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法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水资源管理法范文

流域管理机构水资源管理主动性

流域管理机构水资源管理主动性、协调性研究之

---农业水价改革

马光明

(甘肃省水利厅讨赖河水资源管理局,甘肃 酒泉 7350000)

【摘要】阐述讨赖河流域农业灌溉水价现状,分析水价改革后灌区运行情况,以嘉峪关文殊镇灌溉水价征收情况为例,对水价改革后灌区运行情况以及农民对水价改革的承受能力进行研究;对农业水价改革有关供水成本的确定、农民承受能力、补偿办法提出了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价改革,确定供水的合理成本,充分考虑农民对水价的接受能力,确立明确的水价补偿办法。

【关键字】 农业水价;改革;农民;承受能力;灌溉

【中文图号】

【文件标志码】

【文章编号】

我省是一个农业占大比分的多民族、贫穷地区,灌溉对于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极为重要。 灌溉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 70%。在本流域灌区内用水逐年紧张的情况下,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节约用水成了解决水危机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 同时,农业水价长期以来严重偏离供水成本,供水单位难以运行。因此,研究农业水价改革理论,探讨农民水价改革承受能力和改革措施,对于实现水费的合理征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增强水资源流域管理机构的主动性、协调性,改进农民负担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 流域水价现状

长期以来,灌区供水工程实行的是公益性无偿供水和政策性低价供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于水价制定及征收办法进行了多次改革。1985年, 国务院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 第一次把供水定为有偿服务, 并提出按照供水成本核定水费标准。 2003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联合发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按照文件的总体要求, 地方应大力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积极推行终端水价制, 最终达到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的目标,合理确定各供水环节的水价, 实现供水服务计量到户, 避免原来定时不定量供水办法,建立克服乱加价、乱收费、收不到费等一系列问题的水费计收新体制。

水利工程供水水价改革的实施, 取消了很多不合理的因素, 规范了农业水费的征收管理, 使农业水费在计费方式、 计征手段和方式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近年来, 针对农业用水终端水价秩序混乱的现状, 许多地方积极推行末级渠系水价管理改革。常见的做法有: 【1】实行定价到户; 实行最高限价; 让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定价。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地方, 末级渠系的供水价格大多由农民参与协商定价。这些做法, 明确了末级渠系水价管理权限,规范了定价原则。在水费的征收上采取直接收费到户的方式, 简化了收费程序, 避免了中间环节的加价和水费截留, 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过去多数灌区在向农民收取水费时, 通常实行水费按单位面积均摊的方式, 在这种计费方式下, 农民缺乏节水积极性, 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1997 年以来, 许多灌区改变了水费计量的方式, 实行了按量收费、 分时段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等新的计费方式。这些新的计费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农户节水意识, 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但是, 目前流域内灌区的农业水价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水价改革在许多地方仍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一方面, 流域内灌溉水利工程农业供水价格仍然低于成本, 普遍偏低, 亏本运行; 另一方面, 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民实际负担水费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相关单位机构在水费征收过程中, 常常出现中间加价、 搭车收费等不合理现象, 扰乱了水价秩序,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也很容易使农民乃至社会产生误解, 认为水价改革将加重农民负担的, 不支持或者甚至反对农业水价革[3]

2 农民对农业水价的承受能力研究

2. 1 农业水价改革和农民承受能力调查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中西部产粮区, 包括山西、 河南、 陕西、 河北、 内蒙、 新疆等省、 区近年来的农业水价改革、 灌区水费收支和农民的年均收支现状、 特点 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4] 。 2. 1. 1 典型灌区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条件, 水资源开发情况, 灌区的基础设施情况, 灌区管理和生产运行状况, 管理人员数量和配置, 近年来的灌溉用水情况和灌溉面积。 2. 1. 2 灌区农业水价改革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灌区农业改革的进展, 农业水价改革的步骤, 水价改革前后水费征收情况、 征收的标准和办法, 水价改革前后灌区财政收支状况, 水价改革前后农户收支情况, 水价改革前后种植成本, 水 价改革前后农户水费支出情况 [5] 。 2. 2 水价改革后灌区运行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灌区现行水价只有供水成本的 30%~ 60% , 有些水利工程甚至无偿供水, 大多数供水部门亏损严重。近几年农业水价经过几次调整, 一些灌区的水费收入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绝大多数地区水价远没有达到供水成本水平, 灌区仍然难以维持良性运行状态。

例如, 山西省临汾市神刘扬水灌区位于临汾市城南汾河东岸, 以汾河为水源提水灌溉, 设计灌溉面积2380hm 2 , 有效灌溉面积2000hm 2 。该灌区为3 级提水, 3 级水价。该灌区自 1996 年开始几次提高农业水价。但仍未达到临汾市物价局批复的 3级成本水价[ 0118/ 0123/ 0128( 元/ m 3 ) ] 。神刘扬水灌区水价改革及前后执行情况见表 1。

表1 神刘扬水灌区水价改革及前后执行情况(3 级水价) 元/m 3 水价改革前( 1995年) 执行标准水价改革后执行标准1996 年1997~ 1999年 春浇1999年冬浇2000 年 以后0109/ 0 111 / 0 115 0112/0115 / 0119 0 115/ 0123 / 0 128 01165/ 01205 / 01245 01175/ 01215 /01255 该灌区在水价改革前的 1995 年收支平衡后亏损 6 万元, 1996 年第一次调高水价后, 收支平衡,1997 年第二次调价后, 收支平衡后略有盈余。经过1999 年、 2000 年的 2 次调高水价, 至 2001 年收支平 衡后盈余6 万元, 逐渐弥补了水价改革的亏损, 这期间该灌区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水价改革。但是简单的提高水价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从 1998 年后, 由于小麦价格不断下降, 自 2001 年开始, 3 级灌区只能春浇一次, 只浇保命水,

2、 3 级灌区冬浇面积下降, 用水量减少, 灌区水费收入由五六十万元下降到三四十万元。职工的工资难以保证, 灌区不能按照要求提取工程维修费, 无法维持良好运行。 2. 3 农民承受能力研究 2. 3. 1 农业水费和农业生产成本

