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

2022-08-25

第一篇: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

注重审美情感体验

注重审美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洛川学校 王文静

审美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审美育不仅在于欣赏和享受,更在于开阔一代人的眼界,充实一代人的心灵,提高一代人的素养,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艺术是学校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各具特色,共同构造成一个五彩缤纷、八音协合的大千世界,努力培养造就一代新人。

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审美的作用。用音乐塑造美、创造美的世界。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如何上好音乐课呢?又如何运用课外艺术活动来抓好中学音乐教学工作?我认为要充分运用情感体验原则,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及音乐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对美、对艺术的热爱,树立终身学习艺术的愿望。

一、 让“乐、情”贯穿音乐课堂,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艺术,它有沁人心脾的魅力;有陶怡人性情的力量,有提升人素质的功能等等。音乐教师切忌把音乐课上成说教课或是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

1、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审美欲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驱动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之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教师可以先用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接着,教师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知道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例如本人在七年级“民歌飘香”和“美洲印象”这两个单元欣赏课和合唱课的教学中,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和美国早期的音乐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了解美国早期的黑人音乐和乡村音乐及近代的蓝调布鲁斯。从古至今,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们,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在民歌中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并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您的第一个想要激发学生的

1 审美欲望的目的就已经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

2、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

音乐的情感体现是随时随地就会产生的。由于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知识积累的基础、对音乐爱好程度的不同等等因素,所产生的感受也一定不尽相同或相等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那一瞬间的体验。在学生们此时热切盼望着老师对具体的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的时候,教师紧接着再趁热打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采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学生们有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有用朴实、华丽的文字语言如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有跃跃欲试想用舞蹈形体动作、个人的才艺来表达展现的。教师只需用微笑并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您的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表达方式做出肯定的评价,那么,第二阶段的审美渗透也已悄然达成。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活泼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培养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体验音乐的欲望,生了原始的情感,不等于说他们已经很好地或者说是正确地体会了音乐,教师要

学会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在欣赏独唱曲《故乡的亲人》后,再给他们听无伴奏的混声四部合唱曲《故》,问:大家觉得哪种音色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情绪?为什么呢?学生们都争强着回答是后种音色更能体现作者的思乡的心情,因为合唱的音色很丰满,很丰富,有立体感。教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模仿着学唱一下呢?激起了同学们的求学欲望。唱完一遍后,再问:你们的音色唱出来是否优美?怎么能唱的更好听一点呢?结论:合唱的难度要高于齐唱,声部间的音程度数的变化不容易唱准,合唱对于歌者来说,演唱的方法和技巧要求更高等。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和《赶牲灵》,学生倾听完,我接着启发:“你们能听出它们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学生纷纷回答:“山歌。”结果引发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从而让学生自己确立了研究主题,我进一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引发他们研究讨论学习的兴趣欲望。学生的思维非常积极活跃,我只是做启发引导:“想一想这两首山歌产生地区有何不同?”并走到学生中去指导他们注意观察曲谱以及再一次让他们注意观看

2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中播放的插入影片中的背景画面。学生最后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分析,发表他们的观点看法,最后我把他们的观点综合,从作品的结构、句式、音乐的风格、场景、演唱形式、体裁等诸多方面

进行点评式分析“《放马山歌》与《赶牲灵》,最后我肯定地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尤其是让学生对民歌产生了浓浓的情感,有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深刻的情感体验。那么在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这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即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心境会使人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心境,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愉悦的精神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变“厌学”为“乐学”。在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扬善;教学中孕育美——以美治心;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以美导行。

二、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审美情感升华

课外艺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提升、发展和拓宽。课余艺术活动可以比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多彩,更具有经常性、广泛性和群众性。它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密切联系。它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凸显自己的个性。在课外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宣泄,视野得到了拓宽,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品位才能得以升华。

1、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搜集音乐、制作相关的音乐课件、FLASH作品

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例:我校为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加速带动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对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进行了探索实践。建设了《水浒》专题学习网站。这是一个资源型+学习型的教学平台。我让学生先上《水浒》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浏览,通过五大环节(导入—-启发—点拨—交流—展示)让学生自行找到音乐欣赏的切入口,并进行交流展示。成立的专题探究小组有的用电子文稿汇报了关于音高、音色等五大要素的具体内容。有的用两种不同速度演奏了《致爱丽斯》片段,也有的用电子琴模拟出强烈的节奏,或者用击掌表演演示力度的强弱-------。在了解音乐的五大

3 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掌握音乐欣赏方法的基础上,在对历史、人文知识的掌握、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剧中《水浒传》的系列主题插曲及音乐片段进行欣赏、品析,从而真正感受到音乐对影视剧的渲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走出校门,观赏音乐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音乐厅、音乐院校等地方去观摩和参观访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从而培养出一批有艺术修养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如:带领合唱团部分学生参观我的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欣赏了有“四眼”哥哥主持的“星期广播音乐会;到华东师范大学观赏荷兰中学生的管乐演出,等等活动,都让学生收益匪浅。

3、搭建平台,表现音乐

学校每学期都为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与教师、同学合作,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素质修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少先队队列歌曲演唱会”、“十月歌会”、“爱我中华”歌会、“迎新年文艺汇演”等,用诗和歌舞串联一起,以表演唱、齐唱、合唱等方式来表达少年儿童热爱党的真挚感情。举行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 卡拉OK独唱比赛,器乐独奏比赛、校园集体舞比赛,充分章显学生的个性魅力。还组织学生参加慰问演出,如到福利院演出,为孤寡老人送去快乐;参加社区公益演出,如“手拉手”文艺演出、“宣传环保”演出活动等,以养成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同时也学到了很多课内所学不到的东西,审美的品位、情趣、情感因而也更丰富多彩了。

总之,以美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让学生从小懂得求真、向善、爱美。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每当我们和学生们在音乐教学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中获得点滴成功时,我们师生都会感受到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情感的快乐和心理满足。音乐能塑造美的人。创造美的世界。我们教师应该成为美的使者。

第二篇:蒋丽萨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

一】艺术起源与发展

[Ⅰ]艺术审美

1、艺术定义:①中:艺,种植;术,某种技能技巧方法。艺人的工作②西:广义艺术→自由艺术→美的艺术③内涵:社会现象、实践活动、完整艺术活动要素(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具有某种目的性。

