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

2024-04-18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精选8篇)

篇1: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

民无信不立,国无魂不强。古今中外,核心价值都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近年来,广西国土资源厅整合内部文化资源,不断推出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精品,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动力,加深群众对国土资源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抓文化就是塑造人,就是抓发展、抓未来。越是在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耕地’这样一种两难困境的关键时期,越要树立牢固的精神信念,依靠先进文化的力量,为我们这支队伍提振精气神,提供信仰的支撑。‛广西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说。

先进文化就要体现在先进人物上,他们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认同

2012年2月27日,靖西县,在韦寿增事迹陈列馆开馆揭牌仪式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将厚厚一沓书籍,赠送给该县各行业代表。

这本书名为《点亮信仰的明灯》,是广西国土资源厅组织区内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对‚全国模范国土资源所长‛韦寿增精神内涵进行分析研究所形成的一本理论专著。

‚先进文化就要体现在先进人物上,它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认同。‛《点亮信仰的明灯》一书出版,意味着对韦寿增先进事迹的学习,已经‚从面上的宣传报道,转入对其丰富精神内涵的挖掘研究‛,韦寿增身上所体现出的新时期国土资源人的精神,正转化成全系统乃 至全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

2011年3月25日,追授韦寿增同志荣誉称号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宁隆重举行。报告会通过广西卫视等同步直播,全国有近120万名党员干部群众收看直播,4.12万人在网上观看视频,全国70多家省市重点新闻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对直播视频进行链接,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11年4月12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启动‚学习韦寿增先进事迹,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在掀起‚国土资源精神‛大讨论热潮的同时,争做韦寿增式国土所长、创建红旗国土所、争做业务能手和岗位标兵、争做勤政廉政模范及争创优秀基层党组织、争做基层优秀党员等活动,在全区国土资源系统迅速铺开。

国土资源部机关、直属单位及多省国土资源部门,也纷纷组织专题会、座谈会,学习韦寿增先进事迹。2011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对韦寿增‚扎根基层、一生奉献‛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广泛宣传和深入学习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原来国土资源文化是这样的!‛观众印象中单调陌生的行业文化,内涵竟如此丰富

4月,‚广西国土资源系统第二届文化周‛移师文化名城桂林举行,1500多名干部职工齐聚一堂,连续3场文艺汇演,以及规模盛大的书画摄影展和演讲比赛,精彩连连。

没有明星大腕,演员都是系统的干部职工,可内容和形式引人入 胜。从舞蹈《金土茶韵》到花板戏《农村土地整治谱新章》,从男生小组唱《装扮蓝色地球》到音乐小品剧《全家福》……43个精彩各异的节目,绝大部分是‚国土牌‛的原创。

‚节目有感染力,舞台效果佳,这在行业主办的演出中并不多见。‛见多识广的桂林观众发现,印象中单调陌生的行业文化,内涵竟如此丰富,激荡着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而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爱护土地、珍惜资源的良好意识,也在笑声中传递给每个人。

对于广西国土资源人而言,这更是一个盛大节日,全系统两年来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这里集中检阅和展示——

演讲比赛,主题是‚以韦寿增为榜样,弘扬国土精神‛,经过全区14个市局及相关单位的层层选拔,共有40名选手入围参赛;摄影书画展共收到摄影作品1860幅、书画作品370余幅、国土资源格言警句171条。

‚干部职工只有经常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才能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操守,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广西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梁兵坦言,文化建设不可能通过一台晚会、一次活动就能取得持续效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打造国土文化品牌,营造创先争优氛围,用文化凝聚赶超跨越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广西国土资源系统通过推进责任文化、创新文化、廉洁文化、品牌文化建设,打造国土文化品牌,营造创先争优氛围,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国土文化建设模式。片段一:2月28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一楼醒目的展区内,徐绍史部长在厅领导的陪同下,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广西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图片展‛,展区占地500平方米,作品均为全区系统干部职工拍摄。

片段二:2011年4月18日晚,《国土之光》——广西国土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十大先进人物‛颁奖晚会在南宁举行,共表彰全系统98个先进集体、298名先进个人、十大先进人物和追授两名因公殉职同志的荣誉称号。

先进的国土文化,有力推动广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快速发展。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改变单一依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被动局面,充分利用增减挂钩、区位调整、盘活存量等国家政策,用综合统筹的办法解决用地问题,统筹使用指标创历史新高,刷新了保障发展的每一项记录,为全区经济社会的赶超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资源保障。

(广西新闻网记者 覃宇扬 通讯员 陈国章)

篇2: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

浅议广西区党校柳沙新校园建设工程的经验 作者:陈国俊 霍 慧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5期

[摘要]文章作者作为建设方指派的现场工程师,全程参与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柳沙新校园的建设,文章浅谈项目建设过程的工程管理与协调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建设工程;经验;收获

[作者简介]陈国俊,广西区党校基建处工程师,广西南宁,530022;霍慧,广西大学设计研究院,广西 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05-0152-0002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柳沙新校园建设工程位于山清水秀的南宁市柳沙半岛,面向邕江河畔。新校园占地468.134亩,总预算投资5.4亿元(含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等)。内有高层或多层建筑物15栋,建筑面积129000mz。工程于2003年11月动工,于2006年11月28日基本完工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开学仪式。新校园有完善的科研、教学场地及体育设备,有齐全的住宿、餐饮及文体活动场所,给广大教职工及各级学员的教学、科研、学习提供了一个便利、完善、优美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工程的顺利完工,与全体参建人员的团结协作与辛勤劳动密切相关。笔者作为建设方指派的现场工程师(工地代表),全程见证了这一宏伟工程的建设过程,参与了全程的工程管理与协调工作,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术,获得了很多好经验。本文从业主的角度将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作一总结。

一、领导重视各方协调配合工程的顺利进行,得力于区党委的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校委的全力支持,有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无私援助及一线管理人员的任劳任怨、辛勤工作。各方协调一致、配合默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一)自治区党委及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将本工程定位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工程

在项目的立项、资金筹措和开工手续的办理,以及征地拆迁补偿回建等事关重大的决策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区党委主要领导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非常关心,多次召开办公会、专题会和亲临建设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对影响工程进度的资金、拆迁等重大问题给予现场解决;为了使征地拆迁回建工作圆满完成,由南宁市委、市政府组织市重点办、市建委、市国土地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征地拆迁办和青秀区党委政府及市农工商集团、柳沙企业公司等有关单位、部门组成动迁工作组,经历三年艰苦、耐心、有力的工作才解决了柳沙征地、拆迁、补偿、回建等事关重大的问题。

(二)校领导全力支持,将新校园建设作为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配备了基建工作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制定了完善的施工方案和协调机制

