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后挂靠账务问题

2024-05-01

营改增后挂靠账务问题(精选6篇)

篇1:营改增后挂靠账务问题

营改增后,建安挂靠经营怎么办?

2016年了,不能再拖了,过了农历新年,财政部就得明确拿个说法出来,营改增试点如何全覆盖。2015年营改增政策的几次跳票,主要是因为剩下的建筑与房地产都是硬骨头。

而建筑业的挂靠经营模式,就成为了硬骨头中的硬骨头。我去年讲建筑业营改增的课时,学员最关注的部分,就是挂靠经营的处理,挂靠经营在营改增后要怎么办呢?

1、挂靠下的繁荣

建筑业的“挂”字当头由来已久,考一个“一建”的本本,一年光“挂”在建筑公司,就能挂十来万元。所谓行业门槛,通过挂靠已经被磨平了,不仅职业资格可以挂,建筑资质更可挂靠。

本文通过例子来分析:一个施工队想承接一项工程,自己的资质不够、或者品牌不被认可、或者其它原因,于是“挂靠”到一家建筑公司,以建筑公司的名义去谈业务、投标,中标后以那家建筑公司的名义签建筑合同,施工。业务从头到尾都是施工队做的,但从法律上看,却是建筑公司做的,虽然建筑公司从头到尾一分钱的实际建安劳务都没有提供。

为了未来分析方便,我假定:工程总造价1,000万元,材料设备等开支400万元,人工开支300万元,分包100万元,建筑公司收取挂靠管理费80万元。施工队老板一算账:1,000万-400万-300万-100万-80万=120万,还是有赚头的。首先说明一下,这个挂靠是“违法”的,违返了《建筑法》。但这个挂靠却是广泛存在的,如果根除掉挂靠这一方式,无异于对整个建筑市场来一场翻天覆地的折腾。

我认为,如果建筑主管部门或更高层不想搞这样的折腾,税务肯定不会去当排头兵的,营改增政策不可能让挂靠的施工队和被挂靠的建筑公司生存不下去。实际上,税务一直以来都非常务实,以前,营业税条例实施细则和营改增试点实施办法,都对“挂靠”这种涉嫌违法的经营方式如何纳税,进行了规范。以前如此,以后也当如此。

所以,广大建筑业的会计朋友不必太过害怕营改增。只要税务还想收税,就不敢把大家都收死。营改增不一定就会让天垮下来。就算垮下来也有高个子顶着。

2、营改增前的挂靠处理

先分析一下营改增之前,前述案例应该如何对挂靠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营改增前,至少的一半的挂靠业务,在税务与会计上的处理是错误的。

处理的核心是对收入的确认。这必须要分解为:会计收入的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的确认、营业税收入的确认。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① 会计上对业务的判定,必须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所以,会计收入的判定,不能依据合同、标书、发票等法律形式,而必须依据于业务实质。劳务是谁提供的?施工队提供了建筑业劳务,所以,施工队的建筑业收入为1,000万元;建筑公司没有提供建筑劳务,所以一分钱建筑业收入都不能确认。同时,建筑公司提供了挂靠服务,所以应确认80万元的挂靠服务收入。② 企业所得税的判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5条规定:“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建筑安装……活动取得的收入”。所以,谁从事了建筑安装活动,谁确认为收入。这样看来,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与会计的规定基本一致,所以,税会无差异。挂靠双方的所得税都跟着会计走,无须调整。

③ 营业税收入的判定,《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1条规定:“单位以挂靠方式经营的,挂靠人发生应税行为,挂靠人以被挂靠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被挂靠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被挂靠人为纳税人;否则以挂靠人为纳税人。”注意,《营改增试点实施办法》几乎照抄了这一规定。

可见,营业税不看“业务实质”,只看“法律形式”,挂靠模式下,经营名义、法律责任承担,都是被挂靠的建筑公司,所以,建筑业营业税的纳税人为建筑公司,开票人也为建筑公司。这形成了营业税与会计处理的差异。

另外注意,建筑公司收到的80万元挂靠费,是提供了挂靠劳务而收的款项,这个费用属于营业税的服务业税目,要按服务业缴纳营业税。由于建筑公司在会计上也应该确认这80万元的收入,所以,挂靠费上营业税与会计处理没有差异。综上所述,营改增前,挂靠业务这样处理:

① 建筑公司,收到甲方工程款1,000万元放“其它应付款”,向甲方开建筑业发票,并计提3%计30万元的建安税。扣下的80万元挂靠费,向施工队开服务业发票,确认为挂靠收入,并计提5%计4万元的服务业营业税。——为简便起见,不计算附加,不影响本文分析。哇!建筑公司缴了两次营业税?施工队什么营业税也不缴? 不需要大惊小怪,这就是规则,税法是怎么规定的,就怎么纳税。

② 施工队,收到建筑公司转来的920万工程款和80万发票,按工程实际总金额1,000万元确认收入,同时确认80万元费用支出。说过了,什么营业税也不用计提。

③ 施工成本,施工完全是施工队的事,所以其成本全部在施工队核算。建筑公司没有此类开支,所以无施工成本。

那么,施工队在采购材料、租赁设备等方面的成本开支,取得的发票台头开给谁呢?这个问题现实中五花八门,非法买发票冲账的情况也不少,所以,没太大所谓。留待后文再说。

以上核算,不论是审计来审会计处理,还是税务来查所得税、查营业税,都是非常规范的,谁敢说你半个“错”字呢?——当然,建筑主管单位会认为你挂靠违法,但建筑主管单位不会仅以会计处理来判定你违法与否,这样的处理实际上并不影响你在建筑领域的风险。

反过来说,如果不按这种核算方式,就会出问题了。比如,建筑公司按开票金额直接确认建筑业收入,就涉嫌虚增收入、虚列成本了;施工队因为收入不在自己这里,从而不交企业所得税,也就涉嫌偷税了。等等。

3、营改增后的麻烦事

建安的账在所有行业中是最乱的,核定征收往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营改增后,出现了两个麻烦: 其一,一般纳税人不能再核算不清了。营业税下你核算不清,税务拿你没有办法,你一本乱账,神仙也查不出个所以然,只能一核定了事。但增值税下,核算不清的一般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不能使用专用发票,这会弄死人的。

其二,如果要查账征收,如前所述的规范核算方式下,有问题了。因为增值税纳税人是建筑公司,所以,进项票必须由建筑公司抵扣。但成本属于施工队,成本票又必须在施工队核算。这让发票面临一女二嫁的尴尬。

所以,最大的障碍并非建安挂靠,最大的障碍竟然是发票。看来,这发票设计得不好,因为其成本与进项不能分别开给不同的单位。现在这个时代,猪的内脏都可以切给人用了,建筑公司的发票却不能切给施工队用,真不知道这两件事哪件更难。发票是否应该考虑与时俱进呢?

