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姑娘的作文

2024-04-16

木匠姑娘的作文(精选13篇)

篇1:木匠姑娘的作文

木匠姑娘的作文

她是我们邻村的,名叫张丽环,今年刚满二十岁,出生在捻上村的一个木工家庭。上学时候,每逢节假日,她常常帮大人们拉拉锯,化化胶,有时还叮叮咚咚地做点小玩艺。村里有些大人见了都说:“将门出虎子,手艺还不错呢!”

丽环前年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虽然在学校也曾受到过“一颐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但她还是觉得脸上无光,没事不愿出家门。长辈们理解她的心情,不断用温和的目光、甜甜的语言来安慰她。

丽环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了。她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女青年考不上大学就不能干出一番事业了吗?”

电台广播的.“养花姑娘”、“女致富能手”的事迹萦绕在脑际。农民富了,家家都想添置新家具。这个信息,使她心里一动。终于,她决定了:跟爷爷学木匠!

一天晚饭后,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丽环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爸爸。爸爸皱起了眉头:“女孩子家,学那玩艺儿干啥?好好劳动比啥都强,等两年找个对象,过庄稼日子算了!”丽环娇慎地叫了声“爸爸”,接着又一本正经地说:

“女孩子怎么啦?古代还有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呢!何况我生长在八十年代,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吗?”爸爸无言对答。母亲最疼闺女,也最了解闺女,她支持女儿。丽环跑到爷爷跟前,一边给爷爷扇着扇子,一连缠着爷爷,诚恳地说:“爷爷,您就收下我这个徒弟吧!”爷爷心里想:自己年近七十,心有余而力不足;儿子要种那十几亩承包地;孙女呢,倒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于是就说:“好。你爸爸种地,咱爷俩做木匠活。一年准能进个三千两千的,哈……”

从此,丽环操起了木工用具,真眼爷爷学起了木匠活。

丽环学木匠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有的人赞许,也有的人说一些风凉话,什么“姑娘家学那个真新鲜”,“那不是女孩干的事啊”等等。丽环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憋足了劲:“我一定要干出样子来!”

木匠活,费心又费力。费心,要会出样儿,会计算;费力,铸、凿、锯、刨都是力气活,对一个姑娘来说,确实是困难的。但是,丽环没有被困难吓到。白天,她跟爷爷勤学苦练,两手磨出了血泡,虎口开裂,从不叫苦;夜晚,她在灯下孜孜不倦地学习关于木工技术的知识,画家具图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过去了,丽环不但掌握了木工手艺,而且出了名,请她打家具的人越来越多。她制作的大衣柜、小衣柜、写字台,做工精细,美观大方,坚固耐用,价格合理。这些家具出于女孩子之手,是别具一格的,既大方又典雅,深受用户欢迎。爷爷逢人就说:“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我孙女的手艺把我都顶了!”

丽环一家由于全家勤劳,又加上有了她这个后起之秀,很快成“万元户”了。春节前,乡里的干部还曾登门祝贺呢!,

本学期开学前的一天,我偶然碰到了她。她那张长圆形的脸,那双大眼睛,那两只羊角辫,和我两年前见到的没有两样:不同的是,她穿了一身合体的蓝色工作服,更显得亭亭玉立了,那双手也变得有些粗糙了。但是,正是这双手,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了欢笑!

寒暄之后,我问起了她的近况。她最后说:“能上大学固然很好,但是不能上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吗?天地这么大,任你施展么!发展商品生产,美化人民生活,就是为四化作出了贡献……”

分手前,我问她今后有什么打算,她笑了笑,悄悄地说:“我准备到一个木工学校学习半年,然后再到外地参观一阵子。将来,我要办一个木器加工厂,附设木工学校。说到这里,她闪动了一下明亮的眼睛,“我还要改进人工操作技艺,招收那些没能升学的男女青年,把他们都培养成新式木匠。我当厂长兼校长!”

我高兴地对她说:“如果我不能升学,就当你的学生,可以吗?”

她紧紧握住了我的手说:“欢迎你啊!”突然,她松开了手,说道:“听说你们村张明家有一件式样美观的中衣柜,我去看看。再见!”说罢,就急匆匆地走了。

我望着她那硕长的身影,敬慕之心油然而生。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女校长正在给男女青年们讲课。我也坐在座位上,聆听“红外线烘干技术”。

篇2:木匠姑娘的作文

小徒弟就不一样了,总是人下了订单回家吃个午饭再回来就能看见正在晒漆的椅子了。渐渐地,小徒弟的也有了名气,甚至有人图省事就越过师傅,直接找小徒弟。小徒弟也豪爽,上山随手着找几截木头就干了起来,偶有几次做到一半发现木头已朽,旁人只当木头不好,从未怪过小徒弟。

时至初秋,京中开始了御用工匠选拔,官府推荐了师父去。然而师父前脚刚走,徒弟后脚就偷偷追了上去。“就凭我的手艺,这次选拔我一定能赢,到时候……就能进京享福了。还用在这破地方被那死老头压着,累死累活的赚那几个碎银子?哼,我呸。”小徒弟朝地上啐了一口,加快了脚程。

群英荟萃的选拔会上,师徒在不同组别过关斩将,最将都站在了决赛场上。师徒相对而立时,师父脸上还是一贯的淡然表情,却叹了一口气,徒弟见此景,以为是师父怕了自己,不觉笑容满面,挺了挺胸膛。

很快,决赛开始了,赛题简单的令人惊讶——做椅子,连木材都准备了大小适中的一排。判官发令声未落,小徒弟就窜了出去,将唯一一堆名贵木材抱了满怀,转身冲师父一抬下巴,“哼”了一声,就扑到工具前干了起来。而师父还在不紧不慢的选木材。当徒弟的椅子完工时,师父正抱着一堆柴火木走向自己的工具,徒弟斜靠在赛台边,荡着腿,嗑着瓜子,一脸鄙夷的看着师父是不是跟看客聊几句。日薄时分,师父终于完工了。望着师父的椅子,徒弟轻笑着朝台上吐了一口瓜子壳,转向众人,捶捶自己的胸膛,向大家伸出了大拇指。

