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大纲

2022-11-24

第一篇: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本着“培养理论知识够用、职业技能实用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着“加快和完善我国物流人才的储备和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通过学习《物流基础》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和基本规则,能够应用所学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结合实际需要,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学习其他物流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

(一)物流概述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物流的起源、发展史以及现状和作用

(2)掌握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 (3)理解物流关键活动之间的关系,物流总成本的核算

2、教学内容

(1)物流的概念和理论观点

(2)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学说 (3)物流关键活动和物流总成本的计算

(4)物流的发展史及其影响因素和意义作用

(二)物流系统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物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物流系统的要素和经济效益

(3)掌握物流系统的一般规律和设计步骤

2、教学内容

(1)物流系统的含义和要素、特征 (2)物流系统的设计

(三)物流功能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物流的基本功能及其概念

(2)理解并掌握物流各功能合理化的要求和作用

2、教学内容

(1)物流各个基本功能概念介绍

(2)物流各个功能合理化的因素及作用

(四)物流社会化与物流企业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物流社会化的趋势和物流服务的概述 (2)理解物流节点的构成和节点

(3)掌握物流网络的构造和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2、教学内容

(1)物流社会化的趋势和形态 (2)物流服务的方式

(3)物流网络的构造和节点 (4)第三方物流的种类

(五)客户需求与服务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客户需求的特性以及需求管理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需求预测和需求管理的方式和考虑因素

2、教学内容

(1)客户需求的特性,需求预测的方式 (2)需求管理的因素,需求管理的难点

(六)物流信息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物流信息的组成部分和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意义 (2)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的主要技术

(3)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层次和物流应用软件的分类

2、教学内容

(1)物流信息系统的组成和意义

(2)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和应用软件

(七)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和采购总成本的含义和重要性 (2) 理解采购的流程和成本的核算,理解库存及其成本 (3)掌握采购和库存的流程和成本预算

2、教学内容

(1)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的含义和流程 (2)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核算

(八)运输与配送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运输和配送的含义

(2)理解和掌握运输管理和配送管理的特点、因素

2、教学内容

(1)运输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2)配送的分类

(九)仓储与配送中心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仓储的角色及功能、配送中心的特征和种类 (2)理解仓储的产权决策和设计

(3)掌握仓储的优缺点和配送的基本功能

2、教学内容

(1)配送中心的管理 (2)仓储的管理

(十)国际物流

1、教学基本内容

(1)了解国际物流的多种方式

(2)理解和掌握国际物流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内容

(1)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 (2)国际物流的特点和多方式

(十一)物流组织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供应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战略联盟和外包

(2) 理解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特征、现代物流标准化组织特征

(3) 掌握几种典型的物流组织结构、物流质量的关键衡量指标、物流绩效评估的方法

2、 教学内容

(1) 物流标准化的内容 (2) 物流绩效评估的方法 (3) 物流质量管理的特点

四、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王之泰、沈慧民、王伟:《物流基础》,高等教务出版社,2005年

2、参考书

(1)阎培金、王成:企业物流内控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2)杨长春、杨广君:物流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詹姆士.R.斯托克,道格拉斯.M.兰伯特,邵晓峰:战略物流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4)王之泰: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年

第二篇:物流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of Logistics)

一、基本信息

学分:2.5

总学时: 40 适用对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物流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物流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物”的流动规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之相伴而生的现代物流正在成为新的迫切的社会需求,现代物流管理揭示了物品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的内在联系,使物流活动从经济活动中凸现出来。物流学概论作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坚实基础。 通过现代物流的学习,要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物流的基本功能、物流信息技术、配送与配送中心、国际物流、物流成本、物流系统及物流工程、物流服务与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等物流基础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与讨论,让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在现代企业和社会、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管理人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为主,同时开展适量的课堂实验(供应链建模及其仿真实验、啤酒分销游戏)和实践活动(物流系统工程的数学模型建立与求解、物流企业的网上调查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观摩等)。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分:3课时 学时数:51学时

