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展汇报

2022-08-05

无论你是身处校园中,还是已经踏入社会,汇报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一般而言,汇报的内容既包括对成绩的概括,对于不足的总结,以及对下一阶段目标的计划和完成方法的阐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乡一体化进展汇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城乡一体化进展汇报

乡镇清洁城乡活动进展情况汇报

××镇人民政府

自开展“清洁城乡”活动以来,我镇在市清洁办的关心指导和全镇人民的共同支持下,以“百日大会战”为载体,以健全保洁长效机制为目标,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为重点,治理脏乱差,建设洁齐美,镇容村貌发生了明显改观。

现将前一阶段总结汇报如下:

一、组织建设情况

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清洁城乡”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督查组。16个村作为“清洁城乡”活动的实施主体,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明确分工领导,层层抓落实。镇清洁办经制定了《××镇“清洁城乡”三年工作计划(2008-2010)》和《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并以文件形式,将2008年的工作任务具体分解到了各村各单位,使各村行有方向,动有目标。

二、宣传发动情况

“清洁城乡”活动主战场在农村,依托的力量是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主力军是广大农民群众。为发动全镇群众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我镇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横幅、标语等舆论工具,使清洁城乡工作深入人心,营造浓厚的工作。二是会议促动。7月初召开了“××镇清洁城乡工作会议”,通报问题,查找不足,明确重点,号召大家充分认识开展“清洁城乡”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于这项活动,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示范带动。7月4日组织镇党政班子、全体镇干部和村书记、主任共150余人,在××集镇开展了集中清除行动,以实际行动带动全镇群众开展清洁家园活动。活动开展后,各村纷纷行动,落实“周五义务劳动日”制度,积极组织村干部、党员开展义务劳动。据统计,参加人数达到800余人,清除垃圾150多吨。四是倡议推动。在全镇范围内发放倡议书9783份,一户一份,号召广大干部群众以主人翁姿态立即行动起来,自觉增强卫生意识,摒弃不良习俗和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倡导绿色消费,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公共卫生习惯。

三、“百日大会战”情况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村庄面貌,自5月以来,我镇积极实施了“百日大会战”行动。一是明确重点。根据××实际,我们将320国道××段、高桦路、高泰路、金桥北路等主要道路和北渠、坑西溪、新义溪等主要河道的保洁作为这次“清洁城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按属地管理原则,分解到各村,建立日常保洁机制。二是集中整治。以村为单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精心组织,全民发动,彻底清理街巷里弄、村庄内外、河沟池塘、田头地角、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等各类存量暴露垃圾。对共同场所,我们广泛发动妇女、团员青年、党员、村民代表、村干部等开展清理行动;对各家各户,实行“门前三包”,要求搞好各自卫生。到目前为止,我镇已开展集中行动3次。三是督查评比。镇村建立了二级督查组,对各村、各户的大扫除情况开展巡回督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同时,镇政府制定了“清洁村”、“清洁户”评比标准,实施量化考核,按照各村、各户完成的情况定期评比出“清洁村”、“清洁户”。

四、队伍建设情况

针对以往保洁员队伍责任心不强、力量不够、考评机制不健全的现状,我镇切实加强保洁队伍建设,配齐、配足、配强保洁队伍。集镇继续实行市场化保洁模式,加强对宏霖保洁公司的督查管理力度;各村建立保洁员队伍,确保每个自然村至少有1名以上保洁员,卫生保洁8小时以上。每个保洁员的工作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报酬挂钩。

五、建章立制情况

一是建立考核机制。我镇将“清洁城乡”的工作实效纳入对村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对工作优秀的村,根据考评成绩实行以奖代补,年终再行奖励;对工作推进较慢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不作为、限期整改不到位的,追究主要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并降低补助标准。二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镇中转站移交

给市环卫处管理。各村对垃圾箱(房)的配置、布局进一步优化,对不符合要求的垃圾箱房进行了整改,全面实行垃圾桶装化收集。对保洁人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六、经费保障情况

据市政府有关文件,镇政府专门出台了“清洁城乡”经费保障政策,以每人10元的标准与市政府配套,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各10元,共30元/人的配套资金渠道。

