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改革论文范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增值税改革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税收负担及税收负担结构是税收政策的核心。增值税是国家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增值税类型的转换是我国税制改革与完善的重点。增值税税负水平的确定既要体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又要符合我国经济、财政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一篇:增值税改革论文范文

增值税改革(试点)的影响

增值税计税原理

增值税制度起源于1918年德国的隆西蒙斯和美国的亚当斯的学说,但增值税真正得到欧洲各国政府广泛的重视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1962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纽马克委员会建议所有欧共体成员国都采用增值税作为统一的产品销售税形式,但美国却至今尚未推行这一税种。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新增加价值(即增值额)进行征税,由于新增价值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是一个难以准确计算的数据,因此实际操作中常采用一种抵扣计算法:纳税义务人根据产品销售额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销项增值税额,然后从中扣除购买原材料和/或资本品时已经缴纳的进项增值税额,计算公式为:应纳增值税额=销项增值税额-进项增值税额。这种计算方法同样体现了对产品销售中的新增价值进行征税的原则。

在实行增值税的半个多世纪里,不同的国家根据其国情选择具体的计税制度,已经形成了多种比较系统和成熟的计税制度,但常用的增值税计税制度只有三种:第一种是生产型增值税,厂商以其产品和劳务的销售收入数额减去其当期购入的用于生产的中间性产品和劳务支出的数额(厂房、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的折旧不予扣除)作为增值额,并据以课税。第二种是消费型增值税,其计税依据是在生产型增值税的基础上,再扣除同期购入的资本品价值得出应税增值额,即从厂商的产品销售收入中除其当期购入的所有中间性产品和劳务支出外,还要再扣除资本品支出。第三种是收入型增值税,其计税依据是厂商以其产品和应税劳务的销售收入先减去用于生产该产品的中间性产品和劳务支出,再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并据以课税。

生产型和消费型两种计税制度的区别是进项增值税的抵扣不一样,生产型增值税的进项增值税额是指纳税人当期购进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材料或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的增值税额,消费型增值税的进项增值税额不仅包含纳税人购进原材料或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的增值税额,还包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等资本品所支付的增值税额,两种税制的差异就在购进资本品所支付的增值税额的处理上。很显然,对于同一个企业,生产型增值税的实际税负要大于消费型增值税的税负,从生产型增值税改变为消费型增值税的税制改革的本质就是增值税应税企业的税务降低。

我国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

我国从1979年开始增值税试点,1994年的税制改革全面推行了增值税,使之成为我国税制结构中占据第一位的主体税种。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以第134号令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成为我国增值税征收的基本规范,随后(当年12月25日)财政部以[1993]第038号文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作为税务部门征收增值税的工作指南。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凡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我国增值税征收采取了两档税率,即17%的基本税率和13%的低税率。低税率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货物(如粮食、食用植物油、自来水、书报、农药等,详见有关增值税法规)及国务院规定的货物,其它货物一律适用基本税率。

目前,我国增值税的计算采用抵扣计算法: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增值税额—当期进项增值税额。其中,“当期销项增值税额”是指纳税义务人在一定纳税期限内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所收到的增值税,它在数量上等于纳税期限内的销售收入乘以增值税率。“当期进项增值税”是指纳税义务人在同期采购原材料(或应税劳务)时已经支付的增值税,它在数量上等于纳税期限内的货物买价乘以增值税率。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特别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增值税额不得从销项增值税额中抵扣”,并把“固定资产”严格限制为两类资产,一是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它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二是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固定资产的范围比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小一些,主要是不包括不动产(如房屋、建筑物等),因为我国现行税法体系规定不动产销售缴纳营业税,不缴纳增值税,不动产销售没有进项增值税可以抵扣。

是否抵扣固定资产进项增值税是划分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的根本标准。由于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固定资产进项增值税不得抵扣,因此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是一种典型的生产型增值税。