和其他生产要素相比, 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例并不高。调查结果显示, 一般北方灌区水费占生产成本的 10% ~ 20% , 虽然近几年水价有所提高, 但是通过节水和减少不合理的支出等措施, 一些地区农民的水费支出并没有增加。农业在我国现阶段仍然需要国家大力扶持, 农业用水被定位为一种特殊商品, 明确规定在核定农业水价时不计税收和利润, 只按全部供水成本、 费用核定水价, 比过去价格水平略高。农业用水应当实行统一价格, 水价改革必须考虑当前农业生产成本收益和农民收入情况。1980~ 1990 年间, 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粮食税后净受益持续增长。直到 1995 年, 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结束了粮食供给不足的状况, 这时的粮食价格也基本与国际市场持平, 不可能再全面上涨, 而粮食的生产成本却不断上涨, 导致了粮食单位种植面积平均净收益全面下降, 灌溉成本占粮食生产总成本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1995 年后, 粮食生产成本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灌溉成本的提高引起的。根据 2001年统计资料, 在北方小麦主产区河南、 河北、 山东等省份, 种植小麦的税后平均每公顷收益仅在 750~ 1800 元之间, 种植小麦的灌溉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 815%,18%, 13% 。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为例, 该灌区农民种粮单位面积投入情况见表 2。 表 2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 2003 年 农民种粮单位面积投入调查 (旱作区) 元 项目 投

入 高 中 低

种子 525 390 330 化肥 2025 1800 1530 农药 450 375 300 税费 975 840 750 农机 945 870 750 水费 630 630 630 劳工 2250 1950 1500 注: 粮食作物为玉米和小麦。 # 32 # 2. 3. 2 水价改革和农民承受能力

在北方的小麦生产区, 农业对灌溉有高度的依赖性。目前灌区的灌溉水价还未达到供水成本, 如果根据新的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提高水价, 过高的水费支出将使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 北方许多地区的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会出现负收益局面, 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 灌溉水价改革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灌区发展将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人民胜利渠位于河南省新乡市, 是我国建国初期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 灌区有效灌溉面积 4133 万 hm 2 , 2003 年实际灌溉面积4 万 hm 2 。人民胜利渠从开灌初期就开始征收水费,当时的水费很低, 而灌溉大大地提高了粮、 棉的产量, 灌区农民缴费的自觉性很高。进入 20 世纪 80年代后, 灌区进行了多次水价调整。在这一期间, 农民种粮收入呈上升趋势, 虽然水价连年上涨, 但农民依然积极缴费, 没有拒交、 拖欠现象。为了促进节水, 扭转水管单位连年亏损、 管理经费紧张的不利局面, 河南省在 1997 年出台了新的水价政策。新水价的出台, 引起了灌区农民的强烈反应, 加上灌区在水费征收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灌区水费实际收取率在40% ~ 70%之间, 维修费和管理经费严重短缺, 灌区运行存在很大困难。

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有 2 个原因: ¹ 水价上涨幅度很大, 农民心理上难以承受。水价改革前的1996年执行的标准是: 按灌溉面积计算, 旱作区 240元/ hm 2 , 水稻区 390 元/ hm 2 。尽管这时的水价比 1981年有了很大的增加, 但还是远远低于成本( 相当于当时灌区核算的供水成本的 1/ 3左右) 。1997 年水价改革后核定的新水价标准为: 旱作区 525 元/ hm 2 , 水稻区825 元/ hm 2 。 º 1997 年以来, 我国市场粮价逐年下降, 农民种粮实际收入也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大幅度增加水价, 群众的反应可想而知。因此, 虽然 1997 年灌区水费收入较上 1a 有很大增长,但水费到位率很低。此后, 粮价进一步下跌, 农民种粮收入也逐年下降, 部分群众对水费征收产生了抵触情绪, 水费征收成了灌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从农业水费的实际收入来看, 水价改革前的2a 水费收取率都在 90%以上, 1997年水价改革后, 连续 2a 的水费到位率在 55% 左右, 1999 年稍高, 约为 70% 。从2000 年至 2004年, 水费收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总收入略高于 1996 年。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 因此 1997年的那次不成功的水价调整对灌区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水价过高不利于农业水价改革的进行, 合理的水价一方面要使农民可以承受, 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另外, 要使农户有主动节水的意识,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尽可能地发挥水资源的效益。 农业水费比例和农民承受能力调查见表 3。

表3 农业水费比例和农民承受能力调查水费占单位面积投入比例/ %农户对水价所持的态度 农户对灌区水的反应 4 水价很低, 乐意接受按面积缴费的用水户浪费严重 8 水价不高, 乐意交纳 正常用水

10 水价合理, 可以接受用水正常, 按量缴费的有节约意识 13 水价较高, 勉强接受按量缴费的用户出现滞后用水, 节水意识强 15 水价过高, 难以接受 退出灌区, 拒绝用水 3 对农业水价改革的几点建议

3.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水价改革完善的农业供水、 节水设施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准确计量水费的前提条件, 灌溉系统的配套与改造是水费改革的必要条件,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 才能公平合理地对农业用水进行计收, 才能实现节约用水, 高效用水, 农业水价改革的目的才能达到。 3. 2 确定供水的合理成本

5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6规定了对合理成本的补偿。目前, 许多供水单位机构臃肿, 效率低下, 导致了供水成本的扭曲。因此, 合理成本如何确定必须有章可循, 不能随意确定。正确划分供水成 本范围、 合理分摊各种费用、 强化财务管理、 规范会计核算、 精简机构和提高效率是确定合理成本的前提条件。 3. 3 充分考虑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

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与当地的作物种类、 产量、 耕作水平、 水土条件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 在对灌溉依赖性较强的地区, 将每公顷平均水费维持在占每公顷投入的 10% ~ 12% 左右, 占每公顷产值的 5% ~ 7% 左右, 农民比较容易接受, 一般来说,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该比例应该越低。 3. 4 确定合理的农业水价补偿办法