两把椅子放在了一起,“嘿,徒弟赢了!”“哟,徒弟要赢师父了!”看客们窃窃私语着。徒弟的那把椅子确实漂亮,精雕细刻,一条盘曲的龙恰似要从椅背上腾跃而出,而两只华丽的凤又恰似停在扶手上栖息,真的是美啊!师父的椅子呢?式样倒是雍容大气,可是也就那么平淡无奇。哎,也太平淡无奇了,让人挑不出半点错儿来,可也说不出半点特殊的好来。

判官出来了,绕着两把椅子左一圈右一圈地踱着步子。台子下的人便也随着左一圈右一圈地晃着脑袋。突然间,这一群人如潮水般往后退去,又呼啦啦如潮水般涌上前来。原来冷脸的判官将两把椅子从赛台上扔了下去。赛台只有一米来高,师父的椅子并无异样,徒弟的椅子却碎成一片。台子下又是一片哗然,原来,外表华美的木材内里却早已蛀出许多细小的裂缝……

毫无疑问,师父成了御用木匠,小徒弟被同乡拉扯回了木匠铺,此后的几天徒弟砸了店内一切能砸的东西,忽有一天,徒弟在师父常做工的地上看见了一个刀刻的“心”字,砸椅子的动作一滞,双眉紧皱,忽又舒展开来,转身飞也似的跑进了木材库。

篇3:谭木匠一把梳子做成大生意的秘诀

现年49岁的谭传华, 18岁时因意外失去右手。他学过医、做过小学老师, 还以卖画为生流浪过大半个中国。

1993年, 一直苦于木雕生意冷清的谭传华, 偶然买到一把木梳, 当时市场上以塑料梳子为主, 木梳并不多见。他感到这木梳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30多个工人都不知道梳子怎么做, 半年才做出来。”谭传华的第一批产品出厂了, 可一整天, 4个业务员只卖掉了一把2元钱的梳子。销路打不开, 怎么办?

“改个大家都能记得住的名字! ”谭传华的梳子用过“先生”牌、“小姐”牌, 由于识别力不强, 牌子打出去没人记得住。打了很多广告也没效果, “谭老板打广告, 我这边坐收渔利。”竞争对手的这句话给了谭传华很大的刺激。他决定改成“谭木匠”。

当时市场上梳子样式单一、品牌形象不突出, 高端市场一片空白。谭木匠决定塑造品牌, 采取品牌塑造与销售结合的战略。

在销售场所上, 谭木匠专卖店面积不大, 却选在闹市区, 这里人流量大、消费力高;陈列上极具特色。谭木匠店面风格统一, 包括门楣字样的书写、店头全木包装, 店内木质展台的设计。在定价上, 谭木匠也注意体现品牌地位。一是高价, 谭木匠的梳子, 最便宜的18元, 最贵的200多元, 普通的黄杨木梳子价格38元。和几元钱一把的梳子相比, 价格差距非常大。高价能获得高毛利, 与专卖店的销售方式以及地理位置相协调, 还将品牌定位与同行区分了出来;二是统一定价, 所有专卖店的价格一样;三是不还价, 一律按照标价出售, 没有任何折扣, 这很符合专卖店经营的规律。

成功构建特许加盟网络

创业之初, 谭传华派业务员挎着篮子在街头叫卖, 但销售有限。进国有大型商场, 谭传华和商场的负责人说:“三天卖不掉, 你就把它全烧掉! ”结果, 黄杨木梳子卖得很好。

然而好景不长。商场经营不善, 谭传华决定自己开店销售。产品销售要不走分销渠道, 要不做连锁专卖店。第一种做法销量能上来, 但利润低, 品牌难做。第二种做法销量相对小, 但毛利高, 能塑造品牌, 而且加盟店分担风险。此外, 管理成本也低, 而且等到品牌做起来之后, 还可以扩充销售渠道的模式或者延伸产品。走哪条路呢? 恰好南通的一名商人看中了谭木匠的生意, 提出做加盟店的想法, 谭传华同意了, 做连锁! 1998年第一家谭木匠加盟店开张了。

在特许加盟连锁管理上, 谭木匠很有特色。一方面, 谭木匠有稳健的加盟政策:将产品定位为高级木梳, 要求加盟者必须在繁华商业区有20平方米以上的独立店面。谭木匠不希望加盟者太有钱, 因为“太有钱就不会认真卖”, 所以加盟费比较低, 地级城市1万元、省会城市2万元。但加盟店进货现款现货, 概不赊欠, 这样, 谭木匠能够避免财务风险。

为了保护加盟者的利益, 谭木匠允许在经营期间调换滞销货, 对那些合同期满不再经营者, 可退一年内存货, 收取零售额6%的退货费。每个专卖店的经营范围和销售价格都统一划分, 严格控制, 每个地区都派出市场督导员, 负责监督规范市场。凡是违规经营的专卖店, 都将给予严厉的处罚, 直到取消经营权。

谭木匠锁店装潢风格, 以红檀木色为标准色, 具有沉着、古朴、传统、自然的特质, 加强并投射出品牌形象。全木制的装饰、温暖的圆桶灯、满墙的梳子和古香古色的色调, 购物环境亲切而温暖。

通过特许加盟, 谭木匠逐渐在全国建立了分销网络, 当这个网络越来越密的时候, 就达到了与“大分销”殊途同归的效果。高毛利和品牌形象又优于大分销, 这就是谭木匠专卖店体系的独到之处。