张庆宪副校长作为专职负责的校领导,亲自挂帅、亲力亲为,做好表率作用,及时决策,确保工程施工进度;校内办公室、信息技术处、财务处、后勤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大力协同,确保工程建设所需的物资、资金及时到位,为工程的顺利完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甲方工作代表”工作出色

笔者作为基建处一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很好地扮演了“甲方工地代表”的角色,因工作出色,被学校评“新校园建设贡献奖”暨2004~2006年度先进个人一等奖。在处长范社军的领导下,全处团结协作、分工明确、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发挥专长,供领导决策。全处人员加上外聘员工仅12人,要完成如此大的建筑面积、大投资额的施工管理任务,面对困难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群策群力、废寝忘食、加班加点,靠自己辛勤、高效的工作,出色地完成了除体育中心的项目外的所有建(构)筑物14栋单体工程的施工,总面积达125500m2。质量验收全部合格通过验收,并受到各级领导好评。

(四)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自治区财厅对我校新校园建设也给予了无私的援助

根据党校的要求,建设厅安排了两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建处挂职,这两位专业技术人员与基建处全体员工一起,积极工作、认真负责、辛勤工作,在专业技术、协调管理方面都表现出色,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党校新校园的建设工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也积极配合,多次到新校园工地给予监督和指导工作,见证工程验收检查、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

二、建设工程管理的收获及思考

(一)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又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施工前期准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不要仓促上马,否则会给以后的工程具体实施带来不利影响,如前期拆迁工作完成情况等,特别是对整个项目的投资控制、施工进度方面更是不利。本工程施工前期中虽然也经过环境评估、施工图纸审查的程序,但没有详细的施工图预算,土建工程招标采用的是费率中标。没有一个总的施工图预算,造成施工过程中因投资超控制而专门签发工程停工令,停工盘点已完工程及重新编制详细施工图预算,为了控制总投资,只得降低工程成本、节省投资,极大地影响了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二)“拆迁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

众所周知,工程开工要具备“三通一平”的条件,施工场地需要清场方能动工,这是工程启动的先决条件之一。本工程需要拆迁柳沙企业一分公司私房99户,面积18000多m2。而首先开工的校图书馆、信息中心、会议中心、行政中心项目,需要拆迁柳沙企业一分公司13户3000多m2房屋和柳沙足球训练基地2000多m2房屋及其他建(构)筑物。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党校作为业主,督促和协调南宁市委、市政府及市重点办、市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工商集团公司、柳沙企业公司、柳沙足球训练公司等单位和部门,成立专门机构,组织约500人次,对被拆迁户群众进行艰苦、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同时补偿政策、资金、措施充分到位,南宁市政府领导和党校领导亲自下到被拆迁户家中做动迁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座谈会研究解决动迁工作问题。经过市委、市政府动迁工作组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历时四年多,终于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场地的清场和房屋拆迁工作,为工程施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实践证明,房屋动迁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它就像一部交响乐曲,需要区、市、部门、城区、被拆迁单位和职工的等多方面、多层次、“多音符”协调和配合,而且要步调一致,才能奏出和谐、优美、动听的交响乐。

(三)“全代制”的试验田也要因地适宜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防止贪污腐败现象发生,打造高效、廉政工程,根据自治区领导的批示精神,党校新校园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工程管理、施工监理等实行“一条龙服务的全代制”,即由中标单位浙江江苏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成立项目部、监理部负责本工程的全程管理工作,即项目代理制,党校作为业主前期只能起协调、配合、服务作用。此举在全国少有成功经验先例,在广西也属于首创。由于项目管理部属于临时组成人员,外地人员占多数,对本地建筑市场不太了解,各专业配置不尽合理,同样存在经济成本的核算问题,加上经验不足,出现管理不到位,管理监理部门与各施工单位协调不好,工程管理达不到协议要求等问题,给新校园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经向自治区领导请示批准同意,工程项目管理部中途“退场”(机构撤销、人员退场),由学校基建处2006年1月1日接管,宣告“全代制”失败。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全代制”不适合广西实际,也并非“全代制”就能出高效、廉政工程。要从实际出发、因地适宜,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在试点成功基础上不断推广,才是建筑行业的“高药良方”。

(四)设计单位的选择的重要性

本工程的总包设计单位是浙江省城建设计研究院,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其后期服务存在脱节现象(特别是工程进入装饰施工阶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进度要求,而且花费的差旅费和接待费也不少,增加工程管理费。因此笔者认为,在总体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方案审核确定后施工设计单位宜应尽量选择本地设计院,因为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少不了图纸的设计变更和修改、确认,加上整个新校园共15个单位工程,从基础、主体到单位工程竣工验收都少不了设计单位派人参加。因此,在施工图设计单位的选择上应避免“远水救不了近火”。

(五)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选择的重要性

在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选择上,不能只把表面工程投标造价低、收费标准低或资料宣传作为选择的理由,应选择一个资质高、信誉度高、技术力量雄厚,有从事过类似工程的经验的单位。在选择确定之前,最好有个详细审查的过程,包括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对方的实力(资金、人力、物力,特别是对派驻现场的项目经理和现场总监理工程师的个人能力)以及对方的诚信情况(主要是了解考察市场对其社会信誉的评价情况,包括其在商务活动中是否重约守信,有无欺诈记录)。选择了一个好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就相当于施工项目成功了一半。另外,在整个施工项目中,同一单位工程也不能同时选择太多的施工单位(分包太多、太细),分包队伍太多必然造成施工搭接就多,交叉作业就多,给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与协调带来难度,也增加了工程的造价(配合费)。在施工过程中,作为业主方要牢记自己职责,严格按合同办事,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不要“越俎代庖”,否则会造成工程管理的混乱局面。

(六)投资控制的重要性

篇3: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

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笔者想起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活动, 对于正处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的广西来说, 其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

浙江的乡村环境整治与建设无疑是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 浙江省委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决策, 比广西早了整整十年, 迄今为止, 浙江已连续实施了两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显然获得了很成功的效果, 浙江大地上的农村因此完成美丽蝶变, 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地方。

近两年来, “美丽乡村”已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2010年11月, 浙江又出台《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 》, 同时, 根据各地创建特色, 编印了《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实例汇编》、《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手册》等资料。据统计, 2012年底浙江已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74个, 居全国之首;国家级生态县9个, 居全国第二;完成2.6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 整治率达89%,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3%。

