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林

2024-05-17

广西上林(精选七篇)

广西上林 篇1

凤凰东方体系下的中国(上林)国际生态旅游城位于上林县(大丰镇)环城路以西沿路从城关中学至东高庄范围内。上林,冬暖夏凉,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空气宜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是南宁的后花园,是宜居的长寿之乡,养生、休闲、旅游度假的天堂。中国(上林)国际生态旅游城依托凤凰东方和广西古鼎香集团的核心资源,融合多种外域文化,着力构建以山水观光和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凤凰国际城邦、东方旅居聚落, 发展区域文化旅游,打造国际化的养生养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凤栖梧桐至美上林

上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县内风景优美,山明水秀,被人们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后花园”,主要有大明山风景区、三里洋渡风景区、大龙洞(大龙湖)风景区、不孤村人文景观四大景点及米江古遗址、石南海古遗址、山背古遗址、六合坚固大宅颂碑等名胜古迹,是旅游、度假、避暑不可多得的理想胜地。

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 县内有壮、汉、瑶、苗等多民族杂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具有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壮乡民族文化,形成了开放、宽容、创新的文化氛围。

上林县依托生态旅游资源,树立“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以旅游文化为灵魂,以建设广西旅游优秀县为抓手,以融入环大明山旅游圈和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圈为目标,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建设,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以宣传为动力,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大龙湖、金莲湖旅游项目,举办生态旅游养生节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具有上林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主题活动,提高“生态养生”旅游知名度,打造生态养生游、登山探险游、徐霞客足迹游等特色旅游线路。2012年12月28日,中国老年学会正式向广西上林县授予“中国长寿之乡·广西上林”牌匾和证书。

凤凰国际城邦打造“生态养生” 新序幕

中国(上林)国际生态旅游城,作为自治区重大项目,以区域自然生态旅游业为核心, 以中国长寿之乡为支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提升上林旅游整体形象与旅游接待能力,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统筹区域发展与空间布局,协调各类旅游度假区、风景区建设,结合产业发展和空间管制进行旅游提升规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积极对接周边景区,完善和强化作为上林中心和广西旅游服务基地的职能, 并挖掘上林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质,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提升旅游价值; 以完善大新城市旅游发展相关商业配套设施,实现壮乡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打造上林凤凰国际城邦,推动城市商业升级发展为己任,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三大文化核心定位揭开国际旅游养生度假新形象

凤凰东方体系下中国(上林)国际生态旅游城以构建生态城邦、文化聚落为核心理念, 以养生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和休闲度假新文化为发展导向,从文化、生态、旅游、养生、休闲、度假等多方面打造国际旅游养生度假新形象、缔造世界旅居胜地,养生度假天堂。中国(上林)国际生态旅游城以绝美的自然生态为底色,糅合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打造集“旅游度假购物体验、民族风情文化体验、养生养老旅居体验、自然山水生态体验、城市休闲消费体验、”于一体的大型自然养生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旅游度假体验】

依托中国(上林)国际生态旅游城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规模优势,丰富其功能配套,最终打造成为城市旅游集散地之一, 打造广西文化旅游度假新地标,推动区域经济文化旅游度假产业发展。

【民族风情文化体验】

依托上林县多民族聚居的民族风情文化特点,打造具有区域民族文化特色,融汇多民族文化风情、美食、服饰、餐饮、民间艺术等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与风情,同时作为城市功能的补充,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憩、观光、消费。

【养生养老旅居体验】

依托上林县“中国长寿之乡“之美誉,引入环球医生、联合基因、知名健康SPA管理机构等国际前沿健康管理、康疗养生资源,并依托区域特有的民俗传统养生保健文化、打造系统的国际养生养老社。

【自然山水生态体验】

风景优美,山明水秀是上林的特点,生态之美令人流连忘返。大明山风景区、三里洋渡风景区、大龙洞(大龙湖)风景区、不孤村人文景观四大景点及米江古遗址、石南海古遗址、山背古遗址、六合坚固大宅颂碑等历史和自然景观足已让游客身心愉悦。最终成为区域范围内养生休闲度假的标杆项目。