4、营改增后新玩法

算命先生可能会算出2016年建筑业营改增的最终政策,可惜我不会,我按税法的脉络来分析。

进入增值税时代以后,主要的问题就是“核算”与“发票”。

首先,一般纳税人应该进行完备而规范的会计核算,小规模纳税人就无所谓了,核定征收的路一直在那儿。

其次,营改增后,工程款必须要价税分流,这就涉及到双方对挂靠费的约定,从工程造价到报价系统,都要进行调整。(这实际上才是建筑业、房地产营改的最大难点。)简单起见,前述案例我假定,1,000万元的工程总造价和80万元的挂靠费以及成本开支,都是含税价。一旦价税分离,相当于工程被降了价,建筑公司和施工队的利润都会下降。其三,材料、运输、租赁等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开给建筑公司。由于增值税进项抵扣的苛刻规定,支付上述材料、运输、租赁等款项必须由建筑公司对公账户支付。不然,进项抵扣可能会有麻烦。这就要求挂靠经营双方必须对成本构成达成一致,否则挂靠费无法准确确定。

也就是说,资金流上,建筑公司不能再扣下挂靠费后将工程款全部打给施工队,其中有进项的支出,要直接付款给开票方。

我们对前述案例在营改增模式下的计算,进行一个分析: ① 收到1,000万元工程款,按11%的税率分离价税。不含税金额=1,000万÷(1+11%)=900.9万 增值税销项=900.9×11%=99.1万

所以,建筑公司按990.9万挂施工队的往来,99.1万挂增值税销项。分录为:

借 银行存款 1,000万

贷 其它应付款 900.9万

贷 应缴税费-增(销)99.1万

② 材料与租赁费支出400万元,假设都能取得17%的专票,由建筑公司向供应商支付。

不含税金额=400万÷(1+17%)=341.9万 增值税进项=341.9万×17%=58.1万 累计分录为: 借 其它应付款 341.9万

借 应缴税费-增(进)58.1万

贷 银行存款 400万元

③ 同理,100万元分包款也由建筑公司直接支付给分包商,分包商开来增值税专用发票。

借 其它应付款 90.1万

借 应缴税费-增(进)9.9万

贷 银行存款 100万元

④ 挂靠费用80万,按6%价税分离,费用75.5万,增值税4.5万,向施工队开发票,扣下挂靠费后,冲平其它应付款科目,余款388.9万支付给施工队。

借 其它应付款 468.9万

贷 银行存款 388.9万

贷 其它业务收入 75.5万

贷 应缴税费-增(销)4.5万

从以上处理结果可以看出,建筑公司的实际收入只有75.5万元,而施工队支付掉人工费后的利润只剩下88.9万元了。他们的利润都下降了。

营改增后,由于建筑公司的税负直接受进项票的影响,所以,建筑公司必须要把握住挂靠中的主动权,或者约定在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之外,再收取挂靠费用。不然建筑公司容易在竞争中吃亏。

5、再来看看施工队 再来看看施工队,他们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无法取得成本发票”,因为这些发票留在了建筑公司。

施工队如果搞成小规模,当然可以核定征收,但这要求提高建筑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

施工队如果也弄成一般纳税人,就必须核算清楚了吗?如果你纯粹只挂靠经营,没有其它自已的业务,也无所谓。因为不缴增值税,怕什么,税率再高、进项再不能抵扣,也拿你没有办法,因为你连税都不缴。纯挂靠经营的一般纳税人,照样可以账务混乱、核定征收。

所以,专整挂靠业务的施工队,并不怕被强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施工队如果真想查账征收,此时应该让建筑公司提供材料发票的复印件入账。问题是,以“复印件入账”,所得税能够扣除呢?会不会被罚款呢?

就算企业所得税政策、个人所得税政策(个体户)、发票管理办法不进行配套修订,也不会有扣除的问题,也不会有罚款的风险。

所得税法并没有“凭票扣除”的规定,所以,发票不构成税前扣除的法律障碍; 采购款是建筑公司支付的,所以建筑公司收取发票是正确的,而施工队本身就不该收取发票。不属于“应该取得发票”,也就不构成“应该取得但未取得”的行为。建筑业营改增推动过程中,以票控税的脑筋要调整调整了。

所以,建安挂靠在营改增后的困难不在于交税,而在于双方如何重新计价,如何把成本构成纳入双方协商的内容,如何确保能够取得足够的进项。

采购时,供应商可能是一般纳税人17%、简易征收或小规模纳税人3%、偷税的纳税人0%,采购时要培训老板和采购员,学会用“不含税价”进行价格判定和比较,以采购河沙为例,三者的含税报价如果为:100万(17%专票),88万(3%专票),85.5万(无专票),则增值税上视为价格基本相等,因为它们的不含税价都是85.5万元。

所得税不用太关心发票的事,因为建筑公司不交建筑的所得税,至于施工队,许多施工队的账都是一塌糊涂、核定征收。

6、真正的困难在价格

营改增后,由于部分价格变成了税金,直接的结果就是价格下降,虽然同样道理成本也会下降,但人工费成本却不会下降,所以,建筑与房地产的利润会下降。那么,说明营改增后,建筑业和房地产应该涨价吧?

有点复杂。公司买房会发现更便宜了,因为增值税可以抵扣,不用计入成本;个人买房会发现更贵了,因为增值税无法抵扣,只能计入成本。面对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客户群,你这个价怎么涨?关于这个,培训时会计也非常关心,限于篇幅以后再写。

说实话,如果2016年真不折不扣地推进建安、房地产营改增,我们应该佩服财政部的勇气。不动产价格的混乱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2016年的营改增,够整个社会喝一壶的,大家要作好准备。来源:乐税社区

篇2:营改增后挂靠账务问题

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不能再核算不清了。核算不清的一般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不能使用专用发票,这会弄死人的

我去年讲建筑业营改增的课时,学员最关注的部分,就是挂靠经营的处理,挂靠经营在营改增后要怎么办呢?

1、挂靠下的繁荣

建筑业的“挂”字当头由来已久,考一个“一建”的本本,一年光“挂”在建筑公司,就能挂十来万元。所谓行业门槛,通过挂靠已经被磨平了,不仅职业资格可以挂,建筑资质更可挂靠。

本文通过例子来分析:一个施工队想承接一项工程,自己的资质不够、或者品牌不被认可、或者其它原因,于是“挂靠”到一家建筑公司,以建筑公司的名义去谈业务、投标,中标后以那家建筑公司的名义签建筑合同,施工。业务从头到尾都是施工队做的,但从法律上看,却是建筑公司做的,虽然建筑公司从头到尾一分钱的实际建安劳务都没有提供。

为了未来分析方便,我假定:工程总造价1,000万元,材料设备等开支400万元,人工开支300万元,分包100万元,建筑公司收取挂靠管理费80万元。施工队老板一算账:1,000万-400万-300万-100万-80万=120万,还是有赚头的。

首先说明一下,这个挂靠是“违法”的,违返了《建筑法》。但这个挂靠却是广泛存在的,如果根除掉挂靠这一方式,无异于对整个建筑市场来一场翻天覆地的折腾。

我认为,如果建筑主管部门或更高层不想搞这样的折腾,税务肯定不会去当排头兵的,营改增政策不可能让挂靠的施工队和被挂靠的建筑公司生存不下去。实际上,税务一直以来都非常务实,以前,营业税条例实施细则和营改增试点实施办法,都对“挂靠”这种涉嫌违法的经营方式如何纳税,进行了规范。以前如此,以后也当如此。