谭木匠改造了信息管理系统, 使得进销存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捋得更顺了。

产品线丰富附加值挖掘彻底

谭木匠的梳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专利抛光技术、插齿技术结合起来, 用料考究, 具有防静电、保健、顺发等基本功能。而且产品概念极具民族特色, 有牡丹、翠竹组成的“花开富贵, 竹报平安”, 有凤求凰、合家欢等系列产品, 符合国人审美习惯, 也为产品增添文化特色。按材质分, 梳类有水黄杨、梨木、玉檀木、紫檀木、黑角等十几种材料上百个品种。除了梳子产品外, 还有镜类、扇类、健身类等产品。而这些产品也有多种样式和品种。比如镜类产品, 有雕刻、彩绘、手绘等多种样式、上百个图案;扇类有绢扇、纸扇数十个花色; 健身类有健身扒、按摩器、健身锥、香面刮、淋浴器等十几个品种;其它还有佛珠、发夹、刮痧板、鞋拔等等。产品涉及126个种类、574个型号、2480种款式, 每年推出300多款新品。

谭传华说:“我们的设计师团队来自三方面, 首先是内部设计团队, 另一方面是与专业网站、杂志、公司、院校合作, 整合国内的设计团队, 还有就是与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际设计师事务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融合国际上的设计力量。”“我们就是依靠层出不穷地推出新品, 以速度制胜, 让竞争对手即使模仿都追不上来!

在包装方面, 谭木匠也下足了功夫。高档木梳有礼品盒包装, 普通木梳的外包装是黑色或篮底白花的中式小布口袋, 礼品袋、礼品盒的设计使谭木匠的产品不仅有实用价值, 还成为了馈赠佳品。

篇4:当木匠的沙皇和当皇帝的木匠

从彼得一世在荷兰做木匠的时候向前算起,76年前(1621年)明朝的天启皇帝即位。天启在位期间,宦官专权达到了极限,他最信任的太监魏忠贤掌控着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身为皇帝的天启荒于朝政,在宫中做着他最喜欢的事情——木匠。据说天启在建造房屋、木工和油漆工艺方面水平很高,“巧匠不能及”。每次天启玩兴正酣的时候,魏忠贤就会从旁提报紧急公文,最后就会得到天启的一句话“你们看着办吧,我正忙着”。由于痴迷木工、贻误朝政,天启年间成为明朝最黑暗的时期,最后把一个危机四伏、内外交困、矛盾尖锐的“烂摊子”丢给了崇祯皇帝。崇祯虽然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但终无回天之力,被李自成义军攻陷京城,历经276年的大明王朝随之灭亡。

且看以下对比:彼得一世(后被称为彼得大帝和俄国之父)10岁被立为沙皇,但一直没有亲政,17岁开始执掌政权,25岁率团出国学习考察,26岁在俄国发动改革,53岁去世,在位期间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使俄国一跃而为欧洲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天启皇帝16岁即位并“亲政”,实际上国家大权一直操纵在魏忠贤手里,22岁去世,在位仅6年,却弄得明朝江山元气大伤、风雨飘摇、后患无穷,为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彼得当木匠,是为了学习科技、改革图强;天启当木匠,是为了放纵玩乐、不理朝政。目的不同、志向各异,最后的结局也就完全相反了。摘自《每日新报》

篇5:作文训练之三个木匠的故事

三个木匠的故事启示我们:为工资而工作的人终生无果,为了生计而工作的人劳累辛苦,只有为了梦想而工作的人才能够功成名就。

在管理学上,把驱使第三个木匠行为背后的动机称之为:成长性动机。当记者问国际连锁酒店王国“希尔顿”集团的创始人康德拉。希尔顿,是什么原因可以让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把一个小旅馆了展到全球70多个国家数千家酒店,事业版图涵盖美洲、欧洲、亚洲等多个地区和国家时,康德拉。希尔顿说:当我贫困僚倒躺在公园的椅子上过夜时,我已经在心中描绘希尔顿跨越全球的蓝图了。

这也是成长性动机。

有一则故事:某建筑工地正在施工。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回答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

从这三人简单的答复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是不同的。第一个工人是纯粹为了工作而工作;第二个工人是为赚钱而工作;第三个工人则是为实现目标而工作。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始终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工人最后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我们经常强调的“成功决定于态度”这一观点。三个砌砖工人的回答,实质上道出了每个人对“砌砖”这一工作的认识、态度,进而反映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

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作就是砌砖,是毫无目的的,他认为自己就是砌砖的,轻视本职工作,不干这个干什么?他认为砌砖工作是单调、平板,索然无味的,有时会把砌砖看成是负担,工作时敷衍塞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所作为。

第二个工人是为了赚钱而工作,他把砌墙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营生,他认为砌砖的价值就是为了挣钱。这样,他就把自己摆在被雇佣的位置上去了,你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你不给钱,我就不干。这样的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不思改革,不求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有发展。

第三个工人的工作是有目标的,他把砌墙作为一种锻炼、一种积累、一种经历,虽是砌砖工人,干的是极简单、极普通的砌墙的活,但他具有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有理想,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他不单纯把自己只看作一个砌砖的,具有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因而热爱本职,工作才是有激情和有创造性的。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他才最终成为了有名的建筑师。我们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向第三个砌砖工人学习。公司任何一个岗位,即使是最简单、最不起眼的岗位,都需要员工认真、负责的进行操作,对每个岗位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精一行,爱岗才能钻进去,敬业才能有作为,且莫“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只要我们对工作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一定能够收获胜利的果实。

第三位砌砖工人的话说明他对工作的看重与热情,显现出他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工作中,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往往会对其的思想产生极大影响。

高尔基曾经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感到厌恶,对工作没有热情,觉得工作是一种苦役,那么他一定不会有所成就。其实,成功并不难,只要你有足够的热情。

