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024-05-09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通用10篇)

篇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竹林关镇东岭小学张新朝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3.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难点:朗读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理解最后二句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高尔基的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爱”切入,整体感知。

(师)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课文中,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

板书: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栽花赏花这件事的?我们先来学习课文2——5自然段。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感受“子爱父”,学习2——5自然段。(自由读,找出具体写儿子栽花,父亲赏花的词句,并作记号。)

2、出示2、3两段,指名读

3、交流找到的词句

师:儿子是怎样栽花的?你找到了哪些词句?

(1)学生读出句子,出示画线句子。

(2)齐读

(3)师:在读这句话时,你会特别注意哪些词?

(4)学生自由谈,找出“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

(5)理解“顾不上”,插入“年纪小”“路途远”的内容。(师:此时,高尔基的儿子需要休息吗?请你联系课文想一想;当时他才多大呀?他顾不上休息,在忙着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小结:高尔基的儿子不远万里来探望父亲,顾不上休息为父亲栽花,可见儿子深深地爱着父亲。(板书: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2、3两节。

4、学习4、5小节

师:儿子走了,但儿子种的花开了,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他看见了怎样的情景?

(1)出示图片,联系课文第4节练习说话。

(2)(师引读)多美的画面啊!——出示第4自然段,齐声朗读。你觉得这花„„?指名说。(很漂亮)

从哪看出?(姹紫嫣红)表示什么意思?

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3)师:看着眼前的鲜花,高尔基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五节,体会一下。

学生交流三点:无比的高兴 骄傲、自豪 对儿子的思念

(4)小结:多么深厚的父子之情啊(点一点“爱”字)

(5)谁能把这一段朗读好?指名读、齐读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件事,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然而高尔基对儿子的感情仅仅是父子之情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件事,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内容,找出信的内容。

1、你从他的信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朗读后再发言,谈对信的理解。)

2、精读

(1)问(第七节):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这里“美好的东西”指什么?

请同学们读读第8段话,想想这里“美好的东西”还是指鲜花吗?

(2)学生读想,交流

师启发:这里是不是高尔基希望他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给人们种鲜花?

这里“美好的东西”还可以指什么?学生讲。

(3)生活中的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启发:你给过别人帮助、鼓励、安慰、快乐、祝福吗?

学生自己谈例子。

师:高尔基说“当你给别人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感到愉快。”你尝到过这种愉快吗?学生再谈事例。

师小结:真好!生活中只要真诚的付出,都是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所以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

(4)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这里的“给”就是给什么?(帮助、关心、安慰,给所有美好的东西),“拿”指什么?(向别人索要帮助)

①指名读

②比较读

出示一组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A、这两句话该怎么读?自己练读。

B、指名读

C、听出两句话的不同了吗?学生讲

D、老师说明:加了逗号强调了这里“给”字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给”比“拿”愉快。让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这句话。

3、总结

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对儿子的爱,不仅表现在父子之间的亲情上,更是一种崇高的爱,他写信教育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能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板书:教子)。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读好这一封信,(练读,齐读。)

四、拓展

1、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感受。

2、假如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学生自己写话,再交流。

板书设计: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子爱父

写信教子父爱子

五、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这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不单讲了父子之间亲情,还将爱推而广之,使之更广博、宽泛——你的生活因为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而愉快,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体会父子情深。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听着配乐朗读带中的课文录音,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后整体上初步感受“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图、春景图、赏花图等镜头,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和闭目听同学配乐朗诵的春天花开情景在头脑中边过电影边熟记精彩片段的训练。师生及时点评学生的配乐朗读,赞扬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人间最美的亲情。最后教师深情引读“栽花赏花”的整体故事情节,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心

(二)、感悟奉献快乐。

作为大作家的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且利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启发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也可提出疑难处力求在组内班内“自求自得”;甚至还可派出“小记者”短时采访有关同学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并汇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教师相机表扬赠与名言书签,并让其高声诵读“给大家分享”以体会一种快乐。

(三)、引导理解中心句。

在高尔基给他的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学生的理解容易片面,他们往往把这个“给”理解为给别人东西,“拿”则认为是拿人家的东西。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我先让他们用文章中的事例来解释这句话吗?(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留下了他种下的鲜花,爸爸得到这样美好的东西,很高兴,而高尔基的儿子也十分愉快。这就是“给”比“拿”愉快。)在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给”的意思原来是如此宽泛。

