定《课程计划》,明确把聋校基础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

制定《课程计划》以“三个面向”为战略思想,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实教,分类教学和缺陷补偿,合理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为指导思想。

2、《课程计划》经课程设置为主体,阐述了课程(活动)安排和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基本要求,并对教学工作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具体“说明”。

把“活动”正式列入课程,提到与学科相辅相成落实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的位置,并提出明确要求,这将从思想认识到具体实践进一步推进聋教育改革。“几点说明”有普遍指导意义,它将指导各地、各校深化教学改革,正确处理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3、专列了“考试与考查”部分,对教学中这一重要环节作了明确规定,着重阐明了考试与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科和活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特长的发展。对考试、考查科目、命题权限、考试时间、考试、考查方式都作了具体规定,而且明确指出,考试命题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体现教学目的和要求。这些规定将指导聋校健康地进行考试、考查工作。

4、 增加了“实施要求”部分,确立《课程计划》的权威性,但又渗透灵活。“实施要求”第一条,把本课程计划确立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聋校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是编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这有利于形成适合聋教学特点的教材体系,有利于按聋教学标准去评估学校教学工作,形成完整的聋校教学体系。

国家教委在1993年10月12日发出关于印发《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的通知中,要求各聋校根据新课程计划的要求,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局)就地方课程的设置、飨土教材的编写、新增课程所需师资的配备和培训,聋校学制从八年到九年的过渡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为正式执行新课程计划做好准备。我们期望新的课程计划的试行能有效地把聋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一步,我们也希望新课程计划在试行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第四篇: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

第一部分 前 言

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人不仅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以及聋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从培养聋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促进聋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依据语文教育和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构建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在内的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吻合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聋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

一、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聋生融入和适应社会必备的基本条件。聋校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聋生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

二、基本理念

㈠关注聋生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聋校的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聋生,针对不同学段聋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一个聋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生动、主动的发展。语文课程要关注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培育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激发和培育聋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他们融入和适应主流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语文教育要跳出“聋”的限制和束缚,从多方面、多视角,以多种方式发掘每一个聋生的学习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让每个聋生在成长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㈡正确把握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聋校语文教育应注重认真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让聋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

观察、体验、操作是聋生获得外部信息,提升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重直观性原则,关注聋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聋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起始年段,应特别注意借助具体事物或图像来认识与把握文字,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中高年级,要特别关注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㈢强调聋生参与,大力倡导实践性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程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人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根据聋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调动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爱护聋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聋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课程实施的过程,应当成为聋生在教师指导下发展语言、提高能力、活跃思维、拓展视野和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成为聋生全面、自由、积极地发展的过程。

聋生的语文学习应大力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习,大力提倡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㈣尊重个体差异,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

关注聋生的真实世界,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并从其现状与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以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由于聋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语文课程的实施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适合聋生的沟通方式,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组织适合不同聋生特点的课程,大力推进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从而实现面向聋生的语文课程从追求达成目标的划一性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转变。 ㈤构建促进聋生发展的课程评价

构建能够激励聋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要体现目标全面,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过程性评价应注重培养和激发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结果性评价应着重检测聋生的综合语文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聋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聋校语文课程的不断完善。 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聋校的语文课程要高度重视多种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聋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优化、利用、开发语文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努力拓宽学用结合的渠道。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引导聋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使聋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能力。

三、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依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总目标”之下,按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聋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3年级为“写话”,4~6年级为“习作”)、“言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4、“实施建议”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并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 目 标

1、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聋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聋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具备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能力。大力开发聋生的潜能,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基本掌握汉语拼音的口形和拼读方法。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借助辅助工具独立识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5、初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注重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具有初步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200——250万字,能背诵优秀诗文150篇(段)。

6、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做到明确具体、语句通顺。

7、能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基本达到无障碍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8、初步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㈠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2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熟记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汉语拼音字母表》,基本掌握汉语拼音的口形和拼读方法。认识大写字母。熟练地使用汉语拼音手指字母。正确书写声母、韵母、音节。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运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㈡阅 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和主动阅读的习惯。

