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2024-04-09

《农夫和他的儿子》读后感(共18篇)

篇1:《农夫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寒假刚刚开始,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很好看的书《小故事大启发》,我读了里面的《农夫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后,使我受益匪浅。

从前,有一位老农夫他有两个儿子,他们很懒惰。他们有一个葡萄园,每次老农夫都会去锄草、施肥,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去。有一天,老农夫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老农夫把两个儿子叫到病床前,握着他们的手说:“孩子们,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两个,因此我在葡萄园里埋了一些宝贝。到了春天,你们就把它挖出来吧。”不久,老农夫死了,两个儿子非常伤心,一起安葬了老父亲。春天到了,他们想起了父亲的临终遗言,以为葡萄园里一定埋了很多金银财宝。

于是,两个儿子扛着锄头到葡萄园里挖了起来。就这样,整整一个春天,他们把葡萄园的地全都翻了一遍,可什么宝贝也没找到。由于地被翻得更松软了,使得这一年的葡萄比往年多结出了许多。

看着满园紫盈盈、亮晶晶的葡萄,两个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农夫和他的儿子》让我深深知道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换来更多的财富,再多的金银财宝也有用光的一天,什么事情只能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别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是如此,要踏踏实实的学好知识,用自己的努力去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2:《农夫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第一:我知道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能妄想天上会掉馅饼,否则等你的只能是“陷阱”;不要妄图从父辈那里继承万贯家财,否则等待你的将是日后的一无所获。就象我们的学习一样,平时不认真努力,就不要妄想自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否则等待你的将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开垦属于自己的土地,要用自己的劳动挣得属于自己的财富,要用自己的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一位名人曾说过:“父母赐给我们名字,自己去打造名牌。”只有用自己的双手经过辛苦的劳动得来的东西,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好。

篇3:《农夫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上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板书:高尔基)

2.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已有所了解了吧,谁来谈一谈?(补充介绍高尔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故事。(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如果觉得读一遍不够可多读几遍,如果有困难,可以跟同桌商量商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妻子脸庞)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哪几件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相机指导分段)

5.交流(板书):栽花赏花(2~5),写信教子(6~9)。

三、精读感悟,体会深情

1.学习“栽花赏花”。

(1)轻读第2~5自然段,看看他们父子之间的爱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能读出来呢?圈画有关词句。交流。

“探望”:高尔基在哪里?他的儿子呢?

路途遥远隔不断父子间的深情,他很爱他的父亲。

指名读。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只有……还……他顾不上……一直……

高尔基的儿子有多大?他栽花种草只是觉得好玩吗?

(2)想象练说: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到了_____仿佛看到了_____仿佛看到了_____。

(3)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是啊,儿子要告别爸爸了,他留下了鲜花,也留下了对爸爸一份浓浓的爱意,一份深深的祝福。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你们看———

(4)图文结合,学习第四、五自然段。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出示插图)。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场景。

出示句式(练说):

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有(有的)____,有(有的)___,还有(还有的)_____(颜色、品种、姿态……)。

(5)轻读第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姹紫嫣红的鲜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此时高尔基正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亲手栽种的鲜花,让我们仔细读读第五自然段,走进他的内心。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高尔基看___着,闻着___,他___。

(6)面对满院春光,高尔基内心情不自禁涌出对儿子的一种情感———(爱、思)。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抓住“欣赏”“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体会)

出示:“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指名读,齐读。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高尔基此时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他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儿子,想起了儿子栽花的情景———(回读第二、三自然段)

2.学习“写信教子”。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高尔基闻着这淡淡的花香,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多感想,于是就急不可待地想写信告诉亲爱的儿子,希望儿子也能一同感受这美丽的花朵,体会他此时愉悦的心情,分享他的快乐。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引读。

(第7节):亲爱的儿子,虽然你回去了,可是……我望着它们,心里想……

(第8节):我希望你能明白:要是你……

(2)联系生活,理解“美好的东西”。

在高尔基眼里,儿子种的花不仅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也给岛上其他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他说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那父亲认为儿子仅仅在岛上留下美好的鲜花就足够了吗?(不够)他对儿子还有着更高的期待呢!

3.同学们,你们也有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指名生说)

其实,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一次掌声,一个握手,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都能够成为美好的东西。所以,当你为家人、为朋友,甚至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付出时,你就会感觉———(快乐)!

4.正如高尔基信中所说:“‘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

5.生齐读,你们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吗?

6.高尔基的信,大家理解的真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去体会高尔基写给孩子的信,相信我们的理解将会更深刻。(齐读高尔基的信的内容)

7.儿子栽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深情,父亲写信,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用的人!可谓父与子情相牵,心相连!

