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言论自由权的宪法规制——从比较法的角度

2022-11-30

一、引言

将立宪主义确定下来的宪政国家, 总是会把宪法放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同时, 也会把宪法放到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地方去。宪法经历几百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了国家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 宪政也成为了治国理政的最有效的方式。毋庸置疑, 宪法、宪政是超意识形态的, 不因社会道路不同而失去它的价值, 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而现在宪法的发展还在一个上升阶段, 探寻宪法的真谛, 析出属于真理的部分, 指导和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从各国宪法规定的内容来看, 几乎都是以保障人权为主线的。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所制定的世界第一部宪法, 人权被摆到了首要的位置;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所写下的优美篇章: 《人权宣言》, 更是成为了法国以及欧洲各国的宪法蓝本。随着世界各国的宪政运动轰轰烈烈的发展, 宪法也就成为了反抗专制压迫, 保障人民权利的武器, 捍卫各国民主的果实。在学理上, 宪法主要分两部分: 基本人权和统治机构。基本人权是人作为人自由发展的所必须的权利, 而统治机构是为了使基本人权不受侵害的保护伞, 人民将一部分权力集中给了统治机构, 形成了一个社会契约: 国家公权机构应该有责任去保证人民实现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追求幸福。

人权大致可分为自由权, 参政权, 社会权。1自由权可谓人权中的核心, 包括人身自由、经济自由, 以及接下来要展开的精神、言论自由等。自由权, 特别是言论自由, 是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试想连言论也受到控制, 与封建专制无异, 也阻碍了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 更给多样性的世界抹上了一层阴云。人们痛定思痛, 不再想回到暗无天日没有自由的专制社会, 给予了言论自由权以“至高无上”的保护, 比如英美法系中的沉默权, 以及“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 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伏尔泰) 。但是,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网络信息传递日益发达, 言论的力量不可估量, 一句不实的话传播也许会给某些人以利益, 但严重的是, 也许会给社会或者个人以巨大的打击。古训“人言可畏”在当代社会, 显得格外刺眼。

二、言论自由权的边界

各国宪法将人权规定为不可侵犯的永久的权利, 采取了绝对保障的立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权是没有限制的。人权是对个人而保障的, 但是人不能无视社会关系而生存, 即不能损害他人的人权而肆意行使自己的权利, 所以, 限制人权的行使是当然的, 脱离了限制人权, 保障人权也只是空谈。根据马克思经典论著, 世界本身就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事物, 人权的“绝对化”保护, 是为了凸显民主自由社会的价值取向, 彻底摒弃专制社会的遗毒。同样, 言论自由在保护的前提下, 也是有其边界的, 超过了这个边界, 也将受到限制。

( 一) 日本关于人权 ( 言论自由) 限制的学说

日本国《宪法》不就各类人权分别加以限制, 而是采用了把“公共福利”作为限制条件加以一般规定的做法, 即第12条中规定: “国民对基本人权负有为公共福利而利用的责任”, 而在第13条则就国民的权利, 规定“在不违反公共福利的限度内, 有必要在国政上予以最大程度的尊重”。关于公共福利条款, 日本学说中大致有两种观点。

1. 一元外在制约说。即所有的人权均受到“公共福利”的限制, “公共福利”是独立于人权之外, 并可对人权加以限制的一般性原理。这一学说以美浓部达吉2为代表, 对于“公共福利”的理解, 可以用“公益”或者“公共的安宁秩序”抽象的把握, 但是过于抽象也带来了解释上的问题, 不易于界定人权的边界。

2. 内在与外在的二元制约说。即依“公共福利”可以限制的人权仅限于接下来宪法所明文规定的“经济自由权”以及“社会权” ( 日本《宪法》第22条, 第29条) , 而日本《宪法》第12条、第13条只是宣示性的规定, 不能具体规制人权。至于诸如自由权、参政权等权利, 应当服从权利之间内在的社会性的制约3, 不能事前制约, 而只允许事后经过法院正当程序加以限制。但是这种学说将社会权与自由权截然划分, 以及对“公共福利”的理解过于形骸化, 都是其问题。

后来日本的学说进行了改进, 对于人权的限制逐渐跳出了“公共福利”这个框架, 往人权内在制约, 互相比较衡量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对言论自由权, 日本采取了较其他人权更为严格的限制标准, 即若要限制言论自由, 必须有充足且强力的理由, 否则不能限制。

( 二) 美国关于言论自由限制的争论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 “国会不得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与情愿政府伸张正义的权利。”对于三权分立的美国, 这里不仅仅只是规定国会不能限制言论自由, 政府、法院有责任实施法律, 且受到监督, 自然也应当遵守这条规定。和其他权利条款不同, 第一修正案的文字非常简单、直接、完全、绝对, 不带任何违反后果等惩罚字眼, 似乎所有的言论自由都受保障。但是, 这种理解是不符合普通法传统的。显然, 为了保护公共治安与普遍福利, 某些言论必须受到限制。4在美国, 个人不能利用言论自由制造恐慌, 不能制造伪证和一些虚假、误导性商业广告; 另外, 淫秽、挑衅或渲恨言论至今不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对于第一修正案的解释, 法学界历来持有两种观点: 保守的解释认为, 第一修正案仅明确取消了对言论新闻自由的“事前限制”; 更为激进的解释则坚持这项修正案具有双重目的, 不但取消了事前限制, 而且禁止对煽动性诽谤的指控。历史研究表明, 第一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使各州 ( 而非联邦) 获得调控言论的立法权力。因此, 当时各州普遍存在的煽动诽谤法是有存在理由的, 即如保守的解释那样, 第一修正案仅仅只宣示了禁止事前限制, 但不禁止事后惩罚。