2、美:对象的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目的而产生的愉悦感。

审美:人类的一种认识观照体验感受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

3、美的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类审美高级形式)。

艺术与审美的异同:①分属人类不同的活动方式②审美范围大于艺术范围③艺术品具有永恒的价值性。

◆◇[Ⅱ]艺术起源:(5种)

一、 “模仿”是古希腊普遍流行的观点。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是不是目的。肯定了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包含朴素唯物主义,进步合理。但是只是触及表面,没有揭示本质。未说清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游戏”19C-20C德国哲学家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理论。人类不为基本物质生活所迫有剩余精力从事“游戏”。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只有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但是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人类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此说法脱离实际。

三、“表现”19C后期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情感的需要、美国苏珊朗格。仅仅归结为表现,导致艺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容易将将精神心理作为艺术产生第一性原因。未能科学阐明艺术起源。

四、“巫术”19C末20C初兴起。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另一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想用巫术控制自然姐,办不到有创立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被证明无效时创立各门科学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考古发现,早期的造型艺术确实与巫术有关。黑暗洞穴深处画画显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带有巫术目的。原始歌舞与艺术密切联系。我们认为,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与巫术有密切联系,但由此断言起源尚欠依据。原始的艺术活动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目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关于起源于巫术的理论还应与人类的实践联系起来考证。

五、“劳动”新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主导理论。俄国普列汉诺夫系统的提出此观点。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艺术起源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决定的。文化现象,艺术的产生多种复杂原因。希尔恩艺术本身是一种综合现象,产生不限定于几种理由。

[Ⅲ]艺术发展:动因①他律性(社会因素)②自律性(自身原因)

1、黑格尔理论:艺术(精神即心灵的创造物)的发展过程(精神超越和脱离物质)经历了象征艺术(人类艺术最初阶段)、古典艺术(精神物质完美结合)、浪漫艺术(精脱离物回到自身)。

2、宏观文化视角:①石器文化(旧石器艺术形式洞穴壁画、人体雕像、饰品;新时期岩画、陶文化及艺术、巨石艺术)②青铜文化③铁器文化(艺术特点:服务于政治、受宗教影响、文学成其重要门类、民族民间艺术相应发展)④工业与科技文化(现代艺术:领域不断扩大,充分利用工业、科技的积极成果;艺术家真正成为社会一种独立高尚的职业、地位提升艺术实践又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普遍内容;题材、内容、技巧、表现手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流派林立,思想标新)

3、微观风格流派(考察艺术发展的标志):①艺术风格:艺术家的一些显著特点,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显现出来。②艺术流派:艺术思想、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相同或近似的艺术家们组成的艺术群体。 【二】艺术的本质

[Ⅰ]两种传统西方艺术本质论:

1、艺术再现论(20c前)①柏拉图的批评(单纯的再现)②亚里士多德现实主义再现原则③文艺复兴自然主义风格

◆◇④古典主义——莱辛与温克尔曼的争论(影响欧洲17~18C艺术的主要思潮)基本理念是效法古代的经典作品和理论,使之发扬光大。法国17C形成并达到高潮。原因在于法国社会的历史背景还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爱好倡导和庇护艺术有很大关系。

古典主义法则是“模仿自然”“崇尚理性”这本身是古希腊哲学和艺术对的基本精神,但法国古典主义却深受笛卡尔唯物主义的影响。

之前学习古典一般借助对史诗和悲剧的分析,从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朗吉努斯《论崇高》等古人残篇找寻。温克尔曼和莱辛抛弃了因循守旧的方法,转而直接研究古代造型艺术的作品一发掘古典精神1506年出土的希腊化时期的雕塑《拉奥孔》是争论的导因。温克尔曼采取纵向分期的方式研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变迁。对古代造型艺术作品作具体的分析,通过真实的作品才能知道制造者的生活,从而接近真正的艺术理论。拉奥孔面部之所以没有出现诗人维吉尔所描述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原因在于希腊雕塑要显示伟大而肃穆的心灵,是“崇高”,扭曲的面孔会破坏这种崇高,故作者避免这种极度痛苦的造型;莱辛:认为艺术始终是对自然,即现实的模仿和描写,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其模仿的特征和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反对诗画相同。诗的最高原则是真,而画的是美,在诗中拉奥孔的放声大哭是肉体痛苦的自然表现,诗人不能因哀哭不美而放弃真实,正因为描写的真实才让人感到诗的美。而画与雕塑的最高原则是美,则作者千方百计要塑造一个美的形象,如“拉奥孔”则要将痛苦的表情淡化一避免扭曲人物的面部,但不是如温克尔曼所谓的服从于伟大的静穆的统一原则。

温克尔曼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不同种类的艺术应有不同的模仿方式和创作特点。莱辛的缺点过分地在古典中寻找典范必然束缚了其思想。未能认识到古希腊的艺术是在不同于现代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将古人的作品作为一种永恒的、普遍的标准来要求现代艺术是缺乏历史观的。

2、艺术表现论(20c后,强调艺术的主观因素 ,≠表现主义)①历史概述(古希腊柏拉图|特征:艺术家的主观作用;重形式而轻内容题材)②克罗齐直觉说(颠覆再现论)③艺术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等创立的心理学理论,论及艺术的发生源于人的潜意识层)④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Ⅱ]特征与艺术的作用:

1、艺术特征:形象性(基本)、创造性、情感性、非功利性; ◆◇

2、艺术的作用:

(一)艺术的认识作用:①艺术家通过创作活动来认识世界。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我们称之为世界观。只是平凡人也许永远按社会的习惯跟在别人后面看世界,智者哲人则以创新的角度看世界,并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后人。艺术家看世界的视角和方式有些与众不同,他们看到的东西也许是人们看到但又视而不见的。艺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将生活中的素材按艺术的要求重新组合来让人们认识,故给我们的印象是“似曾相识”。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定埋藏着深厚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蕴。例:《清明上河图》不亚于《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现实,恩格斯称《人间喜剧》法国上层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②艺术家通过创作活动来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一种人生观,它在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在表现论艺术家的理论中尤为突出。“天人合一”,认识的核心是人不是天。鲁迅认为艺术品就是艺术家人格的写照。恩格斯说“风格就是人”。艺术品既然包含着深厚的内涵,观众通过艺术鉴赏就可能得到丰富的知识。