【城市休闲消费体验】

集特色商品、土特产、特色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 依托上林丰富的物产资源,打造特色商品的展示、体验、购买体验,打造集特色商品、 土特产、特色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购物中心,提升现有休闲娱乐餐饮消费环境与档次,形成强有力的核心消费动力,吸引游客消费。通过文化旅游风情小镇的打造,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让游客感受到不同区域的文化与风情,打造成城市休闲、消费、商务、会议、形象展示的窗口。

广西上林 篇2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网站消息,上林县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杰因自称要辞职在外创业,出国逾期未归,在干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现已被免职。

4月21日,上林县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杰向单位请休假,休假时间为4月21—25日、4月28—30日共8天。5月3日下午18时53分,李杰从国外(印尼)打电话给环保局领导称其要辞职在外创业,交代其妻子梁某代其办理辞职相关手续。5月4日上午9时许,梁某拿李杰辞职报告书交到环保局。

李杰因休假逾期未归在干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上林县委高度重视,指示要进行妥善处理。意识问题严重之后,5月4日19时30分,县环保局召开股长及以上人员和曾经在办公室工作过的人员会议,通报相关情况,排查李杰分管工作有无泄密行为和其他不良行为,并要求其妻子梁某督促、动员李杰回国办理相关手续。5月5日晚,李杰回到上林。5月6日,李杰亲自将辞职报告交到县环保局。县环保局召开党组会议后,于5月7日将李杰辞职的有关材料报给县委组织部。

广西上林壮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 篇3

因采用口传心授的流传方式,所以书面资料匮乏,将上林壮歌当下的艺术形态尽可能广泛全面地记录下来,对其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上林壮族民歌有其独特的结构体系。曲目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原生性传统民歌类型,也有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汉族文化产生的衍变。以尊重客观实际为出发点,笔者按照各自歌腔的异同点归纳分类。其中歌腔名称的确定,常常是依据歌中的特性衬词,比如“阿乌”、“阿依”、“一哎”、“阿喂”;也有的直接以词体结构命名比如“四六联”、″勒脚歌″;也有的名称是以地名和词体结构结合称呼,如“巷贤诗调”,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对上林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

一、上林壮族民歌音乐结构分析

上林县壮族民歌的词体结构多样,根据其特点的异同,主要分为五言四句体、五三五体、四六联、诗调和勒脚歌五类:

1.五言四句体

五言四句体民歌,局内人称之为“五五歌”。四句为一段,完整的一首歌至少一段,多则几十上百段。不同的乡镇,常在其五言四句实词的基础上加入各种特性衬词,诸如“阿喂”、“阿乌”、“阿依”、“讲究些”、“一哎”等,形成不同的歌腔;也有的只唱实词,不加衬词,则称为“普通调”。

一般情况下,上林壮歌的衬词和歌曲中的正词没有直接关系,不会影响歌词的句式结构,多数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衬词的使用对于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丰富歌曲旋律进行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上林县澄泰乡的“阿乌”《伤心不甘心》歌词:

(噢乌阿锐)伤心不(嘛)甘(阿乌一哎)心;

(里)伤(啊)心没心情(诶)没心情(里乌喂);

(噢乌阿锐)已没有(嘛)夫(噜乌呀里)君(哪里);

伤心又哭泣(噜乌)又哭(啊)泣(噜乌喂)。

2.五三五体

所谓“五三五”,又称“三跳欢”,是指其词体结构为每联由“五个字加三个字加五个字”的三个小句组成。它的基本结构是两联组成一段,完整的一首歌至少一段,多则几十上百段。曲调的基本结构是两大乐句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其中上联行腔为第一句,下联行腔为第二句,两句落音相同,含有合尾的意味。(见谱例1)

谱例1

此例为两句体的乐段结构,歌词的上下两联与旋律紧密结合,基本是一字对一音,衬字主要有“诶、啊、喽、哪、戏”,开口音居多,一律处在弱拍弱位,所占时值短,并且多在全曲的低区徵音上进行。

3.四六联

所谓“四六联”,是指其词体结构的每联为“四个字加六个字”。该词体的基本结构是两联为一段,每首完整的歌至少一段,多则可达百十段。如《劝世良言》:

