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公路建设

2024-05-05

广西公路建设(精选6篇)

篇1:广西公路建设

广西公路管理局公路文化建设主要成果

一、2006年3月,广西公路摄影协会成立。同年5月,中国公路摄影协会在桂林成立。从此,广西公路摄影协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及采风活动,目前已有50多名会员加入中国公路摄影协会,并有多名会员加入广西及中国摄影家协会。几年来多次举办了在区内同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影展。

二、2007年,我局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公路文化建设年” 系列活动。包括公路收费礼仪操比赛、公路养护技能竞赛、公路建设文明施工评比、板报摄影比赛、开展“公路文化大家谈”活动、出版《广西公路人》文集、开展“六十佳”评比活动等系列活动,创造了一批优秀的文化成果。

三、2008年,着手实施公路文化发展战略和实施体系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工作,2011年该课题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进一步推进了广西公路发展史研究,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论文,建立广西公路文化档案库

(二)明确了广西公路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广西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共同使命、愿景等广西公路文化价值体系

(三)编写《广西公路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一书

(四)编写《广西公路服务手册》,进一步完善员工行为规范

(五)设计公路文化标识

(六)编写《广西公路文化专项培训计划》

(七)出版广西公路文化研究丛书一套

(八)建成广西公路管理局网站公路文化频道

四、2009年开展“广西公路文化之脉”大讨论及征文活动,讨论、研究和探索广西公路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出版了《红土铺路朝天开》系列文集,用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指导广西公路文化建设实践,促进广西公路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2010年6月,因为广西公路管理局网站留言板块的回复方式趋于“平民化”走红网络,被众多媒体誉为“最幽默、最认真的官方网站”,成为区内外美誉度、知名度较高的网络文化品牌,为广西公路行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同时,我局创造了“修万里路、送万卷书”、四年一度的“六十佳”评选、“感动公路十大人物”评选、养护站 “三园一塘”(菜园、果园、花园、鱼塘)和“四化”建设(养护机械化、管理规范化、庭院园林化、住房公寓化)、基层单位“职工书屋,村民共享”、公路文化主题公园等在区内外认可度较高的广西公路文化成果。

篇2:广西公路建设

广西公路管理局成立于1950年3月,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是行使全区公路行业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全区的公路规划、公路养护、公路建设、路政管理、通行费征收等行业管理工作。2006年,广西公路管理模式从条块结合转变为垂直管理,全区公路管理体制顺利上收管理,建立适合广西区情的“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新型公路管理体制。目前,自治区公路管理局下辖9个市级公路管理局、85个县级公路管理局、69个收费站、9个路政执法支队、103个路政执法大队和广西公路技工学校,共有职工23000多人。

一、立足公路,周密部署文化建设

多年来,该局在全力推进公路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行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按照交通运输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2011-2015年)》总体要求,组建广西公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广西公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着手开展广西公路文化建设工程。

从2007年在全系统开展声势浩大的“公路文化建设年”活动,到2008年开展广西公路文化发展战略理论研究,再到2009年开展“广西公路文化之脉”大讨论活动,用行动去探索广西公路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用文化研究的理论

成果指导广西公路文化建设实践,促进广西公路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扎根广西,梳理公路文化发展战略和实施体系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又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风格独特,同时作为中国通向东盟国家的国际枢纽。路、车、人构成了公路文化的“三要素”。根据这些特点,以开展广西公路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作为打造广西公路文化品牌的重要途经,开展了一系列文化研究、组织创作和转化提升活动,形成了具有浓厚广西公路行业特点、体现行业精神内涵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机关文化、站所文化、路政文化、廉政文化、安全文化、工地文化、职工文化等,全面凸显了广西公路人的生活、工作态度和时代风貌。在深入挖掘、系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明确广西公路行业的共同愿景和责任使命,从而达到现实性与时代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稳定性与动态性、民族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目的。