学时安排:课堂教学(42学时)、上机实践(9学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概论(6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现代物流的含义、分类、及其基本功能,现代物流的特点、现代物流的增值功能;熟悉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的作用、物流产业构成及其特征;了解现代物流学与相关学科。 重点内容:现代物流的含义、分类、及其基本功能,现代物流的特点、现代物流的增值功能。 难点内容:现代物流的增值功能,物流产业构成及其特征。 第2章现代物流要素分析(6学时, 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运输的概念、作用、五大运输体系及其特点,不合理运输的主要表现形式,储存的概念与作用、储存合理化的标志,包装的概念与功能、运输包装与销售包装,影响商品包装的因素、包装合理化方法,装卸的概念与功能、装卸合理化原则,搬运的概念、搬运活性、搬运合理化方法,流通加工的概念与形式,物流信息的概念;熟悉运输技术、商品运输系统合理化,存储技术,装卸的种类,装卸搬运技术,流通加工的合理化,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了解商品运输系统的构成,商品储存的过程、商品储存合理化的措施,物流信息的特征与作用。

重点内容:运输的概念、作用、五大运输体系及其特点,不合理运输的主要表现形式,储存的概念与作用、储存合理化的标志,包装的概念与功能、运输包装与销售包装,影响商品包装的因素、包装合理化方法,装卸的概念与功能、装卸合理化原则,搬运的概念、搬运活性、搬运合理化方法,流通加工的概念与形式,物流信息的概念。

难点内容:五大运输体系及其特点,不合理运输的主要表现形式,储存合理化方法,包装合理化方法,装卸合理化原则,搬运合理化方法。 第3章第三方物流(6学时,其中实验3学时)

要求掌握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第三方物流的价值;熟悉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主体与服务内容。 重点内容: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第三方物流的价值。 难点内容:第三方物流的价值,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主体。 第4章物流信息技术(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条形码的概念、条形码的优点、物流条形码标准体系、EDI的概念和分类、EDI的构成要素、现代物流技术的含义与构成;熟悉EAN-13码的结构、EDI通信方式;了解射频识别技术、GIS/GPS技术。

重点内容:条形码的概念、条形码的优点、物流条形码标准体系、EDI的概念和分类、EDI的构成要素、现代物流技术的含义与构成。

难点内容:物流条形码标准体系,射频识别技术,GIS/GPS技术。 第5章配送与配送中心(6学时,其中实验3学时) 要求掌握配送中心的概念、配送中心与传统仓库的区别、配送中心的种类、配送中心的功能、物流作业设备、物流中心设置原则和和要考虑的因素、单一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方法;熟悉现代配送中心的作用;了解LD-CED模型。

重点内容:配送中心的概念、配送中心与传统仓库的区别、配送中心的种类、配送中心的功能、物流作业设备、物流中心设置原则和和要考虑的因素、单一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方法。 难点内容:配送中心的功能、物流作业设备、物流中心设置原则和和要考虑的因素、单一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方法。

第6章国际物流(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的分类、国际物流的特点、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系统的模式、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概念、大陆桥运输;熟悉国际物流的发展阶段、国际物流合理化的几个具体作业途径;了解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美国、日本和英国的物流概况。

重点内容: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的分类、国际物流的特点、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系统的模式、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概念、大陆桥运输。

难点内容: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系统的模式、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概念、大陆桥运输。

第7章物流成本(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物流成本的概念和内容、特征、现代物流成本的构成、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熟悉现代物流成本的不同种类划分方法;了解物流成本的分布。 重点内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内容、特征、现代物流成本的构成、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 难点内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内容、特征、现代物流成本的构成、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物流成本的分布。

第8章物流系统及物流工程(9学时,其中实验3学时) 要求掌握物流系统的预测方法,库存控制系统,车辆调度与运输安排,物流结点的布局方法,理解物流系统的仿真方法。 重点内容:物流系统的预测方法,库存控制系统,车辆调度与运输安排,物流结点的布局方法。

难点内容:物流系统的预测方法,库存控制系统,车辆调度与运输安排,物流结点的布局方法。

第9章物流服务与市场营销(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理解顾客服务的概念和市场分析和市场计划。 重点内容:市场分析和市场计划。 难点内容:市场分析和市场计划。