四、创读课文,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1)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2)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封回信。

五、课外积累

今天,老师也送同学们三句话,希望它们能伴随你们成长:

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加快乐。

篇4:画家和他的儿子

21岁时洛克威尔与漫画家克里德同开了一个画室,后者为《星期六晚邮报》工作。在克里德的帮助下,1916年他第一次成功地为《邮报》作封面画《男孩与婴儿车》。洛克威尔在《邮报》上的成功使得其他杂志都纷纷来找他,最出名的有《文学文摘》、《乡村绅士》、《法官》、《流行人物》与《生活》等杂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洛克威尔用七个月时间,画了《四大自由》系列油画,这是因总统罗斯福的大西洋讲话而激发的灵感。这些画发表在《星期六晚邮报》上,美国财政部后来用此系列油画在16个城市巡展,以此筹集战争公债。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曾为历任美国总统作标准画像,包括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与尼克松,以及其他世界名人,如埃及总统纳赛尔与印度总理尼赫鲁。洛克威尔1977年接受了总统自由勋章,那是美国最高的民事授奖。

他最好的油画中,有一幅叫《父与子》,父亲与儿子等在火车站里,坐在家里的旧卡车脚踏板上。儿子穿着最好的西装,离家去上大学。母亲没有来,可能是怕送儿子上火车时会难以忍受。儿子抱着母亲给自己准备的午饭,狗将脸贴在男孩子的腿上。父亲可能是在想着儿子走后生活的改变,手里拿着自己的帽子与儿子时髦的彩边新帽。而孩子向往新生活的心态跃然纸上,身旁的大学教材都有了记号,是说他已经开始做书上的作业了。

这幅画广受赞誉,让人大发感慨,但洛克威尔与儿子小彼得的关系可不像《父与子》描绘的那样。虽然洛克威尔在世人面前备受推崇,但小彼得可从来不这样看,他觉得家庭生活绝不像《星期六晚邮报》说得那样诗情画意,父亲一天到晚总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从来没有领他玩过,他看到的父亲每天只忙于作画,节假日也照画不误。即使是过圣诞节,只要家人们一打开礼物,爸爸就又回到工作室里,一天也不见再出来。

很多人都非常欣赏他父亲的作品,可在彼得眼里父亲只会作画。作为那样有名气的诺尔曼·洛克维尔,巨大的压力如影随形,他没有时间当一个好父亲。有时,他工作时会随口问儿子彼得是否将来想画画,小彼得总是顺口回答说:“那太棒了,那真是最好的一件事。”

小彼得总是这样回答,因为爸爸愿意听这个。一次他以儿子彼得为素材,为《邮报》画了一幅封面。那是个8月份的大热天,小彼得必须坐在没有空调的闷热的车厢里,这样才能画好。

“怎么这样麻烦?”小彼得抱怨说,“它只不过是一幅画罢了。”

爸爸听了他的话,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说:“彼得,一幅画可远不只是画布上的线条与色彩,”他说,“它能将人们聚到一起,告诉人们生活的真谛。一幅画是源自生活的理想,你明白吗?”

彼得没有明白,没有真的理解,他心里想,爸爸的画并没有把家里人聚到一起。后来彼得去了寄宿学校,接着又上了大学,可遇到的很多人对他父亲的画不屑一顾,不承认那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许你不相信,彼得一直为父亲的名声所累,并为此而懊丧,这样他拉开了与父亲的距离,倒是将自己投身于学习与体育上,尤其是击剑。

在一次对抗赛中,他的对手一个失手,将剑锋刺到了彼得的肺部和心脏,他几乎死掉。

当他再活过来时,对生活有了新看法。从意外中获救后,彼得投入全部精力在学习上,知识使他变得谦恭起来,尤其是对万物的形象大感兴趣,比如说,树桩的造型,建筑的线条,人们的脸型,结果他走进了雕塑课堂。彼得喜欢看到一块泥巴在自己手下的变化,他成了雕塑家,开始为公园、教堂雕塑。雕塑活儿可不容易,那既要费力气,工作现场又热得要命,与爸爸作画大不相同,可爸爸却非常支持彼得的职业。接下来彼得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四个孩子需要养育。彼得时常带孩子们去野外宿营旅游,因为彼得为没有与父亲在一起的回忆而深深遗憾。当父亲过世时,这种遗憾对彼得更加深刻,外人不大容易懂得彼得对父亲这种复杂感情。

1994年,彼得与中远东研究院签约,来到巴基斯坦北部戈斯华特山谷,做古石刻的研究与鉴定专家,在山区里与人们一道做研究工作。

一天晚上,他应邀出席当地一位医生家的晚宴。那家人对他热烈欢迎。“我愿意请你认识我的女儿女婿。”那位医生如是说。彼得有些惊讶,因为当地风俗不允许见家里的女眷。

“这是我的荣耀。”彼得高兴地说。医生给他介绍了两位穿着亮丽的女人,这是医生的两个女儿,其中一个胳膊下夹着一本厚书。

“我们真的高兴认识你,”她对彼得说,“你父亲是我们喜爱的艺术家。”彼得看到那本书是爸爸的画集。

他们一起坐了下来,女人们开始翻看画册。“这画真棒。”一个女人指给彼得看的是“晚餐祈祷,”画面上是一位老奶奶带着个小男孩,在热闹的晚宴中静静地祈祷。彼得抬起眼睛望着两位巴基斯坦女性,不禁问道:“你们为什么喜欢它?”

