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

2022-05-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是一门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兼容性的专业课。该课程在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不但能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实现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还是后继专业课程(比如数控,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等专业)学习的基础。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第一篇: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

浅谈“织体化”和声听觉训练

【摘要】视唱练耳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音乐类专业基础课程,是全面培养音乐人才的一块重要基石。和声听觉训练作为其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又在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拓宽音乐专业学生的能力,促进多声部思维的发展。本文中,笔者以传统和声听觉训练中的“练习题式”训练为出发点,总结其教学形式与特点,探讨“织体化”和声听觉训练的“过渡”特性及意义,并以此总结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和声听觉训练;“织体化”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中去。”[1]而“和声听觉训练”作为视唱练耳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能系统地开发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认知能力。

因此需要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感知音高的能力,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将其与所学的乐理、和声等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通过音乐听觉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听觉分析的能力,学生不但能通过听觉理性和感性的认知音乐,而且能通过对前面两者的内在听觉分析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学习音乐。[2]

“织体化”和声听觉训练作为现如今视唱练耳课程中和声听觉训练的重要内容,其练习形式具有其独特之处,是和声听觉训练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训练环节。

一、和声听觉训练中标准题的形式与特点

视唱练耳学科从教学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两个版块:纵向的和声听觉训练与横向的旋律听觉训练,这两个版块既独立亦相互交融。

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训练目的明确、针对性较强的习题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在和声听觉标准题训练中,我们从单个音程起步,一直到三和弦、七和弦直至大谱表四部排列的单个和弦,又从单行谱表的八度内密集和弦连接到大谱表的四部和弦连接听觉训练,这一连串的训练环节使学生和声听觉能力进一步发展[3]。而课堂听写和弦连接习题的训练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八度内密集和弦连接,均为全音符记谱;二是四部和弦连接,大谱表二分音符或全音符记谱,用3/2、2/2等拍号记写,其中包含简单的节奏变化,与和声习题相似;三是由高音谱号、中音谱号、次中音谱号以及低音谱号共四行谱表记谱的和弦连接,与第二种训练方式只有记谱上的不同,四种谱号要求学生对音高、谱表有极为灵敏的反应能力,即熟练度。

以上的训练形式可使学生掌握听觉技巧、领会音乐素材,从而提高音乐听觉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仅停留在此,亦有可能局限学生的听觉能力灵活度,使得在实践中不能充分运用所学内容,从而阻碍了其专业的发展。

在现阶段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大家做了很多尝试——“织体化”的和弦连接、多声部听写训练、多音色听写训练、多声部节奏训练、节选或改编自实际音乐作品的听写或练习等等,并已有所成效,但我们仍需对听觉训练更进一步地与音乐作品接轨做出进一步努力,以便更为完整地认识音乐、理解音乐。

二、“织体化”和声听觉训练的意义

正是随着和声听觉标准题训练的进一步完善,和声听觉能力进一步发展,由基本的和声音乐元素向接近完整形态的实际作品逐层演变的过程中,织体作为多声部音乐的载体,它的形态直接关系到音乐的整体运动方式,其纵向的和声功能及横向的旋律线条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织体化”和声听觉训练——用以向音乐实际作品进行听觉训练过渡的训练形式。“织体化”和声听觉训练即采用与完整音乐形态基本一致或主要织体类型有一定变化的和弦连接。但又具有明确的练习题的性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作品。与“习题式”的四部和弦连接相比,更具有和声功能音乐的完整形态,更贴近实际作品,接近和声训练的最终目的,使学生不仅从听觉上掌握和声,更为其发展多声思维打好听觉上的基础。

三、“织体化”和声听觉训练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织体化”和声听觉训练的“过渡”特性,需要四部和声听觉标准题训练作为基础,所以要求学生在进行该项练习前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视唱练耳训练。课堂教学中内容安排上可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带旋律的织体训练、钢琴音型化织体到合唱式织体等训练[2];从基本的“织体化”和弦连接题到具有“织体化”特征的各时期实际作品片段;从单一音色到多音色,目的是更接近和声听觉训练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在听辨过程中加深对实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受益于本专业的学习。而实际教学可从训练目的出发,围绕其设计预备练习、后续练习,从而在整体和声听觉训练上更前进一步,拓宽学生听觉的宽度和广度,以为多声部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其教学实际应用,可针对专业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结合织体、和声等多种分类教学为例,结合视唱练耳学科的具体情况、教学实践,如作曲、指挥专业学生可采用完整听写的学习模式,然后进一步选择听写、听记和声进行或在要求内即兴创作模仿风格写作;音乐学、音工、钢琴专业的学生可根据难度选择模弹、移调、记写低音和弦级数等多种训练方式。

参考文献

[1]奥斯特洛夫斯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M].音乐出版社,1957.

