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风险法律研究论文

2024-04-29

投资风险法律研究论文(共8篇)

篇1:投资风险法律研究论文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风险投资是指在高风险的情况下,向处于起步阶段或发展初期,具有市场前景和风险的高科技项目进行的投资,是一种高风险和高收益的长期投资。它不需要任何资本抵押和担保,一般通过企业上市或收购、兼并获得回报。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一般由风险企业(科技资本家)、风险投资家、投资者、中介机构和政府等构成。与传统投资相比,风险投资具有以高科技产业为投资目标,以资本增值而非企业分红为目的,以某些项目的高额回报补偿另一些失败项目的亏损等特点。

一、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法律障碍

1、我国没有规制风险投资的专门国家立法。但可适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公司法》、《合同法》、《民法通则》、《合伙企业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进步法》、《证券法》等;二是国务院及相关职能部门颁布的文件: 《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九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入股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关于设定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等;三是地方政府规章、政策:如深圳的《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有关风险投资的国家立法,这使我国的风险投资长期因法律地位缺失而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阻碍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我国自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相关规定,仍然没有完全考虑风险投资行业的特点。《公司法》于2005年10月27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虽然即将施行的《公司法》许多条款相比原《公司法》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障碍:

2.1《公司法》规定的“授权资本制”,考虑到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滞后性和资金分阶段投入的特点,但分期缴纳出资的期限仍然过短。我国最新《公司法》第26 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第81 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

2.2 最低资本额的规定对风险投资业构成准入障碍。我国最新《公司法》规定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股本规模为人民币500万元,上市公司的最低股本规模为人民币3000万元。股本规模的要求仍然较高,与风险投资业以小搏大的特征不符。

2.3《公司法》对股份转让的限制,严重影响了风险资本的退出。《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2.4股东人数和认购股份的限制。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而言, 最新《公司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这里对股东人数规定了上限,而“五十个”股东的上限显然不足以为风险投资公司筹集大量的风险投资资金。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虽然在股东人数上未规定上限,但在《公司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以募集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

3、目前在国际上已被证明的最有效率的风险投资公司形式为有限合伙制。在采用有限合伙的公司中,少数掌握广泛专业知识的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对内管理公司,对外承担无限责任,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也享受高回报,能够有效地激发其工作激情;提供风险投资资金的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对内不直接参与日常管理,对外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从而可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而我国法律规定可供选择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普通合伙等,未包括有限合伙。《民法通则》第三十条规定:“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第三十五条规定:“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些规定表明我国的个人合伙是普通合伙,合伙人需承担连带无限责任。《合伙企业法》第五条规定:“合伙企业在其名称中不得使用‘有限’或者‘有限责任’字样”。

4、缺乏完善的法规与政策支持,风险投资退出难。一是我国尚未出台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和退出缺乏法律依据。目前缺乏完善的市场化退出渠道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二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主要有公开上市、股份回购等。最新《公司法》对于公开上市仍然提出了较高的上市标准,而大多数风险企业通常无法满足上市标准,因而其股份无法上市流通。

5、我国《保险法》和《商业银行法》对风险投资的限制。《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禁止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而对于保险机构、社会保障机构与资本市场对待的问题, 《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

二、构建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法律思考

2004 年5 月17 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出批复,同意在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标志着始于1985 年的我国风险投资体制建设开始昂首迈出第三步.但由于风险投资涉及的关系较为复杂,加上其固有的高风险性质,以及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和构建我国风险投资的相关立法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应该加紧制定《风险投资法》。其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投资的宗旨,即促进风险投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风险投资的基本原则,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的主体,包括风险投资的初始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创业企业,另外还应该包括国家,中介组织等广义风险投资主体;风险投资的投、融资,主要规制风险投资家为组建风险投资机构与原始投资者之间的投融资法律关系,风险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间的投融资法律关系;风险投资的退出,包括企业购并、企业清算、企业上市等风险投资退出方式。[1](p105)

2、我国现行修改的《公司法》相比之前的《公司法》作了如下有利于风险投资的修改:(1)取消了原《公司法》第12 条的“公司转投资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50 %的限制”。(2)改革了现有的公司资本制度,以“授权资本制”代替“法定资本制”。原公司法实行的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要求股东在设立公司时,必须足额地、一次性地认缴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公司注册资本。这对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来说,极易造成早期资本闲置,也有碍于风险资本的高效利用。(3)取消了“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的出资比例限制,最高出资比例可达80%。提高“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在高科技企业中的出资比例,体现了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精神,对科研工作者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4)相应降低了“公司上市标准”,风险资本进入创业企业的目的,不是控制创业企业,而是最终通过退出创业企业获取资本增值。

3、修改《合伙企业法》,引入有限合伙制法律制度。它既具备减少投资者的风险、鼓励众多投资者踊跃投资的聚合资金功能,又具备提高风险投资机构信誉,强化风险投资家责任的人合功能,还通过灵活的合伙合同安排解决风险投资机构中棘手的代理问题,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是,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在鼓励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中,明确了有限合伙制作为企业组织形式。《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第25 条明确规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采取有限合伙形式,有限合伙的合伙人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组成。风险投资公司采用公司制有利于保证资金安全,而有限合伙制最大的特点是决策机制灵活,适应于风险投资活动的特点,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因此,我国法律,包括《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应当确立有限合伙制这种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2](p28)

4、修改限制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法律法规,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渠道。修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养老基金管理办法》,适当放宽对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限制,允许他们适度地参与风险投资,如允许一定比例的养老基金、保险金和商业银行存贷差额资金参与风险投资,同时规定只能采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形式进行。

5、修改和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完善税收法律环境。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较长的时间,现阶段应尽快完善相关税种中关于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税种:

5.1增值税。一是尽快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减轻风险型企业的税负。由于风险企业的范围较小,实行增值税转型不会给国家财政造成过大的压力。在2004年东北三省部分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后,应尽快在我国风险企业中推广。二是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除允许享受一般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外,还应该允许企业将研究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费用按比例从增值税税基中抵扣。可以对企业购进无形资产的费用经税务机关核实后,按一定的扣除率抵扣进项税额。三是放宽风险企业关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以此鼓励中小风险企业的发展。

