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2022-08-05

工作汇报,顾名思义就是对一定时间周期或者任务周期内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文字的方式撰写出来,对于取得的成绩、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更好的完成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市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关镇试点

工 作 汇 报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城关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6日)

城关镇地处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2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会,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人。耕地面积6.6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39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 2009年被确定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后,镇党委、政府紧抓优先试点这一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镇规划项目总投入资金2518万元,分四年实施。通过两年试点,全镇现在提出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量力而行,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确定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拉经济,以经济促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

一、项目完成情况

(一)2009—2010年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共完成总投资1322万元,占计划

投资1297万元的101.9%,其中市、县财政各90万元,部门整合594万元,群众自筹548万元。完成主要工作:产业开发:完成毛杏改良2000亩,新栽苹果1800亩,建成蔬菜骨架大棚402座,日光温室20座,种植紫花苜蓿2000亩,新建暖棚50座。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3眼,维修机井4眼,新打水窖200眼,新修水渠4200米,供水管线延伸12公里,自来水入户150户;新修村组道路41公里;绿化村组道路37.5公里。铺设中心村排洪管道20公里,完成了东区紫东花苑安置区整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作;完成征地2470亩,协调拆迁158户632人,落实失地农民836户3798人每月100元生活保障金,规划失地农民安置点8处,土地整理项目在建面积2318亩。社会事业发展:在原郑村新修居民集中点1处29户,配套设垃圾箱10处,安装路灯10盏,建成五保家园1处,新修镇中心敬老院1处;新修文化广场2处,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处,硬化中心村院落6000平方米,绿化5000平方米;建成农家书屋8个,新修村部2处、村级卫生所6处,完成2处新修村部、3处村卫生所的图纸设计和选址规划工作。科技培训:建成镇培训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10间220平方米,并配套培训设施,培训科技明

白人1800人。制度建设:完成了六大制度建设创新实施方案的制定,并切实进行贯彻落实。

(二)2011年试点工作情况

2011年计划投资1090万元。计划完成如下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总体规划及居民集中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川区新建水泥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培育地椒茶苗100亩,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建设: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压埋供水管线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灌渠4000米,新修中心村排洪管沟700米,拓宽整修环棚道路4公里,绿化村组道路6公里,更换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四平线1000米,完成居民集中点及设施大棚电网主线建设。新修七里河至安湾村组道路2公里,整修丰台至鳌背村组道路水沟12公里;新修高庄、五里沟、路坡3村村部。社会事业:在祁川村新修小康农宅43户,改厕43户,配套修建沼气池43个,硬化居民点周围道路200米,安装路灯20盏,垃圾箱15个,维修村幼儿园房屋7间,配套购置办公桌椅40套,硬化祁川小学校园15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100株,在后河

自然村建成、绿化公墓区1处20亩。宣传培训: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建设与创新“六大制度”。

目前完成645万元,占计划1090万元的59.2%,完成主要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的总体规划以及居民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并制作了效果图。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1处;新建蔬菜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村租地100亩,培育地椒茶苗100亩并租地100亩,培育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旋老、后河),压埋供水管线1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渠道4000米;拓宽整修铺砂村组道路4公里;现已建成高庄村部,路坡村部主体已建成;在祁川村完成道路绿化6公里(环园路2公里,杂果园道路3公里)。社会事业:祁川后河居民点目前开工25户,主体建成19户;维修祁川村幼儿园1处,购置办公桌椅40套,电脑、电子琴、玩具等教学设施。宣传培训:宣传农业农村工作,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宣传,形成共识。按照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规划,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统一全镇干群思想,把产

业开发和县城开发结合起来,把城郊村的建设和县城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统筹发展。二是突出优势,示范带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逐步把城区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化管理;依托茹河川区开发,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依托塬区优势,扩大苹果生产规模,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强化考核,靠实责任。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三位一体”目标考核之中,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村级班子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取得成效及变化