2、练习正确、有表情地朗读句子和课文。开始学习默读。

3、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的不同用法。

4、学习借助图画阅读浅近的儿歌、童谣、故事,乐于与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5、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㈢写 话

1、对写话有兴趣,能写清楚自己想说的话。

2、能依据图片、简单事物或生活中的场景,说、写意思连贯、语句通顺的几句话。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㈣言语交际

1、能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与他人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2、能认真听(看)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㈤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语文学习,能用口语(手语)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 第二学段(4-6年级) ㈠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0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学会用部首检字法查工具书。

4、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开始学习使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㈡阅 读

1、主动阅读,学习使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正确、有表情地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读懂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书名号的一般用法。

4、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段,收集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7、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在45—75万字以上。 ㈢习 作

1、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逐步增强习作自信心。

2、养成正确、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习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需要,会使用冒号、引号。

4、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㈣言语交际

1、能熟练地用口语或手语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看),能把握主要内容。

2、能清晰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㈤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语文。

3、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7-9年级) ㈠识字与写字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200个左右会写。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2、主动运用自己喜欢的检字方法,使用工具书识字学词,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3、学会用硬笔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4、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㈡阅 读

1、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2、能够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略读和浏览,能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和句的意思。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常用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初步了解议论文、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拓宽视野,帮助阅读。

6、能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170万字。每学年阅读一两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㈢写 作

1、能用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主动与人交流。对写作有自信心。

2、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3、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4、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说明文。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㈣言语交际

1、能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言语交际。

2、能根据对方的表达方式(口语、手语、书面语),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观点。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

3、在交际时,能较为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 ㈤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问题,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信息。

2、能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家的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成果。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科书编写应体现时代要求、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帮助聋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教科书编写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聋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聋生特点和规律,适应聋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聋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贴近聋生生活实际,做到图文并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5、教科书选文要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选材要符合聋生参与主流社会的要求,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样,难易程度适应聋生学习的要求。

6、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聋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有利于聋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7、教科书应突出引导聋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聋生原有的语言经验,加强对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要多提供给聋生语言实践的环境,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培养语感和语文能力。

8、教科书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注意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各种渠道汲取信息,促进聋生的学习与发展。

9、教科书应引导聋生扩大阅读量,并结合聋生阅读特点和能力,适当增加和编写课外阅读读本和建议阅读的篇目。

10、教科书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聋生选择和拓展提供方便。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杂志以及影视网络、社会活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等,还包括反映聋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等方面的内容。

2、聋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和乡土资源,结合语文教科书给聋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要加强语文的本土化教学,因地制宜,使聋生能够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3、聋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注意开发网络资源;还应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

4、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多方面提高聋生的综合能力,增强聋生在各种条件下学用语文的意识,如用手语讲课文故事、借助插图描述课文内容等,通过学习家乡的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学建议

㈠满足不同层次聋生的需求

语文教学应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满足不同层次聋生学习的需求,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聋生质疑、探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钻研教科书,精心设计方案,对每一位聋生的已知和未知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此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实施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㈡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教学,倡导讨论式、合作式学习。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聋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逐步提高聋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使聋生能够适应社会生活。 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教学应培养聋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这些要求贯穿、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㈣加强潜能开发,注重语言发展

教师应发现、关注和开发聋生的潜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发展,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要激发聋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的过程,促进聋生的可持续发展,为聋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㈤遵循聋生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聋生的生理、心理具有特殊性,其学习能力、水平具有差异性,语文能力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关注聋生在原有起点上的提高,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字与写字、识字与读书相结合。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倡在环境中学习。同时注意利用聋生的生活经验,将他们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教学的辅助材料。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聋生写字姿势的指导,使他们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要有趣味性,以活动游戏和观察演示为主要教学方式,与学说普通话、汉语手指字母和识字教学有机结合。

聋人手语可丰富聋生的语言,帮助识字学词,可根据实际情况与识字教学同步进行。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较丰富的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感,各学段各有侧重,有机结合。要珍视聋生独特的理解、体验与感受,让聋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各个学段都要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聋生逐步学会粗读、精读。要重视聋生背诵的训练,以利于体验、积累,培养语感。

