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里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

2024-04-30

朱里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精选3篇)

篇1:朱里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

朱里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朱里街道把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解决民生的突出工作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狠抓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推进顺利,成效显著。

强化组织领导,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朱里街道先后组织88个村支部书记到昌邑实地考察学习2次。结合辖区实际,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下发了《实施方案》,制定了工作配档表、整治标准和考评细则,先后3次召开支部书记、村主任会议,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做出具体部署。通过广播、宣传栏、悬挂横幅、粉刷标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尤其是通过向学生发放倡议书等特色做法进行了全民动员。截至目前,已发放明白纸12000余份,悬挂横幅140余幅,粉刷墙体标语200余条,出动宣传车50辆次,形成了人人支持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浩大声势。

强化责任落实,集中整治效果明显。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期间,实行班子成员包工作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街制度,做到了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到位,对村内“三大堆”、“三乱”及进出村路的陈年垃圾进行重点清理,累计出动劳动力8000余人,动用机械158辆,共清理“三大堆”及生活垃圾10余万方,路域治理28.5公里,拆除破旧丑建筑87间,1700多平方米,养护农村公路150公里。并将农村道路网格化作为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抓手,投资600多万元对辖区内西冯路、西杨路、于大路、国于路及部分村内等道路进行维修改造,涉及26个村,改造总里程14.9公里,共硬化面积7.45万平方米。对没有条件实施村内道路硬化的村也进行了挖补,硬化了村内道路,方便了群众出行。由于措施得力,短期内各村面貌便焕然一新,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强化督导检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采取日常考核和现场观摩点评相结合方式,确保及时掌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度。在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期间,督查室每天对各村整治情况实行实名通报制,主要领导每天一次现场调度,每周进行一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分片交流。每季度组织现场观摩点评,采取村村到、村村查的办法,逐村点评,逐村打分,现场公布,现场“亮”出各村成绩单。同时,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农村工作千分制考核的重要依据,拿出专项资金对各村实行“以奖代补”。目前,街道88个村已全部签订托管合同,配备垃圾清运车8两辆,保洁员192名,垃圾桶1530个,实现了辖区保洁员、垃圾桶全覆盖。随着垃圾转运站、清运车辆的运行,改变了过去环境卫生整治“一阵风”现象,形成了环境卫生随时有人管,资金有保障的长效机制。

篇2:朱里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

为了认真做好我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根据黄建电[2006]11号文件精神,对本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3月27日台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多城同创”动员会后,街道党政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当成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成立了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为组长,分管城建领导任副组长的一体化领导小组,成员由城建办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策划部署和组织协调,坚持经常性的下村检查指导,从组织上有效地保证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在我街道的深入展开。

二、全民动员,上下发动

5月22日,街道召开了由全体机关干部、各村书记、主任参加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专题会议详细部署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并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分工,确定了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村垃圾统一集中运送到街道中转站再转运区垃圾场处理。同时加强教育力度,坚持以人为本,把村民的素质提高放在重要位置来抓,通用过大力宣传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了群众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增强了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广发动,通过运用大型永久性宣传活云动,在辖区内形成浓厚的氛围。二是抓同创,促效应。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多城同创”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党员、团员和群众参与义务清扫活动,并在各村开展专项卫生清理大行动和全民卫生大扫除。

三、规范操作,狠抓落实

环卫一体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既包含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又包含大量的精神的内容、涉及到城市的爱国卫生工作、社会事业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各方面。在工作中,街道根据区里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做到规范操作,狠抓落实,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建成立街道、村两级环卫管理机构;组建街道、村两级清扫保洁队伍,现街道有专职保洁人员9名、各村有专职的保洁人员31人,17个行政村有清扫保洁队伍全部落实到位;投入专项资金100余万元、完成了15个村100个垃圾收集点的建设,收集点的布局比较合理、另外2个村未建收集点的是山前和民建两村,山前已实施了垃圾袋装化、民建因涉及村庄改造尚未开工。完成了吉岙村的示范村建设,完成了该村的绿化美化,建了一座公共厕所,消灭了卫生死角,推行垃圾袋装化,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村民反映良好,卫生习惯也自然而生。

