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创新教育研究浅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本文研究“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以期为优化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二十一世纪,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思想创新教育研究浅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思想创新教育研究浅析论文 篇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未来创新能力的基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构建科学而完善的长效机制。在考察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基本现状,建议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哈佛大学的成功经验,从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建设校园创新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量。反思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十分强调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在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高校应当以改革开放的博大胸怀,科学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要求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一、哈佛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成功经验

始建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是全球最为著名的一流高校,被誉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王中之王”。哈佛大学成名成功,是因为它培养出了一流杰出人才,而培养一流杰出人才的关键在于其系统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为全面了解哈佛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课题组中的部分教师在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期间实地考察并亲身感受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做法,其经验可归纳为“一种理念,一套体系,一支队伍,一种文化”。

(一)一种理念——持续稳定的创新教育理念引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高校的成功典范,培养

出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的科技创新人才,根本原因在于它持续稳定的创新教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考察哈佛大学的创新教育思想史可以发现,哈佛大学以“独立思想为第一教育原则”,成为哈佛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灵魂。这一点也可以从哈佛大学历任校长的教育理念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前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第23任校长科南特总结哈佛大学办学方针时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第24任校长普西对开发学生创造力意义的理解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岭”。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哈佛大学沉淀了“卓越与特色、开放与交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非常强调主动性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联想创造能力、持续钻研和终身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哈佛大学先后养出了3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多名普利策奖获得者。

(二)一套体系——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为落实创新教育理念,哈佛大学构建和执行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把创新教育理念具体化——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一是以学生潜力为重的准入制度。哈佛大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首先从严把招生入学关开始。哈佛大学认为,“潜在的优秀的人才是唯一的入学标准”。智力、潜力、个性是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在招收学生时着重考虑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尤其潜力是更加侧重考虑的因素(表1)。学生必须证明自己的智力和潜力,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得到招生委员会的认可才能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这种“非分数论”的综合化评价选拔方式营造了竞争的氛围,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潜质人才到哈佛大学学习和深造,为哈佛大学杰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置体系(表2)。“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敞开一扇门,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新思想,获得新的观点”。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有设立新课程的申请权。学校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和设计新的课程和专业,并提供制度路径支持。哈佛学生在组织课外讨论和学术讲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设想如果不能被现有的课程体系所涵盖,就可以向哈佛本科学院教学委员会提出课程需求申请,经课程委员会审核同意,即可列为哈佛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正式课程(在耶鲁,平均每年约有40门左右的课程是学生申请设立的)。其二,课程体系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哈佛大学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没有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各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都不相同,如果说有统一计划,那也是一个由各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的庞大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任选课的比重几乎接近总学分的一半,从而给学生提供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促进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通识教育。1828年,耶鲁最早在本科生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课程,之后在全美流行开来 。哈佛大学本科教育学制一般为四年,前两年不分专业,集中进行通识教育,既为后两年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提供平台。其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接近1/3(表2),通识课程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在通识课程体系中,不仅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有道德伦理、文化艺术等课程,当然也有宣扬美国民主和自由理念方面的课程。以哈佛2009年开设的课程体系为例,涉及通识教育的学科领域就达到11个,要求跨专业领域修读的课程达到12门(表3)。这表明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是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出发而灵活确定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纯粹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四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教师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为此,教师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哈佛大学教师的基本教学方式,与之相应的“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团队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科技活动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性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积极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不设立唯一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五是“社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哈佛大学十分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把学校的培养延伸到社会生产和科研实践第一线。学生不仅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导师一起开展科学研究,而且还要参与企业、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哈佛大学与许多著名社会企业和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联盟”,形成了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平台。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加强了哈佛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且还为学生直接参与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一支队伍——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重要支撑

