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塑造寝室文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其中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商校主流文化和高校亚文化。高校亚文化反映的是校园各不同群体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特色文化。目前,由于社会的变革。大学生自身思想的不成熟等因素,校园文化中的高校亚文化有了渐趋平庸化、世俗化的趋势,这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人格塑造寝室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人格塑造寝室文化论文 篇1:

从绩效管理角度谈构建和谐大学生寝室

【摘 要】: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之一。近年来,因种种原因引发出许多寝室不和谐问题,甚至酿出许多悲剧,所以,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建设和谐寝室意义重大。本文将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寝室,以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绩效管理;和谐;大学生;寝室关系

一、引言

“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是现今高校教育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大学生和谐寝室的构建已作为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提上我国高校管理工作日程。因高校扩招,流动教室制的实行,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作用已经逐渐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寝室。据统计,大学生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寝室中度过的。寝室是大学中唯一一个成员相对固定,在一起的时间甚多、交流甚为频繁的机构。然而,这个本应其乐融融的地方,却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最紧张的领域,同室操戈酿成悲剧之事屡见报端。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寝室,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环境迫在眉睫。

二、构建和谐大学生寝室的重要性(一)可以有效地提升学风建设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和谐寝室中浓郁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学

习和生活,从而大大提升学风建设。(二)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大学生跨入大学,远离了能给与他们情感满足的亲属,寝室在

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以前的“家”,和谐寝室能使成员形成一种“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弥补他们精神上的空虚、孤独与寂寞;其次,寝室作为一个 “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处,可为成员步入社会积累经验;第三,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和谐寝室能帮助他们完成从

依赖父母到独立处事的调试,保证其心理健康。(三)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打造寝室既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校培养人才

的重要空间。和谐寝室构建是打造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三、当前大学生寝室问题及原因分析(一)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脱节现象目前,随着公寓化管理的推行,大学生寝室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

改善,服务质量较好。然而,在软件管理上却存在严重脱节。比如:学生工作部与后勤部因缺少协调而出现严重的扯皮现象,对寝室安全、学生按时作息等监督检查不够,严重影响和谐寝室构建。

(二)成员个性差异导致寝室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寝室成员不同的个性和价值观引致他们对待某一事物的看法存在差别,寝室之间的争论往往会变成争吵,甚至出现人身攻击,使得寝室人际关系极为紧张。

(三)因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寝室问题寝室既是公共场所,又是私人空间。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习惯以

道,增强企业凝聚力,减少流动率。

4.建立规范的约束体制。通过完善人事制度,加强监督等途径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降低外流的可能。一套完善、严格的企业制度能增加员工外流的自身成本,使员工从更多方面去权衡去留问题。

自我为中心,把宿舍当成私人空间,忽视他人存在,严重影响其他室友生

活,导致寝室关系紧张。(四)自卑或自傲心理产生的寝室问题自卑与自傲是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两种消极情感,这些消极情

感是滋生寝室人际关系危机的温床。四、构建和谐大学生寝室的绩效管理方案开发与运作(一)制定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绩效管理成功的首要一步。

1.准备阶段

首先成立专门组织来确保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组织性和可操作性。如:让寝室长、班长和团支书等学生干部组成团队,在一名后勤工作人员带领下工作。

其次,明确组织成员内部的分工。

第三,做好分析,以便发现问题、剖析原因和寻找对策。如:针对为什么寝室洁净舒适的环境难以保持长久?为什么内务整理不能成为一种习惯?等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2.沟通阶段

组织成员将准备阶段的分析结果向调查对象做出解释说明,征求调查对象的意见并进一步完善计划。

3.制定计划阶段

(1)寝室环境保持首先,对寝室的物品在有限空间内的摆放做出分类分区规定并做相应标识;其次,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的室内清扫以及室外环境维护制度,量化制度指标;