“因为它是在感谢给我们生活的人,”一位女儿说道。另一个女儿说:“还有这意味着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她们与彼得父亲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而且是不同时代的人。然而,她们却如此喜欢父亲画中的意境。

篇5:《农夫和他的儿子们》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农夫和他的儿子们》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农夫快要去世了,想要把他的耕作经验告诉给他的儿子们,就对他们说葡萄园里埋了东西。他的儿子们以为是金银财宝,就在父亲去世后把葡萄园的地都翻了一遍,什么也没有,却使葡萄园的地很好的耕作了一番,所以,这年比往年结了更多的葡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是最好的宝物。

篇6:读《农夫和他的儿子们》有感

暑假里,我阅读了《农夫和他的儿子们》这则寓言。读完后,我受益匪浅,更明白了人生的一个道理。

语言讲诉了一个农夫临死前,告诉儿子们他在葡萄园里藏了财宝。农夫死后,兄弟们翻遍整个葡萄园也没有找到财宝。但泥土经过深翻细耙,那年的葡萄长得格外好并且大丰收了,他们酿造的葡萄酒卖了好多钱。兄弟们因此发财了,同时也明白了父亲的真实用意。

读完后,我大脑U盘里忽然又浮现出《金子》一课。文中的彼得·弗雷特随众人到萨文河畔找金子,大家都空手而归,他不甘心落空,继续埋头苦干。最后他在没找到金子的土地上培育了各种魅力的鲜花,人们都来买花,他成功了。

我想。农夫的儿子们和彼得·弗雷特最终都找到了同样的生活真谛:勤劳是开启财富大门的金钥匙。同时也教育我们:勤劳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以后的人生中,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心存侥幸,有不劳而获的念头。要发扬勤劳好学的精神。

篇7:老农夫和他的长工读后感

其中,我觉得有一个故事非常好看,它是《老农夫和他的长工》。故事讲的是:一天晚上,一个老农夫和他的长工斯杰潘在地里干完活,往家里走去。他们在森林里走着,突然一个黑影闪过,是一头熊。老农夫叫喊着准备逃跑,却被熊的巨掌逮住了。老农夫拼命地求救,斯杰潘年轻有力,拿起斧子,把熊的脑袋劈了下来,又用刚钢叉刺穿了熊的肚子。熊死了,但老农夫觉得好好一张熊皮被斯杰潘弄坏了,要他赔偿。斯杰潘想自己救了老农夫却受到指责,觉得很委屈,于是便离开了老农夫。附近的居民听说了这件事,再也没人给老农夫做长工了。

我觉得斯杰潘救了老农夫的命,老农夫不但不感激他,反过来却责怪他,老农夫这种人真是太自私、太过分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一种人,遇到灾祸时,对救助的人十分感激;一旦灾祸过去了,便对自己的恩人吹毛求疵。这种人是不可原谅的。我们要做知恩图报的人,不要做忘恩负义的人。

篇8:《农夫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1. 强化自主, 凸显主体地位。两种教学设计均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 以学生的视角来确定教学重点, 选择了适宜高年 级学生的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而后顺学而导, 将文本阅读转化为一项研究活动。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静心思考、朗读、交流汇报、练习表达,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以读为本, 彰显语文本色。两种教学设计均能以“读”统领全课, 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文本主旨,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积累语言。

3. 关注表达, 提升言语智慧。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及其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所在。两种教学设计都关注语言表达形式, 让学生体会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课堂练笔,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智慧。

A、B两案同中存异。A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 让学生由图画到文字, 读进去, 再读出来, 读得有滋有味;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 情不自禁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和故事的主人公同命运, 共呼吸。学生以“言”表“意”, 水到渠成。

A案充分发掘文本 的空白,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 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么美的花儿, 高尔基的邻居会怎么说?到岛上来游玩的人会怎么说?高尔基会怎么回答呢?”这些补白想象不仅丰富了文本内涵, 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与A案相比, B案突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课伊始, 就引导学生读思结合, 读信写批注,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得言、得意、得法有机融合。

篇9:大师和他的儿子

他满大街地转了一天,依然没有找到工作。情绪极度低落的卜劳恩去酒吧坐了半天,直到将身上最后一点钱换了酒喝下肚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

可是,家里也不是天堂。他寄予了唯一希望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并没给他争气,他的成绩居然比上学期还退步了。他狠狠地瞪了克里斯蒂安一眼,再也不想跟他说话,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呼呼大睡了起来。当卜劳恩醒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上。他习惯性地拿起笔写日记:5月6日,星期一,真是个倒霉的日子。工作没找到,钱也花光了,更可气的是儿子又考砸了,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卜劳恩走进克里斯蒂安的房间,准备叫儿子起床时,发现他已经上学去了。同时卜劳恩突然发现,克里斯蒂安的小日记本忘锁进抽屉里了。他忍不住好奇,便拿过来翻看起来:5月6日,星期一。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我帮助一位盲眼老奶奶过了马路,心情很好。只是这次考试不太理想,但当我晚上将这个消息告诉爸爸的时候,他却没有责备我,而是深情地盯着我看了一会儿,使我深受鼓舞。我决定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好,不辜负爸爸的期望。

怎么会是这样呢?明明自己是恶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怎么就变成深情地盯着他了呢?卜劳恩好奇地翻开了另一页:5月5日,星期天。山姆大叔的小提琴拉得越来越好了,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请教他,让他教我拉小提琴。

卜劳恩又是一惊,赶紧去屋里拿来自己的日记本看:5月5日,星期天。这个该死的山姆,又在拉他的破小提琴,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又被他吵得不得安生。如果他再这样下去,我非报警没收了他的小提琴不可。

拿着两本日记,卜劳恩跌坐在椅子上,半天无语。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起,竟然变得如此悲观厌世,烦躁不堪,难道自己对生活的承受力还不如一个小孩子吗?