人生在世,以求正气为先;从小修养,平心安享百年。

父母之言,胜若金钱之宝;善恶有报,但是迟早不同……

4.诗调

所谓“诗调”,是指其歌词结构非常灵活,类似于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律诗。歌词有七言四句到十二言四句、十三言四句,即每句有七个字、八个字、十二个字、十三个字不等;四句或两句为一段,完整一首至少一段,多则几十上百段。

(1)四句体一部曲式诗调

谱例2

谱例所示“七字诗调”,其曲式基本结构为四句体一部曲式,第一联行腔为第一句,起腔唱衬字“诶”在徵音上拖腔,全曲以下行级进“2 1 6 5 5 ”在徵音结束。

(2)两句体一部曲式诗调

两句体一部曲式诗调,也可称为“十二字诗调”,其歌词基本结构为:

“(诶)乌鸦反哺(噢 嘞 呦)真道理(喽),养子跪(啊 诶)还(嘞)恩(很);

(诶)人性没(嘞)灵魂,(诶)反至(诶)仅(喽)比飞禽(喽)兽(后嘞)。”

5.勒脚歌

勒脚歌又称“勒脚体”,意为歌词的重复叠唱像脚印一样联联相套。常见者为八句十二唱,其基本结构具有回旋往复的特性。上林壮族的“勒脚歌”主要为“十二句十八唱”,按字数又可分为“十三言十二句十八唱”和“十五言十二句十八唱”两种。

(1)十三言十二句十八唱

所谓十三言,是指每联由13个字组成,即三跳欢“五+三+五”三个小句的字数;十二句,是指每首歌的基本结构为四联十二句,其四联用字母标记为A、B、C、D;十八唱,是指叠唱而成A、B、C、A1、D、B1六联,共十八句。比如《澄泰乡五三五吊脚歌》,歌词原本是四联十二句:

A.我友命不好,走出去,和亲朋分开;

B.受一辈冤枉,十分贱,不知哪落脚;

C.思想好生意,两圩你,分我们两地;

D.朋友都来齐,无颜对,哥丢妹赚钱。

叠唱成六联十八句,其结构图示如下(图中的字母为词句的序号),结构图示为:

(2)十五言十二句十八唱

即每联为三句,每句五个字,共十五个字;完整一首歌至少四联,其四联可用A、B、C、D标记;叠唱而成六联十八句,结构图示为:A、B、C、A1、D、B1。如《九九表山歌》,其基本结构是:

A.二九一十八,妹妹像朵花,兄看最上眼;

B.三九二十七,妹已去出嫁,只看空无影;

C.四九三十六,妹生儿送终,兄放心到下;

D.五九四十五,妹成家最好,兄还记在心;

广西上林 篇4

猴鼓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 它注重瑶民情感的需要, 以自娱自乐的特征满足大众的需求, 对增强民族团结, 振奋民族精神, 维系民族情感, 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且, 猴鼓舞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布努瑶最重要的体育文化资源和文化视窗之一。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布努瑶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体育文化猴鼓舞经历了多元文化的冲击, 处于长期的、动态的变迁之中。为此, 选取了广西上林镇圩瑶族乡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猴鼓舞为调查对象, 对其地理位置与文化底蕴、起源、猴鼓的简介、猴鼓舞的演变和理想诉求以及其价值等进行考察, 梳理其发展的轨迹, 进一步深化对猴鼓舞价值文化的挖掘与整理, 并揭示其所蕴含布努瑶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数据库等搜索与民族传统体育、民俗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了关于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变迁与传承方面的论著, 获取有关猴鼓舞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底蕴、起源、猴鼓的简介、猴鼓舞的演变、猴鼓舞的理想诉求以及猴鼓舞的价值数据和信息, 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2.2 实地调查法

为获得猴鼓舞更真实丰富的一手材料, 深入文化站, 对上林县镇圩瑶族乡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以及猴鼓舞的起源与演变等进行调查, 争取获得比较丰富的信息。

2.3 访谈法

针对其地理位置与文化底蕴、猴鼓舞的起源、猴鼓的简介、猴鼓舞的演变、理想诉求以及猴鼓舞的价值等问题对镇圩瑶族乡的文化站站长、猴鼓舞传承人以及民间艺人等进行面对面交流, 通过谈话与问答的方式了解猴鼓舞的现状以及当地的文化底蕴与民俗风情。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底蕴