根据灌区目前所核算出来的成本水价来看, 如果马上按照成本水价加合理利润对灌区农户征收水费, 农民将很难承受, 以至于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不利于灌区农业发展。因此, 首先应在核定水价 并确定农户用水的水价后, 确定两者之间的差额( 即亏损额) , 在农业用水未能实现按成本收费之前, 该亏损额需要由国家给予补偿, 否则灌区难以实现良性循环。补偿的数额可以根据实际灌溉面积来确 定, 建议将补偿款直接补给农民, 而不是补给灌区。这样做的结果是: 灌区可以逐步提高水价直至按照 # 33 # 成本水价收取水费, 同时让农民意识到真实的水价,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而农民承担的实际水费仍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 参考文献] [ 1] 姜文来. WTO 条件下农业水价调整研究[ J] . 海河水利, 2002(4) : 7~ 8. [ 2] 王国柱, 宗学才, 李洁. 东营市引黄灌区的水价改革探讨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3( 7) : 30~ 31. [3] 廖永松. 农村水价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 中国农村水利 水电, 2004(3) : 74~ 76. [4] 王凤翔, 刘晓明. 陕西省农业用水价格管理基本做法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3( 7) : 36~ 38. [5] 李曦, 雷海章. 西北农业水价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 . 水 利发展研究, 2002(3) : 23~ 26. ( 收稿日期: 2004O12O01 编辑: 梁志建) ( 上接第 13页) 入滩、 滞洪、 沉沙, 对群众因此而造成 的生产损失应由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补偿。 3. 4 高滩区的开发利用

高滩区属于土地综合利用率较高的安全地带。 主要开发内容应为/ 合理开发, 集中建镇0, 结合黄河 综合治理规划要求, 可以积极开发一些建设用地、 休 闲区和旅游区等。

高滩区利用的关键在于滩区安全建设, 一般采

取村庄外迁、 就地避洪、 临时撤离 3种措施。1989~ 1997年, 国家投入资金开展了 3 期滩区水利建设, 扶持滩区发展农田灌溉、 修建生产道路、 进行低洼地 土地改良和滩区排水工程建设。但是, 滩区安全建 设状况还严重滞后, 为搞好滩区土地利用, 必须加大 工程建设投入力度, 按有关标准修筑生产堤、 控导护 滩工程、 避水台、 村台工程、 撤退道路工程、 桥梁工 程、 村庄外迁工程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等。工程的位 置、 规格、 形式和数量等, 都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 定, 以确保滩区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以及高滩区 内正常的工农业生产。 3. 5 引洪放淤, 刷槽改土

黄河泥沙含量大一直是黄河治理的主要问题。减小河道主槽的淤积抬升速度及维持河道排洪能力是治河的关键。黄河的滩区面积较大, 可供沉沙的地方也就较大。洪水期间, 挟沙水流漫滩后, 流速降低, 水流挟沙能力减小, 大量泥沙将沉于滩区, 越往下游, 水流含沙量就越来越少。大水流漫滩、 沉沙、落淤后, / 清水0沿河进入河槽, 从而稀释水流, 使河槽少淤或减少冲刷, 在滩槽水沙交换的过程中进行/淤滩0。对于来沙系数大的洪水, 河槽可能不冲刷,但漫滩落淤的/ 清水0归槽后, 会减少河槽的淤积量,这对维持一定的滩槽高差, 保持河槽的过洪能力都大有好处。因此, 利用洪水淤滩, 具有/ 刷槽0和加大河槽过洪能力的重要作用。此外,/ 引洪放淤0可以利用洪水泥沙淤滩、 淤堤沟和低洼地等, 起到平整土地和淤滩改土等多种作用。为了保证有目的、 有计划地引洪淤滩, 来改土、淤堤沟和低洼地, 需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首先, 应对滞洪沉沙区引洪放淤进行统一规划, 保证引洪放淤通道的畅通; 然后, 在引洪的入口和出口应修建必要的控制工程, 防止洪水改道及大量泥沙进入滩区。 3. 6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滩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大豆、 花生等, 结构比较单一, 经济效益一直较低。因此, 应结合滩区特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 养殖业、 加工业等相结合, 注重发展绿色产业, 加大投资力度, 并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扩大建设规模,强化基础设施管理, 在滩区逐渐形成林、 粮、 果、 菜、经济林等种植、 养殖全面发展的局面。滩区土地利用必须以科技为先导, 积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用现代化科学方法管理农业,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把滩区农业改造成布局较为合理、 技术先进、 管理科学的特色农业。 4 结

黄河滩区土地利用与防洪的关系, 应该是在确保黄河安澜的前提下, 加快黄河下游滩区的治理开发, 以滩区的治理开发促进黄河现代防洪体系的构筑, 逐步形成黄河防洪与下游滩区治理开发相互协调、 相互支持的良性运行机制。随着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和下游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 使黄河/ 上拦下排0的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提高了下游防洪能力, 为黄河滩区土地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使黄河滩区土地利用在不降低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得到合理开发, 以实现滩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积极加强滩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研究。 [ 参考文献] [1] 阎恒, 王建国. 黄河长江经济开发比较研究[M].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7. 51. [2] 端木礼明, 成刚. 河南黄河滩区综合治理与开发措施探讨[J]. 中国水利, 2003(6) : 485. [3] 胡一三. 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黄河卷[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6. 17. [4] 赵春明, 邓坚, 李宪文, 等. 起草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的几点体会[N] . 中国水利报, 2000 -08 -23( 2). [5] 于迎涛. 黄委与河南省老年科协共商黄河下游滩区治理

第二篇: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各乡、镇水利(务)站是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受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所在乡、镇范围内的有关水资源管理日常工作。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依法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并对污染、浪费、破坏水资源的行为有权监督、举报和控告。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种媒体,应当大力宣传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普及节约用水知识,宣传节约用水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对污染、浪费、破坏水资源的不良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增强全民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

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完善水政监察制度。水政监察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违反水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的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并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七条制定规划,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的考察和评价,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进行。