那天之后,卜劳恩变得积极和开朗起来,他日记里的内容也渐渐变了:5月7日,星期二。今天又找了一天工作,虽然还是没有哪家单位肯聘用我,但我从应聘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想,只要总结经验,明天一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5月8日,星期三。我今天终于应聘成功了,虽然是一份钳工的工作,但我觉得我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钳工。

他就是著名的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190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的翁特盖膝格林村,曾经在工厂当过钳工,后来又给《横断面》《新莱比锡报》《前进》《诙谐报》作过画,还为他的朋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纳的许多作品画过插图。

卜劳恩的连环漫画《父与子》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从而使卜劳恩成为海恩里希·霍夫曼和威廉·布施之后的又一漫画巨匠。连环漫画《父与子》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他和儿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日子。《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受到人们一致的高度赞扬,声誉远远地越出了国界。

篇10:《棋王和他的儿子》观后感

《棋王和他的儿子》讲了对围棋高度痴迷的“棋王刘一手,把他的儿子培养往围棋大师这条路的故事。

这部电影其实主要的人物是棋王的儿子——刘小川。但是我更欣赏棋王——刘一手,他身上的优点很多,但唯一跨不过去的槛就是穷。穷使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失去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为什么穷呢?因为他没有专业的技术。爱围棋也没有错,但是要靠它挣钱,就必须是专业的。我记得他说过:“我只是一个业余的,怎么可能比得上那些围棋大师?”我想大家都知道,有一句俗语“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实力不是问题,穷就更不是问题,只要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抱着一颗执着的心,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成功。

“人生就是一盘棋。”又是一句让人深省的话,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有的人这样想:棋?那每个人不都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棋子吗?命运都是被人安排好的,那做抗争不也是没意义的吗?再努力也冲破不了命运的牢笼,那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从此,他变得懒惰、消沉。有的人却这样想:既然人生是一盘棋,那是进是退,都得靠自己,不能依靠别人。赢了自然好,输了,那就得自己承担,不能搪塞、撒谎。从此,他变得积极向上,努力奋斗,责任感强。可见,自己的心是乐观的,那事情必然发展的好,如果自己的心是悲观的,那凡事在你眼里都不顺利。所以,想要做好一件事,也要抱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只要你快乐,你的生命也会充满色彩。

篇11:《棋王和他的儿子》观后感

终于到了下午,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坐在教室里,期待着这部电影。――《棋王和他的儿子》。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以前,有一个名叫刘一手的人,他办了一个棋社,他打败了他们村上的所有下棋高手,因此大家都称他为棋王。他以前就下岗了,他只有一个喜号是下围棋。整天不管什么,只顾着围棋。刘一手的妻子怕自己的儿子――刘小川也变成他爸爸的样子,所以不让儿子和刘一手学下棋,就和他离婚了。他儿子听着刘一手的课也学会了着下棋,爸爸生气了。但他发现刘小川有下棋这一方面的天赋,刘一手就给小川报棋院。可是,因为钱的关系,就不收小川。在小川和刘一手的努力下,小川以自己的实力拜陈九段为师,陈九段还带小川去参赛……

这部电影令我十分感动。其中,刘小川为了妈妈能回家,他和妈妈打了一个赌,只要在棋赛中获得冠军,妈妈就会回来和爸爸和自己一起住。可是这个比赛需要业余三段选手才能参加,他爸爸的朋友就让组委会给了小川级别。就在决赛中,因为被别人知道了这事,所以必须输了比赛才能保住自己以前的成绩。可小川想了想和妈妈的赌。没有输掉比赛。他被认为作弊。他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为了妈妈爸爸。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令我感动。还有,小川他为了自己下棋的梦想,和爸爸一起吃苦,为了梦想拼搏。

篇12:《棋王和他的儿子》观后感

――题记

这是一部以围棋为题材的励志片。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对于围棋痴迷的父亲,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儿子在围棋上有所作为的故事。

一件灰蓝色的旧衬衫、一副黑框眼镜、还有满脸的胡茬,这是文中父亲的形象。灰蓝的衬衫可以看出他的朴素,而脸上的胡茬则象征着他的沧桑。他是万千父亲中最普通的一个,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他是围棋界的赢者,却也是人生的输者。因为整天沉迷于围棋,最终他和妻子的婚姻走到了尽头。若他只是孤身一人,也许情况不会这么糟,可惜他不是。他既身为人夫又为人父,他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在妻子走后,父子俩相依为命。他是棋王,更是一个父亲。