镇圩瑶族乡位于东经108°25′、北纬23°37′, 北回归线纵贯全乡, 地处上林县西北部, 与马山、忻城两县接壤。镇圩瑶乡成立近三十年来, 乡党政府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艰苦奋斗, 坚持“写好山文章、发展特色农业、狠抓项目建设、加快两化进程”的发展路子, 特别是近几年来,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党的民族政策, 多方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围绕构建“民族团结, 和谐瑶家”。群体性文体活动尤为活跃, 现有农民业余文艺团体5个, 他们自编自演的充满浓郁瑶族风情、神秘古朴的文艺节目, 如《千猴戏鼓》等多个节目获邀参加国家、区、市和县的表演, 并多次获奖。这些节目已成为瑶族文化经典节目, 名声享誉区内外、香港及东南亚。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 镇圩瑶乡两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将紧跟南宁市跨越式发展步伐, 并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进单位、南宁市村民自治模范乡、南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南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宁市党委督查工作先进单位、南宁市乡镇经济发展进步奖、南宁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3.2 猴鼓舞的起源

传说, 在很久以前, 瑶族人民受外族侵扰, 被迫躲藏在深山石洞里生活。外敌闯进瑶寨企图抢夺瑶妹和食物, 瑶族英雄“卜努”带领瑶民愤起反抗, 由于寡不敌众许多瑶民都被杀害, 受伤的卜努带着妇幼逃进山洞, 得到山里猴王的帮助打退外敌, 避免了一场灭族的大灾难。瑶民们称“卜努”为瑶王, 为世代铭记猴子救族之恩, 瑶王就钦定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瑶年”, 也就是在猴子助战退敌之日“达努节”杀猪宰羊, 包粽子, 椿糍粑, 欢歌载舞庆祝胜利。

3.3 猴鼓的简介

“猴鼓”, 是一种膜鸣乐器, 也是瑶族同胞的吉祥物, 主要用于瑶族猴鼓舞的伴奏。据说, 古代的猴鼓是由两张羊皮、樟木和两个用牛骨制作的鼓槌做成的。

所以, 古时猴鼓的体积很大, 十二个强壮的人才可以抬起, 并由十三个人来用力击打。

3.4 猴鼓舞的演变

起初, 猴鼓舞的击打动作是由瑶民模仿猴子跳跃、抓痒、嬉戏并在简单的猴鼓的节奏下进行的, 舞者通常为十二人, 具体人数不限。虽然动作古朴刚劲、狂欢恣肆, 有一定的趣味性, 但是由于动作比较单一, 缺乏新颖的服装和道具, 音乐的节奏也比较粗俗, 再加上没有规范性的动作示范, 所以猴鼓舞难免会缺乏观赏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今天猴鼓舞的音乐节奏、舞蹈编排等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创新, 既继承了传统猴鼓舞的生态性, 又表达了艺术魅力的现代性。

3.5 猴鼓舞的理想诉求

瑶民利用猴鼓舞自娱自乐的特征把社会现实和对未来的期待融入舞蹈, 不仅实现了心灵的呼唤, 同时也展现了瑶民彼此默契配合的风采。表达了瑶族民众对幸福生活地向往和对先祖公德的感激, 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称赞和崇敬。

3.6 猴鼓舞的价值

3.6.1 历史文化艺术的传承

瑶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与猴为邻为伴, 模仿了猴子用手戏鼓, 用脚击鼓, 灵活优美的姿态。千猴戏鼓整体演练:后面六个大中鼓排成一排, 由六个传承人用古老的瑶族传统古典音符进行敲戏猴鼓, 两旁有八十个瑶妹用竹筒组成两处火堆, 象征勤劳瑶族妇女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前面由八十个小猴排成半圆学着猴子的动作叫喊, 用手敲打小鼓, 中间男女各二十个, 生动地体现了瑶民勤劳勇敢的耕耘情景, 以及生活中谈情说爱的场面。这是一笔丰厚的瑶族历史文化艺术的传承, 同时也打造出了国际舞台的壮观景象。

