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德育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有效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审视我国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因为此项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诸多内容的系统工程,因而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和实施过程之中亦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认为,德育存在着复杂性与长期性等特点,要想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需要将德育规范化和形象化。

第一篇:有效德育论文范文

中学德育有效管理策略管窥

摘要:目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越来越被德育界各方人士所重视,在被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也说明我们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德育实效性较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管理的缺失是重要成因之一。本文以德育实效性为出发点,从德育管理策略上对学校德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学德育 管理策略 实效性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关系到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重大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是每个德育管理者的工作出发点和追求目标。目前,在不断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德育面临着许多正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施教方式、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且带有较传统的教育思想。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已开始建立,德育应顺应时代的需求,适应现代青少年发展的特点,要有新的发展与突破。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的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能遵纪守法和热心公益,在人生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一面,但目前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呈现出明显的缺陷,特别突出的表现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自我管理、实践能力、承受挫折等意志品质等方面有明显的缺失。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我们的学校德育更富有实效。下面是我对当前学校德育管理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管理模式多种多样,但追求的目标都是力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感,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德育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实效性,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注重和发挥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方法更具个性化、综合化和有效化;德育的内容应从“大家”走向“小事”,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 “从自己做起”;德育教育活动要抓住学生的“生长点”,精心设计和实施主题活动。

二、注重德育过程管理

所谓德育的过程管理,就是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在有关领导、部门及德育工作人员支持、协助下,充分利用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充分发挥计划、组织、控制、指挥、激励等职能,使德育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过程。有效的过程管理才会带来德育的终极效果。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有其连续性和阶段性。

抓德育的过程管理,就是抓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环节的管理。抓住了基本环节的管理,德育管理者的目标就可以实现。德育的基本环节主要指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这三个环节。

1、计划制定

计划是德育活动的蓝图,是德育管理的初始阶段。德育计划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及为实现该目标所采取的方案、手段、方法、措施。在德育计划中选择目标和制定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德育目标具有层次性,有高低之分,德育目标还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德育目标,反映出德育管理者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目标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务实而负责任的管理者,决不会选择大而空、高不可攀的“靓”目标。一个鼓舞人心的确实能够达到的目标来源于德育管理者的高素质,来源于对本单位人、财、物的全面掌握和充分挖掘利用。

笔者多年从事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深知德育目标的选定会直接影响德育实效性。高、大而不切合实际的德育目标如同“天方夜谭”,所以在德育目标的选择上要从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选择使学生能够接受并能达到的德育目标。

德育措施是计划的核心部分。没有措施的计划是“空”计划。措施就是管理者为使目标得以实现而设定的行为规范、程序和导向。措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多样性和目的性。任何一条措施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且是有力的。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组织学生成立“旅游团”开展“看家乡”活动,可利用宣传阵地,宣传祖国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可组织类似“说说祖国的之最”的主题班会;可组织“爱祖国手抄报比赛”,还可以组织升旗仪式后的“经典诵读”,观看“红岩英烈”影片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树立爱国主义意识。

2、计划实施

所谓实施,就是把德育计划付诸执行。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管理过程中历时最长,具有实质性管理的阶段。如果没有此阶段,再好的计划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抓实施,如同对农作物进行浇水、施肥、除草一样重要,它同时又反映了一个人的工作作风。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要走下去,深入下去。随时了解德育计划实施情况,并对德育活动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检查督促等。通过组织达到明确分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通过指导,提供帮助,解决问题。通过协调,减少内耗,提高效率。通过检查督促,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培养典型,鼓励先进,帮助落后。

3、计划总结阶段

总结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收获阶段,总结是一个评价,是一个导向。在整个德育管理过程中属于承上启下的环节。实事求是的总结是下一步教育活动的依据和活动源泉,总结还具有再认识再提高的作用。把经验和教训加以升华,管理者从中探求德育管理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信心,鼓起勇气,振奋精神的作用。德育的实效是总结的精彩部分,没有实效的总结,就是没有收获的秋季。

德育活动本身是具有群体性,因此,总结应该是群体行为,闭门造车达不到总结的最佳效果,起不到总结的真正功能。因此总结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把总结的过程变为群众提高的过程。

德育管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是每个德育管理者必须认识和把握的问题。按规律管理,科学管理是每个德育工作管理者的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德育管理者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体现着德育管理者的目标。因此,德育管理过程与德育管理者息息相关。