比尔·盖茨在被问及他心目中的最佳员工是什么样时,他强调了这样一条: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满怀热情。当他对客户介绍本公司的产品时,应该有一种传教士传道般的狂热!一句话,将你的职业当成一门事业来做,它的荣誉和使命感会立即使你工作中的一切不如意一扫而空。工作越干越有劲,人越活越年轻,道路越走越宽广,生活越来越美好。

《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多大,人生可能就会有多大。......引入故事人的一生是短暂又平凡的,但是我们不能甘于平庸!我们想要有****的人生,就需要有*****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只有有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出自己的美好人生!(按照这个模式自己展开,就可以完成好)

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到了后来,前两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为有名的建筑师。

第三个砌砖工人何以成为著名的建筑师?无疑,他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有自信心。自卑者毫无自信,他们大多都像第一个工人那样,丧失信心,丧失前进的动力,得过且过,失去上进心和理想;自负者则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什么都强,目中无人,他们所谓的“自信”实际上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这种人多如第二个工人那样,满足于自己现状,结果一事无成;而只有像第三个工人那样的有自信心的自强者,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实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拼搏。所以说,一个连自信心也没有的人。决不可能成就事业。

第二个条件是有理想,爱迪生说得好。“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而爱迪生所说的“好动”、”不满足”正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理想,要想站在山顶,重要的是住上攀登,有人曾经说过:“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

“人没有理想

等于残废

再大的风浪

折不断海燕的翅膀”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是决不会创造出一番事业来的。

其三、要不懈地努力,一个成功的人、光有自信心和理想是不够的。倘若第三个工人不经过一番努力奋斗,或许,直到现在他还是一个普通的砌砖工。英国作家、历史学家迪斯雪利曾经说过:“成功的奥秘在于目标的坚定。”一个真正经

得起失败打击的人不会因为成功在召唤时才努力,罗曼·罗兰说过:”我不需要

希望才行动:我不需要成功才坚持。”希望获得成功的人,他应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须知:“力足以立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熟能讥之乎?”

篇6:小木匠作文1500字

“叮铃叮铃……”门外刺耳的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都这么晚了,是谁啊?”我念念叨叨去开门。门外站着一个瘦骨嶙峋、一身布衣、面色潮红的年轻小伙子。

“你是?”“哦,小妹妹你好!我是一个木匠,是来为你家整木柜的,你家大人在吗?”“哦,妈妈来人了!”我将小木匠迎进了屋。他正准备进屋,突然像触电似的将脚缩回去了,捻着衣角,憨笑着:“这地刚拖过的吧,我踩脏了怎么行?”说着,将头转向我,“小妹妹,你能不能给我拿一双拖鞋啊,随便一双就可以了!”“麻烦!”我这样想着,指指一双有些旧的拖鞋,”你穿那双吧!”“哦,谢谢谢谢!”他搓搓手,脱下自己又脏又旧的运动鞋,甩在门外,踩着那双旧拖鞋,轻轻巧巧地进屋来了。

“既然来了,就先吃点东西吧!”妈妈开口招呼。“不不不,谢谢,您客气了!我还是得先将工作做了。”还不领情,真是古怪。

他径直走到木柜旁,取下自己的工作箱,拿出小锤子、钳子等一些工具,蹲下身子,隆着背,东敲敲,西锤锤。

“到底会不会做这一行啊?”我疑惑了。只见他左手扶着木柜,右手拿着小锤子“咚咚咚”地敲打着,敲出一首有节奏的小曲。我无意间一瞥,瞧见了他的手——双手都起着冻疮,手指间依稀可见大大小小的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疤。既然他受过这么多伤,就应该是个熟练的“老师傅”啊,怎么动作这么慢。面无表情的他,仍旧是右手拿锤,一下一下地敲打着木柜。他原本无神的双眼此刻散发着光彩,一种兴奋的光彩。过了好一会儿,我看到他还保持着最开始的姿势,偏着头在捣鼓木柜。大冬天的,大颗大颗晶莹的汗珠从他脸上淌下来。他的嘴唇,裂开了一道道小口子。

我有些于心不忍,说:“大哥哥,来喝点水吧!”他埋着头,充耳不闻。我加大音量:“大哥哥,来喝点水吧!”他仿佛从另外一个世界回过神来,说:“抱歉啊,小妹妹,我刚才没听见,你说什么来着?”“我让你来喝点水。”“哦,不用不用,我不渴,得先把事情做完。”真怪!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耳边充斥着那“咚咚咚”的声音。好久,那声音停了。

“做完了吗?”“哦,还没有呢!”我看看一旁崭新直立的木柜,“不是已经弄好了吗?”“木柜只是基本安装好了,还得看看有没有什么小问题,巩固巩固!小妹妹你的学习也是这样,要多看看,细细检查啊!”这番话让我开始对这小木匠生出一点好感。他的腿似乎蹲得麻木了,起身时竟然一个趔趄,差点昏倒。他一刻没停,在工具箱里翻出钻机,几颗螺丝钉。这次,他直接跪在冰冷的地板上工作了,歪着头,鼓着眼睛,用自己粗糙的双手忙碌着。安装好了,他一拍木柜,“嗯,结实了!”“这下全部弄好了吧?”“是的,小妹妹,你知道这里什么东西功劳最大吗?”我茫然地摇摇头。“就是这几颗小小的螺丝钉,它们虽然不起眼也不好看,但如果没有它们的力量和帮助,那这木柜也就不牢固了!”