所以,广大建筑业的会计朋友不必太过害怕营改增。只要税务还想收税,就不敢把大家都收死。营改增不一定就会让天垮下来。就算垮下来也有高个子顶着。

2、营改增前的挂靠处理

先分析一下营改增之前,前述案例应该如何对挂靠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营改增前,至少的一半的挂靠业务,在税务与会计上的处理是错误的。

处理的核心是对收入的确认。这必须要分解为:会计收入的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的确认、营业税收入的确认。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①会计上对业务的判定,必须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所以,会计收入的判定,不能依据合同、标书、发票等法律形式,而必须依据于业务实质。劳务是谁提供的?施工队提供了建筑业劳务,所以,施工队的建筑业收入为1,000万元;建筑公司没有提供建筑劳务,所以一分钱建筑业收入都不能确认。同时,建筑公司提供了挂靠服务,所以应确认80万元的挂靠服务收入。

②企业所得税的判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5条规定:“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建筑安装„„活动取得的收入”。所以,谁从事了建筑安装活动,谁确认为收入。这样看来,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与会计的规定基本一致,所以,税会无差异。挂靠双方的所得税都跟着会计走,无须调整。

③营业税收入的判定,《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1条规定:“单位以挂靠方式经营的,挂靠人发生应税行为,挂靠人以被挂靠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被挂靠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被挂靠人为纳税人;否则以挂靠人为纳税人。”注意,《营改增试点实施办法》几乎照抄了这一规定。

可见,营业税不看“业务实质”,只看“法律形式”,挂靠模式下,经营名义、法律责任承担,都是被挂靠的建筑公司,所以,建筑业营业税的纳税人为建筑公司,开票人也为建筑公司。这形成了营业税与会计处理的差异。

另外注意,建筑公司收到的80万元挂靠费,是提供了挂靠劳务而收的款项,这个费用属于营业税的服务业税目,要按服务业缴纳营业税。由于建筑公司在会计上也应该确认这80万元的收入,所以,挂靠费上营业税与会计处理没有差异。

综上所述,营改增前,挂靠业务这样处理:

①建筑公司,收到甲方工程款1,000万元放“其它应付款”,向甲方开建筑业发票,并计提3%计30万元的建安税。扣下的80万元挂靠费,向施工队开服务业发票,确认为挂靠收入,并计提5%计4万元的服务业营业税。——为简便起见,不计算附加,不影响本文分析。

哇!建筑公司缴了两次营业税?施工队什么营业税也不缴?

不需要大惊小怪,这就是规则,税法是怎么规定的,就怎么纳税。

②施工队,收到建筑公司转来的920万工程款和80万发票,按工程实际总金额1,000万元确认收入,同时确认80万元费用支出。说过了,什么营业税也不用计提。

③施工成本,施工完全是施工队的事,所以其成本全部在施工队核算。建筑公司没有此类开支,所以无施工成本。

那么,施工队在采购材料、租赁设备等方面的成本开支,取得的发票台头开给谁呢?这个问题现实中五花八门,非法买发票冲账的情况也不少,所以,没太大所谓。留待后文再说。

以上核算,不论是审计来审会计处理,还是税务来查所得税、查营业税,都是非常规范的,谁敢说你半个“错”字呢?——当然,建筑主管单位会认为你挂靠违法,但建筑主管单位不会仅以会计处理来判定你违法与否,这样的处理实际上并不影响你在建筑领域的风险。

反过来说,如果不按这种核算方式,就会出问题了。比如,建筑公司按开票金额直接确认建筑业收入,就涉嫌虚增收入、虚列成本了;施工队因为收入不在自己这里,从而不交企业所得税,也就涉嫌偷税了。等等。

3、营改增后的麻烦事

建安的账在所有行业中是最乱的,核定征收往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营改增后,出现了两个麻烦:

其一,一般纳税人不能再核算不清了。营业税下你核算不清,税务拿你没有办法,你一本乱账,神仙也查不出个所以然,只能一核定了事。但增值税下,核算不清的一般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不能使用专用发票,这会弄死人的。

其二,如果要查账征收,如前所述的规范核算方式下,有问题了。因为增值税纳税人是建筑公司,所以,进项票必须由建筑公司抵扣。但成本属于施工队,成本票又必须在施工队核算。这让发票面临一女二嫁的尴尬。

所以,最大的障碍并非建安挂靠,最大的障碍竟然是发票。看来,这发票设计得不好,因为其成本与进项不能分别开给不同的单位。现在这个时代,猪的内脏都可以切给人用了,建筑公司的发票却不能切给施工队用,真不知道这两件事哪件更难。发票是否应该考虑与时俱进呢?

4、营改增后新玩法

我按税法的脉络来分析。

进入增值税时代以后,主要的问题就是“核算”与“发票”。

首先,一般纳税人应该进行完备而规范的会计核算,小规模纳税人就无所谓了,核定征收的路一直在那儿。

其次,营改增后,工程款必须要价税分流,这就涉及到双方对挂靠费的约定,从工程造价到报价系统,都要进行调整。(这实际上才是建筑业、房地产营改增的最大难点。)简单起见,前述案例我假定,1,000万元的工程总造价和80万元的挂靠费以及成本开支,都是含税价。一旦价税分离,相当于工程被降了价,建筑公司和施工队的利润都会下降。

其三,材料、运输、租赁等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开给建筑公司。由于增值税进项抵扣的苛刻规定,支付上述材料、运输、租赁等款项必须由建筑公司对公账户支付。不然,进项抵扣可能会有麻烦。这就要求挂靠经营双方必须对成本构成达成一致,否则挂靠费无法准确确定。

也就是说,资金流上,建筑公司不能再扣下挂靠费后将工程款全部打给施工队,其中有进项的支出,要直接付款给开票方。

我们对前述案例在营改增模式下的计算,进行一个分析:

①收到1,000万元工程款,按11%的税率分离价税。

不含税金额=1,000万÷(1+11%)=900.9万

增值税销项=900.9×11%=99.1万

所以,建筑公司按990.9万挂施工队的往来,99.1万挂增值税销项。

分录为:

借 银行存款 1,000万

贷 其它应付款 900.9万

贷 应缴税费-增(销)99.1万

②材料与租赁费支出400万元,假设都能取得17%的专票,由建筑公司向供应商支付。

不含税金额=400万÷(1+17%)=341.9万

增值税进项=341.9万×17%=58.1万

累计分录为:

借 其它应付款 341.9万

借 应缴税费-增(进)58.1万

贷银行存款 400万元

③同理,100万元分包款也由建筑公司直接支付给分包商,分包商开来增值税专用发票。

借 其它应付款 90.1万

借 应缴税费-增(进)9.9万

贷 银行存款 100万元

④挂靠费用80万,按6%价税分离,费用75.5万,增值税4.5万,向施工队开发票,扣下挂靠费后,冲平其它应付款科目,余款388.9万支付给施工队。

借 其它应付款 468.9万

贷 银行存款 388.9万

贷 其它业务收入 75.5万

贷 应缴税费-增(销)4.5万

从以上处理结果可以看出,建筑公司的实际收入只有75.5万元,而施工队支付掉人工费后的利润只剩下88.9万元了。他们的利润都下降了。

营改增后,由于建筑公司的税负直接受进项票的影响,所以,建筑公司必须要把握住挂靠中的主动权,或者约定在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之外,再收取挂靠费用。不然建筑公司容易在竞争中吃亏。

5、再来看看施工队

再来看看施工队,他们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无法取得成本发票”,因为这些发票留在了建筑公司。

施工队如果搞成小规模,当然可以核定征收,但这要求提高建筑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

施工队如果也弄成一般纳税人,就必须核算清楚了吗?如果你纯粹只挂靠经营,没有其它自已的业务,也无所谓。因为不缴增值税,怕什么,税率再高、进项再不能抵扣,也拿你没有办法,因为你连税都不缴。纯挂靠经营的一般纳税人,照样可以账务混乱、核定征收。

所以,专整挂靠业务的施工队,并不怕被强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施工队如果真想查账征收,此时应该让建筑公司提供材料发票的复印件入账。

问题是,以“复印件入账”,所得税能够扣除呢?会不会被罚款呢?