[2]姚恒璐.音乐织体的写作训练[J].乐府新声,2010,(2).

[3]蒋维民.音乐听觉训练12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高寒

第二篇: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一体化教学探索

摘 要: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是一门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兼容性的专业课。该课程在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不但能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实现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还是后继专业课程(比如数控,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等专业)学习的基础。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完成这项任务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了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产生的。为了培养企业急需的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又有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又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学院提出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经过一学期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一体化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认为在实施一体化教学中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真正体现出一体化教学实用性强,教学质量和效率高的优势。

一、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能力低,对零件的加工工艺和车削方法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上理论课时感到枯燥乏味,难学易忘,厌学心理较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上实习课时虽说有兴趣,但没有掌握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仅限于模仿性的操作,无法触类旁通,难以形成技能操作体系,因此学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从而也影响了学校的声望。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来解决。以往学校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互独立,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担当,先上理论课,过一段时间再上实习课,在时间的安排上跨度较大,理论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满堂灌,即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大多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的变化,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分辨不出哪些知识点对自己的专业是最有用的,更不懂将来的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实习教学时因教学场地和教师现场组织教学存在问题,学生在实习时有动手干的,有看的,甚至有“捣蛋”的;其次由于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缺乏沟通,在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负其责,造成相互脱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难以有机地结合,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二、运用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很显著的优点:

1.改变了教学空间

这样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融为一体,把课堂搬进了实习车间,把教学过程变成了生产过程,把实习任务变成了生产任务,使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工作环境,切实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技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改变了教学观念

这样的教学模式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实现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教给”学生,向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转变。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强化技能,在技能训练中验证理论,形成“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

3.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体化教学不但能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的问题,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减少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的知识重复,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增强了教师素质

作为一体化授课主体的教师必须能完整地把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具有综合授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能适时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不断钻研业务,更新知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达到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目的。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提高素质的平台,加强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先进的教学培训,掌握先进授课知识,使“双师型”师资成为教学的主力军。

5.改善了教学条件

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条件要求很高,教学场地必须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需求。这是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立稳职教领域的一项举措。

三、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一体化教学策略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启发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侧重“在做中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打破常规

打破常规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进入实习车间参观,对照实物(包括机床、工件等)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

2.多采用直观教学和现场情景教学

在讲授上尽量多采用直观教学和现场情境教学,理论教学摒弃过去那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教学思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的思路是:在学生收到任务书后,分小组展开讨论,制订出具体工作计划。包括任务的图样分析,工艺的制定,所需的工、量、刃具,及加工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制订完计划后,由每个小组阐述出计划制定的理由,教师在归纳总结后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深入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重视演示操作

演示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探究的过程,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思考,掌握要领。根据教学计划和不同任务,笔者把演示分为:分解演示、慢速演示、重点演示三种。比如:在机床的操作方法上采用分解演示,从着装到每一个操作动作都要规范,要讲清要领和注意事项,以防学生在实习中出现人、机事故;在演示零件的车削加工时采用慢速演示,把不同的工件和刀具的正确安装方法、车削时进退刀的方向和手法,以及各种工、量具的使用方法,都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们看,此时需讲明根据要零件结构正确的安排加工的先后顺序,对车削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对如何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的技术方法做重点演示,着重强调要正确选择基准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避免工艺倒流现象发生,确保加工质量。在讲解时尽可能地细化到每一个工步,对关键的步骤要反复讲解甚至可以重新演示。

4.巡回指导

巡回指导是实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时,最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勤巡视,一方面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观察学生任务加工情况,最重要的是要察看学生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和操作动作是否规范,严防学生在操作时发生安全事故。

5.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每次任务结束后都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要求学生写出任务小节。通过小结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找出有共性的缺陷再次进行系统讲解演示。必要时还需再实践,让学生对第一次实践的结果进行纠正,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小结也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当前学生实际情况是否稳合,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6.增加阶段考核