德育管理过程的几个环节是互相渗透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每个环节都对德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不可顾此失彼。德育管理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而应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提高、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我们每一个德育管理者,都注重德育过程的管理,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德育功能,取得最大的德育实效。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的核心,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通过德育的创新,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功能,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文元著:《我国德育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班华.思想品德结构与新时期德育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2)

4、王逢贤.学校德育过程特点初探[J],教育研究,1979(3)

作者:周于东

第二篇:德育公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摘 要:审视我国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因为此项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诸多内容的系统工程,因而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和实施过程之中亦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认为,德育存在着复杂性与长期性等特点,要想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需要将德育规范化和形象化。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探索一种德育公式,能够涵盖更多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工作更简单有效。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公式;德育复杂性;德育长期性

一、 引言

德育教育工作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可以说,德育教育凸显出教育“育人为先、育德为本”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应当思考如何能够让德育教育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具成效,更能凸显出此种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德行和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效用。我们现在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德育本身却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等特点,要整合多维度的研究成果,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平台,让它们融合起来,实现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这谈何容易?

如果将德育符号化和公式化,那么实施起来或许会更简单。

二、 “德育公式”的内涵与优势

(一) 德育公式概述

德育,对于绝大多数师生来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首,是一种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特点的教育内容,涵盖了众多层面的引导和教育。这是非常繁杂的,如果能将其进行简化、量化,则德育效果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借鉴数学教学,直接用几个公式来概括德育的内容与本质。教师在德育工作中,遵循德育公式来开展德育活动,则会事半功倍。

(二) 德育公式的优势

1. 更为简洁地说明德育的内容与本质

德育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和道德教化,其具有非常复杂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首先,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其次,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第三,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第四,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此外,由于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层面的教育,可以说,我国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这就导致德育像是一项巨大的历史任务一样压在学校教师中间。其实,如果我们用德育公式来呈现,那么这项巨大的历史任务则能够更为清晰可见,也更为简洁明了。

2. 使德育量化,更为生动形象

在我们心中,德育是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是无法量化的,所以很多教师都无法厘清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什么程度的德育教育。换个思维,如果将德育量化,列举德育公式,则能够使德育更为生动形象,使教师开展德育活动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同时也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清晰自己所要完善的品质或品格。比如,小学阶段的学校德育公式可以有如下几个:

(1)小学德育=公德教育+私德教育

(2)私德教育=诚信+友善+正直+勇敢

(3)公德教育=爱国+文明+尊重+感恩

(4)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情感

(5)德育=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社会德育氛围

(6)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

在德育公式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的德育任务以及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臨时的增加或者删减,也可以将重点的项进行凸显,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比如公式(5)德育=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社会德育氛围,这是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方式,教师主要负责的是学校德育这一块,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但是在家庭和社会方面,教师也应该进行争取,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德育氛围。

三、 利用“德育公式”进行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有效性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但是纵观当前的德育,并不能令人满意。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存在着“重大节,轻小德”的倾向,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缺乏简洁性与量化的实施策略。因此,小学阶段利用“德育公式”进行德育工作,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能够大大地提高德育有效性。

(一) 以德育公式提高德育的全局性:注重公德教育和私德教育的统一

按照道德干预范围的不同为标准,可将德育教育活动分为私德教育活动与公德教育活动。从内涵层面来看,公德与私德这两个概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如梁启超曾经用“相善其群”来指称公德,用“独善其身”来指称私德。同时,梁启超进一步指出,在传统的中华文化背景之下,公众对于私德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由此便减少了对公德的关注。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公德”一词在当下的意义便是所谓的公民道德,而私德则表现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准则。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进行德育活动前,通过德育公式(1)(2)(3),很快就明晰了德育的“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异同,进而设计活动时,潜意识地注重公德教育与私德教育的统一,以便使学生的个体道德意识以及公民道德意识均得到同步提高。

(二) 以德育公式提高德育的实践性:注重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的统一

德育不是口头上喊的口号,而是落到实际行动中的道德实践与道德情感,即印证了公式(4):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情感。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校德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认知,也就是机械地进行说教,告诉学生何为对何为错,而较少关注德育的实践,更少关注道德情感。道德认知虽然是现实的、鲜活的和宝贵的,但它往往又是个别的、零散的、表面的和肤浅的,很难概括反映德育过程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德育工作者从事德育实践,固然需要道德认知,但更需要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通过德育公式(4),教师从中论证了德育是知行情合一的,再告诉学生要如何做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做,并且使学生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