就算企业所得税政策、个人所得税政策(个体户)、发票管理办法不进行配套修订,也不会有扣除的问题,也不会有罚款的风险。

所得税法并没有“凭票扣除”的规定,所以,发票不构成税前扣除的法律障碍;

采购款是建筑公司支付的,所以建筑公司收取发票是正确的,而施工队本身就不该收取发票。不属于“应该取得发票”,也就不构成“应该取得但未取得”的行为。建筑业营改增推动过程中,以票控税的脑筋要调整调整了。

所以,建安挂靠在营改增后的困难不在于交税,而在于双方如何重新计价,如何把成本构成纳入双方协商的内容,如何确保能够取得足够的进项。

采购时,供应商可能是一般纳税人17%、简易征收或小规模纳税人3%、偷税的纳税人0%,采购时要培训老板和采购员,学会用“不含税价”进行价格判定和比较,以采购河沙为例,三者的含税报价如果为:100万(17%专票),88万(3%专票),85.5万(无专票),则增值税上视为价格基本相等,因为它们的不含税价都是85.5万元。

所得税不用太关心发票的事,因为建筑公司不交建筑的所得税,至于施工队,许多施工队的账都是一塌糊涂、核定征收。

6、真正的困难在价格

营改增后,由于部分价格变成了税金,直接的结果就是价格下降,虽然同样道理成本也会下降,但人工费成本却不会下降,所以,建筑与房地产的利润会下降。

那么,说明营改增后,建筑业和房地产应该涨价吧?

篇3:营改增后挂靠账务问题

1 物流企业挂靠经营模式的现状

交通运输业挂靠经营模式早在1995年就已获得国家认可, 物流行业作为涵盖交通运输的聚合型产业, 延续并推广了这种模式。挂靠经营是指个体运输户 (挂靠者) 将车辆登记在某个具有运输经营权资质的单位 (被挂靠者) 名下, 以其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并由向该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的经营模式。虽然挂靠经营模式的普及使市场供求矛盾得以缓解,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但是挂靠经营的随意性以及物流服务的隐蔽性却加大了相关单位对物流企业管理的难度。

2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及物流企业纳税的情况

截至2014年1月1日, 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 除特殊情况外, 一般纳税人按照一般计税方法计税, 适用税率为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税, 征收率为3%, 而装卸搬运、货物运输代理、仓储、货运客运场站服务等物流辅助业则适用6%的税率。营改增政策实施后, 物流企业的纳税情况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部分物流企业的税负不降反增, 同时, 也有部分物流企业 (以挂靠经营的物流企业为主) 的税负大幅下降,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存在问题。

3 营改增实施后物流企业挂靠经营模式下存在的税收管理问题

在营改增模式下, 被确定为一般纳税人的物流企业, 会计核算要求变得更加严格。物流企业的营运车辆大多由自有车辆和挂靠车辆组成, 而且后者居多。当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业务分拨给挂靠者并向其支付报酬时, 挂靠者按照合同的规定营运向被挂靠单位缴纳一定费用, 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提供给被挂靠单位。符合申请代开条件的挂靠者多数是小规模纳税人, 税务部门代开的专用发票税率也为3%, 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作为被挂靠者的进项税额准予抵扣。但是, 这样看似简单的业务却存在很多税收管理问题。

(1) 被挂靠单位难以从挂靠者手中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致使税负增加。由于大部分挂靠个体手续资料不符合申请条件或有意逃税, 被挂靠单位很难从挂靠者手中取得专用发票。在营业税制下, 仅根据其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可扣除凭证也不局限于增值税专用发票, 即便挂靠者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税负担;但是在“营改增”模式, 作为一般纳税人的物流企业, 如果未能取得符合规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就需承担较高的税负。

(2) 物流企业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渠道有限。目前, 物流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途径主要有石油公司和提供车辆维护、修理修配的4S店。由于国内4S店的修理维护费用较高, 行业内维修欺诈现象严重, 加之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为6%, 可抵扣额相对较低, 所以物流企业宁可放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愿意到4S店维修。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物流企业采取在国有大型石油公司统一办理多用户加油卡的方法获取旗下挂靠车辆燃油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公司车辆持副卡到发卡单位所属加油站加油时, 消费信息就会汇总到主卡上, 石油公司就可以根据主卡消费信息向被挂靠单位按照17%的税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3) 税收管理漏洞, 产生套取增值税发票现象。虽然多用户加油卡的使用有效解决了物流企业车辆燃油增值税发票问题, 但是在管理上却存在极大漏洞, 真实使用情况难以监督。以挂靠者 (小规模纳税人) 承接被挂靠物流企业 (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税率按照11%测算) 分派业务为例: (仅从增值税角度简单分析, 其他费用不计)

物流企业承接222万元 (含税) 的业务, 将业务分派给挂靠者A, 取得价款100万元, 增值税额3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可做如下会计处理:

该项业务毛利为100万元, 应交增值税额为19万元, 挂靠者承担3万元增值税额;

如果物流企业不向挂靠者支付现金, 而向其提供价值110万元的加油卡作为回报, 同时将其视为自有车辆的燃油费入账, 并且不向挂靠者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 挂靠者在当月将油卡消费完。会计处理结果如下:

该项业务毛利为105.98万元, 应交增值税额为6.02万元, 挂靠者不需承担增值税额, 还可以额外获利7万元, 税款流失严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受利益驱使, 被挂靠单位和挂靠者形成默契, 以价值稍高于挂靠者应得劳务报酬的加油卡副卡进行交易, 挂靠者不仅不用支付代开发票税金和工本费, 还可以额外获利;被挂靠单位也取得了可抵扣额远高于代开发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大大减少了自己的赋税额。

(4) 混合经营, 故意变更收入结构, 利用税率差异降低税负。物流行业是集合交通运输和物流辅助的复合型产业, 按照营改增政策的规定, 交通运输业应税服务增值税税率为11%, 物流辅助服务增值税税率为6%, 两者税率存在差异而业务性质又难以区分, 因此在交易总额不变的情况下, 物流企业在开具发票时人为地减少税率较高的运费金额, 增加税率较低配送、仓储等费用从而降低其销项税额, 降低整体税负。

4 营改增后加强对物流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是税务机关在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时降低代开标准,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收费项目, 降低申请难度, 方便挂靠者申请代开发票,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设立开票奖励制度, 激励挂靠者主动申请代开发票;

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 对挂靠者及物流企业本身的燃油、里程及吨位情况同时进行监控, 杜绝套取增值税发票现象的发生;

二是加强对4S店的管理, 杜绝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为物流企业取得正常修理、修配支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提供便利;

三是积极建立更加适合经济发展和管理需要的经营模式取缔现行的挂靠经营模式, 以实现挂靠者和被挂靠者的相互监督;

四是对物流企业的混合经营, 无法划清收入的, 从高适应税率或重新确定合理税率进行征收, 减少税率差异带来的税收损失;

五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广泛的情况下, 国家税务机关、地方税务机关及财政局可通过对其业务信息进行有效监控, 防止虚报谎报业务量, 以便核算应纳税额, 减少国家税款流失。

参考文献

[1]唐菊, 李睿鑫.“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影响——以“苏锡常”地区为例[J].财会月刊, 2015 (2) .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学会.我国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研究报告[R].2014.

