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文范文

2022-05-1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通过对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比较研究,选取社会保障的相对规模、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衡量指标,从多角度分析了投保资助型、国家福利型、强制储蓄型等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代表性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得出国家福利型和投保资助型保障模式的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的社会保障水平中等的结论。

第一篇:社会保障论文范文

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启示

我国长期沿袭二元化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城市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一直面临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一些社保项目比城市滞后很多。目前,随着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了城乡分割局面逐渐被打破,城乡分离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实现社保城乡统筹成为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及特点

社会保障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比较其模式及特点,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于实现社保制度的城乡统筹具有借鉴意义。

(一)社会保险型模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属于当前世界上农村社会化养老的主流模式,在欧洲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盛行,以德国、日本、法国、美国、韩国等为典型代表。其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农村人口开设独立的养老制度;另一种是直接将其城市制度向农村延伸,即属于国民年金型。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社会保险机制为劳动者建立退休收入保障计划,它强调缴费与其个人收入、退休待遇的相互关联,因此也被称为收入关联年金模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雇主、雇员共同缴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主要以雇主和雇员缴纳社会保险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支持。一般来说,雇员和雇主的缴费大多为各缴50%。

第二,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者先履行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未来的某个时期开始享受社会保险的待遇,待遇水平与个人缴纳社会保险税额和个人的工资额相联系。

第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较少,政府压力不大。

第四,社会保障资金在使用上具有互济性。

第五,保障水平较低。保障水平不高,仅能满足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强调社会保障实施于社会弱势群体。

(二)福利国家型模式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国家负担公民福利的职责,按实施范围的大小一般分全民型和特殊群体型两种。

实行全民福利保险型模式的国家有英国、瑞典、加拿大等,是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的社保制度。其特点如下:

第一,雇主缴费、雇员不缴费或者低缴费。

第二,权利和义务不对称。福利国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而社会保障的受益者未必是社会保险税的缴纳者。

第三,政府全面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保障水平高。国家以累进税制和高税收作为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社会保险税是这些国家的第一大税种。

特殊群体福利保险型模式主要盛行于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如斯里兰卡和南非等。由于其经济条件有限,难以实施全民型的社会养老制度,因此通过实行特殊群体养老金救助制度,确保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村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由于要受救助主体即政府财力的限制,仅能提供最低程度的保障。

(三)储蓄保险型模式

储蓄保险型模式又称强制储蓄型模式或东南亚模式。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主要对东南亚和拉美及非洲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大的影响。其特点主要有:

第一,雇主、雇员共同缴费或只有雇员缴费。根据国家立法,由雇主和雇员双方按规定及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政府不提供资助,所缴资金存入雇员账户之下,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社会公平性差。

第二,权利与义务高度对称。由雇主与雇员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资金完全用于雇员养老、医疗、住房等开支,且开支与其前所交金额多少有关。

第三,政府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不再是缴费主体或财政兜底人,主要对个人账户基金的运营进行重点监督。

第四,保障水平基本上取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四)国家保障型模式

国家保险模式是前苏联创造并被其他国家仿效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其特点是社会保障事务完全由国家或通过国营企业等包办,个人不交纳任何保险费。这种以计划为背景的曾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保障模式已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而被摒弃。

二、对我国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启示

(一)立足我国实际引进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植根于本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必须充分挖掘本国制度资源的重要潜在价值,重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与创新,重视社会心理、文化习俗、行为模式对养老保障制度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影响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进,必须高度关注传统制度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制度融合和改革推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城乡统筹自身发展道路的内在演化规律,探索文化融合进程及其对制度变迁内在影响作用、传导机制、传导方式等,进而扬长避短地探索自身发展道路。

(二)推动立法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构建和完善

我国从1998年以来建立了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但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却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进行引导,强调农民的自愿参加。政策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很容易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等变化的影响,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中国应像许多国家那样抓紧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通过走法制化之路,确保农村社会保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使其在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构建和完善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运用政府公共财政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实施

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看,在社会保障范围中,属于纯公共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最低生活保障等的提供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均应由政府免费供应。属于准公共品范围的主要是指养老、医疗保险等,由于农业本身具有基础性和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及农民对社会的贡献和现实收入水平制约等因素,政府也应在这些准公共产品供给中承担责任。回顾新中国60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政府的意愿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在大部分情况下,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速度与政府对它的关注程度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中能够得到印证。许多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中财政支持占相当大的比例,如德国和奥地利为70%,芬兰为75%,希腊占90%,实行普遍保障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等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全部源于财政补贴。非洲、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也根据其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具体情况对农村养老保险提供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和长期发展计划,实现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制度化、常态化。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要想健康发展,政府的财政保障是关键。

(四)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保障城乡统筹体系的现实道路

发达国家多层次实施社会养老金计划、普惠制养老金、社会救助养老金制度,重视综合救助的经验,为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城乡统筹体系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造成我国目前财富总量很大,人均财富很少的现状,而且我国东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建立一刀切的城乡统一各地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借鉴别国经验,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道路。未来如何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完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宏伟目标,是一项长期、艰巨、极具挑战性的战略任务。