通过两年的试点,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科技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全镇把发展生产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立足自身实际,以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等为支撑,一是打造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产业格局。二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村级道路、水利灌溉、小康农宅、村卫生所、村级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建设工程。这些项目的

实施,为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强势推进,有力地带动了全镇各项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试点,2010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673.6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643.5万元的104.6%,同比增长15%,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完成投资11170万元,较上年9690万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40元,比上年2581元人均增长459元,2011年有望达到3355元。经济促进文明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村民自治、投工投劳、财政奖补”等方式,以生态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有效地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水平,实现了经济促文明的最终目标。

四、几点建议

一是相关部门在实施项目时尽量向新农村建设点倾斜,能够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

二是每年在项目实施前应先预借部分启动资金。

三是在部门整合资金筹措上,力度再大点,对整合不到位的应有一定的处理措施。

第二篇: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明市着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转化“三农”、带动“三农”、服务“三农”,奋力拼博、开拓创新,大力实施县城建设、小城镇开发提升及幸福乡村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改善了城乡面貌,增强了综合实力,城乡统筹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做法和成效

(一)广泛学习借鉴,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针对昆明区域差别大、县(市)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将14个县(市、区)划分为“领跑、助跑和跟跑”三大板块,明确提出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不断加快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广泛学习借鉴和不断实践完善,全市基本形成了“345” 的统筹发展思路。一是加速“三化”化“三农”的进程。突破城乡割裂、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工业化化农业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城镇化化农村靠劳动力转移,市场化化农民靠土地流转。二是推进“四个集中”。推进- 1

村庄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在全面做好城镇村落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滇池流域“四退三还一护”、水库移民、新型社区建设、迁村并点等工作,全市村落实现了适当撤并、适度集中,城镇村落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合理布局,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初具雏形,基本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形态。

(三)实施四化联动,不断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实施新型工业化、高端信息化、全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四化”联动,大力推进工业突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12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45.9亿元,增长25.1%,业实现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45.8:48.9,城镇化率率达67.05%,主城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二三版块城镇发展普遍提速,工业化、城镇化对全市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四创两争”,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系统推进城市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有机更新,彰显昆明“满城山色半城湖、一年春光四季花”的独特魅力,倾力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城市发展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得到很大提升。为做大县城建成区规模、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加快建设一批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不断增强吸引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在安宁市及

二、三板块共9个- 3

成“五小水利”工程5万件,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清水海引水工程实现向主城供水。投资环境继续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城乡统筹水平不断提高。

(五)坚持试点先行,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是有序推进农民进城集中居住。2010年底,在全市确定了19个全域城镇化建设试点先行先试,整体推进。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大部分试点顺利启动并开工建设,整体进展快速有序。全部试点建设项目投资总规模超过400亿元,预计盘活土地资源近3万亩,实现6万余户、近20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二是正式启动山地城镇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守住红线、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山地城镇建设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昆明实际,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开展低丘缓坡土地及未利用地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国土资源部和国务院法制办调研组对昆明新机场、宜良工业片区“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我市规划并开始重点打造盘龙区山水新城、五华区西翥生态旅游试验区、西山区团结民族风情小镇、安宁市宁湖新城等一批新型山地城镇、特色城镇,向山地缓坡要资源、要空间、要发展,有效增加土地供给,缓解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供需矛盾,更好更快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路径。通过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开发区(园区)带动、县城规模扩张及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深入实施农地重新整理、村镇重新规建、要素重新组合,扎实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四- 5