改革开放以来, 处于沿海发达地方的浙江农民率先“洗脚上岸”, 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农村走上了小康路。但在浙江的一些农村, 这样的景象也不少见:一边是成群别墅, 一边是成堆垃圾;家里是窗明几净, 村前道路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工厂村村冒火、户户点烟, 小河污染得连拖把都没法洗……能不能让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村环境也优美起来?2003年, 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 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 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带领工作组, 深入基层调研, 谋划总体布局, 全省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据统计, 到2013年为止, 10年来, 浙江全省农村添置垃圾箱 (房) 112万个, 建设改造农村公厕2.3万个, 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农户311万户。据统计, 为了推行庭院、村庄、道路、河道等全面洁化, 县和乡镇每年安排的保洁经费就达8亿元左右。走进村里, 现在是“废水有了家, 垃圾有人拉, 村头有树荫, 河里有鱼虾……”各种“村村通”也在不断缩小浙江城与乡的距离。2011年年底, 乡村“康庄大道”工程实现“村村通”, 8.3万公里的通乡、通村及联网公路, 大大改善了农民出行的交通条件。等级公路、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均已实现, 全省客运班车通村率达93%。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气化、现代商贸服务示范村等涉及水电路气网的各种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截至2012年底, 全省累计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153.7万多户。目前, 浙江已有2.6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 村庄整治率达89%,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3%, 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62.5%。

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一大亮点就是注重环境整治美化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 作为一个产茶名地, 空气好风光美, 时有上海、杭州等地游人光顾, 已培养出一个“采茶时节卖白茶, 不采茶时卖风光的”健康地方业态。但这里以前其实还是穷乡僻壤, 在关闭村里办的几家污染企业后, 很快有资本大手笔进驻, 建起农业观光园。在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取景地桐庐县芦茨村, 一批批游客住在芦茨土屋, 在这里慢吃、慢聊、慢游, 感受悠闲的乡村生活。这里是桐庐重点打造的富春江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十年磨一剑, 精心呵护的生态优势, 正在桐庐演变成发展优势。依托秀丽山水, 乡村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日渐崛起。仅2013年上半年, 全县已接待游客422万人次, 同比增长17.8%;旅游收入达39.4亿元, 同比增长19.2%。

十年“美丽乡村”建设, 为农村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书写了一幅村美民富的美丽长卷。十年努力, 让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此外, 文化产业也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手笔, 它在开始就已提出,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文化为魂”。2012年初, 临安率先探索兴建以构建精神家园为内核的文化礼堂。不少村里设立有“孝子祠”、“孝悌榜”、“学子榜”等, 不仅为村民提供心灵安放的依托, 也渐渐成为村民满足精神需求的公共载体。2013年, 吴兴区移沿村的文化礼堂共举办12场“幸福舞台”文艺演出、6场“幸福讲堂”讲座以及20场“幸福礼堂”文明礼仪培训。嵊州市借着“种文化”东风将“越剧之乡”这个品牌越擦越亮, 农村“天天有戏”, 吸引了大批城里人下乡观看。一批国家一级演员, 文华奖、梅花奖得主领衔担纲, 把一台台经典剧目送到农民家门口。

文化送下乡, 新田歌、农家戏、农民画……农耕文化被不断挖掘出来。文化氛围形成了, 村民便在潜移默化中文明起来。他们自己总结:多一个广场, 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 少些口角。

他山之石:浙江省美丽乡村活动经验

作为一个乡村整治和建设的先行者,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无疑积累了很多经验, 笔者总结如下:

一是以县乡为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浙江坚持因地制宜, 立足各市县的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 突出建设重点, 挖掘文化内涵, 展现地方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 整体推进。同时, 浙江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二是成片连线整治。2010年, 作为首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8个示范省份之一, 财政部、环保部与浙江省政府签订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协议》, 推进农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 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一体化建设规划, 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 成片连村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 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三是突出示范县乡建设。浙江省按照“一次规划、三年实施”的原则, 以钱塘江、太湖流域和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 选取工作基础较好、地方政府重视、有资金配套能力的地区作为示范区域, 细化研究示范区域整治村庄、治理任务、预期成效和保障措施等, 科学编制整治实施方案, 因地制宜地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污染治理模式, 实现“整治一片、改变一片、巩固一片”的目标。目前, 浙江省已成功创建37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居全国之首, 加上2012年已向环保部申报的136个乡镇, 浙江有半数乡镇将有望成为国家生态乡镇。

_浙江桐庐县江南镇,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深澳村, “美丽乡村”活动的改造使其面貌一新。

四是以四大行动强力推进。浙江省突出生态优先, 展示农村生态特色, 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经济推进行动”和“生态文化培育行动”四大行动, 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可鉴之道: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启示

广西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经济增长极。2012年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1.4%, 超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2015年森林覆盖率目标1.4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三位, 绿色生态是广西最大的优势之一。为持续加快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 建议全区向浙江学习, 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成片整治并加大示范县乡的建设。要以西江、邕江和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 科学编制整治实施方案, 结合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选取示范县乡建设;要突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以村屯为单位, 以开展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垃圾收集运转、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为内容, 优先选择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开展示范, 集中力量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继续推进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县市等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从而带动全区活动的开展;建议广西环保厅根据各地创建特色, 编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实例汇编》、《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乡镇工作手册》等资料, 指导全区尤其是县乡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

二是多元化筹资推动活动的长期开展。要推动更多的信贷资金进入。推动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的支持, 尤其是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县区, 创新信贷方式, 降低信贷门槛, 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通过项目运作引导社会各类资金进入。要以财政资金为引导, 以财政小资金引导社会大资金进入。要通过项目运作和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 引导国企、民企、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建设, 争取更多的中央专项资金并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建议设立“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库, 广西要更加主动地向国家争取项目资金, 盘活农村土地加大投入。在符合相关法规的前提下, 每年各市县安排一定数量用地指标, 用于村集体发展二、三产业, 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及社区实施土地整理、“空心村”整治和危旧房连片改造。

三是将公共服务进一步延伸到农村。建议推进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通信通讯、供水供电、农资补助等服务。中心村建立集商品供应、农技推广、金融服务等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社, 基本涵盖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将社会管理架构延伸向农村, 使广大农村的管理高度、精细度大大提高。要向浙江学习, 试行城乡一体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把乡镇街道划分为管理服务网格, 组建相应的管理服务团队服务群众。

篇4: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广西经验”

《教育与职业》:制度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我们如何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化?

黄宇:一是出台编制标准。2009年,自治区编制委员会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对学校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和编制使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将工作人员分为专任教师、教辅人员等四类,对各类人员构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实行实名制、非实名制以及分段累计的办法确定编制标准,满足了职业学校灵活办学、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任教的需求。

二是规范职称评审。出台有关政策规范统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对属于同一层次类别教育的师资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职教教师职称评审有了统一、专门的评定标准,此项政策惠及在职教师2.05万人。

三是改革岗位设置。在中职学校设置辅导员岗位(专技岗),重点解决招就人员岗位需求。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原为工人身份的实训人员,取得技术职称可转为技术岗位,2007年以来,已解决了1141个实训教师岗位。

四是完善培训机制。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新任教师培训暂行规定》等一整套教师培训管理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中职教师培训机制。

《教育与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师资队伍,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上,我们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黄宇:一是加强基地建设。通过项目招标引入竞争机制,培育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目前,我区依托条件较好的高校建立了4个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并依托高校、职业学校和企业组建了19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二是创新培养培训模式。职教攻坚以来,我们探索实施具有我区特色的培养模式,创新四年制师资班、“3+2”“3+1”和“4+1”等模式,并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每年共培养“双师型”教师600多名。同时,组织实施了中职师资素质提升计划,按照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对中职专任教师进行了一轮全员培训。

三是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组织开展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立项研究,并对中职师资培养培训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组织开发了两套教材,包括5本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和3本中职师资教育类教材,目前教材已应用于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当中。

《教育与职业》:在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方面,我们如何保障经费投入?