改革生产型增值税制度的原因

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导致资本密集型应税企业的实际税负很重。产品的销售成本由三块组成:原材料转移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转移成本和生产工资成本,根据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计算方法,产品销售的增值额等于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减去原材料转移成本,也就是说产品的折旧成本和工资成本在这里作为企业销售产品的增值额而需要缴纳增值税。企业实际得到的毛利润等于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产品销售成本。很显然,应税增值额大于企业的毛利润。折旧成本和工资成本的比例越大,其差异也越大,企业所得到的毛利润的实际税负就越重。这种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导致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毛利润承担偏高的税负,资本密集度越高,毛利润的实际税负越重。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动,生产型增值税与经济运行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中特别明显的是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进项税金直接抑制了企业技术革新,人为加大内外资企业税负。改革增值税已成为共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税制改革最易引起利益震荡,因而最容易引起争议。特别是主体税种的税制改革,牵一发动千钧,必须综合考虑、稳妥推进。

增值税改革的实施与影响

2004年7月1日,来自全国人大、财政部、国税总局的消息证实,推迟了半年的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将于2004年7月1日开始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之所以推迟半年,主要因为过热的宏观经济环境。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客观上有刺激投资的作用。

中国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考虑当时投资比较热的现实情况,没有一步到位地同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因为生产型增值税有抑制投资的作用。按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减速的时期,应是增值税转型的最佳时期。

另一方面,增值税转型必然带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减收。中国的财政收入中,将近94%来自税收收入;而在目前共23个税种中,增值税一税独大,占到了整个税收收入的40%左右。增值税转型就意味着税基缩小,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减少财政收入;要想财政收入不受影响,只有在缩小税基的同时提高税率。但中国现在的增值税税率是17%,在全球属中上水平,提高税率会影响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增值税转型改革将不会提高税率,而以财政减收的方式承担成本。据财政部测算,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机器设备大约占2/3,房屋建筑物约占1/3。机器设备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企业的技术进步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增值税转型暂时只考虑机器设备的抵扣。按此测算,此次东北税改的成本为100亿-150亿元。在东北试点,减收不太多,影响不算大。但是,如果全国推行,影响就比较大了,当年就将减少财政收入约1000亿元。就厦门市而言,“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要达到32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100亿元。如果实施增值税改革,“十一五”期间全市就要减少财政收入65亿元至85亿元,平均每年减少15亿元左右。

另外,实施增值税改革,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也不会扩大。中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是税种分税制,目前一些行业仍实行营业税,如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文化、体育、娱乐服务业等。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增值税是共享税。如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就等于缩小营业税的征收范围,这涉及地方和中央的利益再分配以及整个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营业税在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中占比最大。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改革增值税税制,实现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这是一项重要的财税改革举措,微观上看可以鼓励生产者的投资热情,有利于让内资企业同外资企业站在平等的位置,刺激企业的投资,为企业扩大投资、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提供动力。东北地区率先实现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将使这一地区在吸引投资方面首先受益,从而为一直难于摆脱发展困境的东北增添活力;宏观上看,可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当然,较之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和税负较重,所以实行增值税向消费型转变,客观上也实现了减税,这是增值税改革的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厦门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作者:王其荣

第二篇:从增值税税收负担看增值税改革

摘 要:税收负担及税收负担结构是税收政策的核心。增值税是国家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增值税类型的转换是我国税制改革与完善的重点。增值税税负水平的确定既要体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又要符合我国经济、财政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本文以税收负担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对增值税宏观税负与GDP的关系和增值税微观税负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增值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转型后的影响。

关键词:增值税税收负担 增值税转型 消费型增值税 生产型增值税

从94年税制改革起,由于当时面临着过度膨胀的非理性投资,固定资产占经济比重大等问题,加上人员素质、征管手段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一直采用生产型增值税。这被以后的实践证明是明智之举。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生产型增值税制度的局限性也与日俱增,迫切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使增值税成为我国税制体系中更具科学化、规范化、中性化和国际化的主体税种。