能齐全、环境有序、村庄优美、治安良好、产业发展、展现田园风光”的幸福乡村示范点,“幸福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七)高位统筹推进,大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统筹城乡农转城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动、历史性任务来完成。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市领导要求,一手抓统筹城乡转户,一手抓权益保障落实,农转城工作整体推进有力,进展有序。2012年至今,全市共完成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981449人,其中2012年转户69.5万人,今年转户28.5万人,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232%和114%,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给我市的转户目标任务,农民进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先后制定出台《昆明市统筹城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系列配套文件》、《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农转城居民转户居民合法权益的通知》及《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系列配套文件》,对相关权益进行再细化和明晰,协调相关部门对政策文件中的权益保障进行再落实,确保原农村户口享受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农转城后继续保留,从而稳定人心,起好示范带动作用,确保转户居民身份平稳过渡,有序推进农转城居民市民化。据不完全统计,自农转城工作开展以来,全市转户居民年新增带动消费达13.13亿元、年增加产值31.25亿元,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集中分别达到34.6万亩、4.8万亩、9.2万亩;全市共为54.8万转户群众办理了城镇养老保险、3.4万人办理了城镇低保,共提供就业岗位4.34万个、保障性住房1.9万套,统筹安排3.8- 7

善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保、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城镇化科学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认真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的问题,既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城镇建设,也不能单纯地就农抓农,而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进一步优化城镇和村庄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真正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进步。加快实施县城和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 二板块突出发展城郊型县域经济,三板块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型县域经济。

(三)城乡一体化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我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理顺体制、健全机制,统配资源、科学管理,群众自愿、市场参与”,聚合各部门力量,整合各方面资金,分工不分家、分责不分力、分解不分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努力做到目标确定在哪里,力量就集中到哪里,措施就落实到哪里,取得了较好成效。推进城镇化科学发展,必须广泛组织社会参与力,深入宣传发动,充分激发和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群策群力谋发展、团结一心促跨越的强大合力。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考虑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离发达地区的标准,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统筹城乡发展、- 910 -

第三篇:龙镇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汇报

2011年龙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2011年4月5日)

龙镇位于五大连池市区东部,吉黑高速、鹤嫩公路、哈黑铁路在镇内通过,行政区域总面积1136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6.29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4个社区,7300户, 2.2万人,耕地16.47万亩,草原11万亩,林地0.35万亩。行政区域内和周边有5个国营农场、6个部队农场、7个国营林场和沾河森工总局,驻镇中、省、市直单位25家。龙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3所,中小学教职工172人,中学在校学生494人,小学在校学生1310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有企业138家,其中个体企业127家,规模企业11家。自来水入户率95%,有线电视入户率85%,全镇住房平均砖瓦化率62%,城镇化率35.7%,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4.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80元。龙镇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示范镇,首批省级小城镇建设网络工程示范镇,黑河市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省确定为环境优美型乡镇。2010年被黑河市确定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示范镇。几年来,先后被省民政厅授予省先进乡镇人民政府,省文化厅授予先进文化乡镇称号。被中共黑河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一、2011年重点工作

(一)明确发展方向,落实任务目标

按照五大连池市委六届十六次全会精神要求,结合龙镇总体发展思路,2011年龙镇将加快实施以“城镇化建设为核心,产业发育为重点,普惠民生为目标,创新机制为手段,和谐稳定为基 1 础”战略,以“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为总体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实现镇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产业名镇。

1.城镇规模扩大。示范镇龙镇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到2011年底全镇城镇人口要达到25600人,新增幅度达到20%,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

2.经济发展加快。依托示范镇龙镇资源、区位、环境、人文和产业基础及优势,建立产业发展集中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豆薯总产预计实现35000吨,农业生产总值实现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 %,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3.51亿元,比上年增长40%。人均收入实现9300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

3.社会事业繁荣。全镇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高中阶段升学率有所提高;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文化体育设施比较健全;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入户率95%以上;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低保户和“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的卫生院、中心小学、室内综合性活动室、5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休闲健身广场、综合性集贸市场,并继续将五保户集中到市中心敬老院供养。

4.居住环境优美。全镇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市场化运作建设集中供热站;力争建设污水处理厂,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实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公共设施管理实现社区化,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2 5.管理科学规范。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完善城管、城建、自来水、环卫处管理服务职能。通过民主、科学、依法有效管理,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二)加强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1.制定城镇控详规划。预算投资100万元,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对龙镇近4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城市建设设计,对龙源街、龙兴街近1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根据省百强镇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启动百镇建设第二批试点镇的通知》要求,试点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工作方案、由乙级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试点镇总体规划和城镇市政公用设施、社会事业、市场服务体系和产业发展等各专项规划,3月30日,杨市长和黄市长带领发改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商务局来龙镇调研,明确了各专项规划的编制责任主体,城镇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社会事业规划由镇政府负责,市场服务体系规划由商务局负责,产业发展规划由发改局负责,各专项规划力争4月底前完成。