七、公共卫生管理情况

对农村水站经常性的开展消毒、检测,检测数据表明,余氯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卫生户厕工作,我们从源头上给予控制,凡是新建的房屋必须建造三格式化粪池,目前,无一例违规现象,100座新建和100座改建任务已完成一半以上。公厕建设,已完成了前期选址、设计等工作。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健康教育,我们确定勤丰为示范村,××、勤乐、郜村、观前、洪庄5个行政村建立健康教育阵地,目前正在创建当中。320国道沿线坟墓整治进展顺利,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任务。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 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的大好机遇,科学发展,大胆探索,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一条主线”,大力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规划居住区集中的“三大集中”,探索推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养老保险、农民身份换市民的“三个转变”,加快构建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发展互动、公共服务均衡、社会保障同质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从2002年到现在,建成区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展到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翻了近一番;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80%;产业结构已由建区初的“

二、

三、一”调整为现在的“

三、

二、一”。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2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7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8.6%。今年上半年,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9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8.33亿元,同比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同比增3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00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劳务性工资收入的拉动下,达到3825元,同比增长15.6%。金凤区已成为银川市发展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势头最快的区域。

一、近年来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金凤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镇、村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金凤区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提出了“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见效、到2012年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五个突破,即坚持从重点地区突破,沿南北环城高速、六盘山路、贺兰山路、宝湖路、长城路实施农村向主城区推进,促进南北两翼互动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从产业发展突破,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生态经济、爱伊河水系旅游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新型工业、都市农业、会展节会、房地产业等为主的都市产业体系;从社会保障突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从公共服务突破,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从体制机制突破,以农民变市民、财政金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制度瓶颈。

(二)以产业调整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适应城镇发展需求,我们按照“三次产业大调整”和“农业产业细调整”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将建区初的“

二、

三、一”产业结构调整为“

三、

二、一”产业结构,将农业发展定位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设施蔬菜、适水产业和养殖业。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们把握城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促进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向我区转移,增强城市聚集力。发挥行政中心聚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金融、信息通讯、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人寿保险、工商银行等通讯、保险、金融公司总部在辖区落户发展。积极培育区域性总部经济,以良好的区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宁夏发电集团、宝塔石化等70家企业总部落户辖区,随着金凤万达广场、拉普斯水上购物城、银川中央商务区B区的开工建设,新区商务中心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年均房地产开发量达到260万平方米,房价领跑全市,形成民生花园、蓝山名邸、长城花园等一批现代化住宅区,“住在金凤”战略品牌得到广泛认同。坚持保护湖泊湿地资源和发展特色旅游业并重,大力培育“湖城休闲观光游”,“农家乐”、“渔家乐”蓬勃发展,“塞上湖城”中部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初步形成。三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二是稳定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我们实施了金凤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创业园115栋标准厂房建设。引进艾力特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等入园企业156家,建成投产114家。引导企业实施技扩改项目77项,培育塞北雪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知名品牌14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我们统筹农村产业发展,立足实际发展都市农业,确立“南蓄菜、北适水”产业格局,培育锦旺蔬菜、丰登适水产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直接销往城市超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建成二代温棚16万间、养殖园区26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蔬菜、 适水、养殖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荷海隆水产、金穗农机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1个,培育壮大宁夏翔达现代牧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逐步扩大农村劳务产业规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0%。

(三)以村土地流转、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为平台,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一体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暂行办法,总结和推广“魏丰土地信用合作社”经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每个镇、涉农街道都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流转程序,引导农村土地由分散流转向集中流转、由小面积流转向大规模流转、由村组内流转向跨村组跨区域流转,村民一改以往单家独户自行流转的模式,将自己承包经营的一部分或全部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或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转包。目前,我区共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3家,流转土地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全程机械化水稻种植、“适水”产业等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通过土地流转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走进流转大户、企业去打工,走出农村流入城市进入