艺术品的鉴赏是一个反复认识理解的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观众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二是艺术品的内容不是外露在形式之后而是潜藏在形式之中,三是同一艺术品,不同观众的认识不同,即“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它说明艺术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二)艺术的审美作用。①艺术最根本的特性是审美性。反之,艺术的最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关于审美,是人类的一种感性活动,其特征是情感的愉悦和兴趣的满足。艺术从生活中独立出现后,它便成为审美的最高和最集中的形式②从原发功能上带有极大的娱乐性。艺术的审美作用有高低之分,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它们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又不同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美。

(三)艺术的教育作用。不是艺术的原发性的功能,而是社会对它的一种附加。因为艺术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能很好的传递思想和情感,故获得教育、宣传的社会作用。孔子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充分利用了艺术审美手段来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革命文艺的巨大作用与艺术的教育作用分不开。艺术“寓教于乐”,有利于说教,易被接受;艺术形象直观生动,既可以歌颂美又可以鞭挞丑;由于与情感因素结合在一起,具有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Ⅲ]本质分析:

1、多视角一般描述:社会现象、人类实践活动、人类生命力的显现、价值符号;

2、多视角重点描述: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两段论述(人与动物类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艺术是人自由创造本质的对象化显现、在艺术活动中达到“直观自身”;

3、在文化中的位置:与哲学(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宗教(类似)、与道德(价值目标、真善美统

一、艺术推广道德)、与科学(科供艺物质基础技术手段、艺助科扩大视野寻找灵感、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 【三】艺术家与艺术品

[Ⅰ]艺术家(专门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

1、定义:①艺术家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艺术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②艺术家是社会环境的产物③艺术天赋是成为艺术家的重要条件④献身精神是艺术家优秀品质。

3、艺术家的分类:(一次性、多次性、综合性)艺术生产的艺术家。

◆◇

2、艺术家必备的修养和能力:①正确的世界观和深邃的审美观。正确的世界观左右着艺术家的人生理想、对艺术的根本态度以及基本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艺术创作中光有思想而不深刻就会流于肤浅,只认识生活表层而不触及生活的里层会导致作品的平庸。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只是照搬生活,而是要揭示生活由表及里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深邃的审美观才能有力的揭示生活的本质,从而发人深省。②丰富的生活积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应,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评价和态度,是客观现实与主观动机的有机统一体。意蕴是作者在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积累后,对人生真谛刻骨铭心的体验。丰富的生活积累、人生百味的真切感受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意蕴的基础。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家创作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社会的各类学科和知识是相通的,艺术家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艺术作品越有多维立体感和深刻表现力。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艺术殿堂建立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它才能闪光和辉煌④超常的艺术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情感。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感知力,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是艺术家必备的。没有想像力就没有艺术。情感是整个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因。艺术是以情动人。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和动机是情感体验激发起的。艺术家所具有的情感主要是艺术情感。⑤精湛的专业技能技巧。任何劳动都需要相应的技能技巧才能完成,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创作也不例外。技能技巧是艺术家的基本功,是实现艺术作品的必要手段。精湛的技能技巧是艺术家成熟与否的标志,也是艺术家专业与否的标准。

[Ⅱ]艺术品(艺术家创造的作品)

1、定义(模糊、多义、开放):①是劳动产品而非自然物品,主要由艺术家创造②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而生产存在,与欣赏者相关联。

2、◆◇艺术品与工艺品的区别:①二者的性质不一样(艺术品是纯精神产品,它没有实用价值虽然以物质为载体,但物质不过是表现精神的手段;工艺品的性质首先是实用性,虽然它具有很大的审美性和装饰性,但是没有更深刻的艺术意蕴。例如,人们可能穿上印有装饰图案或艺术画面的T恤衫,但绝不会有人将一幅画整天挂在自己的脖子上)②二者生产的目的不一样(简单的讲。工艺品的生产目的是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按商品的生产规律来生产和操作。如果不赢利,人们就不会去生产。工序复杂,技术性强,耗时多的产品市场价格就高;艺术品创作目的首先不是商业性而是自我的显现,可能在市场经济中要受“商品化”的影响,但是艺术家真正看重的不是价格而是价值)③二者生产的过程不一样(工艺品的生产按不同的工序由许多人分工协作来完成,每道工序都需要熟练而精湛的技能技巧,并重复地生产出若干相同的半成品。但艺术品的生产则完全不同。首先,艺术家使用的除必要的物质资料外,主要还是如语言、音响、点、线、面、光、色、情感、想象等艺术符号。其次,创作往往由艺术家独自承担,作品就是某人的作品,准备,构思,创作都可能是漫长艰苦的过程。所以艺术品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真品只有一个。这是艺术品珍贵之所在,也是艺术品和工艺品最重要的区别)。

3、内容与形式:①内容:艺术品所要表达的东西,即艺术品或艺术的内涵(规定性: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艺术高于生活)②形式:艺术语言符号/艺术符号、结构形式(艺符组织运用的规律方式)。

4、价值:①存在的意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个性与共性评价的统一)②文化价值(艺术品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审美价值:艺术品自身的定性,即其具有的魅力;社会文化内容积淀成艺术品的历史价值,艺术品是文化历史的载体>③商业价值(不是商品但有商业价值;其市场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

[Ⅲ]艺术创作

1、艺术体验(准备阶段,深入生活,激发动机,储备材料,酝酿感情)的因素:①创作动机的激发(创作原动力、意志力)②创作素材收集储备(物质、精神);

2、艺术构思(中心环节):①审美意象的形成②艺术构思的实质:一种认识活动、艺术典型化的过程;

3、艺术传达(创作完成)①艺术意象的物化(作品化)②表演艺术(形象传达给观众)<特点:直面观众、表演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在时间中进行>; 【四】艺术心理[Ⅰ]一般描述:

1、含义:审美心理的分支,以心理为出发点,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心理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从而揭示艺术活动的本质内涵。

