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本文首先从不同层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这个角度考察了高校毕业生供求的现状,然后通过对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经济学分析,力图揭示其中一些关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篇: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摘 要: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使大学毕业生人数日渐增长,大学毕业生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存在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包括:强化经济的均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并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增强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多方面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经济学视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尽管大学生在劳动市场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市场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却不能承受毕业生增长的人数,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一、我国毕业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十年实施大规模扩招政策,招生数从1998年的110万增加到1999年的165万,从人力资源大国逐渐步入人力资源强国。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7.8%,自此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毛入学率达到24.3%;2013年毛入学率达到34.6%。招生人数的不断升高使得毕业生人数更是逐年累积,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人数达到730余万人,2015年人数更是增至750万人[1],就业人数不断刷出新高,再加上以前年度失业的大学生,就業生的群体不断扩大,毕业生就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

从数量上分析,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累积增加,供给量已经远远超于需求量。需求上虽然国家经济的增长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从奥肯定理中分析得出:GDP变动与事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负相关性[2],即GDP增长3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很多企业减少岗位需求,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这些情况都使得劳动力总体来说供给超于需求,并且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进一步造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3]。

(二)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

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使得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加重就业问题。经济结构的变动就是劳动力的素质与岗位需求相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的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对科技的使用和岗位人员技能的提升,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三)从毕业生自身角度

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却日趋下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放松自我约束,没有精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成果并不理想,毕业时竞争力低,就会增大就业压力。同时,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形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根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来分析,教育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了不同的层级,现在的毕业生都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即一级劳动力市场),他们想要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当然也不排除盲目跟风和攀比的心态。致使经济发达地区就会涌入更多人数的大学毕业生,导致人员过剩、竞争加剧。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基层地区(即二级市场)则聚集毕业生人数较少,同时竞争减弱[3],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劳动力配置不均衡。

如今大学毕业生多数为90后,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较上一辈人享受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家人对于子女的关心及期望程度都较高,使这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更为谨慎,不只仅限于找到工作,而是期望找到自己和家人都满意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高,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3]。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工资的标准有预期的界定,面对就业机会,当低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就会拒绝,再去寻找下一个机会;当高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才会接受,这个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就业成本。

三、解决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劳动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应增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在不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向偏远落后地区多实施经济政策,鼓励激发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同时,国家应加速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促进各产业的联系,从总体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微观上,国家应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体系,提升对就业的服务质量,实施更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如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进等,为大学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和做好一定的岗位宣传工作等。

(二)高校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针对社会和经济需要发展,调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综合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步发展。

其次,高校还应加大对办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基础性办学条件。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讲座,如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明确目标、清楚自身定位,并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的压力,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为进一步就业做好准备。

(三)毕业生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了解自身定位,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现在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对工作地域和工资水平都有高的定位,过多的条件限制往往会使自身错失就业机会。这就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确定合适的工作期望值,实现就业。

其次,大学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更加专注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参加社会实习,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应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校期间可以多参加学校社团和学生会活动,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10—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调查[Z].

[2] 郭明宇,李旺.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2):58-59.

[3] 徐芳.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探讨[J].创业与就业,2011,(10):63-64.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王莹秋

第二篇: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本文首先从不同层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这个角度考察了高校毕业生供求的现状,然后通过对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经济学分析,力图揭示其中一些关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初次就业率 供求 经济学分析

[作者简介]宋福进,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30)

由于大学不断扩招,学费连年增长,社会各界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日益关注,而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对学校的声誉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供求关系,从而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本文通过初次就业率这个量化的指标从不同层次毕业生的角度考察了我国高校毕业生供求的现状。

初次就业率是这样一个概念:初次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x100%,其中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止到该年度6月1日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然就业率只是对高校的一个单项评价,但就业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市场机制作用于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公布就业率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刺激高校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二是引导考生根据社会需求填报志愿,三是促使各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初次就业率由教育部和省级高等教育的有关部门分别负责教育部直属院校、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与公布。如表1:

我们可以按照研究已建立的分析模式进行分析:初次就业率在70%~90%之间,就业状况与社会需求基本平衡;如果超过90%,说明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在50%~70%之间,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压力;在30%~50%之间,毕业生就业有困难,在30%以下则就业有危机。