篇2: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要求: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教学重点:

1.品读高尔基在院子中赏花和高尔基写信教子两个部分。2.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愉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人物,还记得吗?谁来说? 板书:高尔基 和 他的儿子 齐读。

2.读题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自读课文,想一想,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爸爸和儿子之间的感情,你会用哪个字?看看文章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爱? 3.生交流汇报。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一)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过渡: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也非常懂事,对爸爸很孝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儿子对爸爸那种深深的爱? 感受“子爱父”,学习第2、3自然段。1.学生默读2、3自然段,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并思考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可在重点词句处写下感悟。)

2.指名汇报,朗读体会子爱父。

(1)课件出示: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爸爸远在海外,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2)课件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师:从这段话里我们读出儿子给得容易吗?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儿子怎样?此时的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跟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a.大家交流,谈感受。

b.多种形式朗读感受父子情深。3.看提示,想象说话:

课件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也不觉得(),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过渡:转眼间,春天来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出示图片)你们瞧,多美啊!你会怎么形容它呢?让学生看着图描述,相机引导,还仿佛闻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什么?

1.指导看图,集体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目想象。(1)“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会有哪些颜色的鲜花?交流后配乐朗读。

(2)出示填空导背。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春风吹来,()的花儿(),散发出,引来了()。

(3)看图练习说话。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

(4)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父爱子、思子心切、见花如见子的感情。

(二)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师:高尔基对儿子的感情仅仅是一种父亲之情吗?不,他将这种爱推而广之,使它更博大更宽泛。请读读这位大作家写给儿子的信,感受这位父亲的用心良苦,崇高伟大。

2.学生自由读信的内容。

3.高尔基的信儿子能读懂吗?你们能读懂吗?真能读懂吗?(生再读信,同桌讨论)

(1)小组内交流印象最深的哪一句?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也可把搜集的资料灵活地用一用。

(2)有疑难之处在小组内提出,讨论解决。4.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5.集体交流解疑。

(1)重点体会两个“美好的东西”(2)高尔基儿子种的花草都在父亲的“院子里”,为什么高尔基说是在“岛上”?(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3)“给”永远比“拿”愉快„„这里的“给”是什么意思? “拿”又是什么意思?

(4)给和拿分别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高尔基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奉献永远比索取愉快。)

(5)你们能联系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点拨:高尔基希望儿子时时处处想到什么?做怎样的人?(帮助别人,有益社会,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三、总结全文

让“‘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名言伴随着你走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伴你一生健康成长。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你是否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亲身体验一下“给”的快乐。相信你们一定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乐于付出的人。

四、课外延伸,实践体验。

像高尔基的儿子一样,去做一些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事,并把做时、做后的感受写下来。

板 书 设 计 :

篇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上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板书:高尔基)

2.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已有所了解了吧,谁来谈一谈?(补充介绍高尔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故事。(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如果觉得读一遍不够可多读几遍,如果有困难,可以跟同桌商量商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妻子脸庞)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哪几件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相机指导分段)

5.交流(板书):栽花赏花(2~5),写信教子(6~9)。

三、精读感悟,体会深情

1.学习“栽花赏花”。

(1)轻读第2~5自然段,看看他们父子之间的爱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能读出来呢?圈画有关词句。交流。

“探望”:高尔基在哪里?他的儿子呢?

路途遥远隔不断父子间的深情,他很爱他的父亲。

指名读。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只有……还……他顾不上……一直……

高尔基的儿子有多大?他栽花种草只是觉得好玩吗?

(2)想象练说: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到了_____仿佛看到了_____仿佛看到了_____。

(3)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是啊,儿子要告别爸爸了,他留下了鲜花,也留下了对爸爸一份浓浓的爱意,一份深深的祝福。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你们看———

(4)图文结合,学习第四、五自然段。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出示插图)。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场景。

出示句式(练说):

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有(有的)____,有(有的)___,还有(还有的)_____(颜色、品种、姿态……)。

(5)轻读第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姹紫嫣红的鲜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此时高尔基正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亲手栽种的鲜花,让我们仔细读读第五自然段,走进他的内心。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高尔基看___着,闻着___,他___。

(6)面对满院春光,高尔基内心情不自禁涌出对儿子的一种情感———(爱、思)。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抓住“欣赏”“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体会)

出示:“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指名读,齐读。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高尔基此时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他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儿子,想起了儿子栽花的情景———(回读第二、三自然段)

