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善行善德教育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学善行善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从“知行合一”的视角,从学生生命所需精神养分、心灵养分出发,论述学校“水育文化”实践性课程的特色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关键词】水育课程生命成长尚善激励“水”是文学作品常见的意象,早在先秦的《诗经·关雎》中就有体现。

第一篇:小学善行善德教育论文

丁善德两首《新疆舞曲》音乐风格及特征分析

[摘 要]本文以现当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丁善德的两首《新疆舞曲》为例,在论述其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曲式结构、音乐元素、和声色彩、旋律性格、调式调性五个方面探讨了乐曲的音乐风格特征,并进行了美学意义上的思考。

[关键词]丁善德;《新疆舞曲》;音乐风格;美学意义

[作者简介] 李艳(1997—),女,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桂林541000)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引入和我国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以民族风格特色为主的中国鋼琴音乐悄然兴起,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钢琴音乐民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创作上运用民间音乐元素、表现上展现社会生活、内涵上体现时代精神,有着独特美学意义上的音乐风格特征。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丁善德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两首钢琴独奏曲《新疆舞曲》可以说对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起到了高度的引领作用,无论是在素材的引用、创作技法的运用方面,还是在风格展现的艺术意义方面都堪称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本文试以两首《新疆舞曲》为例,着重从音乐风格特征的角度进行总结,以期能够对作品所承载的美学意义进行探究。

一、两首《新疆舞曲》的创作背景

丁善德(1911—1995),我国现当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国立音乐院先后主修琵琶和钢琴,并师从黄自学习作曲,毕业后在北京、天津等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担任音乐教师[1]。从1947年开始,丁善德留学法国,师从作曲家布朗热、奥涅格学习作曲,1949年回国后担任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作曲系教师并从事音乐创作活动。

第一首《新疆舞曲》创作于1950年,正值丁善德留学回国后不久,从创作时代背景看,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万象更新,作曲家有感于解放后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于是创作了此首作品,从音乐素材上看,此曲基于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中欢快活泼的情绪,从歌曲中的节奏律动中寻找创作的元素,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第二首《新疆舞曲》创作于1955年,其灵感源于作曲家在1953年参加文代会期间,新疆文艺工作者为其提供的一段优美旋律。此曲在创作上继续沿用了第一首舞曲的创作手法,同样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内涵。从这两首作品创作的整体时代背景看,都是创作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创作主题上通过对新疆地区人、事、物的歌颂,表达出了对祖国、民族的赞美之情。从当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实践的背景看,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仍然处于初创期,特别是在民族性的表现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丁善德作为留学归国人员,不仅有着传统音乐的修养,同时也掌握了欧洲古典和现代作曲技法,这为中国钢琴音乐新语言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两首《新疆舞曲》的问世为其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范式。

二、两首《新疆舞曲》音乐风格及特征分析

(一)三部曲式结构的运用

三部曲式是西方音乐发展到巴洛克时期兴起的一种结构形态,其建立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和法国歌剧序曲“慢-快-慢”的基础上,作为一种结构传统,三部曲式在西方器乐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丁善德由于受到了严格的西方传统音乐教育,两首《新疆舞曲》在结构上都运用了三部曲式的结构。在第一首《新疆舞曲》中,作曲家采用了“引子+A+B+A1+尾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其中A部分由a和b两个主题构成,通过变化重复的手法表现出了热烈欢快的情绪,B部分由c主题和变奏c1两个乐句构成,具有叙事音调的特点,用以表现旧社会新疆人民的苦难故事,突出悲壮的意境表达;A1部分为A部分的变化再现,用以表现新社会新疆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二首《新疆舞曲》在结构上与第一首十分相似,其中B部分并没有采用变奏的手法,而是以三个并列结构的乐句作为此部分的结构。从两首乐曲在三部性结构上的布局看,都采用了“快-慢-快”的对比-统一的逻辑结构,可以说体现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思维特点。这种结构也与音乐要表现的情绪特点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具有较强的戏剧性特征。

