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主题教育总结

2024-05-02

善行主题教育总结(共8篇)

篇1:善行主题教育总结

“善行河北、思源感恩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总结

为了力弘扬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厚德重义的燕赵风骨,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进一步化为全校师生的生动实践,我校决定,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以“善行河北、思源感恩”主题道德实践活动。

在教育局和学区的领导和指导下,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有序地开展了“网上祭英烈”、“红色经典诗文朗诵会” “善行河北、思源感恩”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在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教育他们牢记历史,传承文明,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善行河北、思源感恩激 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一、指导思想

以 邓 小平理 论 和“三个代表”重 要 思 想 为 指 导,深入 贯 彻 落 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任务,针对影响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以互助、诚信、孝敬为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弘扬真善美的社会主流价值。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努力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在全学校进一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良好的风尚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活动重点

1、引导学生在公共交往中乐于助人,大兴互助之风。大力倡导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主动相助,反对不闻不问、袖手旁观;大力倡导在得到他人帮助时心怀感激、知恩图报,反对以怨报德、知恩不报。

2、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孝老敬老,大兴孝敬之风。大力倡导对长辈报答养育之恩、担当赡养责任,反对感情上冷漠、生活中虐待;大力倡导对孤寡老人精神上关怀、生活上帮助,反对视而不见、漠然处之。

三、活动方法 1.用多充分利用媒体、信息课课堂,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善行河北、思源感恩活动;我们还把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作为一次促进加强善行河北、思源感恩的极好机会,通过印发《致家长一封信》的方式引导广大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祭奠英烈活动,发表祭奠感言、撰写祭祀心得,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全校已有300多位家长与孩子一起发表祭奠感言、指导孩子撰写祭祀心得。此外,我们还把“网上祭英烈”与“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和“童心向党·第三届优秀童谣征集活动”结合起来,拓宽了活动育人的渠道,从六年级选送的20余篇学生原创或整理的童谣(或诗歌)当中,集中体现了孩子们敬仰先辈、传承文明,孝敬父母、热爱家庭,立志成才、建设家乡,善行河北、思源感恩的美好志向,表现出他们在平凡小事、点滴细节上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浓厚爱国情感的坚定决心。

2.结合“新教育”实验中的“晨诵、午读、暮省”教育活动,我们在清明节前后开展的“ 善行河北、思源感恩”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卓有成效。我们组织语文老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选编了20多首(篇)红色经典诗文,供各班组织晨诵、午读时选用;各班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学校利用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大课间活动、户外踏青(郊游)等方式,开展红色经典集体诵读活动;许多班级还鼓励并指导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有的年级、班级之间还开展了互动朗诵活动,如五(1)班、五(2)班4月5日上午就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红色经典诗文朗诵联动会,他们的诵读活动是全校红色经典诗文朗诵活动的一个缩影,这两个班级当天激情演绎的《可爱的家乡》、《黄河》、《手拉手奔流》、《歌唱我们的班集体》、《祖国万岁》、《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经典诗文中的独特韵味及其催人奋进、激荡灵魂的艺术力量久久回荡在孩子们的心灵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3.开展教师“善行河北、思源感恩”涌读比赛、经典诵读展示和读书分享活动,10多位老师登台展示,近500人次的老师聆听了经典诗文诵读,得到了美的熏陶和爱的教育

四、“善行河北、思源感恩”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宣传口号 做一个乐于助人的河北人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河北人 做一个孝老敬老的河北人

助人为乐光荣

见难不助可耻

知恩图报光荣 以怨报德可耻

信守承诺光荣 坑蒙拐骗可耻

孝敬长辈光荣

虐待遗弃老人可耻

赵庄中心小学2014.04.03

篇2:善行主题教育总结

一、引入主题

走进校门,“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板报栏马上展示在同学们眼前。

道旁杨柳枝,青青不可攀。回看攀折处,伤痕如泪潸。

古人爱生物,仁德至今传。草木未摇落,斧斤不入山。

(丰子恺)—— 惜草木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惜时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白居易)—— 惜生灵

还有惜福,勤俭节约,不浪费的“光盘行动”。

同学们,为啥我们要“惜”呢?我们社会上存在太多不善的行为,严重危害到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雾霾、沙尘天气危机重重。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要多行善,“日行一善,善行一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日行一善的善意