3.6.2 是布努瑶民间体育艺术文化的活化石

猴鼓舞的表演者均是土生土长的布努瑶民众, 不经过特别的专业培训, 村寨自然成队, 是布努瑶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对探索与研究布努瑶古老文明, 以及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3.6.3 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分析, 猴鼓舞体育文化是布努瑶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猴鼓舞的各种表演形式, 体现了瑶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精髓。在重大节庆活动时, 猴鼓舞丰富了民俗、民间、民族的文化生活, 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3.6.4 具有深刻的教化育人之功效

布努瑶猴鼓舞这一体育表演形式蕴含了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文化, 将布努瑶先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与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通过猴鼓舞这一民间、民俗、民族体育文化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对提高民众文化素质与道德水平以及完善社会文明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结语

布努瑶猴鼓舞是一部布努瑶历史文化的发展史, 猴鼓舞的发展见证了上林瑶族乡的历史文化和布努瑶的传统体育文化, 体现了布努瑶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当地传统文化, 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文化传承角度上讲, 在猴鼓舞文化遭遇专职传承人才缺乏的今天, 传统猴鼓舞项目与市场的结合可以作为一种生产性保护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董晓萍.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 2002:233.

[2]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7.

[3]谢明学, 玉时阶.瑶族传统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5.

[4]涂传飞.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的启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1:6.

[5]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38.

[6]孙杰远等.民族文化变迁与教育选择[J].西北师大学院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5) :55-59.

[7]赵柄林.秩序与创新一粤北瑶族文化的现代困境与解决路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 (双月刊) , 2012 (3) :111-118.

广西上林 篇5

上林春/一落萦,上林春/一落萦晁补之,上林春/一落萦的意思,上林春/一落萦赏析 -诗词大全

上林春/一落萦

作者:晁补之  朝代:宋  体裁:词   天惜中秋,三夜淡云,占得今宵明月。陬岁好,金风气爽,清时挺生贤哲。相门出相,算锺庆、自应累叶。乍归来,暂燕处,共仰赤松高辙。想人生、会须自悦。浮云事,笑里尊前休说。旧有衮衣,公归未晚,千岁盛明时节。命圭相印,看重赏、晋公勋业。济生灵,共富寿,海山天阔。

广西上林 篇6

翻过几座山,踏过道道坎,终于遇见美丽的大龙湖,遇见“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 1985年,石老师铭记恩师遗志,拿起粉笔与教本,做起清贫育花人,如今已有三十载。 他把满腔热血奉献给乡村的教育事业,把满怀关爱倾注给孩子们,把汗水洒在大龙湖的角角落落,躬身从教,勤勤恳恳。爱岗敬业, 他从未忘记自己的责任,扎根乡村,他把信念常放心中。

一、难忘师恩担重任,一只木舟送学来

1985年,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的石兰松准备复读再战一年。然而一次探望病重恩师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由于当时庄里教学点的恩师陈老师病重,无法继续教学, 村民又眼看着小孩无处上学,很是着急。当时在庄里,就数他的学历相对较高。“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面对恩师的嘱托,在复读与代课教师两者中,石老师选择了后者, 接过了恩师手中的粉笔与教本,回到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小学刁望教学点,当起了月薪仅36元的代课教师,做起了清贫育花人。

1994年,石老师的三哥在广东打工每月能有1000多块的收入时,还是代课老师的石老师工资也只有200块左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大儿子也因为家贫,初中毕业不得不放弃学习,出去打工赚钱。家里第二个小孩出生后,孩子的营养跟不上,妻子为此常跟他闹矛盾,劝他出去打工多赚点钱养家,甚至回到娘家相逼。石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如果我出去,那些小孩怎么办?都没有人进来给他们教书,出门都是撑着小木船,走山路, 孩子们也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的苦口婆心终于换来了妻子的谅解与支持,他一心一意做起学生的“摆渡人”。

