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办法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水资源管理办法范文

集团公司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管理,满足集团公司发展和员工生活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安徽省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集团公司范围内水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统一管理。

第三条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的方针,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扩大非传统水资源在工业中的利用,创建节水型工业企业。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能

第四条 集团公司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实行公司、子(分)公司、生产经营单位(矿、厂)三级管理。

第五条 安全环保部负责集团公司水资源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执行国家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集团公司水资源管理规定和制度,落实责任并监督执行。

2、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资源管理规划、水资源管理计划。

3、集中缴纳集团公司机关本部和恒源公司所有的水资源费。

4、建立水资源管理统计台帐,按要求上报用水统计报表。

5、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计量设施,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

6、推行节水措施,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

7、推动水资源综合利用,矿井水净化复用、冷却水循环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8、组织开展水资源宣传与教育培训工作。

9、协调各单位与政府水资源管理部门关系。

第三章 水资源费支付管理

第六条 集团公司机关本部和恒源公司及下属各矿所发生的水资源费,应先由各用水单位在政府水资源管理部门收费通知书上签字确认,经集团安全环保部审核后,开具发票,报集团公司与恒源公司财务部门统一付款。否则所发生的费用或超计划费用,集团公司和恒源公司不予承认,由用水单位自己承担,并处以超出计划的费用两倍罚款。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七条 应保护好饮用水源,为各单位生产、生活提供符合标准的水源。 第八条 设立生活饮用水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其范围划分为: 一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30米范围内;

二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30米以外至60米范围内。 保护区内不得设置排污口,不得堆放固体废物。

第九条 生产、生活污水、废水应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禁止向塌陷区、人工河道、沟渠内直接排放污水。

第十条 对地下水源进行监测,掌握水位、水量、水质变化趋势。

第五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第十一条 执行《取水许可证》制度,用水单位应取得《取水许可证》后方可按证取水。

第十二条 执行新、改、扩建工业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制度和水资源管理“三同时、四到位”制度。(“三同时”即工业节水设施必须与工业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四到位”即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第十三条 用水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标准,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和当地政府水资源管理机构审批,领取《水平衡测试合格证书》。

第十四条 用水单位应按月向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报送取水、节约用水统计报表。

第十五条 把节水改造纳入本单位技术改造计划,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

第十六条 加强供、用水设施管理,及时修复损坏的供、用水设施,减少跑、冒、滴、漏。

第十七条 应采取清污分流、闭路循环、污水处理后回用等办法,充分利用污、废水资源,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第十八条 新建项目应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先进节约用水型工艺、设备。项目竣工后,集团公司、子(分)公司水资源主管部门应参加用水设施、设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九条 实行计量收费,新建住宅,必须安装分户计量水表;原有住宅未安装计量水表的,应当有计划地安装。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条 对在节约用水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一条 凡违反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本办法的,安全环保部有权监督、检查、批评、警告,对造成重大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的,集团公司将追究单位领导及肇事者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

第二十二条 集团公司各子(分)公司可根据国家法规与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与奖惩办法。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潍坊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

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四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发改、经贸、建设、市政管理、环保等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有权对破坏水资源和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举报。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处理。

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七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积极利用客水、限制开采地下水、鼓励回用再生水和综合利用海水、微咸水、矿坑水的原则,对地表水、客水和地下水实行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第七条)

第八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需要,维持生态环境用水。

第九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进行。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第十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照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水资源专业规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征求同级有关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开发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中长期实施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城市节约用水规划,严格按计划开采,防止造成地面沉降和其他地质灾害。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严格控制凿井。城市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水需求需要凿井的,要限量开采地下水。不得为家庭生活等非经营性活动开凿水井。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

第十三条

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市人民政府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后,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置明显标志,并予以公告。

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不得从事工业、养殖、旅游、餐饮、建筑等影响水源水质的活动。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第十四条

禁止在水库、渠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在河道、水库管理范围内需要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排污单位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十五条

禁止向渗井、渗坑、裂缝、溶洞以及弃用和报废水井排放有害物质。报废水井应当由原使用者及时封闭;拒不封闭的,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封闭,所需费用由原使用者承担。

第十六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应维持采补平衡。对地下水超采地区,应当采取回灌补源措施,严格控制采水量。在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海水入侵。

第十七条

从事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八条

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枯竭或者地面塌陷,有关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补救措施,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四章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第十九条

市、县(市、区)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行水量统一调度。

第二十一条

取水、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市、县(市、区)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年度取、用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二十二条

直接从河流、湖泊、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除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外,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证,并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第二十三条

直接从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并报有相应取水许可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对未有水资源论证审查意见的建设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不予立项。

第二十四条

下列情形取水许可证的核发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或依法转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从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四区范围内取水的;

(二)从大中型水库管理及保护范围内取水的;

(三)从大型河流或县市区边界河流取水的;