5.2企业所得税。其一,延长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的免税年限为5年,同时把规定中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自投产起”改成“自盈利起”。其二,对于研发费用的加扣,建议取消盈利企业和增长比例的限制,可规定企业科研支出达到年销售额一定比例的,就可享受加扣费用。其三,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允许对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开发项目服务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其四,实行再投资退税政策。即风险投资企业把其从风险投资中取得的收益再用于风险投资,则这部分收益应免征所得税。其五,允许把风险投资的损失直接用于抵减投资的资本利得。风险投资发生亏损是很常见的,这项措施可以直接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有利于增强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愿望和信心。

5.3个人所得税。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资金提供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应给予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管理者特别的个人所得税减免待遇。二是提高风险投资者的免税额,并减少税率级次,扩大各档次级距,使其在获利也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对风险投资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期权之类的风险报酬收益适用优惠税率,并在其所得实际收到时纳税。三是取消风险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给其作为股东派送的红股计征个人所得税的规定。

6、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我国当前规制风险投资退出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证券法》、《破产法》、《民事诉讼法》、《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等。目前我国二级市场上虽然正在实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但仍有大量国有股禁止流通,法人股限制流通,阻塞了风险资本从二级市场退出的道路;在我国,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远没有形成。至于破产清算制度,我国目前的《破产法》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清算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其他企业的清算则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实践操作中非常困难。因此,应完善破产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篇2:投资风险法律研究论文

一、抓住整合初期的黄金时期,提前做好“一百天运营改善计划”

“一百天运营改善计划”一般情况下应由收购方在交割前准备好,其制定应依据项目法律、财务、技术各方面的尽职调查报告来制定,然后交易各方在交割后的100天之内按照计划认真执行,完善并购目标公司的运营,从而达到各方的并购目的。

实施100天运营改善计划的道理其实十分简单,并购好比两个人相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合,但毕竟之前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存在太多的差异,初期肯定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与其在未来各方心生嫌隙,不如就利用好这100天的磨合期尽快相互适应。

笔者曾经提供服务的一个海外投资项目就从实际上印证了这一点。项目的股东协议对于合资公司的产品销售做了原则性约定:股东有权按照各自股份比例分配合资公司的权益矿产品。合资公司成立后,运营整合未能及时跟上,关于销售的详细流程迟迟未能制定,在市场尚好的时候,各股东还能彼此协商,分销合资公司的产品,但是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外方个人股东单纯追逐利润的木性充分暴露,不肯再接受合资公司的产品,甚至出现认为:按照股份比例享有权益矿产品是权力,但是却无义务支付上述产品货款的“荒谬”论调,导致合资公司一度资金短缺,频频告急。合资公司成立3年有余,各方股东利益几经较量,股东间的信任基础一再动摇,在此情况下,不够具体的销售模式难以为继,成了公司存续的一块“绊脚石”。而此时中方想按照章程通过董事会决议的形式变更销售模式,却遭遇外方股东无理拒绝。试想,如果在3年前,大家合作伊始,制度先行,丑话当先,我们是不是有可能比现在的处境轻松些?

通常情况,“一百天运营改善计划”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的变更计划,在作出调整时应尽可能的考虑到“激励机制”与“价值提升可能”相连:业务连续性的风险避免计划,要尽力确保目标公司交割后供货商、客户、人员的稳定性:明确交割后公司战略的计划:价值捕捉计划,即如何做,如何实现公司的战略?协调和动员计划等。

二、做好人员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尽快完成投资团队向运营团队的转变

项目交割后,合资公司设立,就需要一支专门的运营团队全面接管,该运营团队应由运营董事、专家、齐询顾问等专业人员组成。尤其是海外投资,运营团队最好应是跨职能、跨条线、跨国界的执行团队,同时最好在项目的交割前就可以充分的了解项目背景和进展情况,将投资团队和运营团队的衔接期尽可能缩至最短。另外还应注意,海外投资在当地的运营应当充分借助并购国当地专业中介的力量,尤其是当地的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作为公司的法律顾问,我们一直以来极力主张海外公司设立后应该及时聘请当地的法律服务机构作为合资公司的法律顾问。

三、正确认识家族企业作为合作目标的风险

基于海外资源类项目的特点,合作目标公司往往是家族企业控制的公司。这种情形下,私营家族企业在战略决策、公司治理及长远发展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在项目谈判和后期运营整合过程中对太钢这样的国企充满挑战,很难控制其失信的风险。家族企业通常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多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有效地财务核算系统,有关财务信息的编制主要为了满足税务需要,为达到避税的目的在收入、成木及人力方面存在严重的操控行为。通常和关联企业进行资产和人员共享、或者发生代垫费用时不按照合理比例在各方间分摊或者确认合适的承担方。缺乏内部审计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松散,某些家族成员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个人随意性大。

国企的经营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利润和效益目标,还有许多不易公开的.非经济目标,比如社会目标、政治目标、就业目标、规模目标等。这种机制上的缺陷和国企自目扩张规模、通过国际扩张在政治上增加业绩的冲动,势必与以利润为最重要并购目标的外国合作伙伴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表面反映为文化冲突,但实质是经营目标和战略决策的冲突、经营手段的冲突、短期和长期经营理念的冲突。两家合作伙伴在目标上往往“同床异梦”。四、尽职调查是保护购买方利益的重要手段,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应对做好风险规避

笔者曾经经历的印尼一个海外投资项目,在尽职调查中查明对方的部分权证没有列入“清洁清单”③,对此律师提示了风险,但是对方对此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尼限制出ii矿业政策出台,再次印证了该问题的风险,由于没有列入该清单,导致这些矿区无法获得出许可,从而影响了整个项目可采储量的近1/3。

除了审慎对待尽调发现的问题,作为法律顾问还应该在交易架构和文件做认真的设计,例如:

