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思维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它在知觉和表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认识。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各种能力的纽带。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课程观的形成,课程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

利用好生物课程资源开展生物学教学

摘要:利用好课程资源开展生物学教学,对于实施新课程和深化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来的一个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一节中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我们身边都有哪些课程资源呢?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呢?

一、生物教科书课程资源

生物教科书是生物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追求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加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与文学、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的内容,突出生物教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物科技发展。新教材注重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和生动性。新教材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身体验,动手实践、思考探究等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除教科书以外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完成生物课程的重要保障,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教学软件、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音像资料等,还可利用生物园等课程资源。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这些课程资源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动物的胚胎发育、芽发育成枝条、细胞的分裂等,用静态图解表示有较大的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的生物园也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和相互合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的课程资源

社区中有着较为丰富的与生物课有关的课程资源: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森林动物园、植物园、海洋世界、科技馆、生物科技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公园等。农村学校在这方面更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的变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又为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或秋游,让学生一边欣赏大自然美景,一边调查记录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使学生在玩中得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促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由于生物科学发展迅猛,有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从各种媒体中可获得更广泛的生物课程资源。另外,许多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营养保健问题,在媒体中经常报道。这些新闻报道作为学生课堂讲座素材,时效性强,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利用媒体了解“非典”、“禽流感”的传播途径,致病机理,预防措施等。

五、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与生物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家长就是生物学或生物领域的专家,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往往还有生物学方面的书刊,可提供学生做探究试验使用的材料用具等,有的家庭养花、养宠物;在农村学校、学生家里有田地、果园、家畜、家禽等更是普遍现象,家长平时也会谈及作物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病虫害的防治等事宜,學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另一方面,这也给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参加家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

六、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关于动物或人体免疫的知识。由于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经验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如学生普遍感受到传染病的痛苦。对身边的动植物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一些学生体验过饲养动物的经历,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他们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途径,可能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无形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生物课程资源还有很多,总之,只有充分利用好各种生物资源,充分挖掘各种生物课程资源,才能使生物课程突破“以学科为中心”或“以学问为中心”的观念的束缚,才能使生物教学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才能更好的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才能满足学生有特色、个性化、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北师大,2001。

[2]《新课程怎么教II》吴效锋,辽宁大学,2005。

[3]《中学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李伟,东北师大,2006。

作者简介:

周敏,(1978—)女,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中学生物教师。

张宏伟,(1971—)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

吴灵功,(1965—)男,辽宁大连人,东北师大教育管理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

作者:周敏 张宏伟 吴灵功

第二篇:培养生物课程思维能力提升生物课程教学实效

思维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它在知觉和表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认识。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各种能力的纽带。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课程观的形成,课程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活动没有参与观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空谈;思维活动没有参与生物实验,提高实验水平是空谈;思维活动没有参与课程教学,生物课程自学能力的形成也必定是空谈。

因此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

一、明确思维目的,为课程学习奠基

思维才具有强烈目的性,思维目的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

有确定性的教学目标是生物课程教学的要领导,唯有有确定性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明确生物学习的思维目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所讲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经过思考得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手中现有的一点点东西而已,而是在学习一种方法,一种可能会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这样学生才明确课程教学中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设置的思维目的,从而使学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

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体会一本书或一门课的思想精华可受益终身。知识的有效性常常是短暂的,而思想的有效性却会是长久的影响。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要着力于引导学生明确学科思维目的。因为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也会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营造良好思维情境,为课程教学服务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过程中有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教学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就能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笔者在教授“减数分裂的卵细胞形成”这一课程内容时,着力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大小,鼓励学生发现一点进行疑问。于是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卵细胞比极体大?学习“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学生问道:转录时以DNA的哪一条链为模板?这些问题恰恰是本课时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学生必然在课程教学中能注意听课,从而听有所得。

此外利用生物经典实验实和科学事,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也是很不错的方法。笔者在授课“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让学生走进实验,根据显微镜成像特点思考“细胞质流动的方向和实际观察到的方向是相反的吗”?授课“观察叶绿体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以侧面对着光源?在弱光下以最大的面正对光源?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和它的功能有何联系?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展示生物科学事实和适当地引入經典实验,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进而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了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提升了教学实效。

三、掌握科学思维方法,为课程目标提升

“科学思维是一种主体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思维。”近年来,学者们就此提出许多有益的模式,归纳起来有几十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课程改革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目标,单纯的知识教学难以完成,因此,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当下的生物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关于分析与综合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等内容的学习离不开这种思维方法。再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此外还有类比推理法等。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现代教育育人的重点,是在为终身教育自主学习打好基础。这种思维习惯着力于善于质疑,勤思好问,注重反馈,学会反思,有思维质量。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充分体现在指导系统中的主体作用,也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在学生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又是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如上完减数分裂时,一提到受精卵同学们就与减数分裂联系起来,以至于有问到受精卵的分裂方式时都说成是减数分裂。这时候就可以来个将错就错,在黑板上演示人类的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后的受精卵再通过减数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的染色体的情况。随着板演的进行,有些同学已经有悄悄地改变着自己的主意,同学们注意到自己错误的想法所得到的结果与人类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不相符合。通过错误讲解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留下了思维加工后的深刻印象。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的目的,为学生营造思维的情境,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者:黄德明