结合公路基础设施中的文化元素,以及广西历史文化特征,设计了广西公路部门文化标识,突出公路服务设施中的文化品位,逐步推行行业形象统一标识,向社会展示广西公路行业的良好形象。

在对公路文化各种元素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如《广西公路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广西公路文化服务手册》、公路文化标识设计、广西公路文化专项培训计划

等行业文化建设规划,形成了《广西公路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40余万字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提炼出了以“畅通”为目标,以“服务”为核心,以“和谐”为方向;以“连接全国,出海通边;城乡通畅,繁荣南疆”为使命,以“追求卓越,彰显价值;服务八桂,造福人民”为共同愿景,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修路修德,架桥连心”的核心价值观,展现出了广西公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三、面向全国,形成广西公路文化特色品牌

通过对广西公路文化资源现状进行深入发掘、筛选和提炼,并融合广西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广西公路独特的文化元素,总结提炼了一套包括文化发展战略和实施体系,并用打造“文化品牌”的成功实践使文化建设“由虚变实”,广西公路交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成果得到多层面的展现。

一是建设出一批畅、洁、绿、美的路和桥。到2010年底,公路总里程达到101782公里,比2005年新增公路里程3977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3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99.7%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58.12%的建制村通水泥路。形成了以首府南宁为中心,向各地市县、沿海港口、重要旅游点辐射,城乡联网的内接周边省份、外接东盟越南的现代化公路网络,广西公路物质文化建设取得非凡成果。

二是营造出“路、车、人”和谐的公路环境。文化塑造人、感化人、凝聚人。对外,通过“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文化理念灌输,广大公路职工自觉在养、建、管、征工作中热情服务、获得理解和支持。对内,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工效、讲求效益”的原则,文化建设从基层职工的切身需求开始,从昔日养护站的“三园一塘”(菜园、果园、花园、鱼塘)建设,到现在养护机械化、管理规范化、庭院园林化、住房公寓化的“四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体现出公路文化建设的实效。

篇3:广西公路建设

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笔者想起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活动, 对于正处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的广西来说, 其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

浙江的乡村环境整治与建设无疑是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 浙江省委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决策, 比广西早了整整十年, 迄今为止, 浙江已连续实施了两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显然获得了很成功的效果, 浙江大地上的农村因此完成美丽蝶变, 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地方。

近两年来, “美丽乡村”已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2010年11月, 浙江又出台《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 》, 同时, 根据各地创建特色, 编印了《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实例汇编》、《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手册》等资料。据统计, 2012年底浙江已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74个, 居全国之首;国家级生态县9个, 居全国第二;完成2.6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 整治率达89%,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3%。

改革开放以来, 处于沿海发达地方的浙江农民率先“洗脚上岸”, 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农村走上了小康路。但在浙江的一些农村, 这样的景象也不少见:一边是成群别墅, 一边是成堆垃圾;家里是窗明几净, 村前道路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工厂村村冒火、户户点烟, 小河污染得连拖把都没法洗……能不能让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村环境也优美起来?2003年, 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 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 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带领工作组, 深入基层调研, 谋划总体布局, 全省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据统计, 到2013年为止, 10年来, 浙江全省农村添置垃圾箱 (房) 112万个, 建设改造农村公厕2.3万个, 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农户311万户。据统计, 为了推行庭院、村庄、道路、河道等全面洁化, 县和乡镇每年安排的保洁经费就达8亿元左右。走进村里, 现在是“废水有了家, 垃圾有人拉, 村头有树荫, 河里有鱼虾……”各种“村村通”也在不断缩小浙江城与乡的距离。2011年年底, 乡村“康庄大道”工程实现“村村通”, 8.3万公里的通乡、通村及联网公路, 大大改善了农民出行的交通条件。等级公路、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均已实现, 全省客运班车通村率达93%。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气化、现代商贸服务示范村等涉及水电路气网的各种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截至2012年底, 全省累计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153.7万多户。目前, 浙江已有2.6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 村庄整治率达89%,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3%, 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62.5%。