日行一善就是多做善事好事,不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不以恶小而为之,以德报怨。

日行一善,培养和引导我们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找善念,发现善源。日行一善,培养和教育我们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会理解别人、安慰别人、鼓励别人。

日行一善,培养和教育我们向善、行善、从善的心理品质,拥有爱心、富有同情心、怀有感恩心。

日行一善,培养和教育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日行一善是一个从想要善、言善、写善到行善、思善、扬善,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升华的过程。

日行一善,让我们真真正正“存善心,行善事,说善话,做善人”。

三、日行一善要付诸行动

古代有位葛繁日行一善,后来官职太守职务,有人请教他如何“日行一善”,他说:“比如这里有条板凳,到了碍人走路,就弯腰把它扶正放好,即是一善。”

同学们,日行一善,你今天做了吗?真正做好了吗?

“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这就是【2012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是浙江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感动中国的孝亲事迹。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陈老师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真正含义。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别人对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应该铭记在心,更何况是父母、师长的大恩大德,更要念念不忘。别人对我不好不必放在心上,别人对自己有好处要念念不忘,能够学到这一点,自己的心地才会真正清净善良,德行才能够成就。周恩来总理年少时在日记中写到,“想起从小儿到今,真是一无所成,光阴白过。既无脸见死去的父母于地下,又对不起现在爱我、教我、照顾我的几位伯父、师长、朋友。若大着说,什么国家、社会,更是没有尽一点力了。佛说报恩为无上,我连恩还未报,又怎么能够成佛呢?俗语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以安他们的心,也不枉人生一世。”

同学们,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日行一善呢?

比如我们可以与古圣贤人做朋友,常读经典善书,就可远离空洞无聊的漫画和情感小说;同学友爱相处,遇到矛盾争吵,双方要多谦让,记住先忍让,善事先做成!欺凌弱小,搞恶作剧,说脏话,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占为己有,贪小便宜,有违背道德和行善的事情千万别去做!用善心爱护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不要随便糟蹋破坏杀戮。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福气,节约利用,不要浪费!

四、朗诵 “爱意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敬畏天地;孝亲父母;慎独静思;改过自新;良言慎口;恭让礼敬;忍辱负重;以书养德;爱物惜物;身先为善;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劝人向善;助人为乐;尊长爱幼;舍财取义;救人危急;惩恶扬善;遵纪守法;造福大众。

五、老师善言

篇3:善行主题教育总结

一、道德教育应当以人为本

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外在的影响力来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 道德教育活动要想取得成效, 达到目的, 就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具体来说, 道德教育活动不仅要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息息相关, 还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 鼓励其主动参与活动。概括而言, 就是以人为本。

(一) 道德教育内容要回归现实生活本身

“善行河北”作为一次道德实践活动, 首先明确了活动的重点区域在公共交往、职业活动和家庭生活三个方面, 告诉人们在这三个方面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公共交往、职业活动和家庭生活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简单缩影, 是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 人活着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打交道, 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要想生存, 就必须工作, 靠劳动养活自己, 这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 所以职业活动是社会人获得生存的必要活动。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 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浓缩。“善行河北”将活动的范围划归在这三个方面, 回归了道德的本质, 即道德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道德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说, 道德因人的需要而产生。自然界本来没有道德, 人类为了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创造了道德。因此, 道德在客观上对人有一种制约作用, 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 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首先从内容上应该回归现实生活, 切实可行。因此, 从这一点来看, 毫无疑问, “善行河北”是成功的范例。

反观传统道德教育, 则是常常把是道德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 向学生讲授的是有关道德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使道德教育成了学生必须接受的“美德袋”。而且, 所讲授的美德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道德问题毫无帮助。而且, 最终的考核方式也是试卷。这样的教育内容只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学生对道德教育毫不感兴趣, 左耳朵听, 右耳朵冒, 毫无效果可言;另一种是道德知识的巨人、道德行动的矮子, 这种人虽然有满腹的道德知识, 却没有符合道德规范的信仰、情感和行为。总之, 这两种结果都表明传统道德教育因脱离现实生活而收效甚微。

