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山歌的娱乐和审美功能

2022-09-12

民间艺术与作家作品一样是众多艺术样式中的瑰宝, 而它又以其独特风格犹为劳动人民追捧喜爱。 同时, 民歌所具有的文学功能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产生于吴地常熟的白茆山歌很好地吸收了水乡特色文化, 是一种优秀的口头文学样式, 其乡俗文化特征显著, 歌曲的形态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 至今为人赞叹传唱。 随着时间的推移, 白茆山歌所具有的娱乐和审美功能也越来越受人关注, 本文将探索其中的内涵。

1白茆山歌的娱乐功能

常熟的白茆塘上曾出现山歌对唱四天四夜的盛况, 在没有现代化娱乐设施的时代, 唱山歌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活动, 也是朴实的人们表情达意的方式。 “文学的娱乐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使人们获得赏心悦目的快感和愉情悦性的享受。 ”[1]P84以往许多人对于文学的娱乐功能避而不谈, 但面对白茆山歌这一民俗文学, 不探讨它娱乐人民的作用是不恰当的。

1.1 身心的放松、情绪的调整

常熟位于季风水田农业区, 农民延续着自古以来的精耕细作, 而自食其力往往需要繁重的体力付出作为代价, 但乐观智慧的人们早已深谙人生的张弛之道。 白茆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时欢唱来增加乐趣、减轻疲惫的良方, 其中节奏感较强的能达到劳动号子般的效果, 而悠扬婉转的会让人的身心产生轻松舒适之感。 如这首《一把芝麻撒上天》:

一把芝麻撒上天, 吾肚里山歌万万千, 南京唱到北京转, 回来 (末) 再唱 (仔) 两三年。[2]P2

身在常熟的人们通过想象前往南京北京唱山歌的欢乐情景, 把晒芝麻的劳苦抛于脑后。 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每日为生计奔波, 虽然劳动的过程是辛苦的, 但劳动的果实是香甜的, 《春风吹绿江南田》就诠释了他们调整情绪时的心声:

春风吹绿江南田, 绿了茶山, 绿了果园……稻香村里说丰年……阵阵蛙鼓闹一片, 农家唱起致富歌, 劳动发家庆丰年。 (第422 页)

人民盼望过上好日子, 心中有了信仰便会更有动力做手中的事。 这首歌化用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和“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 这是对丰收后富足安逸的日子的期待, 唱山歌可以说是他们释放烦闷以求愉快的苦中作乐之道。

1.2 美好的恋情、喜悦的气氛

上溯到先秦时期, 青年男女常在春季相会恋爱。 关于民歌的起源有性引诱一说, 饮食男女最初的追求也最容易给人带来快感。 唱歌令人快乐, 恋爱也使人愉悦, 而对唱山歌恰是白茆人的恋爱形式之一。 收录在案的白茆山歌中为数不少是情歌, 比如《隔河看见白牡丹》:

隔河看见白牡丹, 吾远详要嫩几化难。 荷叶盘打水滴溜溜心里转, 雨笃知了口难开。 (第71 页)

这首经典的情歌, 记录下了早春二三月, 白茆塘边小伙子对姑娘唱歌倾诉爱意的一刻, 而姑娘若对他有意, 自然会和歌一曲。 山歌通过浅显风趣的语言, 将男子向女子诉衷肠的这一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民歌对于人民恋爱的促成是其他的文学样式不可比拟的, 这也是它独特的民俗魅力之所在。

小姐妮生来像条鱼, 手里呒叉只看苟。 吾石栏环钓竿生丝线, 勿消半年钓住苟。 (第88 页)

男子唱这首《姐妮生来像条鱼》意思是要在半年内得到女子的芳心。 我们可以想象他借手边的鱼比喻眼前的娇女子而放歌的情形, 以及她在众人响亮的笑声中绯红了脸颊的样子。

白茆山歌中的情歌不胜枚举, 每一首都各具特色。 爱是快乐的源头, 朴素真挚才是令人愉悦的恋爱的本质, 就像白茆山歌中的情歌带给人的喜悦是如此直接、纯粹并且持久。

2白茆山歌的审美功能

文学多运用想象、虚构等形式艺术地再造生活。 “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题材内容、情感意蕴、风格特色、格调趣味以及其他形式技巧等都不乏美学规范的意义, 对于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都将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3]P84。 当人们阅读或聆听文艺作品, 会不自觉受到作者的审美品位的影响, 格调较高者常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2.1 歌曲中多个层次的心灵美

通过对那些意蕴深长的白茆山歌用心的品味与体会, 我们能发现流淌在字髓之中的心灵美便是它们的不曾枯竭的生命力的源泉。

2.1.1 词中的隐逸幻想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者的象征, 在旁人看来顺应自然的白茆老农也有些许道骨隐风, 然而他们自己对此是不自觉的。 常熟农人的劳动有时是孤独的, 只有江南的山川大地是歌者的听众, 那歌有了些许“独钓寒江雪”的清静韵味, 如《摇一橹来折一绷》:

