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和他儿子阅读答案

2023-01-19

第一篇:木匠和他儿子阅读答案

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阅读答案

语文网小编今天推荐的是: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阅读答案。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

秋冬之交的风萧瑟中带着凌厉。

我遇见他的时候,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正打着旋儿在风中劲舞。他站在银杏树下,看见我过去,满脸谦卑地问:你是这里的老师吗?

我没停步,嗯了一声。

他赶紧跟过来,又问:高三十七班在哪里?

听到这话,我停下来。我带十七班的语文课。学生家长问话,我不能不回答。

你有事?我边问边打量他。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上面留有一块块云彩似的盐渍,看样子他刚赶了远路,汗渍还留在脸上。也许是汗水浸透了内衣,每一阵秋风掠过,他浑身就一阵轻微的颤抖。

我说:你跟我来吧。

他有些拘谨地跟在我后面,边走边说:俺想等下课再去找他,怕上课时影响了学习。

到了办公室,我一边拉把椅子让他坐下一边问:你找谁呀?

李小牛,俺儿子!他自豪地说。

李小牛?十七班好像没有这个学生。我转过头问带化学的丁老师。丁老师想了想,摇摇头。

他赶忙说:李小牛是小名,这大名&&他抹了一把有些干焦的短发,满脸歉疚地说,俺还真记不起来了。

我惊讶地问:记不起来了?记不起来了!他脸上沁出一层汗,红晕也随着汗氤氲到脸上,像熟透了的桑葚。

我带着不满说:这可就难了。每个班姓李的学生都很多,没名字可不好找。

他一听这话,搓着手说:你看俺糊涂的,临来的时候想着带上他的一张奖状,好看上面的名字,没想到一着急就全忘了。我问:你找他有什么急事吗?他急忙站起身来,说:没什么事,没什么事&&就是想看看他。我们学校是半寄宿制,远路的学生一个月回家一次。

他望了望我,犹犹豫豫地从怀里掏出一个蓝布小包,打开,里面装着几个石榴。石榴都已经熟得裂开了,满肚子的石榴籽红玛瑙般晶莹剔透。他挑出一个大个的,掰开递给我,说:你吃,甜着呢!然后把剩下的那一半剥成几小块,分给办公室里的其他人。

我拈起一粒放进嘴里,一股特别的清凉和甘甜霎时传遍了全身,感觉很特别。

他看着我说:甜吧?

我问:你家种了很多石榴?

他摇摇头说:家里只有一棵石榴树,是俺小牛出生那年栽的,已经十八年了。你别说这棵石榴树还真帮了俺家大忙了。每年它都疯结,那果子坠得整棵树都歪了,树枝快拖到地上了。俺用大竹竿撑着呢!

十八年一棵石榴树,肯定有不少故事。我用眼神鼓励他往下讲。每年中秋节,俺就把大个的、品相好的摘下来,拿去卖。每年卖的钱差不多就够李小牛的学费了。我这才记起李小牛的问题还没解决呢!就问:你能确认李小牛就在十七班?

他想了想,说:肯定在十七班。奖状上的名字没记清,那数字是记死了的!我问:你找他就是为了送石榴?

他嘿嘿笑了两声,有点腼腆地说:对,就是送几个石榴给他吃。

我摇摇头,叹口气,心想瞧这父亲做的。

他也叹口气,说:这孩子到现在还没吃上今年的石榴呢!说这句话时,他的眼角有点湿润,见我们没吭声,接着说:每次石榴熟了的时候,俺就想让他先尝个新鲜。他就说:‘摘去卖了吧。’没经过霜打的石榴有点涩,不好吃。我就把那些小个的留着,让它继续长,秋霜一打,涩味就去了,到时再吃,才真甜呢!

听到这里,我们沉默了。他说:俺娃懂事呢,不然整个村子咋能就他一个考上你们这样的学校呢?眼见天冷了,广播说明天大幅度降温,要上冻呢。石榴不能冻,一冻就烂成水了。俺这就匆匆忙忙送来了&&

整个办公室一片沉寂,沉寂得有些肃穆。

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我赶忙说:老李,走,我带你去找李小牛!

李小牛的确在十七班,叫李克歆,上次全市联考,考了全校第三名。他家住在山左口,一个偏远的乡村,离我们学校大约有35公里。

28.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29.文章画线语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分)

30.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4分)

⑴我摇摇头,叹口气,心想瞧这父亲做的。我为什么摇头叹气?

⑵听到这里,我们沉默了。为什么?

31.积累链接:写出一句体现亲情的诗句。(2分)

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28.(2分)一位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赶在冻坏前、走了35公里山路给高中的儿子送石榴。

29.(2分)环境描写,形象写出了秋风的凌厉、寒冷,烘托了父亲为给儿子送石榴赶远路的艰辛,为下文作铺垫。

30.(4分)⑴我摇头、叹气,是因为我以为这位父亲 远远的赶路来学校,就为了给儿子送石榴,太溺爱孩子。⑵。听了父亲的话,被这份深沉的父爱深深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刚才误解了这位父亲感到羞愧。

31.略

这篇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二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案例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郭随溪

案例: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主题: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的用法为语言文字的规律性运用提供了保障。然而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对标点符号的审美潜质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实现了由文法规则向审美变异的研究转变,从而提升了其作为艺术符号的审美价值。

“关于标点符号,不仅把它当做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出自《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推陈出新,不拘泥于规范。“非规范”、创造性地运用标点符号,能在阅读教学中演绎出其特有的简约之美。 细节:

其中最后一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两组句子:

原句: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对比句: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用心读一读。仔细观察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1:对比句的“给”字后面少了一个逗号。

师:“给”字后面不加逗号,话就不通顺了吗?高尔基为什么要加上逗号呢? 生1:不加逗号,句子也通顺。加了逗号,读的时候顿一下,更能让他的儿子明白奉献的乐趣。

生2:逗号起强调的作用,强调给予是快乐的。

生3:高尔基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教育他的儿子做一个懂得奉献的人。 师:是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逗号,竟然蕴藏着如此多的学问! 分析:

作为书面语言的一种独立角色,标点符号本身所特有的表情达意能力必将在具体语境的运用中展现变化。作家精心选用的标点,就是把对象世界的实体性存在转化为融会了作家情感与认识的符号形式。在共同的交际背景下,这里的逗号被临时赋予了强烈的主观性质,借其形,传其意,语言的妙趣油然而生。

本片段是师生共同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通过“对比发现——揣摩领会——表达运用” 三个环节,学生悉心揣摩,感受高尔基绝妙的写作技巧和对孩子“润物无声”的教育,深刻地领悟到:标点符号是会说话的,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标点符号,就能更好地表情达意,传递思想。借助句中不起眼的一个逗号,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一切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水到渠成!

即使同一个标点符号,由于所处的语境不同,所负载的信息也有着一定的差异,甚至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标点符号的这种特质,为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非规范”用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们必须重视标点符号的个性差异,在规范中创新、突破,寻求合乎规范又不囿于规范的“非规范”用法,在阅读教学中演绎标点符号的简约之美,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李惠洁

案例一:

师: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齐答:刘伯承!

师:你们回去都查过资料,谁来说说关于刘伯承的故事。 生自由说刘伯承的故事。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的故事„„

师(粗暴地打断他):我现在不要你说。 „„

案例二:

师: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齐答:刘伯承!

师:你们回去都查过资料,谁来说说关于刘伯承的故事。 生自由说刘伯承的故事。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的故事„„

师(微笑地):你的知识很全面,课后再和大家交流,好吗? 分析:

《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一阶段的学生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难度加大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重要,教师的课堂评价亦显得致关重要。

前后两教对比,老师在第二教中最大的变化在于评价语言大为改观,多了鼓励式的语言,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于第一教。究其原因,我认为从课堂评价来看,有这几点:

一、评价语言情真意切,感情丰富了。新课标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要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的评价,教师若是发自内心,学生就会感到贴近心灵,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使学生更有信心、有兴趣去面对一切。第一教中,老师的粗暴批评很明显的伤了学生的自尊,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因为教师的每一次粗暴批评之后,课堂就会非常沉闷。

二、抓住时机,适时评价。评价不应拘泥于一格,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抓住时机,给他一份自信,让他们在自信中不断进步。这种评价可以是一种微笑的眼神、一次亲昵的抚摸、一次微微的点头、一句亲切的话语等,往往总能让学生信心十足,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另外,评价不是让教师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对于错误之处更要明确指出,避免让学生走弯路,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三、评价语言要有艺术性、针对性。好的语言如一条水声淙淙的小溪,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又如一首促人昂扬奋进的歌,极力着人们不断地追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评价中不仅要语言丰富、机智幽默,而且要讲究艺术。对于上课不主动发言的学生,我们不妨这样评价:想不到你这一次回答得竟如此流利,老师相信你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更好、更流利的,课堂中的问题难不倒你;对于自信不足的学生,不妨这样评价:你很聪明,相信自己吧!你是最棒的!老师对你有信心,努力吧!