对比传统道德教育和“善行河北”, 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做法, 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因此, “善行河北”启示我们:真正的道德教育首先从内容上应当贴近现实生活, 教导学生学会做人, 关注生活, 珍爱生命, 懂得礼貌, 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 这样才能获得德行的完满, 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 道德教育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 教育者要把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 让其了解社会道德意识, 并最终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 受教育者个体也要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和主观努力, 使个体道德意识符合社会道德意识规范。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 我们常常使学生成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 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接受并遵守既定的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同时也要无条件地接受道德教育过程。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遵守道德秩序, 但是并不能真正形成学生自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旦外在的强制约束力量消失, 这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就不复存在。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 以赢得他们对某些活动所给予的认可, 或至少给别人得到一种和他们的意见一致的印象。但是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别人的信念。”[1]这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 忽视了主体精神活动在道德中的重要地位。道德是关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道德能否发挥作用, 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 这一切都与人的主体性是否发挥密切相关。传统道德教育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和可能性, 因而, 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敢于负责的精神与行为。这与道德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与尊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不相符的, 道德应当成为人们实现自我完善的手段, 而不是枷锁。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 内因是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对于受教育者而言, 只有自己真正认识到了道德的必要性, 产生了道德需要, 才会真正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在这一方面, “善行河北”做得就非常好。“善行河北”为了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互助、诚信、敬老之风,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中来, 不仅注重政府的正面宣传, 而且更加注重发动群众, 让他们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来, 并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 开通了“善行河北”新浪和腾讯微博, 相继推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月评河北雷锋”“我的雷锋事迹”等各种网络交流和评选活动;举办了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 “善行河北”征文比赛, “善行河北”绘画比赛等等。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参加进来, 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身边好人好事, 借助手机、微博、论坛等现代媒介传播出来, 相互交流, 并在交流中感受道德的魅力, 进而被道德模范的事迹所感染, 接受道德, 尊重道德, 遵守道德。从表面看, 这只是借助新媒体的舆情作用, 实际上是充分发挥了广大群众的主体自觉性。这里, 没有任何强制与强迫, 每一个人都是自觉自愿的, 他们参与活动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现代心理学表明, 需要是人行为的最大动机。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认为人具有多种需要, 自我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群众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 实现了道德认知的飞跃, 产生了道德需要, 培养了道德情感, 实际上就是自觉接受了一次道德教育的洗礼。

二、道德教育应当重在实践

“善行河北”定位为一次主题道德实践活动, 说明其本意在于宣传善意、善念, 培养人们行善的行为。善是一种道德评判标准, 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善行河北”活动, 其最终目的是让全省人民都行动起来, 向善、从善、行善、乐善, 将“善”这种道德品质内化于心, 外践于行, 最终实现道德行为上的行善自觉。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教育也应当重在实践。

(一) 道德的属性决定道德教育应当注重实践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德行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2]可见, 道德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种美好的德性, 它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说明道德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道德的实践属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应当重视实践环节,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道德理论知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能力,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终形成一定的道德信仰。

(二) 实践是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 人们才会感知道德的力量, 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进而愿意效仿, 产生某种道德行为。“善行河北”活动中“油条哥”事件很好地诠释了诚信美德的道德力量。河北省保定市80后大学生刘洪安毕业后自主创业开早点摊, 坚持炸制用油每天一换, 并在油锅边放置“验油勺”供顾客随时检验,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油条哥”, 而他卖出的油条被称为“良心油条”。为了解除顾客的后顾之忧, 他把油脂公司用回收的炸过油条的油制成的肥皂免费送给前来就餐的群众, 让群众看到废油的去处和用途。他的诚信行为不仅感动了当地的百姓, 使人们纷纷前去购买油条, 同时也感动了其他商户。众多的商户纷纷效仿, 加入了“河北良心油条联盟”。截止到2012年8月24日, “燕赵晚报诚信油条点”总数达到了43家。河北的众多商户在积极参与活动中感悟了道德的力量, 激发了向善的道德需求, 培养了诚信的道德习惯, 形成了诚信经营的社会风气。

三、道德教育要具有时代特色

道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实效性, 就不能故步自封, 百年不变, 而应当与时俱进,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 道德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工作重点和重要任务。道德教育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 同样也不应当脱离时代。“善行河北”活动一方面继承了优秀的燕赵文化, 弘扬了崇信、重义、尚和的河北人文精神, 另一方面又凸显了时代精神特征, 对人民群众普遍呼吁的道德良知问题及时作出了回应。众所周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 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但是人们的精神水准却日渐下降, 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屡屡发生。商业活动中缺斤少两、不信守合同事件屡见不鲜;人际交往中食言、失信, 见难不助, 冷漠旁观比比皆是;家庭暴力、虐待、遗弃不赡养老人的事件屡见报端。人们日益变得自私、冷漠、狭隘, 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作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河北省提出了“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 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二) 道德教育要善于利用本地道德教育资源