妈妈来给小木匠付钱。因为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妈妈要给他丰厚的报酬,他却连连后退,头摇得像拨浪鼓,“阿姨,我绝不是要多赚什么钱,我只是本分地做好自己的事,我热衷于这份工作。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是我娘从小教我的道理!你若要用钱来衡量,我可就不开心了!”妈妈这才收回了钱,对小木匠连连称赞。在门边,他回头过来对妈妈叮嘱一句:“阿姨,你要注意,新装好的木柜,不要放太重的东西在上面,有安全隐患!”然后脱下鞋,将鞋子好好地摆在鞋柜上,穿上自己的旧运动鞋,提着自己厚重的.工具箱,“咯噔咯噔”一步步下楼了。

妈妈说:“做了这么一个晚上,就只收了二十块钱,说什么都不多收一分钱,现在这样的人堪称凤毛麟角啊!”我的鼻子忽然一酸。

篇7:老木匠不老作文700字

我明显感觉到爸爸的变化:以往忙得不可开交的他,居然有大把的时间坐在沙发上,更别提那皱得死紧的眉头了。

询问了同样忧心忡忡的妈妈,妈妈简单地说:“最近活少,镇上开了工厂,家具做得又快又新潮,大伙都上那订家具去了,你爸正愁着呢!”

听了这话,我的心也沉了。爸爸是个木匠,心灵手巧,各种木制工艺品和家具都难不倒他。慢工出细活,在过去,哪个人不夸爸爸手艺好。订单多,爸爸一年到头浑身都是热气腾腾的,一楼的工作室更是飘溢着木香。可现在,在科技大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木匠的手艺在机械化面前渐显颓势,爸爸怎能不愁呢?

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爸爸起身去了外地。妈妈说,爸爸去进修了。

过了挺长一段时间,爸爸回来了,大刀阔斧地整顿起工作室。渐渐的,他的`加工间,堆满了各种画风古朴,雕琢精细的屏风、台屏,以及各种半成品。一次,我下楼叫爸爸吃饭,看见他坐在桌前工作,方桌上铺了一张百鸟朝凤图。爸爸拿着铅笔和橡皮不时在上面擦掉一些,又添上几笔。他是如此专心,没有发觉我的到来。

在餐桌上,我好奇地问:“爸爸,刚才那幅图是做什么的?”

显然,这话题引起了爸爸的高度兴趣,他微笑地说:“我做的是百鸟朝凤的挂屏,打算做1.2乘2米大小,要做15天左右,但是可以卖1万到2万。”

妈妈瞪大了眼:“这可比普通的工艺品有价值多了!”

“可不,现在市场需要的就是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中式红木家具,屏风,台屏之类的传统家居摆设。这类产品设计更加复杂,对人工手艺要求高,目前电脑还无法完全替代,而且红木资源稀缺,不仅可以使用,还有收藏价值,未来有升值的空间。”爸爸越说越高兴,还说,接下来他不仅自己从事古典红木家具的设计和生产,而且也有了一些合作的工厂来经销他们的产品,现在手上已经有订单了。

篇8:《木匠》的阅读答案

赵木匠家弟兄五个,以前都是木匠,现在剩下他一个干木匠活儿。菜籽沟村的老木匠活儿只剩下一件:做棺材。这个活儿一个木匠就够做了,做多少都有数,只少不多。村里七十岁以上的,一人一个,六十岁以上的也一人一个,算好的。也有人一直活到八九十岁,木匠先走了,干不上他的活儿,这个不知道赵木匠想过没有。也有人被儿女接到城里住,但人没了都会接回来。

赵木匠的工棚里,堆了够做几十个寿房的厚松木板,一个寿房五块板,所谓三长两短。我在里面看了好一阵,想选几块做书院的板桌,又觉得不合适,那些板子在赵木匠心里早有了下家,哪五块给哪个人,都定了。做一个寿房多少钱,也都定了,不会有多大出入的。

村里的老人或许不知道赵木匠心里定的事。有时哪家儿子看着老父亲气儿不够可能活不过冬天,就早早地给赵木匠搁下些定金,让把寿房的料备好,到时候很快能装出来。更多时候是赵木匠自己做主,把他想到的那些老人的寿房都定制了。早晚都是他的活儿,人家不急他急,他得趁自己有气力时把活儿先做了,万一几个人凑一起走了,他又没个打下手的,那就麻烦了。

赵木匠心里定了的事,旁人不知道,鬼会知道。鬼半夜里忙活着抬板子,三长两短盖房子,给每人盖一间,盖到天亮前拆了板子抬回原处。我不能买老木匠和鬼都动过心思的板子,看几眼,倒退着出来,临出门弯个腰,算请罪了。

我们的大书架和板桌、木桥,原打算请赵木匠做的,问了下工钱,也不贵,但最后请了英格堡乡打工的外地木匠。也是想着赵木匠二十年来只做寿房,他把菜籽沟的门窗、立柜、橱柜、八仙桌还有木车都做完了,一个老木匠时代的活儿,都叫他干完,我不忍再往他手里递活儿。另一个我就是考虑他脑子里下料、掏卯、刨可能都想的是打寿房的事,我不能让他把这个活儿干成那个活儿。

赵木匠到我们书院串过几次门,他跟我们说着话,眼睛盯着院子里成堆的木头木板,他一定看出这摊木活儿的`工程量。

他没问我们要干啥。我也没给他说我们要干啥。赵木匠耳朵背,我怕跟他说不清,我说这个,他听成那个,所以啥都不说。赵木匠是个明白人,他心里一定也清楚,一个木匠一旦干了那个活儿,也就不合适干别的活儿了。对木匠来说,干到可以干那个活儿,就简单了,所有以前学的花样都不用了,心里只有三长两短的尺寸和选板的厚道。赵木匠是厚道人,我看他备的松木板,一大柞厚,看了踏实。