2.学习“写信教子”。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高尔基闻着这淡淡的花香,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多感想,于是就急不可待地想写信告诉亲爱的儿子,希望儿子也能一同感受这美丽的花朵,体会他此时愉悦的心情,分享他的快乐。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引读。

(第7节):亲爱的儿子,虽然你回去了,可是……我望着它们,心里想……

(第8节):我希望你能明白:要是你……

(2)联系生活,理解“美好的东西”。

在高尔基眼里,儿子种的花不仅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也给岛上其他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他说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那父亲认为儿子仅仅在岛上留下美好的鲜花就足够了吗?(不够)他对儿子还有着更高的期待呢!

3.同学们,你们也有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指名生说)

其实,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一次掌声,一个握手,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都能够成为美好的东西。所以,当你为家人、为朋友,甚至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付出时,你就会感觉———(快乐)!

4.正如高尔基信中所说:“‘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

5.生齐读,你们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吗?

6.高尔基的信,大家理解的真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去体会高尔基写给孩子的信,相信我们的理解将会更深刻。(齐读高尔基的信的内容)

7.儿子栽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深情,父亲写信,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用的人!可谓父与子情相牵,心相连!

四、创读课文,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1)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2)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封回信。

五、课外积累

今天,老师也送同学们三句话,希望它们能伴随你们成长:

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加快乐。

篇4:画家和他的儿子

21岁时洛克威尔与漫画家克里德同开了一个画室,后者为《星期六晚邮报》工作。在克里德的帮助下,1916年他第一次成功地为《邮报》作封面画《男孩与婴儿车》。洛克威尔在《邮报》上的成功使得其他杂志都纷纷来找他,最出名的有《文学文摘》、《乡村绅士》、《法官》、《流行人物》与《生活》等杂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洛克威尔用七个月时间,画了《四大自由》系列油画,这是因总统罗斯福的大西洋讲话而激发的灵感。这些画发表在《星期六晚邮报》上,美国财政部后来用此系列油画在16个城市巡展,以此筹集战争公债。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曾为历任美国总统作标准画像,包括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与尼克松,以及其他世界名人,如埃及总统纳赛尔与印度总理尼赫鲁。洛克威尔1977年接受了总统自由勋章,那是美国最高的民事授奖。

他最好的油画中,有一幅叫《父与子》,父亲与儿子等在火车站里,坐在家里的旧卡车脚踏板上。儿子穿着最好的西装,离家去上大学。母亲没有来,可能是怕送儿子上火车时会难以忍受。儿子抱着母亲给自己准备的午饭,狗将脸贴在男孩子的腿上。父亲可能是在想着儿子走后生活的改变,手里拿着自己的帽子与儿子时髦的彩边新帽。而孩子向往新生活的心态跃然纸上,身旁的大学教材都有了记号,是说他已经开始做书上的作业了。

这幅画广受赞誉,让人大发感慨,但洛克威尔与儿子小彼得的关系可不像《父与子》描绘的那样。虽然洛克威尔在世人面前备受推崇,但小彼得可从来不这样看,他觉得家庭生活绝不像《星期六晚邮报》说得那样诗情画意,父亲一天到晚总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从来没有领他玩过,他看到的父亲每天只忙于作画,节假日也照画不误。即使是过圣诞节,只要家人们一打开礼物,爸爸就又回到工作室里,一天也不见再出来。

很多人都非常欣赏他父亲的作品,可在彼得眼里父亲只会作画。作为那样有名气的诺尔曼·洛克维尔,巨大的压力如影随形,他没有时间当一个好父亲。有时,他工作时会随口问儿子彼得是否将来想画画,小彼得总是顺口回答说:“那太棒了,那真是最好的一件事。”

小彼得总是这样回答,因为爸爸愿意听这个。一次他以儿子彼得为素材,为《邮报》画了一幅封面。那是个8月份的大热天,小彼得必须坐在没有空调的闷热的车厢里,这样才能画好。

“怎么这样麻烦?”小彼得抱怨说,“它只不过是一幅画罢了。”

爸爸听了他的话,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说:“彼得,一幅画可远不只是画布上的线条与色彩,”他说,“它能将人们聚到一起,告诉人们生活的真谛。一幅画是源自生活的理想,你明白吗?”