通过特定的保留事项一票否决制、优先购买权、出售跟随权、TP 0进程的承诺和交割后48个月内利润保证机制,有效控制外国个人家族股东的相关风险。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矿业板块股权利益100%回到目标公司,设置了《掉期协议》、《股息抵押协议》、《认扣协议》和《长期贸易合同》的利益回流体系,一定程度上化解风险。

篇3:国外矿山投资经济和法律风险研究

经济风险是指市场因素,不含政治因素和地质因素对投资所造成的经济和其他损失,专指如价格、成本、汇率等上下波动给海外矿产投资公司带来收益减少甚至亏损的风险,一般言之,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价格波动风险、规模不经济风险、利率汇率风险、税收风险[1]。

1.1 价格波动风险

在国际市场上,一次燃料能源、金属或非金属矿藏的价格既表现出垄断性,又表现出波动性。垄断性来源于这些资源不可再生性;波动性则来源于时下国际环境、供需等复杂条件,这些使得海外矿产投资企业面临巨大、不可完全预估的价格风险。比如2009年以来,国际市场铜价回升,我国相关企业抓住契机,积极拓展赞比亚(位于非洲中南部)铜矿的投资规模,一时增长势头强劲,铜矿规模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2]。如果铜价格长期保持较高的势态,这些铜矿的投资收益前景较好;而如果铜价格走低,势必导致海外矿产投资企业预期利润缩减,更甚者会使投资无法回收,从而承受巨额损失[3]。

1.2 规模不经济风险

规模不经济风险是由于矿产储量有限或矿石品位达不到预期而造成已被探明的矿产资源的效益降低所形成的风险[4]。近十多年来,我国企业海外矿产投资迅猛发展,截止至2013年时我国境外控股/承包矿山全球分布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全球许多地域形成了较稳定的海外矿产投资区,取得了许多矿产的参股、控股或独立勘探开发的权益。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海外矿产投资企业,由于其起步较早,全球多数优质、收益率大的矿产资源已被其参股、承包或买断开采;相反地,我国海外矿产投资起步较晚,在海外投资的矿产相当一些为储量较小、矿石品位不高或低回报的矿种,从而导致所投资的矿产项目的收益率较低。

1.3 汇率利率风险

作为国际矿产贸易价值尺度和结算工具,美元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常给海外矿山投资企业带来金融冲击。如前所述,我国涉足海外矿产投资领域时间较西方发达国家短,处理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与协调国际资本运营的经验尚欠缺;并且我国许多海外矿产投资集中在高债务、高风险的国家,比如博茨瓦纳、苏丹、秘鲁等。因此,我国在这些国家投资要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

1.4 税收风险

税收激励体制、税收力度、税收范围、优惠政策等对海外矿业企业投资规模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比如,美、法等西方国家均有完善的海外投资税收激励体制,以资本输出中性为原则,包含限额税收抵免、关税优惠、海外子公司股息免税等政策,我国政府相关的税收激励体制也在日趋完善。此外,对于东道国的税收力度、范围等应给予关注,避免税收改革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以赞比亚为例,赞政府在2013年对矿产各项税收进行调整,引入矿权转让税,根据《矿山及矿业发展法案》对矿权转让行为征收10%的税,6%矿区使用税(2012年4月由3%增至6%)、30%的矿业公司所得税(2008年4月由25%增至30%)和15%的预扣税[5,6]。我国政府、海外矿产投资企业应关注这些时常变动的税收政策,避开变动造成的风险。

针对以上4类经济风险,中国政府、海外矿产投资企业应借助市场力量和经济手段,通过以下手段来规避风险:①建立、完善国内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高度竞争、组织严密及合约标准的特性,被认为是一种较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可有效防范和转移经济风险。所以,针对国际矿产期货贸易市场,我国政府与相关企业应积极筹措,借助期货市场减少风险,实现我国矿产战略安全,推动跨国矿产投资与贸易正常平稳发展;②推进跨国矿产企业的控股、合作、兼并与收购。对于国外资深矿产公司巨头,我国相关矿产企业应减少或避开传统的硬性竞争模式,与其采用股份合作方式来减少经济风险;③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来规避利率和汇率波动带来的金融风险。一些西方矿产能源企业巨头将短期债务大部分转成长期债务,并且在其债务结构中提高美元、欧元等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例以减少利率、汇率上下波动造成的风险,我国海外矿产投资企业可以借鉴学习。

2 法律法规风险

在海外矿产投资过程中,了解、熟知并遵守东道国或当地州的法律法规是规避投资中法律风险的首要前提。对于海外矿产投资项目一定要了解、熟知东道国/当地州的法律对外来投资的市场准入机制(含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机制)、资源类投资限制性、对投资所得征税(如高额的红利征税、资本利得税、资源暴利税等)的法律规定。我们通常比较了解英美体系的法律,对于某些国家的法律了解偏少,加之其法律体系不是非常透明,就需当地律师给海外矿产投资企业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帮助。笔者在赞比亚某矿工作数年,以赞比亚的法律法规为视角,论述诸如审批、环保、矿权、劳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1 审批制度

非洲许多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其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非洲各国均非常重视矿业法的制定、修订及颁布。各国矿业法均规定矿产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投资者可向政府矿业主管部门申请勘探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安全资格证、矿物加工许可证等。例如2008年,赞比亚颁布了《矿产和矿物发展法》,对各项采矿权证和非采矿权证进行详细的规定[7]。

2.2 劳动法律制度

非洲许多国家独立后,依据自己的国情修改、完善了从原宗主国继承的相关劳动法律制度,所以尽管非洲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但却十分重视对劳动者的保护,例如赞比亚的《产业和劳动关系法》、《雇佣法》、《最低工资和雇佣条件条例》等法律,非常健全、详细规定了雇主、雇员各自的权利、应尽的义务。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在开发海外矿产资源的过程中,曾出现因劳资纠纷酿成的恶性枪击事件,所以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需依法行事,积极沟通当地工会组织,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避免罢工或暴力冲突,树立良好的投资者形象。