为了给儿子刘小川交学费,刘一手瞒着儿子偷偷地下了一场“彩棋”,不料却被警察逮住。闻讯而来的小川对自己的父亲失望不已,大声喊着“我要做棋王的儿子,不做赌王的儿子!”我想这个时候身为父亲的刘一手,心里肯定是很自责的。没有一个父亲愿意让自己的伤口被孩子看到,他们总是把光鲜的一面展现给孩子,而把伤痛和泪水都留给自己。若说母爱是一束照进生命的温暖阳光,那么父爱则是一捧盈盈的月光,只有透过窗棂,才能看到它的皎洁和温柔。文中的父亲不是不清楚的危害,只是为了孩子他没有其它的选择。透过这件事情,我感受到了刘一手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也读出了一个父亲的无奈。

看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次和家里通电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母亲接的。父亲偶尔也会接,但他都只是简单地问我最近的学习情况,却很少提及自己的生活状况。他不想让我看到他的辛苦,更不愿成为我的负担,即使再累也从不多言。天下父亲都一样苦,不是不爱,只是他们大多数都不善言辞,不会用过多的语言去表达他们的舐犊之情。

影片中还有这样的场景;为了能让儿子进入棋院学习,刘一手放弃自己的尊严,苦苦恳求却遭到围棋大师的奚落。一直在生活中扮演坚强角色的父亲,却在此时弯腰放低自己的尊严,不由得让人为之动容。对于一个人来说,尊严何其重要。但是文中的父亲却为了孩子能接受正规的围棋教育而放弃它,这让我对父爱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曾一度认为,父亲犹如巍峨的山峰,是严厉的。但父亲也有软肋,他的软肋就是他的孩子。为了孩子,父亲可以不顾一切,甚至放弃他最宝贵的尊严。

篇13:木匠和他的儿子

很多人都想拜谢木匠为师,谢木匠说:“对不起,我不收徒弟。”

谢木匠跟老婆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老婆说:“别人不教,可栓子不能不教吧?”

谢木匠就嘿嘿笑:“那是呀,不教他,我这手绝活儿不就真绝啦?”

其时,他们的儿子栓子刚十五岁。那时候,热河镇能打得起家具的没多少。但都挺讲究,家具要成套的,从地下到炕上,炕上要炕柜,地下要春凳、八仙桌、八仙椅、躺柜等,全都用上好的榆木或梨木。木质硬,做着费劲。但谢木匠不怕,肯吃苦受累,做出家具来也确实好,油漆刷过,木纹清晰,光可鉴人。

栓子十八岁那年,正式跟谢木匠干活。

起初,干粗活,用力气,谢木匠干巧活,干细致活。后来,谢木匠就教栓子干巧活,干细致活。

做家具,要凿不少卯子,大大小小的。谢木匠画好线,栓子凿。可在做榫子时,栓子发现,那些凳子之类腿上的榫子比卯子小不少,栓子有些纳闷,就问谢木匠:“爸,八仙椅的卯子大,榫子小,安上也不结实呀?”

谢木匠便嘿嘿笑,说:“傻小子,要是都弄得结结实实的,用上三五十年咱不得饿死呀?榫子小,加楔子,上腻子,用个三五年,散架了再找咱给修,咱的活儿才永远做不完。”

栓子说:“那不是有点使劬了吗?”

谢木匠还是嘿嘿笑:“我不劬点,咱家的日子早没法过啦。”

谢木匠又说:“记住,大件的东西,像躺柜啦,炕柜啦,那是人家装粮食用的,装被褥用的,不好搬动,就给做结实点,能用一辈子。那些常用的小物件经常搬动,也好做,用个三五年就不错了。”

栓子自言自语:“那要是让人家看出来,多不好意思呀?”

谢木匠说:“你傻了不是?我做的东西,神鬼也挑不出毛病来。”

栓子发现,每回要把木板粘在一起的时候,要熬胶熬鳔,只有把胶鳔混合在一起,才粘得瓷实,而且不怕水。谁家做家具,就要准备这些料。熬胶熬鳔是个技术活,时间短了,太稀,用上不牢靠;时间长了,熬硬了没法使。熬胶熬鳔这活儿都是谢木匠亲自来做。胶多少,鳔多少,熬多长时间,都有底数,这底数就在谢木匠心里装着。

大队支书找谢木匠说:“你给我爹做口棺材。”

谢木匠摇头:“那是粗活,我从来没干过。”

支书说:“你把它当细活做不就行了吗?娟子高中毕业二年了,应该推荐她上大学了吧?”

谢木匠沉默良久,说:“好吧。”

谢木匠跟栓子给支书家做了棺材,描龙画凤,看不见榫卯,看不见疤痕,简直是一件华丽的工艺品。支书脸上很有面子,他给老爸准备的棺材,十乡八镇没有第二个,谢木匠因此声名大振。

谢木匠说:“这是绝品。”

有很多人都来找谢木匠做棺材,谢木匠一口回绝。很硬。

支书果然不食言,推荐娟子上了大学。

栓子的姐姐娟子出嫁,家里要陪送一对梨木箱子,谢木匠说:“得给你姐做结实点,用一辈子不行,得能用两辈子!”

栓子仔细观察谢木匠怎么凿卯,怎么做榫,怎么熬胶熬鳔,用了多少,熬了多长时间,一一记在心里。

送姐姐那天,谢木匠长叹了一口气:“这对箱子,我是用心血做的,能用两辈子都不止!”