(四)从县市区边界两侧3公里范围内日取地下水一千立方米以上用于非农业灌溉的;

(五)非农业灌溉日取地表水二万立方米以上或日取地下水三千立方米以上的。 其他情形取水许可证的核发由取水地点所在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五条

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每年12月 31日前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下一年度取用水计划建议。集中供水单位申请年度取水计划要附报重点单位用户用水计划表和新用水户用水计划表。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用水单位或个人提报的下一年度取用水计划建议进行核实,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供水工程状况及可供水量等,于次年1月31日前以书面形式下达其年度取用水计划。

取用水单位或者个人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年度取用水计划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四

十、四十二条)

第二十六条

取水、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取用水计划用水。取水、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省实施水法办法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七条

取用水单位和个人,必须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取水计量装置,保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更换,应按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有关取用水资料。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农业节水灌溉的投入,大力推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对灌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农业旱作技术和农作物抗旱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推动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山东省节水办法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九条

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水循环次数,提高水重复利用率。

火力发电及热电联产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应达到95%以上;一般工业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应当到70%以上;饮料和其他以水为主要原料的生产企业应对生产后的尾水进行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其中纯净水生产企业产水率不得低于原料水的70%。

第三十条

城市绿化应当优先选用耐旱型树木、花草。

城镇绿地、树木、花卉应当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绿化用水应当减少使用自来水。景观和市政杂用用水应当优先使用雨水或者再生水。 洗浴、游泳、水上娱乐、 洗车业用水应当建设循环用水设施,并对排放水进行综合利用。在已接通再生水管网的地区,洗车用水应当使用再生水。(省节水办法第二十

二、第二十七条)

施工企业建筑工地浸泡建筑材料应当使用容器。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一条

对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以及节约用水和进行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烟台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2003年7月30日 烟政发〔2003〕108号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 综合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先地上、后地下的原则,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

第四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五条 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 实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七条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八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对浪费、破坏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有权予以检举、揭发和控告。对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九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县市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服从防洪的规划要求。

第十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

第十一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进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第十二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照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

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县市区、各行业的需要。

综合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专业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开发调度、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原则,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

市、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

第十四条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灌溉、排涝、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者其承包土地上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水库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截(蓄)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兴建取水工程,必须按照管辖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领取取水许可证,并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辖、申报的权限为:

(一)兴建日取地表水4万立方米以上(含)、地下水2万立方米以上(含)取水工程以及大中型建设项目和大型灌区取水工程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省审批;

(二)兴建日取地表水2万立方米(含)至4万立方米、地下水3千立方米(含)至2万立方米取水工程的,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市审批。

(三)兴建日取地表水2万立方米以下、地下水3千立方米以下取水工程的,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七条 承揽凿井取水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持有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技术资质证书和施工许可证;外地来本市承揽凿井取水工程的单位,必须事先到施工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验证,经批准核发施工许可证后,方可承揽工程。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

第十八条 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量、水质监测站网,承担水量、水质预测预报工作。对河流、水库、城乡供水水源地及企业自备水源实施定期监测。对承担水质监测评价的单位实行计量认证制度。

第十九条 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动,应当遵守经批准的规划,因违反规划造成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治理责任。

第二十条 开采矿藏或者建设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一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修订完善市确定的大中型河道、水库的水功能区划,报市政府批准。跨县(市、区)的河道、水库的水功能区划,由有关的河道主管部门会同河道、水库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拟定,分别经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查提出意见后,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批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河道、水库的水功能区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二条 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各级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第二十三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在河道、水库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批。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进行现场检查,对超标准排污严重影响水体用途的,应当通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养殖生产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从事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对地下水超采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取水单位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表水进行回灌补源。

第二十五条 在地下水超采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或者限制开采区。在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海水入侵。

第二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工程的义务,不得侵占、毁坏堤防、护岸、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工程设施。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本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特别是水坝和堤防的安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对水工程实施保护。所有的水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水工程,由主管部门商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水工程,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和保护职责。

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

第四章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同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应当依据水资源的供求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域规划、区域规划,按照水资源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制定。

第三十条 调蓄径流和分配水量,应当依据流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跨县市区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制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边界河流上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符合该流域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预测来水量,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

第三十二条 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用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三十三条 直接从河流、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证,取得取水权,并缴纳水资源费。农村家庭生活、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按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35号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对于直接从河流、水库或地下取水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当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第三十五条 业主单位应当在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时向受理机关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的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当在办理取水许可申请时向受理机关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未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受理机关不得受理取水许可(预)申请。

第三十六条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具有审查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单位进行审查,并根据取水的急需程度适时提出审查意见。

第三十七条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审查意见作为审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技术依据。

第三十八条 业主单位在向计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提交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取水许可(预)申请提出的书面意见,并附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未提交取水许可(预)申请的书面审查意见及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

