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初中信息技术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对初中生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初中信息教育应用实践,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第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论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分析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面临改革。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使用差异教育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层次化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并进行针对性评价。教师需要利用学生间的差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教学方法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差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切入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需要认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环境,革新教学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提升差异教学的效果。

一、进行差异教学分组

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尊重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性,并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分组教育。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程度,并观察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弱,教师可以加强这类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比重;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弱,教师可以加强这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划分小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互补,能够让小组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可以积极展开思想交流,更好地充实自己。

比如,在“编辑文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科学组队。學生在分组后,可以对页面的设置情况、文章的标题和具体内容进行讨论,并商议图片的具体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任务的分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页面,并制作出完整的文稿,并对文稿内容进行润色。学生可以在文稿完成后,进行知识的校验以及文章引用内容的标注,然后观察学生的配合情况,并在对学生分配任务后,对学生的完成进度加以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划分差异教学层次

教师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督促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及考试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教师需要灵活设置目标,并使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由浅到深进行学习。并且要善于设置悬念,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公布问题答案,提升学生的满足感。教师还需要使用问题,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划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建立图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为学生设置三个学习目标。1. 将数据转化为图标,能够独立制作表格;2. 能够对表格进行编辑、美化工作;3. 能够对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应用各类函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勇攀高峰,尽力完成最高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加入视频、动图演示,让学生能够掌握建立图标的方式方法,并能够深入挖掘图表的有关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三、革新差异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改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相互讨论,并争相完成任务。教师还可以使用案例法,结合信息技术列举出真实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准备各类活动,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类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掘自身的差异,并积极进行学习,补足自身的能力,在竞争中不断获得进步。

比如,在“网上购物”的教学中,可以应用案例分析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并在课堂中演示网售购物的方法。学生能够看到网售购物的前提条件,如先要进行账户设置,如使用用户名、手机号登录,并进行实名化注册,通过审批后,才拥有购物的权利。之后,教师可以演示购物的流程,如在购物网站搜索喜爱的物品,之后选好型号,点击购买,然后通过密码或指纹,确认购物。教师可以对购物的行为进行分层教学,并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让学生能够结合案例记录购物的流程,学会网上购物的方法。

四、完善差异教学评价

教师在差异教学中,需要注意评价方法的选择,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并在课堂测试、课后作业、定期考核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教师在学生完成课题后,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师要推动学生间的自评和互评,让学生能从客观角度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教师在评价时,需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对成绩差的学生,关注他们的进步,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高对于他们的要求。

比如,在“获取图片”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获取图片的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寻找合适的图片,但是部分学生会出现找不到图的情况,或是找到图后,图片的分辨率太大的问题。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查找方法,指导学生应用模糊查询的方式,找到合适的图片。在学生找到分辨率低的图片时,能够耐心评价学生的图片查找情况,并指引学生观察分辨率的异同,理解图片查找的选择方式。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减少直接冲突,推动学生间的互评。

五、结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差异教学,进行差异教学分组、划分差异教学层次、革新差异教学方法、完善差异教学评价,让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得到提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保龙.初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模式的研究[J].读与写,2019(15).

[2] 秦以香.刍议差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

中小学教育,2017(22).

[3] 曾友元.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的思考[J].信息技术与应

用,2018(20).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梧田第二中学 325014)

作者:王海岳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摘 要: 信息技术教育对初中生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初中信息教育应用实践,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从信息技术中习得的知识及课堂教学效果与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课堂教学效果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值得探讨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当前学习的价值在哪里?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学目标和方向。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造,有效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完成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迁移,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变革,为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1.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创新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学生只有独自面对问题,并且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问题时,才能最有效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设计各种探究性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问题。

1.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相互间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要求学校注重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包含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包含课后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课本的互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互动、与网络学习资源的互动等。甚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不同文化、地域、知识背景等之间的互动,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1.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弥补知识的不足,并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极具吸引及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①问题梗概,主要包含产生问题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或利用信息,为学生实践和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支持。

②问题。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将课堂知识隐含于问题之中,吸引学生探究和解决。

③问题可操控空间,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使学生自由操控问题因素之间的变量及问题元素之间的关系,想象其结果及结论。

2.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悬梯

①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可以将一些认知工作转移给计算机,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进行更加先进的信息处理提供机会。例如:日常学习中,学生遇到复杂数学运算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可以确保运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②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随着科学知识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有限生命里将所有知识都掌握。网络可以作为学生庞大的知识库,充当学生的记忆系统,当学生需要某种或某类信息时,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查询到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③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呈现多样化,不同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假设和推断;如果他们能应用信息技术互相交流、沟通、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的认知空间就会在无形之中扩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超级大脑”。

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专业课”,对学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开放性,可以采用分组探究实践的教学方式,有意识设置不同学习层次,其中既包含广大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又包含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己探究的内容。这样设计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可以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相辅相成。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求,又可以不断提高水平高的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深远的在于提供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还对个人能力的无限扩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应用海量信息技术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已成为每个人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的可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然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建立在对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之上,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为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探究及对知识的反馈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

[3]陶礼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作者:谢海蓉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分析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形成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彩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问题式。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能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本人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在进行FRONTPAGE网页制作教学时,我挑选部分以前学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个人网页展示给学生看,当同学们看到或精美或生动活泼的网页时,都非常羡慕,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网页,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3)对比式。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明确学习目的。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举一反三,学会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在教学中,通过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如在进行Word的教学时,我没有同平时一样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经学过的“画图”窗口,复习过“画图”窗口后,教师揭示课题,并让学生回忆打开“画图”窗口的方法,尝试用相同的方法能不能打开“Word”窗口,学生充分实践后请学生演示操作,教师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即可。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即可轻而易举地解决关闭“Word”窗口、“word”窗口标题栏及菜单栏介绍的教学。这样,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率。

三、结合生活,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些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电子计算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老师应当把内容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笔者通过尝试,认为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作形象的比喻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讲计算机硬件时,我采用的是实物加讲解的方式。上课时,我把一台淘汰主机开膛破肚后,对主机箱内的各种硬件设备一一解说:如果我们把这台经过“解剖”的电脑当作一个工厂,那么,它的机箱就是厂房;主板成了控制台;CPU就是机床;硬盘就是仓库;内存就是机床旁边堆放原料和成品的一块空地。当我们要加工一批产品时,首先要从仓库(硬盘)里取原料或者直接将原料(数据)送到(通过键盘等输入设备)机床(CPU)旁边(即内存)堆放起来,由于堆放原料的地方距机床很近,因此取用(读取)的速度很快。原料加工完毕后不是立即放回仓库,而是仍然放到堆放成品的空地旁(内存)暂时存放起来,到时候可以将成品放回仓库中去。经过此番解释,学生觉得一下子知道了好多原来根本不懂的东西。原来,电脑既不可怕也不神秘,对于它“只有无知而无不可知”。

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老师同样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广泛的、相关的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有关的书籍、课件、网络资源、实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为学生提供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资源,并非将各种形式的材料堆放在学生面前,而是要针对某一主题,对资源进行整理、组合、设计,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后再提供给学生。

总之,在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具体教学中,采哪种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加以综合应用,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作者:卢艳

上一篇:保障性住房设计论文下一篇:财务总监委派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