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后建筑业税收筹划研究

2023-01-01

1 营改增后建筑业税负增加的原因

实施营改增的主要目的是减少重复纳税, 减轻企业税负。但就营改增实施的效果来看, 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建筑企业的税负不降反升。主要是以下原因:

1.1 部分成本支出因无法取得进项税票, 无法进行抵扣

实际工作中, 建筑企业一部分支出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主要是:一是建筑企业的上游企业大多是小规模纳税人, 无法直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需要到税务局代开, 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不能抵扣进项税额或代开的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低, 增加了企业的税负。如有些项目的砂石是向个体经营者或农户采购, 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二是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实行了营改增, 但是税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不到位, 特别是增值税发票管理不到位, 不能及时取得增值税发票, 导致税负增加。

1.2 工程成本中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比例不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工成本抵扣比例偏低。建筑企业内人工成本大约占据工程总成本的20%—30%左右, 而现行税法规定, 人工成本不能获得进项税, 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市场环境下, 人工成本无法抵扣导致建筑企业税负增加, 一定程度影响了其持续发展;二是零星材料采购无法进行抵扣。建筑业采购商多而零散, 零星采购支出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三是部分资产进行税额无法抵扣。根据政策规定, 企业在营改增之前购进物资的进项税额是不可以在营改增后新项目抵扣销项税。大部分的建筑企业而言, 在实施营改增之前就购置了大量的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存量资产, 实行营改增之后, 无法进行抵扣, 无疑增大了企业的税负。

1.3 企业内部关联交易进销比例失衡

建筑企业内部关联交易非常普遍, 包括建筑工程的总包、分包、采购、租赁及提供各种劳务和服务等, 交易主体一般涉及供应商、设备租赁公司、施工单位等, 其各个交易主体之间的收入与成本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增值税税款在企业内部各个子单位之间进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普遍。

1.4 甲供结算方式不利于进项税额的抵扣

当前建筑行业, 甲供结算方式较普遍, 建设单位直接与供应商或分包单位结算价款, 以抵扣应付施工方的工程款。在原有税制下,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和办理的结算均包括甲供金额。实施“营改增”后, 施工方无法使用该部分进项税额以抵扣销项税额, 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税收负担。

1.5 税金交纳方式制约了建筑企业合理的纳税筹划

营改增后, 建筑施工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为中央和地方共同所有, 在项目所在地预交增值税, 而后回机构所在地抵扣。从纳税人角度来说, 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施工项目分散、跨地区经营的情况, 其应税行为向机构注册地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使得企业难以合理、有效地纳税筹划, 不利于企业科学合理避税。

2 营改增后建筑业纳税筹划的思路

营改增后因购买原材料等需要先行支付增值税, 该部分挤占了企业的经营资金, 加大了资金压力, 因此建筑企业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尤为必要。其纳税筹划的思路有:

2.1 加强管理,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由于“营改增”涉及的部门较多, 对于多元化的大型综合建筑集团应以此为契机, 提升管理能力和核算水平, 实现各流程的有效衔接, 进而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一是规范建筑业资质管理, 提高专业化施工水平, 避免以包代管。挂靠行为实质上为“以包代管”, 不仅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行业风险与经济责任风险, 从税务角度来说, 也是容易导致增值税发票虚开的高危区域。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对于建筑企业集团可结合自身特点, 调整组织架构、缩短管理链条、压缩管理层级, 组织机构尽量扁平化, 降低涉税风险;尽量与上游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并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税务清算等工作。三是加强项目投标报价管理。工程投标报价过程中, 不仅列示工程造价, 还应列示出所缴纳的增值税, 同时在编制概预算时, 测算成本抵扣率的方法和依据应考虑加进去, 进而保证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四是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增值税价税分离的特点, 通过合同条款合法节税, 从合同的谈判、签订、执行、结算、终止等贯穿增值税筹划的思路。例如尽量选择包工包料的总包合同;签订其他材料和大型设备的采购合同时, 可以要求对方承担运输费用, 这样可以按17%进行抵扣;选择融资租赁来代替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 获取17%的动产租赁发票等。五是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票据集中管理, 资金支付集中审核, 对项目交易的真实性集中把控, 做到“四流一致”;同时对进项、销项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控, 实现纳税申报半自动化, 便于进行进销项平衡。