一、 增值税理论概述

增值税制度起源于1918年德国的隆西蒙斯和美国的亚当斯的学说,但增值税真正得到欧洲各国政府广泛的重视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1962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纽马克委员会建议所有欧共体成员国都采用增值税作为统一的产品销售税形式,但美国却至今尚未推行这一税种。

增值税(Value-added tax, VAT),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所谓增值额是指生产者或经营者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的价值。理论上的增值额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那部分价值,即 V+M=G-C。其中,G为社会总产品价值;C指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即不变资本,包括两部分,一是固定资产价值,二是非固定资产价值;V指劳动者新创造的用于补偿个人和家人生存需要的资料的价值;M指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由于对增值额的理解不同、客观经济条件不同、经济政策不同、各国税制中的法定增值额各不相同。主要的差异在于各国对是否扣除C中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认定不同,对于非固定资产,各国均规定可以一次性扣除。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根据实际情况和选择的增值税类型,对增值额做出法律的具体规定,以明确哪些属于增值,哪些属于非增值项目。据此增值税的类型可分为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三种。

生产型增值税是指征税时,凡生产应税产品耗用的外购物质消耗,除固定资产外均可列入扣除项日范围。这样从商品的价值构成来看,生产型增值税的征税基础包括折旧、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该类型增值税的征税对象大体上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故称为生产型的增值税。这种类型的增值税由于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部分,增值税税基中固定资产的价值存在着重复征税问题,因而它是一种不彻底的增值税。

收入型增值税是指征收增值税时,凡生产应税产品耗用的外购物质消耗除未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外均可列入扣除项日范围。即增值额是用销售收入减去其耗用的外购商品和劳务及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即相当于增值税的税基减去折旧的部分,就整个社会而言,该类型增值税的征税对象大体上相当于国民收入,故称为收入型的增值税。收入型的增值税通过扣除商品中所含折旧的方式,逐步消除对固定资产价值部分的重复征税,只对商品或劳务中的增值额征税,对非增值额一律不征税,因此从理论上来看是最符合增值税征税原理的。

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征收增值税时,凡生产应税产品耗用的外购物质消耗包括购入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价值均可列入扣除项目范围,就整个社会而言,全部生产资料都排除在课税范围之外,指对个人消费品价值征税,该类型增值税的征税对象仅相当于社会消费资料的价值,故称为消费型的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一次扣除当期外购的资本品价值,等于对外购的资本品价值所含的增值税税款给予了提前扣除,其价值的提前补偿性最突出。

我国从1979年开始增值税试点,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时正式建立了增值税制度。1987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完善增值税征税办法的若干规定》逐步完善了增值税计税方法。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以第134号令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当年12月25日财政部以[93]第038号文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建立起了新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格局。1994年的税制改革全面推行了增值税,使之成为我国税制结构中占据第一位的主体税种。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增值税暂行条例》特别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增值税额不得从销项增值税额中抵扣”。

二、增值税税收负担分析

税收负担的实质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与纳税各方的分配关系。它分为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宏观税负担代表着国家政府对社会产品的集中程度,着重研究国家(政府)征税所形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微观税负则从企业角度考察国家征税对企业负担能力的影响,是企业一种经济利益的被迫放弃,表现为纳税人当期经济利益转移的程度。但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反映的是国家(政府)与企业在剩余价值上的利益分割关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得到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一)增值税宏观税负分析

由于我国1994年前后的税制大不相同,因此,从可比性角度出发,我们从1994年开始,来历史地考察税收负担不同口径的变动情况。

1.从增值税增长幅度看,从1995年开始,我国增值税一直以大于10%的速度持续增长,到1999年有所回落,2000年开始一直保持17%的速度,到2004年达到24%的高峰。九年的平均增长为14%,总体看来我国增值税增长速度较快,但增幅波动偏大。

