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融系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金融工程》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或者课程,融合现代金融学、数理科学和工程方法与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型学科,其发展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一篇:金融系专业论文范文

基于金融素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

摘 要:《金融学》教学往往对金融学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不加以区分,形成了统一的教学模式,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金融素养水平和个人金融行为决策乃至财富积累有很大的关联性,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全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普遍低下,以提高非金融专业学生金融素养水平为教学目标进行《金融学》改革尤为必要。

关键词:金融素养;非金融专业;教学改革

一、 《金融学》统一的教学安排忽视了非金融专业的需求

《金融学》作为经管类院校的基础课,除金融本专业外,其他专业如会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财政等专业均须开设此课程。如果要体现各个专业特点而进行教学改革,需要从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同时承担多个专业《金融学》的授课教师来说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大多数教师沿用统一的教学安排。各专业研究领域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各异,如国际贸易专业对贸易融资、外汇风险规避、国际收支、国际结算等内容需要深入了解;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各经济主体的金融活动,比如企业的投融资、商业银行的业务、金融政策的变动对经济主体的投资决策的影响等。统一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各专业的特点,抹杀了不同专业学生金融知识需求的差异性。

由于没有考虑各专业特点和不同需求,课堂教学和安排侧重宏观金融,而微观金融方面又多是理论,缺少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学生在学习过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时,从消费者角度甚至不知那种按揭方式对自己有利。这也正是非金融专业学生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金融业务时缺少相应的能力,抱怨《金融学》无用的原因所在。

二、 金融素养与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自2003年美国政府成立金融素养和教育委员会(Financial Literacy and Education Commission),金融素养这个概念才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而次贷危机的爆发更加剧了对有关金融素养方面的研究。

(一) 提高金融素养作为非金融专业的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金融学》的目的就是较为全面地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可以说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因此全民都必须具备相应的金融素养,然而全球金融素养低下是不争的事实。

1. 微观层面,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利于金融决策,提高家庭福利水平

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决策,需要掌握偏好、风险规避、贴现率、未来收入流、资本市场回报率、借贷可获得性以及收入冲击等(Chai et al.,2010),因而个人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其金融决策的制定。许多文献研究了金融素养水平与个人储蓄行为、借贷行为、资产选择行为以及养老金计划行为的关联性。Behrman et al.(2012)使用了多个工具变量,评估了所有年龄段金融素养水平对拥有财富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素养水平与财富显著正相关,并且要强于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Rooij et al.,2012)。

2. 宏观层面,金融素养提高有助于金融稳定

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融资成本以及借贷行为,通常较高的金融素养水平会比较金融产品的成本,或懂得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融资。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个人和机构金融决策失误不仅造成了个人的损失,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本。人们日益意识到提高金融素养水平的重要性,正如美国总统金融知识咨询委员会(2008)指出:“虽然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不可否认的是金融素养低下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遗憾的是,很多美国人并不具备进行预算、信贷、投资、有效利用银行的必须的基本金融技能,必须提供基本金融教育才能更好地走出正如此次经济危机。”

(二) 《金融学》教学改革以提高金融素养水平的可行性

作为消费者的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其金融素养水平也令人担忧,目前消费者金融知识的获得多是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自我吸收,缺少系统性的学习。大学教育能够提供相对较全面系统的金融知识,对消费者金融知识的获取和金融技能的提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提高非金融专业学生的金融素养为教学目标,就必须打破《金融学》的“大一统”格局。大学阶段是进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可塑性极强,针对非金融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金融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全面改革,使学生掌握基本金融知识,具备必要的金融技能,为今后的金融決策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才能承担更多的个人乃至社会的经济责任。

三、 以提高金融素养为目标,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以金融素养所需掌握的金融知识改革教学内容

消费行为学家、公共政策家、金融专家等并没有就金融素养概念达成共识。有些学者和专家把金融素养等同于金融知识,有些学者更加重视个人能力。从学者对金融素养的定义,金融素养必要的金融知识,主要是和个人金融行为、金融决策相关的基本金融知识,因此,《金融学》内容上的改革应以微观金融为核心,对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学知识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结合金融实践的发展,加入最新金融产品、金融业务等的介绍。加强有关金融工具、交易价格、投资与风险管理等于金融决策相关的内容。