根据统计结果和建立的分析模式,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总体上看,高等学校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例如从200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9.4%,其他中央部门(单位)所属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8.61%,均处于70%~90%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区间之内。

2.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在及时就业率上存在明显差距。其中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距不大,而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就业率的历年差距多数在30%左右,而2000年更是达到了45.22%。

3.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成为影响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消极因素,并且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呈现出矛盾态势。专科生就业率历年都在30%~50%及50%~70%这两个区间徘徊,专科生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二、对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经济分析

通过对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考察,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应当明确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两个基本概念:替代和价格弹性。替代表示一种物品对另一种物品的取代程度,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导致另一种物品需求的上升,则这两种物品互为替代品。价格弹性;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它表示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二者存在如下关系:对于那些容易找到替代品的物品,其弹性一般较高,反之亦然。

当知识在生产要素中所占的地位日渐上升的时候,由于研究生一般掌握着某一专门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其劳动力替代程度小,所以价格弹性低,即人力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也比较小。而专科生所学的主要是操作性知识,与成人教育、职业中专的知识结构相差不大,因此劳动力替代程度较大,即价格弹性就高。本科生则介于二者之间,但与研究生的相似性多于与专科生的相似性。这里主要通过图1和图2分析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差别很大的原因。

图1中的S表示研究生的供给曲线,D表示对研究生的需求曲线。Eo表示均衡点,Po是均衡价格,此时供给和需求是平衡的。在均衡人力价格以上供给大于需求,研究生就会过剩,反之就短缺。这取决于人们的人力价格期望Pe,期望反映了个人人力价格的加权平均化。它取决于多个因素:以往的工资水平、舆论的导向和企业所提供的工资水平等。由于研究生对工资的期望Pe高于均衡价格Po,导致了研究生仍然会有所过剩,其中(Qs—Qd)即表示过剩的数量。但因为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研究生供给量的弹性都很低,这就决定了即使人力价格期望Pe高于均衡价格Po,研究生的及时就业率也相对较高。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人们往往会只是看到热门专业或极少数人的高工资而不切实际地提高了自己的期望。从长期来看,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供给曲线s将向右移动,使需求曲线也同时右移,但如果需求曲线右移的程度小于供给曲线,均衡价格Po也会相应地降低。因此,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合理的人力价格期望是影响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科生的就业现状与研究生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本科生对人力价格期望Pe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率的高低。根据李家华和吴庆对于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在对工资收入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的高期望值,选择月工资待遇1500元至2500元的学生占49%,选择2500元以上的占28%,大大高于北京的平均工资。在六月用人单位调查中,75.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偏差,致使在供求上产生了错位。

从初次就业率可以看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处在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超过90%)或基本平衡(初次就业率在70%~90%之间)的状态,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价格是供求关系中最重要的杠杆,它直接影响到供求关系,对此必须引起重视。

如图2所示,专科生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系数都比较大,这就导致了人力价格期望的一个微小的上升,从而引起供应量的严重过剩(Qs—Qd)。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专科生期望值很低,专科生也无法充分就业。有人也许会得出大量减少专科生的结论,那么我国真的

就不需要专科生了吗?这同样有复杂的外部因素,比如,我国现在仍处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阶段,产权的不清晰导致企业在用人时并不考虑人力资源成本而只是注重外部的名声,从而导致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近几年的统计数字也证实了只是单纯地减少专科生的招生数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科生就业率低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所提供的有关数据,2000年与1999年相比,专科毕业生的数量由55408人减少到35 414人,而初次就业率却降低了10.23个百分点。其中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在专科生的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我国,专科生往往是本科生教育的“微缩版”,既没有本科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没有技校生的操作能力。从整体上看,高等学校毕业生与下岗职工及社会失业人员之间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是不同就业层次上的竞争,彼此之间的冲突并不严重。但从潜在和发展角度看,两者的竞争和冲突仍存在,而且已经在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中反映出来。大量过去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职和待业人员,为避免下岗并获取新的工作机会而需要继续学习时,首先将进入成人专科层次,他们完成学业后进入就业市场,社会对专科生的需求就会下降,从而必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压力。由于成人教育学生、中专生等与专科生之间的相互替代性,造成了专科生就业的供求弹性较高,使得专科生的整体就业率偏低。