四、查漏补缺,总结提高

篇3:朱里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

嘉兴市地处浙江省东北部, 处于最具有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和中国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全市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450万人, 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296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74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487元和14365元, 目前所辖五个县 (市) 均进入中国百强县 (市) 前三十位。同时, 嘉兴市交通便捷, 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 沪杭高铁、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等贯通境内, 全市境内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铺装率居浙江省之冠, 实现嘉兴市到所辖县 (市) 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嘉兴到上海、杭州、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 2004年全市农村道路建设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100%、硬化率100%。

嘉兴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城市, 结合独特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的实际, 以民生工程为载体, 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改革, 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做法是:

坚持以公益性理念为先导推动城乡公交科学发展

嘉兴市农村客运在经历了个体经营、承包挂靠公司经营, 到目前的国有集约化经营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 归根到底都是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城市公交相比, 线网密度要低, 发班间隔要长, 服务态度要差, 票价要高, 运营不规范, 而且班次得不到保障, 两者的差距明显。百姓对农村客运运营服务意见较大, 要求将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

如何能够让农村客运科学发展, 缩小城、乡客运之间在各方面的差距, 在经历了个体经营、承包挂靠、公司经营, 通过同城市公交鲜明对比, 得出结论:农村客运必须由市场化向公益化转变, 明确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一样, 是政府为百姓提供的公共服务, 是百姓应有的福利。有这样的定位, 一是能得到市委市政府对这些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是能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三是有利于如补贴、站场等各项政策的出台, 实现城市、农村均等化服务, 为城乡公交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政府主导为模式实现城乡公交转型发展

2003年以来, 在嘉兴市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 农村客运经营模式经过多次转型, 走上了国有集约化道路。

第一, 向城乡公交一体化转型。长期以来, 由于农村范围广, 客源少, 农村客运是热线热、冷线冷, 车况差、班次少、票价高、服务差, 百姓出行得不到保障, 与城市客运二元分割局面严重。2003年, 市政府改革现有城乡客运模式, 整合城乡客运资源, 提出了开展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按照“六个统一”的运作方式, 即按照统一管理体制、税费政策、运价标准、公交资源、服务标准和发展规划要求, 全市上下联动, 投入201辆车, 开通36条线路, 构筑起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公交网络,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 实现从农村客运向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转变。

第二, 向城乡公交集约化转型。为适应一体化公交服务要求, 规避农村客运市场“散、小、弱、差”的不足, 在公交一体化工作展开的同时, 市政府提出清退个体经营, 经营主体实行集约化, 以适应一体化公交的要求。对公交企业的市场准入实行市政府特许经营方式, 即采取行政手段配置公交线路资源, 同时鼓励多种所有制在公交市场中适度竞争。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 全市的个体经营者和5家小企业全部退出农村客运市场, 其中市区整合为三家企业, 海宁整合为一家企业, 城乡公交集约化成为行业主流。

第三, 向城乡公交国有化转型。二次转型后, 一体化的模式虽然已经建立, 但城、乡公交的服务、票价等政策仍然存在差异, 公益性难以体现。2009年, 再次进行改革, 对市区两家以承包挂靠模式经营城乡公交的民营企业进行清退, 交由国有公交公司按照国有主导、集约经营、公益服务的公交运营模式经营。与城市公交实行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扶持政策、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一票制、统一服务标准和统一发展规划的“六统一”。自此, 市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公交”成为现实。

第四, 利用民生工程载体推动城乡公交发展。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非常高效的途经。2003年以来, 我市连续九年将“公交优先”列为民生实事工程, 尤其自2007年以来, 连续五年将“公交优先”列为市区“十大民生工程”项目, 通过政府支持、督办, 推动城乡公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嘉兴, 民生工程已成为了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不断进步的工作机制。

坚持以公交优先为途径促进城乡公交可持续发展

要确保具有公益属性的城乡公交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在政策、经济、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 嘉兴市利用公交优先发展契机, 将城乡公交纳入公交优先范畴, 由此带动城乡公交发展, 切实解决了农村客运“开得起, 留得住”的问题。

第一, 经济上大力扶持。2009年税费改革前, 城乡公交车辆给予50%—100%免征养路费和客运附加费。2009年以后, 对集约化经营的城乡公交企业实行“三补一奖”的财政政策, 即:政策性亏损政府全额补贴, 购置新车政府补贴2/3, 科技信息化改造政府补贴12%, 同时对企业增收按照年增收额的50%标准进行奖励。在此政策下, 2010年政府对市区220辆城乡公交的财政补贴额达到3900万元, 预计今后还会增加。资金上有了政府的保障, 企业消除了后顾之忧。城乡公交一体化变成现实。

