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配置管理论文

2022-04-18

黄河流域横穿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和谐共进、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关键区域。《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一书针对黄河文明及黄河生态环境进行研究,明确了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并非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是当前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与未来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的关系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资源配置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资源配置管理论文 篇1:

海外智力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山东省共投入引智专项经费7000万元,引进外国专家8.2万人次,派员出国(境)培训1.1万人次,引进国外新技术870多项、新品种1260多个,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5200余项,建成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21家、省级引智基地106家,建设“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示范村113个。

《国际人才交流》:近年来,山东引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请您介绍一下聘请外国专家、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对转变山东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

董国勋:近年来,山东省的引智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指导帮助下,引智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引智结构不断优化,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层次不断提高,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尤其近两年,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实施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引智工作优势,迅速转变工作思路,果断调整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引智工作力度,推动了引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发展大局;通过实施重点高端引智项目,大力支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带动战略;通过引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引智工作为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省共投入引智专项经费7000万元,引进外国专家8.2万人次,派员出国(境)培训1.1万人次,引进国外新技术870多项、新品种1260多个,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5200余项,建成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21家、省级引智基地106家,建设“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示范村113个。

《国际人才交流》:山东引进海外智力、人才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尤其在推动山东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有哪些成果和举措?

董国勋:山东引进海外智力、人才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结构调整大局来开展。主要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倾斜,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几年,全省围绕信息技术、新材料、低碳产业等高新技术行业和领域,组织实施了大批重点引智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相关行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发展,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产生了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省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项目占到了全部引智项目的4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围绕服务“三农”,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服务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引智工作的重点,积极引进新品种和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了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出口农业的快速发展。仅2009年,全省就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00余项,分别实施国家和省农业引智成果推广项目89项和103项。其中临沂市引进推广的自然养猪法项目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充分肯定。

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国际人才交流》: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施区域带动战略过程中引智工作发挥了哪些作用?

董国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带动战略部署,省人保厅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才智力支持工作的意见》,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30个引智示范基地,出国(境)培训、聘请外国专家项目占总项目的50%以上。利用国家外专局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局省合作项目机会,帮助建设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我省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人才队伍,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国际人才交流》:在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工作中是如何为他们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

董国勋:各级政府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引进外国专家。我们与世界2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政府机构和专家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外国专家组织负责人来鲁考察和推荐专家。有的市赴发达国家和地区招聘高端人才;有的市通过驻华使领馆招揽专家。通过各类专项活动吸引外国专家。山东省政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每两年举办一届海内外高端人才技术项目洽谈会,从海内外引进数百名高层次人才。为了吸引和鼓励外国专家,省政府设立了“齐鲁友谊奖”,表彰外国专家。在山东工作过的外国专家已有303人获得“齐鲁友谊奖”。对特别突出的,推荐参加中国政府“友谊奖”的评选,已有41人获得该奖项。每年组织近200家外国专家需求单位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和日本花甲专家项目洽谈会。开发了外国专家网上管理系统,实现了外国专家证和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全程网上办理。积极推进外国专家网上洽谈项目系统建设,充实了专家库和项目库,项目信息总量达3200多个,国外人才需求1800多项,在库外国专家信息近900项。

《国际人才交流》: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是如何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和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的?

董国勋:山东是高度重视出国(境)培训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工作的,平均每年选派1500名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

围绕“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党政领导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全省每年选派200多名县处级以上优秀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选派近百名大型企业的高管人才到国外知名大学长期培训,或到世界500强企业挂职培训。另外,通过多种形式,选派我省两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员出国培训。目前,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的出国(境)培训项目占全部项目的60%。

围绕重点行业搞好培训。积极组织实施教育、节能、环保、农产品出口、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培训。组织实施了服务业于人培训工程、齐鲁名师工程、建筑节能、大气脱硝等多项培训。

围绕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搞好培训。围绕南水北调工程,组织实施了跨流域调水技术和水资源配置管理培训。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同纬度引智工程,组织实施欧洲油橄榄良种引进与产业化开发培训。枣庄被国家列为资源桔竭型城市,组织实施了煤炭绿色开采及生物复垦技术的培训。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组织实施了耐盐种质资源数据库管理及盐分监测监控技术培训。这

些培训项目的实施,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引进了大批优良技术和成果。

促进区域带动战略实施新突破

《国际人才交流》:今年是应对后金融危机影响、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一年,如何发挥引智工作在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董国勋:今年是我省应对后金融危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又一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全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加快实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这对引智工作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更加注重提高出国(境)培训质量和效益。

促进区域带动战略实施新突破。重点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大力引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优势产业开发方面的高层次外国专家来鲁服务。在蓝色经济区建立一批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或示范单位,促进经济区快速发展。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引智项目,为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服务。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引智项目,带动引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组织实施服务业“千人培训工程”,抓好高层次服务业人员赴国(境)外的培训工作。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端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产业开发技能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提高半岛7市发展海洋产业的管理水平。

