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5

第一篇:教育与管理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与服务

摘要:大学生德育不应该仅仅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生命状态、发展状态等。本文从教育、管理、服务三大领域来探讨德育人文关怀的具体实施路径,凸显“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以更好地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人文关怀;路径;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服务是大学生德育的三种活动形式,密不可分。教育通过直接的说教对大学生进行强有力的人文关怀,是主渠道;管理通过制度的约束起着基础性的人文关怀作用,是保障;服务是外显人文关怀价值的重点,是桥梁。三者统一于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中。

一、以教育为主导,寓人文关怀于课内课外

(一)以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人文意识为出发点,实现理论灌输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实施者,其自身的人文素养状况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构建有着感染作用、激励作用和启发作用。基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重新定位的要求,首先,教育者应该树立平等、服务、尊重的教育理念,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不仅应具有高度负责的教育使命感,还要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不仅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应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与能力。其次,教育者还应该拓宽、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与德育工作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以适应教育对象的内在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最后,教育者应该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将其自身崇高的人格魅力、育人理念、关怀意识贯穿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二)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统一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本质上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具有广泛而身后的人文关怀内涵”。[1]德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应该追求一种更加人性、灵活的教育目标,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道德要求、思想观念,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主、自觉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并在步入社会之前学会如何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学会关心、尊重、理解他人,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理性的心态来面对自我、面对现实、面对未来。

二、以管理为基础,寓人文关怀于日常管理中

(一)以完善管理机制为出发点,实现人性管理与业务管理的统一

德育管理是一种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系统地开发和整合德育资源的活动。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整合校内图书馆、体育馆、校园网等硬、软件资源和德育管理队伍,还要整合校外德育资源,以实现管理结构的最优化。德育管理应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体制,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践行业务管理的同时渗透人文管理的内容、要求,确保在实现硬性业务管理要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管理方式的人性化和管理效果的柔性化。

(二)以增强管理实效性为落脚点,实现管理的工具性价值与人性价值的统一

高校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因此亟须构建一种协调的大学生人文管理模式。(1)多样化管理。德育管理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具体需要,运用具体的标准去迎合每一位学生的需求。(2)主动性管理。不仅要注重管理的内容、方式、过程,更注重对管理客体自律主体性的引导。(3)开放性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内容、形式,加强同其他社会管理活动的交往。从而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立体的眼光来组织、实施管理,实现管理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性价值的统一,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三、以服务为重点,寓人文关怀于长效服务中

(一)以健全大学生服务网络为出发点,实施全面服务

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网络。(1)整合大学生专业服务机构与大学生自我服务组织的各种资源。充分地建设校园服务的硬件、软件设施,充分发掘校园已有的具有为大学生服务功能的资源。(2)完善大学生服务的内容。不仅应该有基础服务,如心理健康服务,还有发展服务,如就业服务。(3)转变服务方式。我们要转变以往单一的服务方式,在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贫困大学生、单亲家庭大学生、残疾大学生的需求,寓人文关怀于对大学生的服务活动中。

(二)以推动教育与管理、服务和谐开展为落脚点,实施日常服务

大学生服务组织应与教育部门、后勤部门、就业部门等建立紧密长期的伙伴关系,建立大学生档案库和信息跟踪机制,针对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比如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各种方便;注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帮助学生充分就业;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等等。

参考文献:

[1]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作者简介:郑利鹏(1989.11-),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 郑利鹏

第二篇:新课改下教育管理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探讨

摘要: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为迎来了新的挑战,“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要求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管人,办学具备新理念、高能力、强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 幼儿园 教育管理

一、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理念、能力和素质

(一)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理念

1.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以幼儿发展为本,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总目标,形成正确的儿童观,评价观,课程观,教学资源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关系,德育与教学关系,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关系;通过改革来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教育教学务必在具体管理中把握四点内容:按照“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办好自己的教育;按照“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專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管好自己的教师;按照“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总结推广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经验”的要求,搞好本校的教学;按照“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尽好自己的职责。

2.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法

改变传统行政层级管理方法,变幼儿园为学习型组织,变教师为幼儿园教育改革主体;教育管理一定要强化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所提到的,要处理好八大关系:优先发展与服务全局的关系;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的关系;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的关系;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

3.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幼儿园发展规划

(1)依法治校: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为纲,将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2)科学治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纲,科学规划发展蓝图,以科学态度和方法管理学校,减少盲目性。