(二)新疆音乐元素的运用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维吾尔族外,还分布有回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繁衍中所产生的各种歌舞文化共同构筑了新疆独特的音乐体系。在现代当代音乐创作中,这些丰富性的民族音乐元素可以说为新疆风格音域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在这两首钢琴曲中,作曲家并没有采用原有的民间音乐旋律,而是从中进行了提炼,体现出了明显的独创性和原创性。如在第一首B部分中,作曲家运用了5/4、3/4、4/4的混合拍子,通过节奏重音的移位变化使音乐的进行充满的较强的不稳定感,这种混合拍子与节奏重音变化的特点则与新疆民歌中的重音移位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在第二首的引子部分中,作曲家采用了维吾尔族舞蹈中手鼓的伴奏音型,由此而明确乐曲整体的音乐特征,衬托乐曲情绪。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曲家之所以将这两首乐曲命名为“新疆舞曲”,其内涵就是要在创作中把握好舞曲这一元素,从这一角度看,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民间音乐方面所具有的最为代表性的“产品”就是民间歌舞,所以运用舞曲中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能够更加的体现出新疆地区的风格特征,这种创作手法符合了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

(三)复合性和声色彩风格

钢琴作为一种多声性乐器,在和声上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可以说钢琴音乐实际上就是由和声构成的多声音乐。在不同的创作思维体现以及音乐风格表现的前提下,和声的运用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和声技法与和声色彩两个方面。在两首《新疆舞曲》中,作曲家在遵循传统创作和声技法的基础上,又从色彩性表现的角度出发,赋予了音乐更为艺术性的创造价值。首先,从传统作曲技法的运用看,运用了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如在第一首舞曲A主题的和声进行上,采用“主-下属-属”的和声功能进行,成为推动音乐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其次,从和声色彩性的表现看,作曲家为了能够呈现音乐风格的民族性以及音乐情绪的多样化,有意识地运用了附加音和弦、复合和弦等,这些和弦的运用为增强音乐的色彩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抒情性与戏剧性兼具的旋律性格

旋律是音乐的第一要素,也是音乐风格的首要载体。在音乐的展开中,旋律的性格特点往往昭示出乐曲的主题情绪。对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而言,在审美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要表现出线性的旋律结构形态,即使在多声性的钢琴音乐中,在纵向和声的连接和进行上也蕴含着线性的旋律形态。从性格的角度看,不同的旋律形态又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在两首《新疆舞曲》中,其旋律性格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兼具戏剧性。

以第一首A部分主题为例,旋律建立在八分音型、前十六后八音型、十六分音型的连接上,在跳进与级进的旋法上表现出激动的抒情性特点,由此而与音乐所要表现的赞美情绪相吻合。

在乐曲B部分的主题上,主题旋律则是在高声部和中音声部上以相隔八度的音程上进行,从第二乐句开始,则是衍变为由八度音程构成的旋律,这样既保持了旋律的线性发展,同时在音响上又呈现出浓重的色彩,这种结构与A部分中的单声部旋律相比,在结构层次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前后两个乐段在宏观上构成了戏剧性的观照。

(五)多样化的调式调性布局手法

在丁善德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多样化的调式调性布局手法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在转调所形成的调式调性布局中体现出了丰富的色彩性。从新疆地域内所使用的的音乐体系看,基本上包含了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以及波斯-阿拉伯三大体系,而各体系最为突出的个性就是在调式方面,在两首《新疆舞曲》中,作曲家为了能够实现音乐风格的体现,着重在布局手法上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以第二首新疆舞曲为例,A部分主题建立在E大调上,后移到属调B大调上发展,这种从主调向属调进行转调的手法体现出作曲家对传统作曲技法的运用。其次,作曲家采用了远关系主调的手法为音乐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在第二首《新疆舞曲》B部分中,音乐从e小调转入了升G大调上,通过这种远关系转调的手法,对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对比和强化音乐情绪的表现起到了十分积极地作用,使风格的呈现极具张力。

三、两首《新疆舞曲》音乐风格特征的美学意义

(一)音乐内容的形象性

音乐美学认为,形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审美对象。形象作为音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社会生活方面的客观形态,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主题意识。严格来看,两首《新疆舞曲》均属于无标题音乐作品,虽然有着明确的曲名,显现出了作品的地域风格和体裁特征,但是在具体的音乐叙事和描述上,则需要通过想象将抽象的音乐材料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所以,对乐曲形象性的理解要建构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厘定音乐表现要素的符号意义,在乐曲中,通过对比统一的音乐主题呈现与对比,以不同的速度、织体、旋律、节奏等表现要素展现出了音乐的风格特点,然而对具体的描述对象并不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所以对这些要素的分析需要从音乐情绪的角度进行把握。