2.加强城镇基础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龙镇小城镇基础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确定2011年拟建项目九项。一是红灯记广场公园。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北安农垦分局投资绿化,建设1.7万平方米红灯记广场公园,目前已经完成初步设计,有两套设计方案:第一套设计方案预计投资1228.7万元,第二套方案预计投资1336.4万元。力争投资50万元,新上电子大屏幕一块。同时对八卦街高标准科学设计并推进落实。二是棚户区改造和生态移民。2011年新建楼房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现在已有4万多平米的完成规划设计 3 (2011年龙镇农场计划新建3层以下楼房60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出台棚户区改造、土地复垦、购房补贴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优惠,引导农村人口向镇内聚集,将北河屯、古东河屯全部搬迁到镇内。3月25日市委范书记、政府黄市长、政协王主席到龙镇调研,3月30日杨市长、黄市长到龙镇调研,就整屯搬迁工作明确了政策:两个屯的现有居民根据现居住面积每平方米补助500元,到镇内购楼享受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农村泥草房改造政策,每平方米大约1350元,每户限购面积60平方米,超购面积按市场价格,现在已经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两个屯实际有房屋建筑总面积5007.4平方米,需财政搬迁补助资金300万元(北河屯住房46所,158口人,房屋建筑面积3079平方米,需补助资金184.5万元;古东河屯47户,162口人,房屋建筑面积1928.4平方米,需补助资金115.5万元),两个屯有意愿购楼户 户,购楼预约面积为 平方米,待资金落实即可组织实施。三是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项目。通过市发改局争取城镇供水项目,计划投资60万元,维修改造自来水管线5000延长米,彻底解决镇内居民饮水供应不足的难题。现已完成项目编制,正在积极向上争取。四是扶贫开发项目。投资58万元,实施镇内增产村和镇西村扶贫开发项目,分别建设村办公室一所、休闲广场一处、打深水井一眼。五是开通龙兴街公交线路。投资100万元,新上公交车4辆,实现龙兴街全线通车。六是力争实施龙兴街、次干道建设项目。计划投资863.8万元与龙镇农场合力贯通龙兴街,建设1300米白色路面,铺装2000米人行道、实施绿化、亮化和排水工程;投资186.83万元,硬化总计1840延长米,宽3.5-6米的总面积9830平方米的次干道6条。七是加强城镇管理,提升城镇综合执法水平。经3月25日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 4 隶属于龙镇的城市管理监察中队划归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管理,负责龙镇管辖区域内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监察中队由龙镇党委、政府和综合执法局双重领导。组织关系由龙镇党委政府管理,其他事宜归综合执法局领导。机构编制、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等事宜待市政府研究综合执法局城市监察大队机构编制、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等问题时一并统筹解决。城管监察中队的成立,将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强化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增加环卫公益性岗位,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村、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创建 “三优”文明城镇为载体,改善人居环境。八是人口聚集。积极推进产业发育增加人口就业,吸引外来人口,同时加大宣传,使镇内四个村的人口,由农业变成非农人口,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城镇低保。