2.3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矿产能源行业是高污染行业,不但勘探过程中会导致矿区地质环境改变,而且开采过程会对矿区周围的环境、水资源、土地造成一定的污染,此外还可能诱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因此矿产能源业企业承担保护环境的重要责任[8]。现在全球几乎每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各自颁布、完善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且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监管程序。再次以赞比亚为例,该国境内每一处矿产项目必须在开工前完成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估;环保许可证、年度运营许可证每年由专业职能部门审核、更新。因此,我国矿产能源投资企业加强自身监管,积极与东道国/州环境机构协作,保护当地环境。

2.4 安全生产法规

矿产能源业属于高危行业,面临较高的潜在安全生产风险。针对此,多数国家都颁布了非常完善、细致、严格的安全生产法规,比如:《矿山安全法》、《爆破法》等,明确规定了矿产能源勘探、开采过程中需遵守的安全事宜。再以赞比亚为例,我国相关投资企业曾发生过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2005年4月,位于谦比希矿区内的炸药厂(时属中色非洲矿业有限公司与北京矿冶研究院)发生烈性爆炸,造成人员伤亡[7]。事故给所有在海外投资的矿产能源企业敲响警钟,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确保安全管理方面零差错。

3 生产经营风险

此外,我国海外矿产能源投资企业还面临生产经营风险,比如:我国进入海外矿产能源投资阶段较欧美发达国家晚,所以全球许多已探明的高品位矿产已被控股、承包或购买,我国相关企业只能面对许多或品位低,或交通差,或开采难,或寿命短的矿产,这给生产经营带了许多困难、风险;此外,东道国/州许多行政措施或立法对外籍员工入境许可、工作许可、数量、职务、雇工本地化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限制,但有些本土工人技术水平较低,流动性大,这同样给生产经营带来了许多的压力;再如,一些国家制造业不发达,只能依靠进口品牌,运营成本高,工会要求涨薪、负责工人医疗而向企业施加太多的压力。面对这种种生产经营压力,海外矿产能源投资企业必须重视这些生产经营上的约束条件,积极协调。

4 结论

近些年来,我国海外矿产能源投资企业加大投资步伐,实现了新突破、新增幅,为我国经济平稳而快速增长保驾护航,巩固了我国能源储备战略安全,拓展了国家长足发展空间,但同时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文中论述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尤为突出。从长远国际发展趋势切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需协调政府、企业双方,遵循政府与企业“分行与协作”的原则,持积极而审慎的态度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合适的措施以应对以上风险。

首先,政府方面对企业境外投资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管,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制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建立完善的海外投资协调与监管体系。同时,企业自身应加强企业的治理与管理,积极学习国外投资经营的先进经验,增强自己的法律观念,接受相关国家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提高海外的攻关和沟通能力,招聘国际人才,积累国际市场的经验;加强企业自律,合法、诚实地在境外进行商业活动,重视国家形象和企业形象;在进入国际矿业市场前,做好充分准备,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持积极而审慎的态度操作,避免盲目投资。

摘要: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海外矿产投资受到各国政府、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海外矿产投资项目持续增多、规模持续增大。但同时,海外矿产投资存在投资周期长、资金庞大、环境影响大等风险,可分类归结为:法律法规风险、经济风险、生产经营风险、文化差异风险等。了解并防范以上诸类风险可指引我国海外矿产投资,趋利避害。本文结合我国海外投资实例,对以上相关风险进行探讨,并阐述规避潜在风险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海外矿产,法律法规风险,经济风险,生产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武怡云,赵志奎,赵峰.境外矿产资源经济开发与财务风险管理[J].吉林地质,2013,(02):125-127.

[2]鲍荣华,武建稳.赞比亚矿业权政策法规及中赞合作前景[J].国土资源情报,2011,(06):33-35,52.

[3]过宣帆,刘宏松.中国企业对非投资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投资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98-102.

[4]宋科余.中国矿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5]黄馨毅.赞比亚矿业税费制度[J].经营管理者,2013,(05):66.

[6]宋国明.赞比亚矿业结束低税率时代[J].国土资源情报,2008,(08):36-38.

[7]黄馨毅.浅析赞比亚矿业法[D].湘潭:湘潭大学,2013.

篇4:投资美国的法律风险

美国是一个习惯于或者说是热衷于通过法律诉讼解决问题的社会,在美国做生意,一定要知道如何控制法律风险和减少美国的律师费用。美国的法律体系非常复杂,总体上分成两个体系:一是美国联邦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非常广泛、非常详细。二是美国五十个州各自独立的法律体系。很多企业在美国做生意时会发现,一个州的法律体系与另一个州的法律体系有很大差别,甚至是直接矛盾的。当然,美国联邦法在某些领域拥有专属管辖权,例如专利案件。除此之外,其他的案件在联邦法院与州法院都有管辖权。所以,在美国做生意,有可能要了解五十一个不同的法律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做生意还存在另一个法律风险,美国法律拥有全球管辖权,也就是说,只要你在美国有公司,无论你与哪个国家做生意,如果出现纠纷,美国法院都有管辖权来处理这个案子。当然,律师会根据情况申请美国法院驳回诉讼,会向美国法院解释:这个案子与美国一点关系都没有,案子没有发生在美国,证人不在美国,证据也不在美国。美国法院有时候会接受,会驳回诉讼,但是,申请驳回诉讼是要花费很多律师费的。有时候,美国法院可能会拒绝律师的申请,逼迫企业在美国起诉或接受诉讼。

在美国,如果企业被起诉的话,赔偿金是全球最高的,律师费也是全球最高的。美国非常流行集体诉讼,也就是很多原告合起来告一个企业,美国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集体诉讼案,是一个产品责任的案子,大约有470万原告合在一起告一个企业,最后这个企业被判赔偿近12亿美元,律师费花了近4亿美元。美国的律师费是非常高的,一个复杂的案子,比如涉及专利的案子,一般的律师费在证据开示程序,就可能超过2500万美元;如果是一般的案子,比如违约案子或产品责任案子,律师费也会达到250万美元,这还只是在证据披露这一段程序的费用,整个案子的律师费会更高。