2、内容:艺术创作的诸心理因素、艺术欣赏发生方式途径、审美愉悦性的性质内涵。

3、艺术美感(审美愉悦性)的特征:①既是感官的舒适又是心灵的快乐②其核心是情感活动。

4、艺术心理理论:布洛心理距离说、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Ⅱ]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1、创作心理:艺术想象、直觉与艺术直觉、艺术中的无意识艺术灵感。

2、欣赏心理:注意、感知(一种积极主动的感知活动、感知能力源于艺术经验、错觉在艺术中的意义)、联想、理解(对艺术品形式内涵的理解,对艺术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对艺术品意义的理解)。

【五】雕塑(雕刻塑形,圆雕浮雕,静态、立体造型艺术)

√中西方雕塑异同:①在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和木属多;②在表现内容题材上,中国人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③在审美趣味上,西方以再现、模仿、写实取胜,中国则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 [Ⅰ]一般概念

1、材料(不同,表现力不同):雕,青铜、大理石;塑,泥。

2、对象(人自身):通过人体造型表现人;把人体作为对象,但它要唤起的却是人类的一些普遍精神。

3、表现运动的重要原理:艺术家必须选择“那一顷刻”来造型。

4、与环境的关系:①其立体形象迫使人们的视觉直接感知它的存在②体积的意义(视觉心理压迫感)③安放位置(自然视觉的中心,即应醒目)

[Ⅱ]古希腊——人类童年的辉煌艺术

1、社会环境:①历史分为早期、古典时期、希腊化三个阶段,社会现实残酷,人人关心城邦安危和政治大事,勇于打仗②地理环境不理想,多山地丘陵,土地贫瘠。

2、◆◇古希腊雕塑繁荣的原因:

社会背景:社会中贫富悬殊不大,政治上公正平等。导致希腊人除了关心政治和战争外更将自己的空余时间用于艺术爱好以及思想上对于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从而造就了希腊社会精神生活的高水平和丰富性。

①健美人体的崇拜(奴隶社会的古希腊,对于每一个城邦而言,战争都是征服异邦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那时决定战争的胜负主要不是靠武器的先进而是靠体魄。战士健全的体魄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就造成了全希腊对健壮人体的崇拜。战士接受训练,最著名的要属斯巴达的军事奴隶制:“优生优育”政策和艰苦的战斗训练,导致全希腊崇尚运动,崇尚人体。这种对自然人体的崇拜和迷恋是历史上其他民族不曾有过的,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无数创作的素材和模特。而对人体模仿造型的最佳艺术形式就是雕塑)②对奴隶主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崇尚(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古希腊城邦存在和生存斗争必须提倡的,它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城邦公民的传统和共

历史老照片揭露你所不知道...

识。战士除了要有健壮的体魄外还要有英勇作战的气概。希腊人充分利用了雕塑这种艺术的形式。理想的英雄主义与理想的人体在雕塑中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开始人们为一场战争的胜利塑一个雕像,这个纪念碑以英雄的人体雕像代表;后来人们为政治上的伟人塑一个雕像;再后来体育竞技中的优胜者等都要塑一个像来纪念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雕塑工匠们成了雕塑家,用自己的创作理念反映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利用雕塑将英雄的身体与精神永存下来激励人民)③刻画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希腊人所创造的神话是一个奇迹,他们不仅提倡开放的多神崇拜,而且以丰富的想像赋予诸神世俗的特征,建立了人神共处的神话体系,为希腊雕塑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肥沃的土地。雕塑中神的题材占很大比例。如利西波斯的《赫拉克勒斯》典型的男性健美人体模型)

3、作品简介:青铜雕像宙斯、菲底亚斯的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娜女神青铜艺术擅长者米隆的《掷铁饼者》和波利克里托斯的《荷矛者》、希腊化时期的利希波斯《刮汗垢者》亚历山大《米洛斯的维纳斯》罗德岛《拉奥孔》

[Ⅲ]青铜时代与米开朗琪罗和罗丹

1、中国青铜(红铜、锡、铅合金)时代(夏商周)造型艺术:①艺术性的表现:工具、用具、礼器(鼎)、兵器②举例:殷墟文明、广汉三星堆。

2、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总的来讲是以英雄主义为主旨的,这继承了古希腊的原则和传统,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物确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不仅如此,米总是赋予这些人物以悲剧主义的情感和色彩。他们的面目和神情总是抑郁而深沉,这就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在造型上,米人物的身体和脸部比例都超过了实际和传统的比例,以此塑造出任务的英雄主义气概并形成自己的风格。①作品主旨:英雄主义(为教堂宫廷服务却体现现实、浪漫主义)②代表作:大理石《哀悼基督》《摩西》《美第奇礼拜堂》。

4、罗丹——雕塑界的摩西:①西方雕塑界走入迷途原因:对世俗生活的追求、英雄主义的淡出、绘画的兴盛和繁荣;②奥古斯特罗丹(巴黎人)风格:坚持以人体作为雕塑的核心,抓住人体是生命的象征来造型。他反对给人体穿上衣服;坚决地将世俗的人、平凡的人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这为雕塑的再生找到了基础;他的作品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既是现代的又是古典的。他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不可抗拒的。③代表作:《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塌鼻人》《思想者》

罗丹的思想者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雕像《思想者》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六】舞蹈

[Ⅰ]概述

1、◆◇艺术特征:①舞蹈是一门人体艺术(舞蹈是以有生命的运动人体作为手段,通过舞姿来表达人们内在精神和感情的一门艺术。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人体是舞蹈的物质材料,故我们称它是人体艺术。舞蹈是通过人体的动作和姿态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我们把有节奏、有韵律、有组织、有变化的人体动作和姿态,称为舞蹈语言。舞蹈语言的特点:一流动性、一系列的表达内容的形体动作必然是在流动中进行的。二连续性、通过一系列的、有连续性的相关形体动作,由开端发展到结束,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三是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舞蹈语言是对生活事物的提炼和升华。它要求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成为舞蹈化的动作,也就是成为有节奏、富有表情和造型美的动作。舞蹈语言的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有着紧密的联系。)②舞蹈是一门抒情艺术(舞蹈是表情艺术。它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在于模仿现实生活中人物行动,而在于通过奔放舒展、刚柔结合的优美动作,传达相互深刻的情感内容,表达特定人物的思想内容。可见舞蹈动作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情绪上是独具独特长处的。有时用语言无法表达的那种强烈的思想感情,以舞蹈能够给予充分的表现)③舞蹈与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共同特点:擅于抒情,拙于叙事;都是时间的艺术,具有力度和节奏感;视觉听觉结合互补)。