三、有关对策

通过以上对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考察和经济学的分析可见,对我国毕业生就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1.研究生与本科生应当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从初次就业率来看,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市场基本处于供不应求或基本平衡的状态,所以造成部分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过高的期望值。随着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的学生在今后几年内陆续进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合理期望值将更为重要。

2.主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部门必须及时作好就业信息的发布工作。毕业生的高期望值源于掌握信息不充分,大多数是向高工资看齐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具体情况。只是依靠毕业生的自我调节往往有滞后性,等毕业生正确认识了自我价值后,很多就业机会却早已失去,所以信息的披露必须及时。要规范用人单位行为,正确反映工资现状。不少单位承诺的待遇与实际有较大差距,这影响了信息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专科生的培养要有自己的特色。近几年尽管专科生的招生规模一直在缩小,但就业率仍在低位徘徊,所以专科生的就业率过低不能仅仅从供求数量的角度来分析。它涉及到专科生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方式等诸多方面,关键是专科生与本科生、成教生及职专生之间的可替代性,导致了专科生在就业市场没有自己合理的定位。因此,专科生教育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本科教育、成人教育及职专教育区别开来。

(责任编辑:赵淑梅)

作者:宋福进

第三篇: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探索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围绕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选聘、指导教师评分等环节的管理进行分析与探讨,力求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起到借鉴和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毕业论文 管理

课 题:该成果为北京市财政专项(PXM2012_014202_000194北京城市学院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协同平台创新研究)的成果。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笔者围绕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选聘、指导教师评分等环节,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论文写作的目的

1.论文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升华的过程

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按照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修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并接受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是一次综合的测查。

2.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大学生就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学会做调查研究,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学生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工作,又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未知领域大胆地进行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

攀登。

二、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

1.提高综合素养

(1)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素养。要求学生恪守学术规范,独立或与小组成员一起,通过查阅文献、确定论文题目、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围绕论点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毕业论文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得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调研数据的情况。

(2)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学精神。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不只体现了学生对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应体现出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结合专业特点,有目的地对社会、企业的现状做调研,即结合实际情况,印证理论观点或针对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调研部分离退休人员理财、消费的倾向性,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帮助银行、证券公司设计出适合离退休人员的理财产品。

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在社会、企业已有的产品、服务、管理模式等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增添自己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管理模式。这样形成的毕业论文就符合学校对论文“创新性”的要求。

(3)以实践为第一的治学态度。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为学生接触社会和企业实际,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契机。经济管理学部的专业以文科类专业为主,文科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社会。因此,学生们应该抓住撰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2.提高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1)查阅和翻译文献的自学能力。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前,一般都会经过“明确选题方向、查阅文献资料、考虑写作条件、听取导师建议”等几个步骤。这个过程是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指导老师不会亦步亦趋地进行指导,主要需要凭借学生的自学能力来完成。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并与指导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可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2)资料分析能力。学生对通过访谈、收集自填式问卷等社会调查方法搜集到的资料,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其所包含的众多信息,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资料的分析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资料的性质,我们可以将资料的分析方法划分为定性资料分析方法和定量资料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指不通过数学语言,单纯地依靠文字语言进行资料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指通过SPSS、Excel等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索、揭示出不同变量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们结合论文撰写要求,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有效提升资料分析能力的过程。

(3)论文写作能力。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考核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是证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的手段。经济管理学部将本科毕业论文定位在“调研型论文”,同时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的论文观点明确、论点突出、论据充分、逻辑缜密、条理清晰、前后内容避免重复、矛盾。

3.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1)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每年安排学生撰写论文的周期约为9个月,在这9个月中,学生们要参加就业实习、面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各种活动,学习任务压力很大。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重在对结果的把控,不可能每天都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论文撰写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否则难以按时完成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