美国法律与中国法律的最大差别,就在于证据开示程序和证据披露程序。如果企业在美国起诉,或者被起诉,对方会要求提供很多证据。比如,根据每个案件不同的案情,对方有可能会要求提供从1990年到目前的所有财务方面的文件,所有历任管理层的收入情况,所有技术方面的文件,公司的商业秘密、技术资料,特别是专利。另外,对方还会要求提供所有的商业计划,近一两年的计划,甚至五至十年的商业计划。

美国法律的证据开示(披露)程序,对于中国公司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企业的竞争者要求看所有的保密文件,这是不可能的。曾经在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专利案,是可口可乐公司被起诉,对方要求他们提供可口可乐的配方,这是可口可乐公司最宝贵的公司秘密,他们当然不愿意提供。但法院要求必须提供,并做了保密的保护性命令,只给对方的律师看,这个律师按照美国法律规定是不会给他的客户讲这个配方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美国的法律观念和美国律师的责任。

中国企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对于法院的要求置之不理的话,美国法院会有很多办法,法院会判这个企业很大一笔罚款,同时也会判个人一笔罚款。如果情况非常严重,当事人完全不提供文件,作为原告,法院会判罚很多钱,作为被告,法院会判被告输了这场官司,后果非常严重。

近几年,美国的法律更广泛了,提供的证据不但要求书面文件,也包括所有的电子文件。想想看,要提供五年的所有电子邮件、电子文件,要花多少成本、多少律师费。

既然美国法律这么严格,中国企业去美国做生意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企业去美国之前,必须要做严格的调查,了解商业伙伴的情况,了解他们的背景,签合同的时候,必须要求审计的权利。如果企业比较了解自己的商业伙伴,就更有可能尽早查出问题,提前纠正,控制法律风险。第二,必须教育自己的员工懂得美国法律,特别在与其他国家做生意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法律纠纷,因为无论你在全球哪个国家发生法律纠纷,美国法律都可能干涉。最为重要的是,在美国做生意一定要提早保存足够的文件,因为在美国法律广泛的证据开示(披露)程序中,这会使你省去很多律师费成本。

另外,跨国公司必须维持母子公司的独立性,如果中国的母公司与美国子公司不够独立的话,母公司很可能被美国法律牵扯到诉讼中来,这对中国公司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篇5:项目投资相关法律风险的法律意见

XX投资有限公司:

贵司就将参与XX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潜在法律风险及相应规避措施,向本所律师进行咨询。本所律师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实务经验,结合贵司提供的有关具体情况,向贵司出具以下法律意见,谨供贵司决策时参考。

一、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贵司介绍,贵公司正与XX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商谈项目投资合作一事。该项目基本情况如下:此项目为一住宅项目,共有A、B、C三个组团。目前A组团已竣工,并开始预售;B组团尚未开工,但已取得前期相关手续;C组团尚未开发。贵公司计划投资“XX”公司的B组团,以获得收益。

二、可行性及法律风险分析

根据项目的上述实际情况,本所律师认为有以下几种操作模式可供参考:

(一)采取合作建房方式进行合作

1、贵公司与“XX”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贵公司分取利润

此种方案,由贵公司与对方签署《合作协议》,贵公司提供资金,“XX”公司负责项目的开发建设。双方约定房屋销售后利润的分配比例。

有利处:贵公司只提供资金,不用参与开发,在不产生纠纷的情况下,可以收取一定的固定利润。

弊处及风险:首先,因贵公司不参与项目的实际经营,“XX”公司的实际运作贵公司无法掌控,存在风险。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收取固定数额货币的,应当认定为借款合同。”,若贵公司与“XX”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引起纠纷,根据上述规定,最终可能被认定为借贷法律关系。一旦被认定为借贷法律关系,贵公司在《合作协议》中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就难以得到完全支持,只能按照我国金融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贵公司与“XX”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贵公司分得房屋

此种方案,由贵公司与对方签署合作协议,贵公司提供资金,“XX”公司负

责项目的开发建设。双方约定B组团建成完工后,贵公司按照协议约定分得一定数量的房屋。

有利处:贵公司只提供资金,不用参与开发,且可以获得一定数量房屋。弊处及风险:首先,因贵公司不参与项目的实际经营,“XX”公司为项目的大产权人,贵公司取得的房屋若要销售,需以“XX”公司名义销售,且涉及销售口径及定价等问题,操作程序更复杂。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规定“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分配固定数量房屋的,应当认定为房屋买卖合同。”,若贵公司与“XX”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引起纠纷,根据上述规定,最终可能被认定为房屋买卖法律关系。

(二)采取项目转让或股权转让的方式进行合作

房地产项目转让,因我国法律对房地产项目的转让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如转让时应当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已经完成开发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在当前的土地供应政策和现有的房地产转让政策背景下,直接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在建工程转让具有交易成本高、交易限制条件多等缺点。

采用股权转让方式,“XX”公司的某一股东将其股权转让给贵公司,贵公司成为“XX”公司的股东,控股或参股“XX”公司。目前,这种方式为房地产项目转让及收购的主要方式。

有利处:贵公司无需参与项目开发建设,以股权转让的方式不影响项目的开发建设,贵公司获取股东收益权。

弊处及风险:采用股权转让的方式一般操作模式是取得该目标项目公司的控制权,避免繁琐而复杂的房地产项目转让程序。根据贵公司的实际情况,并不想取得“XX”公司的控制权,进而开发该项目。若只采取参股形式,贵公司不参加“XX”公司实际经营,需要有相关措施保证股权收益。该项目涉及A、B、C三个组团,需要对B组团作单独成本列支。

(三)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合作

因很多开发商资金压力较大,对股权融资形式的合作比较感兴趣。此方案的操作模式为贵公司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该公司的新股东,增资“XX”公司。贵公司与“XX”公司的大股东签订协议,约定在项目开发完毕后,该大股东回购