如果说哈佛的优秀是因为其培养的人才优秀,不如说哈佛的优秀是因为其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确保教师队伍素质,哈佛大学有其非常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在哈佛,如果年轻人有志成为其终身教授,必须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3年左右,然后才能向学校申请并经考察评审优秀方可成为助理教授,助理教授工作6年左右经考察评审优秀才能成为终身副教授,终身副教授再工作6年左右经考察评审优秀才能成为终身教授,而且每一环节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或另谋出路。“终身教授岗位的设置,既是无形的压力,又是无形的动力,为教师们设立一个非常诱人的、无法松懈的、长达15年之久的持续奋斗目标,它要求教师必须是成果丰硕的人,是献身科学的人,是不断创新的人”。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造就了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也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四)一种文化——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注入了精神动力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高校长期办学历史的积淀,是大学传统精神的象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内在影响力因素,其影响更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哈佛大学在长达近400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以严谨细致的学术观念、拼搏创新的竞争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为内核的校园精神文化,影响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开拓创新,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以“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等简单明了而又催人奋进的校训格言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拼搏奋进。可以认为,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几乎见不到花前月下,见到的是在餐厅里、图书馆和教室里埋头看书的学子。考察期间,一位在哈佛深造的中国学生说:“我只有比别人多看书,多学习,才能在课堂上跟别人交流,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贡献个人思想,否则我就无法融入课堂讨论。”这种无形的校园文化成为哈佛学子们不断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的持久精神力量,也成为哈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深刻内在动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基本现状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已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纳入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从建立科技孵化园、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出台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其三,各方投入支持创新。目前,国家、地方和高校乃至社会企业等单位都积极以各种形式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一定的经费扶持。其四,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校的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体系,推动了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特别是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和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的全国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带动下,科技创新日益深入人心,科技成果产出日益丰富。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处于起步和实践探索阶段,进一步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还任重道远。目前,由于传统和历史因素影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创新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真正确立,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创新知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搞发明创造的”。其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应试教育”怪圈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课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通识教育课程还不多,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学科交叉性不强,专业过于“分块”等。其三,教师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与科研还没有真正统一。其四,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创新人格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五,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科技创新活动深度不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参与面还较窄等。

三、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建议

健全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是一个全员性、综合性、系统性、深刻性的创新工程,既需要思想和文化上创新,还需要制度上的配套保障和行动上的真正落实。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哈佛的成功经验,笔者建议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一)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始终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摆到突出位置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必须首先解决教育理念问题。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一种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追求,在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方向性的规制作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必须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教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的创新教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要突破“知识传授型”旧观念的束缚,确立“智慧开发型”教育观念,并以开放的胸怀,科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使之更长效、更科学、更规范。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环节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学者呼吁“大范畴、大力度变革教学方法,是破解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就此,建议高校:一要改革传统的“专业分块”教育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创新基础。二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 ,真正从“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轨道,大力实施以启发诱导为主的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三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渗透,科学处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四要改革传统的培养方式,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五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和评价方式,考试方式要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考核,评价方式要从“唯分数论”转变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轨道,从而引导学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大学的理念要通过教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大学教师是育人的一线执行者,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富有教师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工作,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教师。同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关键也在于建设一支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客观上讲,当前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教师队伍的整体创新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应当尽快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让教师主动成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生力军。当然这种改革应当是“既合理的又合法的”的改革 。结合中国大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高校应当从教师的“选拔入口关”、“培养提高关”、“管理过程关”、“晋升发展关”等四个环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而又热心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大学教师成为“忠于教育的人,献身科学的人、开拓创新的人”。

(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综合素质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创新人格就是人的创新素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挑战性、坚韧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质。一方面,创新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创造性、开拓性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因此,创新本身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人格,即创新人格。另一方面,中国不同于西方,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有艰辛的科技创新经历的大学生不是很多,往往对创新的艰辛程度思想准备不足,不易坚持,容易放弃。因此,建议中国高校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时,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在大学生中广泛而深入开展创新思想教育,尤其是要从正面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创新实践,既要敢于创新,又不畏于创新失败,更要宽容失败、接纳失败和理解失败。

(五)大力建设校园创新文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注入精神动力

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特点。“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创造力,必须注重氛围的营造”。因此,大力建设和营造浓厚的大学校园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文化氛围是高校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哈佛大学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校园不能没有创新文化,没有创新文化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方面,建议高校要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等全方位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持久的、深刻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屈晓婷.哈佛大学理念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8):84-87.

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3.

马建生,孙珂.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5):58-62.

高有华,王银芬.当代美国大学课程改革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201-203.

庞雄奇.美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五大保障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83-88.

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75-177.

张仁杰.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69-70.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91.

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7-10.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译.现代西方资产阶段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14.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甘阳,李猛.中国大学改革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91.