时代特色的另一层含义是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 要善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新鲜的教育资源, 发挥本地道德模范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种最好的教育资源, 人们可以从榜样身上获得强大的情感力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本地的道德模范有一种地缘优势, 更加可亲、可信、可效仿。一方面由于距离比较近, 可以近距离接触道德典型;另一方面, 相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构成了共同的情感认知, 受教育者从内心更容易接受典型, 更容易被感染, 引起共鸣, 进而模仿典型的道德行为和思维习惯。例如, 河北农大果树93 (01) 班同学信守承诺, 连续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了当代大学生。在“善行河北”活动中, 河北农大的学生率先行动起来, 用自觉排队等公交车的形式诠释了现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规范。长长的一字形等车长队成为保定市街头最亮丽的风景, 也成为大学生践行“善行河北”主题道德活动的有力证明。本地道德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因此, 要想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就要注重道德的感染力和本地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 使受教育者在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高水平的道德思维方式和道德行为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 善行河北活动不仅传承了河北厚德重义的传统美德, 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明确了社会价值导向, 向社会传递了道德建设的正能量。“善行河北”还丰富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凸显了道德教育的人文性。在“善行河北”活动中涌现出的大批真实生动的道德模范, 可以使道德教育内容从传统的纯理论教育变为生动的生活教育, 增加了道德教育的感染力, 让学生真切感知道德的力量, 从而养成了博大的道德情怀。“善行河北”活动为大学生道德实践提供了众多机会, 使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深入到活动之中, 并可使学生充分利用活动的成果, 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419.

篇4:善行主题教育总结

关键词:善行河北;立德树人;价值观;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公民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095-04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唯此,才能使人们真切地感知它、深刻地领悟它、自愿地接受它、习惯地践行它。融入生活的程度,决定着此种价值观发挥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反映着该价值观的倡导者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虽然价值观来自生活,但却高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是否可以满足需要、能满足什么样的需要、怎样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要让特定的价值尺度、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融入生活,具化为道德的即“应当的”就必须寻找适合的路径、载体。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河北省开展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的有效途径,它已成为河北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工作载体。

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主旨在于“引导全省人民在公共交往中大兴互助之风,以善言善行做善事,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一个乐于助人的河北人;在社会活动中大兴诚信之风,以善道善德当善人,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河北人;在职业活动中大兴敬业之风,以善学善才尽善职,正确处理人与事业的关系,做一个爱岗敬业的河北人;在家庭生活中大兴孝敬之风,以善思善念修善心,正确处理人与家庭的关系,做一个孝老敬老的河北人。”①此项活动,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层面上,阐发的“四种关系”“四善”和“四风”既有理论高度,又紧贴百姓生活,还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此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在价值取向上完全一致,并且搭建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桥梁,关键是明确了怎样做才能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刘云山2014年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指出,“活动不在多,关键要有效果。”“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几年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河北落地生根,为河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主要在于用“善行”搭建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向百姓生活的桥梁,找准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善”在河北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其第一要义是爱人。爱人要求在思想上推己及人,时时刻刻为他人、众人着想;行为中事事处处利国家、利社会、利他人,这正是善行河北活动中所提倡的善。善作为价值范畴,就是满足主体的需要或者主体的需要被满足;善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就是利他、利群。无论是价值层面,还是道德层面,善总是与好、满足、利等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善作为最重要的人文特质,已经深深印在了百姓的心中。人类对善的追求与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道德层面的善是人们目前急迫的现实的内心诉求。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公共生活中见难不助、人情冷漠,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见利忘义,职业生活中松散懈怠、不尽职守,家庭生活中遗弃虐待、冷落老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情感寄托,人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善行”称民心、合民意。善是道德之精华,道德是管理社会、理顺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倡导“善行”,大兴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之风,就会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和讲道德的社会氛围,不仅可以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可以使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对社会管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对大学教育的意义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将和煦而强劲的道德建设之风吹进了河北省的各行各业,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河北省教育行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实质和核心。立德树人是育智和育德的辩证统一,其中,育德是主导方面,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意义重大深远。