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总是宽容的很,觉得他们犯点小错误也可以原谅;对于成绩教差、习惯欠缺的学生则是一脸的厌恶,极其的不耐烦。久而久之,我们非但不能正确评价学生,也降低了教师在暂差生中的威信,同时也降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甚至让学生厌恶你,更谈不上“亲其师,信其道”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一定要准确、得体,切要做到把握时机,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这样,学生对获得的评价不仅仅是短暂的满足,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前进的动力,这使他们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精彩的导入是有效课堂良好的开端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姚小霞

新课导入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第一个环节,非常重要。如果把上课喻为作文的话,那么新课导入就如同作文的起笔,“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清人李渔《闲情偶记》)。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看到,有的教师为了寻求有效的导入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甚至几易其稿;也有的教师,对此不以为然,嫌麻烦,或者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以为,寻求一条简洁有效的导入设计并不难,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即从课题入手、从课文内容入手、从课文人物入手、从作者入手。

一、从课题入手

学生接触课文,最先看到的就是课文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开门的钥匙。

1.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这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导入设计。一般上课伊始,老师便直截了当地点明课题,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学习方法。这样的导入设计朴实、自然、简约、高效,有利于学生将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对新知的探求上。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1[1]的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大家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第一笔的位置。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投影出示,师读) 教学目标:

1. 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 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 写生字,要求写的正确、规范。 师: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个任务。 „„

2.设疑质疑,谈话导入。

1[1]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11 第50页 孔子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利用课题或课题中的关键词,通过师生谈话,巧妙设疑质疑,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启动并活跃起来。所以,这也是老师们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的导入预设: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生读课题)

师:“承受”什么?哪些词语能与它搭配?(在文题后相机板书:压力、不幸、挫折、困难……)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说的这些词都是人生道路上各种各样的不幸,如果这些加在一起,那就是“一切”。

师:课文写的是谁的故事?(在文题前加横线,线上写上“桑兰”) 师:看着题目想一想,课文会对我们讲些什么?(学情预设:桑兰是谁?她遭遇了怎样的不幸?她会怎样微笑着承受?)

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

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一文中充满深情地写道:“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是啊,田老师将一首首古诗、一篇篇文章化作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谁不爱听呢?不过,现在,我们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打造语文教师新的精彩。

1.多种手段,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就是教师巧妙地利用音乐、录音、视频等手段,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它的优点很明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效果好,所以颇受师生欢迎。情境导入的手段其实还有很多,像以游戏营造情境,以故事描绘情境,以想象模拟情境,以实验演示情境等。不过,情境导入对教师课前准备的要求较高,需要精心准备。如《水》的导入设计:

师:课件出示一组画面:茫茫的沙漠;干裂的土地,蔫蔫的植物;干裂的嘴唇,渴求的眼神,伸出的双手……

师:你听到了吗?他们在呼唤什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水) 师:这就是严重缺水地方的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你们说出了他们的心声!现在,让我们一起到《水》这篇课文中感受一下吧!

2.温故知新,自然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如果要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以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原有状况进行教学。”这就告诉我们,一切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不仅有效地复习了旧知,而且能使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上更易接受新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请看古诗《江南春》的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能背背吗?(生背《绝句》《春晓》等)

师:背得不错!但春天不一定都是阳光明媚,有时也会下起绵绵细雨。我们学过的哪首诗是描绘春天雨景的呢?(生背《春夜喜雨》)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春天的古诗。首先来欣赏一下春天的江南。(投影图片,配以小诗:“江南春雨如烟,江南春翠如滴,江南春花似锦……)

3.背景介绍,激情导入。

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或者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因此,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想让学生完全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对文中的人物、事情感同身受,比较困难。因此,介绍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显得尤为必要。可以说,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时代背景,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老师、文本引起共鸣。我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吗?(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但学生的发言不可避免是零散的,不能触及内心深处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补充。)

师:让我们透过一组真实的照片来感受一下。(对比强烈的黑白照片、不忍目睹的战争画面,教师满含感情的旁白,毫无疑问将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及心理冲击。)

师:(深沉地)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从课文人物入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写人的,他们中有古今中外的名人,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这类文章通常文质兼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之初就得设法让那些人物形象一个个鲜活起来,并逐步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与人相处„„

1.出示照片,直观导入。

“百闻不如一见”。从名人的照片入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人物的风采,拉近学生与人物的距离,并为人物的魅力所折服,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同时为全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础。如一位老师执教《海伦·凯勒》一课的导入设计:

1.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

2.师:想认识海伦〃凯勒吗?(课件出示海伦〃凯勒不同时期的照片,师作简介)

3.请怀着敬意轻轻地念这个名字。 2.出示名言,激趣导入。

从名人的名言入手,既是对人物品质的巧妙渗透,也是学生初步了解人物的桥梁。如我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的导入设计:

师:出示名言,自由练读。

1.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2.如果A代表人生的功成名就,A=X+Y+Z。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戏,Z代表闭嘴。

师:能读懂这两句话吗?(指名学生读,自由谈体会)

师:这两则名言其实都是出自同一名人之口,他就是——(相机板书:爱因斯坦)

师:爱因斯坦你们了解吗?(学生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师:听了刚才的介绍,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师:(板书“和小女孩”, 学生齐读课题。)设疑: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大科学家,会与一个小女孩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读课文。 3.巧设问题,悬念导入。

对学生来说,要善于质疑;对教师来说,也要善于提问。课堂上有疑有问,才能有思有得。教师应该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披文入情,逐步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如于永正老师《倔强的小红军》2[2]导入实录:

师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板书课题) 师:(指着课题感情深沉地)同学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位小红军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四、从作者入手

小学语文教材里也选用了不少名家名篇。教学这类文章时,从作者的介绍入手也是不错的选择。一来透过他们的生平故事、创作缘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达成默契与共鸣。二来作家本身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追我们教材中的这些文学之“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下是我教学《桂花雨》一课时的导入设计: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女作家,她叫琦君,原名潘希真。大家可能听说过或者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橘子红了》,它的原著作者就是琦君。同学们上到中学后还会读到她更多的作品。(板书琦君,原名潘希真)

师:琦君1917年7月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一个旧式家庭里,父亲是国民党的一名高级将领。1949年,琦君随父亲去了***,但她的心却永远留在了故乡。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最出色的几篇散文都是回忆自己早年生活的,不管是写人、写事、写物,都以细腻雅致的文笔,动人的情节把读者牵引到她所无法忘怀的故乡。

2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琦君,走近琦君的童年,好好地欣赏那阵阵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最后,笔者还要提醒一点:新课的导入设计无论从哪方面入手,或者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甚至因师而异。只有灵活运用,真正做到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视听,触动学生的内心,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2]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11 第100页

语文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许百惠

有效地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更多的思考什么样的课堂评价语言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评价的有效性,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一、提倡积极性评价,反对消极性评价 【案例】《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片断

师:下面这一段,老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平时很少举手读书的小朋友试一试。(一位满脸通红的男生在大家的目光和语言的提醒下站了起来,“你能站起来,老师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来,试试看”。(生结结巴巴的读课文,“结果了没有”读成“结了果没有”,“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读成“也没有看见一个花生果”)

师:你是一个很认真的孩子,虽然读的不太流利,但你能坚持读完,老师奖励你再读一遍,看看是不是更流利。(生再读,比第一遍流利,将“结果了没有”读正确了)

师:你让大家看到了你的进步,你能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你还愿意再读一读吗?