刁望教学点背靠大山,前绕库区大龙湖, 远离县区,交通极为匮乏,部分孩子上学必须走水路。孩子的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在家的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为了安全起见,老辈人无奈放弃了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石老师挨家挨户向群众劝说不能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去种玉米、打鱼,他向家长承诺只要我石老师在,你的孩子就能安全回来”。 他看着门前的大椿树,寻思着怎样履行这个承诺,最终砍下了准备建房的大椿树,并自己出钱请人造了一艘木船。从此,石老师每天在大龙湖上来回摆渡孩子上下学,俨然大龙湖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木船的空间有限, 每次最多能容下7名孩子,孩子多的时候,石老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多次往返教学点。接送孩子上下学时,碰上刮风下雨,石老师赶紧就近靠岸等雨过去再把孩子送回家;寒冷的冬天,经年使用的木船往往会有水漏进去, 石老师冬天里也直接穿着拖鞋冻在水里。尽管这样,石老师也没有让一个孩子在上下学路上掉下水,实现了水上行船“零事故”。30年来,石老师用坏了8条木船,第9条木船也要坏的时候,北京的好心人捐赠了一条铁皮船,石老师掂量了很久把它命名为“希望之船”,不仅承载了孩子们的安全,也承载了家乡与孩子的希望。

二、躬身从教授知识,教学有方钻技能

2005年石老师正式转为公办教师,结束了20年的代课生涯,即便工资微薄、家人不解、风吹浪打,石老师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 实践了当初对家长的承诺,如其名像石像兰又像松,默默扎根深山,传播知识文化。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教师,石老师积极进取,勤练技能,不断提高自己师德修养和教学技能水平。石老师的课堂不仅注重课堂质量,又时刻注意与孩子的互动。一行人到达课堂时,石老师正在上 《乌鸦喝水》,课堂上的石老师挥斥方遒,处处彰显自己的用武之地。石老师借助自制教具,用装了半瓶水的矿泉水瓶再现乌鸦口渴遇到的喝水难题,启发孩子遇到问题要想办法。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石老师通过制作简易卡片,依次向孩子们展示“喝”“渴”两个字,从生字的结构、意思等多个角度既讲了生字,同时又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石老师又强调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由于当地的孩子以少数民族为主,石老师虽响应普通话教学的要求,但孩子们不懂时,石老师用手指着书上的字,轮换用普通话和壮语领着孩子读书。 班上跟读的孩子年纪小,写字时连笔都拿不稳,石老师便握住孩子的手,一笔一画地教着写。

作为教学点的唯一教师,石老师负责3个年级的复式班教学,有着丰富的复式班教学经验。课程开始前,先给孩子们介绍不同年级的任务,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就写生字,任务提前完成的学生就可以继续听石老师上课,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提前预习二年级的课程,一年级的课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也是一种复习。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跟读的孩子都已经能熟练地计算九九乘法了。在镇、 县举办的教研活动中,石老师积极进行课题研究,探寻适合教学点的教学方法,撰写的论文已有多篇发表并获奖他教学成绩年年名列全镇前茅。所教的班级班风良好,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次被评为村、镇优秀班级。

三、责任信念立于心,爱岗敬业树风尚

默默扎根乡村,躬身从教30年。石老师认为“乡村老师必须有个信念”“还要有责任感”。如果一位教师没有责任,那么他就教不好学生,如果没有信念,也不能坚持这么久。 正是怀着对孩子的关怀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石老师年复一年地往返于教学点接送孩子上下学,既教书又育花,成为“摆渡人生”的导师,呵护孩子们的成长。石老师所带的孩子大部分为留守儿童,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往往很差,家庭也不宽裕。除了教书,石老师处处留意他们的需要,嘘寒问暖,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心甘情愿照顾起他们的生活起居。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沟通,每年都会有孩子从这里毕业去上高小, 石老师实时更新父母的电话等信息,父母也打来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石老师成为连接孩子与家长的沟通热线。

石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石老师所在的刁望教学点也已成为了爱岗敬业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对此, 他认为,“爱心成就教育,既然选择做教师, 我就会用心去教学生,用心去爱学生;我曾经向家长承诺,只要我石老师在,我就会让孩子们平安回来,这是责任;我把‘学生爱戴,家长信任’当成理想,把做一个好老师当成人生目标,有了理想,有了目标,就有了坚定。我最欣慰的事情是,看到孩子们学有所成后踏上新的旅途。”对石老师来讲, 每天早上六点要准时出门到湖边迎接上学的孩子,逐一接到内泽庄、刁望、北乐、岜那、 石盘5个自然屯的孩子到学校,八点钟正式上课,十一点钟开始做饭,看护孩子用餐、 午睡,下午两点继续上课,五点放学将学生一一送回家,然后自己回家之后要备课、买菜,为第二天的教学和午餐做准备。三尺讲台上石老师教好书,三尺讲台下用心去演绎父爱,做好船长,做好老师,做好厨师。