(作者单位: 1.3.河北廊坊师范学院管理学院;2.河北廊坊中油管道特种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作者:罗雁翎 梁晓华 苏兴华

第二篇: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研究

摘 要:通过对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比较研究,选取社会保障的相对规模、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衡量指标,从多角度分析了投保资助型、国家福利型、强制储蓄型等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代表性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得出国家福利型和投保资助型保障模式的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的社会保障水平中等的结论。同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比较,提出了对中国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借鉴举措。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

引言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它以量化指标的形式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内部机制的运行状况[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和发展的几百年间,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建立和发展起了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本文选择美国作为“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国家的代表,英国作为“福利国家”型的代表,新加坡作为“强制储蓄”型的代表,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保障模式进行研究,将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从不同侧面的衡量指标进行比较,探索、分析和总结出社会保障运行与发展的规律,从而得出提高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借鉴性的经验举措,促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化、结构合理化。

一、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估指标分析

(一)从社会保障的相对规模来看

国际上把社会保障相对规模,即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用公式表述为: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100%。表1为美国英国新加坡中国和世界平均的社会保障水平计算值。

从表1中的数据发现:新加坡的社会保障水平最高,美英两国次之,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最低,而且同其他国家存在很大差距。2008—2012年,中国社会保障相对规模一直稳定在3%—4%左右,而新加坡的社会保障相对规模占到GDP的25%左右,美英两国的也在10%—15%范围内,世界各国平均社会保障水平保持在9%左右,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甚至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二)从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来看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仅有益于一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消除贫困和提高福利水平有着巨大作用,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因此,各国十分重视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国际上通常采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各国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责任。

数据来源:表中数据是根据何平、金维刚、汪泽英的《部分国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分析》整理所得。由于未找到2007年新加坡的相关统计数据,因此,列举以上几个国家以供类比[1]

由表2数据发现,从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障财政责任与英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上升空间比较大。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额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将会继续增大,中国政府正在为社会保障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财政责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责任仍需强化。

(三)从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来看

各国国民经济规模有大小之分、人口有多寡之别,即使各国用于社会保障的国民经济资源的比重相同,每个居民平均获得的社会保障金额也会不一样。所以,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更能反映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情况。由于各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数据很难找到,本文选取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来代表,借以分析和研究。

从表3中的数据来看,四个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平均人均医疗卫生支出都随年份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其中,美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最多,其次是英国、新加坡、世界平均,而中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在这几个国家中排名最后,且和几个国家差距十分悬殊。美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是世界各国平均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的9倍左右,英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4倍左右,由此推断,英美两国属于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新加坡属于中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最低,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平均的水平。这样的差距不仅仅是国家经济实力差距的缩影,更是社会保障历史的悠久程度差距的体现。

二、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比较分析的总结

社会保障水平一方面代表了社会成员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必须建立更全面的指标体系,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发现,四种社会保障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缺点。

第一,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和水平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这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原则。但不论哪种社会保障模式,其社会保障水平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适度原则,社会保障水平如果太低,将无法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也会给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第二,虽然实施强制储蓄型的新加坡其社会保障相对规模较高,但从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对比,发现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水平最高,其次为投保资助型,强制储蓄型为中等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层次最低,这与中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较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等问题有关。

第三,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从保障相对规模、政府财政责任、人均保障支出等多方面都大大低于其他社会保障模式的代表型国家,而且也严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极低,在很多层面上起不到保障的基本作用,急需大力提高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三、其他社会保障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不一样,社会保障模式产生的效果也就全然不同。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很不成熟。通过对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我们得出以针对于提高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舉措。

(一)立足国情确立社会保障水平目标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近几年国民经济有了较快增长。但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市场经济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社会问题较多,加之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速度急剧加快、城乡二元制结构突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都会有很大差距,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能一刀切。因此,目前社会保障水平目标不宜过高,项目不宜过多。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扩大受保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提供以基本社会保障为主,由以城镇为主逐步扩大到乡村,促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真正建立起一个面向社会的“安全网” 。

(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拓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增加资金来源渠道,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这既强化了社会保险的“安全性”,又能够满足各方面的不同需求,尤其是会不断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项目的覆盖面,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

完善社会保障的调整机制,确保受保群体的待遇给付会随着社会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而自动进行调整。同时,要提高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升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和社会化水平,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统一机构,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向更加正规化方向迈进。

(四)加强国家对社会保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通过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及其他配套法规,将国家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基金的管理、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等内容明确地固定下来,使得国家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从而使得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达到法制化和规范化。

总之,中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具有创新意义且与本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并重,实现效率与公平共赢。

参考文献:

[1] 吴焕章.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 何平,金维刚,汪泽英.部分国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6,(9):30-32.

