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儿歌的文体特征

2022-09-10

儿歌是低幼儿童口头传唱的, 以韵语描述一件或数件事物的、富有情趣的歌谣。它们大多是成人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 以简明的音韵写成, 如《我有一双小小手》;也有部分儿歌是幼儿自己在游戏等场合中随口编唱的, 如《编花篮》。儿歌篇幅精短, 内容丰富, 生动有趣, 语言浅显, 节奏明快, 韵律感强, 是一种由听觉感知的听觉艺术, 是活在孩子们口头上的文学。随着改革开放, 越来越多的英语儿歌流传入我国, 如Ten Little Indians, I love Apples等。优秀的儿歌不仅在本民族中流传, 还传播到世界各地。儿歌有何特点使其具有如此魅力?本文拟从语境因素和语言描述两个角度对中、英文儿歌文体进行分析。

语境因素是文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将从功能的角度对中、英文儿歌进行语境因素分析。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环境, 分为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 和情景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社会环境, 是抽象的, 概括的。在分析文体时, 我们更关注形成其独特文体特征的具体环境, 即情景语境。情景语境由语场 (field) 、语旨 (tenor) 和语式 (mode) 三个部组成分。研究文体就必须研究文体的语言特征。根据文体学, 可大致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篇几个方面, 视不同的文体, 有所侧重。因此, 在语言描述中, 我们将从语音、词汇、句法和修辞格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语境因素

对任何语篇意义的理解都依赖语篇出现的环境。关于语境的重要性, 张德禄教授认为:“制约文体选择的首要条件是是否适合情景语境, 即是否在情景中具有由情景语境所规定的功能。……没有情景, 语篇成为无源之水, 语篇的文体就无从谈起”。[1]再则, 一种语言的语言特征, 是由它的文化语境决定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儿歌中则会体现出不同的道德观、价值观等文化内涵。可见, 对语境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1 语场

语场是指发生了什么事, 所发生的社会活动的性质, 参与者从事的活动等, 即语场描述话语的内容范围, 可进一步分为主题和活动性质, 包括功能。在不同的语场中, 为实现语言的不同功能, 语言在词汇、语法和形式等方面都会呈现独特的特征。儿歌的语场很难被规定在某个范围内。这是因为它的主题不受什么限制, 可以讲述历史故事、介绍科学知识、描写自然景物或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多种多样, 不胜枚举。而且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倡导的精神文明主题也不同。如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 歌颂女英雄刘胡兰的童谣“一朵红花红又红, 刘胡兰姐姐真英雄。过去是个穷孩子, 现在是个女英雄。生得伟大, 死得光荣!”在儿童中广为流传。《学习雷锋好榜样》则在建国初期, 毛泽东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之后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可见, 我国的儿歌符合其产生时期的教育要求,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国外的经典童谣则多是以歌颂“真、善、美”为主题, 如Roll Your Boat,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s.但是一般说来, 儿歌都是生动有趣, 快乐积极的话题, 不会涉及过于严肃的重大话题, 而且以儿童为中心, 通过背诵、游戏等达到增长知识, 交流感情, 开拓视野的目的。这个语言的活动性质决定了儿歌的主题和功能都具有不确定性。

1.2 语旨

语旨是指在一定情景中, 谁是参与者, 参与者的特点、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也就是说, 语旨描述参与者个人的情况和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使用儿歌的主体是儿童。这个年龄阶段上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天真活泼, 心无城府, 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在儿童之间, 一般无社会地位差距和利害冲突, 彼此熟悉, 相互亲近, 运用的语言可理解度高。所以中、英文儿歌的语言都是浅显活泼、亲切朴实、通俗易懂, 体现孩子们之间平等友好、亲密无间的关系。