第10章供应链管理(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供应链的概念和结构模型、供应链的类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熟悉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供应链管理的经济学解释、QR的含义及其实施要点、QR与ECR的联系、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供应链管理的原则、内容;了解供应链的特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方法。 重点内容:供应链的概念和结构模型、供应链的类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 难点内容:供应链的概念和结构模型、供应链的类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QR的含义及其实施要点、QR与ECR的联系。 总复习、答疑(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四、课内实验内容、要求及学时

(一)实验目的、方式及环境

1、从互联网上了解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

2、了解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传统的物流企业是如何在网上开展物流、配送业务的;

3、了解物流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和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作业设备;

4、实地了解国内物流配送中心的现状;

5、了解WinQSB实验软件环境的构成和基本使用方法;

6、掌握物流系统工程中预测问题、库存控制问题、设施选址问题、运输问题模型、指派问题模型、最短路问题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实验环境:WinQSB软件、开通Internet。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类型

实验内容介绍

应达到的基本 要求

学时 分配 1

物流企业的网上调查

综合

从互联网上了解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第3章结束)。

了解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传统的物流企业是如何在网上开展物流、配送业务的。

2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观摩

演示

了解国内物流配送中心的现状(第5章结束)。

实地了解国内物流配送中心的现状;了解物流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和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作业设备。

3

物流系统工程的数学模型

综合

学习使用WinQSB软件解决物流工程问题(第8章结束)。

掌握物流系统工程中预测问题、库存控制问题、设施选址问题、运输问题模型、指派问题模型、最短路问题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了解WinQSB实验软件环境的构成和基本使用方法。

3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闭卷 成绩评定标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内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陈子侠,蒋长兵,现代物流管理教程,中国物资出版社,第一版,2007 参考书目:陈子侠,现代物流学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3

第三篇: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40851203 学时/学分:2周/4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物流管理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

(二)课程设计性质

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后续课程:

ERP综合模拟、库存管理方法实践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是物流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性环节系列之一,是学习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软件工程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并掌握系统开发的理论、方法、规范技术和工具,了解与信息系统开发有关的国家标准,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掌握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算法,按设计流程编程,上机调试通过,验证结果并进行分析、完成论文。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在专业教师及外聘行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将学生带到物流企业现场参观,深化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对不同物流岗位的认识、对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发挥作用的认识,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比如带领学生参观营口港,让学生现场学习货物堆场及其物流信息系统的运作情况,亲身体验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第1-3天,课程培训,组织到企业或组织实地调查,或根据学生特点自行安排实践地点;

第4-7天,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框架,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初稿,按照学校统一的格式要求;

第7-14天,教师检查设计结果,组织答辩。

四、指导方式

由指导教师召开课程设计动员会,进行分组,指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讲解部分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小组的协同工作和指导教师的辅导,

完成题目。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验收及评定。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教师检查、提问,评定论文成绩)。 2.评分办法:

根据学生的报告题目与内容相结合的程度和报告的格式等综合质量给出,成绩评定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的成绩。

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管理信息系统》,蔡淑琴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管理信息系统》,陈国青,李一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制定人:陈 航 审核人:王海鹰 批准人:孟 越

第四篇:《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 2012年

日审定)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选课对象

专科国际商务(外贸单证)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课程4学分,课程学时数72。 国际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营销学的分支学科,与市场营销学具有许多共性。其是以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吸收了经济学、行为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它和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企业管理学、国际经济法学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的来说,本学科主要运用了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跨国营销的特殊问题,范围更广、难度更大,是一门建立在市场营销基本原理之上的高级市场营销学。

本课程主要是研究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国际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国际市场营销学从研究市场环境入手,进而讨论如何根据不同环境下的市场需求,开发设计相应的产品,采取合适的分销并制定合理的价格,通过适当的促销宣传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使用国际市场营销的概念与理论,把握国际市场营销的规律性,适应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了解开拓国际市场的基本方法;懂得运用国际惯例,对在华开展国际营销活动的国际企业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维护合法的贸易体系,同时借鉴外资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为中国企业的国际营销实践提供帮助。

三、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外汇基础与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国际市场营销学导论(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