石老师不但是教书育人的爱岗好老师, 同时也是勇于救人的英雄。1997年5月25日, 上林县镇圩乡某中学17名学生自发组织到大龙湖游玩,由于人多船小,在湖中央不慎翻船落水,大喊“救命”。石老师当时划船载着5岁的儿子外出路过。他忙把儿子放到岸边, 拼命划船来到事发处,跳进湖里救人。在其他村民的帮助下,17名落水学生被成功救起。 在这30年中,石老师在大龙湖救起了20多人,成了远近闻名的“救人英雄”。

广西上林 篇7

蓝金威,今年60岁,广西上林县米汤教学点唯一的任课教师。米汤教学点,深处群山环抱之中,交通闭塞,信息阻隔, 经济落后。教学点最初有70多名学生,目前每学期仅有十几名在读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蓝金威老师自1979年从教至今已逾36载,2016年即将退休。

一、36年躬身从教,寂寞坚守

1978年,从上林师范学校毕业后,23岁的蓝金威老师就一直坚守在上林县最偏远的木山乡米汤教学点,任教至今。36载寒来暑往,学校经过一次次的翻新,校园里的那棵大榕树花开花落,其他教师陆续走出大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不变的只有蓝金威老师那不断穿梭在校园里朴实的身影,依然默默坚守在教学一线、三尺讲台,来回奔走在家、教学点、中心小学、 学生家里的崎岖山路上。

米汤这个地名,源于当地地势低,又多雨,常常会积聚许多雨水。泥泞的山路让七八岁的孩子辛苦不已,破旧的校舍被列为一级危房,简陋的课桌椅和简单的教具支撑起教学的需求,而在近两年才通车的水泥路建成之前,四个轮子的车子根本开不到村子里面。

就是在这种举目皆山路途远的艰苦环境中,蓝金威老师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带着 “让山娃走出大山,改变乡村教育”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学习、娱乐还是生活。蓝金威一直坚守着,直到即将退休。

蓝金威老师的坚持与守望源于内心深深的爱和希望。如果没有对教育、对学生深入灵魂的热爱,如果没有对改变大山深处乡村教育的极度渴望,一个人如何耐得住36载日日夜夜孤独与寂寞的煎熬和守望!

二、爱岗敬业,认真负责

蓝金威上 课有激情 , 教学有方 法 。“米汤教学点原先有1~3年级,只一个教师,最少教6门课,音乐、体育、美术也要都上,蓝老师就是全能。一周按照12个课时算的话,工作量太大。但是蓝老师一直都没埋怨过,一直能够坚持下来,他认为这是他职责范围的工作。”

蓝老师在给学生们激情上课

几十年来,蓝金威老师在四面环山的教学点中独自一人默默坚守,兢兢业业, 带领孩子们读书习字,按时晨读、上课、 下课、自习,呵护大山里孩子的健康成长,送走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教学成绩不断提升。2013年,蓝金威老师被南宁市授予 “先锋示范岗”称号。

蓝金威老师上课的热情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切的体会。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课上,蓝老师喊声震天,以游戏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寓教于乐。虽年近60岁,却充满活力,教学激情丝毫不减, 孩子们高声应答,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此起彼伏,无不让观者为之深深动容。

准备接替蓝老师工作的吴老师介绍说, 蓝老师平时上课声音比较大,一是通过声音时刻提醒着学生认真听课;二是蓝老师一直奉行严谨认真的标准。用一位家长的话说, “他上课特别有精神,很敬业。我有这么一个感觉,他教的学生给他一种期望”。