(二) 以金融素养所需具备的金融技能改革教学方式

金融决策的技能也被很多学者用来界定金融素养,Kozup & Hogarth(2008)认为金融素养体现了“能够权衡和评估与个人需求、价值和目标相关决策利弊的思维能力”。现有文献有关金融素养的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基于预算、储蓄、借贷和投资这四方面的行为或能力。教学中不应过于关注理论与政策本身,而应关注如何将其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金融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增加实训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通过实验模拟,锻炼学生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金融理财,养老金计划的决策的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避免一味地灌输理论,运用多媒体、情景模拟等方式介绍现实中的金融现象和金融热点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非金融专业学生对金融问题的认同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 以金融素养水平高低的衡量改革考核方法

金融素养不仅包括金融基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金融能力的体现,因此考核学生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不能通过传统单一试卷的方式。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更多地强调学生的金融技能的考核,比如通过随堂考查、课后作业、实训模拟绩效、小组讨论等多维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期末考试所占考评总分的比重,适当地增加实训环节的比重。另一方面,期末考试的内容上也应针对金融素养所应具备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技能进行改革,题型的设计上可以是对金融现象的分析,对模拟金融场景下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当然也包括金融基础知识正误的判断。

参考文献:

[1]普遍翻译为金融知识和教育委员会,笔者认为Literacy的外延要广于knowledge,且通过国外学者对此概念的定义,译为金融素养或素质更恰当些.

[2]阿茹娜.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9):34,38.

[3]刘伟,王晓珊.大学生金融教育问题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126-129.

[4]蒋少华.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9):157-158.

作者简介:

朱荣华,安徽省蚌埠市,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朱荣华

第二篇: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教学探索

摘 要:《金融工程》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或者课程,融合现代金融学、数理科学和工程方法与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型学科,其发展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当前阶段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特色,提出了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增强的内容,以期培养满足学科发展、符合业界要求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金融工程》;教学探索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84

金融工程是通过对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形成结构化产品,研究该产品性质、定价、风险等,以此解决各种金融问题,丰富金融市场。随着金融工程理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金融工程在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以及资产定价方面得到飞速发展。有效科学地进行金融工程教学、培养掌握基本金融工程理论和实用技术是金融工程专业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此方面,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工作,牛华伟探讨了金融工程的理论教学方法改进,提出了加强学生动手推导演算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高莉分析了当前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设计出了适合地方高师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张小艳在对金融本科人才市场供需脱节进行深层次原因剖析的前提下,提出了相关改革的思路和建议。张元萍,温博慧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经类院校的培养模式。上述学者,在教学经验和思考中总结出针对性的观点和方法,使得金融工程的教学更加进步,但是针对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的教学,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在当前时段,对金融工程的教学又有了新的时代要求,特别是三线城市的高校或者是地方高校的金融工程教学问题很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阶段,地方高校经融工程专业的《金融工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使得《金融工程》教学跟不上时代发展,与金融业界没有达到有必要的接洽。

1 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1.1 浅尝辄止,对《金融工程》教学忽视

当前,多数地方高校大都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为了完成培养目标进行开课,对学生学习效果不够重视。因此,《金融工程》课程经常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甚至,一些高校没能意识到金融工程在专业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在金融工程专业开设较少学时的《金融工程》课程,只对课程内容进行浅显的介绍,未曾进行深入的金融思想讲解和必要的逻辑推演。当课程在安排上不够重视,学生也将不会重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所放松,进而形成连锁反应,造成学习效果乃至整个专业学习的效果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1.2 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不够匹配

第一,不够注重培养学生金融分析能力。优秀的金融分析能力无论是在学术界或者行业中都是最为核心的能力,在一些地方高校中,《金融工程》课程往往是一门比较庞杂又广泛,与其他课程关联性非常紧密的课程。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讲解部分内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广度上不够。另外一方面,课程部分涉及较多的数学推导,如果没有涉及或者根本没有上,则对学生在掌握课程的深度上也不够。《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工程专业最核心课程,对学生金融分析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在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学生对于金融分析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难的。