(3)和谐治教:理顺学校与社会、管理区域教学、教师与学生、教育与成才的关系为纲,创建宽松和谐、民主活泼的校园新氛围。

(4)专家治教:以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纲,努力学习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争创最佳业绩。

(5)民主治教:以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纲,强化服务意识,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二)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能力

1.有较高的思想境界

把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放在首位、把教育事业是主要工作放在首位、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不断的勤奋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自我;

2.有较高的文化知识

为了更好地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学生、管理财务材产,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全面的文化知识,必须是教学行家、懂得多门学科知识和其他以外的科学知识;

3.有较高的管理才能

每一所学校是一个集体,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要管理好是不太容易的,要有能力管理就是科学管理,要与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发挥好自身的主帅作用、领导班子的帮助作用等。

4.有较高的开拓精神

社会在发展,教育要先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科学管理。

(三)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1.廉洁奉公

目前,关注教育的各项资金(“两免一补”、希望工程资助、办公经费等)比较丰厚,作为教育管理者在校长负责制的权利之下具有一定的财权,一切资金的运用每个教师一清二楚,应该透明开支,光明磊落做事,力拒金钱的诱惑,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合理的地方,以发展学校为中心,以促进教育为主导,以鼓励师生为用运,这样的校长教师信赖、学生尊重、社会颂扬。

2.诚信公正

教育管理者要以事业为基础、以教育为根本,诚信而且公正,一视同仁,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处理好教育认为最关键、最实惠、最敏感而需要公平的事情,赢得民心,取得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一切力量,搞好一切工作。

3.严于律己

其实教育教学管理者并不是“官”,是对于每一所学校里与教师共同承担教育教学责任(校长只是主要责任者)的帮手;不能只想做官,不想办事;要求教师要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教师要学好的自己必须首先学好,要求教师要完成的自己必须首先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行”!

二、新课改下幼儿教育管理探讨

1.新课改下幼儿园教育现象、形成和认识

(1)“大班额”的形成。近年来的教育和“陪读”教育日益盛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进城读书的势头越来越大,空闲了乡下教室拥挤了城镇学校,大班额的形成与发展“势不可挡”,相反也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滑,都是“教育热”“进城热”“成才热”引发的严重后果。

(2)“小学化”的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者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通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3)“超常态”的认识。学前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队伍相比较十几年前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时下时髦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转变家庭家长教育观念,树立起教师与家长共同的正确的儿童观、育人观、成才观,是实现幼儿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2.新课改下幼儿园教育管理理念的本质、模式和体会

(1)本质。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教育理念,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园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正确运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教育与管理永恒的主题;毛泽东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社会现象,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是什么,这是教育性质的最终体现,独辟蹊径地阐发了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核心的“德、智、体”三育并重;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明确提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尊重儿童天性的发展,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强调在活动中进行学习。

(2)模式。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事关个体幼儿园的成功与否,在总结了多家幼儿园的发展模式以及我园的发展历程和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三加一"联创发展模式。即:自身发展、政策发展、农村发展。

(3)体会。因材施教、平等教育、依法治教、服务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为我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现代化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心,在启蒙教育阶段,就应该适时的有计划化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存储后备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大局是教育的重大使命,百年发展,教育为本,只有遵循服务社会的原则才能更好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幼儿未来的发展素质。

3.践行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以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规程(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对学前教育实行科学的养育和教育。

作者:何蓉

第三篇:浅论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摘 要: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战略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教育和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根本保证,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基础,如何加大创新教育的力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新;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李风梅(1966-),女,河北磁县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学;马巧英(1965-),女,河北赵县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作为适应新社会、新形势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已经被提出多时,国家教育部门和全国教育系统也在积极探索和发展之中,新教材的改革,素质教育的评定,教学方法的改进等等,都是创新教育的一些尝试和努力,但纵观近些年来的教育发展,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些学校从升学率和领导政绩考虑,还是以应试教育考试高分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向,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创新教育的一般含义

在大量实践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教育界总结出创新教育的一般含义:教育创新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所以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教学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要教学生开拓进取,除旧创新。