第三篇:学生身边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挖掘

摘 要 充分挖掘学生身边资源,增强学生对身边物品的亲近感,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升综合效能,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挖掘 身边资源 提升 综合效能

课程资源以其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独特、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带来多角度、多层面的信息刺激。若以生物实验室为主阵地,充分挖掘学生身边资源,作为生物教学的辅助、拓展性资源,必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效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一、挖掘学生的家庭用品资源,提升学生理解效能

学生家庭里可以用来做教具或实验器材的物品比比皆是。让学生进行创作设计,从构思到动手设计、组装、改进,到最后的定型,整个过程学生都会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如此一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不断地发展,这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比如:在学习“尿的形成”时,可以让学生从家中找来红色的毛线、小时候玩过的球及胶皮管。红毛线用来做入球、出球小动脉和肾小球,玩过的橡皮球放气后挤瘪(出气口在正下方)用来做肾小囊,用胶带将胶皮管粘在瘪球的出口处,用来充当肾小管,将毛线球(即肾小球,连着入、出球小动脉)放入瘪球内,一个活生生的肾单位模型就做成了。由于入球、出球小动脉和肾小球都是用红毛线做成的,代表着这些结构里面流的都是动脉血,形象直观,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效能。

二、挖掘学生的食材资源,提升学生认知效能

学生的日常食材有很多可以直接用来做教具,既生动形象,又直观具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物现象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而且具有重要的情感教育价值,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进而使学生养成主动利用身边材料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比如:在学有关植物茎的知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茎的理解,可让学生从家中带来藕(课前提示学生让家长买两节连在一起的,不要分开,课后再让学生带回家)、土豆、荸荠和芹菜(整颗的)进行观察,并提醒学生茎上有芽或芽眼。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不难发现:藕、荸荠、土豆上面都生有芽或芽眼,而芹菜长长的叶柄上既没有长芽,也没有芽眼。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吃芹菜吃的是叶!原来一直错误地认为吃芹菜吃得是茎!而对于藕、荸荠、土豆,吃的才是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区分姜、胡萝卜、地瓜、白菜等吃的是什么结构。在学子房的结构时,子房的结构中有胚珠,胚珠将来发育成种子,有几枚胚珠,受精后就可以形成几粒种子。课前可让学生从家中带来苹果(或梨)、桃(或杏)、芸豆等食品,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下,这些食品中种子的数量是否一样?学生通过观察,就很清楚地了解了子房里的胚珠不一定就一枚,可以是多枚!这就轻而易举地将教材知识拓展了。

三、挖掘学生的废旧物品资源,提升学生动手实践效能

学生在利用现成的器具做实验的同时,还可利用废旧物品进行一些实验、发明创造等,对学生来说既是废物利用,又是一个极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动脑的好机会,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探究小鼠的取食行为时,学生用家中的废纸箱,做成各种各样难易程度不同的迷宮,用来探究小鼠的取食行为。经过学生的亲自设计与实验,学生不难总结出:个别组的老鼠“不配合”、“不前进”或实验数据差别较大等现象,往往是迷宫的难易程度不同、实验前对小鼠的饥饿处理不到位、小鼠可能受到了惊吓、光线太亮、小鼠个体的差异及学生对小鼠的引导不到位或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在学习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气体多”,可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不用的气球,教师只提供玻璃管、澄清石灰水、小试管、打气筒(或学生自带玩具打气筒),即可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方法是:将一只气球(标号为1)套在玻璃管上并扎紧(防止吹气时滑脱),用力对玻璃管吹气,当气球内的气体足量时,用大拇指堵住玻璃管口;另一学生将同样的另一只气球(标号为2),用打气筒将空气打入,当2号气球内的气体多于1号球时,停止打气。套上相同的玻璃管并扎紧(防止滑脱),再放气,当2号气球内的气体与1号球等量时,停止放气,并将1、2号球的两个玻璃管,分别插入两个盛有适量且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即可。1号气球内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号气球内的气体则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就足以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气体多。

四、挖掘学生的生活用品资源,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挖掘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材料,是生物教学非常可取的一个路径。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接地气,学生参与性强,简单明了易操作,成本低、易推广,特别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

比如:在学发酵现象时,可让学生将打点滴时用过的滴瓶及输液管拿来,滴瓶用来做发酵的容器,输液管用来做导气管,白糖及发酵粉每个学生的家中均唾手可得,只是实验用的小气球不是每个学生的家中都有的,但只要发动全班学生去找,问题会解决的,教师只给学生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就可以让学生既能观察到发酵现象,又能了解到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何种气体。这样学生不仅轻而易举地了解了发酵现象,还掌握了有关发酵的技术。

生物学这门课,可以利用的资源极其丰富,我们缺少的不是资源,而是缺少用来发现资源的慧眼和设计实验或模型的才智。而学生已拥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常识、技能或开发的生物学信息、资源等,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挖掘学生身边资源,增强学生对身边物品的亲近感,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提升学生综合效能、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刘福勤

上一篇:增值税改革论文范文下一篇: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