摇一橹来折一绷, 好花落在中仓里, 两边花树盖舱棚, 野蔷薇花落在后艄棚。 (第37 页)

2.1.2 歌中的禅味联想

白茆老一辈的人多数信仰佛教, 他们通常会在生活中遵守佛偈的教诲, 时常怀着慈悲行善之心。 《唱一声山歌稻发棵》表现了务农之人对佛祖保佑作物茁壮生长的企盼:

进得佛堂念弥勒, 下得田来唱山歌, 念一世弥勒勿会西天去, 唱一声山歌稻发棵。 (第30 页)

2.1.3 人心的质朴本色

人的内心世界神秘广大、变幻莫测, 文学艺术则像是那“桃花源”的入口, 能帮助人们窥见超现实的胸中丘壑。 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的哀乐是相通的, 这些悲喜常常发于心凝于歌而代代相传。

白茆人深谙知足常乐之理, 因此四时流转、风云变幻在他们口中也尤为动人:

春季里棉花两瓣头……夏季里棉花七杈头……秋季里棉花双担头……冬季里棉花摇起头, 纺纱娘子坐车头, 织成花布做新衣, 嘻嘻哈哈过年头。 (第40 页)

小小的棉花在润泽的吴地土壤上从春到冬不停生长着, 种棉花的娘子也操劳了一整年, 好的年成是她唯一的期望。心思单纯的人的生活是简单的, 快乐也是纯粹的。

江南的人像江南的水那般温和平静, 他们也许不完全懂“上善若水”的深意, 却似乎已在不经意间践行了这句话。

2.2 歌词中多种形式的语言美

众所周知语言是心灵的外化表现, 而文学的审美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语言实现的。 文学作品的语言就像西子的妆容可浓可淡, 可华丽可质朴, 关键的是掩藏在形式之下的神韵。

2.2.1 所用修辞营造的美好意境

我们熟知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是民歌, 其中的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 白茆山歌就善用这些修辞, 如《黄秧落水转了青》:

黄秧落水转了青, 田里山歌闹盈盈, 远听好似黄莺叫, 近听好像画眉鸣。 (第31 页)

这首歌以景起兴, 再将视线转向唱山歌的人, 把他们的歌声比作黄莺和画眉动听的鸣叫。语言的强大正在于它能引人联想, 乡村的悠闲之境便出现在这歌词之间。

2.2.2 所绘场景强烈的画面感

经过长时间的劳动, 常熟的老农早已没有了画家式的纤巧双手, 而他们描绘生活有着特殊的方式———唱山歌。白茆山歌字句简短, 其偏向于白描的艺术手法将农村朴素的画面表现得恰到好处, 《弥弥风来飒飒雨》描绘的是水灾发生后的情景:

弥弥风来飒飒雨, 白茆塘两岸水大白茫茫。大水卷脱两间破牢房, 大哭小喊满村庄。 (第134 页)

一句“大哭小喊满村庄”便将人带入了那片灾后满是创痕的土地, 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 也激发了人们的同情之心。 能以景动情, 这就是白茆山歌的语言的魅力之一。

2.3 歌调中多样化的韵律美

山歌作为民俗文艺的一种, 不仅有纸上字词的形, 还有口中发出的声。白茆山歌所具有的韵律美值得深谈, 但美的感受又是稍纵即逝的, 我们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份魅力, 笔者以下的叙述仅供参考。

2.3.1 节奏缓慢流畅

水的涌退、风的流动、鸟兽的鸣叫都有节奏可寻, 或急或缓自成一种格调。歌曲的节奏往往依据其风格而定, 白茆山歌的曲谱上常有“节奏自由”的标注, 这让我们了解到白茆山歌的演唱方式随意而不随便的特点。 歌的节奏会由于演唱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大体风格是相似的。

大头大头, 落雨勿愁, 人家有伞, 吾有大头。 (第309 页)

《大头大头 》和多数的儿歌一样有明显的押韵, 简单的韵脚的使用让整首歌显得流畅连贯, 易于记忆。

2.3.2 音调悠长婉转

曲调对所有歌曲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白茆山歌的常见曲调有吭吭调、打夯调、春调、搭凉棚调等几十种, 这些调子多为哀歌调, 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而恰恰是这绵长凄婉的曲调造就了歌曲独特的韵味。著名歌曲《天涯歌女》的曲调正是由白茆山歌《十姐梳头》润色而成的, 其婉转清丽的特点尤为一般大众喜爱:

大姐梳头爱插花, 隋炀皇帝看琼花, 保驾李元霸……十姐梳头十芙蓉, 薛仁贵跨海去征东, 结识徐茂公。 (第382 页)