阶段考核是在一个项目完成后对学生在此阶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以防前学后忘。一体化教学考核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内容,还要把职业素养考核纳入进去。随着任务推进,可采用灵活考核的方式,不再拘泥于过去的单一闭卷考试来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

四、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说一体化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比例,但也不能重练轻学。由于实习操作在学生眼里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他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上实习课,而不愿上枯燥的理论课,这就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起到了制约,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并由浅入深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使其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否则学生在学习上会产生惰性,阻碍学生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

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融合,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理论教学除了采用课堂集中授课,还可以利用巡回指导个别讲授,任务完成后的总结等不同形式来完成。

五、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采用直观性理论教学与项目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可使理论教学更直观,理论知识更易懂,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通过任务化实习,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增强工作信心,提高工作能力。

六、结语

一体化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学院专业的建设、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我们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所需紧密相连,提高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高学院的办学质量,走出一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新途径。

(作者单位:淮海技师学院)

作者:陈鹏辉

第三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研究

摘 要:当今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身体素质成为影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仅靠体育课堂活动,学生难以高效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学校应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内外一体化

引 言

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用一部分时间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真正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仍旧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运用在课余锻炼中,不利于学生体质与运动水平的提升。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可以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结合在一起,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展开了分析。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尽管体育教学已经引起了很多教师充分的重视,但一些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未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一方面,一些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被逐渐消磨,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体育技能,阻碍了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体育基础与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但当前阶段,教师未能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整体进步[1]。

(二)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与体育课堂教学相比,课余体育训练具有业余性、基础性、系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能够较好地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所谓课余体育训练,就是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以运动队或俱乐部的形式参与体育训练。参与训练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有较高的热情,会在课余训练中全身心地投入体育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自身体育素养的不断提高。而未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将在体育技能方面落后于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导致班级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不利于学生的整体进步。但课余体育训练缺少明确的管理制度,不利于学生持久地参与体育训练,也不利于学生身体素养的发展。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策略

(一)建立组织机构

学校应先确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提供各种保障。学校的管理者、教学校长、体育教师应成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确保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顺利建设。此外,各组织成员应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齐心协力制订一体化体育建设策略,有效落实各方面工作。

一方面,体育一体化教学组织机构能够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与教学场地,并帮助体育教师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在组织机构的领导下,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有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组织机构能够为一体化体育教学制订良好的方针,让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教学方向,对相关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有效创新,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能有效地结合体育课堂与课余教学,不断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

(二)制订明确的目标

为有效地进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学校与体育教师都应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体育课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结合点,真正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

学校管理者应结合当前体育课堂与课余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到教学目标与教材之间的结合点,不断加强体育课堂与课余训练的一体化建设,使两者相互结合,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作用,不断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课余训练中接受有效的锻炼,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发展,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结合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好奇心的特点,学校可以引入先进的体育教学设备,让教师积极开展对先进设备的演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课余训练,从而不断提高体育技能,提升体育学习效率。

(三)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程度,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还应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使学生积极参与课余训练,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率[2]。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篮球的起源编成充满趣味的故事,利用故事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探索关于篮球的体育知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创新课余训练的活动形式,组织不同班级之间进行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更加专注地学习体育知识,同时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训练。这样,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会逐渐提升,并能在良性的体育竞争活动中提升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学生热衷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能够有效锻炼身体,从而显著提升自身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3]。

(四)以网络技术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融入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体育教师要引进网络技术,使体育教学与新兴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对学生进行高效教学,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4]。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學内容及课余训练方法录成教学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中,使学生随时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对体育技能的掌握[5]。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师生之间能够随时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进行“赛跑”的相关教学时,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帮助学生在课余训练中掌握知识要领并进行赛跑,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将教学视频上传至班级群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的巩固学习。当课余训练中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请教教师,及时地解决问题。这样便能够不断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使学生学习到丰富的体育知识,从而促进其体育素养的不断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建设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能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不断发展。学校要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制订体育课堂与课余体育训练有机整合的制度;教师要从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沈志弘.浅析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及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9(07):22-24.

胡秋月.普通体育高考生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4):40-41.

刘永德.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8):136-137,152.

葛爱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1):124-125.

杨荣刚.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研究[J].运动,2018(18):112-113.

作者简介:江民梁(1990.4-),男,福建三明人,中学二级教师。

作者:江民梁

上一篇:教育与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