(生读第三遍,显然比第二遍更流利,多读的一个“有”字也去掉了) 师:(微笑着鼓掌)老师为你鼓掌,经过你自己的努力,将这一段读正确了,读流利了,坚持这样做,你一定会成为朗读高手。(生笑着坐下)

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能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起点,关注到朗读水平较差的同学,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一次次微小的进步,以积极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同事也将读正确、读流利这一目标落到了实处、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倡针对性评价,反对概括性评价

在过去,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概括性太强,简单的一句“真好。”“你真棒!”“不错”就可以评价每个学生了,不能更多的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成长中的新变化。我们应该多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如“你的朗读进步多了。”“你的字更漂亮了。”“你的句子说的很完整。”通过这样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再如:“听到了你的朗读,老师似乎看到了春笋一个一个的从地里冒出来。”通过这样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亮点。针对性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如“你能正确的书写生字,真不错,如果你能注意一下自己的写字姿势,你的字一定会写的更漂亮。”

三、提倡幽默性评价,反对调侃性 【案例】《吃水不忘挖人》教学片断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吃水不忘挖井人

师:(模仿学生的语气朗读)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你不会忘记,明天你就会忘记了。问题出在哪?谁再来读?

生:吃水不忘挖井人(突出不忘两个字)

师:非常棒!二十年都不会忘记了!谁愿意来读? 生:吃水不——忘挖井人(把不忘读的更重)

师:哇,一百年都不会忘记!(学生哈哈大笑)我们一起来读!

在这个案例中,指导读课题时,从读正确到读出一定的感情,老师以其幽默的评价给学生 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积极进入课堂活动,也使课堂充满笑声,自然也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研究案例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情景再现

我针对低段小朋友的学习特征,结合文本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时不时会采用“课堂表演”这一学习方式,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让课堂妙趣横生,使学习成为孩子们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这学期我第一次任教四年级。日前,与泗门镇校搞活动,执教了《搭石》的第一课时。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的第二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一平凡的事件让我们感受生活之美,人性之美。

围绕这一重难点,针对文本特点,我也设计了两次课堂表演:

一、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这一情境表演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表情和动作,让学生体会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做事认真细致的品质。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这一幅美的画面;接着请学生默读这一语段,把表示老人动作的词圈出来。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学生读,老师扮演老人:弯着腰,背着一个包袱一步一步来到了溪边,一脚踩上一块搭石,摇摇晃晃差点掉到水里,摇头叹息后,连忙放下包袱,四处寻找合适的石头换上。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平整的石头,吃力地搬到溪中,换掉了刚才那块不平整的搭石,调整了好几次,终于感觉不再摇晃,才满意地直起腰,抹一把汗水,继续在其他几块搭石上踏来踏去,发现不稳的马上又蹲下身调整,再踏再蹲下身调整„„直到全都不再摇晃,才直起身敲敲酸痛的背,擦擦满头的汗,背起包袱满脸笑容地过了小溪。为了让上述表演取得较好效果,我在家还对着镜子练习了一番。在表演时我也自认为入情入境,非常投入。可结果,在课堂上,当我正表演得投入时,却传来了孩子们的哄笑声。

二、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

沈连瑾 1.抽生读这一语段:读通句子,正音。

2.这段话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协调有序”?(抽一生找出句子) 3.师引读,请第一小组同学起立,让我们一起来走走搭石。

4.师小结:看,这一行人走得多好,没有人踩脚,没有人摔下河去,这样的动作才称得上“协调有序”。

这一课堂表演有一定效果,但在表演时,学生态度比较随便,教师等待学生表演完后小结,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却冒出一句:“老师,他踩我的脚。”又是一阵哄笑声。 教师反思:

一篇原本文质优美的课文,一个原本感人至深的课堂,学生为什么会“哄笑”呢?课后反思,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全身心地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没有真正感受课文人物之间深深的情感,学生缺乏对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的共鸣和回应。其次,在于教师没有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很好地设计和调控,某些细节(如表演情境的描绘、人物任务的明确、对表演的评价等)考虑得很不周全,从而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那么,中年级的“课堂表演”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用?表演时又要注意些什么?以上述两个案例为例,我认为,正确运用“课堂表演”这一教学手段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准备,精心挑选好表演的内容

首先,预设课堂表演的目的要明确。学生的需要在哪里,教师的服务就在那里。小学语文课本中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学生表演,尤其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孩子们静思默想、潜心体验。实践证明,上述第一个“老人整搭石”的案例中,教师的表演是多余的。老人“放下、找来、搭上、踏几个来回”的一系列动作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非常简单,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轻松理解,而透过老人的动作来感悟老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沉下心来,潜心会文。课堂中教师不必要的表演不但破坏了课堂氛围,而且剥夺了学生静心品读的时间。课堂表演反而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课堂表演是手段,手段为目的服务。因此,课堂表演不是为表演而表演,课堂表演应该为理解文本,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服务,在必须用的时候才用。例如同样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猫》一课中,高级教师李秀英老师在教到“屏息凝视”这个新词时,学生只能从字面上进行粗浅的理解,不能透过字面意思,深切感悟到猫的尽职,于是,在结合插图说说什么叫“屏息凝视”后,李老师就采用了一个小小的课堂表演:同学们,让我们找准目标,屏息凝视,体验10秒中。当孩子们表演结束,大口呼气、吸气时,真真切切地体验了“屏息凝视”,对猫的尽职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课堂表演取得了实效。

实践告诉我们,每次组织表演时,教师都应精心挑选好表演内容,表演若运用于课之始则应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于课之中则应能加深理解,促进体悟;运用于课之尾则应能强化巩固,学会应用,而不能盲目地想用就用。

二、面向全体,进行表演前的情感铺垫和积累

情感是表演的生命。上述“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的小组表演的案例中,学生草草读了一遍课文,对文章内容还没有好好领悟,对文本优美生动的语言还没有细细品味、吸收,就盲目地让学生表演,让表演主宰了整个课堂,这样的课堂虽然轻松愉快了,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又有多少呢?课堂表演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体会文本,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心灵的共鸣,为后来的教学环节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感场”。也只有这样,课堂表演才能更好地为活化语言内容、趣化阅读形式、深化情感体验服务,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形象、充满情感的活动中得到语言情境的深切感受,得到语言情感的深刻感悟。如“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的小组表演,第二次执教时,表演前,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语段,联系生活实际,围绕“协调有序”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畅谈你所看到的画面和感受,进行情感的铺垫和积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个课堂表演:“现在,让我们也加入这走搭石的队伍,亲自体验一下这‘协调有序’好吗?” 这样一个课堂表演情境的设置,为下面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情思牵动,深受感染,在表演结束时当然没有出现:“他踩了我的脚”这样的话了。

作为语文课中的课堂表演,前提是一定要在学生认真品读课文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要通过表演,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感悟文本,揣摩、体会人物心理,内化文本语言,激活思维想象,丰富语言表达。

三、恰到好处,进行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

例如,上述“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的小组表演的案例中,有了上一环节情感的铺垫和积累,要求学生放下课本,进入角色。教师手指第一小组有感情地点拨引导道:“东山村的村民们,让我们以行动来表现这种“协调有序”之美。”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角色转换到村民的角色上来。接着,教师通过自己饱含激情的语言,满脸愉悦的表情,开心引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直至学生完全进入情境了,慢慢地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表演,同时引导其他学生也进入情境,进行评价,教师顺势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体悟“协调有序”

这样,在一行村民“协调有序”走搭石的情境中,人人有分工,个个是角色,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对角色进行了很好的体验。学生表演投入细腻,既形象生动地理解了“协调有序”这个新词,又把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美、村民们的心灵美充分展示出来,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推向了新的高潮。

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评价反馈,增强表演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表演中学生的评价和教师引导性的评价是课堂表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堂表演不是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仅仅让学生笑一笑、乐一乐,调节一些气氛,也不是依样画葫芦。课堂表演是让学生深入课文,培养语感,提高阅读和审美能力的手段。对学生表演的评价,既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相互交流,更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仍以“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的小组表演为例,学生完全进入情境了,慢慢地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表演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也进入情境,进行评价,并顺势点拨——

学生1评价:“看,这些村民走得多好,没有人踩脚,没有人摔下河去。” 师顺势揭示:“是呀,这就是‘协调有序’。”

学生2评价:“没有人指挥,却这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吧。”

教师充分肯定:“对呀,这一行村民走得多么‘协调有序’!”

