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领域中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互联网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也改变了传统的投资方式和产品类型。故,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更契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变化和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论文 篇1:

“国际投资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国际投资学”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国际投资学”双语课程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发展、教学方法单一和双语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据此,文章提出教学改革设计以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为主要内容。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投资学”;教学改革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的特点

国际投资活动兴起于20世纪初,进入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世界市场的融合,国际分工日益加深,跨国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跨国公司的国际运作、跨国经营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投资活动得到极大的促进和发展。国际投资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国际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产业资本的跨国流动,以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国际投资学”是国际经济学和投资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际间接投资和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包括国际股票投资、国际债券投资、国际衍生产品投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指国际投资主体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国际投资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理论,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投资环境,参与国际投资管理,了解国际投资运作机制,培养专业的国际投资和管理人才。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设“国际投资学”课程开始,至今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尽管伴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国际投资学”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然而,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投资领域的实践仍然无法匹配。因此,如何提高“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出发,总结出其特点。

(一)理论与实务并重

“国际投资学”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经济学课程,既包括丰富的国际投资理论,又有极强的实践性。早期的国际投资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当时普遍存在的国际证券投资和信贷投资行为,包括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两缺口理论、债务周期理论、外汇汇率理论等。此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扩大,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直接投资逐渐在经济增长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接受和流出的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2]。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大量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包括厂商垄断优势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投资发展理论等。

另外,国际投资需要极强的实践操作训练。现代国际证券投资的操作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而且需要掌握相关操作系统的运行方式、规则,以及在面临不确定环境和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时的应变能力。同时,在进行证券投资操作时,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如何对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将其转换为具有指导价值的有效信息,是在国际投资理论应用之外,必要的替代和补充。而这一部分内容,必须通过实践操作的积累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选择投资方式、投资地点、合作对象、营销渠道都需要针对具体对象进行,此外包括对投资国的具体环境和投资风险的分析,同样需要实践操作的经验积累,才能够结合理论,指导投资实践。

(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国际投资由于涉及地域广,环境复杂,面临相对国内投资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际投资方式、领域及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内国际投资环境纷繁复杂。以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为例,无论是国际投资的规模、流向,还是方式、手段,每一年都会有明显的变化。与此相对应,国际投资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关理论的发展促使“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的讲解需要与时俱进,持续地改进和更新。

同时,伴随国际投资理论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创新和投资方式创新层出不穷。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除了传统的股权式投资外,诸如合同制造、服務外包、订单农业、特许经营、技术许可及管理合同等非股权式投资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3]。这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教学内容的同步更新,需要教学重点的倾斜和取舍,也需要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有效的输出。

二、“国际投资学”双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际投资学”课程具有理论与实务并重、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其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将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等问题。

(一)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

理论的发展根源于实践,并将推动实践的发展。课程教学多采用在长期教学实践和经济实践中经过检验的理论,其中部分理论或以西方金融投资环境为背景,或已严重脱离世界经济发展和投资实践,其结果必然是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和应用。以国际间接投资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持续完善,市场准入条件日益放宽,2017年6月,中国资本市场被正式纳入摩根史丹利编制的MSCI新兴市场指数。加入这一指数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而在教学实践中,教材等教学资料偏重于西方国际投资实践,鲜少提及或一笔带过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国际投资现实,这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发展严重脱节。

(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尽管教学模式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知识传授的比例仍然偏低。教学实践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数量方面具有明显的效率,但从教学效果看,单向传输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偏重于接受,弱化思考,导致知识掌握和应用的机械性,既降低了学习效率,又无法培养在实践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案例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是强调互动、激发主动性的教学方法,虽在教学改革中被频繁提及,但在实践中却使用寥寥。除实践教学手段需要更好的物质条件辅助外,科研和教学在业绩考核中的对比失衡,导致的教学改革积极性缺乏,这是教学手段应用单一的关键障碍。更新教学手段,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资料、更新课件、教学前准备和课堂后验收,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将是时间分配比重倾斜的选择难题。