为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可引导聋生随文学习相关的语法修辞知识。

鼓励聋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培养聋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重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注意聋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3、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应引导聋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懂得写作是为交流需要而写,让聋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低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聋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中、高年级应注重培养聋生在写作中的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要求聋生说真话、实话。激发聋生展开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为聋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聋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注意引导聋生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聋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聋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言语交际教学

语言交际能力是聋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是与对方的互动过程。要培养聋生理解、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聋生具有自然、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中进行。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聋生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交往与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鼓励聋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综合性学习,使聋生能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引导聋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形式和渠道,突出聋生的自主性,重视他们的参与精神,强调合作精神,在活动中发展和提高聋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评价建议

㈠评价目的着眼于发展性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聋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聋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帮助聋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走向自强的过程。

㈡评价内容体现全面性

语文评价要从关注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使聋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全面考察聋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技能,还要重视聋生潜能的发展,关注聋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形成。 ㈢评价标准强调差异性

语文评价既要体现对聋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聋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不能以划一的标准来评价聋生。要注意聋生的学习基础和各学段学习的特点,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的得到提高。教师在进行分类教学的同时,对聋生的学习个案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聋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聋生。对聋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㈣评价方式提倡多样化

语文评价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采取考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做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定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反映聋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记录聋生的成长过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结果描述聋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㈤评价主体做到多元化

改变教师单一评价聋生的做法,逐步建立教师评价、聋生自评与互评、社区与家长参评的评价制度。 结合聋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对聋生的语文学习个别化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聋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评价时,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聋生,要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促进每个聋生的健康发展。 ㈥具体建议

评价应根据各学段达成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1、汉语拼音、识字写字

⑴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聋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做到发音口形正确,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口形的考察。

⑵评价识字要考察聋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能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⑶重视聋生写字姿势和习惯,做到书写的正确、规范、整洁。

2、阅读

⑴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聋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根据阅读内容适当考察语法、修辞知识。

⑵朗读的评价,可从语音(口形)、手语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特别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诵读的评价,考察聋生在诵读实践中的积累量。默读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聋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⑶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聋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聋生在词句理解、内容把握、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⑷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⑸文学作品的阅读评价,可着重考察聋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特别应对聋生独特的理解加以鼓励。

⑹对古诗文的评价,应重点考察聋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是否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写作

⑴写作评价要根据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聋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是否掌握了语言表达的基本方法等。

⑵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应引导和促使聋生通过观察、交流、阅读、思考等多种手段,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⑶作文修改要注意考察聋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引导聋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一是建立聋生写作档案,全面反映聋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内容包括聋生有代表性的作文、写作态度、典型案例分析记录等。二是聋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综合评价形式。

4、言语交际

评价聋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应重视他们参与的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利用语文教学的多种环节,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聋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反映出真实的口语表达能力、手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表达能力。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聋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精神以及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要让聋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评价要从正面出发,积极引导,使聋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综合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上,考察聋生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资料、分析思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二00四年八月五日)

第五篇:聋校教学反思

篇一:聋校>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篇二:聋校教学反思

书本从开始的第一页,渐渐的变成了现在的最后一页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是辛酸的,开始是一种迷茫的状态,不了解孩子们,只是一味的上着自己的课。在这学期里,、总结了一下我的>语文教学,或许是得到了许多吧!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不管自己用什么方式上课,首先必须要的是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学,会让你事半功倍!不要去企图孩子会给你什么,首先你要给孩子什么!在明白这些的时候去上课,应该比在进了教室上自己的课要好的多,其次要学会在学生中找出他们的特征,比如我们班级的周海宝,他上课的时候,思想比较活跃,你在上课的同时要多让他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他跟你的配合会更好一些,而对于像沈同杰,千万要给他足够的自信,范红雨要多夸奖,我们班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了解了他们的特征之后,现在上课基本上属于顺利状态,不会在上课的时候被他们气的没有话说了。

最后,在教学句子的时候,必须想方法让他们懂得怎么样去看图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上课方式,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上课的模式一直在变,孩子们抓不到我讲的目标,、现在我讲课基本分为几大块,固定的模式,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知识,所以现在一节课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我现在上课不是很成熟,这也仅是不成熟的意见,记录我的教师道路!