我们来菜籽沟的头一年,村里走了三个人,外面来的小车一下子摆满村道,仿佛走掉的人都回来了。

冬天的时候我不在村里,方如泉说菜籽沟办了两个葬礼和十几家婚礼,礼钱送了好几千。我交代过,只要村里有宴席,不管婚丧嫁娶,知道了就去随个份子。

村委会姚书记说他一年下来随礼要上万,哪家有事情都请他,他都得去。姚书记一点不心疼随了这么多礼。他的儿子这两年就结婚,送出去再多,一把子全捞回来。

村里出去的孩子,在城里安了家,结婚也都回村里操办,老人在村里,养肥的羊、喂胖的猪在村里,会做流水席的大厨子在村里。再有,家人大半辈子里给人家随的礼账也在村里,要不回村里操办酒席,送出去的礼就永远收不回来了。

也是我们到菜籽沟的这一年,英格堡乡出生了两个孩子。我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一片荒凉,几千人的乡,一年才生了两个孩子,明年也许是一个,后年也许一个孩子都不出生,到那时候,整个英格堡、菜籽沟,只有去的,没有来的。

相关链接:①刘亮程:作家,新疆沙湾县人。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他说“不管朝哪儿走,这里的村庄景象都能够唤醒我的记忆,那些破土墙、烂猪圈,睡到半夜忽然醒来听到一声狗吠,感觉这个世界还是你的。”

《木匠》阅读题: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家的大书架和板桌不让老乡赵木匠做,一是担心赵木匠耳朵背,怕跟他说不清,说这个,他听成那个,一是担心赵木匠的身体。

B、我只要村里有宴席,不管婚丧嫁娶,知道了就去随个份子,因为我知道送出去的礼早晚会收回来,还可以加深与乡人之间的感情,一举两得。

C、村委会姚书记的儿子这两年就结婚,送出去再多也不心疼,到时一把子全捞回来。一个“捞”字反映出我对基层干部的不满情绪。

D、一年中英格堡乡只出生了两个孩子,我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一片荒凉,“荒凉”一词传达出我对乡村没落的担忧与恐惧。

8、归纳文中描写的菜籽沟的生活状况。(5分)

篇9:励志故事:退休的木匠

他草草的用了劣质的技术和材料,就把这间屋子盖好了。其实,用这种方式来结束他的事业生涯,实在是有点不妥。落成时,老板来了,顺便也检视一下房子,然后把大门的钥匙交给这个木匠说:这间就是你的房子了,我送给你的一个礼物!实在是太惊讶了!也有点丢脸!因为如果他知道这间房子是他自己的,他一定会用最好的.建材,用最精致的技术来把它盖好,不过,现在他却因为自己的草率,要住在一个一点都不好的房子里面。

这就也好像我们,我们总是不用心的在经营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等待反应而不做出行动,而让做出来的事情不太完美!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没有全力以赴的去做我们该做的工作。直到我们看着自己的成品,然后发现自己将要住在自己所盖的房子之后,我们才感到震惊!如果,我们之前就知道,自己会生活在自己的创造品下,我们就不会这样了。想念的句子

假设你自己就是这个木匠,想一下你的房子,每当你拿钉下钉子,放置木板,和竖一面墙的时候,用心一点。就好比是在营造你的生一样。即使你只会在里面住几天,为了那几天,都要做得好,住得有尊严。

篇10:木匠相关的歇后语

1、木匠做家具――有尺寸;心中有数;肚里有数

2、木匠摇墨斗――连轴转

3、木匠推刨子――抱(刨)打不平;专管不平事;直来直去

4、木匠师傅劈柴――不在话下

5、木匠师傅夺斧子――砸人饭碗

6、木匠师傅吵嘴――争长论短

7、木匠拉大锯――有来有去;拉拉扯扯

8、木匠丢了折尺――没有分寸

9、木匠丢了墨线――全凭眼力

10、木匠吊线――睁只眼,闭只眼;正直

11、木匠的折尺――能屈能伸

12、木匠的凿子铁匠的.锤,裁缝的皮尺厨子(厨师)的刀――各有一套

13、木匠的锯子――嘴巴子尖;嘴巴子厉害

14、木匠的斧子――一面砍

15、木匠戴枷板――自作自受;自作孽

16、木匠打老婆――有尺寸

篇11:感悟:“老木匠”建房的启示

近来,偶然读到一个有关“老木匠”的故事,不禁感慨系之。

话说从前有一老木匠,准备退休,回家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有一手好活计的老木匠,再三挽留,但老木匠去意已决。老板只好答应,并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在建房的过程中,老木匠的心思已不在他手头的工作上了,用料也没那么严格,做出的活计也全无往日水准。在房子建好后,老板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并对他说:“这是你的房子,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

“老木匠”的故事带给我们哪些思索和启示呢?

首先,凡事需善始善终,坚持到底。

故事中的“老木匠”做事可以说是虎头蛇尾,他辛勤劳作于建筑事业大半生,但在即将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前,却晚节不保,做事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最终给自己建造了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试想,要是他能自始自终,兢兢业业,坚持到底,结局将会截然不同。老木匠的事迹告诉我们,生命的奖项往往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它属于那些能够善始善终、坚持到底的人。

其次,态度决定一切,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记得一位西方哲人曾说:“任何一件值得去做的事,都值得做好。”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它表面上看起来多么重大抑或渺小,对你未来的影响都可能巨大。因此,无论干什么,我们都应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千万不能马虎行事,否则只会像“老木匠”一样抱憾终身,追悔莫及了。

再次,只有用心耕耘,才能终有所获。

用心做与用手做事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只用用心做事才能确保好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将事情做好。“老木匠”的粗陋房子,正是他心不在焉的结果。所以,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要用心做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用用心辛勤耕耘了,我们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12:老木匠盖房的启示(共)

一个老木匠手艺精湛,他盖的每一间房子都受到雇主的喜爱和好评。现在,劳累了大半辈子的他就要退休了,于是,他向雇主辞行说:自己老了,精力跟不上了,不能再盖房子了。可雇主确偏要他在离开前再盖一幢房子,老木匠很不情愿,但又不好拒绝,于是为了能早些干完,他偷工减料、凑合着盖,房子很快盖好了,完工那天,雇主来了,他笑眯眯的对老木匠说:“其实,这房子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听了这个故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想到很多,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启示