1.3 语式

语式指的是语言传播的途径。途径的不同也会对语言产生直接的影响。儿歌是一种“写好了再说”的语体, 运用口头媒介进行传递信息。而且儿童在唱诵儿歌时可以边诵边根据内容、韵律做动作。交流双方可依赖语调、手势、环境、表情等因素来传达和理解信息, 无交流渠道的限制。许多儿歌皆是儿童在生活玩耍中改编创作而来, 如英语游戏歌If You Happy, 数数歌《数蛤蟆》等。因此, 儿歌具有口语的特点, 是一种非正式的、生活气息浓厚的语言。

2 语言描述

儿歌的主要对象是幼儿, 他们的年龄阶段上的心理特征、审美要求以及生活方式都决定了这一文学样式的特色。根据儿歌的情景语境, 下面从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格四个方面来做进一步分析。

2.1 语音

“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 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2]作为无乐器伴奏的徒歌, 儿歌具有自然合节的音乐性。这表现在它的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上。儿歌, 尤其摇篮歌, 能满足低幼儿童听觉上的需要, 其音乐性的重要意义决不亚于语义。但与一般文学的音乐性不同的是, 儿歌节奏明朗自然, 而且合辙押韵。中文传统儿歌, 如《头字歌》, 每句句末的字词几乎完全相同, 一韵到底, 韵律感极强。

天上日头, 地下石头, 嘴里舌头, 手上指头, 桌上笔头, 床上枕头, 背上斧头, 爬上山头, 喜上眉头, 乐上心头。[3]

英语儿歌的节奏主要是由重读和轻读音节的有规律的重复构成。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轻读音节搭配起来, 便组成一个音步 (foot) 。常见的音步有以下四种:抑扬格 (iamb) 、扬抑格 (trochee) 、抑抑扬格 (anapaest) 、扬抑抑格 (dactyl) 。另外, 英语儿歌的押韵也有其特色, 多用单音节和双音节词, 有多种韵律。除一尾韵到底外, 还有abab式、aabb式、abab, cdcd式等。如下面这首儿歌就是属于抑扬格的aabb式的韵律。

Little Tommy little mouse Lived in a little house.

He caught fishes In other men’s dishes.

2.2 词汇

Jonathan Swift曾给文体下的定义:“把恰当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4]可见, 词与文体的关系密切。Fowler兄弟几十年前在The King’s English一书中曾提出用词的五条标准:能用人们熟悉的词, 就不用牵强的词;能用表示具体要领的词, 就不用表示抽象要领的词;能用单个词, 就不用多个词;能用短词、简单词, 就不用长词、大词;能用盎格鲁撒克逊词, 就不用拉丁词。[4]儿歌的对象是儿童。因此, 儿歌的选词、用词要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点, 才能为儿童所接受。对儿语化词和拟声词的大量使用便是具体的体现。

2.2.1 儿语化

儿歌的儿语化的一种方式是给词加上前缀或后缀, 具有“小”的意思。由于孩子本身具有年龄小、体格小等到特点, 自然也喜欢小动物、小玩具之类具有“小”的特点的事物。[5]在汉语中, 一般在名词前加“小”、“小小”前缀, 在词后加“宝宝”、“娃娃”、“儿”等, 如, “鱼宝宝睡着了”, “小小鸡找虫儿”, “韭菜娃娃爱理发”等等。英语中, 往往加前置修饰词little或dear来表示“小”的意思。有些后缀也具有感情意义。y, ey, 或ie表示“熟悉、亲昵”, 如sweetie, birdie, daddy, granny这种后缀加在名词后面, 含有娇小, 可爱, 亲昵的意味。比如Eye Song:

Two little eyes that open and close, Two little ears and one little nose,

Two little cheeks and one little chin, Two little lips with the teeth closed in.

