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及对策

2022-09-12

1 网络文化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促进作用

1.1 促进大学生人格独立性

网络文化信息量大, 交往随意, 为上网大学生人格独立性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独立地选择网站、网友及谈论的内容;自觉地判断网上信息的价值倾向和文化倾向;自觉地评价网上热点问题。这些网络文化活动, 有利于个体独立性、创造性培养, 使个体的自我价值意识得以保存, 从而为健康人格塑造准备心理基础。

1.2 促进大学生人格平等性

网络文化强调平等性, 既表现在网络技术设计上的平等, 更表现在网络内容和上网者地位的平等。网络文化的多人互动交流, 平等表达观点, 使个人能慢慢养成平等友善的态度, 善于倾听的习惯, 容留不同观点的肚量, 有利于克服个体人格的固执、独尊、排斥等不良因素和倾向。在这种平等的交往中, 人格也得到平等性的张扬。

1.3 促进大学生人格开放性

开放的网络使大学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接触到多样的思想、多元的观念,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更能打破他们封闭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生常常能突破传统狭隘的校园生活圈子和过窄的人际交往局限, 为开放人格的形成创造条件。

2 网络文化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挑战

2.1 导致大学生人格封闭性

网络会使上网者脱离集体, 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这种封闭性使上网者人格也向封闭方向发展, 不能和现实中的人正常交流, 甚至对现实社会中人产生排斥、恐惧。于是, 常常蛰居网络空间, 生活更封闭, 人格更孤立。必将导致人格的非现实化和非理性化, 对现实社会本身的责任性、投入性严重下降, 甚至放弃其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2.2 导致大学生人格变异性

网络的自由、隐蔽使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 也使人的劣根性暴露无遗, 传统伦理规范很难约束网络行为, 从而导致人格异化趋势。这种异化主要表为:有的上网者盲目反传统、缺乏责任感, 故意对自己进行性别、年龄和身份等错位, 形成多重人格;有的上网者散布谣言, 对色情、暴力、怪异信息有趋同倾向;还有的上网者甚至幻想去进行网络犯罪活动等。

2.3 导致大学生人格迷失性

网络上无穷的信息使上网者不知所从, 无所选择, 导致信息选择的迷失;网络话语模式与网下话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相互隐蔽的网络交往中, 上网者无所不说, 但却不知所云, 出现话语的迷失;在网络中即使找到倾心交流的聊伴, 但相识不相见的情景也使其怅然若失, 形成了交往的迷失;上网者常常泡在网中, 忙忙碌碌, 却又不知所为, 即行为的迷失。

3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 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 在自我与社会的高度统一中实现个体的个性。同时在学校教育中,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配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咨询。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对信息焦虑症、不良信息趋向症、网络依赖症等进行分析, 找出解决方法, 引导大学生实现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统一;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 加强调研, 跟踪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外部环境, 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2 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质, 强化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永远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时时处处密切关注世界上最新的科学知识, 才能按照社会需求和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不断改善、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各方面能力永远不落伍。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和自律能力, 引导他们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精华和垃圾, 提高信息免疫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消解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负面影响。

3.3 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 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我们必须要挖掘现有网络资源潜力, 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把重点放在深化教育信息的内涵上面, 增强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力, 而不是通过花里胡哨的形式来暂时愉悦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必须在信息范围和表达深度上有新的突破, 敢于涉及如腐败、失业、贫困等热点问题, 务实、客观、公正地提供信息, 同时加以科学的分析。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中的信息做好、做活, 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家, 为思想政治教育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摘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既有促进作用, 也有挑战。本文分析了从加强网络心理教育, 培养网络信息素质, 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方面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生.论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10) .

[2]  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工作.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2) .

上一篇:多层砖混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问题下一篇:贵州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