黄宇: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国家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2008~2010年共派出756名中职骨干教师到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其中派往国外培训25人。同时,利用中央资金面向社会聘请173名“能工巧匠”到中职学校兼职任教。

二是加大自治区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省级项目的主渠道作用。我区实施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职教“名师培养”工程、桂台联合培训职教师资项目、远程培训项目、国外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职教攻坚期间,共培训中职各学科骨干教师达1.15万人次,其中仅2010年就培训4405人。

三是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国际合作。2008~2010年,我区与新加坡合作开展中职师资培训项目,在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的资助下,共计派出333名中职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培训,这是目前我区派人出国学习最多的项目。

《教育与职业》:应该说,我们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后我们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黄宇:一是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改革。改革教师资格考试办法,逐步建成专门的中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使教师资格考试、认定更加符合职教特点。

二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加快推进核定教师编制工作;继续推行订单式培养专业教师,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5: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建设内容,以及该系统在我区国土资源信息化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基础地理信息系统、3S、国土资源信息化

一、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1、前言

联合国有关文件曾明确指出“地理空间信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利器”,而且“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中的80%以上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和全球战略需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相继推出“信息高速公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和“数字地球”战略。顺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使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并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中设立“数字国土”工程,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

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广西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工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等建设正在进行中。科学化决策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广大的决策者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基础地理信息,只是手段还比较原始,还未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业布局、农业结构优化、退耕还林(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安全和管理都离不开科学规划、实施和动态监测,离不开地理空间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不充分考虑地理分布特点的项目总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因此信息化社会需要重视地理空间信息的基本支撑作用。

2、国内及我区空间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53号文转发国家计委等12个部委“关于促进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测绘局提出“十五”期间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作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地理空间基础平台。为此,加大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家级1:100万、1:25万地理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正在进行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以此作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基础信息。

除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以外,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提出要建设省级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继海南省、北京市和福建省提出“数字海南”、“数字北京”与“数字福建”之后,全国又有湖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提出并确定了各自“数字区域”的发展计划。必须指出的是,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数字省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目前,北京、天津、上海等市,山西、广东等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相继建成了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示范工程。其他省区的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都在加快研究和建设本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步伐。

,国家投资2.56亿启动“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建设,简称”大专项”建设。广西测绘局在国家测绘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8月正式立项(总投资近3000万元),目前已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空间定位综合服务体系、广西数字化基地大楼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西测绘局已建成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局域网,以及光纤联接的广域网(党政机关网)。装备了企业级服务器、WWW服务器、OA服务器、海量的磁盘阵列、磁带库、图形工作站、高档微机、大型彩色扫描仪、大幅面绘图仪等硬件设备,以及数据库软件ORACLE,GIS软件ArcGIS、GeoStar、MapInfo、MapGIS、AutoCAD Map,遥感软件ERDAS,Web GIS软件ARCIMS、GeoSurf,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JX4A,扫描矢量化系统Geoway等软件。通过大专项的建设,还锻炼出一批精通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测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九五”期间至今,广西测绘局建立了全区1:50万,1:25万DLG数据库,完成了DEM 共2148幅,DRG 591 幅,DOM 416幅,DLG 809幅;同时完成了三四等水准测量4211公里 516座。 C级GPS网点466点;完成了省级毗邻行政界线测绘3684公里, 区内地市级行政界线6270公里, 县市级行政界线10259公里的测绘,这些数据迫切需要建立相应数据库进行有效的管理。经过大专项建设,广西测绘局具备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生产规模如下表所示 :数据类型年生产能力(幅)数据库存储(GB)1:1万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16001600幅×45MB/幅=721:1万DEM (数字高程模型)16001600幅×5MB/幅=81:1万DLG (数字线划地图)880880幅×4.5MB/幅=41:1万DRG (数字栅格地图)10001000幅×5MB/幅=5遥感影像数据按1米分辨率计算,500幅×100MB/幅=50GB

:按广西“十五”计划,需8~才能更新测绘完成全广西1:1万地图,广西共8495幅。

3、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将为“数字广西”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地理空间基础,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经济、政治、科技的制高点,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保障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社区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力促进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信息化建设。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框架,区域内各行各业的数据才能够在空间上得到集成,不同区域的数据才能够无缝整合,从而保证决策依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础地理信息与各行业的专题信息有机结合将完善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及时满足政府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基础地理信息的急迫需求。

二、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1、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

,广西测绘局正式启动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主要工作由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承担,拟于“十五”期末初步完成框架建设,全面建成。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其总体目标是依托统一的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数据生产体系,采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成数据库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数据库;以GIS应用为主,兼顾地图产品的制作,建立产品开发体系和分发服务体系,以及支持系统运行的网络交换体系。为自治区、市、县宏观决策、规划修编、灾害监测,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面临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提供有力的测绘保障。

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建设的主要内容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数据生产体系的建设、数据库互操作平台的选定、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产品的模式和开发、基于Web GIS的地理空间信息网络化服务等。

在存储容量上,全区1:25万地理数据超过2GB,1:5万数据将超过70GB,1:1万数据将超过1TB,大地数据库及地名数据库将达到100MB。考虑到将来数据更新历史数据的存放以及其它不可预见因素,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需要1.5至2TB的存储空间。

图一: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

3、广西省级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组成(如图一所示)

(1) 1:100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30m的航天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DOM)、地面格网间距为200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DEM)、由原有地图扫描数字化处理形成的1:100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DRG)、含有大地测量控制信息、地形、交通、水文、境界、居民地和地表覆盖信息等的1:100万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DLG)。

(2) 1:25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15m的航天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100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25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3) 1:5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5m的航天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25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5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4) 1:1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1m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5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1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5) 重点地区1:地理空间数据库:覆盖重点地区地面分辨率为0.2~0.3m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2.5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2000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6) 地名数据库:包括广西各种地名的正式名称、所在地图图幅、地理坐标等信息。

(7) 空间定位成果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的大地测量控制网、控制点、坐标系等数据。

(8) 元数据库:包括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及数据库的规范化定义和说明信息,以便跟踪数据的动态变化和支持信息查询。