学生3评价:“西山村村民这一连踩搭石的‘踏踏’声音,多么整齐,多么好听。”

学生4评价:“这整齐的踩搭石的‘踏踏’的声音也让我感受到了‘协调有序’之美。”

学生5评价:“这‘协调有序’还多亏前面老人的平整搭石。”

„„

在同学和老师的议论声、赞美声中,小朋友越走越投入,越走越整齐。

无论是表演中的评价,还是表演后的评价,不管是表演者互相的评价,还是其他学生感悟式或教师引导性的评价,既有利于激发表演者的积极性,促进下一次表演的更优化,也促使人人都参与到表演中,通过表演这种形式达到引导全体学生琢磨课文,推敲文本语言,体会课文情感的目的,使表演更具实效性和全面性。

正如曹禺先生所说,课堂表演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他们想象„„只要我们能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点出发,多思考、多动脑,精心设计,相信无论所处哪个年级段,课堂表演都会绽放异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康红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每次听课,我们总会为执教者那精炼准确、富于变化、幽默风趣的评价语深深折服,为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言辞恳切的评价语而感动。的确如此,精当的评价语言、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

一、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缺失现状

然而,从目前的课堂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很多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大有教师演绎台词之势,课堂评价甚至出现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滥施表扬,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不合时机和不分对象的程式化评价现象等等,造成了课堂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一)表扬泛滥,语言空泛

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教师的人性关怀,每当学生答对了问题,我们的老师都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一位伟人也说过“人是要被欣赏和信任的”。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了头就未必好。在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十分盛行。我们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口头禅式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就会产生淡漠感。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也会误导学生,使学生认为只要有发言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使学生忽视了对问题的思考,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面对同样的表扬,其快乐程度下降,更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二)信口开河,回避错误 在一次听课时,一位教师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读错了两个字,漏掉了一个字,不知是老师没认真听还是不了解评价朗读的标准,竟然表扬该生说:“读得真好!”全场一片哗然!连最起码“读得正确”的要求都没达到,真不知该生读得“好”在何处。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信口开河式”评价,对学生朗读不加以认真倾听或者说根本是在回避学生的错误就胡乱加以评价,对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盲目鼓励,看似尊重学生的发言,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如果我们教师这样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往深处说是对错误的肯定,而这种肯定,也许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含糊不清,偏离文本

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大家围绕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文中写道:这一天到十二点(夜里)左右了,桑娜仍然没有睡觉,为什么说睡觉还早呢?”一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她身体有病,不能早睡或习惯很晚睡,所以„„”老师说:“好。”示意该生坐下。接着让其他学生继续发言,老师也没有给予单独的评价。最后,老师说:“大家说得都很好,讨论就到这里。”他好在哪里呢?根本没有说清楚,十分含糊。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发言不置可否、不论高下、不作诊断、不予以导向,让学生难以从老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否、分出优劣、明确方向、领悟方法。

又有一位老师上《寒号鸟》一课,课堂上有位学生说:“喜鹊也是不对的,因为它只是嘴巴上劝劝寒号鸟,没有在行动上真正帮助寒号鸟,致使寒号鸟最终冻死了。作为邻居,只在心里关心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具体的帮助啊!”老师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之后,毫不犹豫地大加赞赏道:“你的见解很有一番见地!”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尊重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寻求答案的丰富多采,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教师在这一评价中脱离了文本的价值观,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把“尊重”等同于“迁就”,对学生的回答顺其自然,不置可否,结果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殊不知,这样一味地赏识,会使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四)流于形式,主体单一

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总是:“表扬他。”生(啪啪啪)。一堂课反复出现这种形式,而且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表扬方式,师生之间就像动物之间的一种条件反射一样,毫无情感。而有些课堂则完全相反,一堂课上评价形式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有物质评价,有奖励小玩具,有的奖励五角星并贴到学生的头上,还有多媒体评价等,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住了,但接下来学生再也无法平静或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刺激性不太强烈的学习内容。这种流于形式的评价没有针对性,即使面对表扬,其快乐程度也会下降,更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其次,现在许多语文课堂评价主体单一,几乎是教师一统天下。课堂评价的主要目标依然指向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老师等十分少见,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同时,评价缺少层次性,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的评价是相同的。还有,评价时我们教师往往关注知识评价,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品质以及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评价。这是因为一方面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老师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

二、语文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的对策

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评价要自然真诚,随机应变

教育需要赏识,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肯定孩子的优点。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上进心。但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平淡淡,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让人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期待的幸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动之以情,方可晓之以理。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对教师的评价艺术和自身素质和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同时,教师评价语言应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评价语中。而教师要做到旁征博引,功夫在平时,必须加强知识的积累,博览群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许多名师非常注重锤炼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他们的评价语往往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让学生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又学习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二)评价要敢于批评,指明方向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一定要或委婉地,或直截了当地指出。但是,有时教师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禁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标准:在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独特体验时,切记文本是语文教学价值观之根本;在尊重文本主流价值观时,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所以,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教师的评价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

课堂评价的功能不仅在于激励,更在于指明方向。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的,如果教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失去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加以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同样应以委婉的语气以建议形式提出,让学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如,评价学生写字时,老师说:“××同学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坐姿、握笔姿势也很正确,大家向他学习!”“××同学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的字如果能再写得大些,就更好了!”„„这样的教学评价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暗示了教师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如果我们能够指明改进的方向和办法、措施,并鼓励他们努力去做,那么学生一定能在课堂评价中不断成长。

(三)评价要创新多变,有效激励

课堂评价包括语言评价和动作行为评价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语言评价外,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评价应尽量少用物质奖励,避免转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四)评价要关注个体差异,雪中送炭

诚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但也有限度,在评价上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特别是当课堂上学生遭受哄笑、难堪的时候,更需要老师对其心灵的呵护,人格尊严的维护,更多地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板书课题,学生板书课题时,“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而“楚”却写得很小。整体看起来很不协调,全班哄笑不止。但老师不慌不忙,说:“大家先别笑,你们好好想想,这位同学可是很有头脑的,你们在预习时都读过课文,对晏子佩服吗?”“佩服。”学生齐答。“喜欢楚王子吗?”“不喜欢。”这位老师紧接着说:“是啊,请看,这位同学写的课题——”很多学生马上领悟,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自发鼓起掌来。这些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善解人意、设身处地的教师,他们自然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中,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很多老师喜欢用华丽的评价语给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其实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学生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五)评价要共同参与,多元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我们当前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以评价促进发展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目的。愿每位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评价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那么,作为新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评价必将起到应有的导航、护航作用。

让学生读懂一往“情”深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赵培培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能成文。教师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渗透,从而达到学生与教材“文情合一”的境界。

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片段一:《慈母情深》(王菘舟)

师:当“母亲”两个字映入你眼帘时,你眼前闪过怎样的画面? 生:母亲在劳作。

生:母亲晚上为我们缝衣服。

师:把你的想象带进去,再读课题。(生读)我在“深”字下加了个着重号,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个字更能体现母亲对子女的深情。

生:作者对母亲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有很深的情。

师:为什么用“深”字形容慈母的情,这个情到底深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入境始与亲”。王老师创设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氛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世界,回忆有关母亲的画面,轻松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为下文的感悟积淀了情感。同时紧抓住“深”这个题眼,向学生传递出语文意识的重要性,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开课便闻语文香。

品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片段二:《慈母情深》(王菘舟)

师:你们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心情很烦。 生:觉得很吵。

生:难受!想远远地躲开!