[3] 贾桓宇.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

[责任编辑 王燕文]

作者:孙佳琪 李姗姗

第三篇:健全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而社会保障对于消除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确定社会保障建设的“度”,并合理界定、协调处理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各方主体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建适应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几个“更加”中,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就是社会更加和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更加和谐’是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的主调”。“‘社会更加和谐’的关键是要在社会政策上为弱势群体提供制度性保障”。“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核心问题就是社会保障”,可以说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第一要务就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保证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了维护社会安全运行,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稳定,对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基本生活的权益,进而达到调适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保障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关系着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

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是社会存在的状态,是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均衡协调,是社会分化与整合的动态平衡。它包括社会结构协调合理,社会规范统一,社会整合适度,社会流动科学有序,社会公平正义等丰富内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建设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标志着社会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社会改革由片面无序到全面秩序;从单纯的经济增效到全面的利益调整;从个案问题应对到妥善处理整体化社会问题等等。其使命是将社会建成充满活力又平衡有序的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首先体现为在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且和谐相处。社会保障的实质在于国家和社会履行管理义务的职责,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其目的在于调适人们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处于协调发展之中,从而促进社会的有序稳定协调发展。可见,社会保障作为满足人类需求、维护社会安全运行的一种机制,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调节社会关系、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促进社会公平以及稳定社会、生活秩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认同,减少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稳定

普遍的社会认同与社会稳定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在人的生命历程中难免有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残酷的竞争使一部分人因个人或社会原因生活处于难以维继状态。这部分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穷困状态,最基本的权益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夺感,从而不认同这个社会,敌视社会,并力图改变这个社会,这会极大威胁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恰是政府与社会给予这部分人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支持与帮助,使他们获得基本生活权益,从而获得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有了生存保障,有了平等参与竞争机会,也就有了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可能。他们因此才能够认同这个社会。因此说,闪耀人性光芒,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保障能够消除弱势群体对社会的敌视。增强社会认同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它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公正,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当今社会竞争愈加剧烈。竞争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没有竞争社会就不能发展。在难以杜绝的竞争中总有一部分人处于劣势而被淘汰。但是,人不同于动物,在奉行适者生存的竞争原则的同时,还要坚守人道公正的原则。社会保障就在于体现社会公正原则,它修正了市场操纵的非人性,为市场机制下的弱势群体提供平等参与竞争所需要的生存发展条件。其作法是通过向高收入阶层征收社会保障基金,由此向贫困者提供资助。通过收入调节克服了社会分配不公,缩小了贫富差距,增进了社会和谐。

(三)社会保障通过调节个人收入,不但缩小了贫富差距,维护了社会公正

人们起码的生存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以正常平和的心态进行人际互动,社会才能形成安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另外,社会保障能够使个人获得心理安全感。个人心理安全才能使整体社会心理稳定,整体社会心理稳定,社会系统才能稳定。当个人生存岌岌可危,安全感丧失,心态失衡,人际互动就会出现障碍。社会保障中的各种内容,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抚恤等都起到了增进心理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保障能够使人得到尊重,提高人的价值。以残障人员就业安置为例,残障人员就业安置是社会保障内容之一,安排残障人员就业,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多少人生存,更重要的是让社会和他们本人看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作为社会成员,个人的内在价值有权利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应该予以他们平等的参与社会创造的机会,去为社会为自己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最佳途径。社会保障不仅予以人基本生活权益,随着它的不断完善,将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更加充满人性关怀。

(四)社会保障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包括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均衡与协调。和谐不是停滞或僵化,和谐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和谐。因此说,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保障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将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社会保障的实现,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而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保障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生产、生活才能安全有序,才能增进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全社会的经济增长。当然,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还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有了社会保障,人就有条件去发展经济活动之外的精神文化生活,才会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人类才会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说,社会保障推动了社会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

大任务,指明了我国社会建设的方向。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并由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整合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城乡分割、区域封闭、身份限制等诸多特征。这种“多元化”的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受到了侵害,扩大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工人、干部、农民之间的差别,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相悖。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衔接。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要按照互助共济,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原则,加强社会保障的区域间协调,逐步建立地区的社会保障调剂基金,促进社会保险功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作好与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减少国家干部、企业职工以及农民工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待遇差别,以创造不同阶层和谐共处的良好的经济基础。要积极研究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互补充、共同保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解决好包括大病保险在内的各种风险的保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筹措社会保险基金,消化制度转轨成本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正在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积累制”过渡,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制度转轨成本。按照现行办法,政府试图把转轨成本转移给后代,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一代人为两代人养老的问题、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引起代际利益的冲突,也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偿还转轨成本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应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及早采取措施,多方面筹措资金,尽快补偿转轨成本,减轻后代人社会保障的压力。

(三)主动创造均等机会,强化社会保障功能

由事后补偿向事前预防转变,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比如由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转变,由医疗保险向疾病预防转变,由工伤保险向安全保护转变,由济贫向开发扶贫转变等。为社会成员创造平等机会,是顺应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的良策。一要向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政治、经济平等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健全高等教育中的奖、贷、助学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要为社会成员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要加强职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加强职业介绍,重视职业培训;要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市场壁垒,保证劳动力的流动;要消除各种就业中的歧视性办法,实现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平等竞争。

作者:高 洁

上一篇:提升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设施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