1.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进入大学校园,有助于克服学校教育功利化的倾向,树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深化。它指明了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以及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当前,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的功能多样化和溢出效应不断强化。由于升学竞争、就业竞争等诸多原因,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单纯作为提高升学率、获得各种证书、寻找可心职业等的工具,忽视了教育育人的根本。正是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只注重教授知识、技能,忽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现象,其结果是部分学生缺乏对国家、社会、民族甚至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法律意识;对社会共同理想漠然,对自己的未来茫然。大学生一旦缺乏社会责任感,丧失信念、道德和理想,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将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失去前进方向。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所在,人才是德与才的统一。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具有德才兼备的客观条件和可能,但人的社会性本质又决定了人不可能自发地实现德才兼备。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所谓“树”就是塑造、成就、发展。而“立”则意味着引导、感化、践行。树人侧重使人成才,立德重在使人成“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成才必须先成人,离开“立德”谈“树人”,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不仅栽培不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还会危机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大学生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当然离开“树人”谈“立德”,也是不行的,那样“立德”就会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成了空谈,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从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立德”的根本性和重要性。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立德”所要立的是广义的德,是道德中的精华:美德。“立德”重点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就大学教育而言,首要的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一切向钱看等错误的价值追求,把理想信念信仰教育放在首位。

2.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引入大学教育,有助于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立德是为了树人,关键是树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已经形成的“四善”基本格局中,“善道善德当善人”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善人”的基本内涵。善道中的“道”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强国富民、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善道善德是当善人的前提和保证。“善道”首先要认识道路问题的重要性。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其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善德”,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的基本特点是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个体行为要对整体负责,必要时需要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他人奉献。“善德”要求大学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报效国家、服务民众的社会责任,养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负责精神。这样才能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契合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只有勇于担当,敢于和善于肩负起社会责任,独立于社会的个体,才有了取得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保障。其次是培育创新精神。日新月异是当代的特征,大学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就必须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创新是科学的本质,是进步的动力,是人才的重要内涵。敢于开拓,善于创新,勇于坚持个性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教育应培育学生崇尚真理的价值追求和不迷信权威、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以及养成言之有据、严谨求实的思维习惯,激发和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创新与坚持个性是紧密相连的。大学教育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以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为基点,去探索和研究科学前沿问题创造条件。再次是提升善行能力。“善”就是引导人们讲道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厚德重义的燕赵风骨;“行”就是实践,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学教育应当探索多种渠道帮助学生由善念过渡到善意,并将善意外化为善行、善举。用多种方式鼓励在同学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同学相处讲诚信,不自欺、不骗人,考试不作弊;爱学会学,刻苦钻研;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引导学生进一步将这些善行、善举内化为善意,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3. “善行河北、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教学,有助于充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克服教学活动中的虚、空、大。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他们,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必须具备的四种道德品质。这四种道德品质与“善行河北”所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事业的关系、人与家庭等四种关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四种关系,为树立“四德”提供理论支持和自觉践行的基础。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光荣使命,而且也是只有思想政治课才能承担得起的重任。

篇5:善行主题教育总结

一、活动背景: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存在着各自形形色色的现象。有人说现在社会人心越来越冷漠,道德也被上了枷锁。可是我们更应该坚信社会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二、活动主题:善行义举 感动福建

三、活动目的、意义:

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正直向上的处事态度从而培养他们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每位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振奋民族精神能够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学习楷模精神。

四、活动地点:253多媒体教室

五、活动对象:物流管理全体同学

六、活动内容:

1、主持人开场白及介绍本次主题

2、介绍林瞳

3、讲解林瞳事迹

4、播放关于林瞳的视频及颁奖视频

七、活动准备阶段

1、在班级事先宣传本次主题班会

2、寻找林瞳的相关资料 下载视频

3、安排好小组成员在班会时的各自任务

八、活动后期阶段:

1、班会结束时小组成员留下打扫卫生

2、检查多媒体设备是否完好并关闭多媒体设备

篇6:存善心扬善行主题国旗下演讲稿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需要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需要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三字经开篇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不仅要有善心,更要有善行。 给人以关爱,给人以方便,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 做善事并不分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做到日行一善。在学校刻苦努力,奋发向上是善;在家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善;在社会上助人为乐,环保节约是善;在公交上,给老弱病残让座是善,甚至给陌生人施以一个友善的微笑也是善。 向善行善,你不仅收获一份感激,也收获一份好心情。