股权,并支付贵公司溢价款,该溢价款作为贵公司的投资收益。

有利处:贵公司只提供资金,不用参与开发,可以收取固定利润。

弊处及风险:此种情况下的主要风险有:对方信用风险、完工风险、资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及政策风险以及诉讼风险等。且该项目涉及A、B、C三个组团,贵公司只投资B组团,需要“XX”公司对B组团作单独成本列支。

风险防范措施:针对该运作方式存在的法律风险,贵公司可以要求大股东或XX公司对贵公司的入股和股权强制回购事宜提供相关担保,比如可以对B组团的项目进行抵押等。

三、相关建议

以上三种操作模式各有利弊,需要贵公司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作出选择。本所律师建议贵公司考虑第三种操作模式进行合作,该模式对贵公司更有保障。

若贵公司选择某一程序后,可着手开展下阶段工作,需要时可对“XX”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届时,本所律师将根据调查情况,应贵公司要求出具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意见书。

本法律意见书仅供贵公司与他人合作开发××项目B组团时使用,未经本所同意不得用作任何其它目的。未经许可,本法律意见书不得向任何第三人出示,亦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特此致书

律师:XXX

XXX律师事务所

篇6: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风险,指私募股权投融资操作过程中相关主体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或己发生的重大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原因通常包括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合同违约、侵权、怠于行使公司的法律权利等。具体风险内容如债务拖欠,合同诈骗,盲目担保,公司治理结构软化,监督乏力,金斧子财富: 投资不做法律可行性论证等。潜在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不计其数。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风险有哪些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风险有哪些?

(一)法律地位风险

私募包括两类,一是私募股权投资,一是私募证券投资。前者是指以非公开募集的方式投资于企业股权,它与股票的“公开发行”相对;后者是指将非公开募集的资金投资于证券二级市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向广大投资者公开发行的“公募基金”(如开放式基金)相对。在我国新的《合伙企业法》于2007年6月1日实施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它并不存在一个合法的实体,其法律地位是不明确的,但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样一种以非公开方式投资于企业股权的投资方式则是完全合法的。客观上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私”字,的确给人一种非法或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感觉,但事实上,私募股权投融资只是表明其是在公开市场之外进行的募集资金的行为,并不是非法或法律地位不明确,它是完全合法并受到监管部门认可和支持的。

(二)合同法律风险

金斧子财富: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投资者之间签定的管理合同或其他类似投资协议,往往存在保证金安全、保证收益率等不受法律保护的条款。此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协议缔约不能、缔约不当与商业秘密保护也可能带来合同法律风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目标企业谈判的核心成果是投资协议的订立,这是确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资金方向与双方权利义务的基本法律文件。在此过程中可能涉及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缔约不能的法律风险;二是谈判过程中所涉及技术成果等商业秘密保密的法律风险;三是缔约不当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严格而言不属于合同法律风险,而是附随义务引起的法律风险。

(三)操作风险

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信托计划形成的契约型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二是国家发改委特批的公司型产业基金,比如天津的渤海产业基金;三是各类以投资公司名义出现的、与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方式相同的投资机构,而这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处于监管法律缺失的状态。虽然我国私募基金的运作与现有法律并不冲突,但在实施过程中又缺乏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导致监管层与投资者缺乏统一的观点和做法,部分不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基金经理暗箱操作、过度交易、对倒操作等侵权违约或者违背善良管理人义务的行为,这都将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

金斧子财富:(四)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选择的项目如果看中的是目标企业的核心技术,则应该注意该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五)律师调查不实或法律意见书失误法律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旦确定目标企业之后,就应该聘请专业人士对目标企业进行法律调查。因为在投资过程中,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所以法律调查的作用在于,使投资方在投资开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目标企业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发现有关目标企业的股份或资产的全部情况,确认他们己经掌握的重要资料是否准确的反映了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以避免对投资造成损害。

(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企业后的企业法律风险

主要是指日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合同风险、不规范经营风险、债权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管理引起的法律风险:治理结构缺陷带来的决策风险、员工意外伤害风险、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员工道德风险、公司印章管理不严带来的债务风险;资金运用引起法律风险:投资合作风险、分支机构风险、借贷风险、担保风险。

金斧子财富:

(七)退出机制中的法律风险

目标企业股票发行上市通常是私募股权基金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股票上市后,投资者作为发起人在经过一段禁止期之后即可售出其持有的企业股票或者是按比例逐步售出持有的股票,从而获取巨额增值,实现成功退出。上市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上市,另一种是买壳上市。直接上市的标准对企业而言还相对过高,因此我国企业上市热衷于买壳上市。表面上看,买壳上市可以不必经过改制上市程序,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上市目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财务公开和补交欠税等监管,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大多数“不干净”,债务或担保陷阱多,职工安置包袱重,如果买壳方没有对“壳”公司历史做出充分了解,没有对债权人的索债请求、偿还日期和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而产生的一些负债等债务问题做出充分调查,就会存在债权人通过法律的手段取得上市公司资产或分割买壳方己经取得的股权,企业从而失去控制权的风险。

篇7:投资风险法律研究论文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企业在根据法律的游戏规则追求盈利的过程中,法律风险同时也是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的。然而,一个企业面临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对潜在或显现出的法律风险并不自知!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得当,企业将赢得更多的经营机会,否则,将可能给企业

带来致命的打击。

一、外商投资企业法律风险的现状

由于外资企业的母公司大多来自社会法治基础较好的国家,拥有成熟的法律风险防范经验,外资企业在国人的印象中不仅拥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而且遵纪守法、规章制度

完善、运作规范、公平竞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堪称遵纪守法的楷模。然而,相关统计数据又表明,中国贪腐案逾六成涉外商!西门子、朗讯贿赂案、以及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力拓、雅芳行贿事件等,让人们看到一向号称管理严格的外企,竟然却是行贿的重灾区。一些跨国企业因此还在其本国受到重罚,如西门子最终被判罚13亿美元;一些企业、如朗讯的销售业绩因此负面影响而长期不振。除此而外,外商投资企业常常被媒体曝光的还有:环保污染问题、质量门问题、非法避税问题、违法用工问题等。特别是今年以来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门事件、本田员工罢工门事件等,不仅仅使外商投资企业的劳资制度受到拷问,进而导致了相关企业的生产进程和战略布局受到极大的影响。可见,某种意义上被“天使化”了的外商投资企业不仅无法回避法律风险问题,由于行事处理