(2)人际沟通能力。调研型论文需要学生们通过发放问卷、收集问卷、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的方式来进行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的调研对象进行沟通,旨在说明调研的意图、获得调研对象的理解和支持、获取更多的资料等,这个过程对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锻炼。

(3)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可以独立或以团队的方式完成一篇论文,若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一篇论文,就要注意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即做到各自发挥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之间多沟通、多分享。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发挥团队的优势。

三、适用的毕业论文的类型

按照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毕业论文分为设计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理论性论文等四种类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适合撰写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通过缜密的理论推导和数据运算,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它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分析,用基础理论进行推导和论证;其二是学生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企业产品、竞争对手或消费者等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形成一篇调研型论文。

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对于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调研型论文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无疑是更有效、更实用的论文类型。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

实践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起着“整合专业知识、体现学以致用、总结升华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应兼顾“学生想做、学生能做、企业需要做、时效性”等原则。

1.应该有研究的意愿

学生要对某个企业的管理、某种产品等有研究的兴趣,希望结合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

2.应该是学生能做的

论文在调研、写作中要具有可行性。学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调研工作、获取的数据等,都应是能够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可以达成的,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

3.应该是专业、社会或企业的切实需要

研究社会、企业或专业发展所切实需要的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的成果也会更有价值。

4.应该提倡选题的时效性

学生的选题提倡与社会、企业热点问题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研究社会、企业问题的习惯。

五、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1.做好论文指导教师的选聘工作

笔者以所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部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对论文指导老师应具备的关键素质要素进行分析。2013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人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所占比率、学生论文成绩等信息,详见表1。

表1 论文指导教师职称与学生论文成绩一览表

专业毕业生人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学生论文平均分论文成绩优秀率

金融学25450.0%75.70.8%

国际贸易9681.8%77.01.0%

工商管理19081.0%79.03.7%

小计540100%77.22.0%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于“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最高的国贸专业,其学生论文的平均分数在三个专业中并不是最高的。将“指导教师高级职称”所占比率分别与“学生论文平均分”“论文优秀率”做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与后两项内容均不构成显著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具备“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未必指导出优秀的学生毕业论文。笔者在论文撰写整体工作结束后,随机访谈了其中的50名毕业生,当问到“论文指导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时,有90%的学生将“责任心”作为其最重要的素质,而“行业专家”“职称”“学历”等均排在“责任心”之后。

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在选聘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时,应该把“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作为决定选聘与否的第一要素。

2.关注论文评分的公正性

笔者所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评分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学生现场答辩成绩三部分构成,分别占到总分的50%、30%和20%。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将按同一份《论文成绩评价量表》上列示的评分维度、评价标准,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分。将评阅教师的打分计入论文成绩,显然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论文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在查阅学生成绩时,发现个别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打分相差在30分以上(均以100分为满分)。笔者将二者的打分做了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454,属中度相关。我们在毕业论文的整体管理过程中,不乏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对业务流程的研讨和宣讲,但缺少对“如何对论文进行评分”的培训。导致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在打分时出现较多分歧。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论文评分”方面的培训,开发相应的课程和论文案例,以保证论文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

表2 论文指导教师评分与评阅老师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指导教师评分评阅老师评分

指导教师评分Pearson Correlation 1 .454(*)

Sig.(2-tailed) .000

N 540 540

评阅教师评分 Pearson Correlation .454(*) 1

Sig.(2-tailed) .000

N 540 540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3.定期做好中间过程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学管理

毕业论文的整体管理过程从开题到答辩有近9个月的时间,在这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一头一尾”的工作,即关注的是论文开题、确认论文指导老师,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工作。在中间这段时间里,我们往往把对学生的论文管理等工作全部授权给论文指导老师。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超过半数的论文指导老师来自于其他高校,中间过程若不加以把握,将很难对其指导的质量加以把控。

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以专业为主导,定期开展论文管理过程相关的研究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解决论文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检查指导老师的工作进度。

总之,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一次梳理、总结、检验、提升自身本科教学阶段学业的重要过程,只有学校各层级加以重视,并在关键点上做好监控工作,方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体会到学以致用,并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辉,王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作者:张颖昆

上一篇: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下一篇:深基坑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