二、三产业去务工,实现了农民出租土地、务工挣钱的双丰收,带动农户每年人均增收600元。抢抓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区”的机遇,组织力量编制了《金凤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规划》,计划用二年左右时间完成南北环城高速公路城市规划内8个行政村3579户宅基地拆旧换新,土地置换,使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实现农民到集中安置点和城镇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目前,项目规划已得到自治区批复同意,今年先期完成植物园村、魏家桥村、盈南村、西湖村、西新村、新联村等6个村的旧庄点拆迁,启动盈南家园等三个安置区建设。目前,已对魏家桥村

4、

5、

6、7队,盈南

1、

3、5队进行了旧庄点拆迁,签订拆迁协议726户,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复耕110亩。

(四)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丰登集镇商业街续建工程,编制了良田集镇建设规划,建成良田镇畜牧交易市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人饮安全项目,经自治区有关部门同意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1380万元,重点解决良田吊庄移民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今年计划实施投资690万元,解决8000人的饮水问题。实行农村公路养护承包制,切实加强乡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公路硬化通村比重100%,乡道好路率达98%,村道好路率达90%,阴雨通车历程率达100%。经多方协调,开通了南门至良田镇、南门至丰登镇的公交线路,有效解决了农民进城没有公交车的问题。完成良田镇高桥村、丰登镇联丰村示范点农宅建设,保伏桥等8处康居安置区63万平米住宅建设全面实施,安置进城农民7006户。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连锁超市、“农家店”的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规范的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扩大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面,方便农民生活需求。在魏家桥村建成全区首家“村落社区”,为农村社区建设积累了经验,通过企业包扶资助方式新建了8家“村落社区”,成为全国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示范县区之一。

(五)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自2009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首家“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五级联网”试点区以来,我区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 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形成了以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为主体,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及所辖镇(街道)、村(社区)五位一体,五级互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五级联网资源共享,城乡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教育方面,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大力开展城乡学校“牵手行动”计划,实施“城市+农村+特色”的“捆绑式”发展模式,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选取10所办学水平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力争“帮扶一所、提高一所”;实行师资倾斜政策,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东西部学校学习交流,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支教等长效机制,带动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同步发展。科技方面,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在辖区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站,大力推广“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科技示范场,带动“适水产业”、设施农业和沙地蔬菜种植业发展。卫生方面,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一体化。2010年我区应参合农民40600人,实际参合39364人,参合率达96.91%,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自治区首家启动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试点”, 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统筹城乡医疗服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是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多方筹资170万元,启动良田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规范化中心卫生院。采取购买、新建、租赁的方式将在3年内全部解决村卫生服务站用房,镇卫生院对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财、物、药品以及医疗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镇带村级医疗。二是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展顺利。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实现城市带农村医疗。通过开展“小病到社区(卫生院),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卫生院)”的双向转诊,使农民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区、市级医疗专家的诊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及时兑现乡村医生工资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建立了村医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方面,对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了“城市低保”,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由政府全额承担安置在老年公寓,分散供养的全部纳入低保,对考上大学的农村低保户按照区内区外给予不同补助;累计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7096人,为全部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六)以“开放式”党建为抓手,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针对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组织生活封闭运行,党员教育模式单一,党建资源利用不高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党建工作内涵,促进城乡统筹双互动。以“开放式”党建为契机,深入推进“三级联创”、“创先争优”等活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建立了技术型、产业链型、创业型、趣缘型、教育型五种党小组模式,积极推行“组织生活联过、支部活动联搞、党员教育同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大力开展村居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了19个村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32个机关党支部与村居党支部, 410名机关党员与农村、社区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互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两年多来,通过开放组织设置,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功能;通过开放结对共建,形成了城乡互动、上下联动共建共促的基层党建工作局面。今年6月18日自治区“开放式”党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

二、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主要是: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问题。从成都、重庆等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等试点探索工作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就越大,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建议区、市政府给予试点区特殊政策,探索诸如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及农房退出和补偿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

二是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建议区、市研究出台统一户籍,使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在劳动就业、住房、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待遇,消除他们后顾之忧,使其真正从农民变市民。 三是在项目资金方面给农业龙头企业更多支持。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建议区市在项目资金、技术改造方面,能向各试点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抓好统筹城乡规划调整和完善工作。结合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紧编制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居住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金凤区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丰登镇农贸市场扩建及特色商贸餐饮城项目建设,推进良田小城镇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集镇聚集辐射能力。