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一大亮点就是注重环境整治美化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 作为一个产茶名地, 空气好风光美, 时有上海、杭州等地游人光顾, 已培养出一个“采茶时节卖白茶, 不采茶时卖风光的”健康地方业态。但这里以前其实还是穷乡僻壤, 在关闭村里办的几家污染企业后, 很快有资本大手笔进驻, 建起农业观光园。在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取景地桐庐县芦茨村, 一批批游客住在芦茨土屋, 在这里慢吃、慢聊、慢游, 感受悠闲的乡村生活。这里是桐庐重点打造的富春江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十年磨一剑, 精心呵护的生态优势, 正在桐庐演变成发展优势。依托秀丽山水, 乡村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日渐崛起。仅2013年上半年, 全县已接待游客422万人次, 同比增长17.8%;旅游收入达39.4亿元, 同比增长19.2%。

十年“美丽乡村”建设, 为农村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书写了一幅村美民富的美丽长卷。十年努力, 让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此外, 文化产业也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手笔, 它在开始就已提出,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文化为魂”。2012年初, 临安率先探索兴建以构建精神家园为内核的文化礼堂。不少村里设立有“孝子祠”、“孝悌榜”、“学子榜”等, 不仅为村民提供心灵安放的依托, 也渐渐成为村民满足精神需求的公共载体。2013年, 吴兴区移沿村的文化礼堂共举办12场“幸福舞台”文艺演出、6场“幸福讲堂”讲座以及20场“幸福礼堂”文明礼仪培训。嵊州市借着“种文化”东风将“越剧之乡”这个品牌越擦越亮, 农村“天天有戏”, 吸引了大批城里人下乡观看。一批国家一级演员, 文华奖、梅花奖得主领衔担纲, 把一台台经典剧目送到农民家门口。

文化送下乡, 新田歌、农家戏、农民画……农耕文化被不断挖掘出来。文化氛围形成了, 村民便在潜移默化中文明起来。他们自己总结:多一个广场, 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 少些口角。

他山之石:浙江省美丽乡村活动经验

作为一个乡村整治和建设的先行者,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无疑积累了很多经验, 笔者总结如下:

一是以县乡为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浙江坚持因地制宜, 立足各市县的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 突出建设重点, 挖掘文化内涵, 展现地方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 整体推进。同时, 浙江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二是成片连线整治。2010年, 作为首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8个示范省份之一, 财政部、环保部与浙江省政府签订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协议》, 推进农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 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一体化建设规划, 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 成片连村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 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三是突出示范县乡建设。浙江省按照“一次规划、三年实施”的原则, 以钱塘江、太湖流域和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 选取工作基础较好、地方政府重视、有资金配套能力的地区作为示范区域, 细化研究示范区域整治村庄、治理任务、预期成效和保障措施等, 科学编制整治实施方案, 因地制宜地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污染治理模式, 实现“整治一片、改变一片、巩固一片”的目标。目前, 浙江省已成功创建37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居全国之首, 加上2012年已向环保部申报的136个乡镇, 浙江有半数乡镇将有望成为国家生态乡镇。

_浙江桐庐县江南镇,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深澳村, “美丽乡村”活动的改造使其面貌一新。

四是以四大行动强力推进。浙江省突出生态优先, 展示农村生态特色, 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经济推进行动”和“生态文化培育行动”四大行动, 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可鉴之道: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启示

广西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经济增长极。2012年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1.4%, 超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2015年森林覆盖率目标1.4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三位, 绿色生态是广西最大的优势之一。为持续加快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 建议全区向浙江学习, 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成片整治并加大示范县乡的建设。要以西江、邕江和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 科学编制整治实施方案, 结合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选取示范县乡建设;要突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以村屯为单位, 以开展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垃圾收集运转、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为内容, 优先选择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开展示范, 集中力量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继续推进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县市等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从而带动全区活动的开展;建议广西环保厅根据各地创建特色, 编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实例汇编》、《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乡镇工作手册》等资料, 指导全区尤其是县乡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