第二个层次就是从想象的角度去感受和体验音响要描绘的“画面”,如两首乐曲中所展现的强烈的律动性节奏,可以与欢快而激情的舞蹈画面建立起必要的联系,而抒情的歌唱性旋律则需要从戏剧性对比的角度去理解音响的内容。通过这两个层次音乐形象的理解,可以知晓作曲家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采用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所谓写实,就是用曲名标题彰显出音乐的风格本质。在写意上则更多地用带有情绪化的音响建构出相应的表现对象,但是这种对象的理解与把握要依靠想象力获得。

(二)音乐创作的民族性

在音樂艺术中,民族性可以由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民族性指的是音乐创作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指向于音乐的内涵方面,体现出了思想的深度、意义的广度。狭义的民族性则指的是在音乐创作中所运用的音乐材料,指向于音乐音响的结构方面,体现出了风格的向度、作曲技法的深度。

从两首《新疆舞曲》在创作上的民族性看,按照民族性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的解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思想上体现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社会意义。任何一种民族音乐风格的产生,需要建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强大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钢琴虽然是一种舶来乐器,但是当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时,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则是无穷的。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的是传承和创新作用,另一方面则扩大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两首《新疆舞曲》的诞生,正体现出了20世纪中期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高度,这对于中国钢琴学派的构建而言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这两首乐曲的问世,其背后所彰显的社会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二是在风格上体现出了浓郁的地域风情特点,这种特点的形成由于地域音乐素材、作曲家创作技法的运用又密不可分。新疆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音乐体裁众多,在钢琴创作中,通过对地域音乐素材的择选与提炼,可以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富的音响材料,也为风格的表现奠定基础。

(三)音乐情感的时代性

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既包括了作曲家个人的情感,同时又体现出了一定背景下时代的情感。20世纪著名罗马尼亚作曲家艾涅斯库说过“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从两首《新疆舞曲》创作的时代背景看,都是以新疆人民生活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在乐曲对比、统一的结构中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人民的生活。在第一首中,前后两个乐段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与中间深沉、凝重的回忆式音调所形成的对比,就表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新疆人民的生活状态,从对比中而凸显出新中国到来之后新疆地区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所以这种时代性的情感在乐曲中有着积极地体现。其次,就是从作曲家个人情感的角度看,正是由于作曲家有感于对新中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感触以及对新疆音乐风格的理解形成了创作上的动机,触发了作曲家心底的情感,才有了这两首乐曲的诞生,正如《乐记》所言“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3]。由此而说明乐曲的诞生原因除了客观上的时代背景外,也有着作曲家在主观上形成的时代情感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两首《新疆舞曲》在音乐风格上所呈现出的诸多特征,实际上正代表了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两种趋势。一是对传统音乐素材的提炼与运用。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并没有直接引用原材料,而是采用了提炼的手法,从中挖掘中可以表现出风格的元素进行创作,而非运用改编的手法,这种创作手法可以称为“深度的现代加工”,其意义在于独创性或原创性;二是在创作技法上以西方作曲手法为主,真正做到了“以中为体”“西为中用”。我们在探讨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时,离不开“中与西”这一话语,其中在两首《新疆舞曲》中,“以中为体”主要体现在民族性的表现上,“西为中用”则主要体现在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中国风格的呈现。这两首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的实践,而当今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在风格上所体现出的特征无疑对今后的创作实践给予深层次的启示。

注释:

[1]付宁.丝路断章——浅析丁善德钢琴独奏曲《新疆舞曲第一号》[J].艺术研究,2019(10):48.

[2]陈东.新中国成立初期钢琴作品的多元化特征分析[J].艺术教育,2015(05):197.

[3]张飞.黑白键上跃动的新疆风情——浅析丁善德两首《新疆舞曲》[J].钢琴艺术,2009(03):46.

(责任编辑:韩莹莹)

作者:李艳

第二篇:水载善德 行践水育

【摘 要】本文从“知行合一”的视角,从学生生命所需精神养分、心灵养分出发,论述学校“水育文化”实践性课程的特色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水育课程 生命 成长 尚善 激励