米汤教学点以前的教学环境非常落后, 只有一排泥房,2000年以后,泥房因受灾列为危房,70多个学生没有地方上课,蓝金威就主动把学生带到自家新建的原本想给儿子当婚房用的平房上课,8年来未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而他全家7口人,包括自己生病的父亲,为了把那个平房腾出来当作教室,心甘情愿挤在3间危险的泥瓦房里住。不仅如此,他还经常用微薄的工资帮家庭贫困学生交学费,给学生做饭。

三、为人师表,德育当先

蓝老师除了认真负责,更注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德育方面的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尽管教学点就在蓝老师家的对面山脚下,蓝老师每天仍会比学生早到半个多小时,提前打开教室。有的孩子虽然离学校远,但是在蓝老师的影响下,也能很早到学校预习功课,准备早读。

“城乡清洁工程”作为广西随处可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已经深入乡村的各个角落。为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蓝老师亲自带着学生们打扫操场,每当学校的大榕树随风起舞落下叶子时,孩子们会跟在蓝老师身后,带着自己的小扫把去清理干净。正如一位学生家长的感受,“蓝老师来教室特别早,帮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他自己觉得对学生有一种责任。他比学生来学校更早,并且打扫卫生”。

除此之外,蓝金威更从生活的细节处做表率,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习惯。比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勤洗衣服,课前要洗手洗脸,不喝生水,头发长了要理头发……蓝老师做了, 学生也会跟着做。孩子们头发长了,家长们一定会帮着理发。这些习惯到现在都保持着。

三尺讲台上下,蓝金威老师言传身教、 教书育人,以身作则树榜样,教育孩子们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学做人,会读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爱生如子,甘当保姆

米汤教学点附近村庄的大部分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留下的孩子让老人代管。因为没有幼儿园,孩子没地方去,很多村民把四五岁的小孩也送到了教学点,托付给蓝金威,让他帮忙管理,帮忙教育学生。 因此,米汤教学点的孩子其实都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

蓝老师对村里所教授过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不但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一个人承担了米汤教学点语文、数学、音乐、 美术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此他常常备课到深夜。

南方雨季多,每年七八月,洪水泛滥, 去往学校的黄泥路由于地势低被淹没,学生没法去上课。蓝老师就一个个把学生背过来,亲自把学生背到家里去上课。不管是已经出去的,还是在家里的,蓝金威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小孩一样,甚至比自己的小孩好。他因此被评为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

自从2009年上林县开展免费午餐项目后,蓝老师又兼任了孩子们的“保姆”,利用下课的时间为孩子们准备营养午餐,孩子们不仅能够吃上新鲜热乎乎的饭菜,也能更安心地上学了。

蓝金威老师说,他抽屉里保留着一面镜子,一把理发刀,是帮头发长的孩子剪头发用的。因为村里离街上很远,上街理发不方便,所以他都帮学生理发。而学生父母不在家,只有老人在家,他就买回工具,在礼拜天帮他们理发,当教师也当理发师。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2010年, 政府划拨资金修建篮球场。有了篮球场, 喜爱篮球的蓝金威下课后就经常和同学们在篮球场上跳跃、奔跑。除了和学生们打篮球,他还和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小小的教学点也更像学生的家了。

3 6年来,蓝老师不知有多少次下雨天蹚着泥水一个个背学生到学校,带学生去看病,为学生理发,课后为学生做午饭……这些无数的瞬间,无不体现出蓝老师对学生的爱。 “他对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好,甚至比自己的孩子还好。”家长们无不对蓝老师充满了爱戴、信任和感激之情。

蓝金威像一位慈爱的父亲一样,爱生如子,甘当保姆,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 他守望了一个教学点,却给了留守儿童另一个温暖的家。

后记:守望有时休

蓝金威老师用自己36年的青春热血, 在普通而平凡的教学岗位上贫苦坚守,诲人不倦,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生动具体地回答与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蓝金威老师今年60岁了,明年6月将要退休,离开他挚爱的教学岗位,上级也将派来新任教师。虽然他表示退休后不会彻底放弃教学点的工作,但是正如他的上级所说的,“我们现在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个教学点消失,因为招不到老师”。一位家长更是动情地说,蓝老师退休以后,我的孩子上学怎么办?这是我们更深的忧虑。

上一篇:高职学风下一篇:股票价格