(9) 专题数据库:如土地覆盖数据库、人口分布数据库等。

4、关键技术研究: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采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目前,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系列产品和ORACLE作为建设的主要工具,开发工具主要选用VS.NET。如图二所示:

图二: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三层架构

在实施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中,还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难点,有待研究攻克。为此,要进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包括:

①遥感及航空影像快速获取、处理和解译的关键技术。

②多分辨率、多数据源4D空间数据一体化集成

③产品的模式与开发,地理空间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

④地理空间数据网络化分发服务。

⑤海量数据的安全管理、存储、备份、灾难恢复的研究。

⑥空间数据库更新与版本管理

⑦ “3S ”(GPS、GIS、RS)集成技术的研究

⑧基于数据库的在线制图技术。

⑨基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的示范应用工程研究。

三、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区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作用

1、国土资源信息的特点

国土资源信息有一系列特点。首先,国土资源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国土资源工作过程主要是一个生产信息的过程。因此,国土资源行业拥有比其它任何行业更多的信息资源。其次,国土资源信息具有地理空间性。这可以说是国土资源信息的最重要特征,几乎所有的国土资源信息都是空间地理信息,如地形信息、土地信息、地质信息、矿产资源信息、水资源信息、海洋资源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这些信息仅用属性数据库是无法管理的。第三,国土资源信息的数据结构十分复杂,往往一个对象需要数百个数据项才能表达清楚,这些数据间常又呈复杂的层网关系,再加上三维空间位置,更加大了对国土资源信息描述和管理的复杂性。第四,国土资源信息不同于一般经济、金融和商业信息,它具有长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的价值。因此,信息增长迅速,而消逝率低,其结果是信息总量极为庞大。这些特点表明,国土资源信息化离不开基础地理信息和3S技术,“数据是血液”,地理信息及其他各类国土资源信息是保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取得实效的关键。

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信息化的作用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真实再现全区的地形地貌,为我们全面了解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支撑,并为可视化地掌握生态资源、模拟和仿真生态重建过程中重大决策实施提供基础支撑,确保我们能够科学地开发自然界,动态监测和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把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平衡,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数据共享,标准统一。共建共享是避免重复建设、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措施,是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这方面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如广西各地国土资源部门有独立的一套地籍图,规划部门有地形图,房产部门有房产图,每个部门都是各自为政,投入巨资重复测绘、数字化,标准不统一。实际上只要政府牵头协调,各地测绘一套基础地形图,其他部门在其基础上再采集各行业关注的要素。这样的结果是大大节约了经费,却实现了各取所需,同时由于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数据格式,各行业能共享、交换成果。这种做法国内已有先例,据《中国测绘报》报道:“20,在浙江省余姚市政府办公室的协调下,市规划、国土、建设、水利、交通五部门联手,共同筹措资金,统一技术标准,开展全市1:500数字化测图,为建立基础测绘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目前,我区国土部门在信息化过程中对基础地理信息的应用主要还是局限于数字线划图,对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应用据了解也只有南宁、柳州等地为数不多的国土部门,对数字高程模型的使用更是寥寥无几。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多种权威的、符合国标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服务,包括基本产品、复合产品等。基本产品包括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系列的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地图(DLG),可根据需要以数字和模拟两种形式提供;通过不同基本产品或不同要素的叠加,可生成各种复合产品,如土地覆盖图、数字影像地图(如数字影像交通图、数字影像区划图、数字影像地形图等)、数字影像专题图(如数字影像土地利用图、数字影像土地规划图)、三维立体地形图、立体景观透视图等复合产品。

(3)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增值服务。例如:通过以不同时期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和正射影像图为数据核心,结合土地利用详查图,可进行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为数据核心,结合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专题数据,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以及3S技术,可更好地分析耕地分布现状,提出社会经济与生态合理退耕还林规划方案,增强退耕还林规划的可操作性。

四、结束语

总之,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成将使我区彻底完成从传统测绘产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变,测绘生产、技术、管理以及测绘产品种类将发生全新的变化。其建成将为我国实施“数字中国”空间技术战略,我区实施“数字广西”、国土资源信息化提供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我区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现势性,缩短数据生产和信息提供服务周期。有效地拓宽地理信息的应用面,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① 国家测绘局《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总体战略研究》

②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十五”国土资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③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④ 周 涛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研究》

篇6: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

交流材料

根据县委“三个建设”活动等四方面六项工作部署,按照县统筹协调办《关于做好当前“三个建设年”活动等四方面六项工作的通知》(锦统协办„2011‟**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实际,从2010年底起至今,在全县国土资源系统中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专项活动,现就我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牢牢把握中心环节,夯实思想根基

为确保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我局着力从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内在动力上下功夫。一是搭建学习的平台。创新了个人自学、培训讲座、体会交流三大平台,采取自学为主,自学与辅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组织集中学习12次,并借助宣传栏、工作简报等媒体,充分挥了载体牵引的互动优势,编写活动简报12期。二是拓展学习内容。在组织学习关于开展作风建设的重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围绕在提高行政效能、深化制度改革、简化项目审批等方面内容,着力开展“力戒假学”大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并组织党员干部面对面讲,背靠背评,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三是明确学习标准。按照《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要求,围绕提高效能这个目标,制定了学习计划、内容及标准。将具体工作融入学习中,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天。同时,严把督导检查关,确保了理论

学习扎实有效。

二、紧紧抓住关键环节,把工作落到实处

我局把作风建设工作的开展作为化解矛盾、理清思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举措,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把视线聚焦到提高行政效能,为民办实事上来,促进了活动有序高效开展。一是蹲点调研体现“深”。局领导深入帮扶联系的**镇**村、****金矿、****金矿等6处基层联系点,120余人次进行调研,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帮扶解困,为基层联系点帮助解决具体困难9个, 资助资金15800元, 了解到**村稻田灌溉水渠损坏,大片农田无水源,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我局领导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到项目资金24万元,解决了龙池村灌溉水渠维修资金难题,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以帮促的实际行动温暖民心。二是公开承诺讲求“实”。结合部门职能特点,我局在贯彻“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实施上,重点在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落实用地保障等10余项内容做出公开承诺,并通过电视、宣传栏、简报信息进行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局组织了8个批次用地报件,获得省州人民政府批准用地1722.73亩;组织区位调整用地3个批次,获得州人民政府批准用地2872.98亩,共计获得省州批准用地4595.71亩,确保了我县各项建设用地。三是解决问题突出“全”。制订了干部作风建设年存在问题整改落实台帐及2011年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责任表,把

涉及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有时农村宅基地办证不能按时报批、存在违法用地情况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和2011年14大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并按照时间表责任到具体人。