第八条编制水资源规划,应当以水资源科学考察、调查评价成果为依据,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兴利除害、讲求效益的原则,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市、县(市、区)所辖范围内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规划需要修改时,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九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兴利和除害相结合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统筹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 第十条在制定农业、工业和城镇发展规划时,应当结合水资源综合规划,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沿海和渠北等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应当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等项目建设。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制定和实施区域供水规划,加快地表水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区域联网供水,逐步实行分质供水。

第十一条开发利用地下水,应当按照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要求,根据省下达的开采计划,由同级人民政府实行总量控制,限量开采。

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禁止新凿深井,对已有的深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规定,制定封井计划,组织实施。

在地下水一般超采区和其他地区,不得新增深井数量。自来水供水管网尚未到达,又确需取用地下水用于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和制药、食品等特殊行业用水的,应按照深井总量不增的原则,严格控制审批。

在城市、集镇等建筑物密集的地区,禁止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水温空调等项目。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餐饮、洗浴、食品等行业的,必须取得有资质单位出具的检测结果,符合相应的用水标准。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截(蓄)水、排水等行为,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如对其他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水文测验有不利影响,或者影响河势稳定和护坡、护岸、堤防等工程设施安全,或者造成河道淤积的,建设单位或受益者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或补偿损失。

第三章水资源节约

第十三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辖区的节约用水工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水情况,制定节约用水规划和用水定额。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业用水定额和节约用水实施计划,并报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按照国家、部颁标准或同行业平均水平,核定用水指标,下达供水计划,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农业灌溉节约用水规划和计划,完善农业灌溉工程的改造配套和渠道防渗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合理制定用水定额,减少耗水量。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供水企业供用水的节约管理工作,制定城镇节约用水考核指标及具体措施,加强对供水、用水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用水单位应当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工作,确定专门机构或者人员具体负责节约用水工作。积极采用先进节水和中水回用技术,改进工艺,采取一水多用、串联用水、循环用水等措施,降低水的消耗和漏失量,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生产过程中的间接冷却水,应当回收利用。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于百分之五十的,在限期达标前,不得新增用水量。用水量高于行业用水定额的,不得增加用水计划,不得新建自备取用水设施。有条件利用海水的,应当积极利用海水资源。

用水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使用、维护、更新改造节约用水设施,保证节约用水设施的正常运行。 各工业用水企业应当把节约用水技术改造纳入企业技术改造计划中,并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节约用水技术改造。

第十六条用水单位应根据国家技术标准对用水情况进行水平衡测试。测试完成后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审和验收,并提出节约用水目标管理要求。 第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中,均不得继续使用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现有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应按国家规定要求更换为节水型器具。

经营餐饮、洗浴、游泳、水上娱乐、洗车等业务的节约用水设施,应纳入开业前的行业验收范围。 第十八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需要取用水的,应当制定节水方案,进行节水评估,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建设项目竣工后,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综合验收。节水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予发放取水许可证。

第十九条积极鼓励污(废)水资源化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对不同层次净化污(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净化污(废)水利用率。具备中水回用条件的单位,应当建设中水设施,积极利用中水;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污(废)水的零排放。

第二十条基本建设或施工用水,建设或施工单位应当安装用水计量设施,清洗、浸泡沙石等建筑材料应当使用容器。城市绿地、树木和花卉的浇灌用水应当推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防止水流堵塞和水源枯竭,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十二条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水环境功能区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其管辖的水域水功能区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体的用途,划定水资源保护区,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活动以及向水体排污,不得影响水功能区确定的保护目标。

第二十三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在确定的水源保护区内,严禁下列行为:

(一)向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持区的水体排放污水;

(二)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三)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备用水源的规划和建设,在确定的水源保护区内,原有污染水源的企业或设施,应按规定逐步转产或搬迁,保障饮用水安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当饮用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或者供水水量严重不足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建设,做好水资源量和质的监测工作,定期发布本地区水资源公报和水功能区水质通报。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并提交入河排污口设置报告书。 设置入河排污口依法需要同时办理取水许可审批手续或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在水资源论证或防洪影响评价报告中应当包含入河排污口设置的有关内容,不再单独提交入河排污口设置报告;设置入河排污口对水功能区影响明显轻微的,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只提交简要的分析材料。

设置入河排污口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依据文件; (三)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 (四)其他应当提交的有关文件。

凡有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项目,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的综合验收,应有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二十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加大调水力度,鼓励和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兴建蓄水、保水工程,科学安排对农村河道、湖泊等水域的综合整治,畅通水流,改善水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加大对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农村不符合饮用水要求的饮用水源地制定整治方案,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提高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第二十七条向水体退水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做到达标排放,禁止超标排污。在事先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和浓度的同时,应当抄送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

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对超标排污、严重影响水体的行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制止。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防止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航运船舶对水资源的污染。填埋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应有相应的防渗措施和渗出液的处理措施。禁止向废井、渗坑、裂隙、涵洞等排放、倾倒有害、有毒、含病原体的废、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农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高效低毒的农药,科学合理地确定水产养殖规模,减少有害残留物污染水资源。

第二十九条开采地下水应遵循采、补平衡的原则,不得超过本行政区域地下水计划可采总量,并符合井点总体布局和取水层位的要求。在地下水超采区,应当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不得扩大取水,禁止用地下水进行水产养殖和农业灌溉。鼓励采取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表水进行回灌补源。

地下水应当分层开采,水井施工必须科学止水。对报废、闲置或施工未成的深井,建设单位或凿井施工单位必须采取封填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条凡兴建工程或进行其它活动时,不得污染和破坏水资源,不得损坏各种水工程和供水、取水设施,对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下列措施涵养水源:

(一)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禁止乱砍滥伐;

(二)植树、种草,绿化荒坡、荒滩、荒地;

(三)禁止陡坡开荒,防止水土流失;

(四)城市建设应当采取有利于雨水渗入地下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第五章用水管理

第三十二条全市和跨县(市、区)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省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报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并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各县(市、区)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市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报同级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直接从河道、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取水许可证,按照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下列取水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 (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四条对于直接从河道、湖泊或地下取水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需要申请或者重新申请取水的,应当向取水口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并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地表水年取水量在5万立方米以下或取用浅层地下水的、且退水对水环境影响较小的取水项目,可以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表;其他的取水许可项目必须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申请人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规定填写的取水许可申请书; (二)节水设施和节水方案;