二是以搭建信息平台为抓手,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指导各行政村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在村级设立信息联络员,建立辖区各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沟通流转渠道,协调流转价格,鉴定合同签订、督促合同兑现,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三是以全民创业为抓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广辟农民就业渠道,实现1万人就业的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购买公益性岗位尽可能的多考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

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五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制度创新。积极协调,逐步在辖区内实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 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参照城镇养老保险标准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市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关镇试点

工 作 汇 报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城关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6日)

城关镇地处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2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会,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人。耕地面积6.6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39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 2009年被确定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后,镇党委、政府紧抓优先试点这一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镇规划项目总投入资金2518万元,分四年实施。通过两年试点,全镇现在提出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量力而行,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确定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拉经济,以经济促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

一、项目完成情况

(一)2009—2010年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共完成总投资1322万元,占计划

投资1297万元的101.9%,其中市、县财政各90万元,部门整合594万元,群众自筹548万元。完成主要工作:产业开发:完成毛杏改良2000亩,新栽苹果1800亩,建成蔬菜骨架大棚402座,日光温室20座,种植紫花苜蓿2000亩,新建暖棚50座。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3眼,维修机井4眼,新打水窖200眼,新修水渠4200米,供水管线延伸12公里,自来水入户150户;新修村组道路41公里;绿化村组道路37.5公里。铺设中心村排洪管道20公里,完成了东区紫东花苑安置区整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作;完成征地2470亩,协调拆迁158户632人,落实失地农民836户3798人每月100元生活保障金,规划失地农民安置点8处,土地整理项目在建面积2318亩。社会事业发展:在原郑村新修居民集中点1处29户,配套设垃圾箱10处,安装路灯10盏,建成五保家园1处,新修镇中心敬老院1处;新修文化广场2处,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处,硬化中心村院落6000平方米,绿化5000平方米;建成农家书屋8个,新修村部2处、村级卫生所6处,完成2处新修村部、3处村卫生所的图纸设计和选址规划工作。科技培训:建成镇培训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10间220平方米,并配套培训设施,培训科技明

白人1800人。制度建设:完成了六大制度建设创新实施方案的制定,并切实进行贯彻落实。

(二)2011年试点工作情况

2011年计划投资1090万元。计划完成如下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总体规划及居民集中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川区新建水泥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培育地椒茶苗100亩,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建设: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压埋供水管线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灌渠4000米,新修中心村排洪管沟700米,拓宽整修环棚道路4公里,绿化村组道路6公里,更换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四平线1000米,完成居民集中点及设施大棚电网主线建设。新修七里河至安湾村组道路2公里,整修丰台至鳌背村组道路水沟12公里;新修高庄、五里沟、路坡3村村部。社会事业:在祁川村新修小康农宅43户,改厕43户,配套修建沼气池43个,硬化居民点周围道路200米,安装路灯20盏,垃圾箱15个,维修村幼儿园房屋7间,配套购置办公桌椅40套,硬化祁川小学校园15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100株,在后河

自然村建成、绿化公墓区1处20亩。宣传培训: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建设与创新“六大制度”。

目前完成645万元,占计划1090万元的59.2%,完成主要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的总体规划以及居民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并制作了效果图。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1处;新建蔬菜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村租地100亩,培育地椒茶苗100亩并租地100亩,培育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旋老、后河),压埋供水管线1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渠道4000米;拓宽整修铺砂村组道路4公里;现已建成高庄村部,路坡村部主体已建成;在祁川村完成道路绿化6公里(环园路2公里,杂果园道路3公里)。社会事业:祁川后河居民点目前开工25户,主体建成19户;维修祁川村幼儿园1处,购置办公桌椅40套,电脑、电子琴、玩具等教学设施。宣传培训:宣传农业农村工作,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宣传,形成共识。按照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规划,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统一全镇干群思想,把产

业开发和县城开发结合起来,把城郊村的建设和县城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统筹发展。二是突出优势,示范带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逐步把城区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化管理;依托茹河川区开发,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依托塬区优势,扩大苹果生产规模,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强化考核,靠实责任。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三位一体”目标考核之中,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村级班子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取得成效及变化