第三,加强宣传力度,培养成员对寝室的归属感,树立自觉保持寝室环境的意识。

(2)寝室文化建设

通过寝室之星评比、寝室风情展示、厨艺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融洽寝室成员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增强大学生自律意识

自律是从思想上要求学生发生根本性改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自律组织来加强学生的自律行为。如:楼层长制度的施行。此外,要在学校的考评体系中,对楼层长、寝室长的予以相应奖励,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4)人格心理教育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跳出个人的圈子,学会换位思考,以期将他们培养成为心胸开阔思想成熟,志存高远的优秀青年。

(5)人际交往艺术的培养开设相应课程,培养大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包容的技巧,提升大学生人

际交往水平,从而使寝室成员和睦相处、互尊互信,消除彼此之间的心理障碍。(二)实施绩效监控绩效监控是绩效管理的第二环节,是连接绩效计划和绩效评价的

中间环节。整个监控周期内,相关管理人员要采取恰当的领导方式,积极指导所管辖区的寝室工作,与相应学生进行持续的绩效沟通,预防和解决绩效周期内可能发生的问题,以期更好地完成绩效计划的目的。

(三)绩效评价与反馈

绩效评价一般包括两个评价对象,即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通过相应评价指标设置,如卫生评价标准、寝室文化构件等情况,综合考量绩效周期内和谐寝室构建情况。

绩效反馈是确保绩效管理试试效果和下一阶段实施方案制定的重要环节。可通过建立寝室管理网站、设置公共信箱、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有效地发现寝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服务。

五、结语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谐的寝室不仅会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愉快,提高学习效率和身体素质,又会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极大影响,进而影响他们步入社会后采取的人际交往态度。构建和谐大学生寝室关系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审慎操作的问题,需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方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方振邦.战略性绩效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戴佳鹏.基于绩效技术的寝室管理[J].科技信息,2008

(27) .[3]胡艳军,邓树勇.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关系刍议[N].卫生职业教育,2007(7) .[4]刘剑斌,余修日.高校大学生和谐宿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N].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28(1) .

作者:李嘉懿 齐瑞贵 王 成

大学生人格塑造寝室文化论文 篇2:

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其中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商校主流文化和高校亚文化。高校亚文化反映的是校园各不同群体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特色文化。目前,由于社会的变革。大学生自身思想的不成熟等因素,校园文化中的高校亚文化有了渐趋平庸化、世俗化的趋势,这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过对高校亚文化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重构德育体系等应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亚文化;大学生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概念的界定

要深入了解高校校园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把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概念搞清楚,只有对高校校园亚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充分明白高校校园亚文化中不良亚文化出现的原因以及寻求应对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对策。以下是通过对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概念,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分类、特点及其研究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意义的表述,来充分界定高校校园亚文化。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涵义

《教育大词典》对亚文化是这样界定的;亚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是主导性文化的补充。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价值体系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集团、群体个性、风格、凝聚力的文化形态。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存在差异是其产生的前提,而特有的生活方式、语言则是其外在表现,共同的价值观是维系该群体存在与发展的关键。而高校校园亚文化是指青年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的特征总和和概括,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存状态,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

(二)高校校因亚文化的特征

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社会性。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群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与现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体制、伦理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它呈现出时代特征。

变迁性。高校亚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校师生员工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发生变化,会导致亚文化的变迁。它的变迁不外乎有二种情况: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导致:二是高校自身教育体制的变迁,教育行为更新,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所导致。

自发性。一般情况下,高校亚文化不是由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由高校正式组织设定的,而是在高校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由文化”。

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高校亚文化也是一样,是由多种文化复合在一起的,如高校管理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都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一般说来,文化复合体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

发展不平衡性。一是维护和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发展为主流文化;二是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三是既不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也不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继续自发地发展。