2.从一般意义上讲,税收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税收收入应该与GDP同步增长。由于增值税是对增值额征税,如果不考虑增值税的范围不能涵盖所有税种以及征管漏洞,增值税税收收入和GDP增长应该是同步的:GDP每增减一个百分点,增值税税收收入应相应的增减一个百分点。从表1看出:增值税收入没有和同期的GDP保持同一增长步伐:1995年和1996年增值税收弹性均小于1,从1997年开始,增值税的增长幅度均大于GDP的增长幅度,税收弹性在1998年和2001年分别出现了大于2的高峰。这表明税收受到了非经济因素和无序因素的干扰,应从更深层面上对财政收入需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进行剖析。

3.GDP增长幅度从1995年到1999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经济在此期间生产经营和宏观经济出现了紧缩和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仍然不足。2000年开始GDP增长幅度有所回升,但增值税增幅的上涨表明增值税还不能和国民经济同步变化,近几年一直处于超长增长状态,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我国整体增值税负担较重。

4.1995-1997年税负比率较低,保持比较稳定。1998年开始税负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上升幅度不大,总体来说基本稳定。增值税税负上升并不是因为名义税率过高,而有一定程度上是受现行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不规范的优惠措施和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影响,使得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过高致使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明显偏高,也会增加增值税的总体税负。

(二)增值税行业税负分析

我国企业大概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旅游、金融、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和其他社会活动这几个门类。按照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收体系,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要交纳增值税,建筑业、运输和邮电、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行业只交纳营业税,不用交纳增值税。在要交纳增值税的行业中,所负担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工业增值税收入增长比较稳定,波动较小;工业产品的销售收入一直在增长,但增长幅度不稳定,表明受到了市场需求的影响;工业增值税税负基本稳定,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工业的税收所占比例要高于商业,占了增值税总额的70%以上;增值税收入弹性系数波动较大,弹性系数呈现不稳定状态。

(三)工业企业各行业增值税分析

我国的工业企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制造业、电力供应业等许多行业,不同的行业资本构成有很大差别。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行业,利用2004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如下:

工业企业不同行业增值税(2004年) 表3

行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食品制造业 纺织业 医药制造业 金属制造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

产品销售收入 4291.91 2688.96 9346.8 3213 5023.2 13562.88

应交增值税 404.91 97.11 217.62 185.51 107.25 871.05

税负 0.094343 0.036114 0.023283 0.057737 0.021351 0.064223

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

通过表3可以看出上游产业增值税负较重、下游产业增值税负较轻,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型增值税造成的,1994年税制改革时,从我国的财政状况出发实行了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已纳增值税税额不予抵扣,这就使得不同资本构成企业的税负不均,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基础产业、制造业、化工业,由于抵扣率较低税负偏高,而下游产业中如食品饮料和纺织行业,由于抵扣率较高所以税负较轻。

三、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是增值税改革的必然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种种不利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扩大投资。选择生产型增值税的初衷是抑制投资过热,但是当宏观经济的运行表现出有效需求不足时,这种类型的增值税起到的却是压抑企业投资积极性的反面作用。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款,尤其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来说,税负大大加重,结果势必抑制投资需要,阻碍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第二, 生产型增值税无法避免重复征税, 不符合增值税公平税负和中性税收的本质要求。生产型增值税对外购的固定资产等资本性货物所含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这部分税款便资本化为固定资产的一部分,以折旧的形式转移到货物价值中而成为销项税额的组成部分,对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和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的企业, 存在着明显的重复征税,不利于鼓励纳税人投资, 不符合增值税公平税负和中性税收的本质要求。

第三,现行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过窄,税率设计偏高。 国际上规范化的增值税范围是:所有货物销售、生产性加工、进口、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增值税征税范围越宽、覆盖率越广就越能促进增值税发挥作用。而我国现行税制范围窄,限制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不便。我国目前的增值税税率为17%,转换成消费型增值税税率为23%,与国际上征收增值税的国家大体在8%-20%之间的税率相比,税率设计偏高。