“水”是文学作品常见的意象,早在先秦的《诗经·关雎》中就有体现。在长期的文学文化旅程中,人们不断地赋予“水”美好的品德,“水以载道”,“水”成了美德的载体,而“善”就是美德背后的源泉,也是人性的根本。本文从“知行合一”的视角,从学生生命所需精神养分、心灵养分出发,谈谈学校“水育文化”实践性课程的特色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一、“水育文化”之生命之水实践性课程的相关理论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要“知行合一”,即良知与实践二者不可分,只有在做中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也只有认识了才能更好地去做。既做到“知”又做到“行”,才能称之为“善”。王守仁的观点重在“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上。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发展深化了这一理论,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而“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并在《在劳力上劳心》中写到“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因此,学校应该走“实践体验—提升认知”的道路,让学生在践行“水育文化”的课程中,提升“善认识”,激发“善情感”,强化“善意志”,引导学生的“善行为”,把“厚德”与“强能”结合起来。

二、“水育文化”之生命之水的实践性课程

(一)高一阶段:通过“水的智慧”征文比赛来认识“水”,解读“善”。为了让“水润善育,自强不息”的观念早日种在学生的心田,学校把征文比赛作为校本实践性课程来开设,让学生从听老师讲水的道理,到自己讲水的道理。征文活动方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宣传发动阶段。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学校的 LED 大屏幕滚动播放之前获奖同学的照片、感言视频,播放歌曲《山林小溪》《蝴蝶泉边》《黄河大合唱》《背水一战》等,播放与水有关的诗歌散文《离思五首》《虞美人》《丽人行》等。这一阶段以营造氛围为主,让学生从音画的视听角度感受到校园“如水”的环境,感受“水”中含情,“水”能抒情。

第二阶段是主题活动阶段。包括发布征文通知,开展“水育知识性课程”(即各学科教师结合“水的精神”来教学),收集参赛作品,密封作品并流水评定,选出优秀作品并写评语,公示获奖名单,颁发证书。这个阶段需要四周的时间,动笔写作促进了学生对“水”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善”的理解,比如有一同学写道: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物质,它从不高攀山尖与顶峰,它总是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滋润一方土地,上善若水,水为至善至柔,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人应如水,生生不息,如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似水习其以上善。(高二三班 李燕春 《上善若水》)

第三阶段是固化成果的阶段。把一至三等奖的部分优秀作品做成展板,在“水育文化长廊”展示厅展示,并把当届的所有优秀获奖作品结集成册,收入“水育文化展览厅”。“水的智慧”征文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收纳优秀作品近 180 篇。

(二)高二阶段:通过“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来领悟“水”,欣赏“善”。每年 12 月,学校组织评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致力于从身边的平凡人、平凡事中发现感人至深的精神世界,挖掘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经班级民主推荐,年级评选小组按照评审条件细心审核、选拔,全体学生投票选举,学校授予 8 名同学和 2 名教师为本年度的“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荣誉称号。同时,学校通过板报、校园网、公众微信号等多种平台,宣传他们友善、奉献、自强、拼搏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比如刚出院的陈列老师,本应请假在家调养身体,却选择当班主任站在学生身边;刚做完手术的谢莹老师,本应该在家休息,却选择回到高三继续服务学生。还有 2018 届学生蓝伊洋,从小患有罕见的眼部疾病,病情发作起来会头痛欲裂,经常跑医院的他从没有放弃追逐梦想,始终乐观积极进取;2017 届腾飞同学,在一次田径训练中受伤被缝了 14 针,却坚持在第一课上课前赶回学校上课,克服眼睛水肿的困难听课,直到晚上 11 点。

从他们身上,学生确实领悟到了“如水学子”的坚韧和勇敢,也着实欣赏和敬佩“如水教师”的敬业与担当。一学生在给“感动人物”献花时说:“水,看似柔弱,却能把坚石滴穿,看似冰冷,却能聚成暖流,看似平静,却能磅礴大气。”

(三)高三階段:通过各种仪式来践行“水”,落实“善”。具体如下:

1.成人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每年 3 月,学校都为高三年级学生举行盛大的成人典礼仪式。典礼融合了“冠礼”“顿首”“敬茶”等古代礼仪方式,加上如水般灵动的舞龙舞狮、如水般富有韵律的诗歌朗诵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让高三学子深刻体验到了成人庄重而又神圣的时刻。在接受了高一高二的“水育课程”之后,学生已经能将“水的精神”自觉的融入自己的言行。如学生的主持稿中有这样的文字:

我们当如水,不惧淤泥险滩,永不停息。

我们当如水,一心朝前追逐,滴水穿石。

我们当如水,欲与高山比高,驰骋疆场。

当学生集体跪拜在自己父母面前行礼时,父母落泪,除了感叹成长的苦乐,还感动于孩子下跪这一“感恩”的行为。别开生面的成人礼不仅仅是诵读誓词,宣告成年,而且更是激发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点燃了追逐梦想的勇气与激情。