通过两年的试点,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科技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全镇把发展生产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立足自身实际,以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等为支撑,一是打造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产业格局。二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村级道路、水利灌溉、小康农宅、村卫生所、村级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建设工程。这些项目的

实施,为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强势推进,有力地带动了全镇各项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试点,2010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673.6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643.5万元的104.6%,同比增长15%,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完成投资11170万元,较上年9690万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40元,比上年2581元人均增长459元,2011年有望达到3355元。经济促进文明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村民自治、投工投劳、财政奖补”等方式,以生态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有效地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水平,实现了经济促文明的最终目标。

四、几点建议

一是相关部门在实施项目时尽量向新农村建设点倾斜,能够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

二是每年在项目实施前应先预借部分启动资金。

三是在部门整合资金筹措上,力度再大点,对整合不到位的应有一定的处理措施。

第四篇:长城乡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长城乡位于凉州区城东30公里处,乡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600亩,属井水灌区。辖红水、西湖、前营、大湾、岸门、新庄、上营、高沟、十二墩、长城、五墩11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3717户人,16301口人。

二、工作进展

(一)设施农业建设。截止目前,全乡设施农业已开工建设707亩,占任务的153.7%,其中日光温室236座456亩、占任务的99.1%,养殖暖棚203亩,拱型温室48亩;完成墙体660亩,占任务的143.5%,其中日光温室236座456亩、占任务的99.1%,养殖暖棚156亩,拱型温室48亩;扣棚195亩,占任务的42.4%,其中日光温室78座149亩、占任务的32.4%,养殖暖棚14亩,拱型温室32亩;定植51亩,占任务的11.1%,其中日光温室19座35亩、占任务的7.6%,养殖暖棚14亩,拱型温室2亩。

(二)小康住宅建设。

1、全乡完成危房改造小康住宅建设138户,建成西湖村农民住宅小区1个,高沟村小康住宅点1个。截止目前,西湖村农民住宅小区首期修建20户,18户主体工程已完工,另有2户正在建设中; 1

第二期入住的6户正在做地基工程。高沟村小康住宅点计划修建28户,27户主体工程已完工,另有1户正在做地基工程。

2、西湖农民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

⑴对小区土地全部进行了平整,投入土地平整费5万多元,对小区主干道路沙石垫路910m,投入资金4万多元。

⑵新建水塔1座,投入资金13万元,水塔的主体工程已完工。 ⑶投资5000余元架设了临时电路;完成小区供水主管道1.7公里。

⑷完成了西湖小区主干道路的绿化,栽植侧柏、香花槐各200株,杨树600株,丁香、连翘、花灌木400株,投入资金3万余元。

三、存在问题

1、群众筹资难度大。小区住宅设计标准高,每户入住需12万元左右,农户负担重,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难度较大。

2、基础设施配套慢。农民住宅小区给水、排污、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一定程度上造成负面影响。

3、建设标准难统一。小康住宅砖瓦色彩搭配、后院墙体高度、围栏等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

4、渠系配套跟不上。全乡建成10个以上集中连片的日光温室点10个,渠系建设没有配套。

四、意见建议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除享受危改项目资金外,请求区政府给予小康建设资金支持;同时,加大日光温室资金预借力度,确保设

3施农业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2、及时配套基础设施。请求区政府将住宅小区巷道3.8公里硬化列入通村道路项目;请求区政府对电力设施配套尽快动工;请求区政府加快供水排污设施的建设进度;请求区政府对渠系配套设备给予解决,促进日光温室建设进度。

3、尽快确定建设标准。特别对住宅小区屋脊、墙体砖瓦色彩搭配、围栏、围墙墙体高度等,请求区政府责成区农办、区城建局给予现场敲定。

五、下一步打算

1、促进设施农业建设。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全面进行扣棚定植,力争10月底前全部扣棚定植,确保当年任务超额完成。

2、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组织乡村干部和农户代表到黄羊等乡镇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以便于推动我乡的工作。