2.2 合理选择计税方法

一是合理使用简易计税方法。财税2016年36号文规定, 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一般纳税人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以及一般纳税人为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都有权选择简易计税方法计税。这意味着可在一般计税方法和简易计税方法之间进行权衡, 选择税负较轻的一种方法。假设某企业当期的营业收入为A, 可以抵扣的营业成本为B, 如果两种计税方法税负一样, 那么得出11%A-17%B=3%A, 即A:B=17:8。这就意味着如果A:B<17:8, 选择一般计税方法税负较轻, 反之选择简易征税方法计税较轻。二是合理选择现行设备租赁计税办法。建筑企业应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设备租赁的情况、现存设备租赁的进项税额的抵扣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 合理选择计税方式。例如, 建筑企业A公司的子公司B公司属于设备租赁单位, 应为设备租赁单位选择一般计税方式缴纳增值税, 其进项税额可以在下游单位进行抵扣, 从而使企业总税负得到降低;若租赁设备的客户源为企业内外部均有, 那么应综合测算, 选择使总税负最低的计税方式。

2.3 合理分配物资资源

一是尽量合理分配物资资源, 使存量物资用于存量项目, 新购资源用于新开项目, 并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或者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上游单位进行合作,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新开项目的税负压力。二是做好甲供纳税筹划。建筑企业与建设单位本着税负合理、平等的态度进行协商, 在签订合同之前就材料采购的细节达成一致。例如, 甲方可以作为出售方, 将其购得的物资以一定的价格销售给乙方, 增加乙方的进项税, 从而降低乙方的税负。建筑企业也可以实行差额计税, 将以“甲供”方式抵扣的货款从自身的营业额中去掉, 降低自身的销项税额, 降低企业税负。

三是合理调整关联交易价格。一般大型建筑集团内部会存在关联交易, 若建筑企业内部的材料、设备和劳务的单位有着较大的进项税额, 则会存在进项税留抵额, 下游单位有着较大销项税额, 则应适量增加下游单位的进项税额, 以加大进项税额抵扣程度, 达到其降税的目的。在不引起关联交易纳税风险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税负转移情况, 努力降低集团整体税负, 避免此消彼长造成集团整体税负的升高。

2.4 合理选择与培育供应商

一是建立供应商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尽量不与自然人合作, 一般纳税人优先的制度。鼓励供应商或分包商成为一般纳税人。只有鼓励施工企业上下游都成为一般纳税人, 使抵扣链条真正打通, 实现充分抵扣, 才能实现税负的整体下降。

二是集中有限资源, 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例如在允许分包的前提下, 可考虑将技术含量低、人工成本大的部分进行分包, 比如土石方工程、预埋电缆、通信工程等, 这样可以抵扣增值税额, 降低税负。三是劳务尽量采用劳务外包形式, 劳务外包和劳务派遣的税率分别为11%和6%, 看起来劳务派遣缴纳的增值税较少, 可是在进项税额抵扣方面, 只要选择一般纳税人进行外包, 劳务外包抵扣的项目相比较劳务派遣范围更大。

2.5 加强学习, 灵活运用国家税收政策

建筑企业应积极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分析其对本行业产生的影响, 特别是某些税制与税惠政策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依照进项抵扣等优惠性税收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与纳税有关的业务进行管控, 参照单价、劳务费用情况对供应商、分包商进行合理的选择。对于国家减免及优惠政策, 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享受和利用, 适时对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进行调整, 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营改增规范了建筑业和建材市场, 有效抑制了挂靠分包、乱开发票、偷税漏税等不良现象, 缴纳的进项税额可以取得增值税发票并抵扣, 理论上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 建筑业的实际税负确在增加。本文分析了营改增后建筑业税负增加的原因, 并对营改增后如何进行纳税筹划提出了思考, 以帮助建筑企业降低税负、防范涉税风险。

关键词:营改增后,建筑业,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 付永青.“营改增”后建筑服务业务中税负筹划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 2017 (2) .

[2] 毛春燕.“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的纳税筹划[J].财会学习, 2017 (2) .

上一篇:国际化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思路之研究下一篇:浅析公益广告中的创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