篇4:营改增后融资租赁税收问题探讨

关键词:融资租赁;营改增;即征即退

一般来说,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依照承租人的要求,从租赁物原始供应方处购入租赁标的物,再出租给承租人。融资租赁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它涉及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以及租赁物原始供应商。租赁期间,租赁物所有权归融资租赁企业,承租人拥有使用权。与普通经营租赁不同,融资租赁承租人事先并不拥有租赁物,而是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租赁物供应商的选择购入租赁物。租赁物由承租人选定,一般只适合该承租人使用,因此租赁物折旧维修等成本以及各种风险由承租人承担,这也符合会计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美国著名租赁专家苏迪尔·阿曼波提出了融资租赁的四大支柱学说:法律、监管、会计和税收。税收政策属于广义上的法律,与会计准则联系密切,又是行业监管的重要体现。融资租赁营改增正是规范行业税制,推动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有力支柱。通过“营改增”实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更好地保障个体营利性;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税基,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2]

一、融资租赁营改增的原因

财税〔2011〕第110号文明确指出“营改增”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融资租赁属于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将其纳入营改增的范围也是大势所趋。

首先,融资租赁纳入营改增是行业性质决定的。融资租赁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是贸易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货物的流转和使用是主要交易方式,不可能和应税货物增值税无关。

其次,融资租赁给中小微企业带来福音,符合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方针。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少很难达到商业银行贷款的要求,而融资租赁门槛较低且手续简便,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融资租赁大多涉及飞机船舶、医疗器械、工程机械等大型设备,接受融资租赁服务的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进行设备更新,有利于相应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此外,融资租赁还能促进租赁物生产端行业的去库存,发挥促销作用,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融资租赁营改增的历程与现状

自2013年融资租赁业营改增试点开始,税收政策变动频繁,财税〔2013〕第106号文、财税〔2013〕第121号文、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第90号公告以及财税〔2016〕第36号文接连出台,这也体现了国家对融资租赁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的决心。可政策的实行状况与制定初衷并不符合,营改增后融资租赁企业陷入流转税的困境之中。

营业税制下,经中国人民银行、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3]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以下简称“有资质的企业”)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无论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是否转让给承租方,均按《营业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差额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其他单位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以下简称“无资质的企业”),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转让给承租方,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租赁的货物的所有权未转让给承租方,全额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4]

增值税制下,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或者商务部批准的融资租赁业一般纳税人,由于延续差额征税政策,税基不变,税率提高12%,但由于3%即征即退优惠政策的出台,流转税税负理论上仍将减轻。对于无资质的企业来说,营改增后由于允许差额征税,即使税率增加,流转税税负理论上也能得到减轻,此外,根据财税〔2016〕第36号文,经商务部授权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的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实收资本达到1.7亿元的也可以享受3%即征即退的政策。

因此,3%即征即退优惠政策能否落实是融资租赁业流转税税负增减的关键。很多学者认为计算增值税实际税负的分母包含租赁本金,企业难以达到即征即退标准。但理论上即征即退是能够实现的,在我国,纳税人除购进部分农产品实行实耗抵扣法外,采用的都是购入抵扣法。融资租赁公司购进设备和支付运杂费等支付的进项税额是一次性抵减的,而租金的销项税额是每次收取时分次计提的,增值税税负也是分期计算的,并非按项目计算。在设备的租赁前期,融资租赁公司并不需要缴纳增值税。当某期销项税额恰好等于上期留抵税额,下期不存在留抵税额,下期的销项税额就是应纳税额,那么下期及以后各期的实际税负的分母就是当期租金,不含设备本金。[5]

三、融资租赁营改增存在的问题

(一)即征难即退

即征即退并非字面上的“征收后马上退”,而是税务机关先征收,符合即征即退要求的企业再申请退税,然后税务机关进行审核,确定是否退税以及退税的比例。融资租赁企业属于金融业,对资金流动性要求很高,退税手续过于繁琐、退税审核时间过长极大阻碍了融资租赁企业的资金流动,不利于业务的不断开展。融资租赁的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如果税款不能即退,直接影响其现金收益和利润核算。资金损失很大,又无处申述和补偿。这就是“营改增”以来给租赁行业带来的最大困扰。[6]此外很多融资租赁企业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资金每一天都在产生利息,增加负债。税款未及时退返严重阻碍了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

(二)即征即退的同时增值税附加却不予退返

根据财税〔2005〕第72号文,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实行先征后退、先征后返、即征即退办法的,除非另有规定外,对随三税附征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一律不予退返还。诚然,增值税附加专款专用,意义不可忽视。但长远来说,融资租赁企业税负减轻,行业走出困境,加速发展,最终税源不断增加,税收并未减损。目前,融资租赁业处于流转税困境,缴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是一笔不菲的税,融资租赁企业负担较重。

(三)即征即退优惠政策门槛较高,有违税收公平原则

目前有资格享受3%即征即退优惠政策的主体限于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或者商务部批准的融资租赁业,以及经商务部授权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的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实收资本达到1.7亿元的试点纳税人。由于我国融资租赁业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以高门槛将其拒之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的门外并不合适,不利于该行业的公平竞争。诚然,现今融资租赁公司遍地开花,亟须加强监管,但差别待遇也扼杀了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有税收歧视的嫌疑。

(四)售后回租业务[7]受阻

旧政策财税〔2013〕第106号文明确了售后回租业务的销售环节,承租人可以向出租人开具普通发票,作为销售额扣除凭证,但并未明确开出的发票是否当纳税,导致实务操作中不同地方的税务局做法各不相同。新政策财税〔2016〕第36号文将售后回租界定为贷款服务,按照贷款服务缴纳6%的增值税,直接跳过了承租人向出租人出售的环节,解决了本金发票难题,但将售后回租界定为贷款服务又会引发新问题。

根据〔2016〕第36号文附件一第27条的规定,购进贷款服务的进项税,不得自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支付贷款利息的纳税人,即使自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贷款也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也不得抵扣贷款利息支出的进项税。不但利息支出的进项税不得抵扣,与该笔贷款直接相关的投融资顾问费、手续费、咨询费等费用,其进项税不得抵扣。为了节税,承租方通过售后回租来融资的积极性将大减。