第二, 资源上城乡共享。城乡公交一体化前, 城乡公交是弱势群体, 城市公交的场站、枢纽等基础设施无法使用, 城乡的公交线路衔接也不紧密, 换乘尤其麻烦。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后, 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在线路布局上按照“衔接为主、并轨为辅、合理配置、方便换乘”的原则进行相互补充。在资源配置上打破城乡二元分割, 对始发枢纽站场、公交专用道、沿途停靠站等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实现了“零距离”换乘, 大大方便了老百姓进城返乡。

第三, 建立站场建设长效机制。城乡公交一体化之前, 嘉兴市农村客运场站设施极不健全, 全市仅20%的乡镇有客运站。城乡公交一体化后, 我市建立了城乡客运站场建设机制, 制定了建设计划和考核办法, 到去年底, 全市90%的乡镇已建成客运站。随着市区城乡公交收归国有运行, 为保障市区城乡公交正常运行, 目前政府已制定站场建管养初步方案, 城乡公交场站建、管、养全部由专门成立的国有场站公司的负责, 资金由政府足额补贴, 不给城乡公交运营企业增加任何负担。

坚持以均等化服务核心保障城乡公交和谐发展

以百姓需求为中心, 做百姓满意城乡公交, 是我们政府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这个目标, 政府着力在服务上下功夫。

第一, 打造便捷城乡公交。在城乡公交线网上, 通过不断向农村延伸, 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目标, 形成了市到县、县到镇、镇到村三级网络半小时出行圈。在公交换乘出行上, 通过建立市、县、镇三级换乘枢纽, 基本实现一次换乘即可到达目的地。在发班上, 通过增加班次, 实现了早上6点有班次, 晚上6点还有班次, 高峰时最高3分钟发一班, 最晚15分钟内有班次。在公交IC卡一卡通应用上, 市区、海宁两地已全面普及, 并与杭州城市公交IC卡实现互通, 全市一级城乡公交今年底前实现刷卡互通。同时市民卡、手机卡乘城乡公交也在全市逐步推广。

第二, 打造经济城乡公交。在城乡公交站务问题上, 我们开通城乡公交绿色通道, 取消了1元钱的城乡公交站务费。在城乡公交运价上, 执行普通客车、空调客车每人公里分别0.12元、0.16元, 和起步基价1元、2元的运价政策。这样城乡公交线路票价比原有农村客运班线平均每票下降了1.67元。尤其在2009年市区城乡公交运营体制工作改革后, 票价再次大幅下调, 实行一票制, 由原来3元至5元直接降至2元, IC卡刷卡再减半, 一小时内换乘再优惠0.5元, 特殊人群票价减免, 与城市公交完全一致。

第三, 打造安全、舒适城乡公交。经过几年的努力, 目前嘉兴市城乡公交车高档车比例达到90%, 其中市区、海宁、桐乡等县市比例达到100%, “三大、三低”车型普遍投放, 骨干城乡公交线路已用上12米长、核载近100人的大型车, 天然气公交车也已推广使用。在安全出行方面, 通过新增运力, 加强排查, 避免城乡公交超载, 通过修整农村道路, 增加安全警示标识, 完善道路和安全设施, 通过新增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和招呼站, 规范车辆停靠和百姓乘车。同时, 基于3G技术的智能化公交系统正在城乡公交上普及, 实现了城乡公交车辆运行跟踪、调度, 车内视频监控、语音播报和刷卡乘车等服务, 为乘客提供安全、规范、方便的服务。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截止目前, 全市农村客运全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累计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84条, 投入车辆1107辆, 其中一级公交线路28条, 车辆168辆;二级公交线路118条, 车辆677辆;三级公交线路138条, 车辆262辆, 全市88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其中实行“公车公营”模式的市区城乡公交, 车辆较改革前增加了20%, 座位数增加了1.6倍, 总体运输能力提高了2.8倍, 线路条数增加了40%, 线路长度增加了50%, 日发班次增加了60%, 刷卡乘车比例突破50%, 日均客运量提高了1.1倍。城乡公交已成为百姓出行首选。

上一篇:蛋奶工程申请书下一篇:校园安全的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