(三)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审查意见; (四)需向河道、湖泊退排水的,还应当提交取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设置排污口申请书; (五)取水许可申请标的与第三者有利害关系时,第三者的承诺书或者其他文件。 (六)取水单位和个人的法定身份证明文件及需备案的有关材料。

第三十五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具有论证资质单位编制和有审查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单位进行审查,并根据取水的急需程度适时提出审查意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及审查意见是审批机关对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的技术依据。

第三十六条凡开采深层地下水(一般指第Ⅱ承压及其以深的承压地下水)的取水许可申请,均需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用地表水和开采浅层地下水(一般指潜水和第Ⅰ承压水)的取水许可申请,其范围、限额及审批权限由市水利部门另行规定。

开采矿泉水、地热水,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取得取水许可证,确定开采限量。其中用于矿泉水生产、地热发电、地热温泉等经营活动的,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七条审批机关在批准取水申请前需要征求取水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等部门意见的,有关部门应当在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依法需听证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取水审批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取水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决定批准的,应当同时签发申请批准文件。

第三十八条凿井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具备有效资质和执照,持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取水许可批准文件,方可开展凿井业务。严禁无证施工。

凿井应按审批的成井要求和技术规范施工,禁止潜水和承压水以及承压水之间混合开采、咸淡水串通开采。施工单位必须认真、详细、真实地做好凿井施工日记,并自觉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在进行凿井定位、井管安装、井壁回填等施工工序时,应提前通知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到现场察看。

第三十九条直接从河道、湖泊取水的取水工程或设施,经审批机关审查批准后,申请人方可办理开工手续;申请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凿井。

取水工程或设施竣工后30日内,申请人应向审批机关报送验收报告。在收到合格的验收材料后15日内,审批机关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上级审批机关批准的取水工程或设施,也可委托下级审批机关进行验收。经现场审验、核定取水量及综合评价并形成验收意见,验收合格的,按规定发给取水许可证。

地表水取水工程竣工,申请人和施工单位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取水工程或设施审批文件;

(二)取水工程或设施的设计、施工、调试、质检、试运行总结报告; (三)取水工程或设施设备、计量设施的主要参数及认证文书;

(四)对取水许可审批书中提出有关要求的落实情况和取水计划说明; (五)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书、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报告; (六)取水、退水的水量和水质的检测报告; (七)节水设施运行和节水措施落实情况; (八)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地下水取水工程竣工,申请人和施工单位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成井报告和平面布置图; (二)单井的实际井深、井径和剖面图; (三)单井的测试水量和水质化验报告; (四)取水设备性能和计量安装情况; (五)其他有关资料。

第四十条取水申请人在取水许可验收合格后20日内领取取水许可证;取水许可验收不合格的,提交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在整改验收合格后20日内,领取取水许可证。取水许可证的发放,由取水口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对取水许可证的发放情况,依法予以公告。

取水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农业灌溉用水的取水许可证的有效期为10年,有效期届满取水许可证自行失效。若需要延续的,取水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45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由原发证机关核发取水许可证。禁止伪造、涂改、租让或冒用取水许可证。 在取水许可证有效期内,依法取得的取水权的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取水主体改变而其他事项无重大变动的,应按“谁取水、谁领证、谁缴费”的原则,取水权人可持有效的变更材料,到原发证机关申请变更。经发证机关核验同意后,换发取水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连续停止取水满2年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核查后,注销取水许可证。由于不可抗力或者进行重大技术改造等原因,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可以保留取水许可证。

取水许可申请获得批准后3年内,取水工程或设施未开工建设,取水申请批准文件自行失效。 第四十二条在取水许可证有效期内,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水权人应当重新提出取水申请: (一)取水水源、取水地点或取水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 (二)取水量或取水用途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退水量、退水地点或退水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 (四)退水污染物种类或排放浓度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出现需要重新申请的其他特殊情况。

第四十三条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每年的12月31日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下一的取用水计划建议。

用水计划建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按规定填写的用水计划申请; (二)申报用水计划的合理性分析。

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应在开始取水前1个月,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用水计划,经批准后按计划取水。

公共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在报送计划建议时,还应附具取用水限额以上的用水户年内用水需求计划。 第四十四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取水单位和个人的用水计划建议后,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取水许可申请书、取水许可证审批的有关内容; (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措施是否落实。

第四十五条对水耗超过规定标准的取水单位和个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改进或者改正。期满无正当理由仍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根据规定的用水标准核减其取水计划。

第四十六条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水单位或个人的用水计划建议审查和综合平衡后,地下水取水计划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控总量下达,地表水取水计划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和考核取水计划,应当落实到每一个取水单元。

经批准下达给取水单位和个人的取水计划,其最大取水流量和年取水总量应不超过取水单位和个人所持取水许可证批准的数量。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取水许可证的规定和下达的计划取水,不得擅自变更取水用途、地点和超过核定的取水量。如因特殊原因需要超计划取水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扩大取水。

第四十七条依法应当办理取水许可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实行计量取水,应当在取水口装置新型取水计量设施,所需费用自行承担,并保证取水计量设施正常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更换或损毁取水计量设施。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或者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的;或者擅自拆除、更换取水计量设施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安装或者修复,可按取水设施日最大取水能力或者水泵铭牌功率满负荷连续运行的取水量征收水资源费。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取水设施,发现计量仪表损坏或计量不准,应立即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更换。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不定期地对取水单位和个人的取水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取水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一)取水人的法定代表人是否发生变动;

(二)取水量、退水量、取(退)水地点是否发生变化; (三)下达的取水计划执行情况; (四)取水用途是否发生变化;

(五)取水工程及相关计量设施或措施运行是否正常; (六)节水设施、废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运行正常; (七)退水水质和水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八)退水是否对相应水域或水体造成重大影响; (九)水资源费交纳情况;

(十)其他与取用水监督管理有关的事项。

第四十九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水资源统计制度,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信息系统。取水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取用水统计报表,并于每年12月底报送本的取用水情况。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技术经济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参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通则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方性行业综合用水定额或产品用水定额。用水定额应随经济发展和用水需求的变化,由原发布机关定期进行修订。