师:把你的这些感觉送到句中,读读这句话。

生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朗读突出了“震耳欲聋”) 师:“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为什么靠得这么近,还要大声喊道?把你们的理解送到朗读中去。(生再次齐读)

师:母亲,昨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生再次齐读) 师:母亲,明天将在什么环境中工作?(生再次齐读) 师:母亲,春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生再次齐读) 师:母亲,秋天、冬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生再次齐读)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王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震耳欲聋”反复品读,引领学生逐层感悟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又紧紧抓住母亲可能会在什么环境中工作,反复品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中母亲的工作环境有了独到的体验,深刻体会母亲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们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去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读懂 “慈母”,悟到“情深”。

活读:对比抒发心中情

片段三:《第一次报母亲》(于永正)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 生:是欣慰的泪水。

生:是高兴的、幸福的泪水。 生:是激动的泪水。 生:母亲的泪水是甜的。

师: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当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边讲边把黑板上的"第一次"和"无数次"圈起来并用线连起来)放在一起的时候,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生: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不需要什么回报。 生:母爱是最伟大的。 生:母亲的胸怀是最宽阔的。

师:此时此刻于老师最想用孟郊《游子吟》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对,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请记住这句话。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于老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这一份浓浓的慈母情,让孩子内心产生爱的共鸣,进行爱的表白。这是一种真正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一种会让学生感受到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的心灵对话。它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另一个高峰,并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运用的能力训练,把思维引向深入。

语文教学,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名师们解读文字背后的慈母深情可谓是独具匠心。

失误也是资源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朱志红

【案例】

《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11期上,刊登了支玉恒老师执教《鞋匠的儿子》的教学实录。有个教学片段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当时的情形,再现林肯的风采。苏教版第11册也编录了这篇课文。执教这一课接近尾声了,我向支老师学习,也安排学生来了一场复述性的表演。

师:同学们,面对不怀好意的参议员们,林肯从容应对,寥寥数语,立即扭转了局势,让原先想看他笑话的参议员们都对他肃然起敬。让我们来再现那传奇的一幕。小组内先练习三分钟。小组长分配好角色。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练习。

然后让学生推选一个学生表演林肯,一个学生表演那个傲慢的参议员。其他同学当众参议员们。我满以为,一个教学高潮即将出现,我的学生也会如支老师的学生一样,通过精彩的演讲,再次展现林肯独特的人格魅力。可是意外出现了。我的“林肯”由于没有把课文熟读成诵,在台上说得结结巴巴,由于紧张,一会儿转动眼珠皱起眉毛作思考状,一会儿抓耳挠腮,有点不知所措。同学们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我心里很是失望,这么短的课文读了这么多遍,怎么还记不住呢?而且还是个比较聪明的学生呢。刚想批评几句,却扫到有些同学笑容中夹杂的嘲讽,心里不由一动。我微笑着大步走上讲台:

师:众位参议员,你们为什么笑呢?

生:王平(化名)一边说一边翻眼珠,抓头发,样子很好玩。

生:他说得说得吞吞吐吐,说了上半句,好像不知道下半句了。一边说还一边东张西望,好像等人来帮助他。

师:看来大伙笑得有理。如果100多年前,美国参议院的演讲台上,上演的就是刚才一幕,会有什么后果?

生:参议员们肯定会哄堂大笑。 生:可能会起哄,把林肯轰下台。 生:林肯会觉得十分羞愧。

师:可是,事实上林肯是怎样说出这一番话的? 生:没有结巴,是一气呵成的。 师:他的神态呢?

生:不慌不忙的,很镇定。 生:眼睛直视着参议员们。

师:从他语言和神态你感受到什么?

生:他并不因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是丢脸的事,他觉得父亲很伟大。 师:是的,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工作在社会底层工作的人是可敬的,甚至是最伟大的。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林肯反应很快。

师:是呀,面对突如其来的刁难,林肯没有太多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像我们读课文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演练台词,他只能即兴演说。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是脱口而出,而且说的时候,不结巴,不做抓耳挠腮等小动作,(众笑)可见他是多么——

生:机敏。

生:有卓越的口才。

师:是啊,这就是林肯,一个尊重父亲的人,一个尊重普通劳动者的人,一个不仅宽容而且智慧的人,一个可敬的美国总统。 【反思】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的生命历程,教师必须依靠自身的素质来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当学生的表现达不到预设的效果时,教师应努力做到三个“足够”:

一要有足够的敏锐。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整个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不但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更要关注每个同学的表情、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捕捉到来自课堂情境的即时信息,为调整预设打下基础。这个案例中,正是由于我捕捉到某些学生嘲讽之色,才会灵机一动,即时对教学环节作了微调。

二要有足够的宽容。学生的水平总是参差不齐,课堂上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况且,有时出现的失误,也是由于教师准备(备学生)不足所致。如何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错误,反映了一个教师的修养。怒形于色,甚至不顾形象地咆哮,都是有失体面的。有容乃大,教师应有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耐心地等待,宽容所有学生的所有失误。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案例中,如果我将不满的情绪表现出来,批评了那位学生,除了会造成该生的羞愧和课堂气氛的凝固,恐怕还会失去后来学生准确到位的发言。

三要有足够的智慧。当课堂上出现了意外,教师应该能够迅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辐合思维,并机智地把学生的失误当成新的生成点,巧妙地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将学生的失误当成深化教学的资源。案倒中我将学生“演讲不流利”这个失误当作可利用的资源,将学生的表现和林肯的表现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入文本,走近林肯,从而感受到林肯的魅力。

矛盾生成是促进教学对话的催化剂,正是有这样的矛盾和教师化解矛盾的智慧,教与学的过程才变成了智慧碰撞、情思飞溅的心灵舞蹈。虽然这样的碰撞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般的光影却可能在学生心上成为永恒。

小学语文课堂多元评价(即时评价)案例分析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祝卫红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功用主要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掘学生的诸多潜能。在运用即时评价的时候,教师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也不能在课前就完全预设。课堂是活的,充满未知的变数,具有动态生成的特性,因此可以开发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会突如其来,也会稍纵即逝。但你若高明地运用即时评价,则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一、抓争论促生成

讲完《跳水》这一课后,遗留了课后的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 “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

那天进入教室,一同学问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

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有个同学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我看用 ‘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另一个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

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在课堂中,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加强对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二、抓疑问促生成 三年级时有一课《田忌赛马》。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小结】

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抓住它,随机调整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教学的进程偏离先前预设的轨道。

用即时评价将学生引入生成的思考环境中,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教育,有时就是一种保护。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基于这种考虑出发,在面对学生一些反常的举动时,面对课堂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教师要化被动为主动,随机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让教师导语的作用在此精彩呈现,让学生心中的疑问在此一一解析,让激起的争论在此各得其所,让思想的错误在此得到纠正,让不期而然的意外在此生成必然的收获。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对话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经验,交流相互的情感和体验,提升各自的认识和审美,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焕发出生命的激情。

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评价的案例分析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夏海燕

一、背景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对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问题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低年级的语文老师纷纷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刺激性激励的评价。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性评价,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三、案例事件与反思 [案例一] 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语文课。从课始到课尾,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我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说得真好!”“真不错”!“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我甚至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是慢慢地,我却发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拉拉,有的人甚至根本没有听别人的发言。 [反思一] 或许是处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关怀,再或者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对每个孩子我都慷慨无私地献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头了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对孩子而言,廉价的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和应付的学习态度。 [案例二] 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我决定对孩子们的评价分个等级,那些有精彩的语言、有价值的回答、有自己独特思考的孩子,我会给他们发一颗智慧星,回答一般的,我会给予语言上的肯定或建议。

“刚才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呢?读得好的同学可以得到一颗智慧星!”这话犹如给了孩子门一剂兴奋剂,一双双的小手举得老高,当我点到一个孩子站起来读的时候,确实读得不错,看来这种方式已初见成效了!当孩子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却读错了一个字,这个字是我刚刚教过的,一双小手急切地举了起来,我原本以为他会热心地帮助读错的孩子改正过来,却发现他望了望我手中的“智慧星”,低头读起课文来,原来他根本没有认真听别人读书,一心只是想得到我手中的奖品。 [反思二] 激励性评价是课堂的一种手段,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小红花、智慧星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是,许多学生会把学习这一目标置于脑后,而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目的,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回答对了问题就能得到奖励。因此,课始还能看到一些孩子积极参与学习,而当他们得到奖励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参与了。更糟糕的是,有的学生对“智慧星”“小红花”等东西熟视无睹,失去兴趣,时时盼望着有更新鲜的东西来刺激他们。这一结果显然与教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看来,带有功利性的激励性评价并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案例三]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生纷纷举手) 生1:七星瓢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会吃那些吃蔬菜叶子的虫子。 生2:我知道知了会吃蚊子,它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3:我还知道蜜蜂也是好的,它会采蜜,蜜是可以给我们人类吃的。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生4:老师,蛇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5(把手举得高高的,人也站起来了):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蛇是不好的,它不是人类的好朋友。

(经他这么一说,有许多同学也跟着喊了起来。有的说蛇是好的,有的说蛇是不好的。两种声音在课堂中形成了一股不可挡的气势,气氛十分活跃。) 师(趁机说):看来同学们都很会思考,既然大家都不服输,那我们就来一场辩论会,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如果你认为蛇是人类的好朋友,就要说明它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如果你认为蛇是人类的敌人,那就说明它对人类的危害。行吗? 生(情绪高涨):行。

生反:我认为蛇是人类的敌人,因为有些蛇有毒,碰到人,人就会中毒的。 师(点点头)有道理。

生正:我认为蛇是人类的朋友,它虽然有毒,但是它的毒也是一种很好的药材。 师:咦,你怎么知道的啊?