二是多元化筹资推动活动的长期开展。要推动更多的信贷资金进入。推动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的支持, 尤其是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县区, 创新信贷方式, 降低信贷门槛, 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通过项目运作引导社会各类资金进入。要以财政资金为引导, 以财政小资金引导社会大资金进入。要通过项目运作和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 引导国企、民企、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建设, 争取更多的中央专项资金并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建议设立“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库, 广西要更加主动地向国家争取项目资金, 盘活农村土地加大投入。在符合相关法规的前提下, 每年各市县安排一定数量用地指标, 用于村集体发展二、三产业, 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及社区实施土地整理、“空心村”整治和危旧房连片改造。

三是将公共服务进一步延伸到农村。建议推进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通信通讯、供水供电、农资补助等服务。中心村建立集商品供应、农技推广、金融服务等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社, 基本涵盖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将社会管理架构延伸向农村, 使广大农村的管理高度、精细度大大提高。要向浙江学习, 试行城乡一体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把乡镇街道划分为管理服务网格, 组建相应的管理服务团队服务群众。

篇4:广西公路建设

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各方面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大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的重大决策,促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做出了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举措。

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在《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1]中指出,文化是国家和区域综合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哺育和传承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建设文化广西,实质上就是更加注重人的素质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文化,实现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相承接,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相兼顾,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促进,推进广西文化的全面繁荣。

而建设广西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全面发展,尤其要加强文学、电影、电视剧、音乐、美术、舞蹈、戏曲、动漫等文艺创作,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更好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这样的建设战略举措,为实现广西电影复兴创造了十分宝贵的新机遇。

众所周知,广西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鼎盛期,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神话,培养了张艺谋、张军钊、陈凯歌等无数名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产生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十天》等数部传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佳话的经典作品,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重镇。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张思涛说过:“在中国电影界,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长春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北京是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中心,而广西则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块沃土,在电影界占有重要的地位。”[2]然而,时不我待。近些年来,尽管广西断断续续出现过如《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百色起义》等优秀影片,获得过一些奖项,但显然,昔日雄风已荡然无存。广西电影的发展已逐渐处于衰落沉寂的境况中,既没有产生在全国享有盛名的电影创作人员,也没有出现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电影作品,电影创作局面处于比较冷落的境地,如果没有张艺谋在为广西做不懈的支持,广西电影业绩事实上是比较微弱的。

号称第七大艺术的电影,比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种类更具有综合性、更易于吸引人,更便于传播,更适合广大普通人群。在网络和电视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影更具有任何一种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电影事业的发展,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适应时代文化发展潮流,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举措,将电影事业的发展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力扶持影视制作做为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关键,明确和提升了电影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促使政府、行业和社会各界对其更深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在多个层面上将有效推动电影事业的快速稳健发展。

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举措,为实现和完成广西电影复兴的世纪梦想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机遇。广西电影界应该充分解读区政府关于文化广西建设的政策和思路,紧紧抓住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影视创作的决心,千方百计推动广西电影的腾飞。本人认为,除了以上思想上要有这样的高度认识,同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发扬广西电影发展逆境求变的探索意识和传统精神。