三、抓住薄弱环节,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的具体问题 我局始终围绕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 “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快推进各项建设。一是简化行政审批、非行政类行政许可审批。在具体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过程中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完善“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确保审批流程更合理,手续更简优,速度更快捷,服务更周到。认真梳理各项办事流程及存在廉政风险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办事流程及监控体系,提高了办事效率,缩短了办事时间,所办事项均比法定时限缩短5天以上。二是完善服务机制。认真制定修订和完善了《**县国土资源局集体会审制》和《**县国土资源局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制度》等25个相关工作制度及办法。与全局干部职工签订《**县国土资源系统岗位人员廉洁从政承诺书》53份。对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申报、土地出让和变更用途、矿业权审批、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处理、大额经费使用和重要的人事任免等事项,全部实行了民主决策内部会审,集体研究决定,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升了依法行政的水平。三是突出效能建设。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实施办法》等五个办法,明确了内部绩效考核、民主评价、投诉受

理等内容,结合“五型机关”建设,从办公考勤、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及考核评议等方面入手,狠抓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使得全局工作方方面面有规定、时时事事有人抓、点点滴滴有规范。推进了机关职能转变和效能建设。

四、狠抓薄弱环节,树立国土资源系统新形象

为加强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干部勤政廉政工作,我局于 2011年3月28日—4月15日对全县15个乡镇国土资源所勤政廉政情况进行明察暗访。期间每个乡镇调查走访了2-3个村及6-8户在近三年来办理用地手续的农户,全县共暗访了40个村支书或民委会主任、150户农户。在进村入户的基础上,每到一个乡镇都与当地党委政府进行座谈,把所暗查的情况向国土资源所进行反馈。

通过明察暗访了解,在勤政为民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一是依法行政方面。十五个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干部职工在为群众办事过程中,没有发现“吃、拿、卡、要”的现象,能够把握政策规定,依法办事,坚持原则。二是政务公开方面。十五个乡镇国土资源所都设有政务公开栏,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时限、收费标准及结果均按规定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工作作风方面。十五个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干部职工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比较好,接受咨询时能够做到热情和耐心,没有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和“ 拖、拉、疲、遢”的现象。四是工作纪律方面。十五个乡镇国土资源所能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的管理,工作纪律性较强,坚守工作岗位,去向有说明有告知。

在明察暗访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个别干部在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协调上要进一步加强;极少数乡镇国土资源所政务公开栏制作欠规范;个别乡镇所去向告知牌内容更新慢等问题。

对明察暗访情况,我局在2011年5月17日召开的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全体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各乡镇限期改正。通过这次明察暗访,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了干部的廉政勤政,使大家增强了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树立机关干部新形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7:区国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是设立机构。鉴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信息机构是基础。在信息系统建设起步阶段,我们在现代化设备的购置,软件的开发,各种基础资料的积累,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自2000年在原微机室的基础上,成立信息中心以来,承接了全区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为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先后制定了《区国土资源局信息管理办法》、《区国土资源局信息管理员守则》、《区国土资源局机房管理制度》等,明确规定了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的使用、链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保障了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在加强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人”的主导作用,运用政策吸引、制度约束、培训提高等方法,通过不断地吸收、培训,凝聚了一班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并争取了大量的试点工作和培训来用兵、练兵,提高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局共有专兼职计算机管理员2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4名,可完成网络组建、网站的开发设计、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设计简单程序等工作。我们还在工作中注重加强与高校、信息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借用外脑和外力,进行观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多渠道、全方面地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硬件投入是基础,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作为基础性的物质载体,硬件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为此,近几年来,我们明确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在充分考虑设备先进性的基础上,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即按照利用最少投入,获取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原则,先后购买了100余万元的设备,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和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建成了百兆快速局域网,实现了所有信息点宽带接入因特网,并进一步升级网络系统。作为基础硬件的局域网络已全部通过高标准检测,内部数据传输速度为100兆,接入因特网的带宽为10兆。2003年我们投资50余万元改建了服务大厅,成立了信息化管理的报件中心。2004年我们又投资近10万元购置了大厅的计算机屏幕和触摸屏。截止目前,我局用于日常工作的主要设备包括:浪潮服务器一台、联想万全服务器一台、24口交换机一台、16口交换机一台、8口交换机二台,惠普800绘图仪一台,扫描仪2台,作为工作站使用的奔四电脑30余台。我局还在地籍测量等方面配备了卫星定位接收仪、全站仪等设备。

三、网络建设是目标,力争实现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作用,在建成网络的基础上,我们以业务工作网络化管理为目标,根据各科室的工作特点开发设计出网页,建设了业务网站,在局域网内实现了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等功能,定义了网络办公数据存储结构,先后将管理批文、档案资料、影像资料、规划图等数据存入服务器,实现了用地规划、土地登记、矿权登记等资料及图纸的网上浏览查询,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及基础数据的网络共享。目前我局已经能够实现网上检索档案,查询规划图、影像图,收看影音资料,举行网络会议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升级了操作系统,为查询业务信息提供了条件。通过对报件中心的程序不断进行优化,实现了报件的网络化管理,借助该项功能,可以按设定权限在任何信息点上对报件进行查询和处理。根据我局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年4月份,我们又投资近7万元,为本局八个中心所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并全部接入因特网,同时又建成了区国土资源综合性信息网站,通过输入本局网址,便可轻松浏览本单位的各种信息,这不仅是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的又一项举措,更加全面地宣传了国土资源局的管理、业务、政策等基本情况,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透明、更便捷,同时这也是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更为有效的手段。

四、加强地籍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

一是高质量地完成了城镇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早在92年我局用全解析法完成了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碎部测量23平方公里的城区地籍调查工作,严格执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千余个埋石点实测了水准高程,并利用北京地星公司的城镇地籍管理软件完成了3000余宗地的宗地图绘制界址点成果打印和面积量算。95年我局的城镇日常地籍管理工作获国家土管局优秀成果二等奖、省土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96年我局又完成了1:500城镇地籍图库的建设工作。十几年来,我们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完成了已调查区域的变更,并且对拆迁区、规划区进行了补测,对城镇外延扩展部分进行了连测,较好地保持了成果的现势性,为我区的日常地籍管理工作提供了先进的、详实的成果资料,大大提高了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是高标准地完成了农村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98年我局作为省农村日常地籍管理首家试点单位,与天津宏昊公司合作,利用天津宏昊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建设了农村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以98年的数据为基础建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结合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转入中地地理信息系统管理。2004年5月份,我们完成了新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库工作,掌握了最新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目前,利用该系统,我们还实现了城镇以外的所有农村日常地籍的随时变更。以农村地籍的日常动态管理保证了土地利用现状的现势性,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最准确的基础资料。目前,我们将对城区2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并建设新的城镇管理数据库。