一、做教师,要教好每一个学生

如果把教师比作木匠,那么学生就是木匠的作品,教师做作品要象老木匠一样修炼的“手艺精湛”,但又不能象老木匠那样有善始无善终,因为我们的作品不是木头,而是活生生的人,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未来,我们不能“凑合”,凑合了就会坑害了一群人,为他们的家庭、为社会带来负担,所以,我们一定要善始善终的做个好老师,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启示

二、做管理者、要善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我时常想,如果雇主事先告诉老木匠,这最后一幢房子材料你尽管用,盖好了要送给老木匠,那又会是什么结果呢?我想老木匠一定不会“凑合”着盖完最后一幢房子,因为盖房过程中的每一锤、每一钉,都将敲击出老木匠的职业幸福之音,他会觉得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有丰硕的回报,值啊!可故事中的雇主却没有那么做,他想给老木匠一个惊喜,老木匠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开始了工作,在老木匠看来,他辛苦工作了大半辈子,得到了什么呢?临了还不得不再为雇主盖房子,他会感到无助与失落,走入老木匠的心理,你还觉得应该批判他不能始终如一吗,我倒是觉得雇主那不适时地“惊喜”有如一场“恶作剧”,更应值得批判。是人,总有兴奋和劳累,领导的艺术不在于一味的要求员工做这做那,而在于把握好兴奋和劳累二者的交点,适时地制定和用好激励机制,哪怕只是情感上的慰藉,也会使被领导者看到希望,明确目标,也会使其斗志高昂,精神饱满的干好本职工作。

启示

三、积极乐观的看世界,你就会快乐地活到老

如果老木匠把雇主的要求看作是对自己工作的赏识而认真去做,那么他不仅工作的过程是快乐的,结果也会获得一幢高质量的房子,如果世间真有上帝(我是共产党员,是不信有上帝的),那我真的要感慨他的公平了,世事有得必有失,知足者常乐!

“老木匠盖房”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以启示,唯有把握其中做人的道理,引以为鉴,才会把工作做得更好,不断取得进步!!

篇13:父亲是个木匠的散文

改革开放前,木匠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耕作用的犁耧锄把,到盖房子的房梁木架、门窗户扇,日常生活所用的桌椅板凳、茶几箱柜,厨房所用的锅盖、风箱,一直到交通上的车、船,还有水磨轮子、轧花车子,量粮食用的升、斗,以及织布机子、纺花车子、小孩坐的坐车子,还有烧砖瓦用的瓦札子、砖斗子,以及人死后用的棺材,等等,都离不开木匠。

在陶瓷业不发达、塑料产品还没有出现以前,人们用的桶、盆、缸,也都是木匠用木头箍的。还有许多工艺品,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飞檐走壁,小桥流水,也都少不了木工。

据说,上世纪30年代以前,豫西一带没有木匠,盖房子做家俱都是请洛阳木匠。因为洛阳是九朝古都,古建筑多,催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洛阳匠人来这里干活,从年头干到年尾,最后挣一把钱回去。洛阳木匠称自己“我们是河南府的”,本地人也称他们“河南府的匠人”。

后来本地人开始跟上洛阳木匠学手艺,用的木匠家伙,斧啦、锯啦、刨啦,都是从洛阳人手里买来的。那时洛阳一带缺吃的,来干活的徒弟娃子,初来乍到都是面黄肌瘦,跟上师傅干上一段,都吃得胖乎乎了。我老家1935年翻修房子,就是请一个叫杨兴的洛阳木匠领着人干的。

我父亲小时候喜欢舞刨弄锯,家里请木匠干活,他就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嘁嘁嚓嚓。帮忙凿个眼啦,闲哄拉个大锯啦,乐此不疲。土改时,大家庭土崩瓦解,17岁的父亲跑到西山跟上一位姓陈的师傅,学会了木匠手艺,一生靠这个养家糊口生存下来,并成为这一带有名的木匠。

作家周同宾说,学木匠要“三年斧子五年锛,十年刨子学不真”,我父亲说,没有那么难。他只跟上陈师傅学了一年半,就出师了。所谓三年徒弟,不是三年才学会,而是学会了要报答师傅给他白干一段,这是规矩。

最初学木匠的人都是目不识丁,若稍微有点文化知识,都好学了。你只要知道圆周率是3.14就行,甚至只知道个3就中。他还说,只要基本功扎实,会推磨就会捣碾。他跟上师傅只做过斗、棺材,以后就什么都会了。

父亲擅长打风箱、打水磨轮子、穿瓦札子,他最拿手的是做棺材,我们这里叫“板”。方圆附近的老人都希望用上“骆师”做的“板”,他会在“板”上面挑祥云、仙鹤,还有牡丹花子,还有“寿”字等图案。

小时候,家里到处是木匠家具,墨斗、方尺、锯子、刨子、斧子、锛子、凿子,还有木工用的扁铅笔,到处都是。那时做木匠活,没有电锯、电刨,一切都是人工。没有一身好力气,是吃不了这碗饭的。做家俱都是从解“木石轱辘”开始,常常是母亲给父亲打下手,父亲拉上锯,母亲拉下锯。把木头捆在大树或木桩子上,搭起斜板,两人站在高高的斜板上,一脚前一脚后,“噌噌噌”你来我往,非常卖力。解到一半时,再把斜板放低,人站在低处拉锯。有时母亲顾不上,父亲就用一面镜子照住木头对面的墨线,一个人独自拉。

诗人流沙河当过六年“解匠”,就是拉大锯的。他说过一个顺口溜,很形象地表明拉大锯是个出力活:“解锵解,解锵解,裤裆那个东西两边甩”。而每当父母拉大锯时,我们在一边唱的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大大去妈妈去,就是不叫小娃去。”