(三)培育主导产业,引领经济发展

突出重点产业,形成依托资源、区位、环境和产业基础,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一是物流业。以现有的粮食流通企业和粮食批发大市场为基础,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现正在招引锦州华强集团,欲到龙镇投资10455万元,成立富通物流有限公司,建一处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300万吨的物流中心,已经完成先期可研及建设规划,正在协商用地及项目申请准备工作。二是精深加工业。通过招引大庆客商,投资5000万元,在发展村建设年生产1.2万吨的苏打水厂一处,项目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计划购置国产生产线2条,水处理设备1套,并探索开发地热温泉旅游;扩大超越、北华山野菜加工厂规模,年保鲜蔬菜、山野菜100吨,实现产值40万元,利润4万元;依托旺仔冷冻屠宰厂和兴盛大牲畜定点屠宰厂,发展畜产品加工,实现年加工8万头(只),创造产值3200万元,利润144万元;利用 5 龙镇宏达生猪屠宰厂,年屠宰生猪6000头,实现产值600万元,利润60万元。三是面粉加工业。沈阳军区农副业基地投资3600万元,新上一套300吨的小麦加工生产线;黑龙江省龙垦面业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新上日处理240吨小麦加工设备。四是旅游业。依托历史文化,开发红色旅游,建设红灯记广场和《红灯记》原型人物雕塑。五是现代农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按照“降豆、增禾、扩经”的目标,2011年计划播种大豆7.5万亩,小麦4万亩,玉米1万亩,马铃薯3万亩,中草药0.1万亩,蔬菜0.4万亩,杂粮0.5万亩,力争达到三年轮耕一次。土地规模经营达到7万亩,以农场托管、承租方式实现开发村、向东村土地规模经营整屯推进;重点建设发展村1000亩玉米、2000亩小麦,3000亩马铃薯,开发村3000亩小麦、1000亩玉米、20万平方米棚室蔬菜和向东村5100亩大豆7个示范园区;扶持向东村奶牛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打造奶牛养殖专业村,力争年存栏奶牛350头,依托宏达生猪屠宰厂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生猪2500头;开展职业技能及创业培训,扩大劳务输出数量,打造龙镇劳务品牌,年实现劳务收入3000万元。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努力营造良好农村人居环境,完成今年龙镇造林规划总面积249.55亩目标任务。同时对镇内区域显著地段进行绿化。

(四)合力共建共赢,促进区域发展

加大场镇共建力度,与农场紧密配合,在农业、工业园区、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建,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1.加强农业共建力度。继续加强农机、农技、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计划建设向东村5100亩大豆、开发村1000亩 6 玉米,1000亩大豆示范园区3处,3个园区全部采用农业标准化整地耕作模式。场镇间农机跨区作业达到5万亩以上,其中深松整地1万亩,机械收获3万亩以上。

2.加快工业园区共建步伐。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与龙镇农场的工业园区建设,共同将园区打造成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对工业园区建设进行详细规划,为企业入驻搭建平台,保障园区建设顺利开展。今年,龙镇农场将修通火车站——工业园区——高速公路辅路8.5公里的道路,其中火车站——工业园区路宽12米,并进行绿化和亮化,打造景观大道,园区——高速辅道路宽8米,道路的升级改造,将大大提升园区的建设速度和水平。目前,园区已有纯净水厂、苯板厂、免烧砖厂等5家小型企业入驻。

3.共同谋划大项目。一是污水处理项目。2010年4月龙镇农场已经聘请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对龙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了规划设计,形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投资4000万元。目前龙镇政府通过市发改委向省有关部门申报立项。二是集中供热项目。招引客商进行市场化运作,争取引进一家供热公司,建设一处集中供热站,实现地方统一供暖,并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力争达到一流的服务水准。三是讷谟尔河引水工程。农场现已完成讷谟尔河引水工程前期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规划工作,该项目投资5200万元,已列入农场十二五规划上报到省农垦总局,目前我们正在共同努力积极争取中。