美国关于限制言论的标准 ( 清楚与现存危险标准) , 在现代产生了分歧。多数学者仍然采用一贯的利益“平衡”标准 ( 后来被日本所借鉴) , 少数学者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平衡, 坚持认为第一修正案对言论授予“绝对”的保护。5在后来的司法实践中, 最高法院在“平衡”和“绝对”之间确定了折衷办法, 沿袭至今。综上, 言论自由权是有其边界的自不待言, 而且, 以权利之间的内在衡量, 通过个案来平衡作为标准成为了广泛认可的做法。

三、我国言论自由的宪法规制范围和方式

( 一) 范围

我国宪法将言论自由权确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一纲领性的规定使中国的社会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鲜有具体的立法来保障或者规制言论自由权, 仅仅停留在了宪法层面, 似乎看起来我国对言论自由权采取的是绝对保护的立场。

其实不然。在当今大数据交互的年代, 我们的言论自由权并不是绝对的保护的, 更多的情况下, 规制言论自由是行政机关具体裁量的事情。比如非经本人同意的微博的删除, 或者仅根据地方政府规章就限制个人发表言论。那么, 赋予行政机关巨大的裁量权, 侵犯公民言论自由的情形就不可避免。6

所以, 规制言论自由的范围, 变得尤为重要。究竟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 什么样的言论不受保护, 甚至要限制呢?

1. 在中国, 言论容易被煽动并成为秩序的压力。在当今法治的中国, 应当重视秩序的法的价值。在法理上, 秩序是对自由的保证, 没有秩序价值, 自由也只是空谈, 更不用说言论自由了。中国有庞大的言论群体, 加之网络时代的兴盛, 一句不实的话被煽动起来, 也许会引起轩然大波。所以, 依据美国的经验, 煽动性言论是需要受到规制的。

2. 一般国民或者大众媒体对司法机关裁判的批判, 会妨碍到司法独立。7司法是公民权利最后一道防护墙, 司法独立则是作为保障公民权利的最重要的原则, 试想司法不独立, 各种力量都来干扰, 公民个人的权利就会受到践踏, 也就没有公平正义可言了。大众言论和公共媒体就是这些力量之一, 如果仅因为公愤使犯罪嫌疑人得到不公平的量刑, 在没有废除死刑的我国, 会有多少人在刑法上不应判死, 却因为舆论压力而被判死刑, 这是不可想象的。司法独立, 才能有公平的判决。所以, 根据日本、美国的经验, 对司法的极端言论是需要规制的。

以上只是以不完全列举方式说明了我国言论自由的规制范围, 究其根源, 我认为还是各国宪法的“公共福利和社会秩序原理”, 人必须在社会生存,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就必须满足社会运转的一般要求。至于规制办法和强度, 应通过个案衡量, 达到一个平衡点, 不至于使言论自由成为一纸空文。

( 二) 方式

宪法言论自由权的确实实施, 关键在于违宪审查制度。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属于最高立法机关审查制, 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审查机关, 审查全国的违宪法律法规以及违宪的公权行为。这种监督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从而保证了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得以更有效地贯彻和执行。但是问题在于立法机关自己审查自己, 有的时候就失去了审查的意义。

我国也有呼声, 采取法国式的专门机关审查制, 即设立相对独立于人大的宪法委员会, 既可对抽象的法文件进行全阶段的审查, 也可以在具体宪法诉愿案件中附随性地审查法文件, 对公民的宪法权利也可以进行实时、具体、有效的保护。这是在我国政治制度下所广泛接受的做法。

综上, 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并行, 对立法行为进行违宪审查, 以规制言论自由权, 具体实施宪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规制是为了更好地行使言论自由权, 对于发展中的大国,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摘要:言论自由权, 是基本人权的范畴, 世界各国在制定宪法之初都特别保障言论自由权, 使其免受公权力机关的侵害, 这是民主自由社会的要求, 也是形成个人人格的基本保障。但是, 由于不当地使用言论自由权, 比如煽动性微博的转发、新闻的失实, 都会对社会秩序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而阻碍社会发展, 自然也会对人权保障不利。本文将从比较日本、美国对言论自由权的规制出发, 来探讨中国言论自由权在宪法下的规制范围和方式。

关键词:言论自由权,宪法,边界,范围和方式

参考文献

[1] 芦部信喜.宪法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2, 312.

[2] 张千帆.美国联邦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346-368.

[3] 黄璐.略论言论自由的界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 30 (1) :91-92.

[4] 秦前红, 黄明涛.论网络言论自由与政府规制之间的关系——以美国经验为参照[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14, 16 (4) .

上一篇:岩溶地区冲孔灌注桩工程项目管理下一篇: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