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2022-09-10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探索则是教学的生命线,因此,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做数学”,让学生热爱数学,理解数学。课堂教学的好坏,对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每个教师应当使自己教的每节课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重视生活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重视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建构新的知识,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等丰富的数学世界。例如,在数与运算的学习中,教材突出对数的实际意义及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强调以现实的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在运用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教材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人类生活的空间,通过学生身边的物体引入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学习,并增加了确定位置、图形变换等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在统计的学习中,教材安排了大量学生周围的话题,鼓励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来作出判断。与此同时,教材又安排了“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等学生喜爱的、又乐于接受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教材安排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例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二、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为此,都是要做到: (1) 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 (2) 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在数学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三、重视反馈控制,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实现“高质量,轻负担”的有效途径。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信心:需要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需要善于捕捉生成,优化作业和精选练习。由于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有计划、分阶段地把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及数学思想按照时间的流程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为了保证数学目的的圆满完成,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在接受、理解、运用知识反馈的信息,及时而适度地进行调控。

反馈控制必须及时,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出现偏差,教师必须及时进行跟踪、纠偏,否则,错误的有效惯性会造成今后学习的更大障碍,以致积重难返。数学中应密切关注的反馈点大致有:概念的理解、记忆;定理、公式、法则的正、逆用;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熟练掌握;计算的准确性;解题的规范;常规方法的熟练及特殊技巧的运用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提问、课堂练习、板演、课外作业、测试、检查 (教师的讲评、学生自评、互评) 等手段,对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出评定,使其辨明正误、分清优劣、掌握知识。正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同一教学内容在每次课堂上决不会出现相同的境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及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充分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教师发出知识信息后要密切观察、体会学生的神情与反应,及时收集反馈,若信息输出量过多过难,则会造成“矫枉过正”的负效应,信息输出量过少过易,则会产生“课堂疲软”的厌倦心理。教师要精心备课,准备多套教学预案,课堂上,要以静制动、洞察其变、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与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反馈控制的运用还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性,这是由于反馈控制存在着滞后性弱点,即只能出现问题时纠错,出现偏差时纠偏,而要防患于未然,教师就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教师要作一个有心人,积累丰富经验,以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预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透析错因 (心理、审题、算理、运算、习惯等因素) ,通过设疑、提示、针对性练习、重复强调等手段,及时发出信息,把学生头脑中正在孕育的错误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有利于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增强自控能力,改进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完善自己的思维品质,提高数学素养。

上一篇:Graves病合并多系统脏器功能损害的131I治疗临床分析下一篇:界面设计的形式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