4.拓宽共建领域。本着“资源共享,平等共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管理界限,在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探讨合理的共建切入点,拓宽合作共建领域,有效整合公共资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拟将龙镇农场职工医院设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提升龙镇区域医疗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龙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城镇建设资金匮乏。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能力有限,导致自我发展乏力,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没有城镇特点和风格。已往楼房的设计、规划、立面效果、色调等没有明确要求,自己特有的风格没有体现出来,而对历史现存建设的重新修饰和规范发展也需要时间和资金。四是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公共服务功能不强,就业平台不是很充分,城镇吸纳农民的引力不大。五是城乡居民享受的政策不统一,如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使工作推进难度加大。六是村屯合并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大量资金。七是供热工程、引水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大项目可研报告、规划和向上争取等方面前期费用较大,困难较多,但却是近期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推进措施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宣传搞好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建设目的意义,统一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全面宣传扶持政策,搞好思想发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以产业为依托,注重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特别是发挥本地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培养龙头企业,搞好相关产业规划布局,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无公害蔬 8 菜种植园区。明确产业聚集区具体位置、规划面积和功能定位。发展商贸,搞活物流,增加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

3.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步推进。深入实施场镇共建,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拓宽小城镇领域合作共建,推动与附近农场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共同进步。

4.强化考核督促工作。加强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定期进行检查、召开会议推进。要制定建设目标,分解任务,责任到人。要把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工作列为“绩效工程”进行目标管理,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街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龙潭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三环路外侧,幅员面积37.61k㎡,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3万人,辖20个社区。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前,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困难,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十分落后,曾被称为成都的“西伯利亚”,是中心城区农业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城市化水平最低、推进难度最大的地区。

龙潭街道党工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六句话”的工作要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整个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

2005年初,街道党工委新班子到位后,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立足成都市城市向南、向东发展的战略部署,及时确定了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了《成华区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龙潭地区生产力布局规划》、《龙潭地区控制性规划》、《成都市北郊风景林地控制性规划》、《龙潭地区道路交通建设规划》等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形成了“三区一中心”(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北郊风景区、龙潭现代农业片区和龙潭场镇中心)的空间布局,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全辖区37.61k㎡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功能定位,划分为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商住用地、现代农业用地、旅游风景区用地等几个板块。在此基础上,结合龙潭实际,集中多方意见和智慧,提出了打造“成华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并得到市、区两级的一致认可。

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

落后的道路、破旧的场镇,成为制约龙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去年,街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面推进路网建设和旧场镇改造。

1、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龙潭地区2004年底以前仅有13公里的破旧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龙潭地区道路面貌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出行难、经济发展受阻,群众怨声载道。街道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全方位参与,于去年4月12日,全面启动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和30余公里的乡村路网建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相关社区,克服了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一般情况下半年才能完成的拆迁工作。目前,投资15623万元,长约9公里的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即将完工;投资8400多万元,长30余公里的新社区道路全部通车。辖区已经形成以成华大道、龙青路、老龙青路等主干道为主,环湖路、龙潭绕场路、龙木路等次干道和乡村路网为辅的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2、高起点改造旧场镇

龙潭旧场镇是典型的“五无”(无市政配套设施、无污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无消防安全设施)场镇。落后的场镇设施,不仅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旧场镇进行改造,是龙潭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心愿,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在多方努力下,于去年5月25日启动了龙潭旧场镇改造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年时间。按照规划,经改造后的龙潭老场镇将是成华副中心的核心区,是一座集生态休闲、客家文化、商务旅游等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活力新城。目前,已经完成场镇拆迁任务的35%。预计今年10月底完成拆迁,2007年底全面完成旧场镇改造任务。

三、培育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根据“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街道以项目为抓手,促进都市工业、商贸物流、房地产业、休闲旅游4大支柱产业发展。

1、以加快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

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位于龙潭街道鹤林、丛树、威灵社区,规划占地11000亩。为了把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成都市都市工业的制高点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乐园,建立了区、管委会、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确保落户项目尽快建设、尽早投产。目前集中发展区一期工程2700亩建设已完成,引进光明乳业、焊研科技等规模企业47家,已有21家企业建设竣工,16家企业建成投产。2005年8月,园区成为第二个四川省中小企业示范园。下一步,将抓紧实施占地3100亩的二期工程,欧盟工业园在11月中国――欧盟企业产品发展洽谈会召开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市场主体办园区”的模式,实行多方联动,启动建设占地1200余亩的机械电子创业园。