彼得没有明白,没有真的理解,他心里想,爸爸的画并没有把家里人聚到一起。后来彼得去了寄宿学校,接着又上了大学,可遇到的很多人对他父亲的画不屑一顾,不承认那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许你不相信,彼得一直为父亲的名声所累,并为此而懊丧,这样他拉开了与父亲的距离,倒是将自己投身于学习与体育上,尤其是击剑。

在一次对抗赛中,他的对手一个失手,将剑锋刺到了彼得的肺部和心脏,他几乎死掉。

当他再活过来时,对生活有了新看法。从意外中获救后,彼得投入全部精力在学习上,知识使他变得谦恭起来,尤其是对万物的形象大感兴趣,比如说,树桩的造型,建筑的线条,人们的脸型,结果他走进了雕塑课堂。彼得喜欢看到一块泥巴在自己手下的变化,他成了雕塑家,开始为公园、教堂雕塑。雕塑活儿可不容易,那既要费力气,工作现场又热得要命,与爸爸作画大不相同,可爸爸却非常支持彼得的职业。接下来彼得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四个孩子需要养育。彼得时常带孩子们去野外宿营旅游,因为彼得为没有与父亲在一起的回忆而深深遗憾。当父亲过世时,这种遗憾对彼得更加深刻,外人不大容易懂得彼得对父亲这种复杂感情。

1994年,彼得与中远东研究院签约,来到巴基斯坦北部戈斯华特山谷,做古石刻的研究与鉴定专家,在山区里与人们一道做研究工作。

一天晚上,他应邀出席当地一位医生家的晚宴。那家人对他热烈欢迎。“我愿意请你认识我的女儿女婿。”那位医生如是说。彼得有些惊讶,因为当地风俗不允许见家里的女眷。

“这是我的荣耀。”彼得高兴地说。医生给他介绍了两位穿着亮丽的女人,这是医生的两个女儿,其中一个胳膊下夹着一本厚书。

“我们真的高兴认识你,”她对彼得说,“你父亲是我们喜爱的艺术家。”彼得看到那本书是爸爸的画集。

他们一起坐了下来,女人们开始翻看画册。“这画真棒。”一个女人指给彼得看的是“晚餐祈祷,”画面上是一位老奶奶带着个小男孩,在热闹的晚宴中静静地祈祷。彼得抬起眼睛望着两位巴基斯坦女性,不禁问道:“你们为什么喜欢它?”

“因为它是在感谢给我们生活的人,”一位女儿说道。另一个女儿说:“还有这意味着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她们与彼得父亲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而且是不同时代的人。然而,她们却如此喜欢父亲画中的意境。

篇5: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课文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教师出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谁来读一读?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高尔基)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高尔基有了哪些了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谁? 答案参考:高尔基、他的儿子。

2、课文中讲述了关于伟大作家高尔基与他的10岁儿子之间几件生活小事? 答案参考:两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赏花”,二是“写信教子”。

3、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一件小事? 答案参考:第2至5自然段。

4、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二件小事? 答案参考:第6至9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至5自然段(即第一件小事:“栽花赏花”)

1、指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具体说说?

答案参考: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一年、意大利的一个小岛

2、学生试背诵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能不能将“只有”去掉换成“高尔基的儿子10岁”?为什么?

答案参考: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强调年龄小的意思了。而且,这里的“只有”与下一句“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语意紧密相联,去掉了语意就不连贯了。

(2)到岛上后,他的儿子做了些什么呢?用文中原句表达。

答案参考:种花。

(3)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儿子是怎样栽花的?画出相关语句

答案参考: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4)在读这句话时,你会特别注意哪些词?

答案参考:“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5)理解“顾不上”,插入“年纪小”“路途远”的内容。(6)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案参考:“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7)同学们与文中“儿子”年岁相仿,你们有没有向爱你的家人表达自己的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说话训练和传统美德的教育)(8)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4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答案参考: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 答案参考:色:姹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4)试背诵第4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

(2)看着眼前的鲜花,高尔基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答案参考:“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出”极言高兴,不仅仅是高兴,还有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骄傲、自豪

(3)谁能把这一段朗读好?指名读、齐读(4)试背诵第五自然段。

(三)评析第6~9自然段(即第二件小事:“写信教子”)

1、指名朗读。第6至9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中,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这里“美好的东西”指什么? 答案参考:指鲜花。

(2)请同学们读读第8段话,想想这里“美好的东西”还是指鲜花吗?