与人为善,善暖人心。向善行善是我们应该做的,让善成为我们行事的准则。让善充溢在我们美丽的文化校园,让善在和-谐的社会中扩散。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善是心灵阳光最温暖的照射。细微之处见精神,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

篇7:善行主题教育总结

各学院:

为落实推进我校《关于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案》,持续深入开展“翰墨书韵”大学生读书活动,加强推进教风学风建设相关会议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读书明礼·笃学善行”主题读书征文活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本次比赛以“读书明礼·笃学善行”为主题,将学生读书活动与加强学生学风建设、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读书而明礼,通过笃学而明智,通过思考而悟德,通过善行而提升。

二、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19日—11月19日

三、参赛对象:

全校学生

四、征文要求:

1、请对你阅读的书籍进行思考和凝练,请从明礼、笃学、悟德、善行的视角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以读后感、书评等形式向广大读者推荐,向大家交流你自己真实的、个性化的、创新的认知、感悟以及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碰撞出的灿烂火花,与大家共享你的阅读体验和快乐。

2、征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1000字以上。来稿请注明作者学院、年级、专业班级、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五、评比和奖励:

学生工作部(室)、校团委将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本次征文的作品进行评比和奖励,拟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奖名额分别占总征文数的5%、15%、30%)。优秀作品将通过合肥工业大学读书活动专题网页、《合肥工大报》等途径进行展示。

六、投稿方式:

学院集体统一投稿和个人单独投稿两种形式均可,需提交征文电子版文稿和纸质版文稿,电子版征文文稿请投稿到电子邮箱:824841733@qq.com,纸质征文文稿投稿到翡翠湖校区综合楼306学生工作部(室)学生教育管理科、翡翠湖校区综合楼313校团委办公室。联系人:于长伟,联系电话:***;樊新丽,联系电话:***.学生工作部(室)校团委校学生会 校大学生读书俱乐部

篇8:善行主题教育总结

一、从善的视野探析青少年品德养成

好品德最终要以善的行动表现出来,并且这种行为源自其愿意从善的心理趋向,向善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个体在生活中经受各种影响,通过对善的感受和学习,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形成善的需要就能够确立起向善性。由此逆推,可以发现青少年品德形成大致经历了从感受善到向善再到行善这样一个过程。

1感知善

青少年对善的感知以儿童期初步形成的品德心理结构为心理基础,凭借其道德生活经验,对新的道德生活情景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改变品德的认知系统,丰富品德的情绪情感系统,使品德的控制系统进一步成熟,固化着个体的品德心理结构,成为下一次感知善的起点。根据个体感受善的途径,知善的过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观察善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诸多具有道德意义的事件被个体所注意的时候,个体对善的观察就发生了。个体对所注意的道德事件进行认知上的加工,通过感知觉器官的作用,把道德事件以特有方式储存在大脑中,以表面的和潜在的意识形式固化在品德结构中。当有类似的或相关的情境出现时,所观察情境发生的行为影响便体现出来。如果在观察中得到了肯定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比较容易发生模仿的行为;如果得到了否定性的情绪情感体验,则比较发生相反的行为或不作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个体观察到的道德事件只有少量能够以显性的方式显现,其他大量的则以内隐的方式形成一种无意识结构在大脑中积淀对个体产生影响。对善的行为观察得越多,并且行为者得到的预期后果越好,越有利于观察者模仿行为。

(2)感受善

个体在生活中必须与不同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在交往中,别人给予个体的善意和善行对个体感受最为重要。个体产生的很多的需要在对方的善意和善行中得到满足,个体产生了很多的肯定性情绪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极大地促进了个体本身移情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着善的范围。青少年时期,他们所感受到的善主要来自父母和教师以及同伴。为什么在健康的家庭与在不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的品德养成有很大的差异?有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与他们所感受到的善的多少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学生由于受到老师不公正的对待而出现一些偏激的举动,而一些受到品德高尚的老师更多关注的学生也更多以老师为榜样。