生正:我上次跟爸爸妈妈去旅游时,我们在一个动物园里看过的,那个动物园里的叔叔说的,还用蛇表演给我们看了。(许多学生笑了)

师:哦!从别人的口中得到了丰富的知识,看来你很会学习!还有哪位同学还有高见啊?

生正:我也认为蛇是好的。因为我看见爸爸喝的酒里就有一条蛇。爸爸说蛇酒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师:你懂得联系生活来讲,真棒。

生反:可是有种蛇身上是绿色的,是有毒的,人一碰到它就会死的。 师:所以你认为——

生反:我认为蛇不是人类的朋友。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反: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动物小博士。

生反:我也觉得蛇是不好的。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有种蛇它有很尖的牙齿,很容易咬伤人呢!

师:你也很会看书。

生正:我觉得蛇是好的。我以前有一次被开水烫了,我妈妈就用蛇油膏抹在我手上,后来我的手很快就好了。妈妈说这种蛇油膏是用蛇身体里的东西做成的。 生正:我也觉得蛇是好的。我妈妈说蛇胆是一种很好的药,吃了它,可以让我的眼睛更亮呢 „„

(学生们争论得十分地激烈,有的把手举得老高老高的,有的站起来举手,有的急得直喊“我来说”,有的干脆抢着说了。) [反思三] 整堂课没有“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的廉价评价,也没有“智慧星”的物质刺激,却有疑问、有惊叹、有笑声、有争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就连课外知识并不丰富的孩子也听地津津有味。为什么这节课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师生都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呢?我想大概是适时地运用了几种不同的激励性评价:在课堂口头评价时,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释解学生心中的迷惘,产生惊叹,表达喜悦,在惊叹中评价;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中评价。

四、总结与分析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好的评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1、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是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的前提

好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这样的氛围,正是进行课堂口头评价所需求的。但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追求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2、把握好激励的时机

课堂口头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①瞬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也学习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

激励性口头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考察受教育者个体进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调整心态和评价行为,不断进步。激励性口头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在课堂这个小世界里,让不同的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 ②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来处理。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适当激励性评价,是激起学生思维的“一剂良药”,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必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信任就像爬山坡

——识字教学中课堂评价的魅力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张小燕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才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

低年级识字数量多,难度大,要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怎样巩固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儿童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又学以致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入学前只掌握了大量的口语,这些口语一旦以书面形式出现在眼前,学生很难从它的象形或会意等方面来认识掌握。因此,学生学习汉字时必须对音、义作分解认识,并将三者统一起来,字音、字义寓于字形中,没有形就不存在音和义。能听懂字音,理解字义,不一定能掌握字形。而掌握了字形,就比较容易读其音,解其义。因此,掌握字形是关键,是初入学学生识字的难点。

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在语言环境中和提高学习兴趣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识字,通过各种识字手段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对于要认识的字,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有利于巩固记忆、强化记忆的游戏,给学生以强烈的第一刺激,提高识字的效率。

【案例】: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吧?(学生们纷纷点头)

认为自己能把生字全读准的小朋友,请举手!(全班都举手了) 噢,真是充满自信!

(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师:这些生字词没有拼音,你先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谁能全读出来!万一哪个字你忘记了,就要赶快打开书看一看,或者问问同桌!

(学生兴致勃勃的自己读生词,偶尔有几个学生会打开书看一看,记一记,也有几个在问周围的人。)

师:(等同学们全都至少读完一遍后,组织学生停下来)刚才,不看书能全读出来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了手) 你们预习得太棒了,我为你们骄傲!(这些受到表扬的孩子更开心了)

看过书之后,能把这些生词全读出来的举手。(一部分学生举起手)你们也很好,如果课前预习时,再多用一点儿功夫,就跟他们一样优秀了。加油!(孩子们纷纷点头)

到现在,还没有把这些字全认识了的同学,你们也别着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会更努力的预习的。一会儿,我们一起学习生词的时候,你们也一定会更用心学的。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余同学要认真听,和自己对照一下,哪个字在课前预习时读错了,赶快改过来。(指一名学生读生词)

师:有谁发现自己读错了,自己改正的?(几名学生举手)

师:你们能认真地听同学读,还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你们很会学习! 现在,让我们来个同桌比赛吧,看谁能一字不错的全读出来。

(学生同桌间互查)

师:这些生字词,同学们基本上都认识了,现在我们来玩个抢答游戏。(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 【反思】:

这样的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发展学生自省的意识和习惯。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关注学情,分别对三个层面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价——“你们预习得太棒了,我为你们骄傲!”,“如果课前预习时,再多用一点儿功夫,就跟他们一样优秀了!”“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会更努力的预习的。你们一定会用心学的!” 这种鼓励性的评价,能够促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自己的水平线上有所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设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自信心。这一点对于那些学困生尤为重要,教师要舍得给他们最诚挚的肯定和鼓励,要舍得给他们一个学会的时间,也许当堂课他们有好多识字任务没完成,但只要肯给他们时间、给他们及时恰当的指导、给他们必要的耐心,这些孩子会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将那些任务完成的。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省的意识和习惯。一名教师往往要教几十名学生,如果要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上,让老师逐一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欠缺点,那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检视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那就会容易得多。很简单的做法:

自我检查:找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通过看书、询问等方法尝试学会;

同伴互查:找出自己读错的字(这些字往往本人以为自己是对的),改正过来;

倾听对比:当同学发言时,要注意倾听,并在心中跟读,与之对照,发现自己与发言人有不同读音,立即查证,或修正自己,或纠正他人。

这三步,是学生自省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学生的自我修正。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意识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会使得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它所取得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精心设计的游戏,一举多得。抢读游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几个看似随意的发问不但及时强化了本课的生字词,而且让老师了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程度,为下一步的阅读教学做好准备。

言语的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案例分析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徐世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案例】以下是我在某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分析】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效的教学 精彩的课堂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姚海燕

作为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你我都拥有这一片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少仍是殛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据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案例1】在教《番茄太阳》这一课时,当我一板书出课题后就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番茄和太阳有什么关联?“番茄太阳”作为课文题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同学们经过一番阅读与思考,讨论与分析,他们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说:番茄和太阳形状上都是圆的;有的说:它们的颜色都是红的。有的说:在爸爸的眼里是把太阳比作番茄,所以要把题目加上引号;有的说:在盲姑娘的心中番茄就是太阳,所以要加上引号。最后,我适时地点拨到:那么在作者“我”的眼里“番茄太阳”像什么呢?结果大家都抢着回答:就像盲姑娘的笑脸。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农远资源)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案例2】在教《番茄太阳》时,为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设计了作者“我”情感变化的课件:“灰暗→温暖→流泪。”我根据这个内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在自己的所见所问中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情感变化?请同学们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感悟,然后或用文中的语句或用概括性的词语来回答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结果大部分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如:因“生活艰辛”作者“我”才“心情灰暗”;因作者看见一家人对话的美好画面才被感动得温暖起来;因盲姑娘的爱心——“捐双腿”才使作者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