四、融资租赁营改增的完善建议

(一)统一征管口径,真正落实即征即退

即征即退优惠政策目前争议很大,政策制定初衷与实行不相符。不仅是融资租赁企业还是各地税务机关都存在不同程度上认知不清的问题。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出台融资租赁增值税征管办法细则,明确即征即退增值税实际税负的计算办法,明确特殊情况下先退后核的条件,灵活退税。此外,建议明确增值税3%即征即退的同时,相应的增值税附加也应该即征即退。

(二)适当降低3%即征即退政策的准入门槛,贯彻税收公平原则

有门槛的税收优惠政策固然能够刺激融资租赁公司尽早取得央行、银监会、商务部的资质批准,有利于监管的统一进行,但这样也人为地造成了税收歧视,致使无法或来不及取得资质的融资租赁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建议主管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税收优惠政策的准入门槛,使得更多的融资租赁企业享受到3%即征即退政策。如此可以加强融资租赁行业的有效竞争,促进融资租赁服务的多样化和产品的优质化。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也符合我国政府当下监管政策从事前严格管制转向事后监管的大方向。

(三)适当扩大售后回租的抵扣范围

将售后回租界定为贷款服务,那么贷款服务接受方也就是承租人支付的租金就相当于贷款利息。利息支出不得抵扣也就是说承租方向出租方支付的租金不得抵扣进项税。诚然,售后回租承租人在购买设备后生产销售产品缴纳增值税时,设备本金计入成本已经抵扣过一次,财税〔2016〕第36号文不允许售后回租承租人再次抵扣租金中的设备本金是合理的,但除设备本金之外的各种手续费、咨询费不得抵扣并不合理。建议将除设备本金之外的各种手续费、咨询费纳入抵扣的范围,减轻售后回租的增值税税负。

(四)构建多方协调机制

融资租赁企业应做好税务筹划,以合法方式取得节税利益。当对营改增政策认知不清时,融资租赁企业应积极向税务机关咨询,或者通过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应努力建设沟通平台,充当融资租赁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对话桥梁,解决融资租赁企业与税务机关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可以定期展开营改增专题培训,规范行业发展。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日益扩大的融资需求必然要求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发展,融资租赁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致力于结构性减税的营改增政策应当为融资租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保驾护航,当下融资租赁业流转税征管混乱的现状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融资租赁有多种交易模式,本文仅探讨简单融资租赁与售后回租的营改增问题。

[2]张守文:《“营改增”的经济法理论思考》,载《经济法研究》,2014年02期。

[3]2003年3月10日以后由商务部所替代。

[4]参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年第514号。

[5]参见史春玲、王茁:《“营改增”后融资租赁出租方的纳税筹划——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载《会计之友》,2014年17期。

[6]马迁、黄文菲:《论营改增政策对融资租赁业的影响》,载《商业时代》,2013年27期。

[7]售后回租业务是指承租方以融资为目的将资产出售给经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后,又将该项资产从该融资租赁企业租回的行为。

作者简介:

篇5: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的账务处理

(一)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或接受应税劳务,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采购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购入货物发生的退货,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例1:A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假设该企业从事提供应税服务的业务,2013年9月15日,取得《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张,“金额”栏5000元,“税率”栏为“11%”,“税额”栏550元,款已付;企业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费用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50 贷:银行存款5550

(二)一般纳税人进口货物或接受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按照海关提供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通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进口货物或接受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应计入采购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目前,海关进口缴款书采用先比对后抵扣的管理方法)例2-1:假设A企业2016年5月进口货物,取得海关进口缴款书一份,金额为100万元,税额为17万元。当月提交比对系统,则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为: 借:原材料100

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17 贷:银行存款117 收到税务机关告知的稽核比对结果通知书及其明细清单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 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17

(三)辅导期纳税人处理。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或接受应税劳务,已经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按税法规定不符合抵扣条件,暂不予在本期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例如实施辅导期管理的纳税人),借记“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应计入采购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固定资产”、“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

纳税人收到税务机关告知的稽核比对结果通知书及其明细清单后,按稽核比对结果通知书及其明细清单注明的稽核相符、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经核实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红字借记“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红字贷记相关科目。

例2-2:假设A企业纳入辅导期管理,则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为: 借:营业费用5000

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550 贷:银行存款5550 收到税务机关告知的稽核比对结果通知书及其明细清单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50 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550 收到税务机关告知的稽核比对结果通知书及其明细清单不得抵扣后: 借: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550 贷:营业费用-550

(四)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或提供应税劳务,按照确认的收入和按规定收取的增值税额,借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按规定收取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按确认的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发生的服务终止或折让,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例3:2013年9月16日,A企业取得某项服务费收入106万元,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额100万元,销项税额6万元。企业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0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0000

(五)视同销售业务。一般纳税人发生《试点实施办法》第十四条所规定情形,视同提供应税服务应提取的销项税额,借记“营业外支出”“应付利润”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例4:从事工艺设计的A公司无偿为B生产企业设计工艺流程,该设计服务的市场计税价格为50000元,该批设计服务人工成本为30000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

视同销售计算的税额=50000*6%=3000(元)借:营业外支出33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000

应付职工薪酬30000

(六)一般纳税人向境外单位提供适用零税率的应税服务,不计算营业收入应缴纳的增值税。凭有关单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该项出口服务的免抵退税。1.按税务机关批准的免抵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按税务机关批准的应退税额,借记“其他应收款——增值税”等科目;按计算的免抵退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

2.收到退回的税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增值税”科目。

3.办理退税后发生服务终止补交已退回税款的,用红字或负数登记。依据财税[2016]36号附件4第四条规定,“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服务或者无形资产,如果属于适用简易计税方法的,实行免征增值税办法。如果属于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的,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外贸企业外购服务或者无形资产出口实行免退税办法,外贸企业直接将服务或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出口,视同生产企业连同其出口货物统一实行免抵退税办法。”

(七)发生《试点实施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至第五款的情况,以及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应税服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改变用途等原因,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应相应转入有关科目,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属于转作待处理财产损失的部分,应与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在产品、产成品成本一并处理。

例7:B公司,2013年9月5日盘点库存发现,由于管理不善,某产品盘亏10件,经查属于被盗。该产品账面成本30万元,其中耗用原材料成本20万元。责令管理人员赔偿5万元,保险公司赔偿10万元,经有关单位批准处理。A公司应做会计分录如下: 1.发现盘亏: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334000 贷:库存商品3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34000 2.责任认定后取得保险款和责任赔偿: 借:银行存款(或其他应收款)15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150000 3.批准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184000 贷: 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184000 一般纳税人提供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应税服务,发生《试点实施办法》第十一条所规定情形视同提供应税服务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借记“营业外支出”、“应付利润”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例9:假设A企业下设一个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公司与该企业统一核算,经批准汇总缴纳增值税,2015年10月31日,本月取得出租车收入50万元(含税销售额)。企业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5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485436.89

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14563.11

(八)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应交增值税的,其中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及一般纳税人销售已使用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的,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与销售其他货物的处理一样,即小规模纳税人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核算,一般纳税人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核算。但若出售属于按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的已使用固定资产,其按简易办法计算出的应交增值税,在会计处理上应将其直接计入“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而不能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注:此时会计处理和申报填写有差异,申报要按政策规定先在申报表第21栏“简易征收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填写按3%计算的税额,再计算出1%税额填写在第23栏“应纳税额减征额”)。