(3)善知的形成

学校的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形成了善的知识体系。仅从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来看,道德知识的教育比较成功。绝大多数青少年基本上知道基础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在其行为中并没有以它们作为行动的标准,由很多原因导致。其中有一条就是:我们帮助学生形成了“关于善的观念”却没有帮助他们形成“善的观念”。但是,学习善的知识确实是走向善的必要前提。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少数学生没有很好地接受道德体系的灌输,而出现一些道德情景中不知如何作为的情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善的知识形成的必要性。

2向善

个体向善性的确立是青少年品德养成的关键。当我们在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时实际所依据的标准并非一些道德规范,而是看该行为是否对社会有益。如果实现了个体和社会的共同的利益,则是道德的;如果损害了社会的利益,则无论个体本身得失如何都是不道德的。现代心理学表明,人的行为的选择与他的动机密切关联,而形成的动机的根源则在需要。在品德行为的选择中,始终有一个以自我中心需要和社会义务需要的矛盾:这个矛盾其实质是个人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的矛盾。“道德并不只是产生于协调社会与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产生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道德的约束和规范下,人失去的是低层次的自由,获得的是高层次的自由。”向善性的形成正是高层次的社会义务需要战胜低层次的自我中心需要的过程。

青少年向善性的确立受到他们的自我同一感的影响一他们如果在儿童期发展比较顺利,形成了自我同一感,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自己同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果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则需要在外界的帮助下.形成自我同一感,否则出现自我角色混乱,容易出现不良品德问题。自我同一感一旦确立,就能够明确理解个体的自我需要和社会义务需要的关系,知道社会义务的需要的满足可以更好地满足自我的需要,尤其是自我的高层次需要。否则,以极端的自我为中心,既损害了社会的利益,又没有实现自己的长远利益:

3行善列宁曾经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青少年不仅能够运用人类特有的语词符号在大脑中通过思维表征对自已的认知和情感进行调节,而且能够选择,组织自己的行为改变其面临的刺激情境。因此,一旦出现了道德情境.形成向善性的青少年个体就会表现出善的意向,通过感知系统对情境感知,传导到控制系统,对情境进行判断、分析、推理,对行为进行选择、实施,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行善是与个体的知善、向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自动化行为动作。通过行善,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个体的善的知识体系,巩固其向善的内驱力,提高其行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让道德教育围绕善逐次展开

1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着力培养青少年的向善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倾向于对青少年实施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过多强调规范的外在约束价值,以求青少年对规范的遵从来实现对稳定社会的作用,于是尽可能多地灌输“应该如何与不应该如何”,用奖惩来实现对规则的遵守。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是把道德当成是人发展自身、完善自身、体验世界的目的。个体内心实现了善,他就实现了精神层次的提升。道德教育要以主体实现更美好的生活为目标,要使主体使善永驻心中,从长远和根本上获得最大的利益。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从规范个体的行为开始并行将结束的,唯有从中提炼出道德规范的精髓和灵魂——善,所有的道德规范才能够被个体所驾驭道德规范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但我们抓住了永恒的善,我们就能够在道德上立于不败之地。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善为精神的引领赋予它们提升个体精神生命的使命和功能,重视青少年个体对善的体味和感受是当前道德教育的首要之责。

2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行善能力

综观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目前针对中小学学生的道德教育只去强调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忽视或轻视了道德行为是由品德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动机系统和行为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少年在经历了这样的教育影响之后,只是接受了刺激而进行简单的条件反射,在外部力量的强化下养成了一些习惯。这种行为习惯是非常不稳定的,如果H 5现了新的不同性质的刺激行为就发生了偏移或逆转: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能力要从提升他们的道德智慧人手.通过设置道德情境让他们进行道德行为的模拟和训练,然后把他们放到社会实践中进行锻炼其道德敏感性,发现真实道德情境,进行行为的科学选择.付诸实施。教育者在整个过程要进行监控.并在必要时适当介入,促进良好结果的出现,反馈给受教育的青少年,积累其行为经验,巩同其业已形成的“知善——向善”品德心理倾向。让青少年的行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最终促成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占占质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道德教育要把不良品德纠正和良好品德培养结合起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善行主题教育总结】相关文章:

小学善行善德教育论文05-14

善言善行04-17

善言善行评语05-01

善心善行辩论材料07-16

善行100活动心得05-07

善行需行范文05-17

厚德善行的意思范文06-11

美德善行爱岗敬业07-09

美德善行的事迹材料08-19

机关善行义举四德榜05-01

上一篇:卖二手车公司规章制度下一篇:小学生优秀作文未来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