从创新教育的含义中我们可以得出:创新教育强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一种理念,一种能力和一种本领。创新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古老的“知识记忆型人才”,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能力标准型人才”,而是培养即具有渊博的知识,又有突出的能力,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的新型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包括思维教育、发现教育、发明教育、信息教学、学习教育、渗透教育、艺术教育、参与教育、未来教育、个性教育十个方面的内容,这十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创新教育的教育内涵和教育构成,这十个方面没有主次之分,高低之别,而是需要协调发展,共同配合,才能使创新教育发挥作用,在创新教育下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二、创新教育的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迅猛异常。据调查统计,现今五年为一个知识更新的周期,如果不能掌握创新的学习能力,创新的思维方法,创新的办事能力,那即是学习再多的书本内容,也有可能在五年之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而被淘汰,因此说,创新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创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一个人想要成就事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体现生命的意义,就要通过学习掌握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个人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架构的水平和层次将直接决定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而在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的背景下,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变得非常重要,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不掌握方法和能力很有可能在“漫天遍野”的知识迷雾中迷失方向。创新教育作为已经被公认为一流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应运而生。创新教育下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知识的记忆机器,也不是同一模版拷贝出的人才模型,而是具有鲜明个人特点,掌握渊博知识,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个性鲜明的个体,这样的独立个体思维活跃,能力突出,能依据个人特点发散性思维,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现方式,而不是过去教育下那种全班五十人都要去当科学家的荒谬理想。创新教育下培养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根本保证,对个人发展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

(二)创新教育对教育产业发展的意义

教育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众多阶段,作为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教育产业都是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前提下,在不同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在我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自然科学逐渐受到重视,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和科学,随着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和人口的急剧上升,教育机构与受教育人员之间的供需矛盾日渐显现,接收高等教育变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悲壮场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分数是唯一标准,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把高分看作唯一指标和衡量标准,老师是考试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工具,大量的题海战术湮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学生除了会考试,会做题一无是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应试教育下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创新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在国外大量创新教育实施成果的比照中,为中国教育产业所吸收和学习。创新教育是保证教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动力,是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的有力保障。

(三)创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当今社会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国与过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隐秘和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保持地位,根本的保证是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国民素质之间的竞争。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最根本的是依据创新能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才是具有生命力和意志力的民族,才是不会被打败的民族。因此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工具。

三、现阶段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意识淡薄

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目前形势下,一些省市和地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创新教育意识还很淡漠。一些学校仍然把升学率看作是学校生存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依然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工具,缺乏创新教育培养氛围。

(二)创新教育流于形式

现在创新教育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只做表面文章。一些学校增设的讨论班、自学班、创新活动小组等等创新教育形式,都是起初雷声大,后期雨点小,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块“荒地”,这样的作秀表演只能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却对创新教育毫无推动作用。

(三)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创新教育并不是忽略或者说否定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对学生大撒手,相反地,创新教育有对老师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的教师队伍,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创新教育首先要求老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拥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灌输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点滴中给予渗透和帮助。

四、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始于创新教育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校作为培养和输出高端人才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巨大使命,高校教育的好坏成败,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一)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高校教育作为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在过去的教育理念影响下,依然存在着缺乏创新意识引导,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问题,高等教育更应该强调创新能力,将创新教育作为主导。高校培养的人才都是充斥在各行业的领导带头位置,可以说是高精尖人才类型,这样的人才更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传统型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经历了发展壮大的一系列发展阶段,为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高校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渐扩大,高校就读人数逐年增多,从而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人才。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影响,高校教育中的一些矛盾和弊端逐渐显现,阻碍了高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创新教育作为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客观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二)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不能只做表象的、部分的改革,而要进行深刻的、全面的、彻底的改革。改革就是要除旧布新,改变过去陈旧的、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东西,重新注入新鲜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东西。就好比将一棵大树枯黄的叶子都剪掉,使其重新发出鲜嫩的叶子,焕发新的生命力。创新教育就是这些鲜嫩的叶子,是使高校教育事业这棵大树焕发出生命力的必要途径,在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完成对创新教育的根植和培育,才能从根本上将创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华丽转身。

(三)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已不再是培养了多少个北大、清华的高分生;培养了多少拿奖学金的高材生;培养了多少托福、雅思满分生,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成绩的重要性,而是要在看重成绩的同时更看重能力,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已经遭到这个社会的质疑以及淘汰,高校作为为祖国培养大量人才的教育基地,发展趋势和方向已经被鲜明的确立起来,高校教育就是要立足现实、志存高远,将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点和依据,将创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为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的需要,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的需要。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自被提出以来,就一直践行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党和国家深入贯彻落实创新教育的基本政策和教育方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创新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可能不具备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但这些都是依靠人才积累起来的,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创新教育的助推力,为祖国培养出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发达国家今天的成绩一定是我们明天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陈锡坚.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实选择[J].黑龙江教育,2006.

[2]王忠伟,陈鹤梅.论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责任编辑 谢荣国

作者:李风梅 马巧英

上一篇:金融投资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