不当而演化成法律危机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二、外商投资企业法律风险分析

(一)对于法律风险的理解

尽管国内外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法律风险给出各自不同的概念,我国国务院国资委于2004年6月1日颁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不仅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第一次对法律风险的概念给出了定义,对于外资企业也同样适用。该办法指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与企业所期

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

可见,企业法律风险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法律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肯定发生的或不可能发生的都不是风险;

2、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

3、这种不利的法律后果违背了企业的主观意愿;

4、法律风险产生于法律实施中的某种非规范性。

往往引起误解的是,很多企业认为只要不违法就不会有法律风险,然而事实上法律风险的成因很复杂,既包括法律环境变更、意外事件、第三方行为等外部因素,也包括企业及其员工合法的和非法的行为、主动与被动的行为等内部原因。从分类上看,可以有违法行为的法律风险、合法行为的法律风险、犯罪行为的法律风险之分;有刑事法律风险、民

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之分;有显性法律风险、隐性法律风险之分等等。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法律风险方面的不利因素

外商投资企业不仅作为一般企业本身在法律风险方面与其它类型的企业无异,由于其外商投资特性或者是操作上的某些共性,使其在法律风险的产生和应对方面不乏负面因素。

例如:

1、投资方(或总部)因素。有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若干个城市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却把例如法务、销售等具有共性的工作收归位于国外或设立在例如北京、上海的总部管理。这或许在表面成本节约或统一指挥方面有效果,实际上却可能是对一个具有独立民事行为和责任能力的法人机构的弱化。一方面,一些外企本身不拥有法务力量以识别、应对法律风险;另一方面投资方(或总部)异地操控而发出的指令可能因为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差

异而出现误导。

2、企业内部因素。有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沿用其母公司的管理制度而不按照中国法律进行本地化改造,制度违法风险频发。特别典型的是有些日韩资企业规定中高层管理人员以上没有加班费,这显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另外,对于中方员工的管理风格、处置

方式不当也常常引发各类劳动用工法律风险。

3、外部支援因素。有的外资企业在遇到法律风险或法律问题时,常常习惯于咨询洋“老

乡”、洋“同行”,而不能及时、有效地寻求合适而专业的法律帮助,常常贻误时机。

三、如何对外企法律风险进行防控

1、基本原则。事先防范是基础,过程控制是关键。事后救济不如事中救济,事中救济不如事前防范。我们主张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正是要将风险控制前移,做到未雨绸缪,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而不是让企业或法律专业机构仅仅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

2、加强外企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1)在日常工作中,首先,建议设置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明确其相关职责。其次,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创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监控、评估与防范工作,对法律风险做到及时明确识别、科学分类、有效监控、适时调整。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特别要贯彻在决策机制上,体现在工作流程中,约束在管理制度下,落实到个体责任承担上。同时,作为外资企业不仅要全程追踪重大决策等经济活动,还要特别关注企业文化或不同管理方式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的监控、评估与处理,建立各类法律风险紧急预案。

(2)积极导入并重视“法律诊断”机制。所谓“法律诊断”是指通过聘请法律专业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全部或者某一领域的业务进行审查,指出存在的法律问题,预测

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出排除风险的方案。法律诊断一般来讲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初次的法律诊断应当对公司的所有项目进行审查,而此后可以仅就最近一的新情况进行审查即可。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就某一领域或单项业务的进行法律诊断。

(3)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的更高目标。严格奉行企业社会责任,从生产安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员工关怀、社会公益活动、与所在国和谐共存等多方面以实际行动履行企业社

会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并树立企业社会公民的良好形象。

【作者简介】

篇8:投资风险法律研究论文

风险投资又被称为创业投资, 英文表达为Venture Capital。美国相关协会将其定义为:风险投资是由专业的金融家将资金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潜力的企业中。在我国, Venture Capital更多地被译作创业投资。我国风险投资专家成思危将风险投资表述为:风险投资公司或者风险投资者将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的风险同时又具有高收益潜力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 在企业发展壮大然后通过IPO、企业并购、回购等方式退出投资并获取高额利润的商业投资行为。风险投资的本质特征, 关键是它的投资方式和投资结果。新兴的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项目是风险投资者热衷的对象, 他们从而可以从中获取高额的利润。他们看中的是文化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而不是现存文化企业的规模及运行状况。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在开发新项目时, 由于缺乏资金, 在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产品试销、扩大生产等各环节都伴随着很高风险, 尤其是文化企业许多产品前期许多都是一些创意、想法等并不具有实物形态, 所存在的风险就更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因这些企业不能提供相应的担保而不愿意为他们提供贷款。

二、文化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联系及可行性

(一) 风险投资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风险投资的分析和文化产业现存的特点对比可以看出, 风险投资和文化产业都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 目前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大多数以中小型企业的方式存在, 多数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成立具有较强的人合性。而风险投资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一般会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中小型文化企业较高的人合性正好迎合风险投资者的口味。所以说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之间本质的关联就是企业的人合性。而文化产业要将创意及无形的观念转化为现实的产品, 所蕴含的市场风险会更大、收益更难预测、需技术水平会更高。所以, 风险投资的进入不仅会为企业带来资金, 同时也会为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理念。因此, 只有透彻的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将两者进行融合, 找到两者融合的切入点。这样就可以保证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进一步保证风险投资者的利益。

(二) 风险投资支持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根据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自2012年以来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相关的文化企业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早, 但是前期的发展速度却很缓慢,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文化软实力的提出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成为我国21世纪具有潜力的产业。但是, 我国文化企业大多数还都处在起步阶段, 规模小、风险高、有形资产少, 融资难是目前中小型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而风险投资的客体是具有高成长性的未上市企业, 所以, 这就给了风险投资很大的机会, 风险投资的这个特点刚好与文化产业特点相一致。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的相关文化企业形式与风险投资的客体不谋而合。