答案参考:指带给别人欢乐

(3)生活中的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教师启发:你给过别人帮助、鼓励、安慰、快乐、祝福吗?)学生自己谈例子。

(4)高尔基说“当你给别人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感到愉快。”你尝到过这种愉 快吗?学生再谈事例。

教师小结:真好!生活中只要真诚的付出,都是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所以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

(5)(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里的“给”是指给什么?“拿”又是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案参考:“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

①指名读这句话。

②出示一组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A、这两句话该怎么读?自己练读。

答案参考:加了逗号强调了这里“给”字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给”比“拿”愉快。

2、试背诵6—9自然段。【作业安排】

1、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请你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2、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子爱父

篇6:《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

德馨小学 李秀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让学生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让学生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读熟课文。感悟父子情深,做出批注。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跟读一遍,把自己喜欢的摘抄到积累本上。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1)读准字音

交流易错音:预设(庞páng大)交流易错字:预设(“妻”的竖不出头)(2)听写生字

听写生字,同位交换批改。2.检查读书情况 指明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课文写了父子之间的哪几件小事?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脉络,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设】

师板书: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设计意图: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一)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默读(2-5)自然段,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

预设一: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1)多媒体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2)指名读。

(3)结合重点词语“只有10岁”“ 顾不上”“ 一直”“ 忙着”谈感受。(4)感情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二: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1)多媒体出示:(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2)谈感受。

(3)感情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三: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1)谈感受。(2)指名感情读。

(二)品读“写信教子”,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1.默读6-9自然段,写出自己读懂的内容。

2.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3.小组展示。

预设一: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1)信中,高尔基告诉儿子,他在岛上留下的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2)你是从哪里读明白的?(第七自然段中的“——”)这里的破折号就告诉我们,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多会读书啊,连标点符号也没放过!

预设二:信中,高尔基告诉儿子,如果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他的生活就会非常愉快。(1)你是从哪里读明白的?(第8自然段)

(2)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理解的意思表达出来吗? 指名感情读。

(3)这里,高尔基是不是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种鲜花?

(4)那么你们认为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留给别人哪些美好的东西呢?(5)老师倒有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我班上的一位同学生病了,我特意去医院看望他,祝他早日康复,当时,这位小朋友很感动。望着他那感激的目光,我很高兴,因为我在他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给了他鼓励。(6)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真好!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诚的付出,都是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因此,课文这么说——(引读8、9自然段)

预设三: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多媒体出示:

“给”永远比“拿”愉快。“给”,永远比“拿”愉快。

2.请大家读读这两句话,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大家体会得真好!“给”后面停顿一下,更能强调“给”的重要,更能表现出 3

“给”比“拿”愉快。3.请再读读这句话。

4.你们知道这里的“给”就是给什么?(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就是给别人帮助,给别人关心。就是真诚的奉献!)

5.请你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高尔基的信,大家理解得真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来读一读,相信我们的理解会深。6.齐读7、8、9自然段

四、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指导背诵课文。(1)自由练习背诵。(2)指名检查背诵。2.拓展小练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儿子的名义给爸爸回信,加强学生对高尔基的教育的理解,学习文章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尔基的儿子收到爸爸的信会有什么感想呢?请你以高尔基的儿子的名义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1)学生练习写。(2)指名读小练笔。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篇7:《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

个人初备 刘慎恒

一、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2个生字,积累词语:姹紫嫣红 染红 脸庞 旁边 雇佣 照顾 灾难 栽培 妻子 凄惨 等词语;能正确地在田字格内书写“尔、基、妻、霞、庞”5个汉字,并能在写的过程中有意记忆这些字。

2、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实读创读,展开想象,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4、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课文最后一句话,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悟课文,体会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及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予”的内涵,深刻领会“给予”是一种快乐。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注重学困生。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等方式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借助文本,整体感悟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及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4、借助拓展小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在深入理解父亲的心愿的基础上表达对父亲关爱的感激和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要注意书

信的格式。

四、教与学的准备: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高尔基。

3、板书:(高尔基)高尔基是谁呢?

4、高尔基简介----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在人间》、《母亲》、《海燕之歌》等。

5、通过预习课文,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6、我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他是谁?