开创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

《国际人才交流》:在应对后金融危机影响的形势下,怎样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董国勋:开创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新的局面,是今后引智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们将安排组织好一系列有影响的大型引智活动,搭建山东与国外高层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平台。举办第六届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邀请高层次外国专家和高端人力资源机构、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来山东对接高新技术项目,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活动。筹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层国际论坛活动。以“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推动山东大发展”为主旨,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汇集世界各国优秀人才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按照“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标准组织好参展项目和洽谈项目,充分展示齐鲁引智风采,吸引更多高水平海外人才和项目落户山东。承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和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协助承办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帮助省内企业引进新能源领域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和科研机构来鲁交流洽谈,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加快国外成果推广,拓宽引智工作新领域。推广国外先进农业种养殖技术、优良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施“新农村建设引智工程”、“千村引智示范项目”和“引智扶贫项目”,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为推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国外智力支撑。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领域的引智项目,为重点流域环境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等提供更有效的国外智力资源。

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开辟海外人才智力新渠道。不断完善外国专家管理、服务和表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重点培养高端紧缺人才,提升出国培训工作新水平。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选派高层次人才、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事业高级管理人才、优秀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到国(境)外培训;加大组织实施高级技能人才与师资力量出国(境)培训力度,解决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组织实施服务业“干人培训工程”,做好出国(境)培训总结和成果推广工作,扩大出国(境)培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陈炜华

水资源配置管理论文 篇2: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与保护

黄河流域横穿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和谐共进、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关键区域。《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一书针对黄河文明及黄河生态环境进行研究,明确了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并非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是当前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与未来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的关系问题。全书分为九个章节,分别为第一章文明溯源,第二章黄河文明中心的确立,第三章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第四章周秦时期的黄河文明,第五章两汉时期的黄河文明,第六章隋唐时期的黄河文明,第七章宋代的黄河文明,第八章黄河文明发展的轨迹,第九章黄河文明的地位、作用和贡献。伴随着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生态文明观念的真正确立,黄河文明将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一书提出,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能源支撑。黄河流域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是社会安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黄河流域还承担着“生态走廊”的重要职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2019年国家确立了黄河流域生態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于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升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对于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十分重要,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有着重要战略地位。

当前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所承受的污染物已经超出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黄河流域的结构性污染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流域水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黄河流域存在大量高污染企业,石油、化工、造纸、煤炭等高污染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占黄河流域工业排放量的70%。同时,受限于黄河水环境较低的承载能力以及城市布局状况,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污染大大超出自身承载力。监测资料显示,黄河流域中有50%以上的区域无法达到相关水质要求。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的严格控制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压力有所缓解,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但还未得到根本好转。伴随黄河流域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难度逐渐增加,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从当前环境污染入手,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立足黄河流域整体与长远发展,平衡黄河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第一,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建设。法治是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根本,尤其是2018年“生态文明”纳入宪法,代表着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出现了新的契机。一是要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体系,健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制度、保护制度与救济制度。治理制度方面,明确周边工业排污总量,各地区分段治理的同时,建立跨区域合作治理制度;保护制度方面,建设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执法团队,打造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执法队伍;救济制度方面,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日常化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实现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互动。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法治建设,不仅需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治化,还需要与其他相关政策相协调,尤其是税收政策、行政管理政策、基础设施政策等。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互动中要实现组织机构与法律、政策的一体化。组织机构方面,要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在制定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法律的过程中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法律政策方面,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非环境政策领域,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全过程。第二,严格制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来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度与管理。把黄河流域生态用水纳入黄河水资源配置管理中,重视黄河水量的调度管理,在保证黄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黄河功能性不断流。重视黄河流域周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保护源区、河口等关键区域。对生态受损的区域,如湿地等进行人工修复。加强黄河流域水文监测,完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第三,转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思路。根据黄河流域水体功能、水资源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实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黄河水环境质量考核等制度,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全面推动清洁生产,降低高耗水、重污染行业的比例,在保证黄河水体目标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污染物入河量,实现黄河流域水生态管理。从目标总量控制过渡到容量总量控制,平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基金项目:山东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CCXJ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学周(1969—),男,山东寿光人,硕士,潍坊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流域生态文明

作者:刘学周

水资源配置管理论文 篇3:

应对气候变化 黄河应做什么

近年来,全球高温、极寒、干旱、暴雨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现,对世界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其主要特点。流域气候条件复杂,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流域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流域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性。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干扰,对黄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预测结果也显示黄河流域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黄河径流量将进一步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这将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黄河水利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一是加强水文监测预报,有力支撑黄河水沙调度;二是黄河干流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强化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四是加强水资源配置管理,推进建立节水型社会。

当然,随着气候变化和流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流域水资源管理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因此,还应该重点加强的领域包括:一是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二是加强黄河水资源监测、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三是加强洪水管理和水资源配置研究,应对未来水资源短缺;四是深化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近年来,在水利部及流域各省(区)的领导和支持配合下,黄委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有限的水资源,逐步提高水量调度的精度和效率,严格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扎实推进黄河水权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黄河功能性不断流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黄河连续13年不断流,为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黄河供水区经济社会将呈现跨越式发展,引黄用水需求旺盛且呈增加态势,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更加繁重,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管理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

面对日益严峻的黄河水资源形势,为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及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必须从单纯的供水管理转向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并重,实行水量调度与水质并重的最严格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

作者:苏茂林

上一篇:化学研究泛分子论文下一篇:生活化科学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