2、掌握国际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3、掌握国际营销的动因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市场营销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国际市场营销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二、国际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国际市场营销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四、学习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意义 第二节 国际市场营销的内涵和特点

一、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概念

二、与国际营销相关的几个概念

三、国际营销的方式

四、国际营销与国内营销

五、国际营销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国际市场营销的动因

一、国际营销的市场动因

二、国际营销的竞争动因

三、国际营销的资源动因

四、国际营销的利润动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国际营销的含义

2、 国际营销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难点:

1、 国际营销与国际贸易的区别比较

第二章

国际营销的人口、经济与自然环境(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口环境因素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2、了解和掌握经济环境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3、了解一国的自然环境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4、掌握绿色壁垒及国际营销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营销的人口环境

一、 人口总量

二、 人口增长

三、 人口结构与国际营销

四、 人口分布及流动

第二节 国际营销的经济与金融环境

一、 经济发展阶段

二、 经济结构

三、 收入情况

四、 基础设施与国际营销

五、 金融环境与国际营销

第三节 国际营销的自然与生态环境

一、 影响国际营销的自然环境因素

二、 环境恶化与绿色营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人口环境

2、经济与金融环境

3、自然与生态环境

难点:

1、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

第三章

国际营销的政治、法律环境(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和掌握影响国际营销的政治因素

2、掌握政治风险的评估及防范措施

3、了解影响国际营销的法律因素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营销的政治环境研究

一、 政治体制及政策方针

二、 政府的角色和行为目标

三、 政治干预

四、 政治稳定性

第二节 国际营销政治风险的评估与对策

一、 政治风险的表现

二、 政治风险的评估

三、 政治风险的防范对策 第三节 国际营销的法律环境

一、 各国的法律体系差异

二、 母国的相关法规

三、 目标市场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四、 国际法与国际惯例

五、 国际营销纠纷及其解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母国的法律环境

2、东道国的法律环境

3、国际法与国际惯例 难点:

1、评估东道国的政治与法律环境

第四章 国际营销的社会文化环境(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营销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

2、认识文化适应及克服“自我参照准则”的重要性

3、掌握影响国际营销的社会文化因素

4、了解社会文化因素对商业习惯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文化环境研究与跨文化适应

一、 文化及其特点

二、 社会文化与国际营销

三、 文化适应与国际营销

四、 文化变迁和文化渗透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第二节 影响国际营销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 语言文字

二、 教育水平

三、 宗教信仰

四、社会组织

五、价值观念

六、风俗习惯

七、审美意识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与商业习惯

一、研究各国商业习惯的必要性

二、社会文化与商业习惯

三、各国商业习惯简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东道国文化环境研究

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人性格和商业习惯 难点:

1、自我参照准则(self-reference criterion,SRC)

第五章 国际市场分析( 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国际市场的分类

2、了解国际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3、了解国际消费者行为及其基本研究内容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市场概述

一、 国际市场的内涵及分类

二、 当代国际市场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主要国家或地区市场特点分析

一、 美国市场特点

二、 西欧市场的特点

三、 日本市场的特点

四、 东南亚市场的特点

五、 中东市场的特点

六、 非洲市场的特点

第三节 国际消费者行为分析

一、国际消费者行为的内涵

二、国际消费者行为决策与行为的差异

三、国际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国际市场的重要性

2、国际市场中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难点:

1、国际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六章 国际营销调研( 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营销信息系统的构成

2、掌握国际营销调研的程序

3、熟悉国际营销调研的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营销信息系统

一、 国际营销信息系统的定义与构成

二、 国际营销信息

第二节 国际营销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一、 国际营销调研的概念

二、 国际营销调研和内容

三、 国际营销调研的程序

四、 国际营销调研的方法

第三节 国际营销调研的组织管理

一、 多国调研的组织与协调

二、 利用国际市场调查代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国际市场信息的内容和来源

2、国际营销信息系统的构成 难点:

1、国际营销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第七章 国际市场细分(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市场细分的思路

2、把握国际市场宏观细分的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市场细分

一、国际市场细分的基本思路

二、国际市场宏观细分

三、国际市场微观细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国际市场细分的基本思路 难点:

1、国际市场微观细分的变量有哪些

第八章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 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进入的方式及特点

2、了解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决策的原则

3、掌握国际市场进入应考虑的因素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出口进入方式

一、 出口方式概述

二、 间接出口

三、 直接出口

第二节 合约进入方式

一、 许可证贸易

二、 特许经营

三、 合同生产

四、 工程承包合同 第三节 投资进入方式

一、 投资进入方式概述

二、 合资与独资决策

三、 并购和创建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三种模式 难点:

1、三种模式的具体方式

第九章 国际市场产品决策( 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把握国际市场的产品标准化和差异化决策

2、了解国际市场新产品开发

3、了解国际市场产品组合优化决策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市场产品设计决策

1、国际市场的产品整体概念

2、国际市场产品的标准化设计

3、国际产品的差异化设计

4、国际产品设计决策应考虑的因素 第二节 国际市场新产品开发决策

1、国际新产品开发的理论基础

2、国际新产品的含义

3、国际新产品开发的过程

4、国际新产品的市场扩散 第三节 国际市场产品品牌决策

1、品牌的含义和作用

2、国际市场的品牌使用决策

3、国际市场的品牌设计决策 第四节 国际市场产品组合决策

1、产品组合及相关概念

2、国际市场产品组合决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产品整体概念 难点:

1、产品标准化设计

2、产品差异化设计

第十章 国际市场分销决策(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分销系统

2、掌握选择国际分销渠道的原则与方法

3、熟悉国际分销渠道管理策略

4、了解国际实体分销的目标与管理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分销系统

一、 国际分销系统概述

二、 国际中间商类型

三、 国际分销渠道模式

第二节 国际市场分销渠道决策

一、 国际分销渠道的长度

二、 国际分销渠道的宽度

三、 影响国际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 第三节 国际市场分销渠道管理

一、 制定国际分销目标

二、 选择国内外中间商

三、 国际分销渠道的控制

四、 国际分销渠道的调整 第四节 国际市场实体分销

一、 国际市场实体分销的功能

二、 国际市场实体分销的目标

三、 国际市场实体分销管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国际分销系统

2、实体分销 难点:

1、 国际分销渠道

第十一章删节

第十二章 国际市场沟通决策(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广告活动

2、了解国际市场人员推销的特点、组织形式以及推销人员的管理

3、了解国际市场营业推广的形式

4、了解国际市场直复营销的形式

5、掌握国际市场公共关系的主要方式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市场广告决策

一、 国际广告发展

二、 国际广告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 国际广告的标准化和当地化决策

四、 国际广告的媒体决策

五、 国际广告预算

第二节 国际市场人员推销决策

一、 国际市场人员推销的功能和特点

二、 国际市场人员推销的组织形式

三、 国际市场推销人员的管理 第三节 国际市场营业推广决策

一、 国际市场营业推广的特点和形式

二、 国际市场营业推广决策

三、 国际会展

第四节 国际市场公共关系决策

一、 国际市场公共关系的特点

二、 国际市场公共关系的任务

三、 国际市场公共关系方法 第五节 国际市场直复营销决策

一、 国际市场直复营销概念

二、 国际市场直复营销形式

三、 制约国际市场直复营销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国际市场中的有效沟通 难点

2、 沟通的五种手段

第十三章 国际营销的计划、组织与控制(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营销的战略规划

2、熟悉国际营销组织结构的类型

3、了解国际营销控制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营销战略规划

一、 国际营销战略规划的内容

二、 国际营销战略业务组合分析

三、 国际营销战略规划的协调 第二节 国际营销组织

一、 国际营销组织结构的类型和演变

二、 国际营销组织设计

第三节 国际营销执行与控制

一、 国际营销执行

二、 国际营销控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国际营销战略规划

2、国际营销组织结构

3、国际营销控制 难点:

1、六种组织类型

2、控制主要类型

8 第十二章 网络时代的国际营销(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市场网络营销产品的特点