(三)双语教学资源的匮乏

由于我国与西方理论体系不同,国际直接投资并未纳入西方国家国际投资的教学范畴中,因此市面上可以找到的英文原文教材仅包括国际间接投资,即证券投资的相关内容,这与我国中文教材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的教学体系难以契合,国际投资双语教学中的教材资源严重缺乏。同时,国内教材的相关案例更是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的内容不多见。以双语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是符合课程教学目的和特点的,以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为背景的投资行为,需要掌握投资理论和语言使用,而双语教学资源缺乏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障碍。

三、“国际投资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针对“国际投资学”双语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1.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国际投资理论新发展对课程内容的更新替代,以及对即时国际投资信息的解读。伴随着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增长,国际投资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国际投资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形式和新问题推动国际投资理论持续发展。例如,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进程中,以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发展中国家接收投资的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与当时的国际投资实践相符的。然而,这种理论思路已与今日之国际投资发展现状相悖,如我国已经从早期的以接受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向净对外投资为主过渡,这不仅根源于经济发展优势地位的变化,同时也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投资发展路径,已有理论很难解释。这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与现实相符的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在国际投资实践中,存在大量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其中不乏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对于即时国际投资信息的解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也是活跃 “国际投资学”课堂气氛的手段[4]。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服务于实践。在掌握国际投资理论的同时,了解其如何来源于实践,未来将会如何作用于实践,这是培养高等院校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即时信息的解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案例式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对实际国际投资操作价值不高的缺点。即时国际投资信息的课堂引入、讨论和解读等能够引导学生直观地运用国际投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培养以国际投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投资问题与现实生活经验距离较远,理论式教学易于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即时性信息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辅之以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直接间接投资理论比重的调整。在国际投资发展历程中,以国际间接投资为起点。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国际直接投资逐渐占据国际投资的主导地位。此后,伴随着融资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规模扩大,国际间接投资的增速远超国际直接投资[5]。从国际投资的全球实践来看,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比重交替上升。然而,遍观国内“国际投资学”相关教材,国际直接投资占据过七成的比重,授课比例明显高于国际间接投资。这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臻成熟,对于个人投资者国际间接投资的逐渐开放,国际间接投资的渠道拓宽,国际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授课比重方面应向国际间接投资进行一定的倾斜。

(二)教学资源的丰富

在国际投资双语课程教学中,教学资源匮乏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其中,双语教材的缺乏是最大的短板。英文原版的国际投资学教材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和国际间接投资,不涉及国际直接投资。这给学生深入了解、全面掌握相关理论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另外,由于在国际投资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是重要手段,而教学案例库的构建、储备和更新,也给国际投资的教学造成了较大影响。目前在教材中出现的和课件中使用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多年前的经典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投资实践的发展,很多经典案例已经与现实脱节。曾经成功的经典并购案例,又经历了新的变更,曾经被认为是成功经验的内容,已经被理论新发展推翻,这类教学案例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新案例的编写和经典案例的更新在国际投资学领域则更为困难,例如内部数据和内部的获取面临着现实障碍;应用英语教学案例,需要解决案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对接、跨国文化隔阂等问题;而自主编写双语教学案例,对教师的水平以及资源的可得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丰富教学资源是国际投资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

(三)教学方法的调整

国际投资学的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针对国际投资学的课程特点,需要在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轻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1.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通过引入现实经济案

例,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参与对于某个案例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以增强学生主动意识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6]。案例式教學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投资学”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投资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具有较高抽象性的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2.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方法是指利用相关学科的教学软件,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在软件中进行模拟操作,获取实战经验,辅助学生以实践操作为手段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以国际证券投资为例,课堂理论讲授和实际案例讲解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将流程、技术、理论和概念传输给学生,然而实验实践教学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之间的差距。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如跨国并购、国际投资环境评价等实验实践项目,能够给予学生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较为直观的认知和经验[7]。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是国际投资教学模式的有益创新。

3.情景式研讨教学。情景式研讨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虚拟环境,引导学生对虚拟环境进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对于一些学术性较强的知识,由教师创造出学术研究的情境,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讲稿,小组讨论、大班讲评,获得知识并培养能力。情景式研讨教学的特点在于虚拟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想象、理解、总结、解决相关问题,不同于案例式教学法对已有实例的分析,也区别于实验实践教学中注重于实践的虚拟或实际流程的操作和技术的分析,主要依靠学生的想象,以及基于想象中的问题与教师的思想碰撞,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形成知识、思维逻辑,并据此获得结论。从知识获取路径而言,情景式研讨教学在激发积极性、提高理解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聂名华.关于国际投资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当代财经,1994,(4).