广西电影发展具有鲜明的逆境求变的探索意识和传统精神,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们面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广西电影发展局面,带着逆境求变的勇气和斗志,才绝地逢生,开辟出一条改变广西电影发展、也改变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道路。正像评论家指出的那样:“无可争议,《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的成功一方面是‘第五代’艰苦求索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广西独特的边缘开放和探索精神所构筑的平台和在广西提供的创作基础上得到的结果。广西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第五代’也在广西找到了自己的开端。”[3]当前,广西电影发展所面临的现状是复杂的,前进的难度相当大。这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影界人士大力发扬逆境求变的探索意识,克服畏难情绪,改变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寻找发展突破点,在逆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思想的解放是事业得以突破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所具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打造富有广西特色的电影品牌。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形状多样,山峰奇特,河流秀丽,海滨广阔,物产丰富,四季如春。历史发展久远,曾发生过清朝名将冯子材抗法、洪秀全金田起义、孙中山革命活动、昆仑关抗日大捷、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和红八军起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革命战争,有汉、壮、侗、瑶、苗等多民族和谐共聚,刘三姐、花山岩画、桂林山水、边关风情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名扬中外,是影视制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对推动广西电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中国和世界电影发展非常迅猛,单是中国的影片生产均以每年数千部计。要在这样庞大的影片数量中占有一席之地或有巨大轰动效应,真是谈何容易。因此,应考虑在“特色”上下功夫。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竞争力。结合广西情况,可以探索、形成边关特色、民族特色、山水特色、历史特色和东盟特色,尤其在题材选择上要充分抓好东盟题材的挖掘,开垦好东盟电影这一片处女地。通过摄制一批独具广西特色的精品影片,树立起广西电影的新形象。

三是要积极培养、引进具有创新意识和出色才华的电影艺术创作队伍,激发浓烈的创作热情。

广西电影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和当初大力引进张军钊、张艺谋、陈凯歌等优秀专业人才是分不开的,也是和广西拥有如李英敏等众多的电影剧本创作人才分不开。因此,广西电影要有新的突破,要取得根本性改变,千方百计培养、引进具有创新意识和才华的电影艺术人才创作队伍是关键。

四是开拓影视产业,加强影视艺术学术建设,营造鲜明活跃的影视文化氛围。

努力争取国家项目支持,进一步拓宽和利用国际市场,大力引进资金和优良作品资源,积极和国内外影视制作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大胆实行优惠政策扶持,组建影视节目营销网络,以影视带动音乐、演艺、广告、文化等行业的多元共进,努力促进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把产业链延伸到培育建设院线、影视教育培训、影视娱乐休闲、影视基地建设等领域,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通过产业链上各个产业相互促进和带动,最终做大做强整个产业。广西厂未来的发展还要考虑电影频道、影视制作基地建设、电影院线建设等,建成集制作、发行和院线放映为一体的电影产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4]。同时,着眼高校和学术界的文化学术研究资源,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影视文化学术研究和建设,广泛宣扬广西影视发展成果,扩大广西影视的影响力,营造鲜明活跃的影视文化氛围。2006年6月,作为“广西文化舟”进北京高校系列活动之一的“广西电影纵横展”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进行,先后放映了《英雄》、《黄土地》、《一个和八个》、《一个都不能少》、《姐姐词典》以及《理发师》等6部电影,受到了北京大学数千学生的热情参与,引起了各种媒体的倾情关注,有效地宣传了广西电影。

几十年来,广西电影已在全国和世界影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评论界对广西电影的贡献是高度认可的,可以说广西电影的发展基础是比较扎实的。近几年来,广西影视事业有了不少新起色:广西电视艺术家与越南影视机构合作,创作了反映中越边境变迁的《边贸女人》、《诱人的沙糕》等电视剧,在越南反响巨大;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评选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中,广西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血战台儿庄》、《周恩来》等4部入选;2008年摄制的影片《冰雪同行》是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片,2009年4月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列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一批10部重点国产影片之一;东西、凡一平等人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其中电影《天上的恋人》获得第1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东西有五部小说分别被改编为三部电影和四部电视连续剧,小说《后悔录》和《不要问我》也被影视公司看中,正在进行剧本创作;李冯、鬼子也分别作为《英雄》、《幸福时光》的编剧在影视界成了关注焦点,形成了影视领域独特的“广西现象”。作为建设“文化广西”战略举措的重要和关键组成部分,广西电影应该也必须把握机遇,实现跨跃发展,以崭新的面貌和骄人业绩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1]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N].《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07(11).