第三十九条 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供水价格按价格管理权限,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应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由水工程管理单位商用水户自行确定水费价格,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 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第四十一条 要建立节水型社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推行节水项目建设和节水技术。

对农业蓄水、输水工程采取必要的防渗漏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对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对城镇居民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

第四十二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供水企业和自建供水设施的单位应当加强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减少水的漏失。

第四十三条 取得取水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取水许可证载明的取水地点、取水期限、取水方式取水;应当按照国家、省和市规定的权限、时限,到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审取水许可证,不得擅自转售水。取水许可证不得复制、涂改、出租、买卖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

第四十四条 取用水单位和个人,必须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取水计量装置,应保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更换,应按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有关取用水资料,按要求对水质进行定期化验。

第四十五条 因不可抗力造成水资源紧缺时,有关部门可以核减取水单位和个人的取水计划,有关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在地表水丰沛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关停地下取水井,涵养地下水,改善水环境。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财物、其他好处或者玩忽职守,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不按照水量分配方案分配水量,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水资源费,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山东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执行。

第四篇:南京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 市水利局

【颁布日期】 19961015

【实施日期】 19961015

【章名】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 称《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 管理。

第三条 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 度。

南京市水利局是本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 统一管理、保护和监督工作,并按照《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履行职责。

市政公用部门负责城镇供水、城市节约用水、市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保护和管理。

地质矿产部门参与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 理地下水资源,进行地下水的普查、勘探、监测、统计、分析和开发利用 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

第四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政机构的管理,完善水 政监察制度。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水事活动必须接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发 放取水许可证的市政公用部门的检查监督。水政监察人员在依法查处违法 案件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证据。

【章名】 第二章 开发利用

第五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 的考察和评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

水资源考察和评价成果,作为编制水资源规划的依据。

第六条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分配、调度,应当符合兴利和除害相结合 的原则,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 工业用水和航运等需要,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利用的项目,应当防止水资源污染和破坏,并经水 行政主管部门论证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兴建的灌溉、供水、发电等各类水工程用水 ,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用水计划调度运用,出现严重旱情,应 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调度安排用水。

在制定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规划时,必须以水资源调查评价为重要 依据,避免盲目扩大供水规模。在水源不足地区,应当控制城镇发展规模 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项目。

第八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统筹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水源不 足地区,应当采取各种调水、蓄水措施,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依法科学 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开发利用地表水的各类水工程,建设单位 必须按照江河分级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 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与江河湖泊防洪有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 可行性报告中作出防洪评价,按分级管理权限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后,方可立项。

【章名】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 施,防治水资源污染,防止水流堵塞和水源枯竭,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 态环境。

水资源保护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 他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资源监测站网的建设,做 好水资源量、质的监测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开展水 资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 不得向湖泊、河道等水域排污。确需在其范围内排污的, 必须经过清污处理,符合排放标准,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报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向水体排污的单位和个人,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 报登记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和浓度的同时,应当抄送所在地水行政主管 部门。

第十四条 开采地下水,不得超过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年度计划可采 总量,并符合井点总体布局和取水层位的要求。

在地下水超采区,应当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不得扩大取水。禁止在 没有回灌措施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取水。

第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 项目,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审批程序办理。防治水污 染设施的竣工验收,应当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 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章名】 第四章 用水管理

第十六条 本市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 门,依据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 制定,报市计划部门审批,并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水的供求计划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节约用水计划,并指导检查节约用水工作,推广节水 措施。

各用水单位必须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采取综合节水措施,提高 水的利用率。

第十八条 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申请或者重新申请取 水许可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前,按规定提出取水 许可预申请。

第二十条 经批准的取水许可预申请,供建设项目立项使用。

预申请的有效期为一年,自批准之日起一年内建设项目未立项,又未 重新办理预申请的,经批准的取水许可预申请失效。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持设计任务书等有关 批准文件和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有关文件,提出取水许可申请。

第二十二条 申请取水许可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取水许可申请书;

(二)取水许可申请所依据的有关文件;

(三)取水许可申请与第三者有利害关系时,第三者的承诺书或者其 他文件。

第二十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其职权,负责下列河道的取水许可 审批和发证:

(一)长江南京段、马汊河(小头李——长江口)和新老秦淮河(东 山桥以下);

(二)滁河、新老秦淮河(东山桥以上,包括句容河、溧水河)、水 阳江、固城湖、石臼湖、县际边界河段以及大中型水库;

(三)城区河道;

(四)其他河道。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第一款第

(一)项、第

(二)项限额以内的取 水和第

(三)项取水的审批和发证;第一款第

(一)项、第

(二)项限额 以上的取水,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发 证。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第一款第

(二)项限额以内的取水和第

(四) 项取水的审批和发证;第一款第

(二)项限额以上的取水,经县水行政主 管部门初审后,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发证。