2.毕业典礼:水到渠成还要勇立潮头

每年 5 月母亲节当天,学校为高三年级举行毕业典礼。会场会播放三年来这个年级重大事件的视频剪辑,会播放老师祝词和学生寄语,学校领导会亲自给每一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且留念合影。三年的学习得到一本毕业证自然是水到渠成,但典礼的意义是激励学生在毕业之后,还能践行“水的精神”,还要有“勇立潮头”的雄心。三年的“水育”告诉学生:人生的意义在于践行善,在于付出与拼搏而不是享受,毕业是高中的终点,也是步入社会的起点,不管将来的路有多险,都要把人生的目标放在最顶端,自强不息,持之以恒。

(四)高中三年,通过微电影拍摄来记录“水”,铭记“善”。南宁三十三中近几年,每年都会拍摄一部高质量的微电影。2015 年拍摄了《因为有你》,讲述了“如水学子”陆建积为了救人而失去双腿的故事,但他身残志坚,成绩优异,与同学和睦相处。陆建积“上善若水”“至善至美”的品格深深印在了南宁三十三中学子的心里。特别是在“老人摔倒了不敢扶”的当下,这股见义勇为的“善行”似清風拂面,暖人心房,引领了新风向。

2016 年,拍摄了《水漾青春》,讲述了“如水学子”方京京三年的成长与变化,在清新优美的“如水校园”,灵动精彩的“如水课堂”的浸润下,成长为一名笃定大气,知识全面的如水学子。影片有这样一幕:方京京抹着眼泪,把伴随自己三年的一条金鱼放生,金鱼在池中摆尾致谢,汇入鱼群中自由游动。“放生落泪”这一幕既预示着自己即将走入社会,又表达了若水学子对母校的不舍。“做事上善,人品若水”在《水漾青春》里得到艺术化完美的呈现。

2017 年,拍摄了《马嵬》,影片讲述了如水的女子杨贵妃在杨国忠策划的“马嵬之变”中,识大体,懂退让的故事,借助历史故事把“水”至柔、至美、至善的品质做了形象的诠释。影片获得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校园影视评比一等奖。

一石激起千层浪,艺术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因为有你》获南宁市“教师的故事”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并在南宁市“教师的故事”主题宣讲会上现场、南宁电视台展播。还有《水漾青春》获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评比一等奖,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现南宁三十三中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异的成绩,增进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追求卓越的意识,得到广大同行、全市人民中的好评。

三、生命之水的实践性课程的精神激励作用

(一)激发学生善的情感。“感人心者莫乎情”,只要实践形式满足了学生的某种心理需求,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经过“水育课程”的熏陶,各种活动的习得,学生已经能融入并认同学校的价值取向,获得一种“向上”的善情感:征文比赛展现了学生的文采,获奖证书让他们感到自豪;系列微电影把南宁三十三中的故事播向全国,增强了他们爱校的自信心;成人典礼和毕业典礼给了学生被成人化的“力量感”,打破了他们和家长间的界限感,给了他们肩挑责任的使命感。特别是成人礼后,从家长问卷调查的反馈统计来看,不少家长反应孩子在家更懂事了,能自觉分担家务,还自觉学习至深夜,家长操心越来越少了。

(二)强化学生善的意志。“感动人物”的事迹带来了“蜡烛精神”:停电的高三自习室里,学生集体点着蜡烛安静自习到深夜11点,烛光映着他们写满奋斗的脸庞;校运会的田径跑道上,冲向第一名的居然是发着低烧的同学,他不顾全班同学的反对,坚持要为班级争取荣誉;高考加油助威晚会上,那挥动的手机汇成一片灯海,那响彻云霄的高考口号更是喊出了力争上游,自强不息的气势;还有 2016 届学生黄骕洲,他冒着酷暑,克服重重困难,在 2017 年单人骑行前往西藏,在海拔 5300 多米的西部跋涉,路过亚丁,深入西藏,膜拜布达拉,最后抵达珠峰,当旅途结束,他选择回校来讲讲他的“意志之旅”,围绕“水的精神”讲了高三的经历和这一趟“西行”的感悟。