2、配套完成基础设施。小康住宅小区、日光温室示范点基础设施配套,按上级和群众的要求,敦促尽快落实。

3、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对确定小康住宅户动员其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入住。

二00九年九月十一日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建设汇报提纲

科学打造新城镇

率先实现一体化

万宝河镇是桃山区唯一的建制镇,下辖6个行政村,地处市中心外缘,城乡交错,工农混居,人多地少。全镇总人口26134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2365户、6423人。全镇耕地面积6025.34亩,人均耕地0.8亩。全镇有标准化种植小区7个、养殖小区6个。截止到2008年末,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44720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4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34元,比2006年增加1652.6元。劳务收入668万元。村级集体积累达到2870万元,比2006年增加1430万元。

经过三年的实践,万宝河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新修通村公路8条,12.9公里;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及活动广场3个,总面积8357平方米;图书数量10260册;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有2个村建立起了农民养老助学保障机制;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2%;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电视机普及率达到99%。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生活环境逐步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自我救助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

万宝河镇做为城郊镇,有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独特优势,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共享,农民整体素质较高,具备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要素。为此,万宝河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从全局出发,科学规划全镇发展方向,编制了镇、村两级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五个

1 方面确定了发展思路。以桃山村农民公寓项目为突破,推进万宝村、良种场村整村改造步伐;以桃山村、桃南村、万宝村蔬菜小区为依托,实现精品农业;以八道岗村、红岩村养殖小区为中心,打造养殖专业村;以城乡环境绿化为重点,建设景观公园;以通村公路建设为基点,整修村内主次巷路;以桃山村、桃南村为试点,逐步实现由村集体出资建立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

(一)修公路,构建乡镇交通网

万宝河镇党委秉着“经济发展、道路先行”的发展原则,确立了奋战三年,通村公路全部实现白色路面的战略构想,将推进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切入点定位在道路环境改善工作上。自2006年,万宝河镇积极对上争取通村公路项目,首先将八道岗村至红岩村通村公路列入日程,采取上级匹配、村企共建、农民自筹的方式,筹集资金260万元,修建了全镇第一条长2公里的通村公路。镇党委于2007年加大公路建设力度,投资225万元,修建了安庆路、长青路、万宝村路三条通村公路,总长度达到4.5公里。2008年,投资85万元,良种场村1.2公里通村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农村出行难问题,六个村主干路全部实现了白色硬覆盖。2009年,万宝河镇党委在完善通村公路配套设施,加强通村公路管护的同时,把村内次巷路硬覆盖做为改善出行问题的工作重点,在万宝村通村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20基,实施通村公路亮化工程。制定《万宝河镇通村公路管护办法》,聘请专业保洁员,达到了通村公路建设高水平,配套高规格,管护高标准。投资180万元,修建万宝村

2 1750米三条次干路白色路面,配套石砌边沟7400米。红岩村通过村企共建投资100万元,修建一条长1040米的白色路面。9月1日,红岩村投资180万元,修建了全村的第三条通村公路,长1.65公里。届时,将在万宝河镇区域内,实现了布局合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

(二)重民生,农村饮水安全全部改善

2006年之前,万宝河镇有70%的农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多为小井水,且人畜共用同一水源,存在着较大的饮水安全隐患。2006年,镇党委经过积极对上争取,将桃山村、桃南村、红岩村、八道岗村作为饮水安全工程重点村立项,申请国债资金164万元,将农村饮水并入城市供水管网,实现了人畜用水分离。经过二年的施工,共铺设主管线24300延米,支管线86600延米,解决了1973户、6366人吃水难问题。万宝村投资86万元,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实现农村饮水与城市管网并网。届时,全镇六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三)建广场,搭建活动新阵地

万宝河镇万宝村、八道岗村、红岩村村级办公室由于年久失修,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且村内一直没有活动广场,村民没有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八道岗村、红岩村决定另行择址,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及文化活动广场,万宝村则采取了土地臵换的方式,进行广场建设。八道岗村投资44.8万元,修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中心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采用欧式风格,内部设有图书室、娱乐室、会议室、电脑信息室