2、中国传统舞蹈文化:①体现了“中和”的审美理想(刚柔并济,是中和的审美理想在中国传统舞蹈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舞蹈能够在刚与柔的对立中求得统一,艺术风格自然平和,而这恰好满足中华民族的审美需求②体现了中国艺术侧重“抒情写意”的显著特征。(中国艺术总体上是偏于表现的,从未将精确再现对象作为终极目标。舞蹈之所以具有抒情优势,是因为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人体形体与感情之间直接呈现为内外表里的对应关系,形体动作的节奏变化和内心情绪的节奏变化是相同的。)

3、宫廷舞蹈(用于祭祀礼仪,表现战争歌功颂德):①周王朝雅乐舞蹈②汉代宫廷民间百戏③唐代汉族西域融合。

4、舞蹈分类:①按功能性:一种是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礼节、宗教仪式、民间娱乐的舞蹈,一种是表演性舞蹈②按“历史维度”“创造维度”:古典、民俗、独、双人、三人、群、抒情、叙事舞和舞剧。

[Ⅱ]原始舞蹈和民间舞蹈:

1、原始舞蹈:①内容:反映生产劳动、性爱、战争及各自相关祈祷、对自然神灵的崇拜②代表:傩舞、东巴舞、萨满舞;

2、民间舞蹈(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①中国汉族秧歌龙舞狮舞高跷②少数民族朝鲜傣族藏族维吾尔族舞。

[Ⅲ]芭蕾舞、现代舞和体育舞蹈:

1、芭蕾(舞台艺术,始于文艺复兴意法宫廷):①法国古典芭蕾《吉赛尔》《葛蓓莉娅》芭蕾高雅纯美细腻的特性与法国人的性格息息相通②俄罗斯古典芭蕾《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③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2、现代舞:19-20c欧美兴起的舞蹈流派,“现代舞之母”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

3、体育舞蹈(国际标准交谊舞,即社交舞)包含摩登舞(华尔兹、探戈)、拉丁舞等。 【七】音乐

[Ⅰ]概述

1、定义:有组织地运用乐音运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下划线关键词); 第

一、音乐是乐音运动。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是音乐使用的不是我们能听到的全部声音,而是被公认的、有固定振动频率的乐音体系。 第

二、“有组织地”运用。音乐艺术的创作都是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中进行的。

第三、表达思想感情。任何艺术都有情感性。特征,但是他们不如音乐那样直接的与情感的宣泄表达联系在一起。

2、特征:①基本特征:时间性、运动性②显著特征:表情性③抽象性、形象性。

3、中国古代音乐史:①奴隶社会(核心和主干是宫廷音乐<典庆之乐、侈乐淫乐>,民乐居次)②封建社会(秦至隋的乐府、文人音乐、民歌,乐器丰富发展;唐宋的宫廷音乐<唐>、民间俗乐、市民音乐<宋>;明清的戏曲曲艺、民歌歌舞和器乐合奏,民族乐器基本定型)。

[Ⅱ]音乐构成

1、要素:乐音音阶、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和声和弦;

2、原则:连续性、和谐性、对比性、交响性。

[Ⅲ]西方音乐家及作品

1、17c前欧洲;

2、巴洛克时期巴赫、亨德尔《弥塞亚》《哈利路亚》;

3、古典主义时期天才莫扎特;“乐圣”“欧罗巴之巅”贝多芬;

4、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诗人肖邦、音乐剧教父的韦伯、威尔第;

5、现代主义德彪西、拉威尔。 ◆◇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交响乐之父)、莫扎特、贝多芬;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征: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整齐对称的方整性乐句结构,与市民、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调性和声的安排上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明确的终止式,强调更加简洁的和声风格。

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中,只有莫扎特被毫无疑义的认为是稀世天才。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派,一生中的创作数量惊人。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委托约稿而写。反映了人性的广阔,从粗俗的幽默到高贵的悲剧性的品质,从民歌单纯到辉煌壮丽的风格。莫扎特的创作几乎包含了音乐的所有领域。莫扎特挚爱自己的亲人,每当他谈起父母、妻子时,脸上都不由闪现出幸福的光彩,语调也格外恬美。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他和妻子双双落下激动的热泪。大家深受感染,都跟着一起哭了。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丝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

◎《费加罗的婚礼》——最贴近大众的歌剧作品《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最著名的奏鸣曲

◎《安魂曲》——天才未完的绝唱

贝多芬

他出生在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中,年轻的时候受到波恩统治者的赏识,便恩准他到维也

纳从师海顿学习。此时法国的大革命掀起了欧洲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贝多芬英雄性史诗般的交响曲创作,恰恰符合了革命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人民将“乐圣”、“欧罗巴之巅”等名号赋予伟大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创作形式上保持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题风格、严谨细致的结构比例与合乎逻辑的传统,他的音乐象征着力量、意志和理想,也充满了自由大胆和激情超越的精神。贝多芬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其主要作品包括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

【八】绘画(造型艺术中最通俗、自由的一种艺术形式)

[Ⅰ]概述绘画:运用纸笔颜料画布等材料及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视觉形象的艺术。

1、绘画的审美特征:①基本特征:造型性(塑造形体,绘画基本手段)、直观性(视觉性)、静止性、平面性(二维空间表现形象)。

②绘画分类:按体系划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西洋画);按用料和技法划分为水墨、油、蛋彩、湿壁、版、水彩、水粉、丙烯、粉笔画和素描等;按题材内容划分为肖像、风景、静物、历史、风俗、宗教、动物画等;按艺术形式划分为壁、年、连环、宣传、漫画等。 ◆◇

2、中国绘画特点:①中国绘画以线条和墨色为基本造型语言,这与其独特的工具材料相适应;(如战国楚帛画《御龙图》《龙凤人物图》可见以线造型的滥觞)②追求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方法上利用散点透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将不同时间发生的故事组合在同一个长卷中)③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结合,显现出独特的文化性和形式美;(如元代钱选《山居图》末的题诗;印章点缀在黑白的世界里,调整画面节奏,提亮“画眼”,增加作品形式美)④中国画偏重写意,注重表现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山水画与道家思想流行内在联系,如南宋禅画名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⑤注重师承,强调传统。