谢木匠终于老了。谢木匠躺在炕上,跟栓子说:“做家具,最要紧的是胶和鳔,配方合适,熬的时间准,那家具几十年都不会散架子。你记住了,三分之二的胶,三分之一的鳔,是最好的。但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你就没饭碗了。”

栓子答:“我早就知道了。三分胶一分鳔,三个时辰不能少。对吧?”

谢木匠惊讶地问:“你咋知道的?”

栓子答:“你梦话里说出来的。”其实,这是栓子暗中观察出来的。

栓子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木匠生涯。

栓子没有按谢木匠的嘱咐去做。

栓子干活一是一,二是二,做出的家具坚固耐用。

有人说:“栓子,你比你爸实诚。”

栓子问:“你这话是啥意思?”

那人答:“凡是热河镇让你爸打家具的人都知道,你爸留着后手呢。”

栓子红了脸:“不可能呀?我就是跟我爸学的,都一样干活的。”

那人又说:“大件的家具还行,就是那些椅椅凳凳的,用个三五年,就都坏了,还得重新做。”

栓子喃喃地說:“不可能吧?应该不可能啊。”

可栓子心里却明白得很。人心不可欺啊。

后来,栓子赶上了好时代,时髦的家具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当上了栓子家具公司的经理,他的手艺不仅享誉热河镇,还在县城小有名气。

选自《天池》

篇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这篇文章讲的是:高尔基以前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妻子带着儿子来看他。她们来了以后,儿子就种了许多的花草。假期结束了,她们回去了。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开了,高尔基看着儿子种的花心里很高兴,就给他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上说“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怎么会比“拿”愉快呢?

比如说,我以前看了一部电视剧,电视上讲的是,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浑身发抖的蜷缩在一个墙角里,一个好心人看到了,给他了一个棉衣和一些吃的,帮他度过困境。十年后,那个被帮助的人在一个危急的时刻救了这个好心人一命。你看,一些物品换回了一条命,真是太值得了,这正是“给”永远比“拿”愉快。

“拿”的结果就不同了。

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我们班的徐嘉鑫同学,跑完步上来,发现自己的钢笔不见了,就给老师说了。老师一听,问:“谁拿他的笔啦?”,班里没人吭声,都在那儿大眼瞪小眼。老师又说:“你别以为拿人家一支笔就占了便宜,可不是这样的。你要是不还人家,等你长到老师这把年龄时,你会很内疚的,因为这件事就你自己知道,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你的内心就在折磨自己。我可亲身体验过这种痛苦。”这就是“拿”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这也说明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而“拿”是会带来痛苦的。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呀?“给”就是付出,你付出了,虽然是给别人,但很快乐。“拿”有时会违背社会道德。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你不违犯道德就会有好的人缘,要是违犯道德,没有人会原意跟你做朋友的。

篇15: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那是一个下午,已经接近傍晚,老师开始发家庭作业―一份正反面的试卷,可是我们班级有46 人,试卷只有45 份,甘宇没有拿到,甘宇急得满头大汗,都快要哭了,心想我没有家庭作业怎么交代,不行!我得想办法!于是他四处找人,复印试卷……

他先找到同桌说:“请借给我复印试卷,我试卷没有发到,我有一块钱,谢谢!”哪知同桌用藐视的目光,瞧不起的说道:“过去!”甘宇没有吭声,走了……

他又想借组长的试卷复印,可是相同的情景又重现了:甘宇对他言语了一番,却无济于事,他很无奈,他知道大家吝啬的原因――他成绩太差,人家都认为他是傻瓜。

我看了觉着他很可怜,没有人帮助他,于是我不顾众人的反对,对甘宇说:“我帮你复印。”

在这里奉献同样是一种帮助,是一种团结,是一种关爱。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有人说我送人玫瑰,为什么没有闻得余香,这个余香不是指的个人利益,而是帮助人后的愉悦,这种愉悦只要你帮助更多的人,就能体会到了。

篇16: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初三年级读后感

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予别人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最好的奉献。在我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事,但铭刻在我心的还是这件事。

一天,我的奶奶在地里干活,边拔草边照看着我。我一旁玩,奶奶一不小心把手刮破了,随意止了下血,又接着干活。我看见了,一直不定心,心里盘算着怎么办。一摸口袋有零钱,便想去商店里买创口贴。便对奶奶说:“奶奶我要回去拿一下东西。”奶奶说:“哦”。

我跑去商店,买完之后我又想奶奶一定又饿又渴,我回到家拿了几个面包,倒了一杯水。我跑去奶奶那里,奶奶休息了一会,我把面包和水给她。又拿出自己口袋里的创口贴给奶奶包上,奶奶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那是幸福的眼泪。

篇17:汉斯和他的中国“儿子”

送水工成了德国顾问的保姆

1987年秋天,赵宇新出生在辽宁省建平县太平庄乡一个农民家庭。2005年夏天,高考落榜的他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跟着老乡一起离开老家,前往朝阳市打工。一年后,赵宇新又辗转来到了省城沈阳。在沈阳,他先后在建筑工程队、饭店打过工。2008年9月,他又被一家矿泉水服务站聘用,当了一名送水工。

那是2008年12月初的一天,赵宇新刚给住在沈阳西滨河路一所高档花园公寓的用户送完水,走到小区大门的时候,一名迎面走来的中年女子叫住了他,对他说:“现在好像喝你们这个牌子矿泉水的人很多,我要试试,过会儿你给我也送一桶吧!”