3 等。广场面积1800平方米,铺设彩色地砖,四周有石砌排水沟,广场采取垂柳、花坛绿化,路灯照明,配有体育健身器材。红岩村文化活动中心及广场,中心建筑面积317平方米,广场面积2400平方米。万宝村通过土地臵换的方式,建文化活动中心300平方米,广场700平方米。2009年,借助棚户区改造政策,将在海天家园B区一期工程建设规划中,为桃山村提供1024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良种场村为解决村民没有活动阵地的难题,积极与村内企业协调,锶美乐公司将办公楼二楼19个房间500平方米归良种场村所有,用于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为培育新农民提供了新的活动载体,使全镇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平衡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四型经济”

抓住近郊型城镇的地理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依靠“四型”经济,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

(一)强化招商引资,打造项目经济

紧紧依托南北两环和七桃路的通道优势,从严规范七桃公路和依宝公路两侧以及荷兰工业园区周边的土地载体,逐步完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电信、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对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承载能力。以引进科技型、外向型、环保型、非煤加工型企业为重点,发挥森帝工业园区、华宇洁净型煤厂、宏翔木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型煤生产、木制品加工等大规模工业集群,大力发展项目经济。自2006年至今,全镇共引 4 进企业83个,引进资金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达到1.8亿元。

(二)扩大蔬菜小区面积,打造棚室经济

通过反包倒租、改造中低产田等办法,扩建蔬菜种植小区,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更多的集中到种植大户手中,扩大种植规模,截止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3036.7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50%。2006年,在倭肯河南岸,市公安局犬队西侧,新建桃山村百亩蔬菜小区,经过二期扩建,小区总占地190亩,共建设钢架大棚99栋,温室29栋,铺设白色路面900米,石砌排水沟2400米,工程总投资为377万元,年可生产绿色蔬菜55万公斤,创产值120万元。万宝村蔬菜小区、桃南村蔬菜小区、红岩村草莓小区相继改建、扩建。三年来,全镇共投入资金791万元,新建钢架大棚181栋,温室60栋。全镇棚室占地面积达到816.44亩,占蔬菜生产总面积的33%,大棚576栋、温室301栋,年可创产值1158万元。引进“倍盈”番茄等新品种,发展“订单”农业,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效益。2009年,为提高蔬菜小区标准,万宝村蔬菜小区修建了857米的蔬菜小区给、排水工程,工程总投资13.5万元,万宝村蔬菜小区的送、排水明渠总长度达到1660米,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提高养殖小区标准,打造畜牧经济

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算帐对比、重点扶持等方式,快速扩张养殖群体。提高养殖小区规范化标准,降低养殖风险,扩大养殖保险范围。建立村级养殖保险制度,养殖保险率达到90%。

5 新建、扩建了桃南养猪小区、八道岗养猪小区、红岩养鸡小区。2008年,建立了万宝河镇畜牧防疫服务中心,聘请了专业兽医,保证了全镇养殖业防疫需要。2009年,投资600万元,扩建八道岗养殖小区,新建猪舍8栋、7350平方米,配齐配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施无害化处理项目,新建畜舍消毒池10个,粪便处理池2个,扩建后八道岗养殖小区猪舍总建筑面积达到13000平方米以上,年可出栏生猪10000头,通过小区扩建及无害化处理项目,八道岗养殖小区成为我市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管理最好的生猪养殖小区。

(四)完善劳动力培训体系,打造劳务经济

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将更多的农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让他们为种、养殖大户打工,即可以得到土地流转收益,又可以增加劳动收入。发挥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依靠劳动部门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把农民按特长、意愿进行统一分类,开展 “阳光工程”培训,提倡“走出一人,带出一户、搞活一村”。成立专业的中介公司、服务公司,让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实现农民劳务收入安全化、规范化、合法化。2009年开展引导性培训4次,技能性培训8次,培训劳动力500人,转移富余劳动力1800人,劳务收入实现700万元。

四、改善生活环境,建设优美乡镇

几年来,万宝河镇党委、镇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打造宜居城区,尤其注重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