3、西画特点:①以块面、明暗、色彩为其基本造型语言;(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明暗色彩颇为真实)②严格遵循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运用焦点透视法和空气透视法构筑似真的三维空间;(如佛罗伦萨画家马萨乔的湿壁画《神圣三位一体》,在平面的壁画上描绘了一幅有强烈真实感的画面)③具有多样的绘制技法,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油画、版画、水彩画等等,题材从宗教、历史事件、风景到抽象意识)④偏重写实,注重逼真再现对象的形貌特征和形式美。(如安格尔的《泉》,极尽追求理想的古典美和永恒美)

[Ⅱ]国画风格与流派创作主体:文人士大夫、高官乃至皇帝(艺术创作是他们从政的余事)。

1、六朝三杰:东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和张僧繇;

2、“画圣”吴道子;

3、徐黄“异体”:五代南唐徐熙、五代西蜀黄荃

4、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宽(、巨然、郭熙);

5、米氏云山: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

6、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7、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

8、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开派,唐寅、仇英为友军;

9、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

10、四僧:弘仁(渐江)、髡残(石溪)、八大山人、石涛;

11、扬州画派(扬州八怪):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李鱓、李方膺、高翔、罗聘、高凤翰、边寿民;

12、海上画派(海派,清末明初)

[Ⅲ]西画风格与流派

1、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画派、“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威尼斯画派;

2、巴洛克(繁复夸饰激情洋溢气势壮阔):伦勃朗;

3、罗可可(享乐主义,路易十五风格);

4、新古典主义:安格尔《泉》;

5、浪漫主义;

6、现实主义;

7、印象主义;

8、后印象主义:塞尚、高更、梵·高;

9、野兽派;

10、立体主义:毕加索《亚威农少女》、勃拉克 【结语】关于现代艺术[Ⅰ]产生:

1、社会背景:20c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成熟;

2、思想根源:19c后期兴起的哲学反理性主义思潮[Ⅱ]理论与表现手法:

1、理论:最显著的特征是彻底的非理性化;

2、创作手法:表现、否定、抽象、非现实构图[Ⅲ]认识现代艺术思潮和当代艺术现象: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正确指导;

2、正确认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继承创新关系;

3、正确认识艺术的开放性。

郎朗曾被逼自杀“给你三个选择,第一是回沈阳,第二是跳楼,第三是吃药”。郎朗回忆自己在听到父亲给自己的选择时说:“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心想跳楼太恐怖了,就说那吃药吧。”在一个闷热的夏天,屋里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幼小的郎朗坐在钢琴边一弹就是10多个小时。“郎爸”告诉记者,郎朗从小就有着同龄人少有的刻苦,因此,他的成功也注定缘自勤奋。他是第一位与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等所有一流乐团长期合作、并在全世界所有著名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第一位在美国白宫举办专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并被美国总统当场称赞为“世界和平的使者”,第一位被英国皇室直接邀请参加纪念已故英国女皇音乐会,并演奏特别创作的《献给女皇》钢琴协奏曲的钢琴家。 中西方绘画的总体对比:

西方:以油画和素描为主,绘画以点的手法为主,绘画在画布上,色彩浓烈,鲜艳 东方:以水墨画为主,绘画以勾皴点染为主,以笔墨纸砚为绘画工具,色彩简单,淡雅 西方:多表现人物的具体形态,以人物为画作的主要内容,体现社会关系和宗教内容。 东方:以山水花鸟为主,体现自然风光。 西方:宗教色彩浓重,与圣经有紧密联系

东方: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带有封建色彩。往往与诗词,款赋,篆刻有关 西方:注重形似,讲究光的变化的渲染

东方:注重神似以及意境的渲染。讲究线条的描绘

西方:重视科学,理性。构图精巧,仔细,科学

东方:注重感性以及情感的表达,构图自然

齐白石《虾》艺术探索,画家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通过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内容: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例: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三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既注重形,也注重神。讲究神韵的接近。

对比画:《最后的晚餐》画作类型:油画 创作背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出现萌芽,人文主义思潮兴盛。创作理念:结合圣经的故事,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达芬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讴歌真理与正义,鞭挞了叛徒行为与邪恶。造型语言: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画面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刻画细致逼真,写实性高。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在达•芬奇的这幅画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体现。构图方式: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色彩: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来表现的。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惟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在绘画上是由达•芬奇开始的。

《富春山居图》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作类型:中国画,山水创作背景:元朝时期,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创作理念: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内容与结构:注重写意,主旨在传神,以勾皴点染的笔法相结合体现景色的美丽。内容以富春江的优美景色为主。有层次有主次的描绘了景色,重点是创造了意境。色彩:不比西方的画作艳丽,以墨的浓淡变化来表现远近与层次。颜色较淡,是水性的颜料。

第三篇:漫谈歌唱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漫谈歌唱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歌唱点燃情感之火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曾说:“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音乐教育也不应局限于课堂上对音乐本身的欣赏,而应该把这种欣赏和体验扩展到无限的社会生活中去。

歌唱之为艺术,其源在于抒情

人类的感情是塑造艺术的灵魂。歌唱艺术是情感的艺术,站在更高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表现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以声音的变化为手段,传承美、传递情,最终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这正是歌唱艺术的真正意义。

歌唱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长于抒发感情。当人们需要表达强烈的感情时,便需要借歌唱以抒发,《礼记·乐记》中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目前,在关于歌唱的起源学说中,最具说服力的是哲学家托雷佛朗卡提出的感情抒发说。他认为,歌声起源于原始人类感情激动时的一种呼啸声。他们快乐时欢呼、悲痛时哀啼、惊恐时狂号……由此而逐渐发展为一种能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歌唱。实际情况也确实印证着感情抒发说。在非洲传统文化中,歌唱是在人生每个成长阶段的纪念仪式中表达各种情感需要的重要环节。