另一种儿语化的方式是将单音节词重叠。在儿歌中, 尤其是汉语儿歌中, 深受儿童喜爱的叠音词比比皆是:

排排坐, 吃果果。你一个, 我一个, 宝宝没来留一个。

2.2.2 拟声词

幼儿接受外部事物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器, 进入大脑的许多信息中, 音响效果给幼儿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拟声词是语言中最不具有任意性的符号, 最直接地体现了语言和形象性。所以运用拟声词能引起幼儿的听觉直感, 唤起他们对事物的注意、想象和理解, 让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对于喜爱直观, 善于模仿的儿童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

小小鸡, 叽叽叽, 找到虫儿, 叽, 叽, 叽。

小小鸭, 嘎嘎嘎, 摇摇摆摆, 嘎, 嘎, 嘎。

小青蛙, 呱呱呱, 跳上跳下, 呱, 呱, 呱。

这首儿歌里运用了各种拟声词模拟鸡、鸭和青蛙的叫声, 如闻其声, 让孩子真切地了解这几种动物的特征。英语儿歌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儿歌:

Are you sleeping, brother Bear?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 ding, dang, dong.

Are you sleeping, little John?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 ding, dang, dong.

其中的ding, dang, dong就是模拟钟声的拟声词, 朗朗上口, 韵味十足。

2.3 句法结构

任何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句法结构。儿歌作为诗歌的一种, 它也有其自己句法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短句, 对话及句法上的重复三方面。

2.3.1 短句

儿歌的语言浅显易懂, 关键在于使用较多短句。短小的句子清楚明白, 意思一目了然, 无生硬晦涩之感。例如北京传统儿歌《丫头丫》:

丫头丫, 打蚂蚱, 蚂蚱跳, 丫头笑, 蚂蚱飞, 丫头追。

短短六句十八个字, 其中“丫头”, “蚂蚱”两个名词还各重复三次, 可就是活脱脱唱出一幅小女孩追蚂蚱的嬉戏图, “打”、“跳”、“笑”、“飞”、“追”五个动词的动用使得画面充满稚趣的动感。英文儿歌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Roll the Ball:

Roll, roll, roll the ball, Roll the to m e.

Roll it, roll it, roll it, Roll the ball to me.[6]

这是首游戏歌, 只用短短的两句就把传球的意愿表达出来了, 简单易懂。

2.3.2 对话

幼儿处于认知时期, 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通过不断的问答、对话, 巩固了语言技能, 增长了知识, 也陶冶了情操。因此, 儿歌中的问答歌, 也叫盘歌或对歌, 成为儿歌的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广西儿歌《谁会飞》, 通过问答, 让幼儿在比较中初步了解“鸟、鱼、马”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特征, 具有识物启智的性质。

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 鸟儿, 怎样飞?扑扑翅膀飞呀飞。……

再如英语儿歌中的What Color is That?可通过指物问答, 让孩子认识颜色

What color is that?It’s red, it’s red.What color is that?It’s yellow, yellow.

What color is that?It’s green, it’s green.What color is that?It’s blue, it’s blue.

Red, green, yellow and blue.

儿歌中的问答歌, 模仿提问, 形式活泼, 句式简短, 便于幼儿自编自答, 自由延伸, 适合于表达事物的特征, 有助于幼儿分辨事物和现象, 启发思考, 培养观察力, 既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 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3.3 重复

重复是诗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重点词、重要句式的多次重复, 可以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 以重点留下较深的印象。不管是词, 还是短语、句子, 无论重复出现在什么位置上, 重复的作用或效果大致相同:一是渲染气氛, 加重语气;二是前后呼应, 加强联系。[4]儿歌中句子重复出现的现象较多, 这是基于通俗易懂, 易于背诵吟唱的要求。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I nor you:

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

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you nor I:

But when the trees bow down their heads

The wind is passing by.