就这样,赵宇新每隔一个星期就给这户人家送一次水。

时间过了大约两个月,2009年春节过后的一天,赵宇新像往常一样,提着桶装矿泉水,按响了这户人家的门铃。门开了,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老人出现在他面前。赵宇新开始还以为走错门了,就想离开,谁知这个外国人用流利的中文说:“进来吧,你没有送错地方,刚才是我打电话要的水。”赵宇新有些好奇地问:“你是新搬来的吗?原来的房主呢?”老外回答说:“我不是新搬来的,我一直住这里。以前接待你的那位女士是我的保姆,现在她已经不在这里工作了。”

从那以后,赵宇新每隔些时间,就给那个外国老人送一次水。而且只要时间允许,每次送完水临出门前,他都要为房主顺便干一些诸如扔垃圾袋之类的家务事。那个外国老人见了,伸出大拇指赞叹地说:“你真是一个好小伙子,服务太真诚了!前些日子保姆自作主张把矿泉水的牌子换了之后,我还有些疑虑,现在放心了。你还这么勤快,我们交个朋友吧!”

一来二去的,赵宇新就和这个外国老人熟悉了。原来。他是德国人,名叫汉斯,皮尔诺。2003年,沈阳市一家公司进口了德国的成套生产设备。他作为厂方派出的代表,担任该公司的技术顾问,来到了中国。前任保姆走后,汉斯急切地物色新的保姆,可几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汉斯看中了赵宇新,就问他:“赵,你愿不愿意到我这里来工作?我每月给你2000元的工资。”

每个月2000元的工资?哪有这种好事情?无论当时当送水工还是以前做别的工作,赵宇新起早贪黑地干,每月才赚1000块钱左右。赵宇新试探着问汉斯:“你这里的事情我做得了吗?”

汉斯说:“在我这里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和照看家……就这些事情。你要是愿意。明天就可以过来。”赵宇新当即就答应下来。

3天后,赵宇新以保姆的身份,住进了汉斯的家。

悉心照顾罹患绝症的雇主

在聊天中,趙宇新得知,汉斯和妻子在他来中国之前就离婚了。他在德国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可两个孩子因为父母离婚的事情,都和他的关系慢慢疏远了。

近一段时间以来,汉斯的身体大不如前,需要保姆来料理生活。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通过家政服务公司找保姆,但一直都感觉不太合适,没一个干得时间长的。直到遇见了赵宇新,这位严谨甚至有些古板的德国老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转眼之间,赵宇新已经在汉斯家里工作了近两年的时间。

2010年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六晚上,两人在家里吃烤羊肉。为了让老人高兴,赵宇新还特意买回了几瓶啤酒。可是没想到,刚喝了一口,汉斯就猛烈地咳嗽起来,然后捂着胸口,好长一阵子说不出话来。赵宇新知道汉斯一直有哮喘的毛病,但咳成这样,就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了。次日上午,赵宇新就陪着汉斯去了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后,赵宇新顿时愣住了——汉斯已经是肺癌晚期,要立即住院治疗!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汉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远在德国的儿子,可越洋电话那头,儿子冷淡的态度令人心寒:“生死由天,只能遵从上帝的旨意,我又能有什么办法?”汉斯缓缓地放下电话,半晌无语。看着老人落寞的神情,赵宇新也一阵心酸。末了,汉斯平静地对他说:“赵,我住在医院,有护士照顾,你可以回家和亲人团聚了……”

第二天一早,赵宇新又去医院看汉斯。汉斯问他为什么还不走,赵宇新说:“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我要留下来照顾你。”

汉斯告诉赵宇新,他并不是中国人观念中的老板,他也是出来打工赚钱的,只不过赚的钱比一般人多一点。现在他生病了,很快就会因为上不了班而没有经济来源了,因此,以后他就不能给赵宇新开工资了。但是赵宇新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他依旧选择留在了医院里,日夜守护着病重的汉斯。后来,因为汉斯在医院里住不惯,就回到了家里。

汉斯回到家后,常常半夜被痛醒,接着便是呕吐不止,这时候,赵宇新就起来服侍他吃药,打扫房间,尽心尽力照顾着这位病情严重的德国老人。汉斯一直吃抗癌药,大小便都非常困难,赵宇新有时只好用手帮他解决:老人咳嗽痰涌不上来时,赵宇新就用吸痰器帮他吸出来。

赵宇新知道,癌症病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十分重要,于是每天早晨,他都要搀扶着汉斯到运河边去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生命最后时光有“儿子”相伴

在赵宇新的悉心照顾下,汉斯的病痛渐渐得到了一些缓解。可由于长期熬夜,赵宇新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很快消瘦下来。

看到赵宇新累成这样,汉斯心里非常不安,对他说:“赵,我是一个没用的人,你很久没回过老家了,还是回去看看吧。”赵宇新安慰他说:“你放心,苦点累点没关系,我不会扔下你不管的。对了,我的家乡有个老中医很有名,他治好了很多被医院认为没有希望的病人,明天我就回家找那个老中医去试试。”汉斯猜想他是要找个台阶辞工,就顺势说:“这样也好,你帮我去找找那个老中医吧。”