第四, 导致不同行业税负不等。生产型增值税对不同的购入项目实行不同的税款抵扣政策,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税负低于资本密集型企业。一些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行业,如冶金、采掘、重工业能源开采等基础工业,由于外购固定资产比重大,从而导致税负更为沉重。我国目前事实上已经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了消费型增值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税负的差别不利于企业间公平竞争。

第五,不利于国内外同类产品进行公平竞争。由于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中绝大多数都是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将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款作一次性扣除,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税负相对较低。因而,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第六,生产型增值税的税款抵扣复杂,造成征税困难。由于购入固定资产所纳税全不能抵扣,这样在凭发票抵扣过程中就必须正确区分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还要区分外购项目是用于生产产品所用还是用来建造固定资产,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工作难度。

四、增值税转型后的影响

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将会对我国经济、财政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刺激投资,鼓励新技术的使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技术落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持。因而转型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最终将导致国民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增值税收入额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

第二,消费型增值税最能体现“中性”原则,有利于征收管理。消费型增值税一次性地扣除外购固定资产价值, 最能体现增值税以增值额为计税依据, 避免重复征税和中性税收的优越性。由于增值税采用凭专用发票抵扣税款的计税方法, 在计税技术上和法律上都较为先进和规范, 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第三,有利于基础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从而降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承受的税负。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因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产品成本中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较大,如果改按消费型增值税征税,可以减少税基,这样的税负结构有利于高科技行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利于加速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

第四,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增值税转型后由于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允许抵扣,其税基要小于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必然导致短期内税收收入大幅度减少。但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会引起投资增加,投资增加,增值额也会增加,从而增值税增加,从中长期看又有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 许绍双 . 2004. 增值税类型的比较及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若干思考. 皖西学院学报

2. 张源. 2005. 我国生产型增值税的转型分析. 会计之友

3. 郑小燕. 2004. 对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的思考.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4. 陈少英.2005. 《税法学教程》. 第1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范珊梅. 2002. 浅谈增值税的转型. 经济管理

作者:张春芳

第三篇:关于增值税改革的研究

【摘要】自1994年我国实行增值税开始,增值税在我国的税制中便占有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增值税不仅在促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还能筹集财政收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有的增值税越来越不适应现下的经济,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虽然我国对增值税也进行了几次改革,但是都不够彻底,不够全面,有许多的行业没有涉及到,因此如何对增值税进行更全面的改革成了现下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增值税 改革 研究

以商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税就是我们常说的增值税。增值税有三种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1]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的增值税就是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在购入固定资产的税额上是不能抵扣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下生产型增值税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的转型。而消费型增值税从根源上解决了购入固定资产的税额不能抵扣的问题,解决了企业的实际的缴税负担,有利于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造,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一、增值税改革的原因

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130多个国家中,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国家达到了90%。[2]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型增值税或许与当时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吻合,但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力加大,在2008的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日益显露。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弱,企业资金缺乏为解决这些困难国家决定在五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二、增值税改革的内容

国家于2009年开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在原有生产型增值税的基础上做了几个方面的修整。首先,小规模纳税人不再有工业档和商业档之分,增值税的征收率降为3%。其次,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设备不再实行免税,与企业技术更新有关的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可以抵扣。最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期限延长了15日,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缴地点及期限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三、增值税改革的意义

(一)起到了明显的减税效应

企业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作为非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能使企业在购进生产设备时减少资金的流出,原有的生产型增值税在月末结算缴费税额时必须有专用发票才可以抵扣,但一些小规模纳税人无法取得专用发票,进而增大了资金的支出。消费型增值税取消了小规模纳税人的工业、商业之分,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起到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