例10:A企业,2013年12月出售于2009年1月份购买的某设备(未抵扣设备进项税额),该设备原值20万元,已计提折旧5万元,售价12万元,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企业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1.出售设备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50000

累计折旧5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设备价款: 借:银行存款1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20000 3.按3%征收率减按2%征收计算出应交增值税元: 120000/(1+3%)*2%=2330.1 借:固定资产清理2330.1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2330.1 4.结转固定资产清理: 借:营业外支出32330.1 贷:固定资产清理32330.1

(九)月份终了,一般纳税人应将当月发生的应交未交增值税额自“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转入“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将本月多交的增值税自“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转入“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科目。(注意:转出多交增值税只能在本期已交税金范围内转回。)

当月上交上月应交未交的增值税,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当月上交本月增值税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例11(不存在已交税额的情况下)

1.假设C企业“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销项税额为100万元,进项税额为80万元,期末贷方余额20万元,则企业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2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20 下月征收期内缴纳税款时,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缴税额-未交增值税20 贷:银行存款20 2.假设C企业“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销项税额为100万元,进项税额为110万元,期末借方余额为10万元,属于尚未抵扣的增值税。不需要进行业务处理。

例12:(存在已交税金的情况下)某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10月,销售其2016年5月1日后自建的不动产,应适用一般计税方法,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销售额(1000万元)计算应纳税额。纳税人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按照5%的预征率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时:税额=1000*5%=50(万元)借:应缴税额-应缴增值税(已交税金)50 贷:银行存款50 1.假设10月,该企业销项税额为150万元,进项税额20万元,则当期“应缴税额-应缴增值税”贷方余额为80万元(80=150-20-50),说明该企业10月应缴纳的增值税为80万元。则企业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80 贷:应缴税费-未交增值税80 11月申报后缴税的会计处理: 借:应缴税额-未交增值税80 贷:银行存款80 2.假设10月,该企业销项税额为50万元,进项税额20万元,则当期“应缴税额-应缴增值税”借方余额为20万元(-20=50-20-50),则企业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缴税费-未交增值税20 贷: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20 3.假设10月,该企业销项税额为10万元,进项税额80万元,则此时“应缴税额-应缴增值税”借方余额为120万元(-120=10-80-50),则企业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缴税费-未交增值税50 贷: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50 注意:转出多交增值税只能在本期已交税金范围内转回,此时能够转回的只有本期已交税额50万元,借方与贷方的差额70万元属于尚未抵扣的增值税。

(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抵扣的增值税,一般不存在贷方余额

“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多交的增值税;贷方余额,反映未交的增值税。

例13:假设C企业“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为10000,本期“已交税金”科目无发生额,则企业不需要作的会计分录,其借方的余额作为下期期初的进项税处理即可。

(十一)一般纳税人享受限额扣减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按规定扣减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科目。例14-1:假定A企业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5人,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则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20000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20000 核算一般纳税人购进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和发生技术维护时抵减应纳税额的款项。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 参考新的纳税申报表

(十二)享受即征即退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这种税收优惠和政策都是在增值税正常缴纳之后的退库,不影响增值税计算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即:销售货物时,可以按规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票据,正常计算销项税额;购买方也可以按规定予以抵扣)。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的定义可知: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符合政府补助的定义,因此计入“营业外收入”。

例14-2:某企业当期“应缴税额-应缴增值税”科目贷方余额为20万元,当月享受即征即退增值税税额为10万元。

则当月计提应收的即征即退增值税(10万元)时,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即征即退增值税10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10 次月申报期内缴纳增值税(20万元)时,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缴税费-未交增值税20 贷:银行存款20 收到增值税返还时,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10 贷:其他应收款-即征即退增值税10

(十三)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可以视为一个纳税人合并纳税的: 1.分公司、子公司按照现行规定计算的在所在地缴纳的增值税,借记“其他应收款”“内部往来”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上缴时,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月初,分、子公司要将上月各自销售额(或营业额)、进项税额及应纳税额(包括增值税、营业税)通过传递单传至总部。

篇6:营改增后甲供材抵扣问题应对

营改增后甲供材抵扣问题应对方略 方案一:“统谈、分签、分付”模式 集中采购单位统一与供应商谈判;

供应商与各采购需求单位分别签合同,分别发货或提供服务,分别开票; 各采购需求单位分别向供应商付款。方案二:内部购销模式

集中采购单位统一向供应商采购,内部与各需求单位签销售合同,并开增值税专票;

各采购需求单位分别向集中采购单位付货款。方案三:“统付”模式下修改合同条款

在“统签”或“分签”合同中明确,由供应商直接向各采购需求单位发货或提供服务,分别开发票,资金由各采购需求单位以委托付款方式通过集中采购单位统一支付给供应商。应修改:各自支付。

营改增对工程造价的改变—业务流程再造

现状:

工程造价采取工程量清单计价法编,一般由直接成本、间接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其中,税金原指营业税及附加,采用综合税率记取。

营改增逼迫建筑企业完善产业链,预算招标的全方位涉税规划,促使人工、材料、机械等成本规范化、合法化。需理顺总包与分包间税务关系。

对联营挂靠、合作经营、非法转包、随意肢解工程等建筑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有一定制约作用。

提示:税改引发管控模式改变,采购方式、议标内容、流程、合同流转、造价调控。。预算招标需全方位涉税规划。

• 营改增后工程造价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 一般计税项目

• 工程造价=税前工程造价×(1+10%)。

• 税前工程造价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规费、利润之和,各费用项目均以不含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价计算。

• 简易计税项目

• 工程造价=税前工程造价×(1+3%)。

• 税前工程造价中各项费用包括不得抵扣的进项税。4 “营改增”对建造成本影响—纳税人身份再种再造

• 政策引导层面,建造成本的改变。

(1)建筑材料来源方式多,增大建筑业进项税抵扣难度。•

建安企业面对材料供应商及材料种类“散、杂、小”,且基本由个体户、小规模纳税人供应,购材料没发票或取得非增值税专用发票,材料进项税无法正常抵扣,使建筑业实际税负加大。

• 如何解决?纳税人身份选择(自然人、个体工商户、一人有限公司)、采购合同的涉税条款约束。。•(2)建筑人工成本直接影响税负

建筑工程中人工费占工程总造价20~30%。人工成本不可直接抵扣进项税。

• 问题:如何化解人工成本不可抵扣问题?