7、(板书:他的儿子)

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还差一个什么字?(明确:差一个“和”字。)

4、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认读生词,强调后鼻音“庞”。

(2)教师针对预习单上的错字及不规范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学生练写错字和不满意的字。

2、读准词语:

姹紫嫣红 染红 脸庞 旁边 雇佣 照顾 灾难 栽培 妻子 凄惨

3、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轮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文,师相机指导,做到正确、流利。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简单交流:课文讲述了高尔基与他的儿子这对父子间的几件事?(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2)课题把人物交代的很清楚,但是本文是围绕一个“爱”字贯穿全文的。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 感受人物间的真挚感情

1、浏览第二至五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只有10岁”的儿子经过长途奔波来到父亲身边后,都做了些什么?学生读后交流。

2、默读课文,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标划出关键语句,简单写出理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标划批注,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潜心会文。)根据学生汇报顺序进行交流:(1)交流“探望”

“探望”一词很有深意,高尔基在意大利修养,而他的家在苏联,路途遥远也隔不断父子间的深情。

(2)抓住“只有 „„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语,体会儿子对父亲的感情。重点引导学生诵读这些关键词,细细体会。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话:“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跟妈妈回家去了他望着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他仿佛看见„„”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结合通读,发挥想象 抓住花“全都开了”、“姹紫嫣红”、“阵阵芳香”,读出惊喜和赞美之情。(4)交流“高尔基赏花的独特感受”

抓住“欣赏”、“说不出的高兴”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把花当作美好的东西来享受,充分体现儿子的劳动成果,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而“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说出了高尔基的独特感受,亲情又化为父亲对儿子的思念。

(5)创设情境,指导感情朗读。(6)根据小标题练习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3、品读“高尔基信中的话”

边读边把感觉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画下来,小组内交流。交流过后再情境中读信。

师生共同交流:(高尔基儿子种的花草都在父亲的“院子里”,为什么高尔基说是“岛上?”)

重点体会 “美好的东西”这里指什么?(在此谈到破折号的用法)。(出示课件)交流:这里的“美好的东西”还指鲜花吗?它又指什么?学生充分的说。

生活中的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启发:你给过别人帮助、鼓励、安慰、快乐、祝福吗?

学生自己谈例子。

师:高尔基说“当你给别人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感到愉快。”你尝到过这种愉快吗?

学生再谈事例。

师小结:真好!生活中只要真诚的付出,都是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所以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

出示课件:“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这里的“给”就是给什么?(帮助、关心、安慰,给所有美好的东西),“拿”指什么?(向别人索要帮助)

①指名读

②比较读

出示一组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A、这两句话该怎么读?自己练读。

B、指名读

C、听出两句话的不同了吗?学生讲

D、老师说明:加了逗号强调了这里“给”字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给”比“拿”愉快。让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这句话。

总结: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对儿子的爱,不仅表现在父子之间的亲情上,更是一种崇高的爱,他写信教育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能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读好这一封信,(练读,齐读。)

环节

三、回归整体,感受人间真情的崇高的爱。

(四)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高尔基面对姹紫嫣红的花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希望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

有的人” 都需要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

(五)积累拓展,感受高尔基的儿子对父亲关爱的感激和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完成小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1要注意书信的格式。2师读一封范文,给学生引路。

3积累名言:(1)比亲情更崇高、更伟大的是益于社会。

(2)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六)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篇8: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 强化自主, 凸显主体地位。两种教学设计均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 以学生的视角来确定教学重点, 选择了适宜高年 级学生的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而后顺学而导, 将文本阅读转化为一项研究活动。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静心思考、朗读、交流汇报、练习表达,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以读为本, 彰显语文本色。两种教学设计均能以“读”统领全课, 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文本主旨,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积累语言。

3. 关注表达, 提升言语智慧。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及其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所在。两种教学设计都关注语言表达形式, 让学生体会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课堂练笔,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智慧。

A、B两案同中存异。A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 让学生由图画到文字, 读进去, 再读出来, 读得有滋有味;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 情不自禁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和故事的主人公同命运, 共呼吸。学生以“言”表“意”, 水到渠成。

A案充分发掘文本 的空白,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 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么美的花儿, 高尔基的邻居会怎么说?到岛上来游玩的人会怎么说?高尔基会怎么回答呢?”这些补白想象不仅丰富了文本内涵, 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与A案相比, B案突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课伊始, 就引导学生读思结合, 读信写批注,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得言、得意、得法有机融合。

篇9:大师和他的儿子

他满大街地转了一天,依然没有找到工作。情绪极度低落的卜劳恩去酒吧坐了半天,直到将身上最后一点钱换了酒喝下肚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