【案例3】在教《番茄太阳》这一课中,当同学们还沉浸在回答完作者情感变化原因的兴奋之中时,我又趁机抛出一个问题: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后回答作者眼中的盲姑娘——“明明”又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用课文中关键词语来回答。我刚一说完,同学们,有的在高声朗读,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互相讨论,有的在边默读边思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当在我交流反馈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出盲姑娘——“明明”是一个(聪明、漂亮、好问)的好孩子。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但是,对那些差生的学习情况不容忽略,也要予以关爱,进行协调,对他们遇到的个别问题要进行个别解决,以此促进差生的学习进程,让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都能分享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

四、鼓励学生 用心研读课文,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

【案例4】在学习《番茄太阳》最后四个自然段课文时,我组织学生认真地去研读文中的每个词,每句话,要求学生把文中的“我”当作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我们循着作者的眼睛“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那是因为盲姑娘“问我许多奇怪的问题”都得到“我耐心地回答”后的快乐显现。我们知道,“明明”虽然自己已先天性双眼失明,可她坚强,乐观。当我们随着作者弯下腰听到“阿姨,------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时,我们的泪也跟着作者“哗地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感受到了课文情感的冲击,产生了的心灵共振。也是因为盲姑娘知道别人为她捐献了眼角膜时,她也要像好心人一样去进行爱的传递时而感动万分。“明明”虽然与“我”分别了,可她那“天使般的笑脸,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这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到“明明”那活泼开朗,纯真善良的心灵,就像她所触摸到的“番茄太阳”那么美丽,那么温暖,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此时的课堂出现了“忘我”的境界。那良好的感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同学的研读中逐渐积聚,逐渐凝练,进而逐渐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研读中,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有效教学三剑客----兴趣、疑惑、体验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高新生

学生在校园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一个个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的。因而,“上课”是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方式。而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常常伴随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这无疑是对孩子青春的浪费,对孩子生命的摧残。我们应将有效教学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那么,有效教学应该从何处下手呢?

兴趣--点燃有效教学之火

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并辅助绘生绘色的讲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效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案例一:《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先来考考大家。你觉得《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最值得读者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不过(故意惊讶) ……司马迁这么年青,怎么就有了写《史记》的志向呢?

师:今天让我们把课文作为文献好好研读研读,然后在小组里就这个问题来个“学术沙龙”。你们愿意吗?

生(大声地):愿意! (孩子们投入地读起书来,热烈的讨论声洋溢在整个教室。)

生:我们小组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司马迁从小听了乡亲们讲的英雄故事,受到感染,所以从小立志写《史记》。

生(补充):司马迁从小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所以从小立志写《史记》。 生:我们小组从语文书上考证后认为:司马迁的父亲要立志编史书,司马迁受到父亲大志影响才写《史记》的。

师:大家的观点很有见地,老师也受到不少启发。那你认为其中哪个原因对司马迁的影响最大呢?请将文中的有关语句读出来。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创设一个“学术沙龙”,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历史考证,并把课文作为文献去研读。学生对这个“问题情境”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学生对课文创造性地阅读,滔滔不绝地发言,上课专注的神情,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文章的精髓。学生的智慧火花也在这种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闪现。而教师也避免了空洞的说教、灌输。

疑惑--点亮有效教学之灯

作为教师,课堂上的主要责任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产生问题。 案例二《小珊迪》(王菘舟执教) (在课开始)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三次逃票》故事。(缓慢而低沉)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看,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呢?

生:德国公司的经理看不起中国人。 生:大概是这位留学生专业不对口吧? 生:留学生要价太高。 ……

师(继续讲述):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不!缺知识吗?不!缺能力吗?也不!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篇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

孩子们都爱听故事,特级教师王菘舟巧妙的利用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激发他们自主地去文中寻找答案。其实,文中小珊迪身上存在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们中国留学生所缺少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开了自己心中的疑问,从而使学生学习更加“有效”。

体验—品味有效教学之乐

“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宽”,如果有效教学从学生体验最深处下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三《赶海》(苏教版第6册)

师:谁来把(第二自然段)第1句读一读,要读得有趣些。 师:(生读后)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挺流利的,但不够有趣。 生:他“闹”字没有读出感情来。

师:你听得真专心,大家把“闹”字圈出来,想想看,脑子里有没有“闹”的场景?

师:我请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演一演这个“闹”字。

(师扮舅舅,坐在椅子上看书,外甥女缠着舅舅带她去赶海。) 舅舅:今天不行,舅舅要看书,准备明天考试呢。 外甥女:(撅着小嘴)不嘛不嘛,我就要去。 舅舅:不要闹,过了明天再说。

外甥女:(拽着舅舅的手不放)我现在就要去。 (一屁股坐在地上耍赖)

舅舅:好好好,你真会缠,舅舅答应你。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集体评议,体会“闹”字的含义。 师:看了刚才的表演,你们有没有体会出“闹”字的含义? 生:我看出来了,那个外甥女一心想去赶海,不达目的不罢休。 生:说明“我”的心情很着急,想早一点去赶海。

生:我体会出赶海很有意思,要不,外甥女不会死搅蛮缠的。 生::从这个“闹”字看出“我”对大海很向往。

生:赶海太有趣了,“我”恨不得舅舅马上带“我”来到海边。

师:大家谈了这么多感受,说明对“闹”字体会比较深了。这回,你能不能把这种趣味读出来?(请几个学生读)

生:我感觉他们将“闹”读活了。 生:他们读得好极了!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边回想刚才“闹”的场景,一边把“我”急切地心情和撒娇的语气读出来。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表演前学生对“闹”字缺少理解与感悟,对文章的理解是浮浅的,表面的。教者通过情境再现,师生共同表演体验。何为“闹”,如何“闹”,怎样“闹”。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到“闹”字的内涵。披文入情,自然地读出了情感,读出了童趣。

其实,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怎么样。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一个好的课堂是一股灵性涌动的春水,学生涵咏其间,收获的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享受的是人文诗化的课堂生活。

让我们共同树立“有效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位家长都收获希望。

语文课堂教学收尾环节的设计 ---《海伦.凯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李堡镇中心小学 顾慧辉

教学要求: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 教学准备:课件

一、 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1、 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二、 整体感知,走近人物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海伦幼时的不幸,一场重病让小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年仅一岁半的小海伦从此掉进了一个无声无色的世界。她的这种异样的身体使她的人生之路变得困难重重,可是尽管如此,海伦对自己的生命还是充满喜悦和热爱!她没有放弃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她的成功源自她有一种怎样的精神呢?生述师板书“不屈不挠”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海伦凯勒,去感受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动内心

1、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波浪线。谁来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

交流

(一)

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请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一些自己的体会。

(2) 交流:抓关键字体会 A.“不分昼夜”

师相机点拨(无论白天黑夜,是的,海伦的世界中只有黑暗,也许,妈妈嘱咐了多次“海伦,睡吧”,海伦哪顾得上休息啊!)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 点拨(此时的海伦渴求知识,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B.“拼命摸读”

点拨(我们知道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得困难。你能想象到那份艰难吗?)

“不停地书写” C.“如饥似渴”

点拨(什么意思?海伦渴求什么?)

此时知识就是维持海伦生命的精神食粮,如果这时夺去她学习的知识,那就是夺去她的生命!) D.“摸出了血”

(当时海伦年仅7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她会喊一声疼吗?她会哭着去找妈妈吗?她无怨无悔,为的就是学习,学会阅读。)

(3)从刚才的一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体现出了海伦的不屈不挠。) 带着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会,自己读一读这一段。

(4)指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让我们的想象走进海伦的世界! (5)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海伦不分昼夜,不管严寒酷暑,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学会了引读(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让我们再来齐读这一段。

(交流二)

1、课文还可以从那段话中也能体现出海伦的“不屈不挠”来?

出示:为使我的伙伴(?a?a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a?a)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齐读。加一句后再读。

(1)为什么要加上“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说明了什么?

