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亡者归来”到“疑罪从无”——赵作海案与念斌案的比较

2023-01-30

继佘祥林案、赵作海案、以及后来的张氏叔侄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后, 中央政法委针对这一系列在执法中出现的问题, 出台了一些规定, 规定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 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宣告被告人无罪。从中可见, 中央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所以, 审判机关在审理案件时, 在证据不足, 事实不清的情况下, 就应该严格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一、从“疑罪从轻”到“疑罪从无”

( 一) 赵作海案中的“疑罪从轻”

1999年5月8日, 在商丘市的赵楼村发现了一具尸体。当地公安局经过立案侦查, 认定该村的赵作海有嫌疑。在刑讯逼供之下, 赵作海被迫做了9次有罪供述。2002年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赵作海死刑, 缓期二年执行,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直到2010年, “被害人”赵振响的回家, 赵作海才最终被无罪释放。在赵作海案件中, 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错误? 连尸体是谁的都还没弄清楚, 最后法院就给出了判决, 判赵作海死刑, 缓期执行。在赵作海杀人案件的各种成因中, 我认为审判机关没有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无疑是铸成赵作海杀人错案的重要原因。而赵作海最终能够得以无罪释放, 是因为“亡者”赵振响的归来, 而继续再关押赵作海的理由已彻底消失。所以, 最终不得不放人。

( 二) 念斌案中的“疑罪从无”

2006年7月27日, 福建省澳前村两户居民家中多人出现中毒症状, 其中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经过侦查, 认为其邻居念斌有重大作案嫌疑, 于是念斌被逮捕, 提起公诉。后该案历时8年9次开庭审判, 念斌4次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到2014年8月22日, 终因证据不足, 最终被宣判无罪。从中, 我们可以看到获得这个无罪判决的艰辛。但在该案中, 除了有念斌的供述之外, 还是没有任何其他证据能够指控念斌有投毒行为, 而我国刑诉法明确规定, 只有被告人供述, 没有其他证据的,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而就是在这样事实不清, 证据不足的情况下, 羁押了念斌8年, 可不管怎样, 最终的结果总算让大家满意。在我国的刑诉法中明确规定, 证据不足, 事实不清, 就应该被推定为无罪, 在法律上, 就居于无罪的地位, 就不能被当作罪犯来看待, 那么他的人身自由也就不应该受到限制和剥夺。

二、我国对“疑罪从无”原则的认识历程

( 一) 疑罪概述

什么是“疑罪“呢? 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 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 因证据不足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 以及罪行轻重、此罪彼罪与一罪数罪等方面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也有学者认为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 司法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经审查在定罪与否的问题上存在疑问且未得到合理排除的一种状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指诉讼主张虽有证据予以支持, 却达不到证明程度所要求的标准, 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处于一种既不能证实, 也不能证伪的状态。

( 二) “疑罪从无”原则在我国的规定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许多法治国家开始普遍采用的的一项原则, 随着法治的进步和完善,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也在逐步确立这一原则。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 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 第162条则规定: “证据不足,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 应当作出证据不足, 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从中可以看出疑罪从无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到2012年新刑诉法的修改, 增加当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时, 侦查机关无需经过补充侦查就可以不起诉, 对于那些事实不清, 证据不足的案件, 二审法院只能发回原法院重申一次, 如果再有不服, 那二审法院只能自己审理该案件, 该规定限制了上下级法院对因事实不清, 证据不足而对案件相互推诿, 不去审理判决的局面, 那么案件再到二审法院这里时, 如果还是证据不足, 事实不清, 法院就必须作出有利于被告的无罪判决。从中可以看出疑罪从无原则在我国的完善。从以上可以看出, 我国一直在完善疑罪从无这项原则。尽管目前在各国的法律中对疑罪从无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其基本含义还是一致的, 即任何人在未被依法确定为有罪以前, 应被推定或假定为无罪。既然被假定为无罪, 那么这个人就是享有宪法中规定的作为人他该享有所有权利的人, 我们就不能把他当作一个罪犯来看待。

三、从“疑罪从轻”到“疑罪从无”看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保障进程

从福建省高院对念斌案的判决结果中, 我们可以看到该结果不仅仅改变了念斌的命运, 很多人的命运也将会随之改变。法院最终判决念斌无罪释放, 彰显了福建省高院对法律制度的严格遵循和对人权的保护。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提出的主题就是“依法治国”,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当然, 只要我们一直坚持追寻“保障人权, 构建和谐社会和民主法治社会”的司法理念, 我们就不得不选择适用疑罪从无这一现代文明执法原则。因为坚持适用“疑罪从无”原则不仅是刑法价值的必然选择, 也是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现在我国一直在提倡保障人权, 要想真正的使人权得到保障, 就必须坚持适用疑罪从无原则。因为适用疑罪从无原则不仅可以防范一些案件因为证据不足而被误判, 从而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同时也是我国的司法改革开始重视社会正义, 尊重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体现。疑罪从无原则在法律中有着它独立存在的价值, 它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也是法治国家对人权保障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 所以我们要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 严格遵守疑罪从无原则。

四、我国在适用疑罪从无原则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综观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 要真正落实疑罪从无原则, 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 一) 公检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应严格遵循法律规定, 认真落实疑罪从无

对于从事司法工作的办案人员来说, 无论案件走到哪个环节, 都要认真谨慎, 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 符合条件的, 就立案, 起诉, 审判。不符合的, 就严格遵循疑罪从无原则, 按无罪处理。即使发现有疑问, 但还是证据不足, 仍旧不能判决有罪。因为冤假错案一旦铸成, 就会对司法公正造成极大的伤害。

( 二) 强化公检法三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

做好刑事司法工作, 仅仅靠法院一家是行不通的, 三机关之间必须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因为有好多的冤假错案的发生都是与三机关之间“没有原则”的配合, 而缺少有效的制约有关, 才导致了冤假错案的频频发生。所以, 必须加强三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

( 三) 坚持以审判环节为中心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坚持以审判为中心, 那么根据审判中心主义的要求, 在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中, 都要突出审判环节, 围绕审判中的事实认定, 法律适用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指控和辩护, 因此, 从长远来看, 我们应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现代刑事司法体系。

摘要:“疑罪从无”作为我国刑事审判的原则之一,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现在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的重视。首先, 本文通过对疑罪、疑罪从无原则的论述及念斌案与赵作海案件的对比, 来阐明疑罪从无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贯彻运用。其次, 结合疑罪从无原则在我国的适用情况, 说明我国开始重视疑罪从无。最后, 结合我国国情, 阐述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 贯彻适用疑罪从无原则对法治进步的推动,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对中国法治的现代化转型的推动。

关键词:疑罪,疑罪从无,司法实现,法治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云腾, 段启俊.疑罪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 2006 (3) :3.

[2] 谢杰进.“疑罪从无”在实践中的艰难展开[J].犯罪研究, 2009 (5) :3.

上一篇:TTC比色法测定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下一篇:烧碱能耗“十二五”指标如何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