三、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的法律关系

风险投资涉及到投资者和目标企业方利益主体, 法律关系比较复杂。投资者基于对投资企业的信任通过签订投资协议将资金投资在目标企业, 后由投资企业将资本做大做强, 回报给投资者。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公司主要形式表现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普通合伙有限合伙等。而风险投资的高风险, 高收益性决定了采用有限合伙的形式。这样风险投资者之间通过签订合伙协议来确定与合伙企业之间的权利分配。风险投资家在风险投资企业中享有绝对的权利, 包括投资决策权。因此, 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应运而生, 并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也逐渐被风险投资者所接受。

(一) 风险投资所涉及的法律主体

风险投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法律主体包括风险资本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风险资本投资者是指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资金的自然人、法人、政府、养老保险基金等。文化产业风险投资中最主要的法律主体是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 而风险投资家是最终决定将风险资金投向哪个创业企业的决定者,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包括闭锁制公司、普通合伙企业及有限合伙企业, 风险投资在美国长期发展中得出有限合伙制更适合风险投资的形式。所以现在的企业形式大多数采用有限合伙的形式。

(二) 风险投资者与文化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

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 投资者与所投资的文化企业之间是风险利益共同体, 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参与公司的治理, 风险投资者会作为所投资的相关企业的主体, 管理公司的运作, 享有股东的相关权利, 并受股东义务的限制。不进为公司提供资金来源更为企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为企业的成功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政府的财政支持一般只为企业提供资金, 不会去考虑企业经营管理。

四、文化产业引进风险投资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文化企业的数量也逐步增多, 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也相应产生并不断增加。例如西安市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该公司依据影视文化企业发展的特点及自身优势, 创造出了“股权投资+项目投资”这种影视产业投资模式。这种投资模式已为该公司迎来硕果。经过多次与证监局、券商等机构协调沟通, 曲江风投资的“驭动传媒公司”已经全面启动“新三板”上市工作, 预计今年可实现“新三板”挂牌, 这将为曲江风投股权项目开辟退出的新通道。经过最近几年的建设, 我国风险投资环境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还不成熟。主要表现为:

(一) 外部因素体现在多层次市场不完善和文化产业保护意识缺失

作为风险投资者最关心的资金退出问题, 虽然“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市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 但真正能够通过中小板、创业板实现退出的风险投资仍然较少。同时, 文化企业已上市的数量相对较少, 未来几年的情况也不乐观。由于文化产业的开发出来的成果属于智力成果, 如何保护, 就成为文化产业开发建设的投资者考虑的问题。对风险投资者来讲, 也是其考虑是否投资的重点考察内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起步比较晚, 很多制度、法律和政策都不是很成熟。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不注意保护。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特别是在文化遗产领域, 但长期以来的知识产权意识的缺乏导致很多文化财富被外国所利用。

(二) 风险投资自身存在的缺陷

一是缺乏行为规范的指引, 在政府与风险投资主体之间、风投与风投家之间、风投家与创业者之间都需要中介机构发挥作用, 但目前我国的中介服务在法法律服务、财会监督、项目评估、市场分析等方面与社会需要不匹配。双方信息交流的局限和信息不对称, 从而导致战市场决策失误。二是风险投资机构对文化企业的要求高。由于风险投资家并不具备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在决定资金投入时通常首先啦、考虑那些商业信誉高、群众有所熟知的、有创造力潜力以及有一定名声的企业, 这就对文化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风险投资者有时为了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 在其看中一个项目以后, 会拉拢其他的风险投资者一同来投资, 这时就不能将所有的风险投资者看成一个整体, 因为他们在参与投资时的利益诉求并不相同, 在参与公司治理所享有的权利也不同。因此如何解决风投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一个难题。

(三)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的保障

目前我国出台的风险投资的政策, 只是从宏观上来进行调整, 在具体的实施环节缺乏制度的保障。我国目前对风险投资的法律规制只是散见于各个法律之中, 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对其进行规制。同时我国风险投资的监管体制还不到位, 缺乏专门的机构来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 这就导致风险资金在进入相关企业时存在不规范的情况。这也是导致其退出难的原因之一。我国对风险投资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又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办法, 风险投资急需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一是缺乏明确投资的总体方向及规划, 造成许多投资者滥投资的现象, 导致资源的浪费;在税收方面, 我国虽然对文化产业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是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具体措施不到位, 对风险投资机构也没有出台具体的鼓励措施。

五、针对发展中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 针对文化产业自身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规模小、资金利用率低、产品质量差, 文化市场鱼乱混杂, 一些项目投资过剩, 一些项目却无人问津, 这些都制约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优化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方式, 文化企业想要做大做强, 首先要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 传统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求, 要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所以文化企业也要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二) 完善规范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的关于风险投资的相关规范, 散见于《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法律之中, 并没有一个完整成体系的法律对其进行调整。这样不利于投资者了解相关的政策, 从而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我国第一部风险投资法规是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风险投资的若干意见》。之后关于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仅涉及风险投资的某个方面, 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因此, 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呼吁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 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

(三) 规范市场行为, 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

风险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金融市场来调节, 风险投资家最关心的资本退出也必须经过金融市场的运作。所以风险资本要想顺利的退出, 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外部金融环境, 包括:合理的结构、完善的监管体制、规范的运作模式和良好的资本市场。因此建立规范的市场, 是风险投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一, 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那么就要规范相关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从而保证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机构、以及文化创业企业三者之间对必要信息的掌握。第二, 成立风险投资与创业文化企业之间的信用评级机构, 这样才能更好的规范两者之间的市场行为。

参考文献

[1]石桥坚.论我国风险投资法律机制的构建[M].广州:暨南大学, 2010.

[2]张一章.完善风险投资的监管体系[J].中国金融, 2010.

[3]张杜超.论我国风险投资的现实困境及法律对策[D].吉林大学, 2011.

[4]陈建贞.范玉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析[J].北方经贸, 2014.

上一篇:产品经理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东北亚现货交易市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