关于歌唱的起源,语言延伸(扩张)说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诗·大序》中精道地概括了《礼记·乐记》中对“歌”的说法,并作了阐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段话明确了,歌唱是言语表达情感时必要的扩充和升级形式。著名学者斯顿伏认为,歌唱艺术的诞生,是由于原始社会中,人与站在远处的同伴高声讲话的结果。英国哲学家史彼塞尔在《音乐的起源与功能》中,也谈到当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不足时,乃逐渐扩大表情范围,把语言扩展为歌唱。实际上,这与“感情抒发说”的本质相一致,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歌唱艺术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表达。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向我们揭示了“劳动”创造了歌唱艺术。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开始从事集体劳动时就已产生了劳动号子,它是民歌的一种主要体裁。数千年来,劳动号子陪伴着劳动大众,创造了人类改造、战胜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它又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结合和相互碰撞中,最早产生的精神之葩、艺术之花。

在我国,流淌在四川省境内的长江中上游水段为“川江”,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视川江航道为畏途。在木船航运时代,江上木船的动力主要来自船工的身体。船工们大多是通过“吆号子”来表达劳动的心情,或与同伴交流沟通,特别是抒发劳动时的紧张与疲惫,慨叹胸中的压抑与愁苦,回味苦中作乐的甜蜜爱情。川江号子的音乐特点是一领众和,领、和声部的交接因劳动条件而异。

情真方能意切,雅乐自心而生

人类的情感,是多彩、丰富的。而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限定,都要受到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歌唱艺术之美作为生活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本身就存在着应该撷取哪一类表现内容,表达什么样思想感情,采取哪一种审美态度等问题。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在体现大众理想、社会生活、时代精神时,无处不在地渗透着作者的心灵感受,倾注着他们的爱憎情感。

歌唱艺术涵盖了歌唱技能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歌声中的情感表现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流露,情感表现要力求审美的真实性。因此,歌唱者在追求纯美音色的同时更需要注重音乐中情感的把握,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从作品中寻找情感基调,表现出内在的喜、怒、哀、乐。抛弃所有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其轻重缓急、深入浅出的准确程度,能与音乐作品中存在的具象相互对应。歌唱强调真情实感,以现实生活为情感依据,进行艺术加工创造,以求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达到艺术表现的至高境界。只有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声永远充满真实的情感,才能使作品表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点燃听众内心的情感火花,唤起共鸣。

拓展心灵空间,深化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的所有形式,都是以生活为依据的,歌唱艺术也不例外。艺术作品要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歌唱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同时还要丰富和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尽可能地学习和接触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和不同风格、体裁的艺术作品,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感知和想象能力,以便更为准确地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来。

此外,歌唱者的情感不只是来源于对作品表面的理解,渗透在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意境领会都离不开想象力的作用,想象是贯穿在音乐表现过程中的要素。在歌唱技巧的研习中,想象起着深化表现的重要作用,能帮助演唱者理解发声的生理机能及心理活动,找到正确的发声状态。如果演唱者在歌唱之前缺乏对美好声音的想象,就很难创造出美妙的歌声。

对于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想象比语言的讲述在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上更有价值。歌唱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创作过程。一般情况下,思想上的声音形象总是指挥并协调着发声器官的肌肉活动,通过想象形式的内在听觉,总是不自觉地预先支配着发声、呼吸、咬字与吐字。要正确处理一个音,歌唱者必须首先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想象,因此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准确的声音形象对歌唱是极其重要的。想象还是进入角色和情境的桥梁,歌唱艺术如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就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将生活升华为艺术。想象是演唱者头脑中,将原有表象打造成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不仅仅依靠声音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精心雕琢,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意境和人物心理之中,体会作品需要表达的感情。

抒发感情是人类内心思维的文化特征,在音乐教育中要随时注意保持音乐与情感的联系。歌唱艺术是情感抒发的高度体验,是人类感情最直接、最真切、最完美的表达。

第四篇:谈音乐教育与音乐素养审美体验

李易洋

【摘要】所谓音乐素质包括音乐知识、音乐心理、音乐能力和音乐文化素质,对中小学生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要从培养兴趣开始,专业与素养相结合,通过科学的理解音乐创新教育,实现审美体验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审美体验

谈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诸如音乐素质、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音乐创新教育、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审美等都是高频词。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高频词及内涵熟视无睹、睹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无获,在工作中无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文仅就音乐素质内涵等亟待明晰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如下的浅释粗议。

1.音乐素质的内涵,学生音乐素质的内涵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

(2)、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

(3)、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

(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一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2.“会”是兴趣的根本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 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

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3.走出域属的误区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这种亲缘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培养的对象和目标上,专业音乐教育是面向挑选出来了少数人,培养音

乐专业人,中小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其次是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的诸多要素上,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音乐教育追求全面系统、高难深刻、熟练清湛、身怀绝技等。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4.实现审美体验价值

(1)、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强调音乐性,即在音乐中进行教育,音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现及创造音乐的过程。而语文课式的大段讲解与诠释,美术课式的以“画”代“音”,剥夺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和权力,就无从谈到音乐的美。

(2)、音乐素质是基础:再好的佳肴,对于一个正在严重伤风感冒的人来说,也难以吃出什么味道来,原因是味觉功能出了问题。音乐的审美也是如此,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再对这些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品尝到音乐的美。而这种感受,必须凭借一定的音乐素质基础,只有赖以不断提高的音乐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神秘音乐殿堂。有了这样的素质,音乐审美才有了通道,有了桥梁,有了可能。否则,就审美而空洞地谈审美,将永远是浅层次而外在的。4.3情感参与是关键: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强调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是主体。在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在美妙的音乐音响形式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旋律共起伏,与节奏同张弛,与音乐同悲、同喜、同欢、同乐。在这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获得一个新的真善美的世界,感受理解了崇高与伟大,和谐与美好等多种情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者的美好心灵,为之吸引,为之陶醉,为之同化。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解放学生情感,并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5.科学理解音乐创新教育 就实现创新的条件而言,已有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是基础,现实的问题启发是前提,创造性思维品质是保障,主动积极的研究探索是过程,首创的结果