2、了解国际网络分销渠道的选择和策划

3、熟悉国际市场网络营销的实施和组织管理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国际营销变革

一、互联网与与全球市场

二、互联网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市场网络营销决策

一、国际市场网络营销中的产品策略

二、国际市场网络营销中的渠道策略

三、国际市场网络营销的营销沟通策略 第三节 国际市场网络营销管理

一、国际市场网络营销的实施管理

二、国际市场网络营销的组织管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互联网络时代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2、网络营销的形式 难点:

1、国际网络营销渠道的两种类型 总复习

(4学时)

第五篇:《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3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专科 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际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国际经济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不同高等院校、不同学者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说,有多少种公开出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就有多少种观点。目前,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有100多种,仅在我国境内以中文发行的就有40多种。我们的安排是,除绪论外,国际经济学内容分五篇,20章。前三篇为国际贸易部分,后两篇为国际金融部分。第一篇:国际贸易基础。第二篇: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第三篇:要素国际流动。第四篇:国际收支与汇率决定。第五篇: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要求学生不仅能了解战后科学技术所促进的生产力大发展及其带来的经济全球化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必要性,而且更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辨别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整个体系有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想结合。

2.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即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交换的必然性以及国际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贸易理论而应该采取的贸易政策。

3.要求学生认识到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以及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要求学生认识到货币的本质尤其是货币在各国之间流动主要反映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上流动这样的本质,了解这种流动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产生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影响。

5.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自资本原始积累以来以国际经济活动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即国际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把握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前景。

6.要求学生掌握并能运用国际经济定性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工具,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一些方法论上的准备。特别是对哪些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7.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国际经济学的保证。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科学,其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要很好地理解国际经济学,必须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对于那些学过西方经济学,又把它还给老师的学生,国际经济学的学习可能是你重新翻开经济学教科书的最好理由。要正确理解各种原理和原理的说明方法,以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

四、教学内容、课时及其分配 1. 绪论(2学时) [1]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 国际经济学的特征 [4]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5]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6] 国际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1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主要差别及其自身的特殊性,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研究领域。

2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历史发展。 ○2.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4学时) [1] 生产可能性曲线 [2] 社会无差异曲线

[3] 基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分析 [4] 基于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分析 [5] 贸易条件、消费利益与生产利益 [6]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7] 国际贸易的起因 [8] 相互需求方程式

[9] 提供曲线由贸易三角形推导提供曲线 [10] 由贸易无差异曲线推导提供曲线 [11] 贸易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12] 米德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

1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预备知识,基本要求:○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特点,以及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重点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相互 ○需求方程式,提供曲线,贸易均衡价格。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贸易利益及其分解,米德一般均衡贸易模型。 3. 古典贸易理论(2学时) [1] 古典贸易理论的含义 [2] 李嘉图模型基本结构 [3]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4]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图示 [5]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1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内容和发展,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基本要求:○2重点掌握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的决定,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国际分工格局与贸易形态,贸易利益的说明。 4. 要素禀赋、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4学时) [1]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2] H-O理论

[3]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4] H-O定理的验证与补充 [5] 罗伯津斯基定理 [6] 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7] 经济增长的福利效果与悲惨增长 [8] 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1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角度、基本要求:○要素丰富和要素密集度的基本概念,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2重点理解要素禀赋H—O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密度与比较优势和○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理解国际贸易中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过程,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及推论、罗伯津斯基定理,及其证明。 5.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2学时)

[1] 长、短期下关于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假设,特定要素的含义。 [2] 特定要素模型。

[3] 商品价格变化对可自由流动要素与特定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 [4]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5] 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模型的区别。

[6] 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的要素最佳配置、要素价格决定。

1了解特定要素的含义,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长、短期下关于生产基本要求:○要素流动性的假设,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模型的区别,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的要素最佳配置、要素价格决定。

2重点掌握特定要素模型,○商品价格变化对可自由流动要素与特定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6. 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4学时) [1] 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

[2] 国家间收入水平关系与国家间的贸易密切程度关系。 [3] 技术差异与技术变化对国际贸易的不同作用。 [4] 按技术变化的特征划分产品周期的阶段。

[5] 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与比较优势的转移。 [6]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基础、比较优势的转移课堂小结

1了解需求因素、技术进步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了解代表性需求、重叠需基本要求:○求和产品周期的概念。