在我国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导向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消费型增值税的实行使资源导向型的企业可以进行税收抵扣,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资金,促进了中西部产业的发展。重工业中重复征税的现象突出,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对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给予抵扣,平衡了东西部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以服务加工型企业之间的税负差距,为西部大开发带来了契机。

(三)增值税改革能够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固定资产投资量大,外购固定资产的比重大,税负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就造成了企业对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而使用消费型增值税不仅免除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弊端,还节省了资金流出,平衡了不同行业的税负水平,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

对出口行业来说,增值税改革取消了有关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企业外购的机器设备可以抵扣,降低了产品成本,增强了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促进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3]

四、增值税改革的弊端

世间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凡事有利必有弊,增值税改革我们看得到它有利的一面就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尽量减少不利带来的损失。

(一)增值税改革会加重地方财政的负担

地方财政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就是税收收入,而增值税在税收收入中占据主体地位,换句话说,增值税收入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根据国家财政部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在税改后虽然增值税收入没有发生减少但却存在着负增长的现象。中央与地方的分税比例为3:1,这对一些财政收入单一的地区来说税改无疑加重了地方财政的负担。

(二)对税收监管的难度加大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的条件是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小规模纳税人无法取得专用发票,因此便无法享受优惠,容易引起逃税、漏税的现象。这加大了财政部门的工作压力。

(三)传统行业税负增加

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使一些设备使用多的基础工业的实际税负下降,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需求增加,造成资金短缺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对传统制造业来说,传统制造业的企业资本成本构成低,增值税改革会使这类企业盲目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造成流动资金的减少,使企业经营困难,不能享受到增值税改革带来的真正的福利。

(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存量资产无法抵扣

消费型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进项税的抵扣会使一些经营状况比较好企业在重置固定资产上加大投资力度,如果重置固定资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就会使企业陷入盲目投资的危险中,这就有可能造成市场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五、增值税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降低地方财政对税收的依赖度

虽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既然要保证税改真的达到双赢就必须降低增值税的比重,只有尽可能降低增值税的比重,才能发挥其他税种的调节作用,才能完成地方企业的转型,避免税改对地方财政的冲击。

(二)完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进一步加强税收的征管制度

在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时候要认真核对纳税人的资格,不得向不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发售专用发票。对企业使用过的发票,税务机关要进行不定期检查,深入企业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审核,防止伪造发票的现象,避免偷税、漏税的情况发生。

税收征管部门要引进现代化的税收管理模式,加强对税务员的培训,提高税务员的自身素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偷税漏税的情况一经发现就要做出严肃处理。对屡次出现问题的企业立法部门要加大惩处力度,严重者可吊销营业执照,从严防范和打击各种偷税漏税的情况。

(三)减小传统行业的税负,完成产业的转型

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设备使用多、周转密集,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实际税负下降。但是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不利于发展,对固定资产需求过多就容易造成资金短缺,为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吸取基础工业和高新密集型产业的经验教训,调整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四)实施对存量资产不能进行抵扣的补偿,避免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

企业存量资产的抵扣没有出现在增值税改革当中,导致税收的不公平,要想使其公平可以对存量资产加速折旧,缩短固定资产摊销期的预计使用年限,用来弥补存量资产在较旧情况下效用低、维修成本高、产出小的资金支出。

六、结束语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国的增值税改革正在朝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向发展,要摆正增值税改革的位置,全面分析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和国家财政的影响,适应国家发展的政策,争取做到企业与财政双赢。

参考文献

[1]施文泼,贾康.增值税“扩围”改革与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调整[J].财贸经济,2011,11(11):12-13.

[2]靳万军.中国增值税改革及其初步思考[J].税收经济研究,2010,10(04):11-14.

[3]陈华.浅谈增值税转型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3(01):18-20.

作者简介:梁智超(1992-),男,汉族,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梁智超

上一篇:现代物流论文范文下一篇: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