2、以推进北湖核心景区深度开发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2004年11月,在全面完成北郊风景区植绿的基础上,启动了北湖核心景区建设,建成水面面积近800亩、蓄水量达50万立方米的北湖,形成城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湖泊。鼓励农民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引进休闲观光旅游项目95个,其中大型项目16个,引进资金2.3亿元,成功打造集“旅游、娱乐、购物、住宿、美食、健身、会展、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都市生态旅游区。目前,北湖秀丽风光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新农村的

典范,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肯定。通过北湖核心景区建设,昔日的废砖厂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公园,长期贫困的和成、秀水、石马3个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7680元,部分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就地解决就业1700人。下一步,我们将抓住2k㎡高档居住区建设、高尔夫球场定点及游乐园规划搬迁的机遇,推进北湖深度开发。同时加快外环路外6 k㎡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龙潭地区休闲旅游业的规模和档次。

3、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龙潭寺火车站为核心的一站七线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整合辖区仓储资源,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打造区域商贸枢纽。目前已引进以坤泽物流、中石化、437处钢材交割中心等为代表的重点物流项目。下一步将精心策划、包装西部农产品批发展销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争取每年有4-6个项目见成效,逐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4、以构筑成都“人居天堂”为理念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在“成华副中心”的产业布局中,房地产用地达5 k㎡,外加北湖核心景区周边2k㎡的高档住宅用地,房地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街道结合北湖的环境和人文优势,按照“杭州有西湖,成都有北湖”的定位,提出了构筑成都“人居天堂”的房地产开发理念。目前,万科、海昌等知名房地产商已积极筹划,准备入驻龙潭。

5、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

依托旧场镇的改造和北湖核心景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已引进四川鑫拓、万佳实业、坤泽物流、中石化成都代表处、四三七处钢材交割结算中心等税收上千万元的总部企业。下一步争取每年引进3-5个总部企业,特别是吸引入驻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各大企业总部进驻龙潭。

四、加快集中居住,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一方面加快旧场镇改造和新居、新社区建设,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活动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一是向场镇集中。按照规划,改造后的龙潭场镇可吸纳5万人居住,将成为成华区的副中心,直接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北郊风景区提供后勤和社会化服务。

二是向新居集中。根据规划,在龙潭布局了4个农民新居,安置农民2万余人。目前,建筑面积29万㎡的桂林新居主体工程即将竣工,年内将交付使用,可集中安置农民6000人,其他3个新居工程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向新社区集中。街道引入市场机制,采用BT模式,于去年11月8日,启动建设成都市首个“198”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该社区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目前,占地69亩,建筑面积9.7万㎡,投资近1.5亿元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将于今年8月交付入住,集中安置农民2000人。占地180余亩,建筑面积26万㎡的二期工程将于10月份开建。

四是转变农民观念。我们与区团委、民政局等一道,整合社区、高校、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在全国率先启动了 “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目前该活动已派遣了200多名“文明助理员”到辖区20个社区,帮助农民转变生活、就业等观念,摒弃陋习,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创新就业机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将离开土地,面临重新就业。如何解决这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欠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龙潭街道在认真分析现行就业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规划抓项目,围绕项目抓就业,围绕就业抓培训”的就业思路,于去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组织――成都图强劳务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政府劳动保障所、社会培训机构、社会职介机构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操作,公司在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达到了“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愁、为农民服务、自身得发展”的“四赢”格局。目前,图强公司拥有2000多㎡的办公场所,成功开发岗位3000多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余名,已经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目前省劳动保障厅已将此模式在全省推广。今年,我们将图强公司做成全市、全省的知名品牌,并通过这个平台,力争做到辖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95%以上能得到实用培训,参加培训的90%以上能实现就业。

六、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龙潭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争创“平安街道”。加强巡逻队伍和治安亭建设,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抓好集中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2005年各类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9.8%,一举摘掉成都市治安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今年将争创成都市平安街道。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有效整合信访、司法、调解资源,充实信访调解力量;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变上访为下访,每月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疏理、排查、化解,确保龙潭有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实施环卫管理全覆盖。今年在全市率先实行“户集、社收、街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模式,场镇、社区、企业生活垃圾