篇三:聋校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也进入了聋哑学校的教学课堂。聋校许多数学教师应用演示型计算机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校把能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作为评价一节数学公开课的标准之一,这就促使许多教师盲目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然而,虽然百分之九十的数学教师都使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长足的进展。对于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二、计算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及原因。

(一)计算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从目前聋校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看,存在不少的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只讲形式不求实效。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聋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插入很多漂亮的图片和音乐,片面追求课件的外部“包装”,从而忽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这些华丽的外表有时反而会冲淡课堂的教学主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这些“花哨”实在是“画蛇添足”。

2、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多媒体的应用确实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多媒体的一大优势,然而,有些学校规定教师一个学期要完成多少课件,致使一些老师不顾课件质量,只顾完成课件数量。有些教师盲目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数量,于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又堂而皇之地走进大雅之堂。一堂课的内容应当根据聋生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现实水平来量体裁衣;如果一味地求多求全,企图通过多媒体把所有可能涉及的知识都压缩在一两节课中,这种“压缩饼干”不利于学生消化,只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地囫囵吞枣。

3、只为装饰不求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打着“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装饰门面,究其实质,上课时仅仅是把原先的板书搬上“荧屏”,有的把自己的教案搬上“荧屏”;根本不注重如何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种肤浅的应用,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兴兴而来,败兴而归,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情绪。

(二)产生以上误区的原因

1、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育的实践过程,它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过程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在我们聋校,许多教师没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形成,自然在教学改革中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产生误区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2、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目的认识不足。有些数学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和目的是节省板书时间;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因此制作的课件仅仅是照搬原来板书的内容,插入许多“花哨”的图象和音乐,对于聋生来讲插入音乐和声音完全是多此一举。

3、没有掌握课件制作的技术。目前,聋校许多数学教师仅仅掌握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课件,大部分是用来制作文本,没有掌握诸如“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因此,制作的课件单调,没有生趣,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集动画、文本、声音、超文本于一体的优势。

4、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把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与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认为使用了计算机的数学课质量就一定高,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实际上,许多教师使用了计算机进行教学,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所以,一节数学课的好坏应该看它是否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三、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而又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一)正确认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目的和作用

1、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罔森博和教授在其着作《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一书的序言中,对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作了以下阐述:1)培养学生有步骤的思考问题的能力;2)以计算机为教具,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切实掌握数学概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和文化,独立地阐述问题的能力;5)我认为罔森博和教授的观点切中要害,问题是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2、计算机多媒体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较多的教学时间,有利于充实课堂教学内容;2)可以综合运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以及逼真的音响等众多的媒体效果大大丰富教学形式;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制作的课件可以反复使用,便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4)可以减少板书内容,避免使用粉笔造成的污染,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一个人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数学活动的经验、智力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交流、判断与选择,并通过反省来对知识进行再组织,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知识仅仅靠别人的告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缺陷。聋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且由于听力障碍,他们的生活经验较正常学生少,形象思维发展较好,

抽象思维发展较缓慢。因此,聋校数学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数学生活体验和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提供这种支持,关键是数学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数学教学、特殊教育理论、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构建新型的聋校数学教学模式。

(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摆正多媒体的位置

要能正确而又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必须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为聋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但要避免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只顾形式而不顾实质。

(四)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制作优秀的数学课件

并非每一节数学课都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认真制作数学课件。课件制作和使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2、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优化;

4、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认真选择课件内容,不要每一节课都用计算机上课,只讲求数量而不讲质量;精心设计课件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时间应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相符合,使学生有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信息的呈现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吻合。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把是否使用计算机作为评价一节数学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数学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堂交流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训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数学课件;调动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积极性;避免只讲形式,不求实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

总之,在聋校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辅之有方,恰倒好处地使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现代数学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上一篇:旅行社旅游计划书下一篇:劳务派遣公司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