例如,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尊敬老人,关爱老人。很多学生形成了这一基本的道德认知,小A就是其中一员。然而小A对爷爷奶奶从来都是大吼大叫,因为他的父母对老人也是大吼大叫。一次,我听到小A对送他来上学的爷爷很不耐烦地说:“你快回去吧,我知道了,怎么这么啰嗦。”在这里,小A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道德认知是存在的,但是却无法形成道德行为,因为欠缺了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我们单纯地告诉学生要尊老爱幼,是不够的,还需要带领学生去做,去关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爱身边的老人,同时还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人对自己的关爱,以及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同时让学生感知到如今社会很多老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关怀。如此,知行情合一,这个德育公式才是有效的。所以,笔者与小A促膝长谈,告诉他爷爷奶奶是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养大爸爸的,又是如何含辛茹苦地帮父母把他带大的。在他的道德认知基础上,激发了他对爷爷奶奶的情感,同时引导他回家以后为爷爷奶奶做任何一件事。小A仅仅是给爷爷沏了杯茶,给奶奶洗了些水果,便把爷爷奶奶感动到赞不绝口。这让小A不免反思以前自己对爷爷奶奶太过忽视,有了愧疚感。至此,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共同构成了道德行为。

四、 结语

美国学者爱普斯坦提出的重叠影响阈理论告诉我们,家庭、学校、社会不断地给孩子提供正向的积极影响,最终能够促进孩子形成好的人格和人性。其实这本身就是德育的加减法,或者说是德育多維一体的加法公式。多维一体的德育是回归生活的德育,要把为人处世和社会准则放在一起,把明辨事理和身体力行结合在一起,同时要警惕道德的虚无主义。遵循德育公式,促使德育简洁化、形象化,德育的内容会更容易呈现,德育的效果也会更容易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金木.变革中的小学德育课程的文本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51-56.

[2]王瑛.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概念、判断及主要影响因素[J].教育科学,2002(2):44-48.

[3]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湖南:吉首大学,2013.

[4]詹万生.中小学德育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解读[J].中国德育,2008(8):23-26.

作者简介:

张清,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越秀区杨箕小学。

作者:张清

第三篇:开展幼儿德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时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部分幼儿家长往往只重视对幼儿兴趣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致使孩子变得任性、自私、独立能力差。幼儿教师在园时,应注意抓好幼儿思想品德教育,使孩子克服这些不良习惯。

对幼儿实施德育,应贯穿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贯穿在他们与同伴以及成人的各种交往之中。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喜愛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因此在游戏中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小班幼儿利用区角活动,开展角色体验游戏,通过角色扮演,不仅可以体验成人的社会生活,而且还能促进同伴间的相互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不失时机地开展生活教育,将德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一是生活习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都比较溺爱、娇惯,往往忽视了幼儿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老师把孩子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进餐时不讲话、不浪费粮食、遵守区域规则、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二是卫生习惯。应注重对幼儿进行个人卫生及爱护环境的教育,如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吃东西前要洗手的好习惯;要求家长配合为幼儿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开展捡拾园内草地上的垃圾等活动,便于幼儿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行为习惯。根据大中小年龄段幼儿身体发展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户外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还注意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姿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走、跑、跳、攀爬等竞技比赛中发现幼儿姿势不正确,老师及时帮助幼儿纠正。

综合性主题教育是主要措施。例如世界环境日,我们开展了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爱护动物”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家长和幼儿收集了与主题相关的图书、视频及废旧材料,并围绕环保主题展开了各领域的教育活动。在开展活动时,我们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创设主题环境的活动中,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探索和参与,使幼儿自己了解主题教育活动中蕴含的隐性知识,如不浪费水,节约用纸,变废为宝等,从而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和节约意识。

家园共育是有效途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园紧密携手。我们将幼儿园德育延伸到家庭,抓好家园共育活动,形成大教育系统网络,这样更利于幼儿的养成教育。例如,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讲授有关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另外,还通过家教园地的宣传工具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建立家园联系薄,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向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使家长在理念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从思想上重视幼儿德育,使家园教育协调一致,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保康县直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辑 徐世兵)

作者:王丹

上一篇:世博外交论文范文下一篇: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