[2]吴立广.关于国际投资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4).

[3]李辉,邢智毅.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对外经贸,2014,(5).

[4]吴华明.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2).

[5]杨晔,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109.

[6]马瑞.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

[7]郑先勇,胡纯.国际投资学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6,(11).

[8]程金亮.基于情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国际投资学为例[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6).

作者:逯笑微

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论文 篇2:

金融投资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领域中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互联网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也改变了传统的投资方式和产品类型。故,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更契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变化和要求。

关键词:金融投资专业;证券投资学;混合式;教学改革

引言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给每个行业造成了指数级的信息增长,各种信息关联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网。从各式各样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被称为大数据技术。在新形势下如何保证高等学校教学的时效性,发挥数据信息时代课程教育的特征,如何充分培养高等学校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是目前每个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首个问题。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多元化的教育市场需求出现,企事业单位开始广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化投资。金融人才需求的技能变化使得大学课堂面临挑战,需要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投资学作为金融工程专业和金融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目前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设置缺乏以及投资学知识相对固化等问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培育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的金融人才,改革势在必行。

2金融投资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

2.1打造“双新+服务+双创”的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

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对其理论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以此打造对应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实验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据的比重。强化投资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在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中实践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有一个充分而全面的認识,力求加快学校的教学改革进程,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从思想上彻底根除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需要加快建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实习基地等。此外,还要对投资学专业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对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不断完善,使更多的案例能够存储到资源库中,以此更好共享实践教学成果。

2.2完善实训课程

第一,合理规划投资学实践课程的学时,适度增加课程实验。第二,学校应该建立校企合作,为企业推荐优秀人才并与企业建立长效的人才机制。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实践培训,与企业建立联系,实时共享最新的理念与技术,开设信息化技术等相关教师教育专题培训。第三,开设校外实训基地,增加专家讲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与金融业相关的工作,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进行见习。高校对校外实习推行导师负责制以确保实训效果。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相关领域的专家讲座,完善实验教学。第四,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仿真模拟等加快实践教学的建设。例如在投资学的实践教学中借助虚拟体验获取真实的操作实践。

2.3在案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下的投资学课程教学,可在案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比如,将国际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融入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为例,美国通过制裁中兴通讯、封杀华为等手段,对我国进行高新技术的封锁。对此,我国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并且重视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短板问题,认为应当将芯片国产化上升至国家安全层面,在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行业,必须采用中国芯片。因而,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发展战略,是广大投资人所需关注的重要内容。

2.4促进教学有效性和效率

课程考核方式的有效改革则能够改变以往单纯基础知识考察的考核形式,真正将基础知识考察与实践能力考查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得出更加全面的考核结果。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为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就会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而在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利用先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将启发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的进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学生知识基础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也能够在实际学习中真正跟上教师教学节奏,回答实际问题并参与到知识讨论中,充分发挥个人主动作用,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的提升。并且,此类课程考核方法能够令学生在学习学习中充分利用个人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更好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最终实现教学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

2.5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改变传统“PPT+板书”的课堂讲授模式,借助“雨课堂”、QQ群、微信群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将手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开展“智慧教学”,提高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参与度。课前教师可以在学堂在线自建或利用已有精品慕课视频作为学生预习的基础,利用雨课堂平台自己录制语音讲解PPT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课堂中利用雨课堂平台签到、弹幕、投稿和发布习题,了解学生实时学习情况,也可以发布案例讨论题,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和互评;课后可以在雨课堂平台发布每章配套习题,作为学生学习情况检测;同时,课后可以利用雨课堂和QQ群或微信群,和学生保持持续交流,完成课堂的延续。

结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投资学教学理念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对教学理念进行深入探讨和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大数据思维运用到投资学教学中是投资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需要各高校教师在投资学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管河山,王谦.大数据背景下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0(05).