第三天中午,赵宇新就拎着一大包草药出现在汉斯面前。见他走路时一瘸一拐的。汉斯问是怎么回事,赵宇新说是不小心腿磕了一下。其实,那是赵宇新冒雨骑自行车骑了20多里山路,拜访老中医途中不慎摔进了沟里摔伤的。汉斯服了草药后,感到病情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天晚上,汉斯突然想起已经很长时间没给过赵宇新工钱了。于是他就给了赵宇新5000元钱,但赵宇新坚决不要,说:“你都病成这样了,我哪能要你的钱啊?”汉斯听了这话,大为感动。他流着泪拉住赵宇新的手说:“赵,你就是在我生命最后时光里,上帝赐给我的儿子啊!要不是你,我活不了这么久的。”老人顿了一下,又说:“我再求你一件事,我死后。请把我的后事料理好,至于我的遗产,我已经处理好了,你不要担心。”

然而,任凭赵宇新怎样费尽心血也终究挽救不了汉斯的生命。他的病情越来越重了,随后又被送进了辽宁省人民医院。2011年4月16日上午,赵宇新正在病床边守候着汉斯时,被汉斯的私人律师罗志强叫了出去。罗律师正式地通知他,根据德国公民汉斯,皮尔诺先生的遗嘱,他将成为其全部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看完遗嘱后,赵宇新惊呆了。他没想到汉斯会这么做。在老人心底里,他早把这个萍水相逢的中国小伙子当自己儿子看待了。

赵宇新跑到汉斯的病床边想说点什么,可汉斯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没有一丝的回应。2011年4月19日凌晨,汉斯终因抢救无效,告别了人世。

赵宇新不想接受这笔意外之财。他通过各种渠道想找到汉斯的家人,但一直没有联系上。最后,他只好按汉斯的遗愿,暂时接受了他赠给自己的“礼物”。如今,赵宇新打算把已经属于他的那套高级公寓卖了,加上汉斯赠给他的存款,回家乡办一个养殖场。他想雇一些员工,并善待他们……

责编晓辉

篇18: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要求: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教学重点:

1.品读高尔基在院子中赏花和高尔基写信教子两个部分。2.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愉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人物,还记得吗?谁来说? 板书:高尔基 和 他的儿子 齐读。

2.读题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自读课文,想一想,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爸爸和儿子之间的感情,你会用哪个字?看看文章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爱? 3.生交流汇报。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一)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过渡: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也非常懂事,对爸爸很孝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儿子对爸爸那种深深的爱? 感受“子爱父”,学习第2、3自然段。1.学生默读2、3自然段,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并思考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可在重点词句处写下感悟。)

2.指名汇报,朗读体会子爱父。

(1)课件出示: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爸爸远在海外,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2)课件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师:从这段话里我们读出儿子给得容易吗?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儿子怎样?此时的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跟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a.大家交流,谈感受。

b.多种形式朗读感受父子情深。3.看提示,想象说话:

课件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也不觉得(),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过渡:转眼间,春天来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出示图片)你们瞧,多美啊!你会怎么形容它呢?让学生看着图描述,相机引导,还仿佛闻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什么?

1.指导看图,集体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目想象。(1)“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会有哪些颜色的鲜花?交流后配乐朗读。

(2)出示填空导背。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春风吹来,()的花儿(),散发出,引来了()。

(3)看图练习说话。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

(4)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父爱子、思子心切、见花如见子的感情。

(二)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师:高尔基对儿子的感情仅仅是一种父亲之情吗?不,他将这种爱推而广之,使它更博大更宽泛。请读读这位大作家写给儿子的信,感受这位父亲的用心良苦,崇高伟大。

2.学生自由读信的内容。

3.高尔基的信儿子能读懂吗?你们能读懂吗?真能读懂吗?(生再读信,同桌讨论)

(1)小组内交流印象最深的哪一句?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也可把搜集的资料灵活地用一用。

(2)有疑难之处在小组内提出,讨论解决。4.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5.集体交流解疑。

(1)重点体会两个“美好的东西”(2)高尔基儿子种的花草都在父亲的“院子里”,为什么高尔基说是在“岛上”?(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3)“给”永远比“拿”愉快„„这里的“给”是什么意思? “拿”又是什么意思?

(4)给和拿分别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高尔基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奉献永远比索取愉快。)

(5)你们能联系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点拨:高尔基希望儿子时时处处想到什么?做怎样的人?(帮助别人,有益社会,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三、总结全文

让“‘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名言伴随着你走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伴你一生健康成长。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你是否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亲身体验一下“给”的快乐。相信你们一定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乐于付出的人。

四、课外延伸,实践体验。

像高尔基的儿子一样,去做一些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事,并把做时、做后的感受写下来。

板 书 设 计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夫和他的儿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老农夫和他的长工读后感04-21

画家和他的儿子05-0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05-09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优秀教案05-11

木匠和他儿子阅读答案01-19

农夫和狐狸的读后感08-20

巴山农夫 简介04-25

农夫果园广告05-06

农夫和树05-11

续写《农夫和蛇》05-06

上一篇:过大年作文450字下一篇:薯类食品行业市场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