第六章水资源费征收、使用与管理

第五十一条水资源费和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水资源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挪作他用。在征收水资源费的各个环节中发生的费用,按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列入部门预算。

水资源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编制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后,安排使用。水资源费的使用范围:

(一)水资源综合考察、调查评价、监测、规划;

(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节约用水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和合作、新技术推广应用、政策法规制定;

(三)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四)综合节水措施、水平衡测试和计量设施投入的补助; (五)水资源保护、管理、执法及奖励; (六)水资源政策调研、法规宣传、人员培训; (七)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构管理经费及设施和设备购置等。

第五十二条坚持依法收费,除国家、省规定不予征收和不需申请取水许可的免征水资源费外,其余一律不得减征、缓征和免征。农场、林场、渔场、场、苗圃等行业生产和生活的取用水,均应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按省以上物价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超计划取用地下水和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超计划取地表水的,对超计划取水部分,按照《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累进加收水资源费。对水重复利用率高于行业规定标准的取水单位,经县以上同级财政部门同意,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从水资源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第五十三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费征收工作中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调查、询问取水户取水的有关情况;

(二)收集、调取与征收水资源费有关的文件、证明材料和资料;

(三)查阅、复制有关水资源费征收所需的单据、票据、账簿、记账凭证和报表等。 水资源费征收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有关证件。

第五十四条征收水资源费应统一使用省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在接到征收部门的缴款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足额向财政部门开设的非税收入专用账户缴纳,该账户只收不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交、拖欠、截留、坐支、挪用和私分。

第五十五条企业单位(含供水企业)缴纳的水资源费计入企业成本,行政事业单位缴纳的水资源费在行政事业费中列支。

第五十六条各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相互配合,做好水资源费的征收和宣传工作,保证水资源费及时、足额收缴入库。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水资源费使用和管理的审计监督。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水法》进行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二)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三)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进行处罚: (一)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严重超采区)内开凿深井的;

(二)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一般超采区和其他地区)内,擅自增加深井数量的; (三)混合、串通开采地下水的;

(四)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水温空调的。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水法》、《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管理条例》进行处罚:

(一)超计划用水,并在限期内,无正当理由,仍未达到规定要求的;

(二)建设项目未建设节水设施或建成后擅自停止使用的,节水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使用的; (三)拒绝或妨碍水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对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检查、拒绝提供有关资料或提供假资料的;

(四)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

(五)拒不执行取水许可审批机关批准的计划用水指标的; (六)取水主体改变后,未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换证的; (七)逾期拒不安装或者修复取水计量设施的。

第六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对深井未采取封填措施的,责令其限期封填,逾期不封填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强制封填,封填费用由深井所属单位或施工单位承担。

未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施工单位无证建设取水工程的,依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取水,给他人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六十二条单位和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单位和个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或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第六十三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 (二)不按照水量分配方案分配水量的;

(三)违反规定批准凿井、违反规定下达取水计划、虚报瞒报地下水开采量、擅自减免水资源费的; (四)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篇:美国的水资源管理

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水资源污染的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并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虽然水量较为充沛,但人均水资源量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浙江省河川源短流急,降水集中,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丰枯相差悬殊,且水土组合不平衡。雨季洪水成灾,旱季供水不足。与全国一样,浙江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城市供水不足问题突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亟待加强。为此,中国水资源管理考察团于1997年3月25日至4月8日赴美国进行了为期15天的水资源管理考察,通过了解和学习美国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具体措施,尤其是美国州、市一级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具体管理方式(包括政策法规制定、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制定、行政区域间水量分配、水权纠纷协调等)、水资源保护技术等,对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美国地理及水资源概况

美国由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组成,国体属联邦制国家。国土面积为937万km,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河流大都为南北走向。西部主要山脉为落基山脉,东部主要山脉是阿巴拉契亚山脉。地理分布西高东低,东南部是沿大西洋平原;东部是阿巴拉契亚山地;中部是密西西比大平原;西部是以落基山脉和内华达山脉为主的山地。山地占国土的三分之一,丘陵及平原占三分之二。美国水系主要分为:墨西哥湾水系,包括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如密苏里河、阿肯色河、俄亥俄河、田纳西河等),与墨西哥分界的格兰德河,以及注入墨西哥湾的其它诸河,其流域面积约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太平洋水系,包括西部山区流人太平洋的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和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河、圣华金河等;大西洋水系,包括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直人大西洋的诸小河,其中以波托马克河最为著名,该河流经美国首都华盛顿,是美国南北的分界线,以及哈得逊河等;白令海水系,包括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及其它诸河;北冰洋水系,包括阿拉斯加州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美国本土48个州大部分处于北温带,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差别较大,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年平均降水量为760mm。从太平洋沿岸到落基山脉以冬季降雨为主,年平均降水量仅450mm,落基山脉到密西西比河流域为710mm,从密西西比河流域到大西洋沿岸为1lOOmm。以降水量分,大致以西经95°(即休斯顿、托皮卡)为界,可将美国本土划分成两个不同的区域:西部17个州为干旱和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东部为潮湿与半潮湿区,年降水量为800—2000mm。

美国水资源丰富,河川年径流总量为29702亿m(本土48个州为17039亿m),按1990年人口2.49亿计算,人均11900m,为我国人均的5倍。

23

33二、美国水资源管理情况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都有相当大的立法权,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关系相对比较松散,这就形成其在水资源管理上实行以州为基本单位的管理体制。在政治体制上,美国实行私有制,在经济管理上,政府主要任务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过去一百多年里,联邦政府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兴建了一大批水利设施,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近二十年来,由于联邦财政困难,水利发展和水资源管理的职责更多地由州政府履行,从而更加确立了以州为基本管理单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美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法典性的水法,以各州自行立法与州际协议为基本管理规则,州际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则由联邦政府有关机构(如垦务局、陆军工程师兵团、流域管理机构)进行协调,如协调不成则往往诉诸法律,通过司法程序予以解决。美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管理基础的,在某些州,水资源与土地所有权紧密相连,作为土地所有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州则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权与开发利用先后相联系,尊重开发利用的习惯。

