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模式探析

2022-09-12

1 公共图书馆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 是社会公共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 常常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质, 其收益并不能进行精确的量化。而另一方面, 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 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后勤管理机构作为公共图书馆中的服务单元, 在维持公共图书馆正常运转, 扩大服务成效, 控制管理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 公共服务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特征, 使得公共图书后勤工作长期处于粗放管理的状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管理方式行政化

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后勤管理部门是公共图书馆组织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管理上也完全采用行政命令方式, 后勤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其它业务部门提供无偿服务, 这种定位使得公共图书馆后勤工作具备了浓厚的福利型、供给型色彩。由于缺乏经济管理手段, 片面强调保障供给, 忽视经济核算和经济效益, 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后勤管理部门自身潜力的挖掘和积极性的发挥, 而且导致后勤管理部门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既导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和铁饭碗”, 又使后勤服务人员的收入与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相脱节, 难以调动广大后勤人员的积极性。

1.2 工作方式无法跟上信息化发展需要

自上世纪末叶以来, 我国图书馆新馆建设热潮持续不断, 馆舍建筑造型标新立异, 建筑面积大幅增加, 馆舍装修标准、设备配置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环境、手段、对象发生变化, 综合文化功能不断扩展。但是, 由于整体后勤队伍素质偏低, 技术力量不足, 无法跟上图书馆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例如, 大量公共图书馆都开始采用先进的火灾报警、中央空调、智能电梯和停车系统等基础设施, 同时在图书文献保存、展示等方面也开始使用现代化的电子通信技术, 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对现有的图书馆内部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2 公共图书馆后勤管理模式改革的创新路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公共图书馆后勤管理模式的改革路径, 应遵循适度市场化的原则, 使后勤部门摆脱单一的行政管理束缚, 以提高后勤工作的经济效益。

2.1 后勤工作独立运作的企业集团模式

这种模式的运作特点是, 后勤系统从图书馆剥离, 先独立运行, 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进行经营, 逐步积累市场经验, 积攒经济实力, 逐步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同时, 在一段时间之后, 可以以后勤实体为主体, 吸收社会企业职工参与, 组建跨部门、区域性、股份制、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后勤集团, 形成资产多元化、服务经营多样化、管理现代化和运作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 从而全面实现图书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从资产经营的角度来看, 这种模式的运作特点是, 公共图书馆后勤部门管理的资产经过科学界定、分割出来的可经营性资产从图书馆建制中独立出来, 在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和确定经营目标任务及其奖惩制度的基础上, 采取委派或招聘的形式确定经营者, 在把可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权、经营人员的选择权以及必要的流动资金的支配权完全下放给经营者的同时, 将原来由公共财政承担的各种运行费用也转移给经营者自行负担, 实施自主经营, 在提供各种外延性服务的同时,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2 区域联合模式

对于那些地域相近的图书馆和工作性质相近的单位和部门来说, 可以采取区域联合模式, 实行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成立跨单位部门的后勤服务集团, 形成以后勤资产为纽带的股份制企业。具体来说, 区域联合是指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将公共图书馆可经营性资产的经营与所在的地区, 或同一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的同类服务保障机构联合, 形成集约化、集团化的经营服务联合体。区域联合具体实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公共图书馆可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机构不脱离图书馆建制, 只在外部结构上与相应机构进行优化组合, 属于公共图书馆内部的一种社会性保障, 是走向社会化保障的过渡形式。二是脱离图书馆建制与社会机构组合成集约化、集团化经营联合体, 在联合体内部实行资源统配, 服务共享。

2.3 后勤托管模式

对于规模小、人员少的公共图书馆来说, 可直接将后勤服务项目全面托管于成熟的社会物业公司并通过市场化运作, 以契约方式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 这种模式可使一些中小型图书馆的后勤社会化一步到位。相对于前两种方式来说, 托管为物业公司的优势在于, 物业公司由于长期从事专业的物业管理工作, 能够在节约成本、提高物业管理工作效率等方面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对于图书馆内部自身的后勤管理部门来说, 物业公司人员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水平及敬业程度都相对较高。但是, 托管给物业公司的劣势也是明显的, 由于物业公司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实体, 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对成本控制的过分强调, 都有可能带来后勤服务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 引入物业管理公司的前提是消化图书馆内部原有的后勤部门, 这涉及到大量内部员工的安置问题, 如处理不妥将带来诸多隐患。

3 结语

新建公共图书馆建设投资巨大, 维护运行费用、修缮更新改造费用十分惊人, 随着馆舍使用年限的增加, 该项费用还会逐年增长。在很多拥有新馆舍的图书馆, 其馆舍运行费用远远高于购书经费。此外, 馆舍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保养维护涉及电子专业、电气专业、自动化专业、采暖通风专业、给排水专业几个工科学科的专业知识;馆舍业务布局调整、装修改造修缮工程也需要相当专业的组织管理经验;安防工作、卫生绿化工作的技术含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维持馆舍大楼正常运转、保证图书馆正常开放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管理水平、协调水平。针对这种情况每个公共图书馆都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庞大的后勤保障队伍是难以做到的, 因此, 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必将走向社会化管理的方向。当然, 任何一个公共图书馆, 不可能也不应该始终采用单一的后勤管理模式, 应针对这些不同的模式, 分析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结合自身特点, 选用适合的后勤管理模式, 使传统的单一后勤行政管理体制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转变, 以提高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的整体效率。

摘要:公共图书馆的迅猛发展, 使得后勤管理工作开始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公共图书馆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出发, 比较了后勤集团、区域联办和物业公司托管三种模式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 总结了公共图书馆后勤管理工作发展的总体趋势, 提出应结合馆情, 在实践中选择适合的后勤管理模式, 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后勤管理,后勤社会化,模式比较

上一篇:渠道衬砌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下一篇:论国企改革后的内部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