(一)建设农民小区,探索整村改造

万宝河镇共辖6个行政村,桃山村、桃南村属于城中村,红岩

6 村、八道岗村为城郊村,良种场村、万宝村为自然村。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各村所处地理位臵及村域条件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整村改造计划。桃山村、桃南村做为城中村,紧临市区,村民无论从出行、生活、医疗等各类消费来看,已经实现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跨越。因此,在2006年,桃山村率先提出了建设农民新邨的发展思路,拟建设农民小区,将村民实现整体搬迁。2009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政策的落实,桃山村、桃南村将通过对上争取,力争在棚户区改造海天家园二期工程实现整村农户搬迁。红岩村、八道岗村做为城郊村,将依靠棚户区海天家园B区一期工程,于年内全部实现整村动迁。万宝村、良种场村做为自然村,将按照分期逐步推进的模式,首先进行村内基础设施完善,然后通过市场化运行方式,进行整村改造,彻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二)开展全民绿化,提升镇域环境品位

万宝河镇党委始终将绿化、美化工作做为改善村域环境的重点工作来抓,注重发挥群众的力量,号召全民绿化,全员参与,动员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植绿化灌木及花卉,建设家庭花园、景观公园。通过“四个到位”即制度到位、责任到位、管护到位、宣传到位保证了绿化工作的全面展开。2009年,在良种场村一块23000平方米荒地上种植3000株红山杏树,形成一片风景独特的观赏林。依托通村公路、种植小区、养殖小区,进行村屯绿化建设,共出动车辆200余车次、人员1600余人次。三年累积栽植绿化树木167630株,其中山体绿化树木160000株,村屯绿化树木杏树3340株、柳树7520株、杨树3400株、垂榆150株、丁香220株、紫穗槐9.3万株,努力打

7 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绿色生态家园。2009年,万宝河镇被评为省级优美乡镇。万宝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试点村,沿万宝村入村通村公路两侧及三条主巷路两侧修建总长2516米,高1.5米、宽0.24米的景观围墙,并与民房统一粉刷为淡粉色。进行整村绿化,栽种绿篱550米,栽种红瑞木120棵,连翘150棵,草坪2100平方米,栽种云彬120棵,铺设鹅卵石路面,修整边沟1公里,设臵仿木石桌椅1套。万宝村整体绿化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五、强化服务职能,社会事业不断上水平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万宝河镇党委、镇政府注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努力营造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氛围。 实施环卫管理全覆盖。加强民办环卫管理力度,将六个村、四个社区全部纳入民办环卫管理,实行“户集、村收、社运、镇处理” 的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模式,保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城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构建社会救助体系。以农村低保为基础,扩大救助范围。全镇共为289户、444人的贫困家庭办理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年共发放救济粮68吨、救济款17.5万元。以桃山村、桃南村为试点,建立村级救助保障体系。完善村级卫生医疗。在全镇六个村翻建村级卫生所4个、新建1个,面积560平方米,共投资35万元,同时各卫生所还购臵了B超机、X光机等医疗设备。基本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落实计生优扶政策。三年共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奖扶、特扶资金13680元,独生子女奖励费98060元。

六、科学谋划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按照全区提出“两个率先”工作目标,做好“五个统筹”发展。

8 统筹搞好城乡发展规划。今年力争完成桃山村、桃南村、万宝村、良种场村的整村改造,2010年做好红岩村、八道岗村整村改造工作。农民楼房入住率实现80%以上。统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二年内,全镇土地实现全部流转,重点开发乡村旅游业,以桃南村蔬菜小区、万宝村蔬菜小区为基地,开发采摘农业,种植业实现产值4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800元。规范农业协会组织,发挥农民生产自主性,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通村公路路灯亮化率达到100%,各村内次干路全部实现硬覆盖,村内巷路砂石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六个村全部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图书室藏书达到50000册。统筹做好农民技能培训。制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保障场地、经费、师资等硬件。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就业机会均等、待遇均等、保障均等。劳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统筹加强城乡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到2010年,桃山村、桃南村村级农户保障救助体系完善,其余四个村初步建立村级保障体系。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经过几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万宝河镇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今后,我们将在区委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要求下,全力以赴,强化落实,树立样板,成为典型,为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第一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车险基本险包括哪些下一篇:城乡环卫一体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