二、高校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高校校园亚文化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高校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高校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使高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也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角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不同群体文化的影响而趋向多样化。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第二,易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第三,会诱导大学生形成犯罪人格。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校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深远。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不良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再加上实用主义的盛行,使得高校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较疏远和庸俗,人际关系商品化、复杂化。第二,一些品味不高,质效不佳,消极颓废和玩世不恭的人生信条使得校园充斥着不思进取的颓靡之风。

(二)高校亚文化现存问题的形成原因

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其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变革的影响

社会的变迁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也导致了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在这种急剧变革中,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思想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大学生较之其他群体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和渴望,这种激情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接受、理解乃至成为创造新文化、新事物的先锋。

2.大学生自身思想不成熟

大学生的年龄多在20岁左右,正是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青年期,也是人生的心理过渡期。这个时期所固有的一些矛盾,如自主要求与依附地位的矛盾,早熟的消费能力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认识水平与活动能量的矛盾,对社会的积极参与的渴望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及自身能力局限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大学生难以处理复杂的新旧文化关系。因此,同一意向中的相互冲突和彷徨在大学生中随处可见,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一些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

3.网络和影视等媒体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知识和信息不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更多的是依靠互联网、电视、电影来获取外界信息。目前,网络、影视等媒体己成为大学生认识外部世界,获得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因此,网络、影视等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虽然大多数影视作品都能很好的表达积极的精神,但也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影视文化达到不轨目的,严重影响高校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极易受这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校德育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高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二,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三,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另外,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

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职业道德还亟待提高,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对策

面对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和大学生自身意识的影响,只有采取积极措施,认真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构德育体系。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和管理等措施,才能让整个高校出现一片和谐的景象。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要积极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第一,大力发展校园主流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体现主流文化的时代性,把握校园特色,富有创新精神。

第二,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亚文化的存在是时代的产物,是客观现实,我们不能采取压制或漠视的态度,而应积极应对及时引导。一是要努力发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方向,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个性培养和健全人格塑造的校园亚文化要大力弘扬,让其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二是要加强对中性亚文化的引导,将主流文化渗透到中性亚文化中去,大力对中性亚文化的改造。三是要努力改造、合理疏导不良亚文化。可以对部分不良亚文化现象实行“个案化引导”,引导不良亚文化向健康亚文化方向发展。

(二)重构德育体系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校园出现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还有短信文化中的黄段、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流行文化的超前消费行为等低级校园亚文化,使校园精神文明受到严重污染,严重阻碍大学生的人文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三观馓育。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要用科学的理论帮助大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运用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传播、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了解和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积极跟踪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努力利用科技进步成果,并把它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快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提高高校德育的现代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要完善各种咨询服务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q-分重要的。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渐走向定型之时。但同时他们仍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渡阶段、我们必须要有敏感的、准确的认识,进而予以必要的引导,而引导的关键则在于完善各种咨询服务。

首先要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为贴心的关爱,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随时、随地、便捷、有效的各种咨询服务。其次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咨询队伍,提高咨询人员的基本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向高校咨询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咨询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与大学生对咨询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提高各种咨询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真正能够为大学生解决各种疑惑的专职咨询队伍。

最后,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提倡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及请校友做报告等形式,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孙 亮.浅谈当代大学生亚文化及其特征[J].化工高等教育,2003.(2):32-34.

[2]邵会如.加强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5-206.

[3]张捍东.黄伟良.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20-21.

[4]高 婷.从高校亚文化引发的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4):34.

[5]赖焱烽.范忠烽.构建和谐校园野下的高校校园亚文化探析[J].南方论刊,2007,(3):62-63.

[6]潘国廷.高校不良亚文化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37-39.

[7]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u):94.

[8]崔景贵.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负面心态探析[J].建材高校理论与实践,1999,(1):51-52.

[9]陈慕真.高校非主流校园文化透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30.

[10]刘彦超.浅析大学校园亚文化[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6,(5):25-26.

[11]袁小武.试论校园文化中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4,(6):110-111

[12]关 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对策[J].沙洲职业工学学院学报,2007,(4):23-24.