郭晋,张俊,梁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五大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6(25):74-75.

大学思想创新教育研究浅析论文 篇2:

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策略

摘   要: 本文研究“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以期为优化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二十一世纪,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是我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思想观念因为网络产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挑战,优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一、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机遇,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利用网络,有利于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加强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互联网的虚拟性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第一,由于互联网具备无界性和开放性,在互联网中,各式各样的文化交融,一些不良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第二,互聯网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冲击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的教育方法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

二、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满足时代发展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一)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教育工作者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向和思路,利用新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合理吸收网络知识。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和资源。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自发地参加整个活动。

二,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应该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自由、平等、民主的新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价值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推动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

2.强化网络育人的资源意识

由于互联网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外界的信息,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如果教师依旧采用旧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那么不仅把握不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强化信息资源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大学生。

高校需要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强化信息资源意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全面、丰富、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灵魂和精髓,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教育水平,推动我国思想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分清网络的优势和弊端,充分挖掘网络之中的有利面,使网络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创新教育内容

在网络环境中,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之一。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社会发展实际,与时俱进,不一味否定传统教学内容的价值,将社会发展产生的新思想与传统的思想相结合,创新教育内容。

1.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

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在接触互联网时,往往会受互联网中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辨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创新教学内容,将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

第一,为了通过网络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高校在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安排课程。此外,高校还应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显性教育方法的重要体现是借助网络的榜样教育方法,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道德修养。

第二,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法制观念。由于网络尚属新生事物,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网络法制教育迫在眉睫。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改变大学生的网络法制理念,增强大学生辨别网络不良行为的能力。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的宣传,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网络法律法规。

2.加强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许多学生在大学学习结束之后,就会步入社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强化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使他们意识到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是不一样的,并且在学习中帮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学校还要积极开展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认知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育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调整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1.情理融入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是情理融入法。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还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生活中注重照顾学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将教学理论融入网络沟通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自我教育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的觉悟和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网络由于具有开放性,存在混乱和虚假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帮助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自我反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3.网络教育法

由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网络交流软件逐渐增多,比如微信和QQ等,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便于人们进行交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交流软件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交流软件,及时发布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信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网络具有创造性,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思政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把握和利用好网络的优势,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利用网络科技等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云平.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J].化工进展,2020,39(1):后插2.

[2]刘丽,戚旭娣.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才智,2020(7):228.

[3]李悦.浅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7):后插5.

[4]郭秀華.论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职业,2019(23):30-31.

[5]朱士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3):148.

[6]吴晓杰.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32(1):10-11,14.

作者:李超

大学思想创新教育研究浅析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创新雏议

摘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在新的形势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机制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 思政工作 创新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认真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品质好、道德修养高并且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扎实本领的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而奋斗。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很多的新情况、新局面、新挑战,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思想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到学校管理之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1 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创新的基本内涵

1.1 观念创新是内在要求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观念创新的实质是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激发学生工作人员以及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进行多元化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由监督包办式教育管理向激励参与式教育管理的转变。要树立和培养全新的人才思想观念,使大学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与能力,使个性化的多元评价体系替代无个性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使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树立平等的观念意识,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开展自我进行教育和自我进行管理,用双向互动、互相交流式的教育替代我讲你听、满堂灌、大报告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把受教育者的“越轨”思想、行为视为洪水猛兽的错误观念,创设一个允许幼稚、允许失败、允许错误、允许冒险和允许向权威挑战的“无拘无束”自由呼吸的宽松环境,鼓励冒险和开拓精神,形成一个有利于开拓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1.2 内容创新是核心要素

思想教育的内容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内容是保持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的根本所在。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调整思想教育的内容,修改过时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内容的创新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一要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适应全球政治、经济多极化发展,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确定教育工作内容。二要体现爱国性和政治性,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三要体现实践性和差异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千篇一律,过分强调共性,说教成分太浓,而忽略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本身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 手段创新是外在条件

思想教育实施手法的改进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基本要求。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效果的优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研究和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带有倾向性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要不断加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内容,有针对地帮助他们“解扣子,转弯子”,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具体地说,一要用真实、丰富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成果,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2 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创新的方式方法