第二,不够注重培养学生金融应用能力。金融工程的运用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除了金融分析能力,对于软件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软件的运用不论是在分析还是运用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当前,诸多地方高校除了理论讲解外,配备的实验课程的较少,软件的要求比较低甚至是没有,不论是《金融工程》的学习过程、实验过程、论证、实践过程都需要掌握金融方法和技能的运用。学生无法通过软件真正实现金融模型和金融工程方法的展示,无法深刻理解金融方程,在运用上很难做到得心应手。

第三,数理基础不够扎实。学生金融分析和运用能力都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作为支撑,否则无法做到有效分析和恰当运用。为此,在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有足够的数理基础课程作为铺垫,多数地方高校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等;但是,对于这些课程的要求通常较低,一般无法达到非常顺畅应对后续《金融工程》中的数学建模和逻辑推导,这些内容是花环相扣,这样通常会使得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受到影响,会对教学效果和效率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更达不到培养目标。

1.3 对《金融工程》的学术前沿和业界发展介绍不足

本科阶段是学生机会最多、选择最主动的阶段,在此期間,如果能深刻认识专业的发展,包括学术前沿和行业状况,这对学生学习《金融工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本科的教学中没有对学生学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学生需对学科前沿应当有所了解,学生自己在心中对于课程有个基本定位,对学生将来个人发展和当前的课程学习都有所裨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在业界的运用不断涌现出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知道当前《金融工程》在业界中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应当有哪方面的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相应的内容,使得我们的学生跟上时代发展。

1.4 地方高校学生金融实践条件较弱

学生在无论将来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事金融行业,金融氛围与实践条件有着重要影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知名城市,金融行业发达,有着浓厚的金融氛围、广阔的金融视野、提供的金融就业、实习、项目等远远大于地方高校,其中大型券商研究部门、私募、产业基金等大多数都在大城市,他们对于金融工程的运用是金融行业中最多的,在客观上拉开了地方高校和重点院校的距离,这是在地方高校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

2019上半年京沪两地的金融业GDP在3000亿左右,占全国的16%,深圳居第三位,其后是天津、广州、重庆三地,而其余城市规模均未达到千亿。前二十城占比中国金融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其他地方,特别是三线城市及以下的更加少数,从而所能提供的就业和实习等将无法与大城市的条件相比。《金融工程》是不仅理论性强,也极其实用的一门课程,除了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之外,更应当参与市场的实践,学生如果要参与同等质量的实习和业界培训,将支出更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也将对学生将来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地方高校学生基础较薄弱,大多数将在本科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少数继续深造,极少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对此,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我们学校或者说专业的竞争力,这是我们在《金融工程》教学探索中也非常有必要思考的问题。

2 地方高校《金融工程》教学应当注重的相关建设

2.1 重视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教学

根据高校层次,配备足够的课时,设定适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工程学习目标,充分讲解金融工程思想,金融工程逻辑和方法。使得学校、老师、学生都足够重视金融工程的教与学,充分意识到,《金融工程》是各学科的集结运用,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去学习和应用。

2.2 适当调整《金融工程》课程标准

第一,注重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在将金融工程融教学的过程中,对重点理论和案例必须给足够的时间,必须搞清楚,学者的逻辑是怎么样?学生自己如何思考?不同的思考最终的差别会怎么样?实际运用中是怎么处理?等涉及宽广知识面和有一定深度的讨论。在数学推导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推导过程,还需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其理由是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方法在《金融工程》学习中的运用,更能通过数学方法提高金融分析的能力。

第二,加强实验课程要求。在《金融工程》教学过程中,对实验课程的要求必须明确,最好设计要求指标,例如对于数学模型的理解程度、对软件的掌握等级、对金融应用的要求高低。要求学生掌握一门软件语言是学生将来进行学术研究和行业就业的一项基本技能。

第三,适当提高数理基础课程要求。各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一方面,提高数学课程的要求,可以适当提高统计学中概率论的要求以及考虑增加开设《随机过程》的课程,考虑到地方高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只要求涉及《金融工程》课程的部分内容即可,否则对于学生学习信心会造成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对教师的配备可以考虑安排数学、统计专业或者方向的教师进行《金融工程》的授课。