是标志。创新教育是偏正词组,创新是偏,教育为正。因此,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还应该是解决创新的第一个条件,即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然后才有可能谈到创新。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内容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而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变为一个由学生自我研究、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音乐学科的创新教育也是如此。音乐自身内容的不确定性,理解空间的广延性,个体理解的差异性,都为音乐学科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在实施音乐创新教育过程中,万万不可把创新狭隘地理解为创作一条节奏或一条旋律,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了音乐创新教育,才实现了音乐创新教育。如笔者曾见到一位教师上的一堂音乐课,开始便是一首七言古诗展示给学生,读讲几遍之后,便是一整堂课的让学生为之作曲,可见气势之“宏大”,创新体现之“充分”,且不说这些小学五年级学生,就是专业的大一学生又如何?可见对音乐创新教育理解之机械,操作之荒唐。 -

第五篇: 学生审美体验与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融合

——论文

个人信息: 姓名:张宝金 职务:教师 职称:小高

单位:内蒙个呼伦贝尔市莫旗杜拉尔中心校 手机:13848803130 地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杜拉尔中心校 邮编:162873

学生审美体验与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融合

摘要:学生审美体验可以为小学作文提供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心灵之美,可以为小学语文展现美赞叹美和实现美。在小学作文训练中,要通过教师引导走向广阔的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不断实现学生审美体验与作文训练的融合。这对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体验、小学作文训练、语文教学

作文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过程中,关键在于让学生把个人审美体验融入作文写作,把文字之美和自然界之美、社会生活之美、思想道德之美、人性之美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美的图景,让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描写美和塑造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内心世界和提升综合品质。这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作文训练的客观要求。

一、学生审美体验与小学作文之关系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在审美这一具体领域的展开,闪耀着人的力量的光辉,带着人的主观感受与思想感情。而写作作为人的以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之一,它同样表现着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它和人的审美体验共同存在于人的世界里,与人的精神活动分不开,与人的目光所及之人与是分不开。

1、学生审美体验为小学作文提供自然之美。人们生活于自然界之中,离不开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人也因身处其中而获得了对自然植物的审美体验。描写自然界的美好,是小学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描写自然界,让他们的描写更加准确、生动、传神,更贴近自然本身呢很显然脱离了对自然界的观察,仅仅靠主观臆想是难以做到的。而必须以获得对自然界的审美体验为基础,通过语言提炼和合理的文句与篇章安排,才能把自然界的自然之美呈现出来,进而培养其对自然界的欣赏之意,敬畏之心,向往之情,以及发自内心的挚爱。

2、学生审美体验为小学作文提纲空社会之美。社会之美是社会之美,是社会事物之美。它与人们都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生虽然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生活,但已然与成年人一样,离不开社会生活,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体验和感知着社会生活。因此,他们的作文便不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而小学语文作文训练并不能局限于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与反映,而应该逐渐让学生认知社会和了解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发现社会生活之美和社会事物之美,进而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热情向往,树立推动社会前进的志向,直至在长大成人后投身于社会的建设。

3、学生审美体验为小学作文提供心灵之美。人之美,以心灵之美为最。世间之美,终归要与人的心灵之美融合一处,方才现出美之意义。虽然小学生的文辞稚嫩,但他们的心灵确实美的。如何才能使得他们把心灵之美呈现出来呢?这就要让学生参与到人的活动中去,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家庭等等进行体认与感知,在生活中得到审美体验。通过不同的审美体验,为他们的思想插上翅膀,把知、情、意融入所见所感之中,超越人与物的羁绊,把心里的想法,心里的希望和心理的期待通过词句篇章描画出来,呈现一颗小小的美丽心灵。

二、学生审美体验与小学作文训练融合的途径

审美体验,是现实的人的审美体验,是人的知、情、意在审美领域的全面展示。但是,现实的人始终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此,在寻求审美体验与小学作文训练融合的途径上,要始终面向广阔的自然界,面向热火朝天的社会生活面向自己的心灵,以充分表达自我情感,不断丰富内心世界,提升综合品质。

1、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世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闪耀着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性美的篇章。作为范文,这些篇章对小学作文训练的价值时显而易见的。但是,整体而言,这些篇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自然之美的发现与挖掘。如何才能在作文训练中既然提高学生的技能,又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呢无疑走向广阔的自然世界就是很好的路径。在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中,学生摆脱了教材语言的束缚和课堂时空的制约,以自己独特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方式亲近着这熟悉的一草一木,了解这着熟悉的每一寸阳光与星辉,倾听者流动的河水,听着徐徐而来的清风,遥望想着群山。他们的视野在这广阔的自然世界中得到了开拓,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教材语言和课堂,他们的灵感得到绽放,这将大大丰富他们的作文表达方式意趣。

2、引导学生走向热火朝天的社会生活。学生、学校和教师都处于社会生活之中,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失的一分子,深受社会生活影响。小学语文教材和作文素材中不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篇章。这些篇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理解。由于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总是不同的,小学语文教学显然并不能把作者的体验与理解直接嫁接在小学生思想意识里,而应该帮助小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行走在不同的行业里,了解不同行业的状况,对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了解,形成自己的判断,在他人的社会生活里学会面对生活,获得改造生活的力量。走向热火朝天的社会生活,学生将会发现远比课本丰富的社会生活,发现更多的社会事物,他们也将在这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深化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认知,推动着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构筑健康的情感世界。

3、引导学生走向的心灵。人们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与思考,终究要沉淀在心灵里,经受心灵理智的洗刷、辨认、排斥和接受。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全,对很多人和事还缺乏足够的判断力,甚至对一些事物还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走向自己的心灵,用心去观察不同的自然景观,用心去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用心去体认不同的人和事,让学生的心灵始终保持纯洁,主动排斥一切假丑恶、主动去挖掘、发现和赞美人的心灵之美,提升作文思想境界,为学生主动净化心灵和健康成长建立基础,进而推动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由于小学生均是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作文训练,因此,在审视审美体验与小学生作文关系之时,要特别注意到教师审美体验对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影响。只有教师有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才能更好地把作文训练与学生的审美体验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的审美体验与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融合在一起,进而展现作文训练之美和作文之美,乃至语文之美。 参考文献:

程然:小学生作文;走向人物类型的多样化 ;教学与管理 薛小英:岂不作文的阶梯训练;小学教学参考2011

上一篇:速卖通客户沟通模板下一篇:属木的名字大全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