2需重点掌握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在产品周期过程中生产技术的演变、各种投入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同阶段比较优势、贸易方向的决定。

7.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4学时) [1]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2] 静态规模经济与动态规模经济 [3]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4] 动态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5]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6] 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了解规模经济的含义及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生:开放下的一般均衡、贸易利益。垄断竞争模型的短期、长期均衡条件。

2重点掌握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的区分。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生:开放下的一般均衡、贸易利益。垄断竞争市场、差异产品。垄断竞争模型的短期、长期均衡条件。市场规模与差异产品的数目、产量之间的关系。开放下国际分工格局。产业内贸易。

8. 贸易壁垒与出口促进(2学时) [1] 关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2] 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3] 国内生产附加值与有效保护率,关税结构对有效保护率的影响。 [4] 配额的经济效应。

[5] 出口补贴的作用、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 [6] 倾销与反倾销。

1了解配额的经济效应,基本要求:○出口补贴的作用,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倾销与反倾销。 2重点掌握关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国内生产附加值与有效保护率,关税结构对有效保护率的影响。 9. 贸易保护的依据(2学时) [1] 最佳关税论。 [2] 幼稚产业论。

[3]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4]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5] 出口供给弹性、进口需求弹性与关税的分担。 [6] 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 [7] 征收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

1了解最佳关税论,幼稚产业论,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贸易政策的政治基本要求:○经济学,充分认识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对贸易政策指定的影响。

2掌握最佳关税论的适用条件、最佳关税的来源;出口供给弹性,进口需求弹性 ○与关税的分担,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征收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重点掌握判定幼稚产业的三种标准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卡特尔(2学时) [1]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2] 关税同盟理论。 [3] 国际卡特尔。 [4] 贸易创造。 [5] 贸易转移。

[6] 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7] 关税同盟的动态利益。

1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特征,以及贸易创造、基本要求:○贸易转移的概念,了解国际卡特尔及其定价机制。 2重点掌握关税同盟理论, ○并能运用这一理论对现实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重点掌握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关税同盟的动态利益。 11. 要素国际流动(4学时) [1] 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 [2] 资本报酬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 [3]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分析。 [4] 资产组合与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 [5] 劳动力流动的福利效应。 [6]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特点。 [7] 技术国际转移。

1了解国际资本流动或国际投资的概念与类型,基本要求:○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影响。

2重点掌握资本报酬差异和资产组合与资本流向的关系、 ○资本和劳动流动效应的分析方法,国际资本流动利益分析,资产组合与国际资本双向流动,劳动力流动的福利效应。 12.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2学时) [1] 企业特定优势的来源 [2] 交易成本与交易内部化 [3] 区位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 [4] 企业国际化方式的类型 [5] 企业国际化方式选择的数量分析 [6] 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

1了解国际生产的三种方式及企业选择各种方式的条件;基本要求:○了解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含义及邓宁的折衷理论的特点。重点掌握企业特定优势的来源,交易成本与交易内部化,区位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企业国际化方式的选择,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企业国际化方式选择的数量分析。

2要求学生能够从企业专属资产与不完全竞争的角度完整地表述跨国公司所有 ○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来源,区分决定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各种因素,正确理解决定国际生产方式的各项条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直接投资理论来解释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对东道国的影响。 13. 国际收支(2学时) [1] 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特点 [2] 经常项目的主要内容 [3] 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内容 [4] 储备资产的概念与内容 [5] 错误和遗漏净额的含义 [6] 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 [7] 国际收支差额的分类

[8]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与类型 [9]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经济影响

1了解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具体内容,基本要求:○国际收支差额的分类,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与类型,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经济影响。

2重点掌握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资本 ○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商品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基本收支差额、官方结算差额。正确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和结构,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影响。要求学生能应用有关原理和方法,借助一国或地区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具体分析其国际收支的总体状况和结构性问题,并提出改善其国际收支的相应建议和政策。 14. 外汇市场(2学时) [1] 外汇与汇率 [2] 汇率 [3] 外汇市场 [4] 汇率制度 [5] 外汇管制

