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

2022-10-17

1 立论前提

水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维持地球上生态系统功能完整和良性循环的关键因素, 也是维系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物质条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人类对水的认识与利用斗争的历史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人类文明的兴衰变迁无不与水密切相关。人类在给自己创造伟业的同时, 也使自己陷入了始料不及的困境。在很多地区, 人类正在迫近或已经超过水资源的天然承载限度。水资源已经从工业化初期的不值一钱, 演变为现代社会的“瓶颈”资源, 严重制约着一个地区、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已有研究结论指出:水的不足供应将成为21世纪最为紧迫的资源问题, 也是诸多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非常突出。就福建省的水资源情况而言, 也不容盲目乐观。福建省作为全国重要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基地之一, 虽然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 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水资源和经济发展很不协调, 部分区域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典型的“水质性缺水”问题已凸显。因此, 综合评价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保证福建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当今不可回避的现实。

1992年6月, 联合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地球首脑会议”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UNCED)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本次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全球发展战略, 贯穿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3个文件和2个国际公约,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国取得了合法性。《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开展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 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这一战略思想被世界各国所接受[5]。

在这样的背景下, 探讨水资源对于未来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有多大的承载能力, 提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区域水资源的最大支撑能力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水资源科学评价、管理和规划方法, 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 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现状评述

水资源的优化规划管理研究大约发轫于上个世纪20~40年代。50年代以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以模拟技术、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方法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分析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并开始采用模型的形式来研究水资源的优化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水资源合理规划研究正逐步完善。在这一时期内, 由于水污染和水危机的加剧, 相关研究开始注重水质约束、生态环境效益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比较全面地考虑水资源的系统特征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联合优化问题。主要特点表现在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中除了普遍考虑经济目标之外, 水质、生态环境和社会目标也在不同的模型中出现了身影, 甚至越来越多地将水资源中的某些随机因素纳入了模型的范围, 呈现了从水量型规划—水质型规划—综合性多目标规划的发展态势。

3 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 由于涉及的面广、领域多, 当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研究的对象视乎研究者的专业认知和强调的侧重点而不尽相同。例如, 从规划手段上讲, 有的侧重于工程技术, 有的则强调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从规划形式看, 大多数研究成果集中于水量规划, 而忽视了水资源的水质因素;另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管理还多流于哲学层面式探讨的形式。

(2) 关于水资源规划的理论还需继续深化和完善。不论是“以需定供”还是“以供定需”的观点, 都是将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这一对原本相会依存的对象隔离开来研究。前者错误地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过多强调通过水利工程措施从大自然中毫无节制掠夺水资源, 未能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 缺乏缺水意识, 容易导致河道断流、土地沙化、海水入侵等不利影响;后者则忽视了水资源的可供应量具有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相联系的动态变化, 难以独立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特征。否则无法实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当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理论虽然体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观念, 但目前多是概念模型研究, 可操作性不足。

(3) 多数研究的规划目标比较单一, 即使是采用了多目标, 但由于涉及到目标量化问题, 难以在最后的成果中予以真正实现, 往往是侧重了供水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注重了局部约束, 而忽略了必要的宏观控制;重规划方案建立, 轻方案的评价与分析的问题突出。实际上, 水资源的合理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问题, 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单一目标最优、单一整体功能、个人决策模式。因此, 从单纯追求目标最优的准则向复杂系统固有的多目标优化满意准则转化, 从单一整体、功能有限的优化模型结构向分散的、多层次的、而且能协调和聚合的多功能模型系统转化, 由策略导向型的个人模式向过程导向型的群体决策模式转变势在必行。

4 现有规划

(1) 根据地下水功能属性和流域及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划分地下水功能区, 确定各功能区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的目标。

(2) 针对分类分区地下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方案, 提出分类分区对策。

(4) 分析规划实施效果, 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5 研究最终目标

在充分占用、整合现有文献的前提下, 确定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框架和思路,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内, 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福建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格局和社会、生态用水特征, 建立促进水资源—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共处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 构建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案, 以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

然后通过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系统分析, 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 确立水资源的承载对象和判断原则, 给出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模型, 并以此为依托探讨水资源承载力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模式, 最后建立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模型并予以实现 (见图1) 。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与系统思想的指导下, 深入分析水资源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力求通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途径, 达到区域水资源合理综合规划研究之目的。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WCE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ater.Statement on the WCED Report“Our Common Future”.Water International, 1989, 14 (3) :151~152.

[2] Biswas A.K.Wa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21st Century.President’s Address to7th World Con-gress on Water Resources.Morocco.Water International, 1991, 16 (4) :219~223.

[3] 钱正英, 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4] 刘昌明, 何希吾, 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5] 国家计划委员会,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R].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6] WCED.Our Common Future.Oxford:Oxford Univ.Press, 1987.

[7] IUCN, UNEP, WWF.Caring for the Earth.Digital book.Gland, Switzerland, October1991.

[8] 陈劭峰.承载力.从静态动动态的转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1) :13~16.

[9] 夏军.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 (一) [J].海河水利, 2002 (2) :5~7.

[10] 夏军.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 (二) [J].海河水利, 2002 (3) :3~7.

上一篇: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探析下一篇:小儿腹痛病因及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