这首英语儿歌的特色是两节中有三行几乎是相同的。朗诵这首诗的时候, 并不因为重复很多而觉得单调;反而觉得它很有趣, 很优美, 也很悦耳, 体现恰当地运用重复的效果。中文儿歌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摇篮》: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摇,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臂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小宝宝睡着了。

2.4 修辞格

修辞方式在语体学中称为修辞格。修辞格可借助语音、语法或词汇几种手段。儿歌的形式多样, 内容广泛, 使用的修辞手段也丰富多彩, 几乎的修辞手段都能在儿歌中找到应用,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 儿歌在修辞手段上也有自己的侧重。其中比喻、拟人和夸张是用得较多的三种修辞方式。

2.4.1 比喻

比喻可分为明喻和暗喻两种, 以是否出现比喻词为标志。汉语中的比喻词为“象”、“似”、“如”、“好像……”、“……般的”、“……似的”等。暗喻的结构不同于明喻, 它是隐藏的比较, 不用比喻词表示出来。

大象大, 老鼠小, 大象最怕老鼠咬, 老鼠钻进象鼻里, 痒得大象受不了, “啊嚏”打个大喷嚏, 老鼠坐上火箭炮。

这首《老鼠坐上火箭炮》短小精悍, 形象生动, 比喻恰当新颖, 动感十足, 与儿歌的内容达成完美的统一, 寥寥几句就给人勾勒出个有趣的故事。

英语儿歌中, 常用like或as来连接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又如T w i n k l e, Twinkle, Little Star: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这里作者用了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这句来把天上闪烁的星星比喻为闪闪发光的宝石, 六句话就把一幅满天繁星的夜晚, 孩子仰望苍穹无限遐想的景象描绘出来, 充满了童趣。

2.4.2 拟人

拟人是把物 (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 人格化, 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拟人可以创造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石榴婆婆, 宝宝最多, 一个一个, 满屋子坐, 哎唷, 哎唷, 挤破小屋。

这首儿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石榴是婆婆, 数不清的石榴籽儿都是石榴婆婆的好宝宝。那么多宝宝, 互相推挤, 还发出“哎唷, 哎唷”的喊叫, 竟将小屋挤破了, 真是妙趣横生。且再看下面这首I am a bus, 以第一人称的手法, 把自己比喻成一辆大巴士, 让孩子们感到十分亲切有趣。

I am a bus.I am a bus.I have seats inside.

I am a bus.I am a bus.Come and take a ride.[7]

2.4.3 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强调或滑稽效果有意言过其实, 人们不能按字面去理解所夸大的事物, 但是这并不等于有失真实或不要真实, 而是通过夸张把事物的本质更好地体现出来。例如:

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

He put her in pumpkin shell and there he kept her very well.

现实中有可以装下一个人的南瓜吗?那该有多大啊!

再如中文的《长颈鹿》, 使用夸张手法, 大胆渲染长颈鹿的高, 突出了其脖子长, 个儿高的特点。

蓝天上, 飘白云。碰上长颈鹿, 给她当围巾。[8]

当然, 以上所描述的只是儿歌中常见的修辞格, 而且在一首儿歌中, 几种修辞格会混合使用, 使儿歌更具魅力。

3 结语

本文应用文体学的理论, 从语境和语言描述两角度分析了中英文儿歌的文体特征。无论汉语还是英语, 儿歌有着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好反映了儿童的语言习惯、智力水平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特点。儿歌的魅力不仅来于它丰富多彩的内容, 还来自它的种种文体特征。分析中、英文儿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儿歌, 以儿歌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增长他们的知识,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摘要: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歌谣, 在民间广泛流传。中英文儿歌的文体特征可从语境因素和语言描述两个角度来分析, 以语场、语旨和语式为框架来讨论语境因素, 从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格四方面来分析语言描述。

关键词:儿歌,儿童,文体特征,情景语境,语言描述

参考文献

[1] 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53.

[2]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0.

[3] 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3, 37.

[4] 王佐良,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 1987:55-395.

[5] 徐芳.儿歌的文体特征[A].王守元、郭鸿、苗兴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 朗文亚洲出版公司.朗文英语儿童歌谣集 (1.)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7] 张春明.东方宝宝[J].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9) .

上一篇:“五个常德”建设背景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下一篇:浅谈房地产税务筹划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