[13]欧盛端.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63.

[14]崔景贵.社会转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3):53-55.

[15]刘海生.试析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J].教育探索,2002,(11):49.

[16]John Fiske.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Routledge:Taylor&Francis Group.1990.

作者:刘 欢

大学生人格塑造寝室文化论文 篇3: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

摘 要:后现代文化是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观念形态,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大学生青年文化深受其影响,但它却为研究当代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提供全新视角。因此,积极探索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青年文化;后现代文化;影响;策略

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是指由青年创造、认同和传播的与社会主流文化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系统。就其实质而言,青年文化是指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创造的以独特价值观为核心所构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而后现代文化指的是当代西方的基本文化精神或文化主导因素,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是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文明困境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产物。

一、后现代文化对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后现代文化的过渡性特征决定了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只能处于边缘地带,无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故中国文化的后现代因素在当代青年文化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1.时尚文化的“无厘头”现象

后现代文化反正统,主张标新立异。青年大学生受西方后现代影视作品以及当代网络大众文化的影响,在对时尚文化的追求中充满了后现代的无所谓的特征。网络语言的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是网络语言异化的主要特征,“脑子进水”、“不活了”、“伤不起”等司空见惯,符号文化方面充满着流行神秘与狂放不羁的氛围,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是当前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缩影。将牛仔裤戳几个洞,配饰上他们把骷髅头、狰狞的怪兽当做美、个性与时髦,各有特色本无可厚非,但不分时间场合,缺少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其他方面也充满着调侃,比如,QQ签名上是“蓦然回首,你咋还没走。”,粗制滥造、品位低下的流行音乐大行其道。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求新求变,他们不再区分高雅与庸俗,热衷于不断挤占主流文化阵地的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健康和谐审美文化的构建。后现代思潮通过电影电视中的“无厘头”嘲笑传统、游戏人生。它虽然能够启迪大学生批判传统,大胆创新,可它的消极颓废却腐蚀人的心灵,致使少数大学生理想破灭,信念动摇,感觉生活处于无聊、虚无、迷惘状态。

2.文化运作的商业化现象

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都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气氛。商业赢利是大学生青年文化的一个内在目的和基本动力。当代中国大学生青年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团组织、党组织等政治途径传到青年群体中的,但没有了强制性。应该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精神文化的大众化与商业化有利于放松大学生紧张的神经,释放心中的压力。但是后现代文化中蕴含的享乐主义,行为方式的随意化,对远大理想的“告别”,漠视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随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导致道德标准被模糊,荣辱观被抛弃。“商业化”将会导致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而失去价值感,喜欢休闲轻松而失去深度感,崇尚新潮时尚而失去历史感,强调欲望本身而失去距离感。超前消费尤其是消费跟着不同风格走,这种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念和经典文化,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功利化。

3.文化价值取向的“非主流”现象

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崇尚差异,主张寻找多元化。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价值标准多元化、虚无化便是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差异化的一个折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各种主义、思潮、话语产生碰撞,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出现了多元分化的趋势。青年大学生中由于解构责任和消解主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生活和学习上追求短期化、功利化,部分青年大学生把加入团组织、党组织仅作为寻找实现自己功利目标的机会和工具。而价值观的多重标准导致价值观选择的迷茫,价值标准已经虚无化,甚至连漫画和电脑游戏中的主角也成了某些青年大学生崇拜的对象。多元化的观念导致不少青年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比如寝室生活中不能容忍不同生活习俗的同学;活动中过分自我表现而忽视团结合作;责任解构使他们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而不愿承担集体责任,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发展,不顾家庭的经济能力过于张扬自我。