2.3.3 方言韵味独特

民间口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 作为一种地域性强的艺术作品, 常熟方言是白茆山歌的载体, 吴方言的特殊性决定了白茆山歌的独特性。吴侬软语的温柔酥甜让人们迷醉, 用它唱出来的白茆山歌极具水乡的柔美之感。

举例来说:“笃悠悠”意为“慢慢地”, 是个常见的常熟方言词, 也是个能代表江南人性格的词。 白茆农人不违农时地劳作, 从容潇洒地生活, 与自然和谐共存。 常熟方言中的叠声词较多, 将它们用于山歌之中, 悠闲的江南风韵便萦绕耳畔和心间。

3研究白茆山歌娱乐和审美功能的意义

美好的事物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也是文学始终追寻和表现的内容。白茆山歌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 已被筛选出了较为优秀的部分修编成集, 这些作品中的智慧和美感对当今时代的意义不容忽视。

3.1 培养健康的娱乐方式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 人们学习、工作急于追求效率, 甚至连娱乐也大有食快餐的匆忙之感。 从前曲水流觞的诗酒雅会不复重现, 不夜城中的人们为了填埋自己的空虚纵情声色, 青少年则沉迷网络游戏。将目光投到几十年前的常熟白茆农村, 青壮年劳动力在田间地头展现着活力, 耄耋老者依旧精神矍铄,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恰当的娱乐模式给予他们的财富是不能用物质来衡量的。

唱山歌不仅能保持呼吸系统的活力, 而且其对歌的形式也能训练人思维的敏捷性, 除此以外, 在烦闷时哼唱山歌那简单的调子可以释放压力。从前山歌从喉头到了纸上, 现在我们应当让它从纸上重回唇边。

3.2 关注民歌的美学地位

美学是个很大的命题, 它的内涵极其丰富, 总体而言, 它研究的是人与外界的一种审美上的联系。 白茆山歌中体现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是它持久地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从受众来看, 民歌应当算是大众文化, 它的美是较为通俗的。白茆山歌的创造者和最初的听众都是劳动人民, 因此它的艺术地位一般也被定位为人民的艺术。美的感受是主观的, 而美好的客观事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给人的感受都是赏心悦目的。 白茆山歌中有大量的自然风光的描写, 可以说江南水乡的柔和秀丽造就了它的柔美韵味。文学艺术取材于生活, 其内容是对现实的升华, 又加入了一定的想象与虚构。 较为特别的是, 白茆山歌的艺术性并不体现在人为的雕琢, 而在于一种随性自由的表达方式, 没有固定的音调, 没有刻板的格式要求, 甚至同一首歌会因为歌唱者不同而演变出多个版本。

3.3 回归人性的淳朴本质

人性远比文学作品复杂得多, 在这纷繁的世界保持纯真就显得弥足珍贵。白茆山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朴实、纯美的乡村图景, 山歌村曲的余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真、善、美”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也是为人的重要品质。白茆人民的真挚与善良在歌中已有所体现, 山歌对于人们也像是朋友。生活给劳苦大众的负担并不轻, 但他们用行动证明了知足便能常乐的道理, 对外界保持着善良与热情, 在忙碌的生产之余享受难得的悠闲。山歌传达了一种从容的人生态度, 让人们领悟保持本色方能活得优雅的人生哲理。

总之, 从前只能口耳相传的白茆山歌如今以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人们通过对它们听觉与视觉上的双重的欣赏和解析, 已对其充满江南韵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积淀等有了一定的了解。适宜的娱乐是人的普遍追求, 而含义颇多的审美则贯穿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品味的始终, 笔者通过此次探讨从娱乐和审美功能出发, 对白茆山歌进行了一次新视角的解读和品味, 也感受并记录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的一些方面以供参考。

摘要:白茆山歌的娱乐功能主要表现在:身心的放松、情绪的调整以及对美好的恋情、喜悦的气氛的反映上。山歌的审美功能则体现为:多个层次的心灵美、多种形式的语言美、多样化的韵律美等。研究白茆山歌的娱乐和审美功能的意义是:培养健康的娱乐方式、关注民歌的美学地位以及回归人性的淳朴本质。

关键词:白茆山歌,娱乐功能,审美功能

参考文献

[1] [3]姚文放.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 2007 (06) .

[2] 常熟市文化局, 常熟市文化馆, 白茆镇人民政府编.中国·白茆山歌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2 (06) .

[4] 曹培根, 翟振业主编.常熟文学史[M].广陵书社, 2010 (05) .

[5]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 (第3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02) .

[6]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08) .

[7] 王娟著.民俗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09) .

[8] (日) 夏目漱石著.张我军译.文学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 (05) .

上一篇:浅谈跨文化交际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下一篇:历史与个体的交流-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