母亲还帮父亲吊墨斗,捻棕绳。吊墨斗就是给木头打线,一人按住这头,一人按住那头,然后用手把墨线弹起,“蹦,蹦”,笔直的墨线就出来了。捻棕绳是穿瓦札子用。母亲说,那时哥哥小,才会爬。她和父亲干活时,就把哥哥抱到很远的地方,然后他俩开始捻绳。但不一会哥哥就爬到跟前了,再抱再爬,非常辛苦。那时干木匠活,都是夜里加班,白天要给生产队干,夜里才能偷着干“体己活”。

父亲说,他经常熬夜给人做瓦札子。一副瓦札子20块,在那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哥哥体弱多病,经常要打针吃药。父亲只要加班穿一对瓦札子,哥哥第二天一准要打青霉素。一支20万单位的青霉素是10块,父亲熬通夜挣的钱,刚好够给他打两针。父亲说,有一次他一连熬了三天三天,累得张嘴打火闪。夜里听到母亲和哥哥一大一小香甜的呼噜声,心想,能饱饱睡一觉该多好啊。可是他不能睡,人家第二天一早要来取货。

父亲虽然是木匠,但家里却缺椅少凳的`,桌子箱子都很简陋。母亲就说:“当席匠溜光炕,大夫守个病婆娘,木匠住的是柯杈房。”我问啥叫柯杈房?她说就是用几根棍子撑起的简易房,形容会啥家里缺啥。母亲还经常说:长木匠短铁匠。意思是木匠用料要长,长了可以截短,要是短了就没有办法了。而铁匠用料短了可以锻打变长。还有“木匠斧子一面砍”,意思是遇事只讲一面理。有时父亲做了什么错事,母亲就说:“美,美,你木匠做枷,自作自受吧。”

父亲年轻时背上木匠家伙走四方,吃百家饭,经见过许多世事。虽然木匠也是出力活,社会地位也不高,但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是要好许多。他说当木匠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吃得饱,还能省一口人粮食。二是相对干地里活,要轻省许多。三是可以挣些小花钱。比如,那时他一天挣1.8元,给生产队交1.5元,记10分,还可以落3毛钱。这样光景就比村里其他人好过一点。方圆附近村子的人家,父亲都给他们做过活。大到盖房子做嫁妆,小到修猪圈栅栏门。有的人家大方,好吃好喝招呼你,而有的人家很小气,不但不让匠人吸烟,有时连开水都喝不上。

父亲干木工活,也有许多轶闻趣事。农村人给老人做棺材,很庄重,像盖房子一样。上梁这天,亲戚朋友都要来。喝酒哩,庆祝哩。有一次他给一户人家做棺材,主人很满意,活起时热情款待,几个人轮流给他端酒。父亲喝着喝着喝多了,最后晕晕乎乎不知怎么睡到棺材里。主人一家寻不着父亲,发动全村老少四处八下寻,把人都快急疯了。半夜时分父亲酒醒后,自己从棺材里爬出来。

还有一次他给一户人家做风箱。这家人割肉包饺子,他们把肉丝藏起来,把肉皮子剁剁包饺子给匠人吃。父亲很生气,也没法说。把风箱做成后,他心生一计。一开始他们试用,呼呼生风很“过”。临走时,父亲用一张白绵纸把风箱口糊住,待到晚上这家人去做饭时,风箱怎么拉都不“过”。他们找着父亲,父亲说:“这风箱得喝酒哩。”于是这家人准备了酒,请父亲给摆治。父亲喝了两口酒,照住糊纸的地方,“卟卟”两口,纸湿后烂了,风箱一拉又过了。这家人说,你真神。

还有一次他到灵宝干活,只背了斧子和刨子。这家老汉问,“你背这两件家伙出来咋做活?”父亲说,“没有两把刷子就不敢出来。”那人说,“噢哟,口气还怪大哩。那你先做两个凳子再说。”父亲两天做了两个凳子,圆角圆腿出线,算是细活。那家老汉把凳子拉过来拉过去,嘴里没说心里很满意。后来又说,“你再给咱做个条盘。”父亲一听,还是试手艺哩。条盘就是灵宝人用来放馍放菜的木盘子,四周镶嵌一圈木棱,连馍菜一起放在土炕上或饭桌上,用餐完毕再一起端走,很不好做。一般一个条盘两个工,父亲一天就做成了。

老汉拿起条盘,反复掂量,晃一晃,里头还当当响。老汉问,“这里边是啥东西?”父亲说,“没啥窍门,挖个槽,装两个小石头子儿。”老汉这时才说,“我有几件活想做哩,当地木业社人做活老粗糙,不想叫他做。我想给闺女美美做份嫁妆。”父亲说,“你咋不早说,试了我三天。”后来老汉才把木头翻出来,父亲给他做了一对椅子,两个箱子,一个柜子。老汉很满意。

那个年代,学一门好手艺是唯一的生活出路。因此很多孩子都成了能工巧匠。铁匠受固定场地限制,泥瓦匠、小炉匠,竹匠,都没有木匠方便,于是许多人都跟上父亲学木匠。我的几个堂哥、表哥,还有小舅都跟上父亲学会了木匠,靠手艺度过艰难岁月。生产队也有不少人跟上父亲学木匠,但成事的没几个。因为他们学木匠的目的不纯,主要是厮跟上不受日头晒,不用去地里干活。

经常有人问父亲:“一副板咋说是副好板?”父亲说,“都是哄人哩,多磨砥几个工。再好的板最后都沤到地里了。”

★ 优美短篇散文

★ 短篇的优美散文

★ 关于较短优美散文

★ 播种优美散文

★ 优美现代散文

上一篇:混凝土加固施工方案下一篇:奖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