[2]王立新.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投资学》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

[3]杨向乐.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金融,2018,17.

[4]杜欣欣.投资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

[5][1]尚俊杰,张优良.“互联网+”与高校课程教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5):82-88.

柳州工学院 545616

作者:巫德杰

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烦琐、课程内容设计与时代结合不紧密,实践性课程少,师资缺乏等。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注意根据经济发展实际精简、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践课程的多样化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等。

[关键词]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性

投资学专业课主要有投资学、证券投资学、项目评估、投资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课程。目前在投资学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师资缺乏等,学生上课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差,因此需要在教学内容、师资建设等方面不断改进。

一、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即注重将理论知识推广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相比一般本科教学要求,应用型本科应更偏重对学生动手操作等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投资学专业课程普遍理论性太强,实践操作环节(包括课程内实验、实训、课外实习等)较为薄弱。

1.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过强

比如,目前各高校投资学专业核心课投资学课程,不管是兹维·博迪还是威廉·夏普所著的《投资学》,以及国内汪昌云主编的《投资学》等教材,都介绍了投资有关的基础知识,如证券发行与承销、资产组合、资本定价、套利、股票估值以及期货与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等基础知识。但这些教材的理论性强,实际操作设计内容少,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吃力、掌握难度大。因此,如何根据学生既有知识基础,设计内容深入浅出并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投资学课程教材,仍需要不断探索。

2.投资学知识与相关实际结合度不够

目前高校投资学专业课内容主要讲授经典理论,并对经典理论做一些初步的延伸,但对当前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并没有及时跟进,即没有及时更新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当前发生的金融事件并在课堂上对之进行剖析讲解。比如,金融实践的发展,使互联网融资、小微企业、科技研发融资以及普惠性融资(贷款)等成为当前融资的主要模式;而余额宝、沪港通、股权众筹等创新产品和投资方式也已然成为百姓投资的普遍选择。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投资学专业教学对这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现象涉及得少,更缺乏深入探讨。

3.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不足

一些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规划性,即对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没有统一的科学规划,造成部分知识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但是一些投资专项知识则漏讲或无法深入讲解。例如金融市场学、投资学、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证券市场知识在多个课堂上重复讲授,但有些特殊的专业知识(每门课程中带有特殊性要求的知识)这些课程又没有覆盖到(或限于课时无法深入讲解)。尤其是投資学课程介绍证券投资的知识与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多有雷同,没有区分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定与修订教学计划时缺乏反复论证,没有明确不同课程的先修后修顺序,没有注意知识前后衔接以及同类知识点在不同课程的讲授侧重点应有所差别,即讲授详略也应有所不同等。

4.偏重虚拟投资,弱化实体投资教学

投资学在现实生活中既包括实物投资,比如地产、贵金属投资等,也包括虚拟财产,比如股票、债券类投资。而在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目前主要涉及的是虚拟财产投资,即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证券投资知识,但对实体投资介绍偏少。

5.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比如投资学教学安排中,主要表现在实践课时比例偏少,尤其是对投资产品、交易方式、交易策略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偏少;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模拟炒股为主,缺乏系统性投资实习、实证检验和实地调研等实践方式;投资学实践教学中多侧重于证券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对于复杂的投资组合建立、ETF(Exchange Traded Funds,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或称交易所交易基金)套利、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等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策略与模型鲜有涉及,也缺少围绕固定收益证券、外汇、理财产品、基金、金融衍生品(以及其他投资产品)等的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1]。

(二)教学方法单一,实证教学环节薄弱

1.教学方法单一

主要表现为课堂仍是以讲授为主,而单一课堂讲授时间比例过大,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尤显重要。