做到日产日清,保洁率达100%,城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特点,城乡低保为基础,助学、助医、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配套,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的生活撑起一张“安全网”。

七、狠抓党的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重点是抓好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整体素质。转变思想作风,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改进工作作风,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导入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严格工作纪律,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工作上。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工委班子建设,坚持集体议事制度并开放党工委会议,把科学民主的理念贯穿于班子建设始终;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提高班子成员抓科学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本领和能力。建立干部激励机制,调整和提拔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科级干部,激发了干部工作激情与积极性。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三个转型”(思维方式、致富方式、生活方式转型)活动,并按照社区职能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实施“双培双带”为载体,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去年秀水、丛树成为区级党建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今年在所有社区支部中开展创建市级、区级党建示范社区活动,促进硬件、软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具体部署,进一步提高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加快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龙潭街道党工委

2006年6月26日

第五篇: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筹备情况汇报

市委领导:去年年底和今年1月中旬,中央和省委相继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深入总结了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和部署了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前不久,市上又召开了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和要求。为了贯彻好、落实好这三次会议精神,郊区工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建议市委主持召开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通过会议来达到总结成绩、明确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目的。随后,郊区工委向主管农业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成录和市政府石建明副市长作了汇报,两位领导认为召开市委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很有必要,十分赞同,对会议的筹备工作谈了具体的建议。目前,召开市委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讨论制定了会议方案,具体为:

(一) 会议时间:拟定于2005年2月3日左右,会期半天;

(二)会议地点:市级机关会议中心1号会议室;

(三)会议议程

1、传达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2、市委领导讲话;

3、表彰奖励(1)、颁发全省基层组织建设“五好镇”、“五好村”奖牌;(2)、表彰2004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3)、表彰2004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工作者;(4)、表彰农村致富带头人;(5)、表彰支农工作(双培双带)先进单位;

4、农林局和支农单位表态发言;

5、市政府领导总结会议。

(四)、参会人员

1、市上四大班子领导;

2、涉农单位的负责人;

3、农口全体干部职工;

4、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5、评选表彰的先进单位代表和先进个人;

6、新闻单位记者。参加大会的人员总数约300人。

(五)会议经费

1、2004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单位(7个):奖励1个镇,奖金3000元,奖励5个村,奖金各2000元,奖励1个农林局局属单位,奖金1000元,奖牌每个200元,合计15400元。

2、2004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工作者(20名):奖励5名农口职工,奖励10名村干部,奖励5名组干部,每人奖金500元,荣誉证书每个10元,合计10200元。

3、农村致富带头人(10名):主要奖励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交通运输业、

二、三产业等方面的农民致富带头人,每人奖金500元,荣誉证书每个10元,合计5100元。

4、支农工作(含双培双带)先进单位(8个):颁发奖牌,每个200元,计1600元。

5、会议材料费、村干部补助费及其它费用等,计1800元。以上共需会议经费34100元。

二、按照会议方案,认真作好前期工作为了切实保证会议顺利、圆满召开,近期,郊区工委连续召开了两次工委会,对市委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筹备工作进行了研究,安排有关工作人员作好会议的准备工作。目前,会议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1、结合中央、省委农村会议工作会议精神,准备了市委领导的讲话材料和会议结束时的小结材料,已报郭部长;讨论制定了市委《关于加强农村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

2、制定评选标准、印发推荐登记表,对拟定表彰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农村致富带头人在三镇和直属单位进行了初步推荐和评选,准备报市委审批;

3、提出了支农工作(含双培双带)先进单位。包括: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8个单位;

4、向市政府上报了《关于申请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经费的报告》,请市政府解决会议经费;

5、拟定了会议的表彰决定和会议通知;

6、其它工作正在认真准备过程中。

上一篇:财务实习生实习报告下一篇:创卫宣传标语小学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