胡锦涛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认真坚持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针对部分大学生共产主义信念比较淡薄的实际情况,要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及人生理想教育;针对有的大学生对国内国际形势认识不清,要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念教育;针对有的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不能再关起门来搞教育,用“堵”和当“消防队”的形式来进行“一教二训三指导”那一套,而只能直面丰富多彩的世界,熙熙攘攘的人群,千差万别的头脑,坚持落实我们党一贯强调的疏导方针。千万不能把学生单纯看作是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对象,如果单纯的用行政命令取代细致的思想教育,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要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正确的评估,营造能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扬弃、自我升华的氛围。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一种体贴、了解、信任、尊重、鼓励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与方法,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这样,才可能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再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不断寻觅新的方法,才能持续长久得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变“漫无边际”为“面向实际”,要真正解决思想问题,就必须针对具体实际,讲具体道理,使人心悦诚服;变“一家之事”为“大家之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动和依靠全体党员,全体教师和学生骨干群体共同作战;变“决策神秘”为“民主决策”,要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性,学生们知情了,“参政议政”了,思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变“临渊羡鱼”为“退而结网”,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强行灌输”为“潜化教育”,要特别注重借助多种艺术载体,如绘画、摄影、电影、戏剧、音乐等文学艺术形式,以构筑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氛围,寓教于乐,让受教学生在“无意识教育”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3 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创新的主要途径

3.1 师生互动——渗透性教育

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互动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党团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教师风范在学生思政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实现育人的目的,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因此,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意发挥教师形象的示范作用 ,规范教师日常行为,引导教师树立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的良好师德,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施以言传身教的影响。

3.2 学校引导——实践性教育

爱因斯坦说:最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浅析当代大学生,大都年龄偏小,且独生子女占多数,从家门到校门,长期生活、学习在狭小的天地里,人生观和世界观都相对局限,他们比较突出的弱点就是社会实践能力极端不足,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就必须通过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接触社会中受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社会考察、家乡见闻、义务劳动、智力支边、科技服务、军民共建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对知识、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认识到所学知识只有切实运用于四化建设,回报社会、服务人民才能获得最大的价值体现。从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艰苦创业精神,立志为实现民族振兴做出贡献。

3.3 学生参与——自主性教育

新的社会形势要求高校必须转变学生工作理念,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依靠各种学生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条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大力的帮助和引导,以实现大学生自我进行教育、自我节能型管理的目的。

可以在宿舍楼设立学生楼长、楼层设层长、宿舍设寝室长,使学生积极参与宿舍的管理,协助宿管部门积极做好宿舍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在班级,根据不一样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学生管理模式:首先是导师负责或班主任制的班级管理模式。新进校学生需要完成从高中到大学所面临的不同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任务,对于毕业生来说,则需要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这些都需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师给予帮助和指导,以使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其次是实行辅导员助理制的班级管理模式。非新生和非毕业生由于已完成了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同时又尚未需要面对就业,他们对学校的环境较为熟悉,心态相对稳定,已基本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强,他们希望并且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第三种是在高年级条件成熟的班级里实行学生党支部书记负责制。在这些班成立学生党支部,通过党支部带领班团委开展工作,实行党、班、团三委共治。在年级里则选拔合格、优秀的学生党员组成学生自律会,引导并约束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从而加强学生群体的学风学纪以及校园文化建设。

另外,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应当时时处处都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学习、生活等点成立学生党员示范组织和团体。大学生党员示范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核心带动作用,有利于配合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并且有利于全面展示新时期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代表性活动,使大学生党员成为学生和学校以及相关后勤部门双方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3.4 校园共建——宣传性教育

21世纪是网络时代,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尽快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载体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创造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在学校建立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网站,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构筑网上教育基地、网上教育课堂。引入一批优秀的“网上辅导员”作为网络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对学生反映的信息予以反馈,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学生政治辅导员上网开展工作,适时与学生交流谈心,师生共建,推动校园网上各种文化活动,建立起一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交流无限畅通的网上思想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5-01-17.

[2]中发(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杨虎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

[4]李建宁.学生思政工作创新的意义与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4(7).

[5]王建功.如何应对全球化对思政工作的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04(7).

[6]刘继生.市场经济与高校德育[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管 婷 李丹丹

上一篇: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职业高中课堂导入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