(2)这段话中又有哪些词跳入你的眼帘?(根据学生回答,突出:夜以继日 反复 甚至 每天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夏天到来时,海伦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引读(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那个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所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他的妈妈爸爸留下了兴奋的泪水。

(3)导入: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对海伦说些什么?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

生:只要有厄运打不跨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

4、凭着这种精神海伦的世界不再是黑暗的,而是出示:“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成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1)指读。多么美的世界啊!什么让海伦,触摸到了美丽的世界?(不屈不挠的精神)。

(2)海伦通过不屈的意志,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知识打开了她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知识就像一道彩虹,照亮了她内心的五彩世界。于是,生活再也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在她的面前铺展开来。

总结;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考上了哈佛大学;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上;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2、课的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记住这位感动我们,感动世界的人吧!(出示海伦图片,并引读)

让我们记住一种精神 / 不屈不挠 /战胜命运的精神/ 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 ﹒凯勒 让我们记住一种品格/ 热爱生命/忘我付出的品格/ 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 凯勒

第三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 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文坛上耀眼的巨星,他就是高尔基,你们对他了解多少呢?老师这儿有些他的资料。(幻灯片出示)

2、今天我们一块走进文本,看看这样的一位伟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课题)幻灯片出示

二, 自主学习

1、打开课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解决,看看谁的表现最出色。

(幻灯片出示

2、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

3、解决问题一。

4、让学生说说自己都找出了哪此相关内容,有何感想。

(1) 儿子千里迢迢来到父亲这里,却不知道自己要休息一下,一直没有闲

着,为父亲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对一个10岁的儿童来说,真是

难能可贵呀!他非常珍惜和爸爸在一起时间,希望能为爸爸做些事。

(2) 假期结束了,儿子告别了爸爸,但他精心栽种的花草却留了下来,他

多么希望春天早日到来,多希望爸爸能早点看到鲜花啊,因为他知道,

爸爸看到花就会。。。。忘记烦恼、心情舒畅、想到自己。。。

(3)、花开了吗,美吗?你怎么知道的?找出来。

(4)父亲看着盛开的花儿,是满心的。。。。。更是。。。。

三、合作交流

过度:高尔基的儿子对他那么孝顺,这与他的良好教育分不开,高尔基对儿子仅仅是一种父亲之情吗?请大家读读这位大作家写给儿子的信,感受这位父亲的用心良苦。

1、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

2、生活中你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你当时什么感受?

3、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

小结:看到这封信,我们知道,高尔基将对儿子的爱推而广之,使它更博大更宽泛,真是语重心长,育人育心啊,这封信不光教育了儿子,我们每个人都上了一堂“爱”的教育课,真正感受到了伟人的教子方法,让我们每个人都深有感触。

第四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教案

山东省高密市柴沟小学

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的儿子有一年去探望在意大利休养的父亲时,一直忙着在岛上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春天到了,高尔基在院子里欣赏儿子种的花,心里高兴极了。他给儿子写信,告诉儿子如果他能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他的生活一定会很愉快。文章条理清楚,语言很朴素,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较深刻,揭示了本文要告诉人们的道理——生活中“奉献”比“获取”愉快。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对孩子感恩教育的典型教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形成了自私只知道索取却忘了给予、奉献的个性,学生对父子之间的爱能很轻松地感受,但对高尔基信的内容及深刻含义,可能真正理解不了。我想:“给”永远比“拿”愉快会对孩子们有所启发。另外,就这句话切入本课的教学,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可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学目标:

1. 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 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第14课,了解到了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深入了解高尔基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是如何爱自己的儿子的。

二、研读课文

1、 通过预习,我们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感情吗? 师生研讨:“爱”——子爱父,父爱子。 父爱子表现在写信教子,子爱父表现在栽花赏花

2、学习第二部分

(1)、细读第2---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高尔基的儿子很爱父亲,你从文中的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师生共同研讨重点词:探望、只有„„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 抓住“只有,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来朗读体会子爱父。 (2)、指名读这两段,读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情。 引读

2、3自然段后,创设情景,想象练习。 练习说话:时间转瞬即逝,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跟妈妈回去了,他望着满院亲手栽种的花,幸福的笑了,他仿佛看见

(3)、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都开了,我们来一起欣赏,读第4自然段。 练习用美美的语言来读。文中用那个词来形容的?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形容? 教师提供:花团锦簇 花红柳绿 满园春色 含苞欲放 花枝招展 生读词。

再用惊喜、赞美的语气来读这一段。

(4)、鲜花中包含着儿子对父亲的深情,盛开的花朵就像儿子可爱的脸庞,这时一种真挚深厚的父子情在高尔基心中油然而升,他沉浸在幸福与欣慰中了。

(5)、读第5自然段,

a、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高尔基赏花的表情,想象蜜蜂飞舞的动态画面,尝试用语言表达这一美景,从而感受他的内心的喜悦。

b、第5自然段:文中那些地方写出了父亲愉快的心情及对儿子的爱? 相机指导“欣赏”“儿子种的花”“说不出”“多像”等词。 c、自由诵读高尔基赏花的句子。 体会高尔基此时内心浓浓的爱子深情。 范读、指名读,争取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过渡:这样的彩霞这样的花,这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仅仅是因为花美高尔基才如此高兴吗?(相机板书“栽花赏花”)

3、学习第三部分 写信教子

(1)、学习第7---9自然段,自由读,找出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用简单的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a、小组内交流印象最深的哪一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b、有疑问的地方小组内解决不了打上?,一会集体解决。 (2)、生说句子。 (3)、共同讨论:

a、儿子种的花明明在院子里,高尔基为什么说在“岛上”?

(高尔基认为鲜花留给了岛上更多的人们,不仅仅是他。) b、信中 “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1)美好的东西--可以是花,能给人愉悦感的事物,还可以是奉献、帮助、付出关爱等。

师讲述:老师倒有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我班上的一位同学肚子痛,我把自己的面包给她,这位同学很感动。望着她那感激的目光,我很高兴,因为我在她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给了他鼓励。

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诚的付出,都是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因此,课文这么说——(引读

8、9自然段)

c、“无论„„那„„”强调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味:给别人快乐,自己也能得到“愉快”)。

d、“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中“给”、“拿”分别是啥意?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给”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就是给别人帮助,给别人关心,就是真诚的奉献! (4)、看到别人由于得到自己的帮助而愉快时,我们会非常的高兴,并且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满足是发自内心的,一片真诚纯洁,我们应该领悟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扶起摔倒的小弟弟,我快乐;陪老奶奶过马路,我快乐;帮妈妈刷碗,我快乐;给同学复习功课,我快乐!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5)、齐读,感受高尔基给儿子信的深层含义。

三、作业超市

A、高尔基的儿子在看到爸爸给自己的信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发挥想象,替他给爸爸写一封回信。

B、写一篇《“给”永远比“拿”愉快》读后感

四、课外延伸,实践体验。

尝试像高尔基的儿子一样,去做一些能给别人带来欢乐的事,并把做时和做后的感受写下来。

第五篇:观《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感

周雨馨夜深了,我的思续却仍沉侵在白天观看的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的一幕幕场景中。

透过夜幕,我眼前浮现出一代伟人毛泽东那高大伟岸的身躯和那亲切。我仿佛看到他坐在中南海那陈设朴素的客厅里向彭老总“求情”,让儿子毛岸英到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去。我耳边不由得回响着他那洪亮的声音:“让岸英去吧,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鲁迅先生有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大丈夫”。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连狂啸的猛虎都懂得深情看顾自己的孩子,何况有丰富细腻感情的人呢?在爱子这一点上,毛泽东与平常人是一样的。早在岸英留学苏联期间,他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写信勉励儿子认真读书,岸英回国后,他又让岸英去边区劳动模范那儿学种田,有意识地培养岸英与劳动人民的感情,爱子情深,可见一般。毛泽东明明知道当时的朝鲜气候严寒,到处冰天雪地;明明知道赴朝作战人地生疏,战事严酷,九死一生,但他还是把将爱子送到血与火的战场上去。真不愧是明大理、识大体的伟人风范,不愧是爱国爱民的光辉写照,不愧是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为了我们繁华似锦的今天和明天,献出了爱子岸英,献出了六位亲人,他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品格,永远铭记在几万人民的心中,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永远是教育和启迪后人的宝贵的教材。

指导老师:徐洪波

点评:这篇观后感先介绍了电影中的镜头,而后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想,依次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和毛译东的高尚行为及内涵人生的价值。 纵观全文,层次分吡结构严谨,细读品味撼想层层深入蕊含人生哲理,非常不错。

上一篇:民警教育训练工作计划下一篇:民警党员个人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