上述第二款、第三款所称的限额,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四条 对城镇地下水的取水审批和管理,按照《条例》第二十 四条的规定执行。

在县、乡镇取用地下水的,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限额以内的取水许 可审批和发证;限额以上的,经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水行政主 管部门在其权限范围内审批和发证。具体限额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政公用部门,应当自收到取水许 可申请之日起60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对急需取水的,应当在30 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需要经地质矿产部门审核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水取水申请,地质 矿产部门应当自收到取水许可申请之日起30日内送出审核意见,对急需 取水的,应当在15日内送出审核意见。

取水许可申请引起争议或者诉讼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待争议或者 诉讼终止后,重新提出取水许可申请。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取水许可申请经批准后,取水工程方可施工; 工程竣工后,经审批部门验收合格,发放取水许可证,建设单位方可按规 定取水。

第二十七条 地下水取水许可申请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政公用部 门批准,并发给凿井许可证后,取水单位方可凿井,凿井施工作业必须由 持有合格的资质证书的施工单位承担,井成后经审批部门测定,核定取水 量,发给取水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持证人不得转让取水许可证、不得擅自更改取水用途、 不得右法转售依照取水许可证取得的水、不得变更取水地点。

第二十九条 取水许可证有效期,地表水取水许可不得超过3年,地 下水取水许可不得超过2年。需要延长取水期限的,持证人应当在取水许 可期满90日前,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原发证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之 日起30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第三十条 持证人应当在开始取水前向发证部门报送本年度用水计划 ,在每年12月31日前向发证部门提交下一年度用水计划,在每年1月 31日前向发证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用水总结和计量装置的率定等资料;取 用地下水的,应当将年度用水计划和总结同时抄报地质矿产部门。

第三十一条 持证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安装用水计量装置并按规定填 报取水报表。超过规定期限未安装计量装置的,按水文测验规范或者取水 设备额定流量满负荷连续运行计算水量。

第三十二条 对利用水工程或者机械提水设施,直接从地表、地下取 水的,征收水资源费。农业灌溉取水,暂不征收水资源费;不需申请取水 许可的,免征水资源费。

水资源费由发放取水许可证的部门负责征收。所收水资源费一律缴同 级财政部门专户存储,专款用于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和水政监 察等项开支,严禁挪作他用。

第三十三条 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的,必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冲 污水费。

第三十四条 水资源费和冲污水费的征收标准,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水资源费和冲污水费按月征收,取水单位应当在收到缴 费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缴清,逾期不缴或者欠缴的,按日征收1‰的滞 纳金。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征收的水资源费和冲污水费的10%,上 缴给市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六条 地区之间、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 的水事纠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 三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章名】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 者市政公用部门责令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报同级人民政府批 准,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一)未按规定取水的;

(二)未在规定期限内装置计量设施的;

(三)拒绝提供取水量测定数据等有关资料或者提供假资料的;

(四)拒不执行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政公用部门作出的取水量核减 或者限制决定的;

(五)将依照取水许可证取得的水,非法转售的。

第三十八条 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政公用 部门责令停止取水。

第三十九条 转让取水许可证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政公用部 门吊销取水许可证,没收非法所得。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取水,给他人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 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条例》第三十

一、第三十二条规定的 行为之一的,按照《条例》第三十

一、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 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 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 行。

第四十三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水 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取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 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按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章名】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南京市水利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

(水利部、国家计委 二○○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一条 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根据《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水利产业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于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业主单位(以下简称业主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第三条 建设项目利用水资源,必须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有效保护的原则;符合江河流域或区域的综合规划及水资源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遵守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或协议。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设项且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相应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六条 业主单位应当委托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对其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

第七条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取水水源论证;

(三)用水合理性论证;

(四)退(排)水情况及其对水环境影响分析;

(五)对其他用水产权益的影响分析;

(六)其他事项。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见附件。

第八条 业主单位应当在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时向受理机关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的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当在办理取水许可申请时向受理机关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未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受理机关不得受理取水许可(预)申请。

第九条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具有审查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和单位进行审查,并根据取水的急需程度适时提出审查意见。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审查意见是审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技术依据。 第十条 水利部或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对以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进行审查:

(一)水利部授权流域管理机构审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建设项目;

(二)兴建大型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日取水量5万吨以上)的建设项目。

其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分级审查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 业主单位在向计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提交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对其取水许可(预)申请提出的书面审查意见,并附具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未提交取水许可(预)申请的书面审查意见及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通过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业主单位应重新或补充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并提交原审查机关重新审查:

(一)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取水标的发生重大变化的;

(二)自审查通过之日起满三年,建设项目未批准的。

第十三条 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单位,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

第十四条 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取水量较少且对周边影响较小的,可不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具体要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乡村文明主持词范文下一篇:校车隐患排查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