可是,家里也不是天堂。他寄予了唯一希望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并没给他争气,他的成绩居然比上学期还退步了。他狠狠地瞪了克里斯蒂安一眼,再也不想跟他说话,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呼呼大睡了起来。当卜劳恩醒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上。他习惯性地拿起笔写日记:5月6日,星期一,真是个倒霉的日子。工作没找到,钱也花光了,更可气的是儿子又考砸了,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卜劳恩走进克里斯蒂安的房间,准备叫儿子起床时,发现他已经上学去了。同时卜劳恩突然发现,克里斯蒂安的小日记本忘锁进抽屉里了。他忍不住好奇,便拿过来翻看起来:5月6日,星期一。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我帮助一位盲眼老奶奶过了马路,心情很好。只是这次考试不太理想,但当我晚上将这个消息告诉爸爸的时候,他却没有责备我,而是深情地盯着我看了一会儿,使我深受鼓舞。我决定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好,不辜负爸爸的期望。

怎么会是这样呢?明明自己是恶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怎么就变成深情地盯着他了呢?卜劳恩好奇地翻开了另一页:5月5日,星期天。山姆大叔的小提琴拉得越来越好了,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请教他,让他教我拉小提琴。

卜劳恩又是一惊,赶紧去屋里拿来自己的日记本看:5月5日,星期天。这个该死的山姆,又在拉他的破小提琴,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又被他吵得不得安生。如果他再这样下去,我非报警没收了他的小提琴不可。

拿着两本日记,卜劳恩跌坐在椅子上,半天无语。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起,竟然变得如此悲观厌世,烦躁不堪,难道自己对生活的承受力还不如一个小孩子吗?

那天之后,卜劳恩变得积极和开朗起来,他日记里的内容也渐渐变了:5月7日,星期二。今天又找了一天工作,虽然还是没有哪家单位肯聘用我,但我从应聘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想,只要总结经验,明天一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5月8日,星期三。我今天终于应聘成功了,虽然是一份钳工的工作,但我觉得我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钳工。

他就是著名的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190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的翁特盖膝格林村,曾经在工厂当过钳工,后来又给《横断面》《新莱比锡报》《前进》《诙谐报》作过画,还为他的朋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纳的许多作品画过插图。

卜劳恩的连环漫画《父与子》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从而使卜劳恩成为海恩里希·霍夫曼和威廉·布施之后的又一漫画巨匠。连环漫画《父与子》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他和儿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日子。《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受到人们一致的高度赞扬,声誉远远地越出了国界。

篇10: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完整教案)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世纪新都小学 汤文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3.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爱。

4.凭借语言材料,初步体会“给”的愉快。教学重点: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爱。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初步体会“给”的愉快。教学准备:录音机(带)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上,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出示高尔基的图片)板书:高尔基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了吧?谁先来谈一谈呢?高尔基简介——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在人间》、《母亲》、《海燕之歌》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

1.学生自学。2.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检查生词。探望 头 栽种 姹紫嫣红 散发 红扑扑 脸庞 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开火车读完后指名答。

5、听朗读带,给课文分大段。过渡:高尔基对儿子如何?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思考:这一自然段除了介绍高尔基的身份外,还介绍了什么?

2、这一自然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四、联系生活,初谈“给予”

1、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意义最为深刻的一句话。

2、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指名读)

3、生活中你给过别人东西吗?心情如何?(学生自由谈,引导学生说出给予后的心情。

五、走进课文,解读“给予

1、好好读读课文,文中的“给予”指的是什么?(指名读相关内容:第三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谁给予谁什么?

3、儿子是怎样给予的?儿子给予得容易吗?从哪儿看出呢? 顾不上:千里迢迢来到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一直:一直都没有闲着。

各种各样: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

4、比较: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高尔基的儿子10岁了。(了解这些事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来说更不容易。那他是种着玩的吗?从这里我们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深深的——爱(板书:爱)

5.想象说话,师生交流。

一个还没有镢头那么高的10岁孩子,要种这么多花,多不容易啊。想象一下他栽花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这么累,别种了,行吗?为什么他还要继续? 你歇一歇吧?你为什么一定要种这些花? 你心里想些什么?

六、小结

这就是“给”的快乐。正因为给别人带来了快乐,自己才会感觉更幸福、愉悦。这就是真正的快乐。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板书: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 儿子

上一篇:二类经营备案下一篇:2022元旦节主题三分钟优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