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结合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2023-01-10

中国学生的数学“双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能力非常扎实, 这是世界公认的。正如第八届青少年数学国际城市邀请赛上, 美国新泽西州Bergen中学的数学教师Michael Abramson称赞的那样“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成功”, 但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一方面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数赛场上接连不断地摘金夺银, 另一方面数学研究领域像华罗庚那样的国际大师却越来越少, 国际数学大奖也始终与中国无缘。其原因何在?青少年数学国际城市邀请赛行政委员会主席孙文先的话一语中的:中国数学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太少。Michael Abramson也说“在美国, 任何一个在中国上过学的小商贩都可以在找零钱时迅速算出结果, 可很多美国学生没有计算器就算不出来。中国人的心算能力很值得羡慕, 这与中国的基础教育直接相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普遍有一种数学脱离生活的错误意识, 学生大多认为数学除了算算帐, 其他没什么用, 教师则通过大量的例题、习题机械性操作训练使数学课堂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数字游戏。正如毕业于台师大数学系的孙文先所说, 中国的数学教育太刻板、枯燥, 习题太多, 学生太苦。“这对学生绝对是一种终身伤害——成绩差一点的, 对数学产生厌倦, 最后放弃数学;而那些尖子生, 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只会跟着人家解题, 创新能力弱, 不会有科研成就出来。中国留学生出去后, 在硕士阶段都还不错, 但到了博士阶段就明显不行了。”

让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为我国数学研究领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已经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数学教师必须训练的基本功。

1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激发求知的欲望

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 首先在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把学生的视角引向关注其自身的发展,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热情。某教师在讲“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时, 故意神秘地提问:“将自己的年龄乘以2加7, 再把结果乘以3减2 1, 将结果告诉我, 我就能在3秒钟内说出你的年龄。”学生争相提问, 教师一一准确答出。学生很奇怪, 急于知道算法, 于是教师将代数式 (2a+7) ×3-21化简, 得出6 a, 于是明白了代数式化简的好处。教师让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的教学目的顺利达到了, 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2 在生活中寻找悬念, 解释数学的概念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需要教师根据不断引进各种方法, 巧妙进行通俗化的讲解。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可以作为悬念的问题导入新课, 可以有效地提高讲解效率。同样是讲初一《代数式》, 某教师引入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你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吗?”学生的胃口立即被吊了起来, 齐声答道:“想!”教师出示了身高计算公式:男孩成人时的身高为 (x+y) ÷2×1.08, 女孩成人时的身高为 (0.923x+y) ÷2, 学生们立即哗啦哗啦地算了起来, 即使是班级里平时最不认真学习的、基础最差的学生也在紧张地计算。一个个学生将自己的未来身高计算出来了, 全班不断发出惊奇、兴奋的笑声、叫声, 他们兴奋地互相通报着, “哇, 我能长到一米八四!”“哈哈, 我是一米七九!”这时教师简要讲解“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 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 刚才大家用自己父母的身高代表x、y的计算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这个环节将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成悬念, 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使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动机, 避免了空洞乏味的概念讲解, 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 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让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改革方面明显加强了贴近生活的内容, 强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吉大附中校长崔贞姬认为数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例如讲角, 可以让学生用报纸自己叠出4 5°、3 0°角;讲三角函数, 可以把学生领出去, 通过对房屋进行实地测量开展启发式教学,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能被调动起来, 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都会有所增强。笔者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准备了几根长度不同的小竹子, 先拿出两短一长的竹子问学生:“这三根小竹子能否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学生肯定地说:“能。”随后用小竹子演示, 居然这三根小竹子不能组成三角形, 另外换了一根小竹子演示, 才组成了三角形从而使学生迅速得出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数学原理, 学生对学习下文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4 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实现学科的融合

近几年来, 各地中考题目中出现了很多数学与体育、美术、语文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新题型,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和创造力。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本校为体校的特点, 从体育中开发数学课程资源, 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足球比赛中, 队员带球获得单刀机会时, 沿直线尽力向球门A B冲近, 越接近球门射门的角度越大, 你能说明为什么吗?学生们见是体育问题, 很感兴趣, 便与我共同研究, 最后大家才明白其实这是个几何问题。将队员作为一个点C, 构造一个ΔA B C, A C、B C连成一直线, 在ΔA B C内取一点D, 连结A D、B D, 延长A D交B C于E, 运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不相邻的内角, 则∠A D B>∠A E B>∠A C B, 一个三角形的问题便轻松解决了。

摘要:中国学生存在计算能力强、动手能力弱的问题, 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从而通过巧妙提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科融合培养综合能力, 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动手能力,学科渗透

上一篇:浅议小学生语感的培养下一篇:急性乳腺炎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