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

2022-09-11

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 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仅是教师、家长的责任, 也是时代发展对我们的要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 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 也渗透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 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 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吸引学生的欲望, 推动学习的进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 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 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 教师要吃透课标, 认真挖掘教材, 深入备课, 广泛收集相关资料,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制作图片, 列专题, 组织指导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方法, 广泛开展讨论, 广开思路。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和实践, 鼓励他们对某种结论、理论、观点等敢于说出“不”, 敢于提出质疑, 乐于探究, 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这样一来, 不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和生活的距离, 而且增强了学习欲望, 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轻松学习, 以取得最佳效果。激发兴趣, 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设疑法, 情境法, 游戏法, 导语法, 活动法……, 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 是学生不断进取, 观察和思考, 研究问题, 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因而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技巧, 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中, 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学习过程中来, 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潜能, 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 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 多质疑, 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在教《蓝树叶》一课时,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问一问学生见过的树叶有什么颜色, 当学生回答树叶有“红”、“黄”、“绿”几种颜色后, 板书课题:蓝树叶。在“蓝”字下加一个着重号“.”, 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和好奇心, 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春晓》一课, 在自学的基础上, 要求设问质疑, 把不理解的字词或疑问提出来, 这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经过归纳, 学生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1) “春眠不觉晓”, 说明睡得很香, 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 还是晚上睡得香呢? (2) “花落知多少”, 知, 是知道的意思, 那么作者到底是知道呢, 还是不知道呢?老师让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并且要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 有效提高了质疑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创新个性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 培养创新思维

爱护学生创新热情, 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型学生通常有三大个性特征:一是活跃、爱探索、自信。二是独立、敢于弃旧图新, 有时这种独立性也表现为对教师的统一要求缺乏热情, 行为不合群等。三是情感丰富、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对创造充满热情, 争强好胜, 但有时又因精力太过剩而表现出顽皮、淘气等。创新型学生的某些个性特征, 可能会与教师的要求相违背, 但教师对此应有正确的理解, 教师可以施加影响或进行引导, 但不可强求一致和服从。因为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是创新才能萌发与生长的根基, 对学生个性的压抑是对其创新才能发挥的压抑。小学生有好奇好问的特征, 教师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对于学生的发问, 应尽可能地满足。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 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在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问题, 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议、去操作, 把他们的无穷现象力解放出来, 热情地鼓舞他们积极思考, 大胆质疑, 点燃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 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 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 那就放一段鸟叫声 (配乐) 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 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 想像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 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 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 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 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 不许人来捉我们, 我们生活得多么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 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 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的运用, 改变了传统媒体单调僵化的面孔, 使得课堂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牡丹花》的时候, 我请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牡丹花, 然后我们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牡丹花的样子, 再回头来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 接着请学生想想牡丹花还有哪些姿态, 用语言进行描绘。学生通过比较, 对自己的表达和品位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和提高。“想象是创造之母”, 想象能力越强, 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想象不是凭空的, 它需要有所依托, 它需要不断地刺激, 而我们知道, 视觉对人的刺激远远深于听觉, 而如果把视觉和听觉加起来, 那么起到的效果就会更好, 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它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例如, 我们在教学《幸福在哪里》的时候, 学生单单看课文的内容, 有可能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劳动的赞颂、热爱。如果我们将童话故事制作成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动画, 配上李天华的独唱--《幸福在哪里》, 那将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想象, 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 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篇作品, 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 学习作家如何创作, 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利用各种机会,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二是通过个人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 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 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童, 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 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 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 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对独立学院党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探索实践——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例下一篇:研究传统开胸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胸外伤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