(一)美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美国因地理关系,中西部与东部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有很大区别。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如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但这座城市之所以兴起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胡佛水坝的兴建解决了这座城市的供水问题。又如美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洛杉矶市,地处内华达沙漠边缘,地理位置类似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十分缺乏,但由于加利福尼亚、洛杉矶两大引水工程的建成,为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为了发展中西部的经济,美国政府十分重视中西部的水资源开发,把它作为联邦和有关州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联邦政府早在1902年就设立了垦务局致力于开发中西部的水资源,经过近一百年的努力,已经建成并管理345座水库、254座大坝、267座泵站、21.6万km渠道、2300km输水干管、950kin隧洞和58座水电站,这些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骨干工程的建设和建成,为中西部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东部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及西部地区高,主要是采用加强调度,如在河流水量减少的情况下,发布干旱警报,限制如洗车等用水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其水资源工程还是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为解决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市的用水问题,就在波托马克河上游建造了一座大型水库,通过隧洞向纽约市供水。

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美国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进一步开发利用已经受到来自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制约,其主要任务已经转向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水资源污染的防治,以充分满足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

(二)美国的水资源保护工作

一方面随着水资源揩发利用工程建设任务的基本完成,一方面也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环境保护、生态维护思潮的高涨,美国各级政府对水资源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已经把水资源保护工作作为各级水资源管理机构的重要任务,由于美国自来水是直接饮用的,因此对原水水质要求较高。美国各级机构对水资源保护的主要做法是严格限制污染型

工业的发展,注重合理的工业布局,绝对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建立有污染的工业,大力发展污水处理厂(全美建有20000余座水处理厂),所有污水都经过严格的处理后排放,并且对暴雨径流产生的污水,也都经处理后再排放。如濒海城市旧金山市,因其下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修建年代较早,处理能力偏小,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该市在下水道中修建了污水储存系统,在处理厂来不及处理时,将污水暂存在箱涵(pipebox)中,以免直接排人海湾而污染海洋环境。为保证供水水质,旧金山和丹佛市将自来水集水区用国家购买的方式购买下来,防止因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而影响水源水质,对供水水源地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美国十分重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十分注意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野生鱼种、动植物用水都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大多数水库都有最小下泄流量要求,以保证野生动植物对水的需求。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已经成为美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地保护水资源,美国采取了水质水量统一管理的水资源保护体制,如波托马克河管理委员会就拥有对污染河流水质的行为进行直接处罚的权力,而且对河流的水质保护拥有监督管理的权力,从而使该河流水质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美国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受政府支持开展了大量的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设备十分先进,研究十分深入。如内华达大学,正在开展对科罗拉多大峡谷地下水的研究,为了摸清地下水运动的规律,该学院采用了先进的痕量分析技术,从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中,分析推断地下水补给的周期,从而使得其数学模型的参数得到证实,并且还使用示踪剂进行验证分析,从而对地下水的运动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美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体制

美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投资常常采用投资分摊的方式,按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给予不同比例的无偿补助或低息贷款。通常,政府对于防洪、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给予全额的投资,而对于发电等项目则完全由开发者自行投资,其余的如娱乐业等给予一定比例的投资。

(四)水权制度

美国的水权制度是美国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其水权制度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作为公民的私有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水权制度的类型大致有三种:在中西部其水权制度是按开发利用的先后来确定的,即对同一水源的不同用户,按谁先用、谁拥有较大的用水权。在水源丰富的东部,则按土地离水源的距离来确定水权的大小。即水权与土地的私有制紧密相连。

美国水权作为私有财产,可以自由转让,但在转让程序上类似于不动产的转让,一般需要有一个公告期。由于美国属于判例法法系的国家,历史上对水权的判例对诉讼的影响较大,其水权制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一系列判例的基础上的。近年来为了更为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西部出现了水银行(WaterBank)的水权交易体系,将每年来水量按照水权分成若干份,以股份制形式对水权进行管理,方便了水权交易程序,使得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高度发达的美国,这无疑是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个新的尝试。由于美国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其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制度融合在一起,其水的定价遵循了市场规律,供水及水的管理部门依据市场的规律进行运作,是否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采取低价供水完全取决于政府是否给予补贴或其它经济支持,以保证供水部门正常地运作为前提。 (五)水价制订

美国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是价格杠杆。其水价的制定考虑了几个原则:其一是认为水资源的使用应上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费用,水价中应包括“税”与“费”;其二水资系统是一个整体,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不可偏废,水价应同时包括供水与污水处理的费用;其三是需水在不断扩大,水价中不仅要包括运行费,而且还要包括新增供水及污水处理能力的投资;其四是在一个大的供水系统中,无论其水资源还是供水过程,均按最终的商品水统一费率。

在水费的具体收费办法上,各地一般分为七至八项。第一项为发行供水债券,主要用于新增供水及污水处理能力;第二项为地产税中有10%左右为水资源税;第三项为供水与污水处理统一收费;第四项为地下管线接管费;第五项为家庭排污年附加费;第六项为企业单位废水检测费;第七项为取水许可费及违规罚款。水费的定价为一年一订。每年各城市及各供水区的水务部门会同用户代表,对下一年的水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下一年的供水及污水处理的财务情况也进行预测,在财务平衡的基础上制订水价。

(六)民间供水管理制度

美国政府对水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水权的管理,至于供水配水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市场自发的调节和民间机构的运作,尤其在农村,水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灌溉公司或民间组织来进行,减少了政府的直接干预,也降低了政府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开支,使得政府机构运作效率更高,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水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也避免了由于政府直接干预过多造成的效率低下的问题。灌溉公司主要由水权拥有人组成。

三、体会和建议

通过对美国水资源管理的考察,针对我国及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我们的体会与建议如下:美国虽然没有全国性统一的水法,但美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是比较完善的,有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权制度或水的管理制度,法律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较为详尽的规定,地方或联邦、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管理权比较清楚,加强了管理的力度,提高了政府机构的效率。