4.文化理性的缺失现象

反理性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中国大学生青年文化也显现出某些理性缺失的特征。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青年对民族文化的精华知之甚少,他们囫囵吞枣地吸收一些西方的文化快餐的东西来“批判”自己的文明。青年文化理性的缺失还表现为青年的思考判断跟着情感走,“深刻也好,浅薄也好,独异也好,从众也好,高雅也好,庸俗也好,统统被灌进了‘怎样都行’的搅拌机。”后现代文化否定主体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认识,主张人的虚化,从而否定了人的理想信念。受其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生活意义无法把握,慢慢变成愤青一族,理想信念缺失造成的意识真空,文化理性的缺失使唯心主义色彩浓厚的各种宗教和迷信活动乘虚而入,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可有可无的纯粹自在行为,完全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动力和自激机制。被动适应、缺乏灵感使有强烈情感意识的青年大学生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少数甚至走上自绝的道路以求解脱。

二、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

后现代文化在中国的出现和流行,一方面扩大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另一方面也解构原有的价值规范,给青年大学生带来困惑与焦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方式。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挑战,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导功能

对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吸收其在文化思想上的多元化观念、解放和超越精神来丰富和繁荣文化领域,但对于其理论中所主张的文化思想的无中心化、去主流化却应即时地给予批判。要打破虚无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必须以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思想引导青年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理想和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个人融入集体社会中健康成长。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本质论和文化生产方式理论,要重视青年文化的开发与更新。其次要增加主流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辩证地对待各种后现代文化资源,结合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实际和特殊规律,立足广大青年的实践和进步,创造既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青年文化。最后,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境况,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一种健康活跃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道德秩序。

2.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在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生命品位,熏陶健全的生命。特定的校园环境熏染出特定的群体个性和特定的大学精神。因此,要在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上下工夫。一方面要张扬青年大学生生命的冲动性和创造力,反对迷信,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相互启迪,形成批判性的文化哲学辨证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倾向,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达成文化良性互动的过程。弘扬诸如校训、大学精神等维度的文化,建立起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积极融为大学人的内在精神。制度文化作为学校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外化了的精神,要在师生中形成较高的认同度,形成行动上的自觉遵守。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

3.关注和参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互动

很多青年大学生习惯了在网上聊天、交友、看书、听歌、收发电子邮件等;相互间联系不再拘泥于电话号码,而是更多地选择e-mail、QQ、飞信等沟通载体;在网上快速地浏览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为便捷的方式。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应关注大学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新思想、新意识以及言语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要从政治生活的角度提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导价值观,从公民生活的角度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意识等,对大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的转变上做出良性的引导。后现代文化强调个人自由与自我表达,有些大学生从中学会了重视自我价值,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些学生则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专横习气。因此,师生要以平等姿态,将理想信念、价值信仰、人格塑造、道德养成、成长经历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放于某一网络情境中共同探讨,在平等对话中建立起良性的师生网络文化互动关系,发挥积极主动性,在批判、借鉴、吸收师生的见解中推翻或强化、整合或充实、形成或重建自我见解。

4.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检阅能力

后现代文化理论所坚持的怀疑、否定、批判精神正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所需要的理论品质,青年大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辨别各种文化,才不会盲从和丧失主体性。所以,要努力培养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批判精神。青年大学生求知欲望强,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书籍报刊尤其是网络帖子、论坛博客、网络新闻等来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但他们在理解和接受时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看问题不够全面,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这就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阅读的指导,使他们有选择、有分析地阅读,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检阅能力。后现代文化在对自由的无限追求中存在着滑向极端自由化的可能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自由观的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应反对其对自由的极端化的理解和追求。后现代文化主张发扬个性使得一些学生完全没有纪律意识和公德意识,故要逐步引导大学生接受合理的管理,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社会组织中的行为,加强自己的道德约束,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检阅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禧祯.青年文化:青年能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文化本质的哲学思考[J].青年探索,1993,(4).

[2]张国清.中心与边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9.

[3]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66.

[4]后现代语境与我国青年文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7).

作者:黄浩威

上一篇: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论文下一篇:乡镇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