可见,“水育课程”确实让如水学子更加坚韧,更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

(三)润育学生善的心灵。心灵的美好,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一部微电影,从构思创作,到采访人物,到编写剧本,挑选演员,导演排练,专业拍摄,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吸纳集体的智慧,结集团队的审美,凝聚集体的力量。这些都需要在集体的“善念善行”下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学生真诚的态度,没有学生精神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好作品,就不可能出现一部电影就屡屡获奖的现象。正是由于“水育文化”校本德育课程的浸润,学生心中的“善”被激发,学生在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中,自觉珍爱生命、演绎生命,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精品。正如国学大师钱穆说的“一切问题,由文化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

如水的校园,如水的课堂,如水的师生,写下如水的心得:善行仁心,唯时变化,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钱坤南.打造灵动的水文化教育特色[J].新教育,2014(19)

[2]詹杏芳.水文化在水利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

[3]楼玉宇,雷春香.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做精做强水文化品牌[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责编 卢建龙)

作者:银菲

第三篇:浅议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摘 要: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不仅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发展规律,同时对于幼儿身体成长和智能发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基于此,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负面影响

如今,很多幼儿学生的家长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他们对于幼儿的早教给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就去盲目地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幼儿家长认为让孩子越早上學越好,甚至将不到3周岁的孩子就送到幼儿园,再加上一些幼儿园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幼儿家长所灌输的一些早教思想,导致了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到了小学化的误区中。事实上,让孩子过早接触程序化的学习模式,不仅不能够让他们成为“小神童”,甚至还会对他们日后接受小学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简单一些解释,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所指的即为让幼龄儿童提前接触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且过分地看重幼儿学习的考试结果,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点:首先,重知识轻品质。幼儿阶段的教学活动重点应当是游戏,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进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幼儿需要和小学生一样程序化地学习拼音、英语单词、计算方法等知识。此种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十分不利于幼儿个人品质的培养;其次,幼儿教育小学化十分看重学习结果,幼儿教育者并不会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进步程度,只是一味按照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努力与否与学习水平。此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限制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对学校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虽然让孩子掌握了一些英语单词、汉字读写方法以及加减法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幼儿的人生发展与未来的学习之路带来了一些促进作用。很多幼儿家长在看到孩子出现了很明显的学习进步时,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智力超群的“神童”,继而将他们过早地送到小学中接受规范化的教育。这一部分幼儿家长并不会去考虑孩子是否能跟得上快节奏的学习,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不到入学年龄的孩子送到小学院校中,继而对小学的日常管理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对教师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由于一些幼儿过早地接受了小学化的教育,从而让低年级的小学教育者感觉到非常轻松,长此以往,就会让小学阶段的教学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小学教育者也就会放松对自己教学水平的严格要求;其次,如果在小学低年级的班级中出现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差且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育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归结到“智力水平不高”的队伍中,在无形中影响了小学教育者对学生所做出的正确判断。

3.对幼儿自身所带来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经常会让幼龄儿童产生挫败感,很多幼儿家长与幼儿教育者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在他们没有顺利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时,家长与教育者就会采用一些带有责备性质的方式来“惩罚”孩子,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学习出现明显的厌烦心理,认为上学就是一件非常无聊且痛苦的事情。除此之外,由于幼龄儿童的心灵比较脆弱和敏感,当他们所做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夸奖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与付出产生较大的怀疑。

三、有关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

1.回归幼儿本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很多家长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正确的做法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到更多科学化的排解方法,而不是要将压力转移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在日后的幼儿教育中,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幼儿教师都要逐渐的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知识学习与游戏巧妙结合到一起,让孩子从之前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幼儿教育者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力量让学习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有趣,还给孩子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时代。

2.重视幼儿教育过程,忽略学习结果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的幼儿家长都非常在意他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经常会依照教育者的片面评价来否定或赞同幼儿的一些做法,从而在无形中打击了孩子们的上进心。为此,幼儿家长需要认真且全面地观察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感受他们出现的一些进步和努力,并且要经常对孩子的做法给予表扬与肯定,让幼儿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是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蓓燕.幼儿园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化及相关对策[J].科技信息,2013.

[2]董志伟,张振平,赵国秀,等.我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J].河北教育(综合),2013(Z1).

编辑 李琴芳

作者:陈怡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学善行善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善行主题教育总结05-02

O2O电商系统工程师——梁善德04-21

善言善行评语05-01

善言善行04-17

善行100活动心得05-07

善心善行辩论材料07-16

学校善行义举四德榜05-07

机关善行义举四德榜05-01

用薪善行爱心无限05-02

善行需行范文05-17

上一篇:消费行为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