美国十分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一方面保护水资源不受破坏,使水资源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给国民留下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保护好水资源,防止产生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负面效应,从生态的角度看待水资源保护工作,把水资源保护提到了应有的高度。重视节约用水,采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的水价,来促进节约用水工作,使节约用水成为了公民自觉的行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工作,使得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科学化程度提高,减少了盲目性。

浙江省是水资源短缺的省份。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势在必行。因此对于浙江省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我们有以下建议:

1.加快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的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改变分割管理的局面。此外要分清事权,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建立起“民间自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机构管理效率。

2.加强水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并且进一步落实水权制度,明确水权,避免因水权不清导致水事纠纷的发生。当前要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并加强取水监督管理。

3.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把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水质水量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意识和经济发展上的水资源保护意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其保护区范围应扩大到陆域,以提高供水水质。

4.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花大力气在取水许可制度实施中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数据库,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5.加强节约用水工作,按照市场规律确定水价,促进水的商品化进程,用市场机制来实施节约用水工作,以提高全社会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第四篇:英国的水资源管理

2007世界水日

1.概述

英国水资源管理体制迄今尚无国家一级专职管理水资源的政府部门,而由政府的有关部门分别承担,它们通常只起宏观控制和协调作用,主要负责制定和颁布有关水的法规政策及管理办法,监督法律的实施,并宏观控制地区或流域一级水管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理机构

的财务。地区一级的水资源管理准则由国家或地方法律规定成立的相应管理机构承担。

在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自七十年代初开始,水资源管理体制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根据1973年水法,实际按流域分区管理,合并、整顿,成立了10个水务局,流域内不再按过去的行政区划分和受其管辖权的限制,每个水务局对本流域与水有关的事务全面负责,统一管理,水务局不是政府机构,而是法律授权的具有很大自主权、自负盈亏的公用事业单位(Utilies),第二次大的变革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在1986年政府宣布通过立法使水务局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其目的是使水务局可不受对公共部门的财政限制和政府的干预。在1989年水法颁布后,水务局便成为国家控股的纯企业性公司并改称为水务公司,负责提供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供水及排污服务。

迄今为止,英国的水工业私有化仅限于英格兰和威尔士,而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其供水管理部门目前仍为国营公共事业机构。

2.水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英格兰和威尔士水管理机构分为政府各部、地区水务局和地方(郡、区)三级管理。下设(1)环境国务大臣和威尔士事务大臣,其职能是:任命水务总督、水务公司及国家河流管理局负责人;制定和修订水务管理的法律框架。(2)水务办公室,是一个非部级的政府机构,负责保证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水工业能为该地区用户以合理的价格提供优质高效的供水及排污服务,同时它也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水工业私有化后代表政府对水的价格进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机构;颁布水价费率标准,每年一次确定价格水平和结构,监督水务公司的财务和投资;每五年一次审查和调整水价上限,规定下一个五年的服务职责等。(3)用户服务委员会,它协助水务总督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4)饮用水监察署,成立于1990年1月,代表国务大臣检查和监督水务公司供应饮用水的数量和质量。(5)国家河流管理局,负责河流水质和内陆及沿海地区水质、土地排水、防洪、渔业、水上旅游、水资源保护及管理、航运,颁发取水许可证,污染控制。(6)皇家污染监察署,审定和监察具有重大污染的产业。(7)农、渔、食品部,负责防洪及渔业事务,此外还任命地区防洪委员会的主席及委员。(8)垄断及兼并委员会,委员会完全可视为水务总督与水务公司的“上诉法院”。

3.水务机构

在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下设:(1)水务公司,(2)供水公司,(3)水务协会;而苏格兰地区供水及排污服务是由根据苏格兰地方法律建立的9个地区委员会和3个岛屿委员提供;北爱尔兰地区则由北爱尔兰环境局负责。

4.水务管理的主要法规

(1)水工业法;(2)水资源法;(3)水公司法;(4)土地排水法。

5.流域水资源的管理

英国针对供水和水污染问题通过立法不断改进水资源的取水许可权管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逐步完善管理体制,现已由过去的多头分散管理基本上统一到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性集中管理,逐步实现了水的良性循环,并在较大的河流上都设有流域委员会、水务局或水公司,统一流域水资源的规划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直至供水到用户,然后进行污水回收与处理,形成一条龙的水管理服务体系。使水资源在水量、水质、水工程、水处理真正做到了一体化管理、一条龙服务,一切与水有关的活动均由水管部门统一管理,具体再按有关部门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所颁布一系列法令和制度要求水量水质并重。资源与工程一体化,综合管理水资源。为满足水量水质要求,取水必须事先得到许可,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法律规定的水质标准才能排入河流或湖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全部由水管理部门负责。

第五篇:陇县水资源管理工作

简 介

(2010年12月15日)

我县水资源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水行政执法这个核心,以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和受理取水许可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积极维护全县水事管理秩序良性健康发展。一是宣传水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水法制环境。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法制宣传日”等重大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水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在城区街道设立宣传点15场次,悬挂宣传横幅6条,组织宣传车下乡巡回宣传4天9个乡镇,在电视台播放了“人、水、法”电视系列剧,播放宣传口号300多条次,解答群众咨询100多人次。二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依法实行水行政许可、征收水行政规费。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水资源管理秩序,在积极宣传新征费办法的同时与县人民银行、县农行等金融系统联络沟通,解决新办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入各用水户,核实其用水量,严格按照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征费。截止目前,已征收、追缴水资源费共计85.10万元,占全年征收任务的100.1%。对各用(取)水户取水设备及单位基本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统计,利用GPS定位仪对各取水口观测定位并核定审批取水量及实际取水量,为换发新版取水许可证做好前期准备。三是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了有效缓解经济不断增长与水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使我县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指导全县工商企业大户实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重点抓了陕西和氏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节水技术改造,修建了循环池,更换了节水器具,技改后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了4.6% ,年节水提高了0.71万吨。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规定提交有关文件和资料,经严格审查核实,水利局给予书面批复。依据全县水资源供需现状,完成了二010年用水计划的编报工作, 实现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

上一篇:数字编码方式范文下一篇:数轴说课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