五、利用遥感技术建设和更新基础数据库

过去开展工作所用的图纸属于以点、线为主的线划图,图上可判读信息量小,很难在图纸上将地块准确定位,即使简单地看一下用地变化或违法占地情况,也必须拿着图纸到现场才能准确了解情况,在时间和人力、物力上都造成了很大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2年5月份委托省遥感中心重新进行了全辖区1:1万及部分地区1:2000比例尺的航摄,并制作成正射影像图,在建设用地、规划、地籍一体化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正射影像图叠加到基础数据库中,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叠加,依据影像资料对上报用地资料进行审查,开展土地监察,并对过去的地籍资料进行更新。不仅使处理资料有了直观而明确的依据,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得到了管理人员身在办公室即能洞察全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效果,为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千里眼”,而且较为合理地利用了资金,避免出现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搞调查,数年后因变更不及时而没有现状数据的现象。

六、开展了其他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的建设

自2002年开始,我局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配置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采矿权登记子系统,实现了采矿权登记发证信息的计算机输入、管理及查询输出,并建成了辖区内的矿区范围图,逐步实现了对矿山企业开采情况的动态监测。为树立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文明办公的形象,我们还于近期建立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档案资料的智能化查询。先后设置完成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并建成了相关的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了公文流转、窗口报件审批、公共信息、日常工作的自动化服务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成效显著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我区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一些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地政、矿政管理中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局域网建成后,极大的方便了日常工作的运行。档案查询的设置使得档案查找可在瞬间完成,在对具体情况不明资料的查询中更见优势,因在数据库中存储了相当齐备的内容,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省却了书面档案的查用,这项功能设置于局内部网站,因此在并入我局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均可加以利用,可以方便及时地调用土地利用规划图、影像图等。同时我们还对因特网做了积极的利用,对法律法规的查阅、优秀成果的吸取、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等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保持共产员先进性教育时期,我们制作了教育网页,各科室、各片所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的方式就可以进行学习和互相交流。特别是综合性信息网站的设立,对内为更好地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对外是宣传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阵地和窗口。

二是信息遥感技术已经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通过将影像图与现状图等专题图叠加,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影像图生动形象、信息丰富的特点,坐在办公室中便可对用地情况进行审查,通过判读图纸有针对性地开展变更调查工作,利用系统进行统计汇总,也可以通过事先在图上了解违法占地情况,然后按图索骥迅速及时地开展土地监察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农村地籍、城镇地籍、规划、现状等数据库,我们可以自如地绘制占地位置图、正射影像图、规划、现状等大型图件,为土地手续申报、土地执法监察、大项目规划等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另外,根据地籍地政实际工作需要,我们购买的多套土地证卡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完成了土地证书内容录入、土地证书打印、土地登记查询及土地登记统计汇总等工作。特别是在房改房发证工作、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中发挥了高效作用。

四是建立起矿业管理信息系统后,为妥善解决多级发证引起的矿业权重叠设置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可围绕日常实际工作需要,提供多种业务管理模块,在网络应用模式中,实现矿业权数据库的异地查询、检索、矿业权重叠判别等多种功能。

八、近期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根据我局目前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下一步急需开展以下工作:

(一)将各类系统软件集成到基于gis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

虽然我局的网络环境已经建成,但用于业务工作的软件仍是基于不同平台的单机系统,且数据存储格式不一致,以土地管理方面数据为例,就同时存在mapgis、genemap、vfoxpro、access等多种数据格式,造成数据不能统一使用。此外,由于各个系统并非按照整体思路开发设计,致使各科室利用计算机开展的工作不能相互衔接,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为此我们急需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发集成一套综合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gis软件平台之上,支持网络化工作模式,可转换前期的各类数据,统一管理全局的空间数据库,实现业务数据同源同步处理,具备国土资源管理信息输入、处理、智能查询、统计分析、结果输出、数据格式转换、辅助决策管理等功能,集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检核审批、结果反馈于一体,支持区县级国土资源局的所有业务工作过程。

(二)对现有数据进行改造

由于工作体制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所使用数据的现势性比较差,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由于过去详查和变更调查工作基本上由乡镇人员完成,并且当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使历年形成的调查成果与实地情况存在较大误差。2004年,我们对全区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掌握了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但城镇地籍数据也因图形数据与登记数据分开管理,测绘速度跟不上用地变化速度等原因,造成图形与属性脱离,且与实地情况不完全一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重新拍摄了航片并制作出1:1万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在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后,又制作了城区附近300平方公里区域的1:2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这为即将开展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根据信息系统的要求构建数据结构,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三)进一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

由于现有的工作流程是在单机作业方式下形成的,所以相对于网络办公自动化模式有许多地方显得不尽合理,例如农村地籍管理系统、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及土地证卡管理系统分属不同科室管理,使本应属于同一体系的系统间缺乏数据流动,增加了利用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的难度,为此我们准备根据系统建设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九、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篇8: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

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先进省市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 推进钦州市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2010年4月17~23日, 钦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秀东同志带领各县区国土资源局 (分局) 分管领导以及市局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科、土地开垦整理中心负责人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肥西县进行考察调研。调研组通过与合肥市、县国土资源局座谈交流, 到项目区实地参观考察, 以访谈与实证研究的方法, 对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 从而开阔了视野, 明确了思路和方向。

2 合肥增减挂钩的做法、经验及成效

2.1 项目情况

(1) 长丰县项目简况。

长丰县造甲乡宋岗陈刘农村土地整治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是该县的示范项目, 是合肥市首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项目, 项目区涉及自然村庄20个, 共1295户, 3978人, 土地面积1467.93hm2。通过项目的实施, 净增耕地206.8hm2, 新增耕地率为15.53%。该项目实施主要包括新村建设、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四个方面, 总投资1.6亿元。该项目目前已完成。

(2) 肥西县项目简况。

肥西县是安徽省经济强县之一, 该县马河湾、丰祥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也是合肥市的典型之一。马河湾、丰祥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位于官亭镇东南面, 项目区涉及马河湾、丰祥两个村, 88个自然村, 共1421户, 4382人, 项目区面积1234.29hm2, 估算总投资2.03亿元。通过项目区整理可新增耕地193.73hm2, 新增耕地率为15.7%。项目实施主要根据农民意愿和实际, 规划集中建设新农村—丰祥农庄。“丰祥农庄”道路、供排水、供电、有线电视、电信宽带、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公共建筑功能齐全, 建有学校、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商业服务区、清真寺、官亭 (地方文化标志性建筑) 等公共建筑, 可以充分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及休闲娱乐需求。

2.2 主要做法和经验

2.2.1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根本。

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 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变迁, 涉及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很难完成。从调研组所看到的安徽省合肥市两县的情况来看, 各级领导对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都高度重视, 实行四级联动机制, 市、县、乡、村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宣传综合、规划建设、拆迁安置、土地整理、治安维稳、项目建设理事会等项目实施工作小组, 上下一心, 统筹协作, 加快了项目的实施进度。

2.2.2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是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前提。