2.3 增加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的讲解

介绍当前金融工程专业学术前沿的发展状况,例如学者做了哪些贡献,某些高校成果如何?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专业发展。另外,介绍金融工程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可以通过邀请业界相应的公司人员前来介绍,深度貼近业界前沿。

2.4 创造金融工程实践

首先,任课老师必须能紧跟金融工程行业发展,了解行业观点,掌握行业动态,学校应当鼓励老师深度参与企业合作研究、参加行业会议,积极与行业人员交流沟通,将行业知识融入课程教学;其次,学校可以成立金融研究机构,例如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等,其中部分针对金融工程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市场交易,从实实在在的市场经验中获得实践;再次,邀请行业专家进入学校利用周末、小学期等学习行业技能和知识并对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前往大城市实习。

3 结束语

地方高校在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中还需要倾注更多精力,对金融工程教学的探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深刻认识《金融工程》在金融工程专业中的重要地位,直面地方高校在教学中的客观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推动学科教学发展、培养适应金融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振龙.陈蓉.金融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牛伟华.《金融工程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4,(4):66-69.

[3]高莉.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绿色科技,2013,(10):271-272.

[4]张小艳.对金融本科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2011,(12):200-101.

作者:张礼铭

第三篇:改革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助推金融人才培养

摘 要:随着经济及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金融市场化改革急需大量既懂理论又精通实务的金融人才。但现阶段金融人员的从业现状不容乐观,怎样通过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的全面改革,以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是高校金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就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入手,对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助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 金融专业 教学改革 改革措施

在金融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高校金融专业教学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需要高校按照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当下,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知识更新速度慢、课堂乏味而枯燥、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造成金融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与社会需求有所偏离,无法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提出的高度化、多元化等需求,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最近几年,金融改革步伐越来越快,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全局性金融改革,着手于设计顶层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实施;另一种是依托实验区形势大力改革区域性金融业,重视调动并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试点、总结以及推广等模式加以实施,尊重市场自下而上的选择行为。如果说前者把握市场资金流动性且与资金架构有宏观效应特点,能有效抑制金融市场出现不公平的问题,支持经济快速发展,那么后者就充分尊重了市场的原则及选择,调动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1]。尤其是后者的改革步伐越来越快,包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深圳重点围绕金融实施对外开放与合作、温州重视规范化运作民间资本、义乌通过创新金融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丽水金融改革等,大力推动区域性金融改革进程,对中国发展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

但高校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模式大同小异,目标均是培养全面发展、理论基础坚实而广阔、专业知识水平高的金融人才,缺乏对投资思维、金融实践与实务等的培养,使人才缺少竞争力。随着高校培养研究型金融专业人才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专业毕业生结构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从普通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找到日常工作岗位,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也很难找到理论知识扎实且擅长营销、服务及管理的基层金融人才,对金融改革的推进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所以高校迫切需要跟上金融改革步伐,尽快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培养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2 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立足市场需求,加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教育

一方面,高校要基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培养金融人才的目标,致力于培养金融专业通才。现代金融业的高速发展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备全面的专长,尤其是要具备实际的金融工作能力[2]。因此,高校及教师要及时更新金融专业教学理念,尽快将重视传授金融知识转化成重视培养能力与素质,打破过去由教师传授金融理论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及时树立传授金融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三位一体金融专业教学理念。如可依据学习、研究、工作的一体化模式,以学习金融前沿理论、分析重要金融理论问题与实务、研究金融业为导向开展探究性的金融专业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形成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不仅是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高校发展金融教育教学事业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高校要改革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加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教育。如高校应顺应研究金融理论的微观趋势,逐渐把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中心由宏观转向微观,设置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包括金融风险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效率学、金融创新学等,同时加强对金融专业学生数学、外语、法律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知识的传授与培养,重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与融合、渗透,建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尤其要强调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运用技能,并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学科课程以及科研成果,吸收国外最新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建立健全高校金融专业学科体系,为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2 进行演示讨论,训练大学生的金融思维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应具有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而演示讨论教学法就主张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动脑环节获取知识,能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3]。所以金融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可进行演示讨论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形成金融投资思维意识。换言之,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创设金融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金融知识的相关答案,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该过程中,师生往往能建立相互尊重的、平等的关系,营造金融课程民主、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圍。在进行金融专业演示讨论教学时可分成四个具体的阶段。

