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探析

2022-09-11

社区矫正, 是适应实践需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行刑方式, 指的是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之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 在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和裁定规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 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它是一种柔和的刑罚措施, 既有利于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又不失消除其犯罪意识和犯罪心理, 促使其重新做人。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社区矫正的试用。然而当前我国关于青少年社区矫正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完善。基于此, 笔者通过对现状的研究, 着重提出了完善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价值分析

( 一) 法律价值角度, 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顺应了刑罚轻缓化、人道化的潮流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刑法一贯坚持与推崇的治理政策。社区矫正正是充分考虑犯罪人的犯罪动机、行为手段、危害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一系列因素而做出的具体处罚, 保证了犯罪人的罪责刑相适应。同时在社区矫正机构中, 矫正人员把每一名罪犯都当成正常人来看待, 尤其是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公众、矫正人员以及家庭对他们的关怀, 促使青少年服刑人员重新燃起对生活、对社会的信心。

( 二) 经济价值角度, 有利于减轻监狱压力, 防止交叉感染, 实现刑罚效益的最大化

行刑经济化, 指的是在行刑过程中, 以最小、最低的投入来获得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最大社会效益, 即使刑罚执行成本最小化, 而效益最大化。

( 三) 社会价值角度, 有利于充分尊重和保障青少年的人权, 促使其顺利实现再社会化

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 有利于青少年远离监狱等监禁场所, 避免形成监狱人格, 同时,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 青少年可以享受正常人的待遇, 他们可以在家长和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下, 一边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 一边积极参加公益性的社区劳动, 这样既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又提高了社会生存技能, 有利于其顺利回归社会。

二、当前我国有关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现状和问题

( 一) 缺乏一部完整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法律

2012年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该办法对于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任务以及各执法主体在矫正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但其仍属于司法解释的范围, 对于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 更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犯罪群体矫正的法律法规, 这给司法实践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 二) 缺乏健全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机制

1. 矫正人员素质低下。

2. 矫正执行主体混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将社区矫正的监督与考察权统一归于公安机关, 但同时又规定我国的社区矫正是在司法机关牵头下, 各社会基层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配合下共同进行的, 这会导致在实践中, 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管理, 相互扯皮、衔接不力、效率不高。

( 三) 专门针对青少年社区矫正的项目较少

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 其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具有特殊性, 因此, 需要设定专门的矫正项目, 以实现矫正目的。然而从我国的当前情况来看, 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将青少年和成年人区分开来进行矫正, 更没有专门设置适合青少年特征的社区矫正项目。

三、完善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 一) 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

如前所述, 当前我国仍没有一部完整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法, 再加上目前立法技术、立法水平的不成熟, 短时间内制定一部《青少年社区矫正法》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 但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对先前相关法律中的条款进行修改, 适当增补一些新内容, 以确保实践中做到有法可依。如在《刑法》中, 确定社区矫正这一行刑方式, 并具体规定这一刑罚的试用范围、条件、方式以及对于青少年适用的特殊规定;在《监狱法》中, 规定社区矫正人员的配备、职责以及违反职责后的不利法律后果。

( 二) 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社区矫正机制

1. 构建专业化的社区矫正人员队伍

社区矫正人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以及个人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矫正效果, 因此, 我们要严格社区矫正人员的准入制度, 面向高校招收符合条件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优秀人才, 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岗前培训、实践训练等, 充分发挥其在社区矫正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 我们还可以吸收广大的社会志愿者, 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热情, 协调社区和矫正对象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 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 我们需要将家庭、学校引入到社区矫正队伍中,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的监督、教育、感化作用。

2. 协调青少年社区矫正执行主体

我国规定了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 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 而在实践中, 公安机关肩负着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重大任务, 根本无暇顾及矫正工作, 常常导致矫正对象无人管束, 更别提针对青少年进行个别矫正了, 司法行政机关虽是“工作主体”, 但法律并未明确保障其与社区矫正相适应的司法强制措施权, 导致实践中权威性受到很大挑战, 常常遇到“闭门羹”的情况。因此, 我国法律应当明确将社区矫正的考察与监督权统归于司法机关, 并针对青少年作出特殊规定。

( 三) 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

1. 赔礼道歉

青少年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无能力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若由其父母承担, 又没有真正做到责任自负, 也不能起到教育、警戒作用。因此, 我们要针对青少年开展赔礼道歉活动, 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社区矫正人员可以定期举行青少年与受害人的交流会, 让青少年身临其境的感触其行为给受害人的身体、精神、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 培养他们对家庭、社会、他人的责任, 降低青少年的重新犯罪率。

2. 心理辅导

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 极其容易受到社会、他人的不良影响, 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因此, 我们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矫治, 通过聘请专门的心理学专家, 积极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与交流, 了解其心理特征、内心想法, 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治疗方案,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重塑自我人格。同时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 应充分尊重、保障青少年的人权, 耐心的进行帮助教育, 对于他们的进步, 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 对于不足之处, 给予悉心的指导与帮助。

3. 学校参与

青少年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 如果因其一时冲动的违法行为而将其开除学籍, 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的重要作用。但是, 真正落实到实践中, 还存在一定的困扰, 大部分学校不愿意接收有问题的青少年, 他们害怕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带来麻烦, 因此, 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要加大对学校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班级, 吸纳有问题的青少年, 并配备专门的心里辅导老师, 对其进行教育感化, 课余时间, 学校还可以开展各项活动, 全方位的提高矫正对象的水平, 使其自身积极投入到矫治中。

4. 前科消灭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 一次莽然的违法犯罪行为, 可能很容易使其贴上“坏人”的标签, 从而给其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影响未来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设立青少年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和前科消灭制度, 对于偶犯、初犯和主观恶性不大的青少年犯罪, 将其置于社区矫正机构矫正期间, 积极记录其表现情况, 在完成矫正任务, 回归社会时, 保存甚至抹消其犯罪记录, 使其恢复正常的法律地位。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话题, 积极预防减少其犯罪已成为当务之急, 社区矫正制度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发展起来的, 它充分发挥了刑罚的教育、改造、预防功能, 能够顺利实现犯罪分子的再社会化。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矫正,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 连春亮, 张峰.社区矫正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 叶良芳.社区矫正的法理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刘强.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的管理体制弊大于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4] 陈百扬, 钟漫江.试论社区矫正中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J].中外法学, 2006.

上一篇:以“成长课”为载体,探索德育评价新模式下一篇: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