•(3)“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主耗材税率影响直接增加建筑业税负 •

相关文件:财税[2009]9号和财税[2014]57号

• 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下列货物,可选简易办法依3%征收率计算增值税:①建筑用和生产建筑材料用的砂、土、石料;②以自己采掘的砂、土、石料或其他矿物连续生产的砖、瓦、石灰(不含黏土实心砖、瓦);③自来水;④商品混凝土(仅限于以水泥为原料生产的水泥混凝土)。• 上述货物都是建筑工程主要原材料,且占工程造价比较大。假设建筑企业购入以上原材料均能取得正规增值税发票,可抵进项税率3%,销项税率10%。相对营改增前,建筑企业购入上述建材增加8%税负成本。营改增必将增加建筑业税负,挤占利润空间。

• 问题:工程发包模式上,清包和大包计税方式如何选择? 发包方式选择

• 发包方式如何选,使开发公司(甲方)与建筑公司共赢? •

• 假设开发公司购建安服务含税额为1,其中可取得16%专用发票材料含税额为A。

问:该企业什么情况选包工包料、什么情况选甲供工程? • 【政策分析】

建筑公司提供建安服务,适用一般计税税率10%。如采用包工不包料的甲供工程方式,建筑企业可选3%征收率简易计税,可开3%增值税专用发票。

• 包工包料:

• 开发公司向建筑公司支付1,取得进项税=(1÷1.10)×10%=0.0991 • 甲供工程:

• 开发公司向建筑公司支付(1— A),可取得进项税=(1—A)÷1.03×3% • 甲购材取得进项税=A÷1.16×16%

• 税负平衡点: A÷1.16×16%+(1—A)÷1.03×3%=0.0991 • 则A=60.23% • 对应进项税占比=60.23%×1÷1.16×16%=8.75% • 【开发企业小结】

当开发公司直接采购获得16%进项税专用发票含税额占比大于总工程额60.23%,即取得的进项税占总含税工程额比大于8.75%时,宜用甲供工程;否则宜用包工包料。

• 当开发公司选自供材料即甲供工程,建筑公司选清包工方式,宜选简易计税,增值税税负率3%÷1.03=2.91%,较营改增前3%营业税税负要低。

• 建筑企业计税方法筹划

• 假如工程总额为1,建筑公司材料占比为B,进项税额=B÷1.16×0.16 • 选一般计税,应交增值税:1÷1.10×0.10—B÷1.16×0.16=0.0991—0.1453B

• 选简易计税,应交增值税:1÷1.03×0.03=0.02913 • 税负平衡点: 0.0991—0.1453B=0.02913 • 则B=48.16%

对应进项税占比=48.16%×1÷1.16×16%=7% • 【建安企业小结】

• 建筑公司提供建安服务额中,可取得16%专用发票的材料含税占含税工程额比大于48.16%、即相关进项税占总工程额比大于7%时,建筑公司宜选一般计税。此时开发公司也可取得10%进项税抵扣,此区间为双方共赢区间。

• 【结论】

1、当工程材料含税额在工程总额48.16%—60.23%之间时(进项税额占比7%—8.75%),开发公司选包工包料、建筑公司选一般计税,双方共赢。

2、当工程材料含税额大于工程总额60.23%时(进项税额占比大于8.75%),开发公司选甲供工程税负更低;建筑公司宜选简易计税,税负率2.91%,较营改增前税负率3%要低。

建安企业清包工合同如何规划

• “清包工”指施工方不采购工程所需材料或只购辅料,并收取人工费、管理费或其他费用的建筑服务。“清包工”建筑劳务,建筑劳务公司应如何与总承包方和建筑民工人员签合同,才能实现节税效果? •

(一)税法依据

“财税[2016]36号”附件2:第1条第7项1款:“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建筑服务,可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即建筑劳务公司增值税计税方法选择上,2016年5月1日后,既可选简易计税也可选一般计税。如选简易计税,该项目本身发生成本进项税不可抵扣;如选一般计税,该项目本身发生成本进项税可抵扣。建安企业清包工合同如何规划

•(二)计税方式选择

• 建筑劳务公司选哪种计税方式,关键在税负临界点计算。

• 财税[2016]36号附件1规定,建筑劳务服务税率10%,适用简易计税税率3%。据此,可大概计算出计税方法选择临界点。

假设整个“清包工”合同约定工程价税合计为X,分包方增值税计算方法选择: •

1、一般计税:建筑劳务公司应缴增值税:X÷(1+10%)×10% — 建筑劳务公司采购辅料进项税=9.91%×X —建筑劳务公司采购辅料进项税

2、简易办法:建筑劳务公司应缴增值税:X÷(1+3%)×3%=2.91%×X 建安企业清包工合同如何规划

3、两种方法下税负相同临界点:

• 9.91%×X —建筑劳务公司采购辅料进项税=2.91%×X • 推导出:

• 建筑劳务公司自己购辅料进项税=7%×X

4、一般情况,建筑劳务公司自己购辅料税率16%,于是,推导出临界点:

• 建筑劳务公司自己购辅料物质进项税=建筑劳务公司自己购辅料物质价税合计÷(1+16%)×16%=7%×X •

5、由此计算出临界点:

• 建筑劳务公司自己购辅料物资价税合计=48.18%×X 建安企业清包工合同如何规划

6、结论

• 清包工模式下,计税方式选择临界点参考值:

• 建筑劳务公司采购辅料物资价税合计=“清包工”合同约定工程价税合计48.18%。• 具体:

• 建筑劳务公司采购辅料物资价税合计> “清包工”合同约定工程价税合计48.18%,选一般计税有利。•

• 建筑劳务公司采购辅料物资价税合计< “清包工”合同约定工程价税合计48.18%,选简易计税有利。

• 因此,建筑劳务公司采购辅料物资占整个工程造价比,或“甲供材料”占整个工程造价比,是选计税方式关键!•(三)案例

案例1:

• 甲方某公司将建安工程中装饰工作分包给乙方某劳务公司,合同总金额1000万元,乙方包工包料,其中含辅材500万元,即合同金额包括装饰工程所需一切费用,甲方只需按合同规定日期及设定标准验收即可。假设购买辅材均取得16%专用发票。

• 请分析建筑劳务公司选哪种增值税计税方式有利? •

1、简易办法下,应缴增值税

• 1000÷(1+3%)×3%==29.13(万元)•

2、一般计税下,应缴增值税

• 1000÷(1+10%)×10% —500÷(1+10%)×16%=22.51(万元)• 结论:分包方采购辅料物资价税合计527 [500÷(1+10%)×(1+16%)] > 481.8 [清包工”合同约定工程价税合计1000万的48.18%],选一般计税比选简易计税节约增值税6.62万元[29.13 —22.51(万元)]。

建安企业清包工合同如何规划

• 案例2:

• 同例1,但乙方包工包料中含辅材为150万元。•

1、简易办法下应缴增值税

• 1000÷(1+3%)×3%=29.13(万元)•

2、一般计税下应缴增值税

• 1000÷(1+10%)×10% —150÷(1+10%)×16%=76.13(万元)•

• 结论:

• 分包方购辅料物资价税合计185 [150÷(1+10%)×(1+16%)]<481.8 [清包工”合同约定工程价税合计1000万的48.18%],选简易计税比一般计税下应缴增值税节约47万元 [76.13 — 29.13]。•

5、联营合作项目风险加大---经营模式再造

• 目前联营合作方大部分不是合法正规企业,且部分合作方是自然人,没有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工程成本核算形同虚设,采购材料、分包工程、租赁机械设备和设施基本没有税务发票,也没索取发票意识。

• 营业税下,以工程总造价为计税依据征营业税,与成本费用关系不大。

增值税下,进项税额产生成本费用支出环节,与工程造价、成本费用密不可分。如联营合作项目采购、租赁、分包等环节不能取得足够专用发票,进项税很小,缴纳税款较多,实际税负可达6%~10%,超过总包方管理费率,甚至超过项目利润率。

上一篇:全陪导游带团流程下一篇:有关怀念过去的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