合肥市为了制订出高水平的土地整理规划、新农村规划和农业产业化规划, 采取向全国进行规划设计招标的方式, 挑选出最优秀的设计团队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 使规划设计做到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农民意愿。在项目操作上实行“五统一”, 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提供宅基地和新建设住房、统一推进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复垦、统一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统一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从而强力推进了项目的建设和实施。

2.2.3 村级基层组织坚强有力、群众拥护是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基础。

合肥市在项目实施中始终做到让农民“三个做主”, 即是否参与新村建设的试点让农民做主、怎么建设新农村让农民做主、如何管理新农村让农民做主, 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管理的主人。

2.2.4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走产业化是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关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所涉及到的实际上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长丰县在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中, 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 提高了农民收入;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施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户以土地入股, 通过出租土地、红利收入、打工收入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肥西县则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在项目区两村分别组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作社, 由合作社统一对外进行招租, 吸引企业、大户参与项目区土地生产经营, 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 做大特色产业。

2.2.5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必须破解资金筹措和农民安置两大难点。

资金如何筹措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主要难题之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城镇和农村的级差地租。从合肥市长丰县、肥西县筹措资金的办法来看, 其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主导, 成立一个国有独资公司的融资平台, 该公司筹集资金的渠道包括财政拨款、建新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报批费用 (每667㎡6~7万元) 以及建新区城镇建设用地土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 农民只需要支付部分建房费用。农民如何安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另一个难点, 合肥市主要采取缩并自然村、集中建设新农村的整理模式, 从而大大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2.2.6 挂钩周转指标按期保质保量归还, 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成功的标志。

国土资源部文件规定,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从下达至归还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合肥市主要做法是对挂钩周转指标的形成、使用和归还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 单独建立台账, 建立备案上报制度;在运作程序上, 坚持先安置先整理后用指标的原则。

2.3 取得的成效

2.3.1 实现了城乡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 土地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利用。

在合肥市长丰县、肥西县试点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 耕地面积不但没有减少, 而且大大地增加。在建设用地的开发中, 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 土地效益实现了最优配置。

2.3.2 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是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二是农民开始分享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民集中居住后, 水、电、视、讯、路、绿化等统一配套, 也解决了部分地区农民反映强烈的行路难、饮水难及饮水安全等突出问题。三是解决了以前政府对分散的村庄进行公共设施投入成本过高的难题, 使政府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2.3.3 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改善了村容村貌, 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又腾出了建设用地指标, 为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以城带乡, 以乡辅城, 城乡统筹, 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2.3.4 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拆旧区整理出来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可拿到建新区城镇建设用地项目使用, 拆旧区整理出的农村新增耕地可用于建新区建设占补平衡, 有利于地方政府重大项目的推进。

2.3.5 实现了土地收益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现行征地政策下, 土地变性之后增值的大部分土地收益基本用于城市建设。而挂钩政策和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变化是, 要求在土地出让分配收益重点向农村倾斜。也就是说, 减少了土地出让过程中对于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份额, 而原来没有在城市发展中获益的远郊农村, 则可以通过挂钩政策分享到城市发展的好处。

2.3.6 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土地综合整治后, 引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 农户通过收取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入企打工等方式, 明显提高了收入, 而大规模的农村新房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工程也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打工, 同样大幅提高农民收入。长丰县项目实施后, 农民户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 肥西县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使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近千元。

2.3.7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对整理新增的耕地, 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进行整体流转, 实施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 加快了特色农业进一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 土地整理后, 项目区内全面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新布局, 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钦州市挂钩现状

2010年1月, 钦州市被正式确定为广西第一批挂钩试点市。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 钦州市选取檀圩镇华山农场, 久隆镇水铺村白水塘组、杨江坪组, 大寺镇四联村蒌坡组、青塘镇榃甫村那德组、平吉镇白鹤垌村老村组、小董镇那兰村吉沟组等7个项目区作为首批挂钩试点, 项目区实施总面积为37.1307hm2 (灵山县2.7hm2、钦南区11.126hm2、钦北区23.3047hm2) , 实施后预计可新增耕地32.614hm2 (灵山县2.16hm2、钦南区9.166hm2、钦北区21.288hm2) 。2010年9月, 钦州市、灵山县、钦南区政府已成立领导小组, 印发了试点工作方案。同年12月份, 灵山县试点项目已经批复立项。各试点工作正在抓紧开展, 但试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 其次是经验不足, 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因而推进有一定的困难。

4 建议

在进行合肥市长丰、肥西等县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调研中, 我们明显看到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根据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肥西县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结合钦州市实际, 调研组就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1) 项目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组织协调。

市、县 (区) 、乡镇各级政府要作为推动项目实施的主体,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化互动”的目标,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时成立以市长或分管农业、国土资源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 市发展与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保、建设、交通、农业、水利、林业、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负责全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2) 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 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基础要求高, 财力要求大, 工作难度大, 应先行试点, 逐步推开。

(3) 项目的实施离不开扎实的前期工作。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要首先征求乡镇、村委及农民的意见, 要认真调查项目区涉及的村庄、人口、土地利用现状、面积、土地权属、房屋等情况, 以科学确定项目实施计划, 确保项目顺利推行。

(4) 项目的实施离不开配套政策的支持。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建议由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 深入研究和整合政策, 及时出台资金管理、农村居民住房建设、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 以保证各项目标的实现。

(5) 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

建议一是参照合肥市的做法, 按新增耕地面积市级7万元/667㎡、县 (区) 2万元/667㎡的标准补助项目, 新增耕地指标按所投入资金比例分成。二是通过捆绑各种专项资金, 市、县 (区) 财政统筹土地收益, 从新增财力中筹集等各种渠道, 建立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基金。三是积极整合国有资产和政府公共资源, 打造城乡基础设施融资平台, 积极拓展银行融资渠道。四是积极鼓励市、县 (区) 、乡镇政府出资成立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 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直接或担保融资, 增强市、县 (区) 、乡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能力。

(6) 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规划引导。

建议市委、市政府近期重点抓好村镇建设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尽快形成各种功能区定位齐全的城乡一体发展规划, 以引导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7) 项目的实施离不开宽容良好的环境。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场革命,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协调一致, 加强工作指导。在改革的过程中, 不断修正偏离方向的政策, 不断纠正出现的各种问题, 以推动改革全面进展为目标, 去宽容改革、支持改革, 为改革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

5 结论

由此可见, 合肥市增减挂钩做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钦州市的挂钩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正在引领钦州市土地综合整治与增减挂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朱琳、贾庆雄、廖和平、李晓华,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4) :384-385.

[2]张芬,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认识与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 2010 (4) :91-93.

[3]黄玉莉、宁德, 北部湾经济区用地保障的形势及建议[J].南方国土资源, 2009 (1) :27-29.

上一篇:流出证明的格式及范文下一篇:驾照6年到期换证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