[2]曹汉军:广西电影50年:边地的文化传奇左江日报2008/12/26

[3]张颐武 :“广西电影”的启示 北京青年报2006/06/11

篇5:广西北部湾港建设情况

一、广西北部湾港建设情况

(一)加快广西北部湾港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期,广西紧紧围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中南西南地区开放发展重要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经济带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等“三大定位”要求,加快广西北部湾港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北海港铁山港区航道疏浚二期扩建工程、钦州金鼓江航道工程、北海港铁山港西港区北暮作业区5、6号泊位工程、中石化北海炼化项目石化码头工程、防城港电厂二期配套码头工程、防城港4#、5#、6#、7#号锚地工程等重点项目顺利建成。截至2016年底,广西北部湾港口已累计建成生产性泊位26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3个,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2.4亿吨。

二是顺利新开工建设钦州东航道扩建工程(扩建10万吨级双向航道)、防城港渔澫港区第五作业区进港航道、北海港铁山港航道三期工程、防城港渔澫港区第五作业区501号泊位工程、北海港铁山港东港区榄根作业区1号、2号泊位及南1-3号泊位工程等项目,各项目建设有序开展。

三是加快推进防城港3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企沙港区南作业区航道一期工程、企沙港区南作业区防波堤工程等项前期研究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防城港渔澫港区第四作业区401号泊位工程前期工作已完成;北海港铁山港西港区北暮作业区7-10号泊位工程初步设计均已获得批复;钦州港金谷港区金鼓江作业区16-17号泊位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钦州港鹰岭作业区2#泊位 工程正加快初步设计报批工作,计划年内实现开工建设。

(二)北部湾港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

2016年,面对经济下行、航运业持续低迷的形势,北部湾港通过加强开发适箱货源、规范港口经营性收费、适当下浮港口作业费及堆存费、延长免费堆存期等措施,积极吸引货源、拓展新航线,不断提升装卸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港口生产稳定向好。2016年新增“海防—钦州”“北部湾港—缅甸—马来西亚”等6条外贸航线和“钦州—厦门—泉州”等3条内贸航线,填补了西南、华南到缅甸物流周班直航服务的空白,北部湾港—东盟区域集装箱航线布局进一步完善。目前北部湾港共拥有内外贸班轮航线43条,其中外贸航线29条,基本实现了东盟主要港口的全覆盖。

篇6:广西精确扶贫模块 建设思路

建设思路

杭州天阙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3月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背景信息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十三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3月10日,总书记两会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中强调:“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

二、项目总体目标

依托广西综治信息化9大基础模块,“精确扶贫”作为本省个性化应用模块,丰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系统。

实现对扶贫对象、扶贫数据的实时观测、分析和对比,利用信息化手段发现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数据分析对扶贫政策、扶贫手段进行优化,提供有条理、有针对性的数据,供扶贫工作人员提升扶贫服务水平,实现当地扶贫手段创新的目标。

将广西“精确扶贫”模块建设成为综治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典范”。

第二章 建设计划

总体设计:

设计描述:

1、以广西综治业务平台9大模块为基础,增加“精确扶贫”X模块;在PC端进行应用开发,在综治E通APP中,嵌入“精确扶贫”模块。

2、“精确扶贫”模块,将按照标准数据规范的要求,将通用系统与

个性化结合、电子政务网与VPDN网结合、基层手机采集与PC应用结合实现全省的互通互联。

3、增加“精确扶贫”模块后,信息采集、数据存储与交互沿用原有服务器集群;应用软件平台保持不变;

第三章 工作内容:

1、网格员利用专业版APP,实现扶贫信息实时取证、信息上传、事件上报,实现与上层管理中心的实时连接。

2、扶贫组织领导通过PC端,收集、分析、管理扶贫信息,对相关扶贫数据的有效性、及时性进行管理。(扶贫信息包括:“基本信息”“收入”“吃、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等)。

3、通过综治业务平台横向连接各扶贫职能单位,纵向连接下属扶贫办和下属乡镇、村,支持政府系统之间的公文公告、信息和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化的统筹协同办公与事件流转处理。

上一篇:调研报告写作格式下一篇:《马说》教学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