一是明确讨论主题,即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一些金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接着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演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存在学术争议的观点。

二是学习研究阶段,教师在该环节要重视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对资料的搜集能力,并依托信息、资料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讨论交流阶段,教师在该环节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5~10人,接着由小组进行讨论、发言,让每一名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畅言,发表各自独立的看法与见解。这一阶段能有效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总结综述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对胆子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其更多发言的机会,而在辩论中容易情绪激动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其适当调整。

四是讲评与总结阶段,也就是教师整理、归纳学生在研讨环节的观点,及时补充、总结。教师不仅要补充、提升一些好的观点,还要引导学生细致而深入地思考,对创造性强的观点给予鼓励,引导有思维深度的学生基于问题撰写学术论文,从而使学生的讨论成果变得有形、具体,让学生获得自豪感、荣誉感,刺激并保持学生学习金融知识以及掌握金融技能的兴趣。

2.3 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优化金融专业课堂教学

一是融入网络金融知识,创新金融专业教学内容。过去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在内容方面和发展互联网金融是脱节的,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空间有较大限制,所以教师要及时调整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不需照搬国外的一些原版教材,而要重视结合国内实践。

二是科学应用金融APP,丰富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致使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务必要基于学生个性特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兴趣,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学习,使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事半功倍。

三是设置互联网金融课程,优化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在设置金融专业的课程时要从金融工作实际出发,以应用为导向删减或增加一些金融课程[4]。如为确保金融专业课程的有效重构,教师要加强分工与协作,促使课程在调整之后更趋于合理、科学,同时高校要组织金融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课程,包括P2P信贷、互联网融资、互联网营销模式、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操作实务等课程,并在教学实际中积极应用。

2.4 改革实训课程,进一步加强专业的校企合作

首先,促进高校金融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尽管金融理论课经典案例分析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但实训课程才是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内涵的最佳方式。正如知行合一理念,学生只有自己动手操作,才能真正理解每一个细节。高校金融专业一般分为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大的方向,每一个方向均可开设实训课程[5]。如银行方面就可开设实地参观商业银行、现场观察商业银行流程等实训课程,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让学生进入商业银行担任一段时间的大堂经理。商业银行的部分实训需要实地考察,但部分实训则在学校就能完成,如银行礼仪,在专门的实训教室就能让学生逐个模仿、演示,教师在一旁进行纠正即可。又如证券投资的实训课程,在实训室就能完成,只需在实训室给每一名学生配备电脑并安装专门的证券投资模拟操作软件,学生就能观看外汇、股票等行情,接着自己开设一个模拟账户实施模拟操作,让学生真正参与证券投资,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更容易体会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的波动情况,身临其境感受市场风险。但保险方向的实训课程开设难度就较大,需要保险公司配合,实现校企合作。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在传统的认识里,大学是和社会现实保持距离的一个象牙塔,该认识显然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特别是高校金融专业的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必须实现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首先,校企合作体现在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所以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而参与企业运作是教师最佳的学习方式。如证券投资领域,金融专业教师就可到证券公司担任顾问,帮助公司解决关于投资的问题,从而掌握最新的证券发展动向,这对证券公司与任课教师都是有利的,是双赢的局面。

最后,校企合作还体现在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如对于实训课程的讨论,银行方向、保险方向的部分实训课程需要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合作才能完成,所以高校在收取学生的学费时可合理选择一家商业银行,这对商业银行而言可赚取不少费用,而校方就可凭借该契机,让该商业银行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机会。又如每一位大学生都会由校方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此时校方也可凭借该契机,要求保险公司为金融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实习机会。尽管校企合作会使高校消耗一部分资金、精力,但校企合作在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更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持续增强学生的金融实践操作能力。

3 结语

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务必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与理论素养,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主动思考、大胆探究、勇于实践,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促进金融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从而向社會输送大量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服务于金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团.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之我见[J].经贸实践,2016(14).

[2] 李涛.实现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途径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

[3] 吕秀梅.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4] 顾宁,关山晓,张敬雨.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研究[J].学术探索,2015(12).

[5] 刘艳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对工科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作者:李之光

上一篇:幼儿园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与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