2.专业实证教学不足

当今中国,日趋繁荣的金融业需要理论基础扎实、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强的人才,比如金融数据分析师、量化投资模型开发人才等。国内多数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对数据分析、计量统计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学生利用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较弱。另外,开展模拟投资决策、实施、调整、优化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也相对缺乏。

(三)教师实务技能欠缺,专业前沿知识亟待丰富

高校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学术研究上已有一定积累,但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学习到学校教学,没有金融业从业经验,这使得他们在课堂授课中难以展现金融投资中的真实决策心理与鲜活的决策技巧,无疑会降低教学效果。

此外,一些应用型高校的投资学专业教师缺乏,教师上课任务繁重,到各类投资企业锻炼机会少,这就影响到教师从业界获取经验的机会,同时也制约了他们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与交流课程教学的机会。

提升高校投资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操作技能与专业前沿知识,需要各相关高校制定更灵活的制度措施。

二、解决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教学内容:根据现实需求进行合理增减、调整

1.根据教学规律适当增减课程内容

可以根据当前企业所需,尤其是根据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毕业生的反馈以及专任教师对课程新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来更新课程内容。此外,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应体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不强调像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那样有理论的完整性,当然也不同于高职高专过度专注实操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设计要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侧重操作性,体现其够用、能用、实用的特点。

2.根据金融发展实践合理设计培养计划与课程

课程安排要注重增加实践课(实操课)课时比例,同时要注重统筹规划,即要避免不同课程讲课内容重复。如果有重复,也要注意教学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1)教学内容以够用、能用和实用为目标。比如《投资学》教材中的投资组合、资本定价、套利定价、行为金融等内容的理论性强且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因此在课程教学安排与课堂授课中要弱化理论深度,以案例为导引,通过实践操作过程,使学生了解以及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以达到教学内容的实用、能用、够用目标。当然,需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弱化理论深度”不等于不去讲解建立在一定数理基础上的新型分析工具和软件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的基础,在课程计划中需要结合实践操作要求来合理安排课时量。

(2)合理调整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权重比例。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都可以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的方式安排教学课时。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的投资学专业理论课课时仍占总课时的50%以上,通过理论课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应加大实践实训课比例,可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当前亟须根据投资现实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实训内容,为此,要完善涉及实践实训的一些课程大纲以及相应的考试制度等。对那些实践性特强的课,比如银行业务与经营、理财规划等课程,可单独开设实验课。

(3)合理安排每门课的讲授与实验操作的重点。每门课程如果讲述完整的知识结构,就可能会与相关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复,因此教师对这些课程进行授课时要突出各自讲述的重点。对重复的知识点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课时、模块设置等)要求,讲授时体现详略差异。实验课也要设计合理,体现不同侧重点(特别是相关知识点有重合的实验)。比如,投资学和证券投资学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虽然都可以借助证券投资实训室,但其实验内容却不尽相同:投资学侧重于理论知识讲解与演示,其中包含一系列重要的定价理论和模型,而证券投资学则侧重于实务。总之,设计好课程的实验项目内容是开展好实践教学的关键。

(4)实践课设置与各类“考证”结合起来。“考证”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当前投资学专业实践课除了可与国内主要的金融从业资格如证券从业、银行、期货从业资格结合起来之外,还可与国际上认可度高的金融分析师(CFA,C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等资格考试(认证)结合起来。

(二)教学方法:推进应用型改革实践,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密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1.专业教学中强化实验项目的开展

应改变专业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增加实践(此处指课程内实验)环节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在主干课的每一章节设置实验项目,并对每门专业课的实验内容进行有现实针对性、特色化创新的设计。即实验项目的选择要注重与理论知识的紧密联系,与当前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变革相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中,要避免过多的单一化的计算推导,应侧重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实验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实验中通过分组讨论、共同协作等完成实验项目。

2.课程实验、综合实训与专业见习相结合

课程实验,即课程内实验(如期货投资实验等),主要在实验室由指导老师指导完成的模拟性操作与演练(演算),比如各类证券操作流程、技术指标分析与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计算等。通過课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现实动手能力。