1了解外汇和汇率的基本概念、外汇市场的相关内容、世界主要的外汇市场,以基本要求:○及外汇官职的背景、原因及成本和收益等知识。了解以下概念:外汇的概念、汇率的概念,汇率的标价方式: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固定汇率、浮动汇率、钉住汇率。外汇管制的含义。外汇管制的成因。外汇管制的成本。外汇管制的措施。

2重点掌握外汇、汇率、外汇管制的基本概念,掌握外汇管制的成本和收益分 ○析方法及其实施的相关措施。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外汇市场的运行,分析各国和地区实施外汇管制的具体原因,并做相应的经济分析。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对中国外汇管制的措施做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提出设和政策建议。 15. 汇率决定理论(2学时) [1] 铸币平价理论 [2] 购买力平价理论 [3] 利率平价论 [4] 货币模型 [5]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1了解汇率理论的特点、基本要求:○内容及其适用范围。要求学生能利用上述汇率决定理论就历史上的和当前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2重点掌握货币平价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理论、 ○汇率决定的货币模型与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基本内容和表述方式。

3掌握以下概念:铸币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 ○力平价。利率平价理论:无抛补利率平价、抛补利率平价。货币模型: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16. 国际收支调整(2学时) [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2]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3] 国际收支调整的乘数分析论 [4] 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分析法

1了解国际收支的价格调节机制、收入调节机制调整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方法。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国际收支理论分析价格调节机制与收入调节机制在不同经济环境中的适用性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2重点掌握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内容,把 ○握三种分析法的区别;熟悉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推导,正确表述货币编制的“J曲线”效应。

3掌握以下概念: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的含义。凯恩斯主义的乘数原理、 ○贸易乘数。吸收分析法的基本含义。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17. 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 [1] IS—LM—BP模型。 [2] 内外平衡。

[3] 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4] 固定汇率与货币主义方法。

[5] BP曲线的推导及形状,决定BP曲线移动的外生因素。 [6] 丁伯根法则。 [7]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了解内外平衡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了解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原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现实中的不同情况,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并能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熟练掌握IS—LM—BP模型分析方法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重点掌握固定汇 ○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原则,以及资本流动性对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效果的影响。

3重点掌握I ○S—LM—BP模型。内外平衡。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与货币主义方法。BP曲线的推导,决定BP曲线移动的外生因素。丁伯根法则。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8. 浮动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 [1] 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2] 浮动汇率下的政策目标。 [3] 汇率变动对国内均衡的影响。

[4] 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 [5]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1了解浮动汇率制下外部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基本要求:○以及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政策作用效果。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对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做出自己的评价。

2重点掌握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动性对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效果的影响,把握固 ○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的优劣比较。

3重点掌握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浮动汇率下的政策目标,汇 ○率变动对国内均衡的影响,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19. 国际货币体系(2学时) [1]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与类型 [2] 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3] 布雷顿森林体系 [4] 牙买加体系 [5] 欧洲货币体系 [6]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

1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基本要求:○类型、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内容、作用、缺陷及崩溃过程。要求学生掌握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欧洲货币体系。掌握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特征、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

2重点掌握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欧洲货 ○币体系,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 第19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2学时) [1] 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要理由。 [2]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要方面。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作用。

[4] 发达国家之间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做法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1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和地区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基本要求:○要求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当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动机、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趋势。

2重点掌握国际金融领域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有关内容和基本原理,包括货币 ○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三方面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问题,发达国家之间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做法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国际经济学》,薛敬孝 佟家栋 李坤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版。 主要参考书目:

1.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Paul R.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Dennis R.Appleyard & Alfred J.Field J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龚敏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Gilancarlo Gandolfo.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第二版)(王小明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佟家栋,高乐咏: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朱钟棣:国际经济学(MBA教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蒋振中:国际经济学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国际经济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下称《考试用书》。

五、课外学习、作业习题等要求

课外主要把课本课后练习题完成,每个单元章节完成会安排一些章节的练习题目通过在线传递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考核要求: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提问、讨论、展示);另一部分是作业和章节小测试和练习等。

七、其他说明

在教学实践中,要求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执笔:张士军

审阅:彭华 日期:2016.09.22 审定:汪占熬 日期:2016.09.22

上一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下一篇:观看感动中国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