综合实训是针对某一专业内容开展综合研究,就证券投资来说,可以在学校试验平台为每个学生分配账号与资金(包括试验用的虚拟资金与必要时的现金),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各项投资分析方法,借助实验平台进行模拟交易或者进行实盘交易(必要时)。

专业见习主要是通过与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出学生进基地参加现场教学,了解、学习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模式。专业见习应避免随机安排学生到金融单位从事与专业不太相关的非实质性的工作任务。

3.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

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考核模式,比如可以设定为课程实验分析报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2]。对有实验环节的课程,其成绩中的平时表现、实验成绩、期末考试(考查)成绩权重可以灵活调整,突出实验成绩权重,可以设置为30%至40%。这些方法和措施可以促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实物投资(比如不动产投资)与虚拟投资内容并重讲授

讲授实物投资(可以开不动产投资、公共投资等课程)时,应从理论上对实物投资的流程、实物投资的经济评价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实物投资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可邀请实物投资领域的业内人士,结合具体实物投资案例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实物投资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判断能力;可以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分析某类实物投资的利弊,形成研究报告等。对于金融(虚拟)投资的内容,可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习题计算和数据分析,剖析投资决策收益情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学的分析方法、工具和软件的应用。比如,在证券收益率和风险计算方面,可以借助统计软件Eviews、Stata等来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重点探讨风险度量问题[3]。

5.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投资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投资理论的理解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4]。投资学案例的选择应和教材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并蕴含一定的启发性,以帮助学生运用投资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可以就某个上市公司的具体案例,直接进行投资决策(方法)分析,启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前应对案例的背景与解决相关问题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讲解案例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6. 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要着力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知识,为此可把理论教学内容与课程实验或者专业综合实训结合起来。课外学习包含学生各类课外自主学习、科研或实践活动(比如财务讲座以及炒股模拟大赛、创新创业等研究项目申报等)。该类活动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即可以聘请校外金融领域专家或行业能手,为学生讲授投资业务技能,增加学生的投资知识与实际经验。可以借助各类投资、金融、经济等社团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竞赛与相关社会活动,以助力学生把课堂(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实际技能,尤其是金融企业(第二课堂)的岗位职业技能。另外,还可以将投资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学生(课外)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组织学生开展论文写作。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投资学的兴趣与教师教学效果。

此外,可以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讨论、分析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要求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改进方案。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和科任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网站,通过微信、QQ、电子邮箱等进行在线交流、释疑解惑。

(三)教学师资:着力提高业务实践经验与专业综合素质

1.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突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需要走出校园,在金融行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业务锻炼(挂职锻炼),通过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尤其是通过提升课程质量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应完善制度设计,支持教师到行业领先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挂职锻炼、实习,并把这种经历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要探索把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及延伸工作(如专业竞赛等)进行精确量化办法,并探讨如何以量化结果抵扣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以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

2.多管齐下,进一步增加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与投资业务知识

鼓励年轻教师到国内高水平高校进修以及到海外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访学,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积极邀请知名专家和投资行业精英到校进行交流访问、授课,促进教师吸收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把握投资领域研究与实践发展前沿。规范教学团队内部交流机制,定期对教学内容、方法与前沿知识进行交流、研讨。鼓励教学团队成员参加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MOOC 课程师资培训和CFA、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金融风險管理师)、CIIA(Certifie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alyst,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VA(Chartered Valuation Analyst,注册估值分析师)等职业资质考试(认证),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5]。

三、结语

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探索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操作课时比例,注重课堂教学案例运用,注重师资的“实践化”与综合素质提升等问题。这些教学改革,无疑有助于推进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进而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尊厚,胡继成. 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投资学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5(9):37-40.

[2] 邓杨丰. 实践导向的投资学教学模式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2):148-150.

[3] 管河山. 投资学课程教学探讨[J].大学教育,2014(2):55-56.

[4] 樊英. 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5):82-84.

[5] 赖明发. 应用型本科《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152-154.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崔彩周

上一篇:创新思维下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包装与消费心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